素养教育范例

素养教育

素养教育范文1

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而所谓的高素质是一个综合的含义,是专业能力与技能水平,但笔者在这里认为更为重要的应该是人文素质。这种素质高低的明显表现是一个人人文知识与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人文知识来源于社会科学领域多样学科的知识总汇,思想道德认知水平是通过蕴含在这些丰富的文化知识中熏陶滋养而逐渐成形的,这就是人文知识积累的长久性的根源所在。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后,思想逐步成熟,人生的各种体验,直接面对社会的内容将愈加丰富,及时补充精神营养必须通过全方位知识的浸润,以丰富深刻的人文知识充实自身,对情操进行陶冶,对意志进行锤炼,对心灵展开净化,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内化为自身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鞭策自己以高素质的人才标准为目标努力发展。

全方位发展是现阶段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要求重视知识领域覆盖广泛的人文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未来工作的主要指向性是社会中的基础工作,对于一些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承受学校社会及家庭各方面压力,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这些未来一定会面对的问题要提前积极地应对。而处理得好坏的最直接决定因素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素养高的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及时排解压力,及时调整生活,及时适应社会,相反那些素养低的人往往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并渐行渐远。

人文素养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语文教师千万不可抱有语文教学只要通过一两次课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的侥幸心理,因为人文素养这种摸不到的东西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出现的,需要大量的时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不断学习,才能体现在学生思想的收获和情感的升华中。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认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消除理解的难点,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兴趣,这样一旦学生有了思考过程,有了自己的想法看法,如果此时教师再加以巧妙地点拨自然会让学生领悟其中玄妙,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成功,也是学生的收获。

第一把钥匙:了解与深入真实的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语文不仅仅只是一门打基础的教学课程,更是一门具有特别作用的教学课程。他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这种作用体现在地位的不可取代性,他是任何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提供学生最基本的理解认知能力;这种作用体现在承担任务的举足轻重性,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学的传播推广,更是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这种作用还体现在其形象的多元化,语文学科的形象既可以是温文尔雅,平易近人,也可以是枯燥无味,使人生厌。

素养教育范文2

相关概念

真正的信息素养教育是通过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利用,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使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1]。2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尤其一些艺术类院校。目前高等教育要求大学生毕业时应该获得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中包括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这表明高校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却并不理想。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大学生信息素养不高,获取信息能力较差,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许多同学认为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可以了,其他素质的学习是可有可无。信息检索及文献利用能力对大学生来说只在写论文、搞课题以及科研等类似活动中才需要[2]。尽管近些年来学术界提出应将信息素养教育与终身教育、学习能力提高及个人发展潜力等结合起来,但事实上,真正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学生并不多。2.2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并不理想目前在高校图书馆每年在新生入学时都会进行一次“新生入馆教育”,由于教学方法、内容、学生学习热情等诸多因素,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此,在我校内进行抽样调查,有85%以上的学生不知道信息素养教育所指,更不了解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及其使用方法。2.3缺乏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等环节统一协调,需要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更需要整个学校范围内统一规划。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信息素养协会组织,这使得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没有统一规划,缺乏交流经验的平台,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不能更好的共享。一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院校,其信息素养教学形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入馆培训或者简单的文献检索课,并没有增加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也只是以介绍图书馆馆藏和使用方法为主,并不能按照各个专业的特色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系统的、有层次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信息素养培养途径初探

信息资源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离开信息资源去谈学生能力培养,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开发和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资源(如①网络②图书馆③社会实践活动等),确保学生信息来源广泛、获取途径畅通,那么,如何在我国高校有效实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图书馆加强自身建设从导向作用开始,通过提供信息,发挥教育职能,对读者的精神需求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建设入手:首先是硬件建设,包括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和读者信息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之间实现电子文献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节约经费开支,而且可以更好地为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图书馆有必要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基地,为学生进行实践开辟条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信息素养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教学生使用一些办公软件和应用软件,使学生提高综合信息素质。其次是软件建设,是指图书馆的馆员队伍建设,馆员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如果馆员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读者的咨询给予满意的答复,就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良好形象,进而激励他们自觉提高信息素养水平。图书馆的服务对读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往往比呆板的说教有效。因此,馆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觉悟、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才能树立楷模作用。在读者服务工作中,有意识地对读者进行信息素养导向教育,才能充分保障教育效果。此所谓“润物细无声”。

素养教育范文3

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是衡量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项显要指标。本文从分析当前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策略。

【关键词】

师范生;素养;能力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走进课堂,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速度,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应该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应该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能力。我国早在200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该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从很大方面提升了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和培训力度。

2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现如今信息快速更新、发展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更加苛刻,这就需要教师紧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更高的知识与技能。[1]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对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的相关政策,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高师院校、教师和学生没有意识到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在今后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大多数师范院校只是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或者“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相关的课程,认为只要师范生掌握了这些就是具备了教育技术素养和基本能力。从师范生个人来讲,大多数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刻和透彻,认为教育技术就是所谓的使用PPT做做简单的课件,将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2.2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教育技术专业技能掌握不过硬

目前高师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繁多、知识结构繁杂,差不多包含了教育技术专业全部的课程内容。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授课时间是有限的,内容讲解不全面,教学重点难以突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师范生除了经常使用的工具软件,如Word、PowerPoint掌握较好以外,其它如投影仪、电子白板、操控台等教学辅助硬件设施的使用都是一片空白,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

2.3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采取板书和PPT课件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被动地听,所学所知不过都是理论,没有很好地结合实践进行,这样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问题在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凸显出来了。原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可以把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体验教育技术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然而大多数师范生由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实习过程中出现各类困难。

3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是未来中小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依照当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高师院校迫切需要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3.1将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列入师范生整体培养方案中

高师院校应当改变教学理念,重视对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的意识,提升对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能力在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道路上重要性的认识,因而应该将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纳入到师范生整体培养方案中。同时高师院校还可以通过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的学时使师范生能够有充裕的时间去学深、学透教育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提高和锻炼。也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程,通过增加选修课程满足部分学生想进一步深入学习教育技术课程、掌握专业技能的需求。

3.2加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能力经常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在活动中显现出来的。[2]教育技术课程具有的特点: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融合、强调实用性等,只重理论不予实践,学生所学将是一潭死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调动师范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利用相关的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意识到提高理论知识和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超强的实践能力在未来的职业道路是同等的重要。

3.3重视软硬件资源建设

师范院校应开发建设免费开放的教育技术专业实验室,构建开放的实验条件、提供强有力的硬件和技术支持,增强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购置质量好的实验设备,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网络资源库和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安排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学习指导,搭建基于信息化的网络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寻找到有关学习的帮助并进行在线答疑,也可登陆教育技术网站获得帮助。

3.4革新传统的实习方式,在实践中加强教育技术的应用

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之前,应充分利用微格教学对师范生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把教学设计过程进行细分,并逐项进行训练提高;最后教师通过对每一个过程的有声像记录,把繁锁的教学过程进行分解、细化,及时评价从而提高被培训者的教学技能。[3]同时,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实习学校的联系,事先掌握实习学校的教育技术设备条件并提前告知实习生或与实习学校协商看是否能为实习生提供相应的支持。在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可以把教育技术与学科教育理论课程结合,使自己不仅能掌握有关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还能使师范生在掌握先进教育技术理念和充分实践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促进和融合作用,使其在短时间内发现自身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能够恰当的调整和改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作者:王芳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命洪,郑孝明.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研究[A].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C].2005(8).

素养教育范文4

生活是德育教育的源头活水。在师生共同生活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将目光投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的需要入手确定公民素养教育的活动主题和内容。

1.巧拟活动主题

根据小学生认知、情感发展的特点,学校对小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的活动内容进行了精心的策划。我们筛选了孩子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遵循小而实的原则,从细微处入手,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主题。每月围绕一个重点,以“学会”为主题词,以“每天进步一点点”为目标,开展公民素养教育活动。例如,学会走路、学会吃饭、学会说话、学会整理、学会扫地……各年段通过开展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的活动,培养学生文明的言谈举止,良好的行为习惯。

2.巧设活动台阶

根据小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各年级围绕主题,巧设台阶,循序渐进地开展公民素养教育活动。做到主题设置有梯度,活动开展有计划。就拿“学会吃饭”这一主题来说,低年段重在指导孩子学会怎么吃饭,懂得吃饭的最基本的规矩,如饭前要洗手,不能边吃饭边说话等等;中年级重在指导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搭配,学会吃饭不挑食;而高年级则让学生懂得饭桌上的礼仪,譬如如何吃西餐,如何做到用餐举止优雅等等。同年级同主题活动也形成序列。如一年级“学会扫地”这一主题又分为“学会正确的握扫把姿势”、“学会正确的扫地方法”、“学会有序地打扫”这几个训练点,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演练,评比强化等几个步骤,真正让孩子学会扫地。随着活动的深入,活动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校内转向校外,由关心身边事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惠山古镇的变迁”;“钓鱼岛,我们的岛”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也随之拉开序幕。

二、精设计,守护儿童的天性

泰戈尔说:“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好奇、爱玩、喜欢探索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就应坚守这一本义,顺应孩子的天性。在公民素养教育活动中,我们从儿童出发,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在游戏一般的活动中展开公民素养教育。

1.细节设计有情趣

“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角来设计是我们开展公民素养教育遵循的原则。我们关注校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受德育,发自内心体验德育。走进学校你会发现,教学大楼的楼梯上,贴着一个个小脚丫。平时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上下楼梯随意穿行、满楼梯乱“飞”,既不文明又存在安全隐患。针对孩子的特点,我们采用了直观的指示方法,在楼梯的台阶上设计了一个个富有卡通情趣的小脚丫。孩子们循着小脚丫有秩序的上下楼梯,非常有趣。直观的小脚丫像无声的老师,指引着小朋友学会正确的上下楼梯的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设计在我们学校随处可见,时时处处体现了学校在公民素养教育活动中的儿童立场。

2.活动设计有生趣

我校的公民素养系列活动丰富多彩,富有生趣。比如,为帮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吴小达人秀,秀出真精彩”主题活动拉开了序幕,活动历时三个月,人人都有机会在达人秀的舞台上一展真我风采。活动带给学生的是自信、阳光和快乐。孩子在活动中学会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耐挫能力不强是现在很多孩子存在的弱点。为帮助高年级学生学会耐挫,六年级开展了远足活动。活动线路很精彩,但行进的过程却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和汗水。在老师们的精心组织下,学生一路辛苦一路收获。克服了身体的疲乏,筋骨的酸痛,饥渴的折磨……体验到了苦尽甘来的喜悦。通过活动孩子们磨练了意志,学会了耐挫,真是一举多得。

3.评价设计有意趣

小公民银行是精心设计的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行为评价方式。学校给每个学生精心制作了一个小公民存折。公民存折存入的不是金钱,而是一笔让孩子终身受用的人生财富———良好的公民素养。我们通过一个个小而实的评价活动,将孩子们良好的行为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小奖章———或大拇指,或可爱的卡通图形,或美丽的小贴画……这些小奖章被存入存折,虽然很不起眼,却成为激励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的重要手段。“公民储蓄幸运兑换”活动每月底都会准时启动,这一天成了吴小孩子的盛大节日。奖品丰富多彩,除了孩子们喜欢的文具用品、小玩具之外,还有许多更为吸引人的项目,比如,免做一次作业;和校长的一次拥抱;当一次小小升旗手;做一天校长助理等等……这些评价活动符合孩子天性,富有儿童情趣,特别有意义。

三、重浸润,走进儿童的心灵

不浸润的教育是苍白的,走进儿童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我校的公民素养教育如春风化雨,悄悄走进学生的心灵,逐步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内化为孩子的素质。

1.捕捉美丽,让心灵震撼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叩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感动。国旗下讲话,我们一改说教的老面孔,以“寻找吴小的美丽瞬间”为主题,开展宣讲活动。讲话从校行政开始,话题是身边的平凡小事,也许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场景———几个大孩子扶起一个摔倒的小朋友,帮他擦干眼泪,说声“不哭”;也许是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弯弯腰捡起了地上的纸屑……在飘扬的国旗下,演讲的老师充满感情地细数这些小事的时候,是如此让人震撼,感动在场的每一个学生。这些感动如春风化雨,走入学生心田。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学会了发现身边的感动,这些感动被孩子的眼睛注视,被相机的镜头摄入,被习作记录……在被人感动的同时,自己也在感动别人,在一次次的相互感动中,孩子的行为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2.内化行为,让心灵敞亮

素养教育范文5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与国际的日益接轨,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在实施通识教育,通过学位学分要求,增强师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依此契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也从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框架中跳跃出来,成为大有可为的一项通识技能。通识教育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特点,提供全方位分析、获取信息的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因具有较高的普及作用,从而得到迅速普及推广,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综观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育服务形式,可以发现,图书馆专题培训和公选课是通识教育的两种基础实现途径。除此之外,一方面,图书馆需要从通识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出发,重新设计教育培养的目标,提供信息素养通识教育,与学校通识教育举措相一致;另一方面,积极发挥信息素养对信息的组织揭示核心要义,对普遍开展的通识教育,开展嵌入式或整合式教育,扩大信息素养教育对通识教育的支持度和影响力,力争促进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两种方式,开展以信息素养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支撑专而广的综合性人才培养。

2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实践探索

2.1课程发展与积累

2010年9月《信息素养与实践》通识课程正式开班,主要面向本科生开设教学。每学期2个学分,由32~36个学时构成。应该说,本科生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知识探究式教育,从课程名称上看,该课程既强调对信息素养知识的全面教授,又强调对信息素养的实践性、体验式应用,这与学校的本科生教育目标相吻合。经过2010年两个学期1个教学班的教学积累,2011年9月开始,课程开设2个教学班,并对教学对象重新定位,一个班专向本科一年级新生开设,36学时;另一个班则针对本科生其他年级教学,但主要是大二、大三本科生,33学时。为充分发挥馆员在信息素养方面的专长,锻炼馆员的综合能力,每个教学班各由一个教学团队承担,由4~5名骨干馆员组成。同时,在校内招聘在读研究生担任课程助教,负责教学中的日常辅导、联络、跟进。2012年7月起,伴随上海交通大学实施夏季小学期教学制度,《信息素养与实践》也作为核心通识课程参与教学,每个学期32学时,由此,每个学年均有三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大大提升了课程的推广面和学生受益面。

2.2教学目标与内容

《信息素养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增强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体来说,在当今信息量无限膨胀和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培养敏锐的信息意识,明确信息的性质与范围;有效地获取和评价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将获取的信息融入自身知识体系;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了解相应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积极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创新和实践。教学内容上,除文献检索内容外,增加了信息意识、信息评价、信息伦理与道德等专题内容;教学方式上,在课堂教学之外,融入分组讨论、实践调研、综合练习等环节,通过讨论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利用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增强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

2.3构建适用性教学模块

参照ACRL《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课程教学团队确立了整体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分别对每个教学班明确制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模块。总体上看,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概述、识别信息需求、获取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评价信息、信息伦理与道德6个主要模块。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先后增设工具、技术应用模块。每个模块由教学团队成员根据特长,独立或协作完成教学。在形式上,教学由4个模块组成,分别是课堂实践与辅导、分组讨论与汇报、课堂作业及点评、课程考核(提交文献调研报告、考试或课程学习汇报)。其中,课堂实践、分组讨论与汇报通过在课程中开展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自主学习和分享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分组讨论与汇报,立足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设立学术、生活两类主题,由小组自选主题或参考设立的主题,应用课程所学技巧和内容,充分体现团队协作与自主创新。在小组讨论汇报环节,从团队协作、表达或陈述能力、汇报载体表现、主题展示程度4个方面,由教学团队、汇报小组进行现场点评和评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完善教学体系,见图1。需要说明的是,课程调研报告作为课程后期的主要教学任务,允许学生自选题目,在选题过程中,教学团队予以辅导。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教学团队设计报告模板,进一步规范报告的知识纲要和各类信息的使用。调研报告形式主要是格式、板式和个别模块的篇幅要求;调研报告内容主要从主题分析、课题背景、信息检索(所选数据库、检索式的构造,并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对相关检索结果进行格式处理)、分析检索结果(筛选核心资源)、检索过程总结(主要思路、主要观点、参考文献)、调研报告完成心得6大板块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灵活运用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做到举一反三,增强课程在实际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2.4教学成效与收获

《信息素养与实践》在教学中,结合信息素养自身的体系,充分应用通识教育的思想,使得课程基本满足不同学科学生对信息的掌握能力,为学生自身的探究式学习培养了一种敏锐的意识、一种应用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许多学生都表示课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信息的窗户,学习到很多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对毕业设计、专业课程作业和PRP(本科生研究计划)项目报告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后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通过小组汇报和讨论,学生之间增强了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表达分析能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评价信息中,许多学生希望图书馆继续开设这样的课程,并扩大课程规模。学生们通过口碑相传,不断提高课程在本科生中的影响力。按照学校对通识课程教学的评价结果,《信息素养与实践》在全校通识课程均在中等偏上级别,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2013年12月,通过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和对学校整体通识教育所做的贡献等方面评审,课程负责人最终荣获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贡献奖二等奖,这成为该通识课程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2014年《信息素养与实践》将迎来课程建设评审验收,该荣誉的获得也为课程验收提供了直接评判参考。

3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为学生综合、全面了解知识的总体状况提供了专业之外的视角,更有助于培养和发展综合素质。随着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不断成熟与完善,终身学习、科研创新、建构主义逐渐成为高校信息素养教学设置的理论基础。其中,终身学习强调信息素养对人发展的价值意义、科研创新体现信息素养对社会进步的价值意义,而建构主义反映信息素养的实践基础,强调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塑造。为此,从通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出发,《信息素养与实践》还需不断改革课程的体系,提升与通识教育的贯彻和关联,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完善课程教学方式,进一步凸现通识教学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隐性支撑作用。

3.1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再定位

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在其著作《大学的理想》中,提到大学教育是自由教育,它使科学的、方法的、有序的、原理的和系统的观念进入受教育者的心灵,使他们学会思考、推理、比较和辨析。1945年,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红皮书,将培养完整的人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并指出完整的人需要具备有效思考、清晰沟通思想、做出适当明确判断、辨别一般性价值等四种具体能力。这些思想与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许多思想都是相通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用和传授的信息和知识不限于所应用的学科,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文化、倡导一种氛围;提供一种方法、一项技能;培养一个信息意识;锻炼一种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识课程教学较好地体现和秉承了通识教育的思想,信息素养通识教学,依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3.2通识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

《信息素养与实践》通识课程教学需要始终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保持一致,即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通用能力,因而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需要更多地兼顾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可将建构主义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尝试开展问题导入式、过程导入式或研究导入式等“导入式”教学。“导入式”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知识生成性等理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其自觉探索事物发展的起因、规律及状况,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并通过亲自体验实现主动、独立的认知过程,形成以铺垫、导入、释疑、消化、应用为基本要素的课堂五阶段。理论上,导入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设计教学法的融合,是将理论和操作程序融于一体的教学范例,故而对信息素养通识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应用基础。此外,还可尝试案例教学,开展情境教学,实现案例情境的生活化融入。在导入式或案例情境教学中,探索互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对信息的判断、分析、评价、利用能力。

3.3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

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这些变化,也深刻体现在高等教育中。据2013年《地平线报告》报道,信息技术挑战催生高等教育变革、网络开放课程、非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教育者角色的转变、混合式教学等六大趋势和挑战。与此同时,泛在环境、大数据、关联数据、数位学术的兴起,带来了应用信息和数据的新篇章,读者面临的信息环境已经从信息海变成了数据海。据报道,大数据时代全球数据量每18个月将翻1倍,这些无疑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信息素养通识教育需要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提供更为个性化和以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教育方法,积极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平台开拓教育形式,促使教学方法和方式的不断革新。在这方面,国外已经开展的8W项目学习法、Williams大学图书馆的游戏教育法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而时下掀起的翻转课堂、MOOCs(慕课)教学等,更需要通识课程教学给予更多的关注。此外,信息通晓教育将信息素养、计算机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传播和分享知识的能力作为主要教育目标。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或许也为通识课程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4总结

素养教育范文6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育;音乐素养培养;情感教育

音乐、美术、体育等小科目,一直备受学生欢迎,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而且可以让学生心灵得到释放,从而减轻学习压力。所以中职在为社会提供中级技术人才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同种类的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摇滚乐,使人内心非常振奋,激情澎湃;乡村音乐,让人回归自然,听起来让人心情放松。好的音乐作品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学生已经被教育成一个模样,缺乏音乐的创造力,所以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情感教育。

一、中职音乐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和情感教育的意义

因为每个学生喜欢的音乐风格都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千篇一律,加强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和情感教育,尊重学生的喜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的熏陶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学生身上,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创作音乐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音乐作品鉴赏上没有独到的见解,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还致使学生在音乐的发展空间上十分狭隘。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情感教育,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将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带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结合音乐教材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让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展开音乐素养培养和情感教育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如音皆的认识,音乐分C,D,E,F,G,A,B七个调性,C,D,E,F,G,A,B,翻译过来就是do,re,mi,fa,so,la,si,还有就是对乐器的基本了解,以古琴为例,其中有一句谚语:“善唱者,三声成曲;不擅长者,空号千音。”教师也要了解当今学生的喜好,青少年学生关注的是流行音乐,在课堂上适当讲关于周杰伦、张杰、李宇春等著名的音乐人,并通过多媒体播放他们的歌曲和MV,学生受到这些人的感染,要成为和偶像一样优秀的人,通过多媒体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对学习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在看图和聆听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印象,不但教师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学习《茉莉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一束茉莉花,让学生鼻子去闻,用心去感受,真切地感受茉莉花的美和清香,再给学生讲解这首歌曲是4/4拍,其旋律主要以级进为主,全曲结构为单乐段分节歌,共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二乐句节奏舒展、旋律平缓;第三、四乐句节奏紧凑、旋律起伏明显,同时一气呵成,这首歌充分地表达了赏花人对茉莉花的赞美之情。这是一首典型的民族歌曲,学生在感受茉莉花的美的同时,也对这首歌曲的情感表达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让学生写出对欣赏《茉莉花》后的体会,并简单地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进行描述,这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情感教育的培养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来实现,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京剧较不感兴趣,特别是中职十六七岁的学生,在教材中京剧《霸王别姬》一个桥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个音乐剧,从而实现情景再现。教师进行组织和排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表演欲望,学习京剧时充满了浓烈的兴趣。新课标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一次新的挑战,教师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三、结语

在中职音乐教育中,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素质教育和情感教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体会“美”的含义,使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继而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王珊珊.探析中职音乐教育中音乐素养培养和情感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6(8):130.

[2]郭媛.中职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浅析[J].音乐时空,2016(4):164-165.

素养教育范文7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毕业以后就应该可以自然而然地去接管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任务,音乐是一门全面的、很贴近现实生活的学科,可以同时对孩子的文化气质和艺术气息进行培养。如果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幼师,学生音乐素养的高低就十分重要,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好工作,更重要的还是学龄前儿童是否开心幸福,甚至还关系到中国以后几十年的发展。笔者探究了本专业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学前教育;音乐素养;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由于将来工作关系到下一代儿童的成长发育,因此本专业对学生的教育是要求很严格的,他们学习的东西要十分具体、完整,同时还要求持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提高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要加深对更复杂知识点的理解,让自己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坚固的基础。音乐作为一门高雅的充满艺术气息的学科,它会对人们,尤其是儿童的情绪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就像人们看电影是什么样的背景音乐就会把人们带到什么样的情绪当中,儿童更是如此。音乐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美。

一、加强音乐素养教育在学前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在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大部分教学活动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帮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音乐。通过小故事、小游戏、小短剧中的音乐,让儿童的身心健康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度过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只要就读于音乐专业或者和它有关系的专业,良好的音乐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他主要包括识谱、辩音、跟节奏还有编词编曲的素养,通过对这些技能的学习,可以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人才,音乐素养得到全面发展。由于本专业的重点培养方向就是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并且关于学龄前儿童的上课形式基本上就是通过音乐来进行的,孩子们可以通过老师的曼妙的舞姿、优美的歌声、动听的乐器演奏声中,感受到音乐的动人之处,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只会照搬照抄地来重复别人留下来的美妙事物的人,是不配享受这么美好的东西的,只有让音乐真正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精神世界发生碰撞,才会给孩子以美的享受。

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对音乐素养教育未给与高度重视对于目前一些学前教育的专业来说,他们做的并不专业,他们只会一味追求常规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身为一个幼师最重要的东西的学习,那就是音乐、体育、美术等注重操作的课程,他们大大压缩了这些科目学习的时间,却把时间浪费在了根本无用并且同时他们也不感兴趣的科目上,与其让这些时间白白浪费掉,还不如改变方式策略,让他们多学几门乐器,多弹几首曲子,多做几幅画,多练一会体操,打牢他们的基本功,变得更加扎实,让他们的音乐素养更进一步得到提高。学校要从根本上重视起来。第二,是急功近利思想影响音乐教育教学毋庸置疑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导致本专业的招生数量和速度增加的越来越快,所以导致招生根本良莠不齐,参差不齐,连之前一直保留的传统的面试过程都予以取缔,连最基本的技艺考察都没有,可见现在的招生条件是有多放松了,尤其是那些初中开始学习的同学。能不能考进这个专业就只有卡住分数即可。根据中国目前的国情来说,对于九年义务教育来说,我们学到的仅仅是书面上的知识,连最基本的音乐美术体育课,都被以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取消,这就导致了生源的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并不是很高,就给教学的老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分班时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有的甚至有十分巨大的差距,很不就不在同一起跑线,有的十分专业,有的根本对音乐方面的知识从来没接触过,这就更加使老师无从下手了。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提高策略

1、音乐学习环境多元化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有一个能让人全身心投入的环境氛围,才能更加用心的学习。学前教育作为一个人的人生的启蒙教育,更要有三观十分正的人教育,才能让孩子的人生得到启迪,一个幼师的素养决定了他能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因此要对他们实行严格的教育工作。要教育出一个成功的幼师,就要让他们感受到什么是他们以后真实的生活,带领他们体验什么是幼师的生活,可以带他们去实习,进入到幼儿园等地方,认真观察那些老师怎么带领小朋友,怎么教他们玩耍与学习,从而丰富自己的经验,并学会亲身实践,切身体会,逐渐完善自己。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怎样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授课,让小朋友对自己顺从、喜爱,而不是通过逼迫他们。与此同时,可以组织同学们在闲暇时间去画展、音乐厅、话剧社等高尚雅致的地方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为培养祖国未来的栋梁做出自己的贡献。

2、音乐教育内容实用化

有的学校为了或许追求技巧的复杂牛化,而忽略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本用不到如此复杂的技巧,我们应该从现实出发,并与实际结合,才能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

3、音乐理论知识广泛化

一个好的音乐只有理解了他所产生的条件,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美的所在,虽然某些内容确实很无趣,但只要将他们系统的结合起来,就会觉得容易很多。

4、音乐教育格局大众化

由于学生大部分是当代流行的东西追随者,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把握利用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让他们更有积极性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

四、结语

音乐的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它关系到本专业学生的工作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否能有一个很好的前途,还有也将对孩子早期对世界的各种各样各方面的认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作者:田甜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邹建中.音乐素养问题[J];观察与思考,2006,(11).

[2]杜涓.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舞蹈技能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08).

[3]时丽;当前我国幼教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素养教育范文8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素养;中职教学

基于幼儿教师所面对的群体具有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涉猎甚广,学前教育有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三大模块共计三十多门学科,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个专业课程。随着社会对儿童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舞蹈作为幼儿教师的五项专业技能之一,不仅是一门美育的基础课程,也向着专业化的道路发展。虽然幼教专业的舞蹈素养训练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但其培养方式与目的依旧区别于普通的专业类舞蹈教育。原因首要在于生源的限制,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未真正接触过舞蹈;其次,幼儿的舞蹈教育目的在于对其艺术潜能的开发,而非机械化的专业培养。鉴于此,本着适合就是最好的原则,针对幼儿教师的舞蹈素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探究什么才是匹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素养便有了重要意义。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素质从根本上影响着幼儿的初级教育素质。随着社会发展和高中教育的普及,学前教育的生源大部分来自高中的分流教育。受原生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相对薄弱,有些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舞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制普遍为三年,去除实习学习时间,真正在校学习的时间大概为两年,课时总数在130节左右。但要学习的内容却很多,除了舞蹈表演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幼儿舞蹈和幼儿韵律活动的创编,比创编更重要的是幼儿舞蹈与韵律活动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所以时间少、内容多、任务重,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程的重难点,使学生的舞蹈素养达到一定的水准就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二、舞蹈教育之于幼儿

舞蹈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联,也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强身健体陶冶性情的方式。幼儿舞蹈边歌边舞的形式既与幼儿身体、生理发展相适应,又能表达出儿童的内心情感。舞蹈有着科学的训练体系,根据年龄段的划分,幼儿舞蹈处在启蒙的阶段,只有通过科学、正确的训练,才能起到本固枝荣的效果。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使幼儿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升幼儿对乐感与节奏的敏感度,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舞蹈活动,可以促进幼儿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幼儿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生长发育。由此可见,舞蹈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发展,还能有利于幼儿的思维发展,同时,有利于幼儿的自我肯定。因此,如何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真正使幼儿体验到舞蹈的益处,成为我们关心的重点,也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素养的目的。

(一)有利于幼儿身体发展。幼儿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幼儿群体,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在舞蹈课程的安排中,应从教学对象入手,选择适合幼儿教学的具有艺术性和教育性的方法,在对幼教专业学生授课时渗入其中,达到一定浸入式学习的效果。幼儿教育是关乎祖国下一代的良心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达到一定的水平,专业性首先在于正确性。幼儿无论是内在的头脑与情感还是外在的肌肉骨骼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体解剖学、身体动力学等专业身体知识应作为学前教育舞蹈学习的基础素养教学。保证舞蹈教学遵循科学性原则,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不影响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同时帮助幼儿增强体魄,锻炼协调性,塑造良好形象。

(二)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人的一生中,不论哪个时期的学习兴趣都是最主要的,尤其是在幼儿阶段,自我控制意识还未形成,兴趣就是引导幼儿学习的动力。学前教育当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舞蹈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激励的方式可以拉近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提升幼儿的成就感。幼儿舞蹈教学过程当中,简单的言语和清晰的指令可以帮助幼儿与教师之间更好地交流,让幼儿清楚了解自己学习的内容紧跟教师的步伐;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幼儿多思考,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提升教学效果;轻松开放的教学环境,可以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角色扮演的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幼儿自由创造,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表达各种动作,提高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热情的表演和优美的动作可以渲染课堂氛围,促进幼儿审美观念的养成。幼儿教师的舞蹈素养在于如何在教学环境中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其主要方式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美的熏陶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有利于幼儿自信心培养。舞台表演是儿童进行个人展示获取本体肯定,提高自信心的有效方式,那么编创适合儿童表演的舞蹈剧目,也意味着幼儿教师需要提高舞蹈素养。幼儿舞蹈不是成人舞蹈的简单化版本,而是一段时间身体练习的综合展示。幼儿的世界缤纷多彩,幼儿舞蹈的创作在素材把控与选择上,基本需要遵循幼儿的现实生活与情感。在动态的选择上要清晰形象,动作不要过于复杂,因为幼儿舞蹈的目的从根本上意义上来说在于解放与创造,在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不是单纯的教师个人能力的展示。

三、中职学前教育舞蹈知识素养培养

(一)基础知识的专业性。舞蹈是经过提炼加工、组织、美化而成的人体动态,好的体态都离不开科学方式的训练塑造,基本功训练便是每个舞蹈初学者的首要训练项目。正确的训练方式可以促进幼儿肌肉、骨骼、呼吸的生理机能发育,那么针对幼儿教师的舞蹈基础训练,除了最基本的基础锻炼外,正确的舞蹈身体训练方式的教授,才是课程的关键。有了身体的基础,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对幼儿舞蹈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舞蹈的特点在于形象鲜明,展现孩子的内心世界,培养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以及情感世界的丰富。幼儿舞蹈以律动为主,在锻炼幼儿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的同时,也对幼儿身体机能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教师,是否可以准确抓住所表现事物的形象特点并进行系统的教授,也是考核一名幼儿教师舞蹈素养是否过关的条件。

(二)语言的合理性。人的发展具有成长性,幼儿所处的阶段对语言的理解、接受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教授的过程当中更应该注重语言表达的合理性。“示范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常用到的教学方法,示范时配合良好的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语言来讲解、传授知识,教学时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教授对象是学龄前儿童,所以教师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应该更加生动、形象且具体化。应采取引导性的语言,激发幼儿形象思维的转化,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避免采用过于严肃、呆板或者命令式的表述方式。合理的、良好的语言表达方式促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反之则可能使幼儿失去学习舞蹈的兴趣,甚至产生胆怯、消极、抵触的负面情绪,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内在学习驱动力。

(三)创作能力。幼儿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幼儿舞蹈编创一定要从现实主题出发,寻找贴切幼儿生活的主题形象。首先充分了解幼儿舞蹈的特点与幼儿舞蹈表演者的特点,才能更好更合理地对其进行优化调整,编创出色的舞蹈作品。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设置,无论是基本功训练,还是风格性舞蹈以及儿童舞蹈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了编创出符合情境,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能真实美好地反映幼儿独特心灵世界的作品,促进舞蹈美育功能的实施。由于幼儿的身体骨骼处于发展期,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儿童舞蹈编创应采用难度较低,易于幼儿接受,形象性较强的动作语汇。作品内容在选取上,应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趣味性、连续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儿童感兴趣的故事绘本、儿歌、动画形象、玩具造型等,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由于舞蹈被看作是一门美育的基础课程而存在,承担着美育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只有教师的审美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舞蹈鉴赏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为目标,是教育的基础,所以它的教育指向对于幼儿的终生发展有着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在了解幼儿的生理与身体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教育者的个人魅力,用引导、鼓励性的语言创造轻松的氛围,培养幼儿发掘肢体的各种潜能,感受身体艺术的美,感受肢体语言对情感表达传递的积极作用,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以及开朗热情与人相处的社会能力。这样要比单一地学习舞蹈更加重要,这也是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幼儿教师舞蹈素养的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个人素养的提高有着极大益处。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基础教育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苏文凤.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优化幼儿舞蹈教学[N].考试周刊,2011-02-11.

[2]代春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及发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7):215-215.

[3]黄思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特点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6,(7):237-237.

[4]张明月.幼儿舞蹈编导的基本素养与能力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9):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