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结业论文范例

实习结业论文

实习结业论文范文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加大专业建设改革力度,产学合作教育结合紧密,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建设日趋完善,成为我院的特色专业。   1深化校企合作,走紧密型产学结合之路   1.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努力寻求校企合作,坚持走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成立了以安徽省运动医学行业、相关企事业和各运动训练管理中心专家为主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会议,全程参与本专业的建设。   与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安徽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等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全面合作。09届订单培养毕业生占本专业毕业生的34.5%。依托康复保健的相关行业和部门建立了安徽省武术拳击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田径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体操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射击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等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合作单位的专家在专业定位和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与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学生专业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与我院进行了紧密型的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了紧密型产学合作教育的局面。   1.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三块并重,二层深入”的教学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三块并重”即“主干课程”、“实验实训”、“职业资格证书”三块同步要求,同步进展,主干课程强调实验实训,尤其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进程中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资格证书教育环节紧扣,将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全程。“二层深入”即实训实践、实习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抓落实,促质量,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学以致用,学能致用。   通过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深入分析,经过几年的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条主线,三个循环,二个阶段,三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个循环:即实训、见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层层递进。   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前5个学期,按照专业培养方向,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全面的基本素质。   第二阶段即最后一个学期,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和一些准用人单位进行,以毕业(顶岗)实习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培养较高的职业素质,提前融入职业角色。   三个方向:即把就业岗位定位在运动保健、康复治疗、公共健康指导三个方向,突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行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投入了大量资金,着重进行了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依托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从第二到第五学期,每周进行至少6学时的专项技能训练,将学生按小组分到各优秀运动队、康复机构等实训基地。在学校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技能训练为辅,在实训基地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学习为辅。整个过程以专业技能的训练作为主线,将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1.3开发校本教材,建设双师队伍   加强产学合作教育,与运动管理中心、康复治疗部门等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了《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伤科推拿学实践指导》、《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等体现专业特色的校本实训教材和《运动解剖学》、《康复护理》、《创伤急救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使课程教学真正体现出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   与行业、企业之间通过人员互兼互聘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聘请合作单位的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任务。定期请专家给师生开办学术讲座,就业指导和成才教育,对学生实行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技能培训,指导专业实习实训,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专业教师积极为体育行业、康复机构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加强了专业教师与行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为教师创造了提高业务能力的机会,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2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   2.1构建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安徽省体育行业和康复治疗市场的需求状况,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全面的体育保健与康复治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服务竞技体育并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康复保健等方面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确定为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以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来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的调研、讨论,不断修订、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目标,按照运动保健技能、康复治疗技能、公共健康指导技能三个培养方向的要求确定三个子模块内容,进而形成专业技能模块,再由专业技能模块开发出专业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基本素质模块、职业素质拓展等四大课程模块,由此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本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选择内容,基础课突出应用和适度,专业课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p#分页标题#e#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四个重要环节构成,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线,几年来不断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较大幅度地调整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的结构,如将较综合的《运动医学》细化为《运动医务监督》、《营养学》和《运动处方》。   2.2实施“双证融通,一教多证”教育   将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技术等级的培训鉴定相衔接,进而形成了专业特点突出、教学效果良好的“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如要求在《运动伤科推拿学》课程结业时必须达到相应的技能考核标准,同时还可考取保健按摩师中级证书;《营养学》课程结业时,学生可考取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体育技术课结业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考取健美操、跆拳道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已毕业的三届学生中,85%以上的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取得了按摩师证、营养师证、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的获取,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层次,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选择余地。   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实施,使教学过程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加紧密,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资格证书”教育又促进了核心课程的建设,使《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解剖学》等核心课程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3不断改革,打造特色   3.1立足体育行业,服务竞技体育   以“立足体育行业,面向康复保健市场,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健康”为指导思想,在我院积极推进“教科训一体化”的建设中,充分利用独特的教学资源为竞技体育做好服务。   专业教师为安徽省奥运会冠军邓琳琳、摔跤奥运亚军许莉等提供了医疗保健服务,为备战全运会的运动训练队担任队医。   这些服务工作的开展,为安徽省竞技体育“奥运夺金、全运突破”目标的实现做出了贡献。   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连续几年承担了安徽省举重队、体操队、跳水队等多个运动队运动员的推拿按摩与运动恢复,及运动创伤的康复与治疗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也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实现了“双赢”效应。   3.2面向康复保健市场,体医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   我们立足体育行业,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根据独特的资源优势,将本专业建设成为了不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体育与医学结合的特色专业。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体医结合”和“以中医传统保健康复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两条主线。在医学知识和技能方面,重点放在传统医学上,如推拿学、针灸学等;在体育学科方面突出健身体育、保健体育、康复体育、娱乐体育等各种体育锻炼方法。   将相应的技能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具备人体科学、体育科学、传统医学、运动医学和保健康复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了“服务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健康”的专业教育理念。   开设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医务监督》等一批“体医”知识交叉与渗透的特色课程,使本专业的学生在运动创伤的防治、运动性疲劳恢复、人体运动机能评定等知识和技能方面特色明显。   运动保健、康复治疗和公共健康指导等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突破了传统的体育院校窄口径的人才模式,使学生成为“体医结合,一专多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学生就业面宽,发展空间较大。   自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康复医学以来,康复治疗技术这门新兴的技术专业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成长活力。同时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日益火爆以及现代疾病、人口老龄化和伤残人口的增加都急需一大批具备专业能力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人才。而懂得医学知识的人不一定了解体育运动的有关原理,了解体育运动的人又缺乏医学医疗知识,体育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医学与体育的有机结合,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弥补这一空白。

实习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相对于科学学位而设置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适应医学特定专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其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其优势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毕业生既具有职业能力,又具备科研素养,对于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2014年11月27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2015年开始,所有招收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临床专硕研究生)在读期间既要完成研究生的学术培养,还要同时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至此,我国正式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新时代。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1.1招生选拔

招生工作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关口,生源质量是影响研究生培养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临床专硕研究生招考在形式、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较为单一,临床专硕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复杂性未能得到有效的体现[2]。我校临床专硕研究生的招生工作起步较晚,2010年开始临床专硕研究生招生,但2015年以前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极少,直到2015年,报考临床专硕研究生的人数首次超过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称临床学硕研究生),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随着医教协同改革工作的全面启动,目前报考临床专硕研究生已成为即将毕业临床医学本科生的首选。越来越多的医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积极准备考研,尤其是在第五年临床实习阶段,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复习应考上,参加临床实习时间不足,临床技能基础薄弱。即使通过了初试和复试考核,在录取后的培养过程中也表现出临床技能基础不扎实,影响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效果和质量。复试是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考查考生的专业素养、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科学选才和提高招生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我校当前实施的复试考核体系中,专硕与学硕的唯一区别就是前者增加了临床实践操作考核。考核形式主要采取OSCE三站式考核,考核内容以临床基础技能操作为主,在复试成绩中仅占20%的权重,无法对考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进行全面和有效的评价。笔试和面试考核的形式和内容,也与学术学位无明显区别,不能有效鉴别考生是具有较强的科研潜力,还是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择优选拔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如何通过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选拔考核体系,有效选出符合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特点的考生,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再者,临床专硕研究生需要进行33个月的临床轮训,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开展科研实验,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弱化,撰写的学位论文质量也不高,也不能全身心投入导师的科研项目。因而越来越多的导师不愿意招收临床专硕研究生,从而导致考生积极报考与导师需求不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如何调节学术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的招生比例来平衡考生和导师的需求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2课程教学

课程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体现着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3]。2015年,国家推行临床专硕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对临床专硕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很多学校重新修订了培养方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进行了改革,精简课程数量和内容,改变传统的现场集中授课模式,网络课程学习已成为临床专硕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一种普遍模式。2015年,我校调整了临床专硕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将课程设为公共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四个模块共计12门课程,同时压缩了课程数量和课时数,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教学方式。将需要上机完成的统计学、文献检索2门课程以线下集中授课的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其他课程全部以线上授课的形式要求研究生利用周末或空闲时间完成,从而有效保证了临床专硕研究生规培训练的时间。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统计学等实践性教学的效果不理想,短时间的线下教学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牢固、不深入,实践时间相对不足,对临床医学十分重要的统计分析能力受到限制。由于许多课程只能采取线上教学的模式开展,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更无法对研究生课程学习进行实时监管,致使学习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我校的课程设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缺少医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仍过于陈旧,医学前沿知识的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有些课程内容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未做到有机衔接,选修课科目较少,研究生可选范围较窄,教学形式相对落后,仍是以传统灌输式为主,缺乏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

1.3临床培训

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意见》要求,从2015年起,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是适应医学教育发展、培养医学人才的新模式,可确保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无缝对接,促进个人学历与临床能力协同发展[4]。这种模式将临床轮转培训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学与用之间的有效衔接。

1.3.1规培基地

规培基地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载体,是保障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内蒙古自治区在2017年之前仅有4家国家住院医师规培基地,其中仅有1家是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我校其他培养基地都是我区的专业协同基地,条件和设施与国家住院医师规培基地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研究生技能培训的实际需要。2017年,我校研究生培养基地中,国家规培基地增至8家。经过不断的建设,这些基地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得到了改善,已能满足我校研究生的临床轮训之需。但因缺乏统一完善的监督管理和激励机制,各基地的培训条件存在差异,带教老师的带教水平也参差不齐,师资配比率没有统一标准,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达不到均质化的要求。

1.3.2临床轮转考核

考核是临床轮转工作的关键,主要考核研究生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期间必须参加培训基地组织的出科考核和年度考核,毕业时参加结业考核。出科考核贯穿轮训全过程,其考核的成效决定着研究生最终轮训的质量。但培训基地对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出科考核。由于学校缺乏统一量化的考核标准,所以各科室都是自行决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导致各科室的出科考核形式不统一、标准不一致、考核时间不固定、考核人员不重视,尤其缺乏对研究生临床思维和科研分析能力的考核,难以发挥其对轮训质量的监督和反馈作用,达不到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目标。为提升研究生的规培通过率,我校自2017年又增加了一项毕业考核,内容和形式与结业考核相似,加强对技能的考核,也使研究生提前适应考核的形式。

1.4培养成效

按照《意见》规定,临床专硕研究生毕业时要达到四证合一,规培合格证成为研究生获得学位证的必备条件之一。所以规培通过率就成为目前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我校2018年临床专硕研究生毕业时规培结业考核一次通过率为86.2%,2019年是96.2%。通过对我校在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52.17%的研究生把2/3时间和精力用于临床轮转,1/3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程学习和科研,只有8.94%的研究生把1/2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临床轮转,1/2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程学习和科研。52.17%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以临床应用研究为主,论文内容主要是病例分析,19.32%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以基础研究为主,需要做基础实验。69.57%的研究生认为毕业时发表1篇论著或综述比较难,但能够做到发表1篇论文。94.93%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的导师与校本部的基础学科导师联合指导自己的科研实验和课题。84.06%的研究生希望临床专硕的培养既要注重临床技能的培训和提高,也要重视与临床实践内容紧密结合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二者都要兼顾。由此可知,在临床专硕的培养中,规培生的身份更加凸显,而研究生的身份被弱化,学术能力的培养被轻视,亟须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对策和措施

目前临床专硕研究生招生、课程和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有效衔接,制约了研究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形成、科研方法的训练、科学思维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必要措施改进工作、提升我校临床专硕培养质量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2.1重构复试考核体系

研究生生源质量直接影响其培养效果,而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保证其生源质量的重要基础,发挥着人才筛选器的作用[5]。对接医教协同改革工作,在招生考试环节实现初试阶段临床专硕与临床学硕分类考试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临床专硕复试考核体系,改革复试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增强复试考核的专业针对性。一是加大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在整个复试考核中所占比重,将其与专业理论知识考核并重对待;二是改革考核方式,采取OSCE多站式考核与标准化病人情景模拟考核和临床病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不仅考核考生的操作能力,还要考核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三是增加考核内容,不仅考核考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还要将考生本科期间的学习情况、一贯表现、临床实习、参加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成果等纳入考核内容中,全面考核考生的学术潜质、动手能力、社会贡献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确保生源质量,真正选拔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和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2.2加强课程建设

《教育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文件)文件中指出课程学习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及基础性的作用,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根据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需要,要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符合研究生教学规律、突出学习成效的模块化、系统性课程平台。课程内容体现前沿性、实用性和交叉性,兼顾科研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形成学科交叉融合、广度与深度结合以及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转变教学理念,将教学为主导向教学与培养并重转变,由单纯学习为主的方式向学习与研究相结合转变,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应用和创新转变[6]。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注重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鼓励交叉学科,设置学术报告和讲座、文献抄读、模拟训练、医学动态前沿等内容。发挥案例教学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品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强化临床病例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7]。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引进或录制一些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供研究生自由选择,拓宽研究生的知识视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研究兴趣及转化思维。目前我校的课程设置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个模块,课程体现了学科前沿与高、精、深人才培养的特征,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大模块课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8]。

2.3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首先,各培训基地要提高对研究生规培工作的重视程度,注重过程管理,以学促教,以教促医,促进基地医院的全面发展。要创造环境和机会不断提升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让研究生多动手、勤动脑,真正做到教、学、做三者的统一。其次,要不断加强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将病例讨论与分析作为各科室培训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最后,要对研究生进行必要的医德医风教育,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为他们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4规范临床带教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临床带教队伍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质量的核心[9]。要不断规范带教老师的遴选机制,加强带教老师的培训和考核。将研究生的培养成效、研究生的评价和满意度等纳入师资的考核指标,全面考核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将最终的考核结果与其绩效工资、职称晋升等直接挂钩,提高其责任心和带教质量。此外还应建立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各基地应设置专项经费,定期给临床带教老师发放带教津贴,激发临床医师带教的意愿和积极性。

2.5出科考核

加强研究生出科考核工作,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确保及时掌握研究生的轮转效果。对于出科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要延迟其出科时间,再次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临床轮训。同时要在考核中不断加强对其医德医风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的考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建立学校和基地两级监管体制,加大对研究生临床轮转过程和效果的监督检查力度。

2.6增强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

不少教学单位在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上直接照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培养模式,完全不考虑学位研究生的特点与需求[10]。针对此种情况,应积极推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学术训练,通过临床病例讨论和分析、撰写出科学术报告等形式,训练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思维,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的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在临床轮转中融入科研能力的训练,成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导师组。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的论文设计,培养新医科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高研究生职业胜任能力和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解决临床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新医科背景下,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医教协同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培养用得上的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已成为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临床专硕研究生的培养改革工作,真正实现双轨合一模式,达到临床专硕研究生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朱锋,石琼,李振宇.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0):836-837.

[2]胡伟力,陈怡婷,段昌柱,等.深化医教协同视域下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实践及其深层困境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9(7):34-38.

[3]马婷,欧阳兵.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调查报告[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2(5):154-155.

[4]陈建,王晓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体系构建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7):5-6.

[5]孟洁,谢安邦.基于属性的研究生教育招生考录制度改革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20(5):59-63.

[6]高坤华,余江明,段安平,等.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2):20-23.

[7]秦永杰,赵坤,、王丽华,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重庆医学,2014,43(13):1665-1666.

[8]董文杰,贾彦彬,吴刚,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8):611-613.

[9]方吕,张勘.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12):894-896.

实习结业论文范文3

(一)以小学教师岗位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

通过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小学教师岗位知识和能力群,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相关课程,将小教机构的岗位任务要求转化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把专业能力与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行动领域,确定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并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如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设计课程链,把小学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与实践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实践类课程考核相贯通,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二)以小教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检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强化,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打造。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重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为突破口,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2345”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多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符合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进一步明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二模块、三层次、四结合、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线”:指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而展开,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综合教学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主要是指专业岗位或岗位群最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专业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能力,有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语言表达与沟通(演讲、朗诵、讲故事)、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说课、讲课等;实践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包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或方案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观察记录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等;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各种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训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四个方面。[2]

“二模块”: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课内实践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课外修炼以教师素质修炼指南为主。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加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比例,如《小学生心理学》实践目标除了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发展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心理测量或实验等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小学组织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课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素质修炼手册》,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自行组成兴趣小组、特长小组或学生社团,自主开展三笔字、表达与沟通、教学活动设计等技能修炼活动。

“三层次”:为课程实践(学中做),包括随堂实践、实验室实验、教学模拟等各种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践环节。各课程实践以“点”的形式散布,实践的内容围绕着各独立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二是专项实践(做中学),每学期进行一项有针对性的专项技能训练活动,如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等,实践的内容是用相对完整的单项技能以“线”的形式贯穿整个学期的技能训练。三是综合实践(学做结合),在课堂外进行的教育调查、见习、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的内容以“面”的形式覆盖前三年所学课程和技能,以实际项目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校用人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如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辅导室等)和校外实践基地(如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等),由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包括理论与技能类的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按特长分组,针对不同专长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集中指导的有效性。分散训练则根据实践内容、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目标的不同,自行组建兴趣小组或进行个别训练,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通过小组模拟训练、社团活动、各种教学竞赛等活动,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

“五环节”是指把大学四年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为“讲习—见习—演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五个环节,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价值取向。讲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去小学前,通过书本、录像、讲座等形式,初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教师和小学生的情况,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工作的专业思想,建立做小学教师初步的感性知识。教育见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活动中,感受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及小学生活动,充当教师助手,观摩优秀教师的“演示课”等,让学生与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演习则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和微格教室,模拟创设小学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的实际训练。实习是指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为毕业生提供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以真实的教师身份去亲历整个教育过程,深入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教育研习是指通过教育实习后的回忆、反思等认识活动,关注自身的理论缺失,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专题,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能力。

三凸显: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特色

(一)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如第一学年以讲习为主,课内有入学初期的入学教育,有专业的现状、前景介绍和为期二周的下校观摩,有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有教师书法技能训练、表达与沟通、教师口语等专业技能修炼。第二学年以见习为主,专门的实践教学包括每学期2周的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一共4个学期),每次带着不同的任务深入到不同的小学观摩、调查,填写见习报告;开设有声乐、形体训练、素描与简笔画、写作与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相关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以演习为主,除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教师技能培训等专门实践课程继续开设外,专业课程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班主任工作艺术、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的教学中包括大量的实践内容,还有微格教室中的说课、试上课、评课等教学技能的培训。第四学年以实习和研习为主,主要有为期12周的教育实习、2周教育调查和8周毕业论文撰写。教育实了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外,学校管理、教研活动、教职工会议、家长会甚至在职教师培训等活动也被纳入实践内容。

(二)对接工作环境,建立实训基地根据小学教师岗位的需求,按照实践教学实施要求,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如微格教室、感统训练室、心理观察室、琴房、舞蹈室等,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创设学校环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教育的理论;校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是学生进行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基地,成员由三部分人构成:小学一线教师、小学专业学生、大学专业教师。实践基地提供的指导教师需有丰富教学指导经验,要求指导教师“导教、导研、导管”,不只是知识的、理论的、技能的学习,更包括价值的、理念的、感性的、态度的学习。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听取指导教师的示范课,说课、评课、上试教课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熟悉并逐步开展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班队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等。通过传、帮、带过程中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初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实践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让高校教师深入小学一线,与一线教师共同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研究者和行动者紧密结合,让研究者参加行动,让行动者参加研究,在进修培训、联合攻关、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互补共进的多赢局面。

(三)对接用人要求,实施个性教学深入了解学校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实施个性教学,完善质量监控。由学生自主成立专门的素质修炼中心,下设各专项技能训练小组,必修项目包括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综合教学技能等,在专业阅读、写作与创新、教案撰写与课件制作、班级管理等选修项目中可任选二项,由学生自行制定修炼计划,自主在课堂学习、实践环节、社团活动和个人课余时间内开展修炼,老师充当项目教练,为学生咨询与服务。出台素质修炼手册,规定修炼目标、前期准备、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并附测评标准,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达标考核办法。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形成综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一个专门的素质修炼QQ群,搭建网络平台,学生在这里展示技能学习、训练的成果(如书画作品、演讲视频、上课录像、教学课件、研究论文、教案设计等),获取或传递相关信息,交流技能修炼中的心得体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实习结业论文范文4

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的通知》(黑教联2013[19]号)、《关于开展2014年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黑教联〔2014〕14号)、《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及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黑龙江省市场营销行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按照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中高职衔接;“2+3”模式;人才培养

1中高职衔接市场营销专业定位

1.1学制与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黑龙江省应届初中毕业生。基本学制为5年,中职2年,高职3年,学生在中职阶段修满22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后可申请升入对应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也可直接就业。升入高职后修满31门课程方可毕业。

1.2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阶段以就业和继续学习为导向,培养具有基本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继续学习能力,身体和心理健康,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相应的技术、技能,能够从事推销、销售顾问、市场调研、客户服务等营销、服务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劳动者。高职阶段以贯通中高职衔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以现代学徒制和“双证书”制度为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具有德、能、勤、技全面发展,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营销业务工作流程,具备市场营销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能适应营销各岗位工作需要,具有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企业营销策划、企业市场开发、商品推销洽谈、广告策划与设计、企业公关及市场营销管理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思路

“市场营销专业”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力求在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做一些突破,让学生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能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具备相关技能并获得一技之长,同时可以继续深造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2.1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互衔接

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制定中、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培养服务于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和德、能、勤、技全面发展的营销技能型人才。做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在中高职教育的各自层面办出特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2中高职专业设置和课程对接

本方案采用“2+3”学年制贯通中高职办学,即前2学年教育的办学主体为中等职业学校,后3学年的办学主体为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五年制一体化教学方案,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成绩合格后可申请升入对应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学习成绩合格者,由高职院校颁发高职教育学历文凭。此外,在中职学习期间,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优秀的试点班以外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学校推荐,也允许参加考试,符合要求者,进入试点班学习。以形成一种竞争机制。中职阶段课程设置以培养技能为主,高职阶段在培养技能基础之上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树立系统培养和终身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中高职办学定位,加强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衔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中职阶段课程既能满足企业一线工作者的需要又能为高职阶段继续学习提供必要基础。

2.3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获取翔实素材,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分析和演绎推理,探索我校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确定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会根据企业需要,分批分次的为企业提供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理论在校内学习,专业技术能力在校外企业实践,这一教学计划打破了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自成系统的计划而按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但分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两校的办学优势,注重课程内涵的衔接。

2.4中高职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共享

为提高学生实战能力,高职阶段学校按照企业实际岗位需要建设市场营销综合实训室、电话营销实训室、金点子策划中心实训室、网络营销实训室、大学生服务中心、商务礼仪实训室、推销洽谈实训室为学生日常模拟训练提供了平台。学院通过与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了北京天虹、北京物美、北京天德勤、天津好利来、娃哈哈牡丹江分公司等一批优质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战演练,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基地共享。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通过互相合作开发课程和共同教学实现了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的共享,进而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职的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可以与中职院校共享,进而加强中高职衔接的紧密程度。

3教学方法与成绩考核评价

3.1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切实突出职业技能。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实现理论实践教育一体化、课程内容模块化、技能训练岗位化、教育一体化、证书多样化。一是建立了一整套以市场营销师、市场营销经理助理等从业资格证的社会化资格考试相结合的专业教学管理模式,以考证带动学生的学习;二是学院采取了校内全真模拟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训方式,基本实现了学生零距离上岗;三是建立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专业教育组织体系,从制度上和经费上保障了市场营销专业体系的建设,四是初步形成了“三个突出”(突出综合素质培养、突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突出动手能力培养)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除必要的实习实训环节外,要求教师在将社会情境模拟进入课堂,切实开展市场营销技能教学,力求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独立完成企业市场营销岗位的工作。实现学校与社会就业岗位“零距离”衔接。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组织开展实物推销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广告策划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并支持和指导学生成立营销公司。

3.2学习成绩考核评价

由高职统一协调管理,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建立完善的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校企合作共同评价学生。一是校内考核,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团队合作情况、期末考试、学生互评以及教师互评。二是企业考核,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参与企业实践,在企业工作期间由企业给学生进行考核。

(1)理论知识考核

每学期确定三门必修课程为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学业成绩,其余必修课和选修课采用五级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及格者可得规定的学分,不及格者不得学分。

(2)实践技能考核

本专业的实践技能考核采用学校考核和行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成立专业实践技能考核组织,负责对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实践项目的考核工作。具体考核管理按照实训管理的相关规定执行。

(3)职业资格技能鉴定

按照双证融通的原则,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门或相关行业部门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与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资格(等级)证书。学生在中职和高职阶段应分别考取上表所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外语资格证书中一种。

4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

学生毕业前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或提交其他形式的毕业设计成果,并通过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考核,成绩合格方能毕业。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安排在第9学期(高职第五年上半年),与专业顶岗实习同步进行。在学期初进行顶岗实习动员时,向学生一并布置毕业设计及论文撰写任务,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安排4周时间进行集中指导与答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可以采取市场调查、参与企业市场推广、现场促销、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公关策划等。提交的毕业设计成果可以是是市场调研、营销策划论文等。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成果主体材料字数要求在3000-5000字之间,同时提交毕业设计的活动过程记录。根据毕业设计成果、活动过程记录和答辩结果综合评定成绩,三者所占比例为5:2:3。

5毕业要求

在校生须完成53门课程(中职阶段22门、高职阶段31门),取得一项技能证书方可结业。证书可以为助理营销师、市场营销师、商务管理师等资格证书。中职阶段理论考核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师傅)共同完成。技能考核通过模拟实训、技能月、工学交替等教学过程,由校企共同考核学生,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学生综合打分,完成22门课程学习方可毕业和晋升高职。高职阶段理论考核理论考核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师傅)共同完成。技能考核由校企共同完成,学校通过模拟实训、技能月、工学交替等教学过程考核学生;企业则通过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表现给学生综合打分,完成31门课程学习方可毕业。

作者:李妍 王微 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平.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云南电大学报,2012(03).

[2]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05).

[3]孙子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的专业衔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4]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07).

实习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考核;管理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变革,为适应对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自2015年起,各医学院校执行了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需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合格的毕业生可获《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四证[1]。培养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临床能力训练应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实际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并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这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但如何切实提高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和基地医院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培训考核是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培训质量与效果、进行人员选拔与淘汰的重要手段,与受训医师执业资格的获取、奖惩、待遇及晋升等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对于培训学员还是培训基地而言,建立科学、有效、规范、全面的考核管理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医院自2013年开始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的管理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流程,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和优化培训考核方案,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培训考核管理体系,现把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1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义

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经过3~4年的培养,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实现其临床能力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这个培养模式是以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为目标,其教育的核心是临床技能的培养。这与既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进行三年规范化培训相比,大大缩短了培养时间,为解决目前临床医生,尤其是高学位临床医生短缺找到了一个途径,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5-7]。

2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理论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习方式,各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学习的方式,有的院校采用集中授课为主、分散学习为辅和鼓励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有些院校则采用下班后和周末上课,白天上班的方式。后一种方式,学生较为疲倦,知识掌握相对要差些。

2.2临床轮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实际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并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如何让学生在规定轮转的科室高质量地进行学习,目前是一个较为艰巨的任务。由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轮转科室带教老师不固定且临床工作繁忙,各临床教研室对此类学生的培养经验不足、重视程度不一、考评制度不严,主管部门监管不力等,可能导致硕士研究生临床轮转流于成为一般规培生甚至成为实习生转科的尴尬局面。另一个问题,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时,是按照报考的导师的不同,本身有不同的专业,但是,目前仅如内科系统、外科系统这种二级学科的临床轮转和培养的不同,三级学科临床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几乎淡化,毕业时其能力无法界定属于哪个三级学科研究生。

2.3科研思维和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在临床培训不少于33个月时间,毕业论文不允许涉及基础课题研究,临床病案、综述等均可以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答辩,因此,学生、老师、学校可能在思想上就对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思维和能力训练较为放松。这类学生名之为研究生,因为缺乏相应的科研训练及监管,3年后的结果可能与规培生没有本质区别。

2.4就业的问题

由于上述培养过程的种种问题,此类学生毕业时,除了比规培生多了硕士研究生学位证和毕业证,在临床、科研能力上竞争能力并无优势,与既往研究生毕业后再规培学生相比也失去了较多的竞争力。

3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3.1优化学位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轮转安排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建议采用以集中授课为主、分散学习为辅和鼓励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位课程内容各院校可以结合各自特点进行优化,但是自然辩证法、医学统计学、临床科研设计、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英语、医学道德和伦理、标书和论文撰写等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不得删减,同时需要下大工夫提高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临床轮转科室的安排,目前全部参考的住院医师轮转要求进行,没有考虑专科研究生的特殊性,基本忽略了三级学科的轮转。建议在参考的住院医师轮转要求的大前提下,要酌情考虑加强研究生在三级学科的轮转,接受三级学科特殊的临床病种、思维、技能的训练,以保证毕业后与专科研究生的称呼相匹配。

3.2优化管理结构、各负其责,通力合作

建议成立各临床教研室(导师及指导小组)、医院科教科、学校研究生处三级管理结构。学校研究生处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各阶段质量监控。医院主要负责监督研究生临床培养质量,临床科室直接负责临床实践教学组织和考核,以规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教研室切实加强平时轮转质量的提高。各临床教研室需要制定轮转本科室研究生的教学大纲、考评内容和标准,成立临床轮转研究生带教指导小组,培训并指定专门带教老师,要求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具体负责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带教工作,有研究生学历背景者优先,并保证每位轮转研究生管理足够的病床和有一定的临床实际操作机会。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经过科室考核能参与一线值班者,要提供值班机会。学生每转完一个临床科室需要填写《轮转小结表》,对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自我小结,同时接受指导小组的统一考评。考核内容中,既有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素质的考核,也有对其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实际工作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史采集、诊疗水平、病历书写、操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几个部分。每个教研室针对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应该增加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临床病案讨论会,让研究生参与科室临床病案讨论,带教导师要指导学生就病案讨论做书面准备,并现场发言,带教小组老师对研究生发言要进行点评。让研究生在相互交流中促进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临床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每个教研室应指派临床专业技能好的医生对研究生进行每周一次一对一的临床实践指导,参照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要求,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为他们能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小结

坚持统一、严格管理是保证考核质量的重中之重。有侧重的在院级管理层面集中组织管理,才能确保管理质量,实现考核的统一规划和规范实施。同时,加强师资与考官培训、切实贯彻考核管理制度,使考核管理工作不因人而异,不因时而变,才能真正保障培训质量。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训考核与本院住院医师实行并轨管理,但是,由于两者分属卫生和教育两个部门,在高校和医院不同部门的多头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组织和协调方面的困难,比如完成学位课程期间的日常考核、奖学金的评定、津贴的发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沟通和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住院医师培训的同时,由于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必须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因此对并轨模式下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容忽略。但是,在繁重临床工作的情况下,充足的科研训练时间很难保证。在此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必须发挥积极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日常工作中重视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以临床病案分析、病例对照研究等为科研重点,掌握循证医学的科研方法,避免课题与临床培养脱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是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举措[7-9]。虽然国家层面已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要各个基地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探索,不断优化管理考核模式和执行方案,以保障培养质量。相信,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住院医师培训与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双向接轨工作一定步入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高继明,吴海呜,赖雁妮.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并轨方案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1):125-128.

[2]赵嘉芸.影响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141-142.

[3]王增田,梁林,战丽,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21-127.

[4]曹恩凤,刘诗宇,滕达.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8,8(4):426-42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发展报告(20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2014).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解读(2014).

[8]李真,甘蕾,吴晓华.浅谈并轨模式下专业型研究生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7):124-125.

实习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一、机械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机械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从层次方面说,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四类。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使学生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得到验证。西安理工大学针对机械类专业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系统的、合理的、标准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笔者在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专业从教以来,参与过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参加机械创新、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竞赛项目40余项,指导学生申请专利10余项,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和双创教育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如图2所示。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之中,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全过程。学生通过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受到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萌生出创新创意,进而形成相应的创新作品。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去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冲刺各种奖项。之后,学生可以这些创新成果进行转化,根据成果类型可以申请相对应类别专利,可以发表学术论文,甚至可以寻求企业的创业投资。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各类平台的支持。

三、改革具体措施及成效

(一)课程实验方面

在原有课程实验体系基础上增设了一定数目的设计性实验,同时保留了经典的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比如针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实验,除了开设经典的普通车床几何精度检验试验、车床主传动系统空载功率的测定等验证性实验外,增开了与机床装备应用相关的设计性实验———机床动态性能实验。该实验首先由实验教师介绍与本实验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及已知的实验条件,提出具体实验要求。本实验的实验要求如下:要求学生查阅有关机床动态性能对加工质量的影响、识别机床薄弱环节的方法以及提高机床动态性能的方法的资料,提交不少于5000字的调研分析报告,要求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查阅常用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根据现有实验条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查阅有关振动对机床加工质量影响及减振方面的资料,了解应用钢球进行机床减振的工作原理,学习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及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按时完成撰写调研分析报告,根据已知实验条件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教师同意后,各实验小组预约各自实验时间,由实验小组成员按照实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最后进行实验总结和撰写个人心得体会。实验结果主要包括不同实验参数条件下测试获得的机床动态性能曲线及提取出的相关数据,针对正交实验结果要进行极差分析,获得各因素对减振效果的影响曲线和影响大小顺序,最终获得最佳减振方案。要求实验报告按照科技论文格式进行书写。通过该设计性实验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了提高机床动态性能的方法和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深入学习了机床整机动态性能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动态性能的测试项目及识别机床薄弱环节的方法,深刻体会到了提高机床动态性能对加工精度及加工效率的重要意义,提高了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2016年我校机械专业工程认证过程中,该设计性实验得到了认证专家的高度评价。另外,我校机械专业还开设了开放性实验环节,我校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和机械设计实验中心对学生实行开放制度。根据实验室内已有的实验条件,学生可以自主制定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创新性研究和探索。通过开放性实验环节,使实验室真正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教学实习方面

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校机械专业不仅开设了金工实习(金工基础训练的“金工Ⅰ”)、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环节,还增开了以工艺设计和自主加工为目的“金工Ⅱ”实践环节,该环节在我校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在“金工Ⅱ”实践环节,学生可以结合机械创新、挑战杯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主题自主选择课题,自行完成设计、加工、调试环节。该实践环节加工出的作品可以直接参加相对应的创新创业竞赛。为了避免学生生产实习时走马观花,增强实习效果,我校机械专业对生产实习模式进行了改革,除了大部分学生去十堰东风汽车、中国一拖、天水星火机床等国有大型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外,还尝试了让少部分学生利用大三暑假在富士康、海尔等企业以顶岗的模式实习2个月。通过顶岗实习,不但对学习过的专业知识进行了验证,还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今年实习的几位同学对企业生产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优化,通过优化布局更加合理,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实习企业的一致好评。通过实习,学生可以为后续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找到合适的题目。通过发现和解决实际企业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还可以参加各类创业挑战赛,获得企业的创业投资。总之,该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今后几年将大面积在本专业推广。

(三)课程设计方面

目前大部分高校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计都编制有自己的指导书,题目相对固定而且数量较少,容易造成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比如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中给出几个典型零件,常见的有拨叉、连杆等,零件数量少,由于学生较多,往往多个学生设计同一个题目,造成相互抄袭现象的发生。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校机械专业对课程设计模式进行了调整,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大纲要求下自行命题。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市场调查等多种途径提出与生产实际相关的设计题目,特别是学生可以在生产实习环节找到相关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进行题目审查,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题目。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主题,自主选择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既能帮助相关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能为学生后续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毕业设计方面

目前大部分高校机械专业毕业设计题目都是由校内指导老师指定,这类题目往往是针对已有的机械装置结构设计、夹具设计或控制系统设计等,设计内容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学生对此类题目兴趣不大,主动设计的积极性不高,往往通过上网搜索与自己题目相似的资料之后,参考原文中的内容,甚至全文抄袭,结果是论文缺乏分析和独特见解,在毕业答辩时出现学生对自己设计的东西讲不清楚的现象。加上,近几年大多数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实行制度,很多学生过程中重复率极高。针对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了下面几项措施:

1.以教师科研课题内容作为毕设题目

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去,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不但如期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也能为教师课题的顺利完成做出一份贡献。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这类题目特别适合于保送研究生和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可以为后续研究工作铺平道路。

2.聘请企业导师,实行校企联合指导

我校机械专业,近年来聘请了大量如秦川机床、宝鸡机床、中航工业等大型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由企业给定题目,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

3.以各类竞赛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部分竞赛主题一般提前已经给出,可以让部分学生以这类竞赛的主题作为毕业设计内容。通过毕业设计过程,学生产生一些好的创意和想法,不但为后面参加竞赛做准备,也可以申请专利等。

4.鼓励已就业学生到企业中做毕设

针对很多学生已经找到工作,而且将要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非常对口这种情况,鼓励这些学生到所就业企业做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前熟悉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

5.毕设选题实行双向选择、因材施教

每年春节前,在毕业设计选题系统中公布题目及任务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毕设题目,老师也可以选择自己满意的学生,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使我校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环节质量大大提高,参与毕业设计答辩的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2018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恒星杯”毕业设计大赛中我校获得优秀奖和佳作奖各3项。

(五)创新创业活动方面

为了提高机械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笔者所在学院制定了创新学分认定办法,要求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学年必须取得1个创新学分,毕业时未取得4个创新学分者按结业处理,若超过4个时,超出的学分可替代校级任选课学分。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取得各种奖项的学生,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创新成果奖,在保研以及评奖学金过程中可以加分。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促进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性,近年来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人数逐年增多,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我校在2018年第八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陕西赛区大赛上,获得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3项的好成绩,在同年的全国大赛中我校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其中参与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机械专业学生。

四、结束语

实习结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录取人数逐年增多,仅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每年录取近6000余名学生。学校下设的各院系也越来越多,且各院系间由于学科方向和专业规划不同差异很大。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是学校统一管理,但由于院系较多,学校统一管理覆盖面过大,很难取得很好的管理效果。因此近些年各高校纷纷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提高管理效果和工作效率。从发展趋势看,实现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比较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通过校院两级管理,可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的转变,与传统的学校统一管理相比,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将承担比过去更多的任务和责任,同时在管理运作上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在校级层面已开始陆续探索利用教务管理系统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并构建了校级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在校级层面从排课、选课、排考、成绩登录和查询等环节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由于校级教学管理服务平台面向的对象为整个学校,且各个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各有差异,使得在使用统一的校级管理平台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且不同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差别较大,所以需要建设符合专业实际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食品学院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重要性

随着各大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大,高校教师人数也随之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任务布置的层级不断增加,使得教学管理服务系统成为信息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以及加强学生、教师与教务员沟通的关键环节。教学信息处理的无纸化、网络化成为了实现学校、学院教学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二级学院作为高校教学的直接执行单位和管理单位,其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再是传统模式,需要全面创新,提高教学管理手段和教学运行效率。教学管理手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学管理质量的好坏,教学运行效率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避免大量的重复劳动,实现信息数据的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网络化的对象与学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对象在性质与类型上是一致的,但学院直接面对教师与学生,因而又具有其自身特点。基于食品学院的现状,我们构建了食品学院二级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教学信息模块;学科建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网上答疑模块;考试管理模块。1.教学信息模块。江西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现有教师50余名,三个本科专业约800名学生。学院虽然规模较小,但专职从事一线教学管理基础工作仅有1人,事情较为琐碎工作量繁重。为减轻工作负担,促进各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我们构建了教学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教学通知与动态、查看,以及教师教学工作量的统计,这一功能有效地减少了教务管理员的工作负担。2.学科建设模块。学科发展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便于专业发展,学院构建了基于专业的学科建设模块。模块中包含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任课教师介绍。介绍了各任课老师的基本情况,如学历、职称、专业、所教授课程及主要科研成果等。方便学生了解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记录了教师每年的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实现数字化管理模式,便于管理和考核。第二部分为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里面包含了全部课程的教学资源,将传统的教学材料网络化,教师将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资料上传到教学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的有效查询与合理配置。同时,以网页形式通过网络实现对外交流,方便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课程及专业信息,下载有关资料,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学生学习。第三部分为学科发展模块。主要介绍学科前沿领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3.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在食品学院的教学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构建学院二级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中,我们专门设置了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包括课内教学实践、课外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几个模块。课内教学实践模块按不同课程给出了实践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按专业给出了具体要求和参考的实习报告形式;毕业论文整合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各种需提交材料的具体要求和参考模版,并提供优秀论文供下载。通过整合各实践教学模块,可使老师与学生更好地查看实践内容和具体要求,并便于管理。4.网上答疑模块。传统的课程答疑往往由课程老师自行安排,往往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如期末考试前期,受学时限制,固定辅导答疑的时间短效率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中加入了网上答疑模块。在该模块中学生可通过填写表单的形式,随时提交各种问题。各任课老师或其他老师均可回答问题,并可对学生问的比较多的典型问题进行归类整理,以提高教学效果。5.考试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考试信息的查询和考试报名等与考试有关的信息。考试信息查询模块主要提供各种与之相关的信息查询,包括考试时间、考试地点、监考老师等,便于老师和同学查询。考试报名模块整合了各类考试的报名通知和报名网站,如补考、提前考试、期末考试、结业换毕业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普通话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并链接了信息平台的考试成绩查询入口,方便学生查询考试成绩。

三、二级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实践效果

1.教学管理效果分析。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摆脱了繁杂的教务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学院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确保教学工作有序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通过网络向教师和学生及时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和数据,为两者的沟通起到桥梁与纽带作用,从而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管理。随着学生数量增多,从以前通知信息时打电话到现在学生通过完善的网络建设,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准确信息。2.教师信息管理分析。通过对教师信息库的充分管理,老师将大部分课程课件、讲义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开放,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方便了解课程信息,并能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解决疑难问题,提高了学习效果。3.学生信息管理分析。学生通过利用网络服务平台更加方便地与老师进行学术交流、互动,在其选课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在考试查询中,学生再也不会因为忘记时间而错过报考机会和考试时间,这既方便了学生也减轻了教务员负担。

四、总结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通知、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考试管理等各方面。构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必须要参考校级层面教学信息平台构建的相关经验,在遵循教学管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具体情况,完成相应的模块构建。高校只有在推进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好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平台,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过程,使其更高效有序运行,才能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夏婷.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研究[J].西部大开发旬刊,2011,(2):109-109.

[2]朱磊.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网络化的研究与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12):104-106.

[3]刘楠.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信息服务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09,(8):181.

实习结业论文范文8

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时代需要,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是由服务地方体育基础教育的定位决定的,同时也是顺应教师专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体育专业人才的内涵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设计,并重点构建了“五大平台(九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指出,应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障制度,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为该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体育教育;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考核评价;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文件提出要引导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着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在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技之长的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体育基础教育教师岗位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主动“对接”是培养新型体育师资的基本保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培养理念向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

1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依据

1.1服务地方体育基础教育的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植根于地方,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职责与使命,其发展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院系在地域文化、社会资源、体育人力资源、地方体育政策信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地域性优势,客观决定了其未来地方性服务的定位[3]。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基础教育体育师资为主,应坚持以服务地方体育基础教育为办学定位。

1.2体育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也不断细化。体育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其需要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突出的运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及竞赛技能,培养专门性体育教育技能型人才符合未来体育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教师职业发展要求。体育教师职业标准不断提高,从2018年起,体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只有通过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方能取得教师资格,考试注重知识和技能并举,知识强调全面性和应用性,技能则偏重教学技能和动作示范能力。国家体育改革不断推进,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一项以上的运动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专项突出的教师,体育教师职业标准正在发生变化,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招考也已经明确了专项化的要求。因此,注重体育师范生专项技能的培养已成为必然趋势。

1.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内涵要求

新型技能型人才是指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体育教育专业不是培养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掌握一定理论、懂教学管理、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人才,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课堂教学技能、运动训练与带队竞赛技能、开展体育活动的技能等。

2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建构

2.1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以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地方体育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目标。从体育教育师范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内涵看,人才培养应紧扣市场发展与体育教师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师德高尚,有良好体育专业素养,较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掌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组织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学习与实践能力,能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教练员的应用型人才,并为其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2.2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指对学生在培养结果与目标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主要包含知识结构规格、能力结构规格和素质结构规格。知识结构规格: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学、体育健身、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国家的教育、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力结构规格:具备从事体育教学、体育健身、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基本技能;具有体育教学研究的基础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素质结构规格: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具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以培养体育教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支柱,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构建技能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培养方案包括“五大平台(九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平台(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两模块)、专业教育平台(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模块)、教师教育平台(教师教育课模块)、职业实训平台(教育实训与研习课模块)、素质拓展平台(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创新创业与学术科技课两模块)。

2.3.1通识教育平台

开设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模块,必修模块课程为全校通识必修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军事理论与训练等课程。根据体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现状,课程既要坚持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又要灵活多变,采取分类教学和分级考核。艺体类专业与其他专业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类教学,学期考核实行分级考核制度。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应与时展密切联系,又要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识选修课程应考虑学生通识知识的全面性,开设的课程应多样化,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提高学生科学、文化和艺术素养。该模块设置30学分左右为宜。

2.3.2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三个模块,是与从事体育基础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课程设置应满足当下体育教育专业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体现体育教育鲜明的专业特色。(1)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为体育教育专业基础性的课程群,按照学科大类设置,其作用是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置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全面发展,体现其作为其他专业模块课程“地基”的作用。从发展的高度看,一般认为“地基”越深越好,但从人才培养定位的角度分析,总课程学分和学时是固定的,如果过多地强调基础性,势必压缩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学时。基础课程的设置既要兼顾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考虑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坚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线。基础课的课程形式可分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术科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又可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理性和应用性强,适合课堂教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可读性强,可以采取自学形式。因此应保证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总量,适当压缩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部分内容自学或在选修中开设。专业基础术科课程是体育教师胜任学校体育多样化体育教学内容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掌握田径、篮球、足球、体操、排球、武术等项目基本技能和知识对体育师范生培养十分必要。该模块总设置35学分左右。(2)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该模块是对人才培养起核心作用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群的集合,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素质,使其符合培养规格。从课程形式看,该模块可分为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和专业核心术科课程,重点为专业核心术科课程。无论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职业体育发展需求,还是全民健身、个体终身体育发展,以及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均须体现教育专项化的特色,因此需要具有突出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师。近年来,体育教师招考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倾向于招聘能从事运动专项教学、训练和带队竞赛的专项体育教师。因此,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使学生掌握1—2项运动专项技能,并形成技巧,具有扎实的教学示范能力,掌握扎实的专项训练和竞赛技能。从课程学分设置上应充分体现这一要求,要改变传统专项技能培养教学化的套路,按照训练竞赛化的思路对待运动专项课程。对没有专业特长背景的生源,实施3—4年的专项教学训练十分必要。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也应紧紧围绕专项化教学、训练和竞赛需求设计,并加大理论课程的实践化力度。该模块总设置35学分左右。(3)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该模块是由对专业人才培养起拓宽作用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群的集合,作用是拓展和丰富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适应性。从课程形式看,可分为理论课程和术科课程,课程尽可能丰富多样,以术科课程为主。该模块总设置15学分左右。

2.3.3教师教育平台

教师教育平台是彰显该专业师范性的课程体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该模块课程包含5个子模块:一是师德修养与职业规划,主要是培养体育师范生从教素养与发展能力;二是教育理论基础,主要培养体育师范生教育理论素养;三是学生指导,主要培养体育师范生体育教育技能;四是体育教学,主要培养体育师范生体育教学技能;五是专业拓展,辅助培养体育师范生综合素养。5个子模块分别按照新型师资素养、知识与能力养成的发展阶段来设计。体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是该平台的核心价值,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实施、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研究等多方面能力均涵盖在体育教学和学生指导模块。该课程平台设计20学分左右。

2.3.4职业实训平台

职业实训平台主要开设教育实训与研习课程模块。该模块课程包含体育师范生技能训练与考核、运动训练与竞赛、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课。技能培养应遵循系统化、连贯性、全程化、层次性的原则,课程按照“一个全程、两个结合、四个层次”整体设计。“一个全程”是指实践教学要保持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不间断;“两个结合”指校内资源与校外基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四个层次”指课堂术科实践、课余训练与竞赛、教育见习实习和教育研习四个层次。要加强体育师范性技能训练与考核,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加强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指导,实施灵活的学分置换制度,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该课程平台设计30学分左右,含师范生技能训练与考核,运动训练与竞赛,学期教育实习(顶岗支教),毕业论文(设计)10学分。要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实践与课程相融通,如教育见习可与体育教学模块课程融通,运动训练与竞赛可与专业核心术科课程融通。

2.3.5素质拓展教育平台

素质拓展教育平台分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创新创业与学术科技课两个模块。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模块含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实践,以及学校和学院开展的其他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可设为必修与选修课。创新创业与学术科技课程模块含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及学校和学院开展的其他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可设必修与选修课。该课程平台设计10学分左右。

3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策略

3.1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障制度

完善教学工作制度,制订教、学、训、赛工作规范,明确规定课程教学条件、要求、方法、评价形式和标准等内容,对教学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工作制度,制订实习、实训工作标准,明确规定实习、实训内容、实施方式、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严格把控实践教学环节;严格执行毕业双证书制度,规定学生毕业必须持有学历证书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建立校外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明确福利待遇,规范校外教学行为。

3.2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能否落地,需要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密切配合。首先领导和教师思想要统一,其次要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还需争取校外合作单位参与。院系应设立全面负责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岗位,负责管理与协调工作;制订教师资格证或其他相应等级资格证考核实施办法;建立以竞赛为引导的运动技能培养体系和以课程集中教学与分散训练结合的教学训练技能培养体系;实行导师制和师徒结对制;落实体育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制度;执行专项结业和普修结业考试制度;建立学生实习双导师、双考核制。

3.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是实施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学校要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政策杠杆引导教师自我提升,鼓励教师进修深造,进入市场企业锻炼,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校内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水平,同时应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基础教育和体育行业的优秀人才,建立开放灵活的用人制度。

3.4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职业技能训练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应涵盖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与教学训练技能,强调综合考核评价。要根据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内容体系,建立相应的技能培训方案。严把核心知识和能力考核关,将职业技能考核分解到学年、学期、中期和毕业等不同阶段,实施分阶段考核。加强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建设,为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3.5创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

技能培养关键在实践环节,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4]。首先,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场馆建设,为在校实践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主动走出去,加强与地方基础教育领域的联系,与基础教育主管部门、不同阶段层次的学校广泛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营造良好的合作育人氛围,为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4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顺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办学转型的必然趋势。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内涵体现在拥有高超的运动技能、扎实的课堂教学技能、丰富的运动训练与带队竞赛技能和开展体育活动的技能等四个方面。笔者以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核心技能为中心构建起“五大平台(九个模块)”课程体系,并通过一系列实施建议保障方案顺利进行,旨在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帮助,也为其他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些许经验。

作者:王强 宋旭 李晓静 闻剑飞 吴文博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发[2010]6号,2010-06-06.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