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教育范例

升学教育

升学教育范文1

(一)升学学员数量有相当规模

任何一个制度的建立,其对象一定是有相当数量规模的人群,否则,将造成资源投入的浪费,使得制度建立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生源角度看,升学制度的建立必须有两个前提为之保障,一是降低辍学率,二是低层次教育领域中拥有相当数量规模的有升学意愿的学员。21世纪初,丹麦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高中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行互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和发展需要,选择文化理论方向的学习或是职业技能方向的培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从此不再是割裂的个体。接受初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孤立于职业技能,而是可以在接受职业技能的同时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在毕业后可以有多种人生选择,或直接就业,或选择升入普通高中学习,或选择升入高等职业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具备了相应资格后,还可以进入大学深造。丹麦职业教育中拥有接受高层次教育意愿的人员数量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为升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升学学制的良性衔接

有了生源保障,升学制度运行的可行性就决定于从低层次教育向高层次教育升学这两个不同学制的良性衔接。这种衔接不同于在同一教育领域中修学年级的上升,其涉及的因素更多。如对低层次教育领域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术资格、专业方向、学习时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也对低层次教育领域的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教育模式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向提出了挑战。如果这些因素处理不当,升学学制的良性衔接势必受到负面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到升学制度的可行性。实现两者的良性衔接绝非易事,不是在低层次教育领域简单开设一些面向高层次教育领域的课程就能实现的,需要将所有问题综合考虑,统筹规划,以真正实现两种学制的融合。

二、丹麦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保障措施

(一)降低辍学率

由于丹麦一半以上学生会接受初等职业教育,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员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已有相当的规模。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入学率不再是个问题。因此,丹麦职业教育升学制度保障措施首先以降低职业教育的辍学率为根本。根据2009年丹麦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丹麦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有:对职业教育整体丧失信心和希望(5%),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生活和学习(19%),受教育的内容对个人整体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并未展现出明确的方向性(37%),难以适应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训的衔接(13%),对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感到希望渺茫(22%)。基于这些辍学原因,丹麦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注重学生入学前的职业生涯指导。丹麦甚至从小学教育开始就向学生传播职业教育体系和内容,灌输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意识,为学生自我进行职业和人生规划奠定基础。在中小学阶段,丹麦职业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让中小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实地感受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派遣专门人员进入中小学与学生进行沟通。希望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前,不断明确自我在职业院校接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明确自我怎样通过在职业院校学习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在这种做法的指引下,很多学生能够根据自我需要制定自我发展计划,然后带着明确的目的在职业院校接受教育。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职业院校中的学生规模的稳定性。其次,丹麦职业院校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职业院校在相对统一的教育计划框架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个人教育计划的制定和使用,讲求对学生的细分。通过观察、测试和不断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需求、学习能力和心理,从而对学生在个体上做出客观合理的定位。以此为依据,在学生个人教育计划乃至职业生涯及人生发展规划方面提出客观中肯的建议。学校注重对教学目标的细分,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为每一名学生确定适合他本人的、由分解后的教学目标组成的教学流程。在个人教育计划制定过程中,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配备导师,强调师生间的沟通和计划执行时导师的监督作用,同时根据计划执行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更。这一措施的实施,使学生始终感受到职业院校中的学习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是十分匹配的,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意义的,从而进一步降低学生的辍学率。第三,丹麦在保证毕业生素质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了学生进入高层次教育领域的资格要求。从丹麦大学的入学标准可以看到,由于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调整,将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资格与大学升学条件合理归并,高职学生进入大学要具备的附加资格条件在减少,这加大了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可能性。另外,丹麦在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过程中,实行职业院校资格认可制度。这意味着丹麦的高职毕业生有更多机会出国学习,而且在职业院校中取得的资格可以在海外留学项目中冲抵相当数量的学分,这加强了学生留在职业院校中取得完整资格的可能性。这一措施大大加强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率,为升学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提高学制的相互融合性

首先,丹麦在2000年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整合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原有的几十个专业类别归并为更为系统的七个类别。新的专业类别设有明确的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理论课程,对职业教育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术素质要求,这为学生获得大学入学资格、适应大学教育打下了基础。此外,2001年丹麦开始在初等职业教育中开设文化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在完成初等职业教育后具备转入普通高中进行学习的素质。发展至今,丹麦职业教育培养计划中90%以上都有明确的文化教育内容和相关课程,并且也已经由开始阶段的单纯的课程设置发展成为职业课程和文化课程相互融合的体系。最初,丹麦在初等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程,只是与职业培训课程简单叠加,这种做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但是也会造成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各自独立,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困难加大,学习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增长,从而影响了教育质量。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丹麦的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程以两种形式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一种是纯文化课程,以独立的姿态与职业培训课程并立,另一种是与职业培训中的专业课程相关的文化内容,其被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融入到了专业课程当中。采用这种课程设置方法,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的文化知识,相比原先的割裂式学习,节省了学习的时间,减轻了学习的负担,另一方面,所学的文化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从而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同时,真正提高了学习者的专业技能素质和文化素质。其次,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丹麦教育部门正在逐步出台相关政策,以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文化素质的要求。这些政策一方面会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会刺激职业院校采取措施,加大文化教育力度。最近几年,丹麦的部分地方教育部门要求辖区内职业院校增加文化课教师数量,某些院校已经对专业课程教师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尝试使用相应的评定方法。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提高职业院校中文化课程的质量,为学生考入大学和在大学中稳定地学习创造条件,进而为升学制度落到实处铺平道路。第三,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成功接轨,丹麦职业院校在职业培训项目以外,专门针对有强烈升学意愿的学生,开设了附加资格项目教育。这些项目中不仅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提升,还考虑大学与职业教育在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上的不同。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并获得附加资格的学生,不仅获得了直接升入大学的资格,还因为在项目实施中领略过大学教育模式,缩短了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期,实现了从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的“软着陆”。

三、结语

升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综合素养;现状;价值;运用

一、音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内在联系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高校教育的本质也是重大课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多方面的,涵盖了专业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健全人格等。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拓展教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抓手。音乐课程通过鉴赏多元音乐文化作品、解析艺术理论、创设艺术实践活动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文化、审美、思想品德等素养,能够以音乐艺术的角度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提升审美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音乐课程资源有限

近些年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普及率有所提高,但由于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如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设备的不足、教师资源匮乏等问题,公共音乐课程的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目前依旧有许多高校并未开设公共必修音乐课程,而音乐选修课受众面太窄,课程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音乐能够净化人类的心灵、美化人类的情操。在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程,能够调节紧张的学习氛围,开发智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1]。但是,还有部分音乐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讲授,缺乏实践,教学手段、模式也比较单一,缺乏课堂互动。这样的音乐课堂太过于死板,无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相违背。

(三)学生参差不齐,因材施教无法真正落实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一般都是采取多班合班上课,一个综合梯形教室里容纳了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等一百多个学生。他们对艺术的敏感程度及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不仅课堂管理难,而且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也是众口难调。教师往往只能根据班级同学大概的情况进行备课,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

三、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中的价值

(一)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创新能力

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设置中,《音乐赏析》是最普及的课程,教师会在课堂上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并解析作品中音符和旋律所传递的音乐语言,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所传递的愉快、兴奋或者惆怅、苦闷的内心情感。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结合自身阅历审视和发现自我,与作品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进而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大学音乐课程陶冶大学生审美情操,提高联想力、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2]。

(二)丰富内心世界,塑造健全人格

音乐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精神境界,时而表达一种梦想、抱负,时而诠释一种信念、理想。在音乐课堂上欣赏轻音乐、中国古曲等,可以调节人的心律和呼吸,缓解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的情绪,对于学习压力日剧增加的大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降压功效[3];音乐课堂上欣赏励志类音乐作品,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或是汪峰的励志流行作品,都能激励生活的斗志,让学生在受挫或是意志消沉时得到心灵慰藉。音乐具有神奇的功效,它能磨练心智,提高情商,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塑造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

(三)助推多元文化知识的积累

大学生应当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面,拥有整体性、层次性以及实践性相结合的知识结构。音乐课程中将声乐、器乐、音乐种类流派等音乐知识与文学、历史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了解音乐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形式与内容,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思想与艺术魅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多元文化知识积累。

四、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中的运用

(一)进一步巩固音乐选修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201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相关美育政策,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了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的重要论断。为践行教育部重要指导思想,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应从陈旧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与高等院校教育体系有机结合,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优化教材的选编,在政策允许之下适当延长课程时间,扩大课程受众面,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学校应该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公共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教研科研力量的投入,解决音乐师资数量和质量等问题,让更多的大学生在音乐课程的陶冶中提升综合素养。

(二)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以深厚的文学底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其中包含着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等不同体裁,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与音乐元素相结合,创设教学情境。比如赏析琵琶曲《十面埋伏》,带学生走进楚汉相争的战争场面,了解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聆听通过中国琵琶技艺展现出来的厮杀声、马鸣声以及刘邦得胜凯旋的号角声、项羽自刎乌江的悲戚之声。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重现,感受中国传统乐器的技术魅力,将音乐与文学素养完美融合。

(三)课程设置多样化,以多元化的视角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大学生思维跳跃、活泼,具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大学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应该以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群体为出发点,跟紧时代脉搏。赏析类课程,比如《中国经典诗词传唱》《中外电影音乐赏析》《中外流行音乐赏析》等,此类课程通过欣赏特定的曲目,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内心的感触联系起来,再加上教师对曲目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情感内涵等方面的解析,学生结合自身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音乐、理解音乐,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品位与审美能力。(四)创设灵活的教学模式,以健全的人格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时代在更新,“00”后已然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流。他们自我意识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自信、注重个人奋斗;思想观念多元化,娱乐爱好特别广泛,综合素质高。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教师不应墨守成规,应积极创设灵活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综合素养。

1.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5],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讲解能力。“翻转课堂”是基于“慕课”平台搭建的新型教学模式[5]。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讲课、布置作业,学生可根据教师的安排,课前预习,课堂进行答疑解惑、知识拓展等。例如在《中外流行音乐赏析》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翻转课堂”实现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课前可以在互联网慕课海量的视频资源中,选取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经过整合,最后制作成短而精的“微课程”;其次,把“微课程”内容放在慕课网站上供学生课前自学,并完成进阶练习加以巩固;再次,教师通过慕课网站自动生成的学情分析和评价反馈,确定教学重点;最后,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阐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作最后的总结陈述。师生讨论、互动学习,这种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人文知识,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将高校学生艺术社团作为课程实践载体,鼓励在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中,完善自我认同感大学公共音乐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需重视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把大学艺术社团作为最好的课程实践平台。社团里的各项音乐艺术活动尽可能与公共音乐教育相结合,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音乐技能,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艺术活动中来。同学们在艺术平台上挖掘自我潜力,施展才华,同时也推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水平提升,提高了今后就业的竞争软实力,为学生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4]。涉及文学知识的公共音乐课程如《中国经典诗词传唱》《中国地方戏曲》等,教师可以与社团管理部门合作,组织、策划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艺术活动,例如“传承中国经典”“中国地方戏曲展演”等活动,让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也是老师教学成果的精彩展示,可以让学生在绚丽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获得自我认同感。

五、结语

升学教育范文3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综合素质;新兴媒介;创新发展

随着幼儿教育在当前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逐年提升,众多的高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目的在于培养综合能力高的学前教育人才,为幼儿教育工作岗位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为了全面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网络调研及对我院学前教育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95%以上的学生都倾向于网络空间,在手机和整理学习资源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汲取知识、获取资源,实现对自身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深入探讨。有80%的学生表示,对于网络、智能手机存在依赖性,只有10%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于网络的沉溺度不深,自己拥有其他的实体爱好。由此可见,网络文化无疑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三观的重要因素。那么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这一教育资源的作用,依托校园网络文化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将会育人于无形,润德于无声。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随着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也在逐步加强,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担负着幼儿基础教育的重任,她们应该懂得如何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懂得如何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应该懂得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现如今,由于受到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屡屡发生。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任父母、是幼儿的朋友、是幼儿学习的楷模,她们的言谈举止可以对幼儿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幼儿教师不但要传授幼儿知识,而且要教会幼儿如何做人。所以幼儿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理解、尊重、关爱和正面的引导,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在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艺术及伦理道德,把提升综合素质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目标,切实有效地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她们能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关系,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更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实际培养学生素质过程中,学生从业道路及对于幼儿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也会产生积极意义。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和培养有责任心、有爱心且德才兼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2.1人文知识欠缺。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于学前教育的政策扶持及学前教育扩招的形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单独招生考试,还有部分属于与中专学校合作的“3+2”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面临发展瓶颈。据调查了解,大多数学生对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甚少,她们崇尚潮流作品,远离经典人文著作,并受到社会功利性的导向而忽视了自身人文知识的积淀及综合素质的养成与提升。

2.2人文思想缺失。校园人文精神教育氛围不够浓厚,有的学校关注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却忽视了学生内涵的发展。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上,一味地向专业课与专业技能课倾斜,影响了学生的人文思想,使学生的择业、创业理念不够深入。一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了思想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公德低下,行为习惯差,人生观、价值观功利化的问题,最终造成求知欲不足的负面影响。

2.3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精神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部分科目的设置体现了学生对社会与自然的认知和思考。但是,一些学生由于缺乏认知,在日常学习中缺乏耐心和毅力,在日常教学中面临尴尬的境地。同时,他们在事情面前一般会选择逃避或互相推诿。她们在毕业后,多数人会走上幼教岗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多地只关注于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综合素质的考察。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足,成长速度迟缓。

3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素养

3.1教育目标。立足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标准,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职业特点,全力培养一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队伍。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在人才培育目标上确立学前教育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在专业教育中,树立全面的职业素养,更好的服务陕西学前教育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班级管理和保育教育等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学前教育中树立鲜明的发展方向,以全面的人才教育标准,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在教育行业、社区服务中承担的发展职能。

3.2教学素养。(1)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使他们能够建立科学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进一步完善学生应该具备的各项职业素养。(2)系统地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尤其是要帮助学生结合日常教学情况明确职业技能,更好的处理和解决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挫折。通过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将他们锻造成为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人才。(3)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性和发展性,同时具备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和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4)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需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还应该树立强健的身心,尤其是凭借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4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重要性

网络平台指的是通过网站的中心控制系统,传递网络信息,加强数据统计的一种网络信息交互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的热潮也使教育行业发展转变,学前教育的发展途径逐步扩展。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推进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网络文化平台能够逐渐打破传统的宣传方式,淘汰海报、条幅、展览等文化建设方式,使动态多元的网络资源成为学前专业学生的发展助力,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的全面塑造。同时,在思想的交互上,网络信息中蕴含的丰富元素,能够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融为一体,满足当代学生的成长需求。积极利用“两微一端”等网络教学模式,获得学生的关注,使他们能够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达到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全面延伸。

5开创特色培养模式、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5.1分层次实施人才培养。在校园网络文化的推动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设定一系列新颖的教育标准,通过实施“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教育模式,达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尤其要围绕实践技能、教育技法、办学特色的发展理念,通过“1+2+3”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力。首先,围绕第“1”层次发展标志,教师要本着“德育为首、职业能力为本”的教学核心,立足对于高校综合性素质的培养,开展各类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和专业技能提升活动,将“职业能力”作为学生发展的中心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树立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依托现代教育模式和职业技能,将自己锻造成为符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高等人才。其次,依托“2”项教育培训元素,借助“课岗对接”+“园校共育”,实现校企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通过建立“幼儿园+学校”的职业技能培育方式,使学期教育专业学生能够感受到高标准的人才培育,在专业家校、实训内容、教育督导等方面,打造“多项互动”的发展体系,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具备职业特色,确保学生能够在学前教育、心理教育、儿童保育等方面获得成就,彰显学前教育的发展特色。最后,通过“3”个阶段的融合,对学前专业教育学生实施三个阶段的培训:在第一阶段,引导学生学好公共课程和学前教育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职业规划;在第二阶段,让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的教育理论和职业技能,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教育资格;在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学前教育综合能力,使他们获得行业认可,加深学生的职业技能。

5.2开展特色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定期通过网络推送经典人文著作,实行网络读书打卡,重视学生人文素养自身发展、人文知识积淀和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通过组建特色网络文化小组等形式,创新网络文化娱乐空间。通过凝结特色校园文化,进一步增强特色网络文化的发展优势,通过树立鲜明的教育价值理念,实现对文化教育的多项延伸。

5.3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幼儿园互相结合,顺应时展思路。通过互联网途径,大力宣传幼儿园文化,通过吸纳幼儿园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幼儿园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优化并更新教学内容活动,使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方略更加科学。

5.4注重幼儿园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注重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手段,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每至传统佳节,组织学生对接岗位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及以传统佳节习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如儿歌创编与表演、幼儿活动设计与展示、手工作品展、手抄报展等形式,逐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强化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得以训练、提高和发展。

5.5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应该充分借助高校学前教育的发展优势,通过多元化的网络学习教育,使学生能够处于更加丰富的学习网络之中。第一,通过烘托网络阅读氛围,破解实践和地域的困境,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网络教学;第二,创新教学模式,利用抖音短视频、知乎等在线直播、社交媒体,使学生能够处于开放的发展视域之下,达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6总结

升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问题;策略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是学前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幼儿园的常规学科之一。良好的学前音乐教学能够给幼儿奠定一定的音乐基础、启发他们的音乐天赋及激发他们的智力成长,让幼儿在以后的人生中更加自信。但是良好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的保证,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策略,才能让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落实到实处。

一、分析目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今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纷纷将自己的幼儿送到幼儿园进行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常态。有些家长是真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尽早开发智力,赢在起跑点;有些家长是感觉学前教育能够帮他们管教淘气的孩子;有些家长是看到大家都把孩子送幼儿园,然后效仿大众;有些家长是迫于孩子上学的需要,很多地方的小学要求幼儿要经过学前教育方能就读,等等。不管怎样,学前教育已经无法忽视,音乐教学也不可或缺。然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教师表达能力不足,无法与幼儿产生共鸣

幼儿还完全处在懵懂期,心智尚未发育完全,怎样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幼儿教师的难点所在。受不同家庭的影响,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交流风格。如果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表达能力不足,导致说话的方式不能够被小朋友们接受,那么小朋友们很难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共鸣,学习将变得极为被动,影响音乐教学的质量。

2.课堂纪律过于松散,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

大多数幼儿在接受教育的初期会显得很艰难,第一次较长时间的离开父母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会出现慌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哭,大多时候都是在哭着找妈妈。尽责的教师经常扮演了部分妈妈的角色,对幼儿们进行悉心照顾,从而也产生了一定的恻隐之心。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对幼儿表现的很和蔼,导致幼儿们在课堂上纪律性较差,他们之间的偶尔打闹嬉戏会导致在学习音乐时注意力分散,影响音乐教学的质量。

3.教学风格较为严肃,影响孩子学习主动性

如何提升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质量一直是教师们努力是实现的目标。当教师们在授课时如果过于放纵幼儿的话,会让幼儿们的学习注意力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更加专注学习,教师在教学时有时候会表现出很严肃的态度,让孩子的思想随意性得到收敛。但是教师过于严肃的教学风格,会让幼儿时常出现害怕心理,不利于他们学习的积极参与,从而影响音乐教学质量。

4.师生之间互动较少,把握不住幼儿的状态

幼儿的思维反应还较为缓慢,如果想让他们理解音乐教学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多与他们做一些小游戏。让他们从多感官来获得音乐的知识,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以说教为主,不善于和幼儿进行互动,那么幼儿对音乐教学的理解程度很难把握。师生之间较少的互动,使得教师不知道幼儿实时的想法,不利于教师对授课方式的及时调整,从而影响音乐教学的质量。

二、提升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策略

1.加强幼儿教师素养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

在学前教育当中,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影响很大,一方面,他们是在教孩子知识;另一方面,又是在哄孩子开心。幼儿们的对教师更多的则是信任和依赖,教师教给他们什么他们就会懂得什么,很少会出现质疑的心理因素。但是,由于幼儿之前一直处在单纯的家庭环境当中,思维状态都带有独特的家庭教育特点。教师在教导幼儿时需要将每个幼儿的思维模式统一起来,这是很难的事情。正因为以上的原因,教师在授课时需要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校方应该注重对幼儿教师素养的提升,特别是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如何与幼儿间产生共鸣。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有吸引力、通俗易懂、节奏的把握、咬字是否清晰等。校方应从这一方面着手,定期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些素养提升培训,使他们具备更好的表达方式。容易让幼儿接受的表达方式,可以让幼儿对教师产生好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去主动思考。为了促进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校方还可以通过听课评估、家长投票等形式。因此,幼儿教师优秀的教学表达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质量。

2.把握恰当的课堂松紧度,保证课堂的趣味性和纪律性

天真无邪的幼儿们对于课堂这个既新鲜又陌生的地方,没有清晰的认识,不知道以何种姿态来面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开放性,让他们感受不到约束感,偶有打闹现象;如果教师表现的较为严肃,又会使得幼儿出现拘谨,害怕受到教师的批评而影响他们对于音乐知识的主动性,影响他们的兴趣。幼儿们由于心智不成熟,很可能出现上述两种极端的心理现象,而这种现象都影响了音乐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开展。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幼儿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幼儿们对教师的敬畏之心更甚父母。为了保证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质量,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氛围的松紧程度,而且教师也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如何保证两者之间的平衡,即如何让幼儿们在课堂上既有必须的纪律性,又能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当中,需要幼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很好的把控。

3.促进师生之间课堂互动,根据幼儿的心理调整授课

幼儿走出家门走入课堂,对很多事物都是第一次见到,出于天性,还处在一个渴望自身尝试的时期。很多时候,幼儿对新事物需要亲身感受才能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在音乐教学中,面对教师的授课容易出现迷茫、困惑或难以理解。幼儿丰富多变的心理,会影响他们对音乐知识的接收,甚至会影响他们对音乐的反感。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针对所讲内容与幼儿之间做一些小游戏、简单问答等方式,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帮助教师掌握幼儿们的心理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授课的节奏,对幼儿们困惑的地方进行耐心讲解,对幼儿们感兴趣的部分可以进行知识拓展,对幼儿们容易疏忽的部分进行强调,等等。通过互动把握幼儿们在课堂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授课可以有效的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4.多鼓励表扬幼儿的表现,有效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学前教育中教师经常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一些奖励,如“小红花”。谁的“小红花”多,就代表谁得到教师的表扬多。幼儿们都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也都需要“小红花”来向父母和其他小朋友证明自己的优秀。那些表现优异的幼儿随着获得“小红花”的不断增多,会对“小红花”的意义淡化;而那些获得“小红花”很少的幼儿,会比较沮丧,不利于幼儿良好的性格建立。

三、结语

幼儿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全员进行关注,并多鼓励表扬幼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受到教师的认可,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加积极的投入到音乐教学当中。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同时,有效提升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吉.幼儿园音乐教学提升的有效策略.科普通话,2017-07-05.

升学教育范文5

一、生态视域下的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所谓生命教育,实际上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要重视生命、爱护生命、超越生命,要珍惜生命所具有的价值,通过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们的生存能力。可以说,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们重视生命整体过程的质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是对他们每一次的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当前,生命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了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关键,同时,在素质教育中也具有核心地位。之所以开展生命教育,主要是教学生用一种科学合理的态度,认真地审视生命所存在的意义,从而确保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健康、快乐地成长。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先决因素,所以,只有充分地做好生命教育,学校其他的教育目标才会真正得以实现;只有充分地认识生命所具有的意义[3],生命的追求才会光芒四射,充满着色彩。当前,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全面地将生命教育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还要时刻注意他们的发展情况,加强重视他们生命全过程的质量,不断地教育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这是生命教育具有的基本理念。另外,教育者不仅要教会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对生命所具有的意义全面地了解;不仅要让学生们重视自己的生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重视、热爱他人的生命。

最近几年时间里,我国各级党和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越来越关注。因此出台了大量的关于青少年珍爱生命、重视生命方面的教育课程,主要目的就是注重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认识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的意识,以此有个良好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能力。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开展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因此,当前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一套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评价制度,充分地调动学校每位师生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生命教育的行列之中。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明确实际需求,并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活动,从而增强他们对生命更高的认识度,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二、当前学生缺乏生命意识的影响因素

由于当前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在生理与心理方面会感到极大的不平衡。而这些情况由于没有及时地进行处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产生了脆弱的心理、行为失去了控制能力等不良现象。所以,教育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对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自然发展规律充分地认识,科学合理地理解生命的自然现象与意义。

学生之所以缺乏生命意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家庭以及不良的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教育者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的重要意义。笔者总结了一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前学校在教育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发展,只注重学生的升学情况、考试成绩等。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处于一种恐惧的状态,进而对待自己的生命非常冷淡,更谈不上对生命具有的价值充分地认识与理解了。其次,由于当前社会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因此,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他们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因而盲目地追求物质条件,完全打破了他们原本有的理想追求。学校应重视这些情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传统文化中忌讳谈死亡话题的思维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4]。因此,一直以来,学校的教科书中对于生命与死亡的定义没有充分的诠释,并且关于这方面的教育书籍也是非常的少,这样学生是无法对生命的基本含义正确地了解和认识的。第四,学生对于生命的由来、延续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同时,对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正确的人生观方面的教育也相对比较缺乏,从而使得学生内心无法保持一种平衡与和谐的良好状态。第五,当前,学校和家庭没有重视起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学校也没有设置这方面的课程教育。由于家庭、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强,因此,造成当前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率比较高。

总而言之,生命教育属于一种系统性极强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才能真正得以实现。然而,当前学校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课程内容比较单一,无法促使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地发展;同时,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时,没有一套操作性强的指导方式;另外,对于学校内部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没有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当前教育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学校的教育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要从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不断地引导他们好好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培养他们树立起良好的人格,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当前,我国各个学校的生命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借助社会、家庭、学校这三方的统一教育,学校的生命教育才会持续良好地发展。

三、生态视域下学生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

基于如上关于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影响学生生态的生命教育的主要因素的阐述与探究可以得知,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的生命教育,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诸多方面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现实价值。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p#分页标题#e#

1.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体验生命教育的本质

由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可以得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进行实践,方能感知真理或是正确地探索通向真理的方向。对于生态视域下的学生生命教育而言,亦是如此,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到生命教育的本质内容。在人们进行的各种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之中,往往会出现影响人格方面的问题,那么这就需要对学生加强生态式的生命教育,互相之间尊重各自的人格,这是因为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之中通过自身的言、行、情、态等所表现出来的为人的品位以及格调,是个体全部特征所组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体。因此,这就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心灵生态的积极构建,那么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之中,不能是静态的,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对于生态心灵构建而言,加强实践才是它自身的广阔舞台,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生存方面的感受,通过角色扮演、实践性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之中人物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掌握生命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心灵。

升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素质教育

一、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产生及研究背景

社会的飞速发展推动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强调:“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因此语文学科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注重文化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这项事业非常艰巨,任重道远,不是一代或者两代教师可以完成的,所以对于当今社会的年轻教师们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使命,更应该不断汲取经验,总结归纳,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相对专业的指导。中学课程种类繁多,学科语文便是其中之一,但是语文学科之所以十分被教育领域与教学论注重,就是因为它具有这种独特性和不可取代的地位。语文课不能是单纯的讲解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独立个体的健康发展方向,所以必须要重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加强人文性。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意义重大,不仅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价值。1.理论意义要为语文学科教学研究提供可持续发展方向,完善教学理论,进一步发展教学论,不断推陈出新,必须要就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人文素养培育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这体现了较强的理论意义。2.现实意义当前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状态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甚至是缺失。对此现状,需要我们找到其内在因素,对于明确语文学科教学所体现的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人文素养的含义及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一)人文素养含义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的内在修为及涵养。人文素养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培养过程才能够形成,首先要从儿童抓起,加强环境的渗透,加强自身道德品质提高,耳濡目染的学习推动,让学生在培养人文素养的同时慢慢体会生活,感受生活的真谛。人有三性为心性、秉性、习性。人初本善说明每一个学生的心性都是善良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性格不同,从而导致每个学生的习性也不同,久而久之发生了区分与变化。所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就是在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更好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人文素养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表现为:1.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新时代的祖国栋梁,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改善国民根本素养的首要任务是从孩子抓起,从小的耳濡目染有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先决于其国民的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水平高低。2.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需求学生的青春期时期被称作危机期或过渡期。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较而言,专注性更强,目的性明显,认知水平上升,自我意识增强,成人的引导逐渐由主导变为辅助。从心理上来讲,中学生情感极其不稳定,需要更加仔细的观察,他们懂得一些道理的表象却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在含义。另一方面,导致孩子叛逆、逆反、自卑、厌学的重要原因还有当今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学生为考试而生、为升学而活,只要考上了好学校就是“优生”,反之就是“差生”,这是极其畸形的评价体系,也带给学生极大的压力,这些问题都突显了中学生迫切需要接受人文素养教育。3.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推动力以往教育趋向于注重理论的传达,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教学也不例外,向来都是为了考试而背诵诗词歌赋,为了作文而苦读经典,为了阅读而不断做题练习。然而,许多老师却忘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即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弘扬中国博大的经典文化,将传统文化传承。如杜甫般体恤民生、似苏轼般忧国忧民、像曹植般习得八斗之才。所以,这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会,注重感性的熏陶感染,而非只注重知识的传递,试卷的分数。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理论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明显匮乏的时代,人文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1.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核心是主张挖掘学生的人性化,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人本主义理论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人的尊严、情感、价值对人发展的重要之处,保证人的主体地位,展现了人追求生命的意义。2.教学最优化理论教学最优化是通过最佳的教学过程得到最满意的结果。教学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个:一是使教学符合社会发展从而对教学提出具体意见,并促进学生的综合全方位总体发展;二是要求使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达到水平最佳联系,以获得最优的教学质量和成果。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问题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1.教学安排注重应试而忽视人文性中学考试内容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交流表达。因为教师会针对考试大纲删减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从而对知识的扩展性有所欠缺。在初中的语文学科学习中,三年的课程往往会有“直通车”,老师们总结历年来中考试卷的经验教训,将之传授给学生,学生学得这些所谓的答题技巧便不亦乐乎。事物具有两面性,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这是个堡垒,必须攻破它,攻坚战应该从头开始。2.教辅材料没有体现人文素养初中时期的语文学习,只是针对于知识的刻板训练,答题技巧的强化,教师不断教导学生如何揣摩出题人的思路,如何答题会得到高分,如何学习能升学顺利,好的高中决定好的大学,从而决定一生的道路。所以就出现了大量的辅导资料供学生强化技巧,练习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学生每学期配备教材,还必须有配套的练习册、导学方法、教师版详解攻略等辅助资料,为了考察学生各种各样的测试方法和考察内容也应运而生。然而辅导材料也有弊端,即量化后导致质量无法保证,于是辛勤的师资团队就开始自行编辑辅导材料,东拼西凑各类的成果最后被定格为“精品”。直至初三下学期,各个中学的一二三模试卷供学生每周一练。3.教学不注重人文素养培养意识当前的教育存在只关注教学内容及表达,把丰富的教学内容变为单一的知识传递运动,忽略了学生的承受范围的现象。语文的学习与生活脱离,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定式,应试能力强而创造力极低,学生的积极性下降。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4.对教学中人文素养评价缺失许多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往往以学生的成绩为基本准则,总是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将分数作为唯一标准,重视应试而忽视实践。这样一来,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也被忽略。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感受书中的故事,从而产生自己的理解,领悟生活的意义。以自己的审美去再现读物的意境与形象,体会作者写作之时的情感变化。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1.经济文化片面发展导致教育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历史发展的任何时期,受过教育的人无论是素质、教养、智慧等往往优于未受教育的人。受教育程度也会成为区分人与人地位的条件之一,然而什么样的知识可以被教育大纲所吸纳,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答案。现代社会的经济理性主义令人倾向于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学校教育变成了商业活动,失去了教育的本质,知识变成了商品,学生及家长变成了消费者。这样的教育活动传达给学生的是他们作为一种“商品”在学校进行加工然后推销给社会。现代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输出,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似乎缺少了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传承的重视。2.重理轻文思想较为严重“学好数理化,可以走遍天下”的思想导致许多工作单位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文科生不受重视。文科生的就业形势也显得略逊于理科生。这种观念到今天都未得到改善,学好数理化就是高智商的表现,思维不趋向敏感活跃的孩子才会选择文科。学生在数理化三科的成绩稍显不佳,家长愿意花高价聘请教师补课,对数理化的高分成绩势在必得。至于语文,家长普遍认为,自己说的语言没有学不会的道理,语文的学习也没有实际用途,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家长们的思维不转变,对于学生的功利心态就不会消失。

四、中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资源

(一)课内教学资源

课内教学资源依托于教材课本,从语文学科课本出发,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而非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快速浏览,只注重题目而忽略了语文教材自身的人文素养培育。另外,师资力量也要不断丰富完善,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个人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学习。

(二)课外学习资源

学生除了完成课内的学习任务,也应该注重课外知识的语文学习,其中,家长在此环节起了关键性作用。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以及人文素养的培育,而不是把责任都推给学校,改变认为孩子教育不好完全是学校责任的想法。其实,家庭教育的发展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也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当前的教学环境中课外辅导机构比比皆是,家长们不应仅仅盲目跟随重理轻文的思想脚步,不停地补习数学、物理,不停地学习英文,不停地涉猎才艺,跳舞、跆拳道、球类、棋类、画画等一系列的课程,在家长看来,这些学科的重要性皆大于语文学习。家长也应在语文学习上关注孩子发展,带领孩子多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将其传承,汲取先人的经典智慧,这样才能使家庭与学校、课内与课外完美结合,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另外,做语文类的补课机构应该多增加一些关于家庭教育问题、如何培养孩子人文素养的公益课程,让语文走进生活,贴近学生;走进家庭,切合实际,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身临其境”。对于素质教育,要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五、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

1.将人文氛围贯穿教学各个环节语文教学的环节有很多,比如说有环境上的熏陶影响、教材上内容的循序渐进、教师为主导的以身作则,整体散发出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我们要将这种人文气息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语文书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仔细挑选而得来的,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不应该只要求学生追求分数,也应该适当的停下脚步,追求传统带来的力量,体会文人墨客的内心情感,从而使学生领悟文章的人文情怀。2.利用教育环境提升人文素养环境育人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学校的一花一树都渗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身在其中,就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这种生活气息。学校要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尤其是人文环境的建设,促进学生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学校的这种育人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在不知不觉中持续进行的。

(二)完善语文教材人文内涵

1.准确把握和用好教材中学的教科书应该更多地引入关于人文素养的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无时无刻不被人文气息所影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多汲取书中的经典句子,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地发掘教科书中的名篇佳话,利用“摘抄本”将自己的随时感悟与发现记录下来,并通过背诵的形式“记录”下教材中的优秀诗文及篇幅。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而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感受,用心体会生活,观察在身边出现的一切,积累写作素材。2.合理利用教材渗透人文素养教科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不可动摇。教师应当教学生仔细学习书中的内涵,挖掘潜在的人文精神,而非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要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语文学科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观念

1.树立科学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教材的完善,也要注重提升个人素养。教师的个人能力上升,才会有更深厚的学识和人文知识来教导学生,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让语文教学从课本走回现实,从死板变为活泼,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2.加强语文教育理念创新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是学生学习的必然要求。因为语文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实践性,在阅读、写作,甚至是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处处都体现着语文学科的身影。它是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并非试卷中呈现的。语文教师应一直坚持教研先行、在“双新”引领下,一方面结合学校特色,在教学中注重“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这四方面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另一方面,也应该明确教育评价改革应追求超越现有范式的努力方向,积极探索未来语文教育评价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应循路径。语文教学确实应该“打破学科本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践”来理解语文学科内容。在实践过程中的关键就是要冷静、理性分析当下情况,紧紧围绕语言应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类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理念创新。

(四)完善人文素养教学评价

升学教育范文7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初中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是基础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体育教学中,也应当符合教育改革目标,提升学生主动参与途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是自主学习意识强烈的表现,顺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大潮流,充分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阶段是学生各方面塑造成型的重要阶段,体育教学是利用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学生智力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尤其可以锻炼身心素质,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

2.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学习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是指学习主体自己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自主性学习;被动学习是指学习主体必须在外界压力下才能够参与学习活动,比如教师的监督、家长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待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意义理解不透彻,相应的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折扣。因此可以看出,主动学习的效果要远远大于被动学习,提升学生参与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终身体育观念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起某方面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其中。在体育教学中,只有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才会热爱体育,才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正确的体育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促进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进而使学生在各方面获得长足发展。

二、初中体育中学生参与途径的提升

1.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大多注重体育知识的硬性灌输和体育技能的教学,教师将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体育技巧方面,导致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响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号召,在体育教学中,初中体育教师应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有效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同时,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优势和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有趣性,将游戏穿插于课堂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的主体是自己”,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同样应该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将传统教学中“教为主导”的思想逐渐转变为“学为主导”。传统教学中,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获取体育知识和技能,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规范练习,这种学习形式泯灭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较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降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置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前,应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内容,以明确教学目标,课下鼓励学生自我提升。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方面首先要做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满足学生需求。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调整改变教学计划以适应大多数人的要求,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交流互动,营造良好温馨的教学环境,在和谐温暖的氛围下教授知识,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结语

升学教育范文8

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面向新疆招生,其中少数民族同学占本专业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他们入校时都没有进行专业考核,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很陌生,音乐知识,尤其是声乐知识几乎为零,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笔者通过几年的声乐教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找到了一些解决对策,本文将从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声乐专业的现状与应对策略两方面入手,希望能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有所帮助与改善。

【关键词】

新疆;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对策

一、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一)课时少,教学模式单一

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安排是每学期12个教学周,每周两次课4个课时,分两学期进行,一年课时总计96个学时。每个教学班30-36人,教师采取集体教学模式,统一讲授声乐理论知识与发声技巧,统一教唱歌曲。在课堂45分钟的有效时间内,接受能力强的同学能领会声乐理论与声乐技巧,基础差的同学就需要再讲解再学习才能明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集体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意愿,小组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每个学生学习的问题,但课时太少,教学时间不够。

(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不主动

声乐教学,不仅需要老师的教,还需要学生的学和练。除了课上老师留的练习时间,其他空闲时间学生很少去琴房弹琴唱歌,很难听到琴房有歌声飘过。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考核方式单一

现在声乐教学成绩按照期末考核70%加平时考查30%的比例来权衡,学生平时不学习,为了应付考试,会突击性的复习,考完就不学了。考场的一次考试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完善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基本对策

(一)增加课时量,综合教学模式

将一年的课程更改成两年,每周一次课,给学生更多消化的时间。有充足的课时作保障,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授课。理论部分集体授课,发声技能与歌唱技能讲解可以分小组或者单独授课,有针对性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集体授课,同学之间在一起上课,有问题可以一起探讨,学得好的同学还可以给学习差的同学补补课,在学习上能够起到小老师的示范作用;小组授课,将学习进度差不多的同学编在一组,老师有针对性讲解该组同学的发声技巧与歌曲处理;个别授课则面向学习两端的同学,领悟力强的同学,可以有意识加强歌曲与技术难度,细讲精讲发声要领,也可额外布置难度系数大的歌曲或者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歌曲进行演唱;对于接受力慢的同学则可以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各个击破,从最简单的发声技巧与歌曲演唱方面入手讲解,问题解决了再进行深度的学习。几种教学模式综合进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始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新鲜感和成就感,不让一个学生轻易掉队。

(二)提高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多,教师要了解少数民族同学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采用具有新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歌曲和教材,尊重他们的母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母语演唱,用母语来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将班里来自同一民族的同学分在一个小组用他们共同的母语演唱学过的汉语歌曲,这样一首歌就会有汉语版、维语版、哈语版、柯语版,同学们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既增加了民族认同感,又克服了个人演唱的胆怯心理。用母语唱歌,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与语言,唱熟了母语再过渡到用汉语歌唱,从心理上有了亲近感,歌唱位置与状态就容易保持。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要培养能够适应幼儿声乐教学的幼教,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声乐学科理论,还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声乐实践。围绕这一基本理念与目标,学校与当地幼儿园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学生不定期到幼儿园进行实地观摩考查、进行声乐教学,每年的“六一”和元旦晚会参与幼儿园的节目编排。教师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幼儿园的声乐教学特点,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才会有更大的动力主动学习和克服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三)积极改变考核方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单一的考试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声乐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一方面,声乐要在实践中锻炼,在舞台中体现。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院和学校的各种文艺晚会,班级也可以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歌咏比赛如:独唱、重唱、小合唱、弹唱,对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及时的奖励。期末考核也可以安排在舞台上进行,按正式比赛的评分标准给学生打分。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自己会学,还要会教。声乐课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教。教学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教师平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歌曲,小组互相配合给非本专业的同学讲一节声乐课,一节课既有录像的,也有弹伴奏的,还有教唱的,自己的教学场景从录像视频里得到反馈,做得好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目了然,教师再针对每个同学的试讲进行分析点评,学生收获就更大。舞台实践与教学实践成为一种新的考核方式,也应该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学生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在学与教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三、总结与展望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声乐教学要符合学前教育的声乐特点,教师讲授的声乐知识与歌曲要围绕这一特点展开。学校每一届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声乐教学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就需要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机智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母语,多渠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模式,积极改变考核方式,师生同心协力把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吴艳 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