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准则范例

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范文1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演进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沿着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审计模式。   世纪至世纪初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审计技术和方法相对简单,企业规模较小、业务简单,这一阶段的审计模式以账项导向审计为主,运用详查法对会计事项进行审查,审计的目标是查错防弊。   世纪年代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日益完善,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确定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范围的制度导向审计逐渐得到广泛运用,但这种审计方法不直接处理审计风险。   世纪年代以后,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使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企业处于高风险的经营环境之中,审计风险急剧上升,制度导向审计的缺陷日益显著,制度导向审计已不能适应充斥的风险的审计环境的要求,审计职业节开始考虑将风险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现行的审计方法和程序之中以降低和控制执业所带来的风险,一种新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产生。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以满足审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风险审计模式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大致可细分为类: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战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和改进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模式。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程序并没有脱离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它实质上是发展了的制度导向模式,它针对制度导向审计不直接处理审计风险、不能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的缺点,引入风险理念和方法、建立风险模型,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测试。在传统风险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根据审计风险I固有风险J控制风险J检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并根据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确定审计程序、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这种审计方法既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又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审计的风险,但传统风险审计导向模式只注重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忽略从宏观方面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战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世纪年代随着企业财务欺诈案的不断出现,国外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改进,创造出一种新方法,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也称经营(商业)风险导向审计。战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依据系统论和战略管理论的观点,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战略及业务流程为审计起点,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战略风险审计方法使审计人员容易掌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有利于节约审计成本,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但该方法也存在局限性: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以满足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战略、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评价和持续改进的需要;二是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要求较高,至少承担审计项目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是复合型人才,有能力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   改进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为提高审计人员评估风险、发现舞弊的能力,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对原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出改进。在BC年月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B年月对征求意见稿进行最后修订,在年月日正式执行。新修订的国际审计风险准则扬弃了“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引入“重大错报风险”将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明确要求审计工作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和导向,根据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区分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不同应对措施;根据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业务流程由原来的)大块改为$大块: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二、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分析   年!月+&日财政部颁布的)%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单独列示了一组与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有关的准则。其中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计划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一组审计准则充分体现了改进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现具体分析如下:其一,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准则中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审计工作应建立在“职业怀疑态度”的假设基础上。要求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第十六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经营风险。第十八条强调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根据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第二十条提醒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   其二,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计划审计工作》准则中第九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制定的总体审计策略中应该考虑影响审计业务的重要因素,包括初步识别可能存在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另外,在第十条补充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总体审计策略中清楚列示:向具体审计领域调配的资源,包括向高风险领域分派有适当经验的项目组成员,对高风险领域安排的审计时间预算,注册会计师根据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结果对上述内容予以调整等。第十五条强调制定的审计计划应当包括:注册会计师计划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其三,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特制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准则。该准则指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必要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实施一系列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通过扩大询问对象以获取对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有用的信息。此外,该准则还专门列示了一节内容要求注册会计师组织项目组成员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并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讨论的目标、内容、人员、时间和方式。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识别潜在错报的类型,考虑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准则还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当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注意若在实施审计程序中获取的审计证据与初始评估获取的审计证据相矛盾,应当修正风险评估结果及时修改审计程序。#p#分页标题#e#   其四,《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准则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此外在其他条款中还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实施的审计程序和获取的审计证据,评价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是否仍然适当。新准则中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对其内部控制的影响,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评价错报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考虑重要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新审计准则的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概念,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审计风险至可接受低水平为目标,对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进行修正建立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改进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由此认为我国新建立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改进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这不仅满足了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下审计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同时拉近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标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距离。

审计准则范文2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建设历程   (一)执业规则制定阶段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开始,作为行业自律组织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就非常重视执业规则的建设。自1991—1993年,中注协先后了《注册会计师检查验证会计报表规则(试行)》等7个执业规则,这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正规化、专业化、法制化的标志。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阶段   1993年10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由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拟定职业规则、准则,报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后实行。中注协自1994年5月开始起草审计准则,到2003年,中注协先后制定公布了6批审计准则,共计48个项目。   (三)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建立阶段   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行业准则的制定工作不仅重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更注重提高准则质量。2004年以后,中注协在起草新准则时,一方面考虑到当前的审计环境,另一方面也借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的最新发展,适应注册会计师日益扩展的业务的需要,为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于2006年2月出台了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共48项),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其中审计准则是执业准则体系中的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完善阶段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自2007年开始实施以来,总体上看运行良好,能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提供切实有效的要求和指导,但近几年,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新审计环境的要求,国际审计准则也进行了重大修订,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所以中注协2009年全面启动了对2006版执业准则体系的修订,以“准则趋同”为基本指导思想,充分吸收转化国际审计准则修订的最新成果,在2009年底陆续了38项准则的修订征求意见稿,并认真吸纳各方反馈意见修改完善执业准则,于2010年11月正式出台修订后的38项执业准则,于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   二、新审计准则体系的重大变化   (一)体例结构进行重大调整   因本次修订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最新修订成果充分结合,实现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而此次国际审计准则修订最大的改进是明晰项目,目的在于使注册会计师的目标和要求更加明确,从而使审计准则理解和运用保持一致。明晰项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每项准则单设“目标”,明确界定注册会计师执行该准则时应达到的目标,用目标指导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又单设“要求”,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为达到目标应怎样做;   2.语言表述力求平实易懂,以“注册会计师应当”的形式明确规定“要求   3.改变准则的行文结构,分别清楚列示定义、目标、要求和应用材料,从而使准则整体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更强;   4.在应用材料中特别提及对中小企业和公共部门实体审计的特殊考虑,使准则的适用性更广。国际审计准则明晰化涉及37项准则,其中36项准则是按照新体例进行了实质性修订,1项准则是新制定的。这37项国际审计准则涉及到33个我国2006版审计准则项目,于是审计准则委员会重组了这33项准则,重组后的准则项目有37个,与国际审计准则相对应,再加上还修订了我国特有的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准则,因此本次修订后公布的审计准则共有38项。   按新的体例结构修订后的准则由五部分构成:“总则”、“定义”、“目标”、“要求”和“附则”。原审计准则中的解释说明材料作为应用指南。修订后的整套审计准则为12万字,比2006版审计准则精简不少,解决了“要求”淹没在冗长的审计准则中的问题。实现了明晰化的修订目标,使审计准则体系更易于理解和执行。   (二)更凸显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改进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系统论和战略观的指导思想下,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以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主线,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为审计思路,确定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配置审计资源,做到有的放矢,在保证审计效果同时提高审计效率的。   2006版审计准则建立了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但当时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并没有完全在所有的国际审计准则贯彻,以致我国的部分审计准则也受到影响。   本次修订审计准则更凸显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除核心风险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外,其他审计准则也修改,在整套审计准则中全面彻底地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例如,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关联方、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等准则中进一步强化重大错报风险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而不再是原来的审计程序导向思维;分析程序、函证等准则中要求注册会计师从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高度考虑要不要实施以及如何实施这些程序;特殊目的审计报告类准则中强调了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在册会计师所做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等。本次修订后,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彻底体现在审计准则体系中的每一项审计准则中,保证了准则体系基本理念与具体要求的一致。   (三)新兴问题的审计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指导   由于审计环境的变化,在重要性水平、集团报表审计、公允价值审计、关联方交易审计、管理层声明、函证程序、利用专家工作、审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沟通等领域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实务问题,经常出现审计失败案例,说明原有审计准则不能满足执业需求,需要完善相关审计准则,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指导,提高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特别是舞弊风险的能力。修订后的审计准则中,工作要求更明确,工作指导更细化,注册会计师应运用合理的职业判断下,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本理念,主动识别、评估和应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尤其是要重点考虑那些舞弊高发领域的风险。#p#分页标题#e#   另外,2006版的审计准则主要针对的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企业报表审计业务,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范围日益扩大,不仅涉及传统的企业报表审计,还延伸到高校、医院等非营利组织报表审计,甚至还要审计按照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编制的报表以及特殊目的财务报表,这时从原有的审计准则中注册会计师可能无法获得更明确的指导,修订后的审计准则增加了对公共部门实体审计的特殊考虑的内容,使注册会计师采用中国审计准则审计多种报表成为可能,可以有效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成本和企业的负担,既增强审计准则的适应性,也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四)更加重视与治理层进行有效的沟通   注册会计师和公司治理层在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对管理层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监督方面有共同的关注点,但治理层和注册会计师从不同层面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注册会计师和治理层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十分重要,一方面有利于公司治理层对管理层进行制衡和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针对性,特别是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管理层无法干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新审计准则一方面指出治理层在监督财务报告方面的职责和作用,明确区分了管理层与治理层在财务报告方面的职责;另一方面,要求注册会计师就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错报、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质量的看法、违反法律法规行为、舞弊等及时与治理层沟通。另外还特别新制定了一个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与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内部控制缺陷》,在该准则中明确提出,要求注册会计师如果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根据职业判断认为足够重要的内部控制缺陷要以书面形式向治理层和口头形式向管理层通报。   三、新审计准则体系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提出的要求   (一)重视对新审计准则的学习   新审计准则的和实施,一方面是我国实施准则国际趋同战略,实现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阶段性结果,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审计标准趋同的大势,为审计工作建立了一个高质量的标准体系,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对此前审计准则贯彻实施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中国经济和中国会计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解决了当前在我国审计实务当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注册会计师应重视对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领会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切实掌握新审计准则中审计程序的具体操作要求,并理解其与旧审计准则中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实现审计质量的真正提升,更好地履行对社会公众的责任。   (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标准,它不仅制约和调整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行为,也制约和调整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动机和内心世界。审计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注册会计师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特质,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既能体现注册会计师对公众利益负责的精神,也是完善审计执业判断能力的有效保障。新审计准则已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供了更明确、更细化的指导,但这些指导能否真正转化为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和执业质量的提高,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应不断增强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和自律意识,牢固树立“诚信为本,坚持准则”的职业道德风尚,使审计职业判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会有足够专业胜任能力。   (三)更重视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职业怀疑态度是指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证据的有效性,并对相互矛盾的证据,以及引起文件记录或责任方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证据保持警觉。   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这其实在2006版审计准则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也引起了注册会计师的重视,但在新审计准则施行以后,注册会计师应该更加提高职业怀疑的意识和在必要时采取有效的程序,因为新审计准则以积极的姿态,明确指出舞弊与财务报表错报的固有联系,认为合理保证发现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舞弊不是注册会计师的份外之事,而是应尽职责,并为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提供了更详细的指导和要求。为了履行好这一职责,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应更重视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特别是在集团审计、会计估计和公允价值、关联方等舞弊高发领域,从而确保能够积极主动地识别、评估和应对舞弊发生的风险。

审计准则范文3

关键词:新内部审计准则;高校审计;审计工作;实现路径

新审计准是在2014年正式施行,紧接着审计理念逐渐发生转变,一方面由于新内部审计准则会对让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升级和完善,另一方面对企业从事相关经济活动进行了监管,而这些新准则的出现,则意味着企业能够更好的进行管理和风险规避,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而对高校而言,新审计准则能够实现对学校更好的管理,推动学校的科研发展。

一、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审计观念淡薄

人员的审计观念对教学管理起着决定性的意义,当下的实际情况是学校的管理机构只注重审计过程,并没有考虑到资金风险、确认和咨询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审计人员长期接触的都是一些传统守旧的思想,缺乏对新内部审计准则的认识,这同样阻碍了高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新审计准则的实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却遭到了来自各方面因素的阻碍,最终的施行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审计人员对于新审计准则还没有深刻、全面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浅薄的阶段,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

(二)审计人员素质较低

当下许多高校的审计人员并非专业人员,他们不仅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其自身的综合能力也颇为匮乏。在审计团队的建设中,学校没有过多的重视,也没有采取培训、讲座的方式提升这部分人员的审计水平,导致高校审计团队的建设落后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所以当下高校存在的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综合素质高、专业素质硬的审计人员极度匮乏,且人员来源驳杂,使得当下的审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三)审计工作缺乏统一管理机制

当前阶段学校缺乏统一的规范性和独立性,缺乏负责推动审计团队人员的构建,没有提供制度、技术、人员等进行多方面保障。学校的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都是按照自己本单位或者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开展工作,而实际的审计工作内容差别相当之大,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管理,导致其工作行为十分随意。

(四)信息化开发力度不足

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上的,要想更好的实现项目的监督和审计,就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对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督,然而当下的实际情况却是由于现代化技术缺陷,导致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新内部审计准则施行下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途径

(一)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

审计的内容不仅是包括高校的内部审计,还包含了协同为高校投资的企业对象的审计,所以要想提升高校的审计效率,就需要构建出一支专业的审计队伍,具体可以从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开始,学院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审计工作能力和对新内部审计准则的认识度,提升他们对于审计知识的掌握度以及审计水平,另外,审计人员本身的素质也非常关键,如果审计人员的素质出现问题,就容易出现审计监督疏忽,所以,高校方面还需要注重培养审计人员的素质。

(二)改变高校审计工的方式

传统的高校审计工作对于风险预警的管理较为匮乏,对于项目财务管理的风险只能通过事后披露的方式,在新内部审计准则施行之下,高校的审计工作逐渐发挥出了风险预警和财务监督的功能,极大的提升了出现问题的预警能力,此外,高校审计工作实现是通过现代化技术进行的,极大的提升了审计工作科学性和精确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呈现出层次化,即按照主审、复审的工作方式。

(三)扩展审计工作的内容

高校审计工作具备全面发展的要求,需要对全校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审核,实现制度和意识的有机结合,完善相关的审计工作。首先是要加强校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度,便于校内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是实现校内各个审计内容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对校内某院系的项目开展审计之后,发现在财务方面和会计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那么两者相互结合必然也会出现问题,这对于高校的发展十分不利。这个时候就需要再次开展审计工作。三是对审计对象进行严格的审计,首先进行的是同级审计,有效的开展项目进度和项目预算工作,提升审计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支出。最后就是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审计,在对某一项目进行审计师,为了让审计内容更加深入,并能反应出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全面发挥出审计的作用。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高校的审计工作离不开信息技术,为了构建出更加易于管理、更加便于咨询的审计平台,就需要加强院校的网络建设,并且还要注重网络维护,为院校开展审计工作提供基本技术支持,让学院更好的做出项目决策。此外,还可以建立鼓励机制,充分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以此来更好的推动审计工作的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审计准则下的高校审计工作缺少人才、信息技术以及规范化制度的支持,导致审计内容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在施行新内部审计标准后,高校的审计工作更加便于开展,并且具备了新的目标和功能需求,极大的提升了高校风险预控能力,使高校能够得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静.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的高校审计工作研究[J].中国市场,2016(14).

审计准则范文4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发展与转变

在企业日常运转的过程当中,财务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通过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实现企业当中各项生产经营资金的科学管理,从而保证企业当中资金安全。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以保障企业当中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水平。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背景之下,企业当中的财务审计工作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所以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探讨,从而助力企业能够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当中实现井然有序的发展。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及财务审计工作概述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介绍。新企业会计准则指的是由我国财政部2018年所的新条例,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使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1]。同时,在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后国家又针对新会计准则在实际当中的施行情况进行了必要的系列修订处理。2018年财政部主持并且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日常运营过程当中的会计处理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规范与指导,从而逐渐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内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系统,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企业运转阶段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同时也更加符合国际财务管理标准。而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前提下,企业当中的财务工作也需要进行一系列必要的调整,从而确保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现代化转型发展,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助力企业实现蓬勃发展。

(二)财务审计工作介绍。财务审计工作是指审计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依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和决定,目的是揭露和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促进廉政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服务。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发展与转变内容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变化。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发生了一定变化,在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当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条款有17项,几乎占到整体的一半,而这也是新企业会计准则所产生的重要变动内容。其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和当期损益的项目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所以在企业日常运营中,针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可以之前将其认定为公允价值计量,并且若是其发生一定的变动便可以将其计入当期损益等金融资产的持有所得、债务重组损益以及非货币交易损益等。总而言之,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之后,企业在核算可出售的金融资产过程当中,便可以将损失或者收益列入当期的损益当中。

(二)科目内容划分以及名称的变更。在新会计准则当中,科目内容划分以及名称的变更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之后,需要将营业的额外收入计入的会计信息当中,其中的管理费用采用科目当中的四小税科目,随后再将其加入税金以及附加核算科目中。此外,在企业发展与运营期间,针对其中某些会计科目所发生的变化,需要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中依据相关的管理机制以正确的管理措施进行管理,以此防止由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缺陷而导致企业无法达到既定的发展目标。同时,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也提出了企业需要对于营业额外收入等科目进行二次划分。在此要求之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依照新企业会计准则当中的各项规定科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且科学,构建以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发展效率的长效发展机制。

(三)财务报表内容的变更。新企业会计准则当中的财务报表内容也发生了一定变更,主要便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开展阶段,其中的各项财务信息来源较为复杂,同时数量繁多,如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企业权益变动表等方面。而这些资料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需要对于以上方面资料进行充分的统计以及分析才能形成正确的财务报表内容[2]。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之后,其中的一部分资料报表信息则产生一定变更,如资产负债表当中增添了“资产处置收益”的科目,而这也实现了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细化管理的目标。同时,通过新企业会计标准也可以有效实现对于企业内部财务报表信息的全面优化以及有效调整,从而开辟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新渠道,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通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披露企业当中的财务信息,使企业当中各项财务信息更加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经济背景,并且令企业决策层能够根据财务管理工作所提供的数据分析结果制订相应的发展战略。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建议

(一)认真落实审前调查。在新会计准则之下,为了优质做好企业当中的财务审计工作,确保企业当中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以及规范性,需要财务审计工作人员科学且合理的开展审计工作,以此促使企业能够实现稳定且高效的发展。实在实际当中首先需要做的一项工作便是认真落实审计前的调查,通过该项工作环节有利于审计工作人员充分掌握与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3]。在此工作阶段,需要审计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企业管理体制、企业人员编制、企业内控制度、企业财务机构的工作情况等,充分了解以上内容才可以确保财务审计工作达到高质量完成的效果。此外,财务审计人员也需要适当性了解企业当中的各项财务预算以及具体的会计准则适用范围,在调查的过程当中需要对于以上方面指标进行充分了解以及掌握,同时知晓企业的主要经营范围以及经营事项,明确企业当中的各项资金流向,掌握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是否充分遵循新企业会计准则,从而确保企业当中的审计工作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并且达到高质量完成的效果。

(二)重视内控制度的检查与评价。为了在新会计准则的背景之下充分做好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促使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达到高质量完成的效果,还需要财务审计人员付出更多的精力投入,针对企业的内控制度进行有效的检查以及评价[4]。从本质上来说,该项工作内容也属于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审计的过程当中一项最为基础的工作内容。若是企业内控制度完善,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管理工作中有可能产生的失误,规避财务管理工作开展阶段的徇私舞弊风险,而这样也有利于财务审计人员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所以在实际的审计工作开展阶段也需要充分重视起内控制度的检查以及评价。首先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内控制度进行全面的调查以及汇总,其次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对于企业内控制度进行有效评价,最后还需要重视在审计期间针对企业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进行必要性的审计检查,以提升审计工作的水平,提高审计工作的开展效率,促使该项工作达到高质量完成的效果。

(三)强化现场盘查与监督。现场盘查以及监督也是审计工作在开展阶段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之下,审计工作人员也需要重点开展现场的盘查以及监督,从而促使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且符合相关标准,助力企业实现井然有序的发展,同时保证企业中财务审计工作的规范性[5]。针对现场盘查以及监督来说,主要便是审计人员通过各种实物资产、有价证券或者是货币资金等方面固有资产形式的实物盘点从而进行现场的监督活动。在此期间需要对于企业当中的有形资产进行有效的抽查,用以核实该有形资产是否为真实存在,检查其中的有形资产与账面信息是否相符合,这样便可以在审计工作开展阶段有效查明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否存在缺陷,防止企业舞弊的现象产生。除此之外,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之下,审计工作人员也需要针对其中的贵重物资进行重点排查,在此阶段可以采取详细抽查复点的形式,以此确保审计工作能够达到高质量完成的效果。此外,还需要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有形资产是否存在减值因素以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在此阶段可以通过现场的排查方式进行,以此有效提升企业当中的财务审计工作质量,优化财务审计工作的水平,全方位确保企业在生产与运营过程当中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背景之下,企业当中的财务审计工作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对于审计人员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在开展该项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审计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科学且合理地分析新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一系列变更内容,并且高质量开展各项财务审计工作,以此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书仁.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发展与转变[J].财经界,2010(23):303-304.

[2]王奎.解读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发展与转变[J].财经界,2020,542(3):161-162.

[3]巩中丽.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企业财务审计策略探讨[J].现代商业,2019,526(9):171-172.

[4]陈萧羽.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方法的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8(21):98-99.

审计准则范文5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财务审计;企业管理

1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的意义

(1)财务审计是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企业财务审计能有效帮助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首先,企业财务审计可以检查被审计部门提交的财务报表的有效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其次,企业财务审计可以遏制腐败和贿赂高级企业高管的现象,并促进廉政建设。再次,企业财务审计可能会暴露由于欺诈和审计部门提交的财务报表中的错误而导致的重大虚假陈述。最后,企业财务审计的发展可以为审计部门内部控制运作的效率和内部控制设计的科学性提供有效的建议,从而提高审计部门的运作效率和管理质量。此外,财务审计师必须继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以顺利完成财务审计工作,并根据新企业财务标准实现企业财务审计的有效发展[1]。(2)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全球化对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公正性要求越来越高。新会计准则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满足了该要求,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严格的要求,并且更接近于国际市场会计准则,使企业资产和交易更适合于国际市场的需求,使信息更准确。当前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为产生更高的利润,一些企业跨越了法律界限非法经营。新企业会计准则考虑到这种情况,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2]。

2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审计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实际上并没有对货币资金单独执行专门的规定。对企业而言,货币资金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其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同时与管理层、债权人、股东等的权益息息相关。当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中发生欺诈时,欺诈基本来自货币资金,最终以货币资金结束。在审计工作中,货币资金的计算相对简单,但审计相对困难。通常,在货币资金周期欺诈和其他环节的审计周期中,企业不能从根本上保证货币资金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增加了财务审计的难度。《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财会〔2017〕22号)仅从原理的角度定义了核实收入的条件,但受实际思维、知识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核实收入的时间和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大大提高了核算难度。在该工作环境中,如果企业经营不同类型的业务或存在不同的现象,将影响财务审计的质量。同时,在企业的收入审计中检查收入的真实性是工作的重点,并且在计算机技术和移动支付方法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背景下,严重的欺诈行为会极大地影响企业发展。在该情况下,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增加核实收入的难度,并使企业财务审计更合理规范。

3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的方法

3.1落实调查。为顺利完成财务审计工作并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须在现场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详细审查企业提交的信息,重点关注可疑的异常情况并寻找相关人员。详细了解风险评估及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财务状况、管理条例,详细调查企业组织状况,全面检查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审计师可以直接从数据中找到关键信息并作出准确的判断,根据审计后的状态检查以前的审计结果和数据,反复检查当前的资本流动状态,如果认为不合理,则得出最终结果。在发现情况之前,还可以进一步审查[3]。

3.2走访调查。走访调查是确定企业实际情况的最佳方法之一,并且可以通过在审查过程中仔细检查许多通信和会计记录确保会计记录的真实性。检查定期会计记录时,仅检查记录和证书并不能保证不会存在伪造或篡改现象,可以通过访问调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一些企业的审计师由于工作不熟练而无法完全阐明所有审计程序,且一些审计师受相关企业的控制,导致审计证据内容或审计结果不准确,同时一些审计师会根据他们的兴趣直接批准企业的审计结果,这会严重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为减少该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并防止泄露现象的发生,有必要通过相关的访问,根据适用法规进行调查,以检查并确认所涉及实际内容的准确性。

3.3核查资金流水。检查资金流量包括检查现金流量和银行存款流量。传统的基金审计更关注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期末余额,很少关注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流量。实际上,其可能存在某些风险,如使用资金风险,尤其在某些资本流动较大的企业中。通过执行资金流向检查可以很好地避免该种风险。如果企业中存在“额外流通”,通常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资本周转,开展资本流动审查可以对该类型的资本周转有更好的了解。检查资金流向时要注意的是现金流量大的交易,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健全,它们通常会通过建立广泛的内部控制现金收入支出系统规避和降低风险。如果有大量现金流量,这种经济业务很不寻常,审核员则需要关注是否真的发生了。在核实银行流量时的一种方法是通过获取当期所有银行对账单,确定其重要性,结合专业判断并选择合理的金额作为配额检查样本指标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另一种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检查资金流向和银行存款日志,确认无个人账户的资金存入和支付情况,是否填写非账户对账表,判断非账户对账表中所记录内容的合理性,非账户大项目应注重真实性。如果发现账户中没有收款和付款,则需要仔细找出原因,并注意是否存在银行账户贷款,账户中是否没有收入,存在资金被挪用等情况。

4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落实措施

4.1提高人员专业能力。在现代经济形势下,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在工作中严格遵守专业准则,按照行业标准执行各项任务,提高他们的专业判断力,并提高职业道德标准。审计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深入研究企业的流程和情况响应策略,形成专业的风险识别技能,并根据业务情况制订目标计划。

4.2加强人员的技能培训。企业应对相关员工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审核员学习新的行业法规,学习在新工作条件下的工作方法和说明,提高专业水平。及时更新工作知识体系,使员工能明确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和内部综合控制情况,实现对有关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取得更好的经营成果。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政策,符合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要求,严格遵守行业法律法规,并符合国家审计制度。

4.3提高审计的公正性。新的会计和审计准则提高了企业会计的选择程度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的独立选择程度,对员工专业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在审计中,涉嫌欺诈的员工可能导致不良和不准确的会计信息。因此,为更好地控制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有必要严格控制和监督审计工作过程的公平性。同时,为确保审计师的独立性,必须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其可以通过组建内部审计委员会实现。将内部审计委员会与董事会合并,董事会严格履行义务,该形式在促进内部装修方面起着很好的作用,能确保严格开展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保障企业资产安全。

5结束语

在新经济形势下,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审计师和企业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和员工必须积极适应这种新的发展变化,通过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审计师的能力,以及建设稳定安全的审计系统,顺利、高效地完成任务。为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性,还应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以促进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并实现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监督,最终提高我国企业的审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淑芬.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方法[J].产业创新研究,2020,38(9):72+74.

[2]徐泽昊.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方法初探[J].纳税,2019,13(3):138.

审计准则范文6

引言

审计工作对内部权力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规范,是实现流程监管的重要手段,对高校而言,其有效推动了内部资源绩效的总体规划。高校应切实加强相关制约机制的健全,完善审计权力结构,使内部资金管理得到有机优化。通过资源的合理统筹,促进高校的长效发展。

一、新会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就高校审计工作而言,新会计准则的出现,打开了其管理发展的新思路。首先,通过参照新会计准则,高校在资产、负债等方面的管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优化,为高校自身会计预算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发展优势,学校资产管理更具有真实性。同时,新会计准则对高校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作为事业单位,通过结合自身发展并依据新会计准则,高校绩效考核制度在内容上更加具体,适用性更强,提高了绩效考核管理的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教师在考研、教学等方面的鼓励。而在内部控制方面,新会计准则能使高校得到极其准确的内部费用支出明细,审计工作开展的精确性更高,使各种弄虚作假的审计工作无处遁形。基于审计数据的客观、精准性,高校公信力显著增强。以教育层面进行分析,新会计准则的优势集中在教师科研环境的塑造上,所有教研经费的透明化处理,使各项科研项目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教师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到项目中,全面提升高校教育水平[1]。新会计准则实行要求高校内部应以合理的利益分配为前提,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体系,避免影响到新会计准则在内部审计体系中的运行,造成高校发展速度与预期不符的情况。一旦机制上存在缺陷,将会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工作懈怠,工作目标明确度不够,造成高校资源配置上的失衡,加大了审计风险出现的概率。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一些全新条例,需要及时进行岗位调整,实现内部系统的优化。通过合理的岗位调动,实现了人员的最优化配置,常见审计风险得以有效规避。

二、基于新会计准则高校审计工作常见问题分析

(一)复合型人才缺失。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团队结构较为复杂,内部混杂了财务、管理以及工程等相关人员,知识结构方面相对单一,其经验往往集中在对一些财务、经济管理等业务处理方面,对审计业务的处理尚不熟练,专业水平严重不足,造成审计工作无法与其他部门相独立,通常依附于财务管理中,对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涉及多个模块,涵盖财务预结算、绩效、资金控制等多项内容,综合性程度更高,对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近年来,审计工作对象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同时,巨大的审计任务量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处理,使审计工作难度再次升级。而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的缺陷,造成审计工作的落实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主义严重,其判断失误的风险性极高,审计报告真实性下滑,工作质量降低。审计人员自身的不足,将使其无法对一些复杂审计问题给予恰当的管理,职业预见性不强,对风险的敏感性较差,与目前高校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相符合,导致高校审计工作改革步伐缓慢。

(二)审计领域尚待拓宽。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审计工作范围相对狭窄,通常为“就账查账”,审计工作多为一些财务方面的业务处理,职权也主要体现在监督方面。审计人员在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识相对淡薄,多运用逐笔审查法完成相关审计工作,方法较为落后,无论是事前审计还是实时审计工作,其落实情况均不理想,计算机审计工作存在很大不足,管理效能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近年来,借助审计工作,反映出高校内部对预算审核、经费管理以及一些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使一些项目的改革与政策实施得不到有效落实以及及时跟踪。在项目的设计、招标等环节并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全过程审计跟踪负责,造成内部预算编制较为混乱,执行困难。相当一部分经费拨款与规定要求不符,财务管理审计控制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内部管理各项程序制定不够深入,对新会计准则的实行十分不利。

(三)信息共享不全面。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基于财务信息、工资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人员信息等方面已经完成了相关业务系统的初步建立,各信息系统由对应部门负责,相互独立存在。当审计人员需要使用信息时,往往需要以人工形式完成对其他系统数据的干预与整理,并进行数据的录入,这体现出系统内部无法实现共享的缺陷,对审计工作信息建设发展十分不利。计算机技术深入发展为信息系统与大数据的融合提供了便利,高校从传统的局域网进一步向广域网拓展,避免了人工干预造成内部控制不严的问题,使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更高,审计人员的使用也更加灵活。但是,各部门中的内部信息系统数据在统一共享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对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实现对审计数据的快速筛选[2]。

三、基于新会计准则审计工作措施研究

(一)加强复合型人才建设。高校应秉承着多元化内部审计结构构建原则,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要求审计工作团队中不仅应涵盖财务类、审计类专业人才,还应有工程技术以及法律类相关人才的配备。在人员招聘过程中,高校人员应优先选择具有审计工作经验的人员,确保内部审计组织内形成良好的创新管理环境。除专业素养要求外,审计人员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及时对突发情况予以处理,在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基础上,熟练掌握各项相关审计知识,并运用到审计工作中来,推动内部审计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内部控制实现。借助相关培训交流活动,可以有效拓展高校审计人员视野,高校应积极鼓励审计人员的创新行为,使工作人员能从阶段性业务学习逐渐向终身性过渡,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通过定期轮岗制度的运行,极大程度上使审计人员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实现团队技术上的全面提升。高校还应配备相对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建设,提升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使内审工作流程运行流畅。

(二)拓宽内部审计范围。高校应从传统的会计审计阶段中脱离出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借助绩效、内部控制等审计工作的完成,进一步拓宽审计工作范围。针对一些重点项目,高校应切实加强对其的关注度,强化对政策执行的审计跟踪,通过专项审计工作的开展,与廉政建设工作形成良好的配合,促进高校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在预算审计方面,高校应将重点领域审计作为核心,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确保各项资产得到良好的管理。建立在内部控制系统运行基础上,审计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管理问题,并利用评价机制,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缺陷予以完善。基于一些可行性建议的提出,在改进措施的使用下,强化了内部审计的风险管控。审计人员应积极转变监督统计观念,通过加强服务效率的提升,使传统审计工作转变为“参与式”审计,秉承着共同商讨的原则,应与被审查部门进行其管理问题的思考,使相关问题得到最优解,并建立在这一过程的基础上,完成审计报告的编写,使风暴式审计管理思路得以改变,审计管理环境更具有和谐特点。基于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形势,高校内部应在审计中融入计算机的使用,为审计工作提供辅助,使审计抽样环节趋向智能化发展,流程更具系统化,强化审计预测性。借助先进技术,审计方法得到有效创新,良好的风险评估以及内控测试,使审计风险都得到极大程度上的降低,审计效率显著提升。

(三)强化信息共享。现代化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信息数据的获取应具有全面性,既强调数据的完整性,还要求在数据筛选方面的效率提升。因此,高校审计部门应密切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特别是针对信息部门,其在高校审计工作中具有突出性的作用。通过对各个业务系统的有机整合,最终形成包括财务、资产在内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内部信息的统一共享。在规范性的操作下,平台重复开发行为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数据格式、接口的设置,各系统中的衔接、过渡更加灵活,使内部设计控制得到了良好的信息支撑,减少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数据共享实现了审计工作的动态化分析,其风险预警功能的增设,满足了高校内部控制需求。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是目前行业内的主流趋势,这也使程序安全、数据安全问题的研究提上日程,一旦出现数据损坏或者数据丢失,将会造成审计工作的失真,影响到后续的风险预测、事后控制等工作。因此,审计人员在整合信息数据的过程中,应注意留存备份,确保数据格式统一,以便后续查找。针对数据库中的信息,应明确规定不可直接进行修改。审计人员应落实对系统中内控信息的维护,合理处理程序漏洞。当需要修改系统程序时,要求应出示相关授权批准证明,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下得以完成,在修改完成后,还要填写完整的工作日志,为后续工作提供证明,技术人员还应做好检查,确保系统安全且运行不受影响[3]。

(四)提升审计高度。基于当前教育行业的新发展,高校的经营环境逐渐呈现复杂化趋势,审计业务与日俱增,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审计工作出现风险的概率。因此,高校应及时转变审计管控导向,确保审计工作与时展要求步调一致,着力于审计质量管理。将审计风险作为工作重心,建立在有效的分析和控制手段基础上,落实审计全环节的风险防范工作。通过构建整体风险评估框架,配备相应的风险预警识别与预警评估,并以报告的方式呈现,全面提升审计风险防控。具体而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以审计对象作为出发点,在系统调查过程中,完成对相关证据与资料的收集,确保最终判断具有准确性,在满足审计风险管控的同时,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在“双向承诺制度”基础上,要求相关负责人应联合被审计对象共同出面完成书面承诺,明确各自法律责任。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应全面加强在全过程中的跟踪控制,确保各个环节的客观公正。当涉及一些任务量较大的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可以分类形式逐步完成管理,并借助抽样检查的方法,规避审计风险[4]。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经济发展,高校对自身的定位也更加准确,在新会计准则的支持下,着力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改革,对审计中常见风险因素予以规避,借助有效的监管措施,有效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通过健全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形成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高校全体员工能够参与并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审计风险,为高校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章杰文,姚俊生,袁仁淼.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高校往来款项核算问题探析[J].商业会计,2020(08):61–64.

[2]徐晓兵.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8):39–40.

[3]章杰文,罗迅杰.关于高校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20(03):130–131.

审计准则范文7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审计;新企业会计准则;审计策略

在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财务审计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今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背景下,企业在财务工作方面更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顺利、有效地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就需要对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加以高度重视,这样才可以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求,保障企业经济效益。在具体的企业管理中,财务审计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对财务审计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财政部为了规范当今企业的财会工作所的一项新的会计条例,其中主要包括企业会计确认、企业会计报告以及企业会计计算。就体系来看,企业新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我国之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相同,但是就内容来看,新准则却对传统的准则做了进一步的细分,具体包括《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新会计准则中,强调的是对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严格要求,实现企业外部利益要求关系的明显展示,以此来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意志。就目前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来看,它对于企业财务审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让企业的利润实现最大化;第二是让股东的财富实现最大化;第三是让企业的价值实现最大化;第四是让企业相关者的价值实现最大化。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现代企业的财务审计中,一定要对企业会计准则加以合理应用。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背景下的企业财务审计策略分析

1.注重审计之前调查工作的全面落实。在当今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背景下,为顺利完成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并使其准确性和真实性得到良好保障,企业一定要在财务审计工作开始之前便展开全面的调查。在具体的调查工作中,应该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加以重视:第一,需要对企业所提交的所有资料详细地进行审查,并对其中存在的疑问或者是异常情况做到重点关注,通过与相关工作人员的沟通来了解其详情,然后做好风险评估,并对企业内部目前的详细财务情况和控制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应做好企业组织情况的详细调查、全面考察和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现状,以此来实现资料的全面核实,保障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第二,需要对财务资料的上交程序进行明确规范,避免财务资料杂乱无章的情况。这样才可以降低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第三,在具体的调查工作中,一定要安排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审计人员来负责,这样就可以在各部门提交的财务资料中直接进行关键信息的获取,并对其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然后再将后续的实际审计情况作为依据,对之前的资料和相关判断结果加以印证。具体调查中,一定要反复对资金的实际循环状况加以确认,如果发现企业资金循环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应该立即进行审查的追加,直到对资金循环的实际情况做到全面了解为止。

2.注重走访调查工作的科学进行。在企业的财务审计过程中,一个对企业实际情况的最佳了解途径就是走访调查,借助于走访调查形式,可以对整个财务审计中的所有会计记录以及相关信函进行详细考察,进而为企业会计记录的真实性提供有效保障。在通过传统方法对企业的常规会计记录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通常仅仅进行相关函件以及记录的检查,这样的检查形式并不能有效避免徇私舞弊或者是故意造假等情况发生。所以,在当今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背景下,为有效避免此类问题,提升企业财务审计质量,就需要借助于走访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所有的佐证核实,让所有的财务资料都具备足够高的真实性。同时,在具体的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过程中,因为一些审计人员对于业务并不是十分熟练,也不能对全部的财务审计程序做到完全明确。另有部分财务审计人员由于被相关的企业所控制,在审计中并不会进行函证内容的审计,或者是出现审计结果不真实的情况,这样的情况都将会导致企业的财务审计内容丧失现实意义。加之一些财务审计人员被利益驱使,直接对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结果予以通过,这样的情况也将会对现代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及其准确性造成很大程度的不利影响。基于此,在具体的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过程中,为有效避免或最大限度降低此类事件的发生,并对已经发生的此类事件做到及时有效的揭露和制止,企业也一定要借助于走访调查的方式,将相关的规定作为指导,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情况作出真实准确的审查与核实。

3.注重企业资金流水的全面核查。在新企业会计准则背景之下的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过程中,资金流水核查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审计内容。在进行企业资金流水的核查过程中,主要的核查内容有资金流水以及银行流水等。在通过传统形式进行资金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通常会对企业的现金以及银行存款期末余额更加关注,但是却缺乏对企业现金以及银行存款流水方面的重视。在具体的资金流水核查过程中,尤其是一些有着较大资金流量的企业中,此项工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性,比如企业资金挪用等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对企业的资金流水全面进行核查,就可以让这些风险得到有效规避。如果曾经在企业中发生过“体外循环”的情况,则说明企业中的高层管理人员存在利用企业资金进行其他资金周转的情况,在对企业进行资金流量的核查过程中,就可以让这种资金周转情况所遗留的蛛丝马迹被及时发现,以此来实现企业资金流水的良好控制,避免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发生。在具体的企业资金流水核查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注意以下的两个方面:

4.注重财务审计定位要求的细化。在新企业会计准则背景下,要想实现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方面的主要职能加以完善。具体而言,就是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改善和经济效益提升作为主要目的,严格遵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遵从审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按照审计规范和审计程序来进行企业经济效益、财务收支以及经营活动等的审计监督,在企业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财务管理中的一系列隐患存在,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在企业进行财务审计的过程中,应将审计重点放在与企业财务收支相关的所有经济效益和经济活动中,包括企业内部资金与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其具体的管理状况;企业内部的会计决算、会计资料以及会计报表的完整性、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企业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的项目以及正在建设的工程项目具体实施情况、企业内部是否有健全的内控制度、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其有效性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有效保障现代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5.注重财务审计工作方法的改进与优化。在当今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背景下,要想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质量,企业还需要根据当今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要求来进行财务审计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具体的改进与优化过程中,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企业在进行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之前,首先应做到完善的调查,在此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体系、组织框架、财务现状以及内控体系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到初步了解,并采用实地查看、资料检查以及执行询问等方式进行审计程序的察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对被审计对象进行了解。第二,应该将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来进行审计计划方案的合理编制,并将企业实际的审计需求作为重点进行审计项目的合理选择和审计资源的科学评估,实现项目计划的科学编制。在这一阶段中,最关键的一项内容就是良好地选择审计项目,重点应通过董事会、企业管理阶层以及审核委员会对于审计工作的实际要求、授权审计或者是委托一方所安排的事项、通过对有关数据分析认定其应该纳入到审计事项中等的这些方面来进行审计项目确定。第三,在具体的财务审计过程中,需要对以往的检查以及函证等方面的会计记录加以综合考虑,了解企业的真实收入,并确定其财务管理的薄弱点所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保障企业所有收入确认足够真实准确,以此来有效提升企业财务审计质量。

6.注重财务审计智能化的推进。在当今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背景下,要想实现企业财务审计质量的提升,就应该顺应时展步伐,将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到企业的财务设计中,通过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的主动应用,配合企业绩效审计以及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审计思路以及审计资源等的变革加以有效应对,进一步完善审计之前的准备工作、计划工作和具体的审计实施、报告、整改、归档以及审计成果的利用等,让企业财务审计的全过程得到全面的创新与完善。同时,在具体的财务审计过程中,企业也应该结合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对资产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各个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以此来实现企业财务数据采集系统的科学建立,并将会计电算化引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与财务审核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交互与共享,同时也可以让企业与外部同行企业甚至跨行业企业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关联性,以此来实现企业财务数据分析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提升。这对于当今新企业会计准则背景下的企业财务审计质量提升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企业财务审计中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

1.注重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在企业的财务审计中,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对审计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当今的企业财务审计过程中,为实现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落实,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注重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首先,企业应招聘更具专业能力的审计人员,以此来提升审计团队的专业程度。其次,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此来实现其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如果条件允许,企业也可以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比如出国学习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全面提升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此来提升企业财务审计质量,让新企业财务会计准则在当今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中得以有效落实。

2.注重审计人员的技术提升。随着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项先进技术也开始在企业财务审计中得以广泛应用,其中,会计电算化就是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中得以有效实施,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足够的审计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同时也应该对会计电算化技术做到足够了解。基于此,企业就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审计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其技术得以不断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实现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全面落实,以此来实现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3.注重财务审计监督管理工作的完善。要想让新企业会计准则良好落实在企业的财务审计中,企业就应该对财务审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加以全面完善,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和实施来保障财务审计的顺利进行。为提升监管效果,企业也应该进行奖罚机制的严格设立。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保障企业财务审计质量,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审计准则范文8

关键词:会计准则;财务审计;相关策略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以往的会计准则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与以往的会计准则对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取消了部分条例,在应收补贴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此种调整使得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工作人员专业能力较差、审计工作不够独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工作的质量,也导致新会计准则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工作人员需要深入了解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措施提高该工作的水平。

一、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发生了较多变化。首先,以往会计准则中没有公允价值,新准则中加入了该概念,使得所得税审计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改变。而工作人员在审查过程中较难得出准确的公允价值,该变化增大了财务审计工作的难度。其次,收入确认审计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会计准则使该审计工作更加明确,但是该工作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部分审计工作人员对收入确认的审计过程了解较少,导致该工作较为混乱,最后得出的审计结果也不够准确。部分企业的员工较多,并且发放工资的方式较多,既会发放现金,也会通过其他平台进行支付,导致收入确认工作较为复杂[1]。最后,货币资金审计方面发生了变化。当前多数企业存在缺乏资金的问题,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新会计准则并未对货币资金审计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该工作的质量较差。部分企业货币资金审计结果不够准确,甚至存在虚假信息,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利益,还会导致企业的资金问题更加严重。

二、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综合能力较差。当前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及工作素养均较差,影响了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较差,部分工作人员仅局限于审计工作,未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过程,导致审计工作的水平较低,难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问题,也无法改善企业的经营活动。部分企业为了控制经营成本,并未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而是由其他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兼职,此类工作人员对专业审计知识了解较少,也缺乏审计意识。我国的会计准则及相关政策在不断进行调整,这对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工作人员并未及时了解新政策,导致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较为落后,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并且不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其次,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较低,他们仅根据相关准则及资料开展工作,并未审核信息的真实性,未能及时发现虚假信息,工作过程存在较多失误,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例如,部分采购人员在购买材料时,利用虚假数据获取个人利益,部分工作素养较差的工作人员难以及时发现该问题,并且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2]。

(二)管理人员不够重视财务审计工作。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仅重视自身的利益,而不重视财务审计工作。首先,部分企业并未建立审计机构,一些企业虽然具备审计机构,但是管理人员为了降低经营成本,仅聘请了少量的工作人员,而审计工作较为复杂,导致这些员工的工作压力较大,也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并且此类企业较少对审计部门投入资金,导致该部门的工作设施及环境均较差,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其次,部分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较为落后,他们不了解财务审计的具体工作内容,也不了解该工作的价值,仅要求审计人员监督财务工作,导致该工作未发挥应有的价值。此外,部分企业为家族企业,财务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多为企业经营者的亲属,他们对审计工作了解较少,不仅无法科学管理工作人员,甚至还会阻碍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3]。

(三)财务审计工作不够独立。工作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不仅需要监督其他部门的工作,及时发现违法行为,还需要评估会计信息,并得出相关结果。该工作既可以避免企业内部出现违规行为,也能够保护企业的资产。但是部分企业的审计部门不够独立,审计工作会受到其他部门管理人员的影响,部分工作人员虽然及时发现了违规行为,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未及时进行上报,导致财务审计工作质量较低。

(四)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缺乏沟通。由于工作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需要深入了解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也需要审查他们的工作,因此审计部门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大量的交接工作,也需要进行信息的交流。但是部分企业的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其他部门不配合审计部门开展工作。此外,工作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需要保障该工作的公平性及客观性,审查工作可能会损害部分部门的利益,导致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较少,甚至存在较为严重的矛盾。此种现状不仅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水平,也阻碍了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新会计准则下优化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当前,部分企业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较差,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首先,企业需要加大审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使他们了解最新的准则及技术,确保该工作符合相关规定,也能够使企业顺应时代的发展。企业需要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能够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可以有效提升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其次,工作人员需要重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既需要提升自身的工作素养,也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等状况,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大对信息的审核力度,确保自身是基于正确的信息开展工作。另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及时学习国家的新政策,根据新政策开展审计工作[4]。

(二)加大对审计工作的重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行,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正在不断增大,并且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资金风险,因此需要加大对审计工作的重视,能够引领企业更好的应对挑战、解决发展难题。首先,企业需要建立单独的审计部门,保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并且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既可以改善工作环境,也能够确保审计部门具备足够的工作设备。其次,企业需要使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使他们配合审计部门开展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最后,企业需要及时调整财务审计制度,可以使审计工作更加独立、规范。审计工作人员对企业财务状况及审计流程了解较多,因此企业在调整过程中需要积极听取员工的意见,可以使财务审计制度更加合理[5]。

(三)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工作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前期调查工作,既可以加深对企业的了解,也能够保障信息的真实性,能够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首先,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实地走访。以往,工作人员通常是通过企业会计报表等信息了解情况,此类报表中可能会存在虚假数据,工作人员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需要进行实地走访。审计工作人员在走访过程中可以对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以此来验证企业的财务相关记录。其次,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审计工作人员需要调查企业是否按照新会计准则开展工作,并根据调查情况调整审计流程。最后,审计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前期调查工作确定企业的财务风险,然后根据该风险确定审计方案。当收入确认等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时,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加大此方面的审核力度,并扩大审核范围。

(四)推动审计工作信息化发展。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较快,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并且逐步应用于财务审计工作,企业需要推动审计工作信息化发展,能够提高该工作的质量。首先,审计结果会受到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影响,当工作人员工作素养较差时,无法得出准确的评估结果。而当工作人员利用智能审计系统开展工作时,这些系统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及计算,得出的结果精准度较高,从而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其次,工作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需要收集大量的财务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较为复杂,导致审计工作进度缓慢。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信息。该技术收集的信息较为全面,并且可以进行数据的初步处理,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也可以提高该工作的效率[6]。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