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汉字图像化在招贴设计的应用

探讨汉字图像化在招贴设计的应用

摘要:汉字作为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文字,其产生、演变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和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象征元素。汉字源于绘画、图形的演化,从视觉符号转化为文字系统来呈现。若将其演绎成相关的图形元素,其艺术价值便不同于文字系统的韵味,且赋予每个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内涵特征。将其合理地图像化应用于招贴设计中,在凸显汉字视觉魅力的同时,还能丰富招贴设计的表现力,为招贴设计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文章主要从汉字图像化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表现来进行阐释,归纳总结出汉字图像化的应用原则及方法。

关键词:汉字图像化;招贴设计;创意表现

一、引言

从视觉艺术角度来探究汉字的功能,除传播信息外还特具个性图像化象征功能,于是乎汉字图像化就是将字图融为一体,让二者蕴含着彼此的元素。既可让汉字被识别的同时,又为重构视觉装饰的图形元素,这也是招贴设计中常见的应用方式,更能体现其强大的视觉效果手段。眼下社会发展为读图时代,人们置身于强大信息流之中,更愿选取便捷方式来获取讯息,于是乎汉字图像化的出现,其能用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使得受观者能够轻松接收适用信息,优化了招贴设计的呈现方式,同时还顺应了时代需求。随着设计领域开始逐步重视民族化发展,对设计者在招贴作品设计时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将传统文化元素合理地应用其中。而汉字本身就为重要文化载体,那么将其图像化应用于招贴设计中,不仅能将汉字传统表现方式传承,还能符合当今设计理念让字图结合的风生水起[1];在创作过程中沿用汉字意象表现的强大实力,创造出独具风格化的中国式艺术。

二、相关信息概述

1.招贴设计

招贴设计又称为海报设计或宣传画设计,更多呈现于户外广告展示之中,目的就是为宣传信息而被张贴在公共场所;通俗字面解释为:招意为指吸引受众的关注点,而贴就是字面意思指张贴,两者合起来即为吸引受众注意而进行张贴讯息的媒介。其通过设计初期的联想、中期元素提炼再到后期创意整合,都在强化表达设计主题。优秀的招贴设计作品往往具较高的视觉呈现方式,且对图、字、色等设计元素运用往往能恰到好处,在优化视觉张力的同时特具不同的艺术魅力。现代招贴设计作品首要突出的特征就是能瞬间将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一处,让其能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便于信息准确传达[2]。若想呈现出优秀的招贴作品需要具备:其一画面大,本身就是为了传递、宣传某种信息为主要目的,在设计是要排除外界的干扰因素,用大画面及图像色彩呈现从而能快速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其二远视强,优先突出视觉效果来争取在远距离受众,以保证信息时效性;其三艺术性高,招贴设计基本分为商业招贴和非商业招贴,前者艺术表现形式多围绕摄影、绘画等元素呈现,而后者的设计选材元素广泛,在设计形式上多样化且更具艺术表现力。在我国早期招贴设计基本围绕着宣传商品范畴,如20世纪40年代月历牌招贴设计作品受到欧洲招贴设计的影响,图案设计多为欧式风格且杂糅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出现,在风格彰显了极强的视觉力及审美呈现:同时还体现出东西方文化与现代材料相结合的蜕变过程,快速地推进招贴设计呈现方式的飞速演化[3]。再到20世纪末期红色革命时期的到来,使得招贴设计受到政治影响,多以标语口号、革命人物的形象为主体。

2.汉字图像化概述

汉字图像化激发着汉字文化内涵体现,将其应用于招贴设计中可使汉字图形语言更具发展空间。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段对汉字处理加工,使得汉字能够进行形象的凝练,转化为创意的结晶,最终形成字体图形的作品呈现,便于让广大观者理解其讯息意图。多以汉字为设计元素主体,更多的是凸显与图像结合后形成新内涵,通过分解重建汉字笔画使其形成新视觉效果;或通过意象变构来优化汉字,使其具有图像表达性能,从而构建出崭新的感官效果来丰富受众们对于个人审美素养的匹配度。由于汉字本身就为抽象化图形,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及准确性,同时蕴含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招贴设计发展历程中汉字图像化设计也是不断地进行着更新,俨然已成为独具视觉张力的文化讯息,同时优化设计作品在观者心中所呈现的态势。

3.汉字图像化在招贴设计中的语言特性

汉字图像化不仅增强了作品视觉冲击力,同时还能利用自身语言特性更好地诠释效果意图。首先具有可视性,可以准确迅速地传递受众所需的信息。字图的高度杂糅使汉字成为特具可视性的新视觉形象,其为招贴设计注入了新鲜地血液,同时够好地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突破汉字结构的同时突出设计主题,便于从阅读转为视觉的符号化,强化迅速传递信息及视觉感知功能[4]。然后具有艺术性,当代招贴设计作品中汉字图像化更多的功能是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及艺术审美引导。在招贴设计中汉字作为信息传播的视觉担当,是其他设计元素所无法比拟的,究其根本是为加速受众对招贴设计的理解。最后具有思想性,在全球化社会背景下,招贴设计的表现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招贴中的汉字图像化不但要表现出汉字文化特性,更要体现出人们内在的精神及情感需求。因此需要将汉字特有的文化思想性杂糅在设计中,用独特方式表达出更深层次的设计追求,才能推进汉字图像化在招贴设计中多元化视觉发展。

三、汉字图像化在招贴设计中的表现

1.理念表现

其一精炼兼顾诉求,主张带给人们便捷的视觉感官,要求设计者赋予汉字充沛的思想感情,在兼顾其整体及主题性的同时更好地与人们情感吻合。其二审美兼顾图形自由,在如今这样的信息消费时代下,人们对视觉信息的读取是有选择的,要创造出具有新意和情感的汉字表现,才能满足受众追求视觉上的审美愉悦的需求。招贴设计中能合理运用汉字、图像两大元素,便能良好地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关系,同时兼具受众的心理感受及情感需求。其三意向兼顾传播,传递准确意向的理念是汉字图像化的设计魅力。这就需要设计师标新立异,在招贴设计作品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想象力,迎合整体观者的心理需要来设计具有传播能力的招贴设计。

2.技法表现

其一为字图同构法,让图像化的汉字摆脱约束单调性,相应地延伸了视觉趣味性,且合理强化了招贴的传播广度及更深刻的内涵。此手法既可依据字面意义深化,结合汉字隐藏的文化内涵进行设计,利用汉字固有的态势突破整体框架,依据客户需求对汉字进行解构、同构的设计创作,赋予汉字新思想及艺术效果。其二寄字于形法,依据招贴主题对汉字进行创意设计,避免原本呆板拘束且创造出多样的艺术效果,赋予汉字图像化一定的思想情感。其三字图达意,用具象图形符号替换组汉字笔画,对客观事物概括与提炼的方式得到具象形进行设计表现形式且延伸其形象及意义,这也作为招贴设计的重要手段。

四、汉字图像化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汉字图像化之所以会在招贴设计中出现,究其根本为更具意象感的表达优势,且为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难以用叙述性的语言来阐述,却能通过图形元素展现出来。首先遵循清晰读取原则,以此为操作设计的先决条件,于是乎在招贴设计中的汉字图像化就不能各行其是,要在相应的规则条件中进行设计,才能更好地在设计作品中凸显相应的视觉美感。招贴设计中的汉字图像化是具有阅读性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汉字作为图像语言所具有的使用环境及招贴设计作品主题性。合理运用清晰读取原则,既有利于表现招贴内容,同时引导观众视线。然后坚持实用适度原则,因为汉字图像化与招贴设计作品画面是相互依托的,那么设计者在设计时候就要注意汉字本身的细节设计,避免烦琐复杂的装饰效果,以便充分发挥汉字图形语言的实用性,从而也更能体现出招贴设计作品的视觉魅力。自主创新原则基本围绕艺术本质出发,敢于创新且敢于面对挑战,在当今招贴设计作品呈现中,其不仅是以图画形式来涵盖受众获取的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在蕴含汉图作品中能够呈现出设计作品中的暗示含义[5]。通俗易懂的来说就是让汉字具有无穷的联结形式及开放同构的展现方式,对各种招贴主题都相应的融合性。最后坚守自主创新原则,根据招贴主题来突出汉字的个性色彩,力求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汉字图像化招贴作品,带给观者别开生面的视觉感受。对汉字进行再创造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基于汉字本身具有千年历史的蕴含使其图像化设计充满了无限可能。如果一味地使用传统汉字设计,会让招贴作品缺乏灵性,若要更好地实现自主创新原则,首要从字体结构、组合上要不断优化更新,不单在格调上唤起观者的审美感官,更重要的是让招贴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整体协调性。在经历过千年的历史发展与沉淀,逐渐让汉字从象形文字发展到眼下的字图结合方式,这是人们对其的深化发展及创新的过程,其也俨然发展成为招贴设计的创新手段。字与图互为补充杂糅发展,充分调动受众且引导其感受到不同的承载信息模式,从而实现招贴设计的有效宣传,这也是对汉字优化发展与升华。

五、结语

随着当代招贴设计对汉字图像化的要求逐步升级,使其不仅只是敷于表面形式的图形元素,更重要的是能够扩展成为深化文化内涵的创新设计模式,且从精神意义层次上进行升华。本文通过对汉字图像化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探索,进一步阐明了汉字图形特有的语言艺术魅力。从汉字缘起到招贴设计中的汉字图像化表现,再到对汉字图像化应用的挖掘,发现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汉字已经发展到表象到意象的阶段。由此可见,汉字图像化对于招贴设计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同时还能更好地将汉字文化进行传承和延续。汉字图像化设计是汉字再创造的难点,若能灵活运用其在文化历史中所承载的内涵,便于更好地运用于招贴设计中,深刻探究字图结合的设计元素魅力,同时更是招贴设计未来发展的优化方向。

参考文献:

[1]龚晓雪.视觉传达中的造型要素分析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

[2]汪兰川,刘春雷.字体艺术及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3]任世忠,蒋靖.招贴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4]董瑞.汉字与现代招贴设计[J].艺术教育,2008.

[5]戴鹏.浅析汉字符号的视觉传达及文化意义[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作者:郑惠芝 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