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的建筑群体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由于受到设计风格“标准化”“统一化”的影响,“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博物馆担负着民族文化内涵的创造与传承,其表现形式必然要根植于所处文化环境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即场所精神。因此,本文通过对典型设计案例的分析,提取了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的场所精神内涵和建构方法,为室内空间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场所精神;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

1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最初是罗马人的想法,古罗马人认为他们每一个“独立的”本体都拥有自己的守护神灵的灵魂,而这种“灵魂”赋予了人和场所生命,一直存在伴随着人和场所。1960年杜瑞尔写道:“如果你想慢慢地了解欧洲的话,尝一尝酒、乳酪和各个乡村的特性,你将开始体会到任何文化的重要决定因素到底还是场所精神。”[1]人生活在特定的空间内,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来感知所处的空间和特性,其中,解释场所精神的两个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就是要获得“方向感”和“认同感”。方向感和认同感是反映场所精神的重要前提,归属感又是认同感的一种升华,深刻的场所精神,可以不断促进人们对场所的审视和感知,也是一种人对自身意识和灵魂的升化过程,从而形成人对场所的持续性理解。随着场所精神的不断发掘,人才会实现精神上真正的“定居”。

2室内空间设计

空间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满足着人们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需求,室内空间不仅是活动的场所,场所精神的构建能够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认同感和方向感,还可以使空间中的某种特性与人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归属感,赋予了空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今在室内空间中,功能和审美不再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目的,而是功能需求、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三者的结合,这种空间影响力会更大,使人能够完全融入整个空间环境。“空间”是三维的,它通过比例尺度、造型塑造、装饰纹样的组合和改变去呈现空间内不同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让人在空间中寻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当我们选定了一个场所,我们就选定了自己存在于世的方式。定居意味着人与选定的环境建立了一种有意义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一种认同的活动,也就是具有一种归属于某个特定场所的感觉。因此,人在定居中发现了自己,他存在于世的方式也就决定了。”[2]室内空间场所精神的价值在于传达记忆元素的形式价值和提高人们的精神价值。因此,场所精神的建构是整个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灵魂所在。

3博物馆室内空间场所精神建构的基本点———设计元素

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空间的关键在于设计元素的运用与表现,不同的设计元素蕴含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等信息。而博物馆室内空间中的设计元素,既是为了体现藏品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为了增强室内空间中“人”的认知和体验感受。参观者需要一个过程来对当前环境产生认同感,而设计元素就是开启人们记忆深处的那把钥匙。我国的博物馆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内经济的不断进步,能够更好地为国民服务,随着经济文化建设的加快,无论在博物馆的数量和规模上,都一直在进行突破,但是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却并非重中之重,参观者们更加注重的是博物馆中的藏品本身,并不像西方那些对博物馆理论和认知还是历史文化氛围和底蕴发展成熟的博物馆,我国的博物馆空间中场所精神的研究相比国外而言还有待完善,研究人员和设计者对这方面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在当代我国博物馆建设中,有许多馆舍被视为政绩工程而追求成为地标建筑,因而设计上过于讲究外观新、奇、特,较少考虑内部的功能需求。”[3]因此,博物馆自身的场所精神和对其社会意义并没有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对博物馆空间中场所精神的建构是势在必行的。

4场所精神的营造方法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该空间具有的场所精神是决定空间意义的重要因素,而场所精神的营造方法是体现这一因素的有力保障。现代室内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表达要求设计师从整体的环境、空间性质和参观流量进行分析。不同的环境、空间性质和人流分布,需要带入不同的设计主题去呼应,使整个室内空间主次分明,营造空间氛围。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运用点、线、面等表现形式,结合不同的材质、肌理、色彩、光线等因素去共同构建空间中的场所精神。

4.1室内空间场所精神营造中“点”的运用

点元素在室内空间中是相对集中的形态,而且形式存在多样性,如方形、圆形等。整体空间中的“点”将使我们感受到视觉空间的舒展感和界面的局限感,不同点元素的设计方式,如形态、位置、大小和排列方式,将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感知,突出空间的主题,并形成一个特定的场所空间。“点是营建场所精神最基本的设计手法,它具有凝集人们视线的作用,从而形成空间中的视觉中心,并成为标志性的象征。”[4]在一个界面中,点的出现往往更能形成视觉影像,如在建筑大师柯布西耶设计的“光的博物馆”———圣皮埃尔教堂中,大量的点光源用于营造室内氛围,即屋顶上方一方一圆和西墙上的方形采光筒(见图1),通过特定的时间投入特定的光线在墙上,如同日晷,强光的直射形成单独的光环境,与周围环境的明暗对比更加强烈,顶光通常使身处其中的人或物感到被关注,暗部空间退了回去,亮部被突出,有一种自省的感觉,这样的光环境极为有利于营造具有宗教色彩空间的场所精神。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见图2)中采用大量的点光源,在黑暗的空间中压抑城中的感觉油然而生,用灯光代替烛光,正是这种光源的存在与周围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观者强烈直观地感受到悲剧带来的伤痛,利用这种光影氛围来传达哀思之情。

4.2室内空间场所精神营造中“线”的运用

线元素是形成空间形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线与点相比,更加具有连续性,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以新的形态运用到室内空间中,直线给人安稳之美,而曲线给人跃动之美,这种美感给我们造成了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德国柏林犹太人纪念馆(见图3)共享空间的光影设计中,基于建筑形式,在建筑外部做了开窗,里勃斯金德对于柏林犹太人的地址连线的引用及乐谱语汇的建筑转化,在墙壁上留下如伤口一般的不规则指向开窗,象征其永远难以忘怀的伤痛,痛可以消失,伤疤却是永远存留的,留在建筑体上,更是留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圣皮埃尔教堂中螺旋轨迹的光带(见图4)成为了空间内的一个新的亮点,所提供的光是漫反射光,明暗效果虽然没有直射光来的干脆,但是漫反射光却在室内营造氛围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线光源消除了地坪的螺旋上升感,使线光源与其上方的黑暗空间形成对比。随着太阳角度的变化,映射在墙上的采光带如潮涨潮落般浮动,地面,墙面,教徒席上全都笼罩着如迷雾般光线,像梦境般迷离,再加上墙面的材质是混凝土,整个建筑空间的氛围被烘托的淋漓尽致。

4.3室内空间场所精神营造中“面”的运用

面是线的运动轨迹,具有清楚的形态,并作为点和线的载体。面本身具有扩张性,造成的视觉冲击较强,所以,面元素的应用是整个空间环境营造场所精神的关键所在。室内空间中的面以顶面、地面和墙面三种形式存在,从人的视觉范围来看,顶面和地面都不会起到最佳的视觉引导和记忆形成的作用,顶面与地面中的设计元素更多的是衬托空间氛围。而墙面无论在视觉上限定空间和围合空间,还是运用大量设计元素来体现场所精神都是最活跃的载体。在圣皮埃尔教堂东墙的照明开口处设置了一个无色的有机玻璃导光装置(见图5),虽然零零散散的采光口看似是点光源,但是,这些点连接起来确实整体的存在,即猎户座的星云图,这些光有折射性,所以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虽然没有投射彩色的光线来,但却在室内形成了班驳不一的光面,使原来单调的自然光演绎出了富有魔幻和神话内涵的光影氛围。室内空间设计中离不开面元素的应用,而且面元素的运用可以更完整地表达空间中的场所精神,同时设计元素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决定了面元素的体现与表达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同质地的材料,非重复的构图法则,即使我们观察角度有差异,也可以给我们不同的视觉体验。

5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追求越来越精益求精,从最开始的书本感受、学习文化,到通过观看纪录片认识实物,最后直接去到博物馆体验和近距离接触历史藏品和文化艺术气息。人们过分依赖“过度热情”“物理决定论”“英雄主义情结”来分离建筑深层的历史文化因素,不仅忽略博物馆室内空间中的文脉因素,还带来了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建筑的毁灭性损毁。国内各地区争先恐后地修建博物馆、艺术馆,但怎样修建一座真正让观者感受文化的强大和对历史的尊重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的博物馆并不是藏品店,应该注重观者的参观体验,研究博物馆的所在地的地域特色和藏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利用设计手段去实现这一精神场所里的场所精神。

参考文献:

[1][挪]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段勇.当代中国博物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4]吴昊,陈珊.流动空间室内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吴雪.室内空间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营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2):132-136.

[6]杜文超.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博物馆室内装饰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25(2):112-115.

作者:姚璐 张俊谷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