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业教学成果转换模式探讨

设计专业教学成果转换模式探讨

摘要:当今以创新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发展趋势,对设计教学成果提出了挑战。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中设计作品具备较强的生产力转换优势。本文通过分析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成果的主要特点以及其在成果转换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来探讨设计专业教学成果转换的思路。分析了以企业为导向的教学成果转换模式的利弊。在借鉴“现象教学法”和“微创新”模式后提出以“创新”为主导,并积极有效利用线上线下的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成果的转换。提出创新作为生产力进行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设计管理的推广和营销,充分运用多渠道多维度的媒介推广的途径来实现教学成果转换数量和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设计教学;创新;成果转换

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特点之一为设计作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针对实战或虚拟的课题进行设计实践。每年的各项课程和毕业展中产生了不少有价值的创新设计作品。但课程或展览结束后大多数作品被遗忘,少数作品可能被学校收藏起来。引进企业项目到课堂的模式由于市场限制过多,在设计创想初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创意表现。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校外机制引入虽然看起来实践性强,但后期缺乏对作品的市场运用反馈。在当今以创新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发展大趋势下,如何在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后,能继续将创新成果进行生产力转化,这对设计教学和社会都提出了挑战。由市场决定设计导向的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创新经济的新要求。对现有的成果转换模式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完全的颠覆。经过多年来的尝试以及结合国内外各种创新及教育理念的碰撞,可以在现有转化方式上进行优化。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成果转化模式现状

教学成果的转化,是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成果包括学术论文的总结,教学方式的提升等。对于学生来说,教学成果最直观的就是设计作品。从生产力的转化角度来看,后者更具转化的可操作性。因此,教学已经不仅是辅导学生去完成课题,还要把优秀的学生作品成功地“推销”出去。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模式是教学成果转化常用的方法。由企业提供课题,学生在课题实践中进行技能的学习。这一模式主张把院校的设计优势进行利用,来推动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这一方法优势是有的放矢地进行了技能培养。而在具体实施中,经常遇到由于成本控制、时效性等方面的限制,很多优秀的创意最终不被采纳,造成教学成果转化率低,从而挫伤了创新的积极性。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设计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以企业为导向的产学研模式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来操作的时候,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当下的潮流时尚和较为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大多数企业也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的快速实现。因此一些极具前瞻性和创意的产品不能被迅速采纳,从而限制了成果转化的效率。另外以社会项目如参加主题赛事的投稿也是院校进行设计转化的方式。众多师生围绕同一题材创作出多种创意的文创产品设计,但结果是作品往往只能昙花一现地出现一下就消失无踪了,在成果转化率上不尽人意。竞赛主题的社会征集也逐渐演变成一种宣传营销手段,设计成果不被进行实际运用。类似的结果是组织作品参赛和投稿经常碰到的情况。长此以往,师生创作的积极性逐渐减弱,也会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如“2019首届成都博物馆文创IP联名产品设计大赛”中,共收到近700份来自院校和社会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院校师生们共同努力下的教学成果。和企业联名的设计要求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创意热情。参赛者们围绕着博物馆所提供的素材和企业的设计要求进行设计,用丰富的创意为文物添彩,为企业产品进行优化。最终获奖作品93份,在博物馆官网和文创产品卖场转化为实物的产品不超过10件。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设计成果转化作品在材料、形态、风格上就不得不迎合市场当下的审美。根据当下的市场需求和大多数人的购买力来进行设计和制作可以快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以文创产品为例,在各大院校的毕业展上,便宜而实用的产品诸如帆布包、书签、笔记本、冰箱贴等的销量不错。因为这些同质化的产品制作成本低,售价不高,可以有较好的短期收益,成为了各种主题文创的载体。由于创新在经济上承担的风险较大,因此创新作品的成果转化阻力就更大一些。被市场牵引着前行的设计行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意产品品质的提升。

二、设计专业教学成果中创新的体现

设计专业教学成果中创新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创新思维力的培养和创意表达综合能力等方面。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指出创意就是“旧的元素新的组合”。经济学家熊彼得也提出创新就是要建立新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从创意技巧和创新的目的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创新的思维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艺术设计专业所掌握的“创新技术”的基础就是创新思维力。通过不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形象思维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开设的视觉思维、图形创意等专业基础课程就是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五感,提升创意能力。创意表达综合力的培养是思维力和表现技术的结合。循序渐进地通过各项课题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观察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专业高年级的各项实战课程就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进行展开。大部分院校通过参加各项设计竞赛、进行校企合作、参观考察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常以所在地区作为目标市场,通过积极参与该地区的设计竞赛、推荐毕业生前往企业实习等方法来进行学生设计作品的市场转化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现象教学法的启示

“现象教学法”是根基于现象的教学模式。是以我们生活中的某个现象为课题,然后将相近的知识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教学模式。现象教学法有利于进行创意思维力的培养。它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教学体系已成为芬兰教育方法的代表。现象教学法在芬兰和中国的实施背景条件有所差异。芬兰人口基数不大,同时教育资源丰富,每个学生能相对充足地享有资源,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资源。在宽松的研究氛围中,也提供给学生较多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此氛围下,创意上没有较大的约束,因而能产生出更多更具人性关怀的作品。而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国”,我国可能会因为资源有限,从而过度追求效率,追求教学成果快速完美地呈现,导致没有充裕的时间和良好的心态去思考去实验,从而无法进行创意的深度开发。过分注重短期的实践,忽略了深层次的思考。现象教学法不仅对学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教学设置提出了高要求。引导学生挖掘项目问题、共同开展考察研究、寻找问题解决方法、提供技术的支撑、得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成果。这一系列课程环节的节奏控制都需要教师有着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要从专业特点、社会现象、未来发展等多方面进行考量,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成长。因此,在教师团队的建设上,更需要层次丰富的教师队伍构架,能做到多学科的融合和交流才能使创意得以实现。以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的教师团队构成为例。由常驻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常驻教师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技能。兼职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更多的是社会身份,他们带来丰富多彩的项目资源和前沿的设计资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同时也带来更多教学成果转换的途径和机会。

四、微创新模式的启发

创新生产力的实现需要极具创意的产品和科学的生产与推广方式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和创造价值。我们从盛行于英美的“微创新”模式得到一些启发。2019年《技术创新中心报告》中显示科技突破创新潜力国家的排行榜上,英国排名第三位。英国1997年成立的“创意产业专责小组”的工作目的就是推进个人原创力和文化在经济中的贡献。微创新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创意潜能。布莱尔在2007年3月的演说中指出英国的艺术和文化的自信、创意和鲜活归功于国民个体的创新能力及公私共同资助艺术的混和经济模式。在英国的《文化与创意2007》报告中显示,2007年创意产业在英国国民经济增加值中超过7%,并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众多的微小个体投身文化创意产业,活跃了思维,提升着再思考力和创意力。英国伦敦设计周吸引着来自各个领域的艺术家和创意机构。展会上展示着对生活,对艺术和设计的创想。新的产业和领域的产生带动了新经济的产生。人们也更愿意沟通和交流,更多的人选择从事创意工作。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取得的成果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国家的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众多的个体的创意贡献。同时,个体的创意实现也需要借助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与鼓励。微创新从创意上来看,提倡从小处着手,挖掘最能打动受众的一个突破口进行创意,是人性化设计的基本诉求方式。在我国也有不少的成功案例。以茶颜悦色的茶饮料产品为例,其系列茶产品运用极具国潮风味的唯美字词命名:烟花易冷、筝筝纸鸢、蔓越阑珊等。与众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诗句特色成为它的品牌亮点,使它摆脱了茶产品的同质化,茶颜悦色短短几年就发展到295家门店。微创新提倡在消费者和创意公司之间建立互惠模式,形成既紧密又互动性强的关系。以更灵活地规模和手段来使创新能力进行转换。微创新的转化模式有时候可以不依赖专业公司,而是利用灵活多维的社会关系网络,诸如抖音、淘宝、直播等平台的辅助,这为我们进行设计成果转换带来新思路。利用新兴社交网络进行快速推广也是设计成果转换适应时展的新模式。

五、多纬度的成果转换形式综合运用

(一)运用“创新”意识创造社会新需求。总书记提出的将创新和发展紧密结合的观点,对我们的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考纬度上,提出“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此处的“新”不仅是“旧的元素新的组合”,还包括挖掘出新的目标,超越常规,寻求突破,利用“创新”意识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新需求。这给一直强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不能仅随市场脚步来设计、仅仅满足市场当下的设计需求,更应该以创造市场需求为挑战。同样以茶颜悦色品牌形象设计为例,通过其产品名称命名的创新,进一步掀起了大众对新中式和国潮风的审美需求,增加了奶茶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颠覆了大众对奶茶的消费观念,从物质层面的消费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消费。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打破国际和地域的限制,从多场景的角度下进行创新课题的挖掘和创作。出自企业的研发课题,往往是紧扣市场当下的,需要解决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有较强的限制性。而高校里的艺术设计研发的优势就是可以天马行空地创想。激发学生的好奇与思索挖掘创新机会点才是创新教学的意义。

(二)利用“创新”意识提升文化理解力。创新意识的塑造和文化理解力的提升对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提出了新的高度。不人云亦云,不跟风,不妥协。独立思考需要有批判性的质疑精神,不盲从。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事物,提出独到的见解。例如目前的包装结构创新设计趋势下,追求包装除了完成产品保护的基本包装功能以外,还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附加价值。例如获得2021年德国iF设计大奖的一款酒包装设计。酒包装外形打破了市场常规的立方体盒形,而是被设计成大红灯笼形态,具有极强的货架效应和东方文化特色。酒瓶从上方取出后也不会破坏外包装的完整性,漂亮的灯笼包装外壳还可以作为居家的装饰发挥更多的作用。设计行业的独立思考需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文化概念的梳理、严谨的调研、理性的分析是前提,对前沿科技的解读和运用的想象是进一步创新的动力。文化是我们的创造力的源泉。博物馆里陈列的艺术作品是一件又一件想象力的载体。一件件匠心之作是经历了严谨的人文思考的结晶,千百年来不断地带给人们启发。设计是需要想象力的工作,而对设计的欣赏同样需要想象力。我们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推广活动进行审美和文化理解力的培养,提升社会对创新的包容和接纳度,提升大众对新原料、新结构、新形势的审美理解力。如美术馆在文化的传播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术馆除了是展示作品的空间,也是引领大众解读历史,拓展视野,展望未来的桥梁。各类具前瞻和创意的设计作品也可以借助这一渠道深入社会大众,让设计不再曲高和寡。我国目前设计类展馆数量不多,仅有如香港视觉文化M+博物馆、深圳设计互联、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圆美术馆等以及少数的私人设计展馆。但对设计艺术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设计而举办的展览也逐渐地增加起来。全社会的文化理解力的提升才能为创意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对成果的科学推广我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各种活动中时,人的因素将是决定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日趋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流程也是确保创新得以落地的保障。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人与物进行有机结合,再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使创意与经济广泛结合创造更大的价值。在成果转化流程中,院校师生完成内容物的创造。接下来就需要将其流通化。艺术院校管理专业的人才是懂得艺术市场,能做好一个项目内外决策,能提高推广工作效率的管理者。因此,可以借助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操作使作品被利用起来,成为市场的生产力资源。不同专业倾向的管理性人才可以完成不同的推广内容。欧美的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各不相同。如美国的一些艺术管理学校会把艺术管理分成非常细致的不同类别,如视觉类和表演类。学生在实习与工作中会具体地更侧重于某一范畴。在欧洲的大部分艺术管理学校培养出较为综合性的人才,在就业范围上相对广泛一些。另外,内容创作者还可以和管理人才结成战略联盟,通过他们的大数据分析来进行理性分析,预测未来,为创新搜集第一手资料。

(四)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设计作品交易网络平台。目前创意作品在公众平台上存在的方式为有平台打造、创新孵化,移动电商等方面。大规模的产业化转换形式暂时不适用于学生创意设计作品的转换。需要在控制成本、减低风险的前提下,建立起自我组织、自如运作的有效机制。以微创新和微生产力的概念为启发,探索利用社会化网络系统来进行成果推广。即使每年有大量设计专业学生毕业,但社会对综合能力强,专业水平优异的人才一直有不小的需求。一方面,各类创新孵化园及众多平台机构在寻找优质项目进驻,另一方面,学生受到各种社会压力的影响,也迫切渴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体现自身的价值。因为经费、时效等原因,学生作品在品质、制作等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而国外优秀的学生设计作品,从材质、工艺、包装、模型制作、印刷输出等方面都非常成熟和完善,因此在短时间内就能进行高效率的成果转换。采用高效而系统化的成果转换模式,将帮助学生迅速成长为成熟的设计工作者。同时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学生毕业后可用创办公司,技术入股等方式将在校作品进行商业转换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各类创新创意孵化园也能迅速引进成熟而优质的主题作品进行推广和营销。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作为生产力的能量日渐巨大。设计教学和创新的生产力转换相辅相成。没有教学上的创新就不可能产生具有创造力的作品,更谈不上创新生产力的产生。与此同时,没有对创意的鼓励和宽容的时代背景,创意也很难生根发芽。艺术设计院校里充满想象和激情的设计者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鼓励。一方面以“创新”为主导,继续深耕创意和进行研发,另一方面“政产学研”相结合地进行辅助与推广,多方结合才能实现教学成果转换数量和品质的提升。

作者:万蓉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