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实训总结范例

素养实训总结

素养实训总结范文1

实训周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专业技能教学的有机延伸,是提高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物业管理实务课程实训周为例,从实训周教学的概述、具体实施过程及经验总结三个方面介绍了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实务课程实训周教学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物业管理实务;实训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课程实施过程中,为了实现真正意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氛围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学校可积极开展实训周教学。

1实训周教学的概述

实训周教学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以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模式。实训周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有效途径。实训周是在课程内容构建、考核机制、组织管理模式三方面按企业岗位需求和管理模式而开创的全新的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入了职业人的角色,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物业管理实务》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课程。通过实训周教学,让学生加深对物业服务企业岗位的认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小与企业实际需要的差距。

2物业管理实务课程实训周具体实施过程

根据学校教学课程安排,2015年12月安排2014级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到无锡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周物业实训,以期提高学生对物业服务企业岗位认识,培养学生实操技能和职业素养。

2.1前期准备

2.1.1实训场地的选择

实训场地的选择是否恰当,对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理想实训企业可以加深学生对物业服务行业的认识,并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意愿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以前实训单位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实训体验不够理想,为提升实训效果,通过学校和教研室共同努力,本次选择具有较大规模和品牌的万科物业作为实训场地,本次实训地点为无锡万科魅力之城一期。

2.1.2实训内容的确定

根据物业管理实务教学内容和实训场地实际管理情况,确定了实训教学的岗位:物业保安、客服、绿化保洁和租售中心。在岗位确定的基础上,提炼了典型工作任务:物业费的收缴、投诉处理、治安安全管理、车辆管理、保洁绿化养护、物业综合经营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为实训周教学内容,并将这些教学内容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协商,在一周的教学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2具体实训过程

2.2.1全程参与,以企业标准来要求学生

按照企业管理来管理学生,熟悉专业岗位的操作流程及要求。比如万科对员工岗位行为规范制服平整、佩戴工牌正确、发型得体、三米微笑、主动招呼等等,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工作制度安排和工作要求,体会职业规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2.2“一对一”企业师傅指导,帮助学生提升操作技能

每组学生配备一位实训指导老师,结合企业指导教师每天工作内容实际,对学生进行边工作边指导。比如在处理客户诉求,首先接受客户投拆,再将客户诉求分类(客户咨询、客户报事、客户意见/建议、客户投诉);接着有针对性处理问题,要站在客户角度,尽最大可能解决客户合理的实际问题;要求30分钟快速响应。在此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也全程进行观察指导,并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实践技能。

2.2.3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有效提高实训效果

实训周考核采用表现、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考核采用百分制,并转化为等第制。实训周结束后,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和展示评价方式进行,每位同学要完成物业管理实训周任务记录表和实训周小结,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校指导老师、企业指导老师、小组成员互评、自我评定、展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评定学生的成绩。

3物业管理实务课程实训周教学模式的总结

(1)收获:向优秀的物业服务企业学习,努力规划职业生涯。一周实训,师生走出教室,进入真实的职场,真正感受到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提升了职业素养;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对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充满了希望。

(2)不足:实训周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一周实训周时间不够充裕,学生对每个岗位了解不够深入,刚熟悉新岗位,又要轮换至下一个岗位。同时到企业实训具体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应该结合教学计划和企业实际来确定时间,尽力做到双赢。比如:业主入住、装饰管理、双十一期间等等。

(3)建议及措施:①努力寻找优秀物业服务企业,建立优秀实习基地。首先要挑选知名度高、有诚意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其次,企业接受学生的实训或实习,要有专职教师随访,帮助学生解决实训中的各种问题;最后,学校要及时听取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同时聘请企业专业人士来学校做专业讲座。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为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欠缺,应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还可以从物业服务企业引进技术、管理人员,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作者:赵明 单位: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卢子敏.高职物业管理实务课程“实境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2周物业管理实训活动为例[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3(8):64~65.

[2]彭后生.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研究-以“物业管理情景教学室”为例[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4):64~65.

素养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钢结构综合实训;有效教学

现阶段,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正在高速发展,教育体系改革开放程度日益深入,在国家的领导下我国教育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我国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多种综合实训训练共存。应教育部的要求,必须提高钢结构综合实训教育工作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执行效率,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坚持贯彻执行提升教育效率的领导方针,并开展在钢结构综合实训下的各种教育工作,这可以提供钢结构综合实训教育经验、指导,避免走弯路,还可以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竞争力,给高职高专院校带来更良好的发展前景。总结以上所表达,提高钢结构综合实训的教育有效性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实践与探索势在必行。

1钢结构综合实训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地位

我国的钢产能从20世纪开始一直在迅猛上升,但是钢结构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实是历史的必然,所以社会上需要更多的钢结构专业性人才来把控钢材行业未来的发展。钢结构综合实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发展自身能力的机会,对于钢结构专业从更深层次进行把握。让学生不仅仅是从书本出发,更应该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实从理论走向实践是有一定难度的,而钢结构综合实训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使用理论分析问题—实践解决问题—对过程进行总结—提高的一个循环过程。所以必须把握钢结构综合实训的教育有效性,这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教育部明确提出,现阶段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而核心素养能力就包括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2高职高专院校中钢结构综合实训存在的问题

(1)在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钢结构综合实训问题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实训的项目比较单一,但是实训的难度比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的要大。因为难度比较大,所以对于一些平时学习不是很上心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无法完成,很有可能就会造成请人代做或者抄袭他人成果的情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也是大为不利的。(2)目前,在钢结构的综合实训中,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求学。换句话说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差,基本上还是“填鸭式”地教学。这对于提升综合实训教育的有效性是十分不利的。教师所讲的内容很有可能有学生听不懂、不理解,但是这些学生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也就不会提问,也不会在课间找教师问清楚,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说,是一个障碍。(3)现在的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综合实训教育还是停留在固定思维的教育模式上,即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不允许学生质疑,这在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我个性发展也没有得到有效进行。另外,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被消耗殆尽,在实践的过程中只会将教师所讲的内容重复下去,没有很大的意义。

3高职高专院校中钢结构综合实训问题解决思路

(1)为了提升高职高专院校钢结构综合实训的教育有效性,必须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对综合实训的题目进行变化。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学生能够胜任和“踮一踮脚”才能够胜任的实训任务,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发挥。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制定详细的综合实训提升计划,一步一步让这些学生能够跟上队伍向前的步伐,甚至超越前面的队伍。(2)为了解决在钢结构实训教育中学生不主动学习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例如对不主动学习,学习任务没有完成的学生进行一定的惩罚,可以是让学生重新学一遍或者将此问题弄懂,只要不是剽窃他人的成果都可以。一旦发现有学生抄袭他人成果的情况,必须重罚。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允诺完成较好的学生有一定的自我选择空间。(3)在进行钢结构综合实训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所疑问。因为很有可能是学生某一个知识点没有听懂或者真的是教师自己没有讲清楚所造成的。教师不应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其实学生发挥天性学习比教师引导的效果还要好,毕竟“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4)要想提升钢结构综合实训的教育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对自己的钢结构课程进行把握,如什么时候应该进行讲解,什么时候应该进行实践教学。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有计划地教学。

4结束语

现阶段的教育模式,需要进行一些改变,这些改变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将钢结构综合实训教学方法运用到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中,一定会收获良多,教师可以将此方法进行推广。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进行自我专业知识的更新,完善自己的专业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够将钢结构综合实训教育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本文就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提出一些经验性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赵金龙,杨晓敏.加强高职高专院校钢结构综合实训过程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51-52.

[2]吴维锋.机械工程综合实训中心建设与实践[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第一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1.

素养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1+3”教学模式;合作实训

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类专业人才必备的一项专业技术技能,是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测量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1]现阶段,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普遍存在学生基础较差、教学设备更新不及时、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导致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在教学实践中,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把整个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内容细分为若干个项目,按照施工顺序还原现场测量过程,按项目开展“1+3”模式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在“1+3”教学模式下,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牢固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反复锻炼测量、记录、成果处理等职业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现阶段,多数中职学生存在初中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解能力不强、缺乏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的问题。传统的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主要是通过讲、演、练的方式进行的,由于基础差、班额大、设备少等原因,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理论讲解听不懂、操作演示看不到、操作练习机会少的问题。对专业岗位认知不足、课程目标不明确、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对新课程、新知识、新设备的好奇心逐渐减弱,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往往会引起学习参与度下降、存在感不强等问题,从而导致自卑心理、学习压力倍增的恶性循环。

(二)仪器设备不足

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步普及,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多数学校工程测量实训仪器设备的扩充速度跟不上招生的速度,导致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实训仪器设备严重不足。同时,在课程的实训组织中,由于学生操作不规范、教学监管不到位,仪器设备损坏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仪器设备的不足。仪器设备的更新和维修不及时,导致可实训仪器减少,部分学生的实训课变成了观摩课,实训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教学效率低

在传统的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新知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欠佳。在教学内容上,“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安排不利于理论指导实践,容易出现“理论记不牢,实践乱操作”的现象。在实训教学中,一名教师要同时指导全班学生操作实训,教师疲于奔命而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部分学生在等候中无所事事、消极怠慢。以上情况导致建筑工程测量课堂质量不高、教学效率低。

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推行“1+3”教学模式的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1+3”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活动是精讲知识、设定目标、指导实训、点评结果,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角,从“主演”退到幕后变成“导演”。在小组探究环节,学生思考分析目标任务,共同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制定实施策略并完成人员分工。在合作实训环节,学生相互提醒技术要领,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在总结点评环节,学生分析测量过程,总结测量经验,查找缺点不足,分享技术要领。“1+3”教学模式下,学生从被动地听、看、记变成主动地想、做、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测量实训,测量仪器设备是测量实训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为减低仪器设备损坏率,教师在实训前要重点讲清楚仪器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各小组选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各学习小组安全员,在实训中对仪器进行监管。在“1+3”教学模式中,实训设备被分配到各小组进行合作实训后要实行签领责任制,并在实训过程中设立安全监督员,做到每台设备时刻有人管,每名学生操作安全规范。在合作实训中,先观摩后实训的形式减少了教师操作演示时间,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三)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1+3”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在具体的测量任务探究中,以小组形式讨论后再学习新的知识点。这样的方式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融入各个项目,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指导实践的目的。[2]同时,学生在合作实训活动中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体会到了测量标准的指导意义,熟悉了成果计算与校核的方法。在总结点评环节,学生分享努力尝试的过程,传递着“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的测量精神。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1+3”教学模式实现了建筑工程测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了教学实效性。

三、建筑工程测量课程“1+3”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一)精讲理论知识,明确目标任务

建筑工程测量理论主要包括测量的原理、测量的方法、数据处理校核的方法等,掌握理论知识是正确开展建筑工程测量的基础。中职学校学生对理论知识兴趣不高,因此,在“1+3”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将理论知识融入项目教学布置的“1”个“目标导向”中,在1节课内实现理论知识精讲,明确布置一次课的目标任务。例如,在双仪高闭合水准路线测量项目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本次项目的内容,即各小组自选两栋教学楼作为项目基地,完成四个控制点组成的闭合回路水准测量,并满足精度要求。其次,教师要明确项目成果的精度要求,即两次仪器高差必须≥10cm,两个控制点必须偶数段测量,闭合水准路线的闭合差≤±40。然后,教师要明确项目实训的操作步骤:第一步是定控制点,第二步是确定测段数量及转点位置,第三步是完成各测段的测量及数据记录并及时处理测段外业数据,第四步是校核外业数据计算闭合差,完成精度确认。最后,教师要明确实训过程中的实训要点和注意事项,即测量的前后视距要相等、读数前后视顺序、标准立尺姿势、仪器搬站等。

(二)小组探究讨论,制定实训计划

学习小组是学生按照小组探究、合作实训、总结点评“3”个步骤开展探究实践式学习的首要单元,学习小组的划分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因素平均分配,合理的分组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现阶段,建筑类专业班级在50人左右,拟分为8个小组,每组6—7人,选出一名组长、一名安全员。小组探究以组长召集小组讨论形式完成,小组探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重温理论知识、明确目标任务、合理安排分工、熟悉操作要领。在讨论小组人员分工时,通常要商定安排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第一测站测量员,计算能力较好的学生作为第一测站数据记录员,两位安静有耐心的学生负责立尺,基础稍差的两位学生作为学习和监督。在小组探究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发言,在探讨中把准小组的目标,分清自己的角色,明确岗位的职责,核实操作的要领。在小组探究讨论后,教师抽选2个小组各推选一名代表叙述小组的分工,讲述小组如何完成任务,教师做简要点评。

(三)开展合作实训,相互学习借鉴

合作实训是整个项目教学实施的核心阶段,各个小组按照原定的方案实施,教师巡视指导各组完成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并现场解答疑惑,确保合作实训能顺利开展。在合作实训中,学生要按照商定的首站岗位开展实训,在接下来的各测站依次按“学习—记数—操作—立尺—学习”的岗位循环轮岗。循环轮岗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测量任务的所有岗位上开展实训,让学生在岗位交接中交流知识、传承经验、增进友谊,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双仪高闭合水准路线项目中,按照小组探究的项目实施方案,各组派出两位学习、监督学生去签领仪器,其他四位学生负责控制点的选择。仪器到位后,测量、立尺、记数、学习监督的学生各就各位。立尺的两位学生分别在第一时间到达起始控制点和第一个转点,站在尺的正后方双手握尺并立于点上,确保点位正确且尺身竖直。测量的学生需要目估确定两个立尺学生的中点位置,然后安置仪器,整平仪器并瞄准后视尺,开始测量读数。记数的学生需要协助测量操作的学生选点安置仪器,听到读数后,迅速回报数据,并把数据记录在相应的外业表格中,随后完成基本的单测站外业计算。学习、监督的学生认真学习理解记数的表格,掌握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并监督操作和记数是否有不当的操作。第一站过后,学习、监督中先准备好的学生接替记数岗位,记数的学生观看整个测量过程之后进入测量岗位,测量的学生转移到立尺岗位,后视立尺的学生转移到学习监督岗位,以此类推,直至测量任务完成。

(四)总结实践经验,点评操作要领

总结点评通常在一次课的最后20分钟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做实训过程总结,叙述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的方法措施,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提炼关键步骤和操作技巧。教师综合点评各组的完成情况,表扬实训课程的典范,解答讨论后未解决的问题,强调注意事项。例如:在用双仪高法测闭合水准路线中,顺利完成任务并且满足精度要求的小组主要总结操作步骤和减少误差的办法;最终成果超限的小组,会总结他们超限后重测的情况;没有完成外业测量的小组会分析他们的团队协作情况。总结点评是小组探究实践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点评让学生汇报探究情况、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存在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鉴赏能力。同时,对实训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要一起探讨方法、交流经验、制定方案,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的评价需要兼顾测量结果和测量过程,在给出项目评价前不仅要查看学生完成测量的数量和质量,还要考虑测量过程中遇到问题后学生的表现,并对团结协作、积极思考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加分。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1+3”教学模式以课程内容项目化为基础,以教师的“目标导向”为主导,以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实践式学习活动为主体,将理论知识融入技能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在“1+3”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堂的主角,“1+3”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技能获得感、标准认同感和团队归属感,高效地培养了测量技能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肖好良.新技术下土建类专业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改革[J].科技经济市场,2019(12).

素养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电工实训;教学课堂

0引言

总书记曾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观点,这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格局。为实现这一目标,很多学校都开始对课程思政展开构建,同时通过不断挖掘不同学科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制度,充分实现理论知识与课程价值的有机结合。因此,有必要不断加强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为提升电工实训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1中职电工实训教学中的课堂思政发展基础

1.1中职电工实训教学特点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电工实训》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教学中均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介绍用电安全、仪表使用、电气拆装、电路安装等方面的实践操作,进而在引导学生培养安全生产常识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电工材料与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低压电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维修技能的操作方法,有效帮助学生具备中级维修电工的水平[1]。

1.2中职电工实训课程是发展课程思政的关键要素

1.2.1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主要是在进行产品制作的过程中,秉承着精益求精的理念,进而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其在市场当中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工匠精神当中还进一步包括了创造精神、服务精神以及品质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工匠精神的发展不仅对产品制造者的专业技能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其秉持着认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与高度的工作认同感与职责使命感。现阶段,在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工匠精神,因此为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推动其朝向高、精、尖发展,还需要从创新意识、敬业精神、精益求精以及严谨作风等环节入手,进而推出更多的高端产品。1.2.2职业素养。电工实训课堂中的职业素养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可以将相关的操作工具摆放整齐就是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对剥削导线产生的线头及时清理,有效保证工位上的清洁;保证工具箱内部的工具要摆放整齐,在穿好工作服之后才可以来到工位上进行后续的操作。1.2.3环保意识。坚持节约优先的生产方式不仅体现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开展电工实训的过程中,所有的项目都会存在一定的消耗,其中主要的耗材包括电线、扎带以及螺丝等方面,因此要引导学生加强废旧材料的二次利用,有效避免更多的电工耗材浪费,进而可以在保证用电安全的基础上加强相关材料的循环利用,进一步加强学生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的培养。1.2.4安全意识。电工实训课程对电路安装有着很高的要求,不同的调试项目应遵循不同的电路安装原则。例如电动机控制电路安装需要使用380V的交流电,而照明电路安装则需要使用交流220V电源[2]。一旦出现电路安装不正确的情况,就很容易引发漏电、短路以及电器件损毁的问题,甚至对人身安全也会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保证学生遵循穿绝缘鞋、戴安全帽等安全规范;同时还需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安全用电观念。

2中职电工实训教学课堂中发展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2.1电工实训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

2.1.1建立明确的课堂标准。建立明确的课堂标准是开展电工实训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从而有效起到推动课堂进程、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以及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开展电工实训的过程中,应有效结合教学的实际特点与思政教育内涵,以相应的专业理论为基础完成电工实训课程标准的制定,并通过后续的讨论与验证。明确的课堂标准应将安全用电操作、职业操守以及环保意识等多方面内容包含其中,推动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2.1.2加强职业素养考核。在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专业的抽考方法引入其中,对于项目操作中的各类违规操作予以指出和扣分。例如出现短路与仪器操作失误的时候应予以适当扣分,而出现安全事故则直接计为0分。与此同时,对于考核的具体内容也要进行合理分配,保证职业素养、工艺规范、项目功能等环节的占比科学合理,从而促使课程思政与教学体系的有效融合。2.1.3培养安全意识。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最主要是集中于用电安全的培养上,同时保证学生的各项操作可以有效符合操作规范,提升对工位环境保护与耗材节约等环节的重视程度。由教师完成任务布置与正确操作示范也是培养学生电工实训课程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操作之前需要由教师加以示范,学生在了解其基本步骤之后才会进行实际操作,有效完成相应项目的安装与调试。除此以外,还需要在保证用电安全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操作技能的规范化与精准化,进而为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1.4加强工艺规范考核。加强工艺规范考核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产品的工艺质量,引导学生可以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对于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制定一个操作的评分表,并对导线颜色、安装工艺、导线连接处理以及绝缘层等环节的操作进行打分,确保学生可以充分满足横平竖直、无交叉等工艺操作规范。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操作评价当中,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1.5完成功能性测试评价。项目完成之后就需要对相应的电路进行通电测试,保证其中不存在漏电、短路等问题;同时还需要保证学生准确掌握测量顺序与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提升其操作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另外,还需要对电压量程与挡位的准确性、熔断器、网孔板等环节进行检测,并结合测试结果完成对功能与调试的评分。总的来说,电工实训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应充分体现出学生人生观、科学观的培养过程,进而通过评价有效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其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

2.2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体系的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体系的结合是引入思政元素的重要途径,进而实现教学结构模式的改革与优化。结合电工实训教学可以得出,课程思政的引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完成电工理论知识向物质财富的转变,为社会的发展建设贡献出自身的力量。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就要从专业综合知识整体设计入手,充分发挥出实训课程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提升所学专业知识的专业应用能力。从总体教学结构来看,学生的实践环节同时也是保证思政元素融合、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整个体系运行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参与积极性,加强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同时还可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提升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保证对中职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地影响,进而为社会与人民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2.3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

电工实训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与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也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规范的关键环节,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所以大到整个学校、小到课程组都应积极提升对电工实训的重视程度,为任课教师组织相应的培训与学习工作,提升其在电工实训方面的专业能力与课程思政方面的正确认识,以便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而要想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教师首选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进而借助过硬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完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进。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教学实践改革,进而培养出更多素质达标、理念先进、操作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为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落实课程思政不仅要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提升对课程思政评价的重视程度,其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加以优化,进一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模式、扣分标准以及职业素养结合等方面的合理性进行考量,从而激发思政元素与课程体系的深入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而另一方面,应从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入手进行改进,进而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的实施效果、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效果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应用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充分确保教学反思的合力推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加强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有效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比如可以将课件、PPT、任务书等内容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再在平台上相应的课前任务,由学生完成所需理论知识的搜集与整理。像这样通过在线学习学生可以有效加强对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术的掌握,提高实践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打下基础;再比如在学生完成实践项目操作之后,用手机将项目成果拍摄下来加以保存,并为后续的实训成果展示环节做好准备。在所有的电工实训项目都完成之后,教师将相应的成果照片进行编辑并打印出来在宣传栏上进行展示。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自己实训成果照片下面写上实训总结与体会,并通过实训成果展示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与自豪感,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参与本次实训学生的积极性,对下一批参与实训的学生也可以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与引导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提升中职电工实训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技术人才,应充分把握住课堂教学环节的思政要素,加强课程特点与专业特点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实践课堂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确保将德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体系有效结合,进一步推动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与工程应用的大力发展,不断开展教学实践的改革和创新,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芳.中职思政理论课程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探索[J].知识文库,2020(24):56-57.

素养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西餐宴会服务;训练体系;训练机制

1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大赛赛项概述

1.1酒店管理专业相关赛项概述

教育部于2013年开始举办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大赛,其中酒店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赛项主要有西餐宴会服务和中餐宴会设计,至今为止已举办五届[2],涉及院校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80%以上。每年全国各省市都会以全国大赛为指导,举办省级技能大赛。经过省赛选拔,每年最终有120余所高职院校参加国赛,技能大赛成绩已成为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成果的重要标杆之一[3]。与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另一赛项由中国旅游协会举办,赛项包括有:中餐宴会摆台、西餐宴会摆台、鸡尾酒调制和中式铺床。该赛事从2009年举办首届,至今已举办十届。该赛事分为高校和中职两个组,每组设置有个人赛和团队赛[4]。

1.2赛项内容

教育部举办的赛项在各职业院校中影响力更大,参赛院校也更广泛,本文以教育部举办的大赛为例进行分析。全国西餐宴会服务和中餐宴会设计技能大赛历经几年的发展,已经日趋完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要求更贴近真实工作环境,两个大赛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中西餐宴会技能大赛在训练方面有较强的相似性,本文以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为例。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以西餐文化为基础,结合西式宴会服务的特点,重在考察学生的基本技能、服务意识及职业素养,比赛内容分为西式宴会摆台、对客服务、英语解说和调酒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由若干分解技能组合而成(见表1),所以该赛项基本涵盖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

1.3赛项分级举办及选拨概述

以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为例,最高级别为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院校先进行校赛,通过校赛锻炼学生技能水平,选拔优秀选手,为第二阶段的全省大赛做准备。省赛由一所学校主办,其他院校报名参赛的方式进行。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选拔方式由校内赛和全省大赛构成,通过校内赛完成选手的初次选拔,通过省赛完成第二次选拔。全省大赛将决出一、二、三等奖,分别占参赛选手比例的10%、20%、30%,每个省参加全国大赛的名额为3-4名,依照此规则及省赛排名,最终确定进入全国技能大赛的学生。

2赛项技能训练现状

教育部主办的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自2013年首次举办至2018年,共举办了4届,中间由于多种原因,时办时停,没有形成固定的办赛模式,参赛队以国赛为引导,也没有形成稳定、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和机制。

2.1技能训练随意性强,训练体系不科学

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国赛比赛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公布,各参赛院校在此之前只能被动等待。2014年和2018年该赛项停赛两年,各省市积极备赛都进行了市省一级的选拔赛,但没有举办国赛,该赛项当年最高级别为省赛,也就切断了校赛、省赛和国赛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选拔的过程,同时没有形成一个校赛、省赛、国赛的训练体系。

2.2参与主体太过单一,校外资源利用不足

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依托校内实训室,以校内训练为主,没有很好地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没有进入岗位实践,没有校外行业专家的指导,脱离了实际行业规范,没有达到以赛促学的办赛目标。

2.3内部训练双向互动性差,学生主体体现不足

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多以教师指导为主,学生对比赛的理解、作品的设计等内容参与较少,学生缺乏对比赛的深刻认知,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违背了以赛促教的办赛目标。

3训练机制研究

良好的训练效果,需要有一个明晰的训练体系和训练运行机制,同时还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保障。本文将构建训练体系和训练机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

3.1训练体系构建

本研究以历年来的实际参赛经验为基础,根据参赛的三个阶段,总结了“三阶段两循环”递进式技能大赛训练体系(图1),以期对技能训练提供帮助。“三阶段”中的第一阶段是指学生初次参加的校内技能大赛,第二个阶段是经过校内大赛的选拔进入全省大赛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通过全省大赛的选拨进入全国大赛。“两循环”中的第一次循环是指校赛完成之后,通过对省赛比赛规程的解读、参照行业标准,根据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的问题,针对性的重新制定训练计划、训练内容等,开始新的训练,完成第一次训练循环;第二次循环是指在省赛完成之后,通过省赛的检验,找到学生技能上的短板,再次研究国赛规程和行业标准,对训练计划、内容、方式等进行第二次修改调整,重新开始新一轮的训练,从而完成第二次训练循环,第二次循环是对第一次循环的总结和提升。两个循环提升之后,完成了一次整体的循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反馈循环,为下一年度的比赛和教学提供帮助。通过三个阶段的比赛和两次训练循环,最终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得到提高。

3.2训练机制构建

在明确“三阶段两循环”递进式训练体系后,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计划、合理的安排训练重点,成为了实践训练体系的关键。结合参加全国高职院校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实践经验及取得的成绩,构建了“一主四辅”训练机制。此机制中,“一主”指参赛学生作为主体,“四辅”分别为指导教师、合作企业、历届比赛选手、其他院校学生,围绕着参赛学生这个主体,运行训练机制。校内教师作为赛项的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对参赛学生进行日常指导;参赛学生在整个备赛过程中需要参与赛项内容解析、作品设计、解说词撰写等全部内容,已达到深刻理解比赛、以赛促学的目的;合作企业的行业专家在备赛过程中,进校指导学生,将实践经验与比赛相结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同时,参赛学生可以利用校赛后的假期时间,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做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在准备国赛的过程中,依照陕西省的经验,将由省赛主办院校组织该项目全省范围内的集训,该项目所有国赛参赛队,将组织选手一起模拟竞技,以达到练兵的目的;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历届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参与到备赛中,既可以把参赛经验传授给新的选手,又可以得到再次提高。此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历年来的比赛经验,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赛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对整个比赛及训练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

3.3保障措施

3.3.1学院政策保障

近年来,高职院校已深刻意识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重要性,对技能大赛采取了多种鼓励政策,如加大对学生和教师的奖励力度,创新奖励机制和办法。二级分院积极推动,保障教师和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3.3.2实训条件保障

随着职业教育大力开展,我校在实训室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西餐实训室、调酒实训室是备赛的重要实训保障。同时,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为真实岗位实践、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平台。

3.3.3师资团队保障

强大的师资团队,以校内餐饮、调酒、英语的教师为主,为技能训练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相关课程的开设,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宴会设计》《调酒》《酒店英语》《酒店礼仪》《企业实践》等,是全体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重要保障。同时,校外行业专家把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带入比赛,对学生进行指导,是师资团队的有效补充。

4实施效果

在“三阶段两循环”递进式训练体系指导下,运行训练机制,进行分阶段、有重点、定期考核、学生全程参与的具体措施的开展,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职业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4.1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从备赛到参赛,学生全程参与,注重过程学习、主动学习,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个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与企业、同行交流,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了赛教结合的目的。

4.2技能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三个阶段的逐级提高,学生对技能大赛的认识由浅到深,技能水平稳步提高,两个循环的有益补充,学生找到了问题所在。同时,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全程参与比赛的各环节,特别是在设计部分,融入了学生自己的理念,既达到了比赛的目的,更使学生掌握了宴会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4.3职业素养大幅提升

西餐宴会服务以技能比武为主,但贯穿其中的是对西餐文化的理解、对餐饮知识文化的掌握、对餐厅服务员岗位职业素养的要求。在整个比赛过程中,选手的操作细节既能反映仪容仪表,又能展现职业素养水平。评委除了考核选手操作完成的情况,更看重选手与评委的沟通、问候、礼貌等基本职业素养和在比赛中展现的综合职业素质。职业素养的提升,才是办赛的根本目的。

4.4大赛成绩取得突破

通过该体系的建立和训练机制的运行,我院学生共获得陕西省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的好成绩,目前领先于陕西省及西北地区同类高职院校。

4.5推广借鉴意义良好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比赛都是由学校、全省、全国三级构成,各项目赛制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两个循环”,根据各赛项特点有针对性的完善运行机制,制定训练实施方案,为其他赛项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5总结与展望

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可以有效的将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结合,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全程参与比赛作品的设计、分析,全面深刻的理解了比赛和职业,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标。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职业技能大赛是对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检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以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稳步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大赛体系构建的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32-33.

[2]石洋.从西餐宴会服务大赛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以香奈儿CocoMademoiselle香水晚宴作品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6,(12):211-212.

[3]徐玲,丁锋.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训练机制探索与实践[J].湖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4):70-71.

[4]苏波儿,姜坤.基于技能大赛的高职酒店类专业技能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18):72-74.

素养实训总结范文6

移动宽带改变未来生活,现在已进入4G时代,学校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职业化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培养模式,应用MIMPS教学法开发“LTE移动通信技术”教学过程。教学实施环节,以双主体授课,双主线教学,实训研究为核心,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MIMPS;双主体授课;双主线教学

本课程学习体现4G网络的热点及方向,契合国际通信技术潮流,面向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针对学生本身的特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基础,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利用情境教学,通过项目制让学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学习知识,在做中学,学中做,积累一定工作经验,为学生从事4G网络配置与优化、4G网络故障排除、通信工程设计、通信工程施工、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1MIMPS教学法开发教学过程

MIMPS教学法[1]是以职业化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构建模块化课程架构(Modularization),分层-交织(Interlacement)的实训项目为载体,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力(Mission-driven),围绕实训研究(Practi-cal-research)的核心,辅以学生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的助推力,通过任务划分(也称为项目划分)的方式把课程的内容整合成一系列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扮演着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员工角色,实现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过程。最终真正达到提高学员技能水平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

1.1构建模块化课程架构

根据人才需求岗位调研分析,通过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通信行业各个岗位的职责[2],把原来课程章节形式、偏重理论讲解的“LTE移动通信技术”教程,按照课程结构及课程体系之间的联系对其进行整体规划,把行业技能知识域化,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为实现理论直接指导实践,把基础理论知识、实验实训内容[3]和培养目标、学情综合进行分析,将“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划分为六个模块。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后,每个模块的知识和实训对应某一类职业领域,理论学习融合到实训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2分层-交织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分层指每个模块在内容上是相对独立的,对应某一类职业领域,培养相应的岗位能力,交织是根据每个模块完成任务的需要,相关的基础理论会在不同的模块任务中重复出现,逐渐形成知识和能力间融会贯通的交织组织形态。模块一到模块六贯穿了LTE的基本网络架构和常见的无线侧设备的了解和掌握,实训能力要求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知识模块由浅入深交织到实训中,经过前五个模块的实训经验和知识积累,模块六中进行案例项目的故障排查,定位可疑的故障点,逐个进行排除,学生处理和解决故障的能力在逐步加强。

1.3任务驱动力

每个模块的教学过程以完成任务为中心,学生拿到任务书后按照要求去完成。整个上课过程分五个环节:任务情境、任务资讯、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总结。模块四LMT配置分四个任务:配置PhyLayerport即CC板网口、配置EthernetLink、配置IPLayerCon-fig、配置VsOam。模块五分五个任务:启动虚拟添加基站、平台物理资源配置、平台传输资源配置、无限参数设备资源配置、无线参数小区配置。在模块六综合实训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4G网络规划、设备部署与联调、业务对接测试和故障处理等任务,训练相关技能,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技能点的考察更聚焦,更求真务实,更体现行业岗位需求特点。

1.4实训研究为核心

操作水平的提高来源于实践,在校学习的实训设备与三大运营商现网设备保持同步,所以学习过程也都是模拟了真实项目的实施全过程[4]。LTE仿真软件包括四个模块,网络拓扑规划,无线设备硬件安装,LMT配置,网管EMS配置。这个仿真软件有很好的故障测控体系,如果设备之间连线错误,软件配置过程中某个参数错误,在进度查询里面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步骤标示是红色,方便学生排除故障。仿真软件和实际设备相比价格低廉,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以工程师的身份反复对虚拟设备进行操作,无线侧设备BBU和核心网,BBU、RRU和天线对接,进入虚拟OMC,运行EMS,增加并启动虚拟、添加基站,进行平台物理资源配置、平台传输资源配置、无线参数设备资源配置、无线参数小区配置,最后数据同步成功后,即可上传下载资源。学习过程中,以实训研究为核心,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在仿真软件中设置通信故障,另一个小组模拟现场故障处理工程师进行故障排除,小组组员在排障过程中相互配合,每个人都积极提出可能出现故障的地方和原因,相互讨论共同验证,极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反复设置故障、排除故障,学生对故障出现的地方和故障呈现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不仅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能对理论加深理解,融会贯通,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1.5分组对抗和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组员之间可以相互排查故障[5]。具体组织过程中小组中设置了项目组长和模块组长,领导组员们共同完成任务。在模块六综合实操展开小组对抗,一个小组在仿真软件中设置通信故障,其他小组模拟现场故障处理工程师进行故障排除,小组组员在排障过程中相互配合,按照排除故障时间给每个小组成绩,任务总结阶段学生充当助教讲解排障的方法和难点,锻炼学生自我总结、归纳、表达的能力,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2教学实施过程

2.1双主线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即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通信行业基本的技术能力要求;职业素质培养即通过职业素质课程、职业素质活动培养学生的面试能力、良好的职业心态、科学的工作方法,增加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每节课课前15分钟由学生上台演讲,针对通信行业的热点问题,就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话题,利用PPT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训练自己的求职技能,主动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准职业人,校企合作的精髓就在于强化学生的准职业人定位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去,进而形成习惯。

2.2双主体授课

任务资讯环节由高校老师承担,实训操作由企业工程师承担,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高校教师和学生接触频繁,深知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对纯理论的知识兴趣不高,抽象知识难以理解,自动构建能力较弱,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爱动不爱静,教学过程中以实训研究为核心,任务资讯环节的理论也要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企业工程师实践经验丰富,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实训操作,弥补高校教师企业实践经验欠缺的弱势。课堂上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互相配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有效进行项目实训,保证课堂上高效率、高积极性、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2.3多元化教学评价

“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以实训研究为核心,项目实训考核突出能力本位,强调工作过程。依据实训目标,将整体考核设计为职业素养、实训过程、实训业绩的考核体系[6],含有工具使用、展示交流、整理技术资料、责任感、沟通能力等项目。

3结束语

“LTE移动通信技术”是学习4G移动通信技术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考虑到社会岗位需求和高职高专学生的自身特点,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基于提高学生综合实操能力和职业素养来开发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课堂上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管理课堂,给学生指导和答疑,学生的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高了,任务的完成率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

作者:张雪梅 单位: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

【参考文献】

[1]童伟.MIMPS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和培养就业能力的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2):28-30.

[2]王洵,张科.高职通信专业“校企融通、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31-33.

[3]施盛建.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分析与实践应用[J].信息通信,2014(1):231-232.

[4]王荣.4G移动通信技术与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解析[J].通讯世界,2016(6):31-32.

素养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字:课程改革;翻转课堂;综合布线

综合布线是智能大厦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通过双绞线、光纤等传输介质和信息模块、配线架等连接件将电脑,电话等数据终端和信息系统连接起来。综合布线课程是通信专业、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今后该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针对该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我们进行了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多学科交叉,理论知识多而杂

综合布线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工程技术。内容涉及工程预算、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建筑技术等多个学科。由于课程重视实践操作,理论学时有限。因此,教师讲授多为介绍性地快速浏览,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全面掌握相关知识,也很难和实践操作联系起来,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脱节。许多教师甚至取消理论教学过程直接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对综合布线课程只知其形,不知其意。

(二)操作演示教学,效果欠佳

综合布线课程中双绞线技术、光纤技术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时教师多采用演示教学的方式。由教师进行操作演示,教师在讲台上边操作边讲解,学生在座位上很难看清楚教师的操作过程和技术细节。如果在实训场地中讲解,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学生被实训墙面隔开,外层的学生很难看见教师的操作,教师也无法对学生和课堂进行有效管理。尤其像光纤技术类课程,操作精度高、难度大,集体的演示教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组教学,演示时间过长

由于实训场地和器材的限制,很多老师采用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的教学方式。综合布线的实训工位为布满的施工墙体,分组教学学生在各自的实训空间内,被墙面隔开,教师需要到各组分别进行演示。也就是有多少组就需要演示多少次。假设每次演示5分钟,6组学生则需要耗时30分钟,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学生没有充分的练习时间。

(四)学生实际操作不规范,技术不熟练

由于练习时间有限,许多学生只能匆忙完成实训任务,没有时间细化操作过程,提高操作技能。比如双绞线技术中的跳线制作,学生制作完成的跳线中测通率不高,且操作不规范,成品不美观,水晶头连接线露在保护层外,在使用中极易损坏。因缺乏联系,跳线制作速度很慢,且没有技巧,很难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综上所述,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实训场地的限制造成的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解决的方法就是要更新教学理念,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突破限制,充分利用课下时间,保证课堂练习时间。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近年来在教学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教学效果得到一致认可。我们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后,根据高职类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录制了适合教学的微课课程以应用到整个课程改革中。整个教学设计遵循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体、以社会行业标准为主体。设计原则坚持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从而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快速掌握新工艺和新技术,实现能力的拓展。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

采用实训导学模式、和谐互助模式以及验证学习法,弱化教师的讲授过程,将做中教,做中学的思路充分融合进来。按照这个思路将每堂实训课分为实训导入、自主学习、互教分工、实际操作、展示点评、知识总结、课后巩固几部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实践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动脑动手。该课程教学方法实现的关键在于分组合作和导学自学过程。1.分组合作:(1)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分为四组,组长负责小组内的任务下分和统筹管理。(2)学生数量较多时,组内再分为AB两组,轮流操作。2.导学自学:(1)采用“师友互助”方式,学生组长为关键环节。(2)实训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结束时各组分别展示,教师点评。该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分别是自主学习、体验探究、总结反思。在体验和探究过程中学生从“我学会”的目标逐步变成“我会学”,教学方法中不断弱化教师讲授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按照准备环节、发展环节、整合环节三大模块顺序展开。准备环节包括自主学习、互教分工;发展活动包括实训操作、展示点评;整合活动包含知识总结环节。总结如下,自主学习静心动脑,熟悉实训要求与步骤,明确任务,预习要点难点;互教分工活跃气氛,提升沟通合作能;然后突破难点,实训操作锻炼动手能力,熟练操作技术;做中学、做中教,学生按照工程设计图或实训操作步骤使用工具、安装设备、熟练操作、测试成品、充分练习;成果展示,展示点评,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培养素质。各小组完成任务后向教师和其他同学展示。陈述实施过程,共同讨论任务完成效果;回答教师提问,教师点评时以表扬为主,对钻研和创新行为以加分形式鼓励。尽量避免破坏积极性的减分行为;知识总结,梳理知识,总结共同问题,强调重点难点,布置作业。

(三)教学评价

课程主要考核技能40%、专业知识20%、方法能力15%、团队精神15%、职业素养10%。如图3所示。根据该目标制定考核方案,学生成绩由阶段性成绩和总结性成绩两部分组成。阶段性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的60%,包括出勤、作业、项目实训成绩。总结性成绩及期末成绩以考核动手能力为主,占总成绩的40%。项目实训成绩,每次实训项目均计分,分数由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小组成绩教师给出,个人成绩组内讨论给出。

(四)改革特色

1.教学设计理念注重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为目标,关注职业素养。2.结合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理念,使课堂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得以充分利用。3.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和实训任务需求,利用分组教学和多种教学手段。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挖掘学生潜能。4.组建优秀教学团队,丰富开放教学资源。5.合理丰富的考核评价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未来展望

希望通对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以打破常规,探索适合高职类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特色教学模式。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增强自学能力,培养自信。未来我们将结合高职类院校信息化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模式,将“云”课堂、“工匠精神”等理念融入教学模式,培养技术过硬,自信自强,有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磊磊,赵可云.基于共词分析法的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现状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5(2):86-93.

[2]杜世纯,傅泽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29-133.

[3]王鶄,杨倬.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7(4):85-89.

素养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堂教学;问题研究;方法应用

0引言

在当前的职业院校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表示,由于各种教学问题、学习问题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升,且在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工作开展时,具体效果显得有失偏颇。

1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上述内容,在研究是初始阶段便对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教学工作开展中的主要问题做出了分析与探索。(1)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对于正确的教学理论以及先进的教学观念应用能力不足,而且在开展实训课程教学的时候,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方法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这就无法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促进学生的创新素养,且无法实现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同步提升。(2)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在学习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知识的时候,无法对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规律进行有效地掌握,且在课堂学习中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甚至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嬉笑打闹、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工单元操作实训知识的时候,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所以学生会感觉比较繁琐,而且比较耗费精力,因此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基本的耐心,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始终处于一种较为羸弱的水平。(3)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不作为”。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很多教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且教学内容相对单一,而且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性比较松散。另外,学生在学习中个人意见过于强烈,大有与教师“对着干”的态度,且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和浑水摸鱼的行为。(4)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中与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活动和交流,且缺少共情能力的发展与延续,导致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集中注意力,同时不能深入体会并感受到这一课程内容的学习能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改变与发展。

2教学问题有效解决路径

2.1完善实训管理体系

在职业院校的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教学工作开展中,从学校层面到班级辅导员以及实训教师等均对实训体系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研究,实现对实训体系的全面优化。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实训学习空间。教师在针对实训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动员方法展开研究,对学生的动员要突出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需求,以此让学生明白个人未来职业道路发展的整体方向和针对性,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将之与个人的前途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另外,教师还需要设计完整的实训教学工作开展体系,并且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其进行问题的查找,做好有序的优化与管理工作。在这一背景下,还需要结合考核方法的制定、评价制度的确立以及实训教学工作的开展模式和开展条件进行相应的研究,进而实现完整实训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2.2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弱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教学的时候,首先要对个人的综合素养与教学水平进行分析与评估。在此,学校层面可以建立针对教师群体的素养评估体系和个人能力评价标准。在对学校师资队伍进行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培训工作开展的方法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素养和教学方法进行培养。同时需要重点突出新课改的应用原则和指导方针,要融合教师职业发展的道路对其进行警示作用的提醒。还可以通过各种实训工作的开展促进教师的个人专业技能,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能够发现个人日常教学和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且能够做出及时改正。从本质上分析,这是一种对个人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和社会负责的工作态度,也是一个能够不断提升自我和建设自我的有效途径。

2.3拓展多元考核方式

在职业院校的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若想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就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模式对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与考评体系。在构建相关体系时,还需要重点突出考核的方法与模式,应用多元、丰富、有趣的措施制定考核的形式。例如,教师在设计考核制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结合学生的群体性特征对其进行研究。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到在15~20岁之间,这一年龄段属于青春时期,学生性格活跃,热血澎湃且有着很强的好胜心。在此,教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法来确立考核的制度与模式,进而对学生明确相关规则,借助“比武”的概念和应用原则对学生进行考核工作的开展。或者,教师还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制度的建设。在这一背景下,不仅能够有效的观察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还能从实践训练工作开展中有效了解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最终,教师可以融合学生的两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并明确学生的有点与不足,为其后续发展保驾护航。

2.4积极应用网络资源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教学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且迎来了以此全面的变革机会和发展空间。在这一背景下,职业院校积极的把握时展的红利,将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融合在了日常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借此为学生提供高效的教学。例如,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和帮助。如在开展实训项目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让学生观察其中的操作方法和逐一实现,然后做出分析和总结,并对视屏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规避。该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训能力,且能够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又如,教师可以在实训设备上设计一个二维码,贴在醒目的地方让学生在实训学习开始之前先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和分析,其中可以包含: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应用范围、工艺流程、规章制度、设备原理、训练目的等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有针对性,且学习的节奏和学习的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2.5绿色发展意识培养

随着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不断延续与发展,以及当前自然环境变化的不断加快,目前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有着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且都在应用自己的方法为维护自然环境平衡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化工行业的发展作为社会工业发展与建设的主要板块,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更大的污染和危害,面对这一两难问题,我们务必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尽可能的少影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化工领域的高效发展与建设。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工原理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这一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政教学与培养,以此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道路发展中能够秉承这一理念越走越远。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化工原理专业知识的讲解与分析。随后,需要明确化学工业生产与制造对于当前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提出绿色发展的这一概念。如,教师可以结合节能减排的绿色环保理念对学生进行健康、安全的教学内容创设。或者可以结合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化工领域的有毒有害物品的二次应用教学。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对于绿色、环保、和谐发展的认知会更加深入,且对于未来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也会做出相应的了解和判断。这对于学生的未来职业道路发展与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且能够不断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的职业道德,建立学生的正确生活态度与积极学习习惯。

3结语

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践应用课程,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深入学习,能够促进自身的核心素养发展,且可以保障个人的化工专业学习水平全面提升与进步。另外,在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融合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对实践操作方法做出相应的分析与探索,进而制定符合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规律的学习模式,这对解决学生的日常学习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较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郭丽,铁晓春,朱?珊.化工总控工实训与专业课教学过程对接的培训模式改革探索[J].山东化工,2016,45(21):137-138,140.

[2]曹静,陈月.高职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08):44-47.

[3]郗伟.高职化工专业虚拟实训项目的开发建设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6,44(07):213-215.

[4]陈刚.基于“项目-任务-问题”分解的项目教学法在《视频制作专项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29):87-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