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初一论文范例

更新时间:2023-04-07 04:53:05

数学初一论文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1

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制约,在初一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方式多为“一刀切”,导致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困难的学生吃不下,且往往不重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太注重过程性评价。每节课中很少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注重“分层次辅导”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知识的血丝上,把一个数学知识的学习分成几个过程,并对每一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让学生渐渐从“我学”变成“我要学”,实现原有知识与初中数学的自如衔接。例如在学习ax+b=0(a≠0)的方程时,把它分成a为正整数、a为负整数、a为分数或小数的几个学习过程,并分别编写测试题,称之为分层测试卡。根据课堂教学进度,每节课编一张分层测试卡,并分层给分,每层100分。对合格部分给予鼓励,不合格部分当天进行补习及补测,通过这种“分层次辅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实现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初中数学的衔接自如。

二、依据初一学生认知特点,注重课堂问题的逻辑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初一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依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课堂提问。如,在教授有理数的绝对值时,举例小明的家在学校西边3Km处,小丽的加在学校东边2Km处,并提问学生“能建立数轴恰当表示他们的位置吗?”在学生建立数轴恰当地表示除了位置时,接着提问学生“假如他们步行的速度相同,谁先到学校?为什么?”让学生经过讨论,并听取学生的发言,并总结归纳有效信息。在此基础上得出: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这样通过层层设问,较强的逻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符合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学习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假如,在课的开始部分,直截了当的说出“任何有理数都有绝对值”,“绝对值从字面意识理解就是负数(正数)与原来数的相反(相同)”。根本没有通过数到原点的距离顺利成章的引出绝对值概念。这样死板、生硬的、概念化的教学方式,不但不符合教学要求,严重影响学生的正确思维,不利于形成有效性思维。

三、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师生相互合作,加深学生的数学学习体会

要打好初一学生的数学基础,在教学中就须突出合作性,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提高认知能力;互评是师生间很好的交流机会,学生在评价同学的过程中,既可以发展自我,有学会欣赏别人;教师从反馈中积极汲取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相长。如在讲初一下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收集、分析数据,不分课内课外,相互探讨,课堂上按小组展开讨论在合作学习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加深学生的数学学习体会。

小结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2

(一)来自老师方面的原因

作为教学主体的老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质疑观、知识储备都会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产生影响。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着重于具体知识的传授,忽略了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学方法上老师总是把归纳好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丧失了思维拓展能力,不利于质疑能力的培养。老师对来自学生的质疑不能很好的处理,同时老师的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也是影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原因。

(二)来自教材的原因

现行的数学教材展现的仍然是过多的公式、公理等纯数学知识,而很少提及这些公式、公理等纯数学知识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最终如何解决的。即使现有的数学与现实相联系,但因为人为对解题条件和数据进行了加工,而最终缺乏现实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评价方面的原因

目前的评价标准仍然是把考分作为唯一的标准。而考题是对书本知识的模仿和再现。这样的评价标准难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方面没有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

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与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与老师的质疑,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表达与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古人训: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新的数学课程改革也非常注重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认为质疑问难能力的高低是评判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积极的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

传统数学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导,是课堂的权威,而课本被认为是最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书籍。许多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存在迷信“权威”和盲从的心理障碍。我们教师自身必须要意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变互动的一个过程。要让学生置身于平等、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他们才更乐意去思索、质疑。通过创设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教统计调查的这一课程时,我运用“抢30”的游戏来体现机会均等和不均等。游戏规则是这样的:第一个人先说1或者1、2,第二个人则接着往下说一个或者两个数,然后再由第一个人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人每次说一个或两个数都行,但是不可以连续说三个数。谁先说到30,谁就赢得游戏。问:这个游戏公平吗?这个游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让学生全部都参到课堂上来。通过研究分析,我做了如下处理:首先,出示题目让学生分析。也许是30这个数有点大,同学们读后眼里都充满了疑问困惑。于是我提议将“抢30”改为“抢10”。同学们对此纷纷都表示赞同。问题1:“抢10“游戏公平么?接着,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建议由两位同学示范“抢10”的游戏,五局三胜制。一些想玩却没有把握的学生显得很犹豫,而一些胆大的同学已经纷纷举手要求示范。两位同学来到讲台前,一位同学从1开始说,这样一直交替到了10。两局之后,无论是台上同学还是台下的同学都发现了规律:要抢到10,就必须先抢到7。于是大家又开始想如何才能先抢到7。再玩两局之后,大家又发现:要抢到7必须要先抢到4。最后,游戏结束时,同学们都明白了:先说1的同学才能在游戏中获得胜利。为了让同学们都能深刻体验这个游戏,我又建议同桌的同学做。之后,我决定加大难度。“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试试‘抢30’怎么样?”我笑盈盈地建议到。“没问题!”同学们有了“抢10”游戏的经验都信心满满。这次通过四人一组的形式来探究。不久之后,各小组都先后表示找到了“抢30”获胜的秘诀。为了验证他们的秘诀,我也参与其中,由我开始说,同学们根据自己发现的规律,先抢到了30。“哦!我们赢了!”同学们在兴奋地欢笑成一片。“老师,为什么在‘抢10’中要先数就能获胜,‘抢30’又要后数才能获胜呢?”一位男生表示了他的困惑。“对啊,为什么‘抢10’与‘抢30’会有不同的获胜的方法呢?这也在我的意料之外。同学们,你们觉得呢?”我也表达了我的困惑和想法。于是同学们继续分析研究“抢10”和“抢30”有什么区别?最后大家发现:原来抢数游戏本质上是一个是否被“3”整除的问题。由于10和30除以3后余数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就出现了差。最后,我建议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抢数游戏和身边的朋友或家人玩,他们对此的积极性更高了。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对学生的想法作出积极的鼓励,对他们的疑惑不要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质疑,激活他们的质疑意识。让他们乐于参与其中,自由地去探索、发现、质疑、验证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在课堂上自由地思索、自由地表达想法是受到鼓舞的,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

(二)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质量

古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之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才是解决当前中学生质疑能力不足的根本之道。但质疑也要要求质量,不要为疑而问、一疑就问。要引导到学生自己解决疑问。那么高质量质疑的标准是什么呢?个人认为是高质量的疑问包括质疑的深度和广度,质疑的深度是指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要使你更加接近你所寻找的正确答案;而质疑的广度是指质疑的范围不仅包括书本上的知识,还包括老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数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很多数学题目可以转化为与性质、定理相似的格式,从而达到计划计算的目睹。所以老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比较分析已经学过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是否可以利用相似之处简化计算。例如在刚开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求方程(x+1)2+6(x+1)+9=0的二次根。学生拿到题后开始计算,大多数学生计算的方法是:先把括号去掉,然后得出x2+6x+16=0,然后根据平方差公式求解。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了正确的解:x=-4。这时候,我温和地提醒学生到:“大家仔细想想看这道题有没有更加简便的算法?”一会儿后,有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个方程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先去括号然后再计算。”“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非常好”我刚说完。另一个学生就开始反驳:“我不这么认为,这个方程表面上与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没有什么联系,我们可以不可以把它转换化成与标准的完全平方公式或是平方差公式类似呢?”“这个想法很新颖。大家仔细看有没有什么发现?”我刚说完,另一个学生就站了起来,说:“老师,(x+1)这部分和书上完全平放公式似乎有点联系。如果把(x+1)整体换成另一个字母比如t,这个方程能写为(t+3)2=0这样一个完全平方公式。”“你的想法非常棒,为什么不我们不试试呢?”我鼓励到。当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把方程解出来之后,我点出了这道题的用意所在:“同学们,你们刚才用的这种方法在数学上被称为换元法。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换元将原来的方程简化,从而使计算变得简捷明了。”之后,我又将一些可以用换元法的变式题目出给学生做。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其学生们敢于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成功的感觉,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在以后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更积极更主动的去参与教师所提出问题的解答,促进学生善于创新解题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3

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其止吐、降颅压、稳定血压处理。若患者出血烦躁则给予适当的镇静处理,必要时需要对尿管留置,并做好剃头等术前准备,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的观察。

1.1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标准

微创抽吸清除术:①对其意识进行分级在Ⅰ~Ⅲ级的患者,病情平稳,瞳孔正常,在患者发病6h后再进行SCT复查,若患者的颅内血肿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本组中符合行此术的患者有19例。②出血发生在特殊部位:丘脑、脑室出血,本组中有17例。开颅清除血肿术:①对其意识进行分级在Ⅰ~Ⅲ级的患者,若患者病情出现变化,立即对其进行SCT复查发现颅内血肿明显增多,可能有活动性出血出现,本组中符合行此术的患者有9例。②对其意识进行分级在Ⅵ~Ⅴ的患者,单侧或双侧瞳孔最大。本组中有31例。

1.2治疗方法

微创抽吸清除术:对患者穿刺点进行局部侵润麻醉,使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根据微创清除方法,首次抽出30%~50%的血肿,然后置管外引流,术后将尿液酶注入血肿腔内,进行动态SCT复查,3~5d,清除的血肿量达到95%后再进行拔针。开颅清除血肿术:给予患者全麻,在决定骨窗大小以及去骨瓣大小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术前意识、瞳孔、术中脑压。若患者在术前呈现双瞳孔散大,则需要对其做标准大骨瓣减压。在开颅术中应当坚持严密止血,减压充分的原则。

2结果

经治疗,本组患者中有21例患者存活,8例患者死亡,其中有6例患者采用的是微创抽吸清除术,15例患者采用开颅清除血肿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1例患者出现再出血,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3例患者出现脑干功能衰竭,2例患者出现心肌梗死。

3讨论

3.1微创抽吸清除术

对其意识进行分级在Ⅰ~Ⅲ级的患者,同时患者没有出现瞳孔变化,且在术前不是很严重的脑损害,将部分积血清除,患者病情则会好转,对该类患者采用微创清除术。过早使用手术对血肿进行清除,术后易发生再出血对预后造成影响,通常在患者起病6h后进行CT复查并定位血肿,首次大多数抽吸量可达到1/3以上,但还是有病了首次抽吸量达到80%以上。首次的抽吸可以使颅内压大大的降低,术后分次将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内进行液化引流,大部分患者在3d内可达到90%的血肿清除率,这种以最小创伤对病情恶化进行中止,充分使微创的优势得到体现,同时使由于操作而引起的额外脑损伤得到避免。在本组资料中,使用微创抽吸清除术的患者中没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再出血,同时经过3~6个月的随访,患者均恢复良好。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4

1.1临床资料

某医院神经外科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脑出血患者142例,男性83例,女性59例,年龄35-72岁,平均(49.5±2.6)岁。142例病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89例,小脑27例,丘脑18例,顶叶脑出血8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12分76例,6-8分43例,3-5分23例。

1.2方法

1.2.1穿刺引流术

142例病例中68例接受穿刺引流术,手术步骤为:根据CT定位,于血肿中心距头皮最近处局麻后切开头皮2-3cm,应用颅钻进行钻孔,内径为2-4mm。在导针引导下,使用2-3个侧孔的硅胶引流管平行置入血肿最大层面,深度以过血肿中心达血肿厚度3/4为宜。抽吸出液态血肿后,在患者血肿腔内注入溶有10000U尿激酶的0.9%氯化钠溶液3-5ml,4-6次/d。

1.2.2小骨窗开颅

142例病例中46例接受小骨窗开颅,手术步骤为:根据头颅CT扫描图像确定头部血肿位置后,行纵向头皮直切,切口长度为4-6cm为宜,而且要注意尽量避开患者头部功能区,以及外侧裂大血管区。以小乳突撑开器显露颅骨,颅骨电钻钻孔后用硬脑膜脑穿针穿刺血肿腔,抽吸血肿中液体部分使脑压下降,切开皮层3-4cm进入血肿,显微镜下用小口径低负压吸引器抽吸残留药液及淤血[2]。

1.2.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142例病例中28例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手术步骤为:根据头颅CT扫描图像确脑出血的部位,并根据实际情况定位穿刺点,尽量避开头皮血管。选择长度适宜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电钻驱动下在颅骨表层钻孔,穿刺针直接穿刺进入血肿中心,取出钻芯,将暗红色血性液体吸出,将穿刺针拔出后,用生理盐水按摩式冲洗血肿腔。

1.3疗效评定标准

本组142例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均采用功能等级评价标准,即照日常生活能力评估(ADL):恢复如常,可正常工作为I级;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但是部分行为需要人为照顾为Ⅱ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可拄拐行走为Ⅲ级;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为Ⅳ级;植物生存状态为V级;死亡为Ⅵ级。

2结果

按照日常生活能力评估(ADL)对142例病例的治疗效果进行分级:Ⅰ级26例,Ⅱ级34例,Ⅲ级41例,Ⅳ级17例,Ⅴ级18例,Ⅵ6例。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5

1.1一般资料

101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小25岁,最大60岁,平均37.4岁。所有患者临床体检时均不能触及结节但乳腺超声检查发现乳腺结节,直径0.4~1.0cm,结节为实性。将101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51例,对照组50例。

1.2结节直径虽然小于1.0cm,但临床体查可触及者,疤痕体质和切口发生感染病人,可能增加疤痕形成影响观察比较,不列入本组观察范围。

1.3手术方法

1.3.1研究组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乳腺高频B超探测确认结节位置,在乳腺示意图上按钟点位标记结节位置并详细记录结节大小,距乳头距离,位于乳腺组织的浅面、中间或深面。常规消毒铺巾,根据结节部位选择进针点,进针点距探头边缘2cm,进针方向与B超探头长轴方向平行。在B超引导下插入穿刺针,确认穿刺针到达结节部位后注入0.1ml1:20亚甲蓝和76%的泛影葡胺混合液到乳腺结节部位进行定位,再注入约0.5ml空气,使结节部位穿刺注射点形成可触诊硬结,在乳腺皮肤上用标记笔标记穿刺后触诊硬结位置。然后送手术室在局麻下开小切口找到被染色的结节予以切除。

1.3.2对照组

局麻下以乳腺结节位置为中心切除大块乳腺组织,立即在手术台上间隔5mm剖开标本寻找结节,如不能找到结节,再次扩大切除。

1.4统计学处理

成组t经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51例乳腺结节被全部切除,无1例行再次扩大切除手术,发现早期乳腺癌2例。对照组50例45例乳腺结节被全部切除,5例需再次行扩大手术切除结节。

3.讨论

乳腺X线摄影是乳腺癌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因其在基层医院普及率不高,中国人乳房小、乳腺组织致密等因素使其使用受到限制。[3]而超声检查因其无辐射、方便、价格低等,在基层医院被广泛应用。超声不仅可以显示小于1.0cm的肿块,还可以反应肿瘤的形态、回声特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多普勒超声可以观察乳腺肿块的血流情况。随着乳腺癌发病的年轻化,这类人群的乳房组织比较致密,而针对这种情况超声检查的优势就凸现出来,现已被广泛用于乳腺疾病诊断和部分囊肿病的介入治疗[4]。临床不能触诊而B超又能见到的乳腺结节并不少见,结节直径小、位于乳腺组织的深层、质地软都是临床不能触及的原因,临床上对这部分结节的性质在定性困难时必须进行病理学检查,既往多采用以结节部位为中心大块组织切除的方法,出血多,损伤大[5]。我们采用B超引导下亚甲蓝泛影葡胺混合物定位活检方法对比不定位直接局部切除大块组织方法进行乳腺结节切除活检,体会具有以下优点:

3.1完整、准确切除肿块

通常的乳腺手术前定位仅采用触诊定位,对于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肿块则无法采用此法。笔者研究的51例患者均为乳腺肿块直径<1.0cm,且临床体检无法触及,采用此方法1次手术均完全切除结节,而常规方法50例中有5例不能1次切除结节,需再次手术切除。B超引导下亚甲蓝定位切除活检解决了传统手术的定位问题,手术后病理提示所有结节均被完整切除。

3.2切除组织量小,有利于保持乳房形态

本组病例活检手术切除组织量平均30.6g,对照组平均切除组织量117.6g,明显大于研究组,且对照组有5例需再次行扩大手术切除结节。所以相比较而言,B超引导下亚甲蓝定位切除活检,因其定位准确,切除组织小,且一般不需要再次扩大手术切除,可以很好保证乳房比较完整的形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3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

本组病例出血量平均23.7ml,平均手术时间27.5分钟,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在B超引导下美蓝定位切除乳腺肿块的手术中,术中找到被染色的组织即可迅速找到结节,相对于传统的手术触诊定位和以结节为中心的大块组织切除,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少,可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损伤。

3.4利于早期病理诊断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6

1.1一般资料

将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两年共250例因子宫良性病变需行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阴式组与腹式组。其中阴式组125例,年龄33~52岁,平均年龄47.6岁,患有子宫肌瘤者49例、子宫腺肌瘤43例、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者33例。腹式组125例,年龄32~55岁,平均年龄44.2岁,患有子宫肌瘤者56例、子宫腺肌瘤52例、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者27例。一胎生育史2组均有,且术前行常规妇检及宫颈细胞涂片检查。

1.2手术方法

①阴式子宫切除手术操作步骤:患者截石位,采用常规消毒,并行铺巾、导尿后使宫颈暴露。在膀胱沟下与后穹窿与宫颈交界处中间黏膜下注射立止血1u加生理盐水混合液20ml。在3~4mm处行环切宫颈与阴道交界黏膜,使用电刀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及宫颈直肠间隙,至前后腹膜反折,随后在靠宫颈前后腹膜行一次性钳夹骶主韧带,在近端进行缝合,随后触摸子宫,弄清子宫大小、活动度、肌瘤位置等。触摸了解后,子宫大则可用宫颈钳夹宫颈两侧,自宫颈始将子宫对半切,如见瘤体影响子宫下降随时将肌瘤挖除,同时结合行子宫分碎术,去核术等,可望有效缩小子宫体积后牵出[1]。子宫不大者,则以食指触摸附件拉出,直视下断两侧卵巢固有韧带。如附件有病变,则断卵巢悬韧带,亦可切下子宫后再处理附近件;各残端线尾保留,但避免牵拉,检查无出血后剪断线尾,将腹膜与阴道黏膜一层连续交锁缝合,阴道塞纱团压迫止血。②腹式组子宫切除术按传统经腹子宫切除步骤进行操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2结果

阴式组单纯全子宫切除103例,单侧附件切除12例,双侧附件切除10例;腹式全子宫切除组单纯子宫全切除98例,单侧附件切除15例,双侧附件切除12例。两组患者在出血量、镇痛例数、排气时间、手术满意度、性生活满意度、住院时间比较结果见表1。所有患者3月内术后随访,随访结果显示腹疼痛轻微乃至无,性生活满意,阴式组阴道残端愈合效果佳,无血肿、炎性包块及息肉。

3讨论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7

1.1一般资料:

本组一共有75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25~73岁,平均(42±10)岁。在本组的75例患者中有36例慢性胆囊炎结石,有15例为单纯性的急性胆囊炎,有13例为急性胆囊炎,有5例为胆囊息肉,有6例为急性结石胆囊。本组的75例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都进行了B超检查,并且得以确诊。

1.2治疗方法:

本组的75例患者均进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所有患者均采取持续性的硬膜外麻醉或者是实行全身麻醉,并且在右侧肋缘下的1cm处,及腹白线向右2cm处,做一个小切口,其长度为4~6cm。再将腹壁切开并直接进入腹腔内,牵引腹腔内的腹膜以及皮下组织,再使用深长直角的拉钩将胆囊勾出来。与此同时,将纱布填满于胆囊下方左右两个部位,有助于该组织与其周围的结肠、十二指肠、胃部等组织分割开来,将胆囊三角充分的暴露于外,有助于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勤清晰的看了解并掌握胆囊三角的剖解结构;若是患者病变位置的炎性反应不是很明显,这可以使用小“s”形的拉钩对其进行压迫纱垫,接着再对胆总管以及周围的软组织进行钝性的、直接性的分离。待医生在明确了其剖解的结构之后,尤其是要对胆总管和胆囊管的剖解结构进行了解,使用7号丝线在胆囊管上进行结扎,然后再分离、结扎胆囊动脉,将胆囊底部的脏层腹膜使用电切刀将其切开,将胆囊从胆囊窝中缓慢的剥离出来,再将胆囊切除。如若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皮肤较为肥厚、胸廓过高的话,结扎起来就相当的困难,因此可以改成为实用钛夹进行夹闭。通常患者在进行完手术之后需要止血,最好是使用电刀,并同时在此位置放置一些纱布再观察15min,再检查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是否有出现漏胆、黄染以及血染等异常现象。如若患者出现出血状况需要将胆囊床缝合好,通常使用1号线进行缝合,主要是为了降低该手术之后患者部分组织出此案粘连现象,除此之外再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其是否需要采取引流措施。

2结果

本组的75例患者均顺利的进行完该手术。并且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完之后均无出现任何的出血、胆管损伤、并发症等出现;一般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0min左右。手术完成之后,其中有10例患者出现了疼痛反应,医生及时采取了强痛定进行止痛,第2天的时间患者便能下床活动;患者在手术之后需要进食流质食物,易吸收、消化、排泄;手术后的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炎性反应,一般使用4~6d;患者住院的时间通常为4~5d即可。患者在随访的13d内均为出现任何的异常状况;使用了T管引流的患者在2周之后使用T管造影也均未出现异常现象,并拔出T管。

3讨论

数学初一论文范文8

1.1临床资料

从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选择的180例子宫肌瘤患者,年龄在23-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岁;其中已婚的患者有164例,未婚的却有性生活史的患者有16例。本组患者中有生育史的共154例,其中顺产的患者有105例,进行剖宫产术的患者有49例。其中有子宫肌瘤剔除术史的患者有14例,具有其他手术史的患者有24例;均为工体部肌瘤,子宫增大小于13孕周,子宫的活动度以及阴道的松弛度较好,并且患者是要求保留子宫。在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妇科检查以及B超检查等,主要为了了解肌瘤的位置、大小、数目以及与之周围的关系等,从而能更好的排除甚至系统的恶心肿瘤以及其他一般手术的禁忌症,随机将其分为经阴道组合经腹手术组各90例。

1.2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之前3d均进行阴道冲洗,并进行常规检查和准备,患者在手术的时候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1.2.1静音带子宫肌瘤剔除术

将引导拉钩放入患者的腹膜切口处,将子宫前壁或者是后壁暴露于外,医生用手触摸宫壁以便于确认肌瘤体与子宫之间的关系,然后使用巾钳或者是锋线缓慢的牵引宫壁使肌瘤暴露于阴道饿切口处,再纵行切开肌瘤外浆的肌层,顺着肌瘤体的表面施行钝性分离剔除肌瘤,此略。

1.2.2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主要输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此略。

1.3手术之后的观察以及随访

患者在手术之后平卧6h改为自由体位,接着护士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腹痛情况以及阴道出血的情况等;待24h之后拔去导尿管并且取出阴道内的碘纱;患者在手术之后翌日进流质性的食物,待患者的肛门排气之后再进普通食物。还要给予患者常规性的抗感染治疗5-7d。手术后的一个月患者需要进行盆腔妇科以及B超检查,之后的每2-3个月到院复查一次。

1.4统计学方法

通常采用t检验或者是x2检验。

2结果

2.1术中的情况

两组患者所进行的提出子宫肌瘤的手术均顺利的完成,并无副损伤口。本组的180例患者有92例患者是单发性的肌瘤,有50例患者有两个肌瘤,有38例患者具有三个以上的肌瘤。其中肌瘤的最大直径为9.2cm,最小的直径为0.5cm,该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剔除肌瘤的数目和重量、手术中的出血量等比较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手术后的随访情况

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后的1、3、6月份分别复查了一次。一般进行常规的妇科检查以及盆腔B超检查,两组患者在月经量多、膀胱以及直肠压迫症状的缓解方面是比较多的,差异上并出现统计学意义。患者在随访期间也没有出现任何的残余肌瘤。

3讨论

3.1术后领悟

对经阴道式90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使我们领悟到

3.2选择好适应症是成功开展微创手术的起点

经阴道剔除子宫肌瘤手术就是这样的,因此,患者在手术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妇科检查、B超检查),以便于医生能更好的了解肌瘤的大小、位置、数量、子宫的活动度、附件情况以及阴道条件等,尤其是对子宫大于13孕周、合并卵巢包块、肌瘤直径大于10cm,子宫颈肌瘤、子宫的活动度较差等情况之一的患者,将不作为适应症。

3.3阴道准备

经腹剔除子宫肌瘤属于一种无菌的手术,而经阴道剔除子宫肌瘤的属于一种可能被污染的手术,因此在手术之前必须要对阴道进行很好的消毒准备,以便于预防术后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