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例6篇

博物馆数字化技术

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APP;设计

博物馆那种固定式场地展览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参观者的多种需求,展览形式也不能有效的将信息和知识传递给大众,使文化传播受到了很多的局限。数字化的博物馆APP就可以让人们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添了参观趣味性的同时也让参观者学到了知识,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一、数字化展览的特点及博物馆APP应用的可行性与价值

博物馆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融入数字化是提升社会服务的主要手段。数字化展览主要是以展品和展览空间的数字化为基础,搭建互相联通的网络体系,建立一种不同展品,参展方和参观者三者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内容共建和体验共享等综合利用的新型展览模式。数字化展览的基础是数字化理念设计,要将实体展览和虚拟展览之间的结合做好。通过一些网上的线上博物馆,可以大致总结数字展览的特点,包括在网上对实体展览的引导,补充不同的展览形式与互动体验的深化。数字化展览适应了展览应用发展的新趋势,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并实现了信息集合网络化,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更新实时化和信息体验互动化,数字化展览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

由于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通过移动互联技术终端将数字展览的应用和影响进行了极大的拓展。大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足不出户观看展览信息,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展览内容,上传观看展览的感受,也可以补充自己看到的展览内容及有趣的事情,实行了线上的互动。将博物馆和互联网相结合,制作出关于博物馆的APP已经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在国内有很多的博物馆开始利用开发博物馆APP来进行展览的宣传和藏品的推广,以及其他不同的服务。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不同种类的博物馆APP数量越来越多,也不断被人们下载和使用。现在市场上的博物馆APP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博物馆爱好者制作的博物馆地图等工具类的APP,一种是博物馆委托专业公司专门制作的APP。大部分的博物馆APP中包含了各个展馆的导游地图,参观路线和文物介绍,用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向参观者展示。如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其中,3D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增加人们不同的体验,使博物馆APP更具科技性,可以使实体展览和虚拟展览结合的更好。

二、博物馆APP中的虚拟现实展览

虚拟现实技术会给人一种交互感、沉浸感和想象感,通过在虚拟的环境中互动,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还有自己可以想象的空间。运用到博物馆APP中,不仅可以营造出一种3D立体的空间感,即使参观者无法到达现场,也能体验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一)3D图片展览

在博物馆APP中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只需佩戴APP配套的VR,长按图片会看到图片显示3D效果,图片可以360度旋转,使观看者看清每一个细节,配有动画演示和声音讲解,只需戴上一个设备,在家里就可以近距离的观看展览品,虚拟技术让这件事变得简单了,也集合了所有的视听体验方式,还给观赏添加了一些情境,所有在博物馆中能够获得的体验,在虚拟现实世界中都能完美的复制。

(二)虚拟移动情境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服务时间的局限,场地也相对受限的环境下,将新媒体技术和移动终端相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博物馆的效率,也对APP的运用带来便利,为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国内博物馆APP的功能应该包括虚拟参观访问,一种虚拟的可移动的情境。

在博物馆APP中,只需用户带上配套的虚拟现实头显,就可以游览国内外的几十个国家的博物馆,观看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历史文献等。博物馆APP中应带有定位导航系统,3DGIS可以允S用户在他们的移动设备可视化的世界里,用户可自主的选择路线,其物理位置用虚拟3D表示,根据现实世界的位置来具体描绘这个虚拟位置,在移动设备上,用户也可自行搜索整个地方,了解自己所在的区域,并形成路线地图,便于在虚拟的环境里移动行走。3D虚拟的地图更快,更容易理解,通过自己看到的虚拟视图,使用户体验到真切的身临其境感,与文物和展品的近距离接触的交互感。博物馆中藏品多种多样,在APP中还具有信息推荐服务,会根据用户所在的当时情境,位置,移动路线等,将最适合的消息发送给用户,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更好的实现信息共享。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这些艺术品最真实,最完整的信息保存到网络中,不仅可以供保护,修复和文化交流使用,同时,这种多元化的展示方式会吸引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博物馆文化,使博物馆的藏品无限的被传播出去。进入虚拟现实和在博物馆参观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当进入到一定的历史场景中时,才能感受到它的意义,而不是一个简单东西了。

三、博物馆APP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获得知识的方法也逐渐增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数字化即将成为未来博物馆移动终端的趋势。数字化利用虚拟技术对展品和信息处理加工,在网络中建立一个虚拟的环境,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参观,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到信息更全面,有利于增强知识,不再是单一的参观方式,还可以使文化发挥价值,增强趣味性的同时也保护了展品。

数字化展览开启了博物馆移动终端展览的新篇章,改变了单一的方式,增加了人机互动,形成了一个多感官的虚拟体验环境。经济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发展也应跟上时代的脚步。通过数字化对信息的处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虚拟体验空间,既能很好的保护了文物,也能使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使观赏者增强兴趣,也使博物馆文化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数字化虚拟展览能使人们得到沉浸式的体验,也开启了博物馆APP展览的新方式。

四、结语

数字化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数字化展览已经成为主要的观看方式,展品展览和虚拟游览都少不了数字技术的支撑,数字化将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大变革。数字化是保护文物很好的方法,也是传播文化的最好途径,能使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所以博物馆应抓住这个机遇,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发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APP,提高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赖守亮. 虚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演化:单向度到多向度[J]. 设计艺术研究, 2016(2):1-5.

[2] 韦立立,方一峰. 数字化在博物馆事业中的展望[J]. 东方博物,2004 (2):116-120.

[3] 王希凝,黄海燕.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博物馆展示设计[J]. 大众文艺,2014:76-77.

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2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数字化展示

一、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

博物馆作为文化、艺术、科技的集合和展示地,通过对展品的相关信息的展示,博物馆已经成为为公众提供一个集教育、知识、展示、研究的文化机构,以达到教育、欣赏、展示等的目的。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随着时代背景以及技术的革新,也正在融合了时代技术,达到更加人性化、信息化的展示方式和技术手段。

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70年代,在全球计算机技术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这项信息技术就有学者提出可以应用在博物馆的现代展示中,并形成了最早的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初期理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的博物馆开始逐一建立推出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这其中包含了博物馆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收藏、整理、数字化展示等内容,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与IBM公司合作,推出了“美国记忆”计划,旨在对该图书馆的文献、手稿、照片、影像等资料进行数字化整合,使得美国成为了全球最早进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国家,同时,这也标志着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走向了实践阶段。

其后,欧洲其他国家博物馆,例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等大型的国家博物馆、图书馆,都纷纷进行了相应的博物馆数字化工程的建设,并对其展示方式进行了数字化的展示革新。

而亚洲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首先是由日本和台湾开始的,例如,日本民族学博物馆与IBM公司合作的“全球数字博物馆”工程计划,旨在推动网络方式的参观博物馆,同时大力发展了网络搜索博物馆典藏文物资料的检索方式。

中国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开端,到了2003年左右,中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在中国国家文物局正式立项,并且中国国内的各大高校以科研项目的方式发展了多个博物馆数字化研究的系列项目,其中以“大学博物馆数字化工程”项目为例,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二、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特点

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博物馆展示的信息化、数字化、包括了现场的数字化展示效果以及基于网络的数字博物馆展示浏览方式。

在这里,概括出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特点及技术:

1.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中的静态展示方式延展到动态的、互动的展示浏览方式

传统的博物馆展示通常以文物展品、展架、展墙等的静态展示为主,展示形式上比较单一和互动性较差。而数字化展示的方式更多采用信息技术展示方式,通过网络、计算机软件技术、声光电等的运用,为观众营造一个互动的的展示空间及展示设备,让观众在参观浏览的同时,能够与展品或环境产生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体现在时间空间上,也体现在人机交互和透过网络的人人交互上,在融入了互动的博物馆展示中,大大的增强了博物馆展示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2.展品从传统的物质性展品延展到非物质性信息展品

传统的展品通常以实物类型的展品为主,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球的建立和推广,一些非实物类型的展品也开始被数字化整理、搜集,随之建立数字库。这种非物质性的展品的延展,对于更好的记录文化民俗中的事件、行为、以及一些已经缺失或者正在缺失的文化遗产起到了良好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的作用。

三、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技术

1.数字媒体技术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声讯技术越来越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在影视数字特效的技术发展中尤为凸显,电影特效技术的更是随着数字媒体技术让我们今天看到更多的奇异场景。而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页是随着数字媒体、视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其中以技术角度区分包含以下几类:

(1)视频影像技术

视频摄像技术通过视频的拍摄和后期合成,形成的影像资料对于博物馆展示中内容、效果以及展示方式都是一种更具有说明性的技术方式,例如很多实体博物馆通过现代视频影像的拍摄,再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工艺技术,使得参观者更清晰的了解历史。尤其是有的还通过现代影像表现中的剧本、演员、后期特效的配合,使得博物馆展示中的视频影像资料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2)动画技术

在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中,动画能够更好的配合相应的实体展品表现展品背后的文化、技术和故事,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新媒体展示技术。

(3)网页设计展示技术

网页技术在网络发展了近20多年的今天,已经成为大部分用户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博物馆的展示手段中,博物馆网站的建设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通过博物馆网站的网页展示,观众可以更好的参观浏览展品信息,以及实现网络互动平台。

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3

关键词:场馆学习;信息技术;数字化转向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15) 06-0005-07【DOI】 10.3969/j.issn.1009-8097.2015.06.001

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各级各类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使其成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如何充分运用各种新兴信息技术来优化场馆学习的物理境脉、展品交互模式及资源创建与分享形式,从而使参观者能够获得更好的场馆学习体验,实现更深层的意义建构,这日渐成为场馆学习研究与实践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与现实挑战。国内外很多博物馆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 新兴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创新应用的现状分析

目前,与场馆学习最具有相关性的信息技术主要分为三种,即移动技术、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移动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展现了场馆学习的非正式特征,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充分释放了场馆学习的体验性,而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则为场馆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有效的管理架构;三者结合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

l 移动技术

移动技术使“便携式博物馆”成为现实。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方便参观者随时随地获取资源与信息。在实际应用中,移动技术充当了参观者与场馆中各种数字资源和展品无缝联结、深层交互的桥梁,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因而成为各级各类博物馆关注的热点。相关机构的移动技术应用情况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有30%的受访者回应说他们所在的博物馆已经应用,23%的教育工作者回应说其所在的博物馆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应用,36%的受访者回应说其所在的博物馆没有应用也不打算应用;到2013年,这个数字分别变为43%、23%和25%。由此可见,移动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普及非常迅速,已成为对场馆学习影响最大的信息技术。

目前,场馆学习中的移动技术有很多,应用较为普遍或相对较有前景的移动技术主要有移动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和基于定位的服务。其中,移动应用与社交媒体为场馆提供了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场馆可以运用这类技术为公众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包括各种展教活动与展品资源等,而参观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移动应用程序完成知识共建共享及虚拟学习体验。定位服务是一种能够显示参观者当前位置的技术,它可以记录参观者感兴趣或参观过的展品或展项,当再次定位到与参观者存储数据相关的信息时,便会向参观者发送如购买仿制品、特别优惠或附近开展的活动等信息。2013年《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认为其在未来三至五年的时间里有可能会在博物馆中得到广泛应用。

2 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

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不仅是构建数字博物馆的关键技术,而且为场馆学习开启了一种通过计算机建模、模拟与仿真来感知展品及环境的全新体验式学习模式。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参观者的个性特征为其提供订制化的支持与服务,能极大改进与提升参观者的参观体验。比如,基于情境智能的博物馆导引系统可以在没有通过交互请求的情况下向参观者主动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在提供高度逼真的虚拟展品的同时,还能为参观者提供一种浸入式的交互环境,从而非常有效地增强参观者在场馆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互体验。有研究表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在线虚拟博物馆可以以一种非常积极正面的方式增强或影响参观者在博物馆境脉中的学习体验。

目前,在场馆学习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手势的运算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自然用户界面与虚拟访问技术等。基于手势的运算技术以便携式的移动设备为载体,参观者可以通过手指等身体部位操作设备,其最大特点是可以让展品在交互过程中主动回应参观者。增强现实技术则可以使博物馆中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可见,尤其有利于学习者在博物馆这种非正式情境中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它使参与者以一种全新视角来审视周围的一切,用户依靠一个特定的视觉标记来获取准确信息,以此将数据信息与真实世界的对象、背景与过程结合起来,加深对展品的认知。而自然用户界面与虚拟访问技术则改变了传统场馆学习中“请勿触摸”的拒绝式指令,参观者可通过多点触控台、互动墙等中介与展品互动,这有助于弥补基于对展品保护而限制参观者与原件互动的遗憾。

3 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

资源开发技术是指以馆藏展品为中心的数字化内容创作及相应的新型互联网出版技术。这类技术已被初步应用于场馆学习的资源建设与管理中。但就目前的应用范围与水平来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原因在于:硬件设施的建设耗费了博物馆过多的资源与精力,而相关内容资源的发展与应用却被忽略,加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效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才能看到,这更加剧了这一技术应用的相对滞后。目前来看,实物展品仍是无可争议的场馆学习的主流资源形态。但2013年《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认为,数字化出版技术在未来两到三年时间里会在博物馆领域取得非常广泛的应用。这样一来,便会产出大量数字化的场馆学习资源,对这些海量资源的管理就需要应用相应的知识管理技术。

在场馆学习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数字保存与开放内容技术。数字保存技术的核心是为每一件展品提供数字化的细节资料支撑,使其能够跟上时代与技术的发展,满足参观者的认知习惯。目前,数字保存技术在博物馆领域内应用的主要问题是来自政策与战略方面的挑战。有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3年,只有7%的博物馆过自己的数字保存政策或战略,而同期图书馆与档案馆的比例则是48%和45%。博物馆在数字保存的政策或战略上己远远落后于同类机构。借助于开放内容技术,场馆展品便成为数字化的网络资源,这些可供公众传播、利用与重组的资源构成了开放内容。近年来,在开放内容的开发中,展品的知识产权、所有权等问题持续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方面,从理想角度出发,博物馆应走在开放内容模式的最前沿;但另一方面,出于现实考虑,则需要在资源共享与尊重原创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创新应用的关键趋势

l 参观者冀图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与博物馆的无缝联结,泛在学习日益流行

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能够突破传统博物馆在参观时空上的限制,借助互联网与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与展品进行互动,这已成为公众对场馆学习的切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参观者还对场馆学习的互动方式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如希望博物馆的官方网站能够提供与实地参观相一致的交互学习体验、更为广泛珍贵的数字化资源以及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执行的与展品相关的交互任务。与此同时,那些喜欢实地参观的访客还希望可以借助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来优化自己的场馆学习体验,如通过自带设备提前预订门票、访问数字化展品资源、了解场馆服务特色和制订场馆参观路线等。

2 数字化媒体资源创作与项目编目持续占据着场馆学习资源建设的较大份额

博物馆的核心职能之一是对文化进行“阐释”,且其对展品的阐释方式将直接影响参观者的学习结果。数字化馆藏资源,尤其是数字化展品的迅速发展为参观者提供了多种学习通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汇集高质量数字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富媒体”实现参观者与展品的深度互动,进而推动更加深层的意义建构已成为场馆学习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来自不同类型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也逐渐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所有参观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获得所需资源与信息,而这种期望的实现显然需要博物馆具备科学、简洁的数字化项目编目。在编制项目编目的过程中,博物馆可以通过设计公众参观学习单(Work-sheet)来弥补项目编制的不足。目前,这种通过学习单来辅助用户参观场馆的方式在国外场馆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3 跨机构的协同与合作日渐成为场馆学习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场馆学习、社区教育项目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等诸多领域呈现出整合发展的趋势,合作的边界也越来越趋于模糊。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在网络环境下,与印刷机构排版制作的教育资源相比较,“原生态”的数字化展品信息更加受到公众的青睐,且其应用范围也更广。与此同时,场馆学习中传统的持续性、大规模、由基金会资助的项目开发模式己在走下坡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各研究机构在数据生成层面相互合作,第三方组织负责对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等实际工作的全新模式。目前,各大博物馆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加强了与高等院校间的合作。如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明尼苏达科学博物馆、探索馆三家与研究纳米科技的相关高校合作,创建了“纳米非正式教育网络”,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对与纳米有关的公共科学活动的参与。

4 数字化时代的开放内容、互联网技术等正改变着场馆及其工作人员的角色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大数据是基础。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决策,公众要想参与到对社会公共决策的讨论中,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字化阅读能力与大数据解释能力。然而,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处于被数字化时代遗弃的危险中,因此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博物馆有责任确保这些公众具备21世纪必备的数字化读写技能。与此同时,数字化学习资源从未像今天这样开放且容易获得,因此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5 日益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提高残障人士对博物馆的可访问性被提上日程

在教育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场馆学习也越来越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保障弱势群体、特别是残障人士的学习权利,越来越重视如何创建一种面向所有社会公众的、具有包容性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有学者提出,应该从社会公正、社会再生产以及教育学这三种理论视角相互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场馆学习框架,把焦点集中在如何有效提高基础设施的可访问性、公民个人的素养以及社群的接受度这三个方面,以切实促进场馆学习的公平。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可以充当一个强有力的杠杆。博物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消除弱势群体、特别是残障人士访问博物馆的障碍,比如为盲人或视力有障碍的残疾人提供可以借助于触摸技术进行感知的3D虚拟展品,运用触觉来弥补视觉的不足,以此来提高他们在场馆展品、设施及应用程序等方面的可访问性。

三 技术视角下场馆学习创新发展面临的若干挑战

1 综合性数字化战略的缺失制约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几乎涉及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有一个长期性、综合性的发展战略作支撑,而且还要把其教育职能的发挥与作为公共科技文化机构文化传承的整体使命统一在一起。而目前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博物馆都缺乏一个可靠的数字化战略,导致它们在场馆学习方面进行的各种数字化创新探索都是碎片式的,缺乏整体性、协同性和长期性。对博物馆来说,一个优良的综合性数字化战略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涉及空间、设施与运营等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与环节,并把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规划技术基础设施与数字化展品资源建设,为自身的数字化转向以及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技术保障与内容支持,这是博物馆发展的核心;对博物馆的资金分配、电子营销、慈善事业、创收及数字保存制订合理计划,这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辅助,也是场馆学习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2 经费不足及技术设建设滞后影响着场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等问题。博物馆是公共科学文化机构,其运营经费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只有极少数私立的博物馆在运营上完全不依赖政府。总的来说,作为公共机构的博物馆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普遍较为落后,在市场化运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之前,来自政府财政拨款的多寡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及场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世界经济衰退使各国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对博物馆的财政支持也必然减少。于是便出现这样一种景象:一方面预算不断缩水,而另一方面成本逐年上升、公众对于新技术服务的呼声持续走高。资金投入捉襟见肘成为世界各国博物馆面临的普遍生存境遇。尽管博物馆的管理层明白为参观者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习支持的重要性,但现实中财政方面的窘迫让他们缺少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来实现场馆学习数字化的愿景;有时候为了维系博物馆的运营,他们甚至不得不缩减本来就不多的用于教育与学习方面的资金投入。

3 博物馆在数字化内容制作方面远远落后于商业与工业部门

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内都己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但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却相对滞后。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在市场的驱动下,博物馆为满足社会公众的参观需求,在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上尽管与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相比较为领先,但却显著落后于工业、商业等社会部门,尤其是在数字化学习内容的创作上更是如此。很多博物馆都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数字化内容制作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它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与重组其目录、网站信息等,而且还要让这些信息与各种日益增长的媒体技术设备相互匹配。更为重要的是,为取得最佳效果,与参观者认知规律相关的各种媒体技术设备对数字化资源的呈现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在目前的情况下,博物馆提供的数字化内容不能覆盖所有的展品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参观者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最有效的措施是调整内容制作的生产流程、改变内容制作的授权机制,在制定并统一内容格式要求及审核标准的基础上,赋予参观者制作内容的权利。

4 博物馆管理层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缺乏远见与深度理解

许多博物馆的管理层都对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缺乏远见与深刻理解。他们没有意识到数字化转向对提升场馆服务水平尤其是场馆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也不能理解博物馆在履行其公共教育职能过程中使用的这些信息技术与公众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差异及协同效应,还低估了参观者对于在线访问与展品数字化资源的期望程度,更没有看到使用信息技术参观场馆的虚拟访客在众筹与市场营销方面具有的巨大潜在价值。与此同时,博物馆的管理层对新兴技术的投资回报也存在担忧,尽管评估各种展陈与展教项目的应用价值是博物馆的日常工作,而且博物馆的管理层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但涉及新兴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时,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使得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评估结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博物馆的管理层在制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评价标准时总是忽略技术使用对参观者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同时还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信息技术在获得潜在访客、提升参观者兴趣方面的价值。评价标准的扭曲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创新应用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障碍。

5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不适应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

尽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显然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在博物馆教育中就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在场馆学习数字化转向的进程中,尽管存在着诸如资金投入不足之类的难题,但最关键的挑战还在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不适应场馆学习数字化转向的现实需要。从教育到市场规划,信息技术影响着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并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组织结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角色。面对数字化的挑战,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信念、实践还是在内容上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意识与愿景,是否能够掌握足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不仅是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创新应用的内容之一,而且直接影响与制约着场馆学习的最终效果。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数字化技能是促进各部门之间交流合作的关键,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阐释产品、提高参观者的学习体验满意度,是每一位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较低,专业发展止步不前。他们既没有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受过系统的数字化技能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方面的培训,也没有在工作期间通过相关的在职培训来优化其信息技术能力,使得他们在场馆学习数字化转向的过程中不仅不能发挥应用的促进作用,有时反而会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建设 博物馆 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时代,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博物馆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能够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就成为了必然要求。

一、数字化概述

电子信息系统中有一种数字信号,具有易于控制、便于加工和集成的特点,抗干扰能力极强。这是因为,计算机系统是以二进制数字为基础的,只能识别数字信号,所以这才产生了数字化的概念。由上可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转化成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的二进制编码,这个转码的过程就被称为数字化。数字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对象具有更高的品质,传播起来更加方便。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数字化会极大的丰富信息量。

二、博物馆在信息时代面临的挑战

(一)藏品的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在信息化发展时代,科技和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这种形势之下,传统的博物馆在藏品的陈列上就显得的比较陈旧,长时间缺乏更新,内容也比较晦涩难懂,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需求。这样的陈列无法让人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不利于吸引观众。而且除了陈列的内容落后之外,博物馆还存在管理落后的问题,很多博物馆依然在采用传统的卡片和账本的管理方式,没有完整的数据库,不仅增加了博物馆的工作量,还容易造成信息的遗失,带来严重后果。

(二)陈列的方式缺乏新意

在信息化时展的今天,部分国家的科技和自然博物馆已经开始引进新的信息化陈列方式,在数字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传统的展柜和展品的静态展示依然是大部分博物馆陈列的主要方式。这种相对落后的陈列方式会让原本具有丰富内涵和巨大价值的展品黯然失色,形式呆板,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且这种陈列方式受到空间的限制,无法全面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藏品的利用率较低

藏品的展示需要大量的展柜和陈列架来摆放,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所以博物馆在藏品展示时,受到空间的限制,无法将所有的藏品都展示出来。同时,出于安全考虑,织绣、纸质和壁画等容易受到损害的藏品对保存有严格的要求,也无法展示出来。以上这些因素大大降低了藏品的展出率和利用率。我们可以将藏品信息采用3DMAX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全方位展示藏品,这样就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又例如,对于易于损坏的藏品可以制作成光盘等,既能展出该藏品,又可以避免过渡曝光造成损坏。

三、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措施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博物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成为了影响其长远发展的限制的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数字化建设是最重要的手段。下面我们也将从三个方面讨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博物馆藏品数据库

这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尚未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博物馆,具体的措施如下:(1)选择先进的数据库软件,以满足博物馆对数据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的需求。(2)对藏品进行信息加工,首先可以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数字产品完成对藏品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其次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通过以上方式,就可以建立起一个信息丰富和功能齐全的藏品数据库,减少藏品管理的工作量,并完整的保存藏品信息。

(二)采用数字化的展览方式

在陈列展品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字化展览,对展品主要内容的展览进行辅助,例如可以采用LED显示屏、投影仪和触摸屏等方式辅助展示。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网络技术、影像技术等让观众获得全方位的浏览感受。在数字化展览的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博物馆应始终坚持实物展览的主线,数字化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主要的作用是弥补传统展示方式的不足,增强展览效果。

(三)构建数字化的博物馆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博物馆,实现博物馆结构和功能的转变。这种数字化的博物馆既可以实现藏品数字化和操作智能化,还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促进知识的传播,提高藏品的利用效率。在构建数字化博物馆时,首要条件就是建立完善的藏品数据库。

由上可知,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极大・,需要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坚持循序渐进,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综上所述,数字化建设在博物馆的发展中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作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博物馆肩负着提升民族文化素养的时代使命。笔者在本文中首先阐述了数字化的内涵,然后针对博物馆在当今时代面临的藏品管理落后、展览方式落后和藏品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完善的博物馆藏品数据库、采用数字化的展览方式和构建数字化的博物馆等措施,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裕昌.刍议虚拟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关系――兼谈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J].丝绸之路,2011,02(15):84-86.

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5

关键词 数字展示;博物馆;技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104-01

随着现代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博物馆为了能够合理利用展项和展品资源,让展项和展品活起来,便需要将数字展示技术灵活应用于博物馆展览中,全面强化博物馆展览效果。

1 数字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优势条件

将数字展示技术灵活应用于博物馆展览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能够增强展品的细节表现。通过充分利用数字展示技术,发挥三维物体展示技术优势,不但能够展示展品的侧面,而且还能够将展品的内部部分展示出来,更加全面、多角度地展示展品内容[1]。

二是展示展品的原生环境。在博物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展品与原生环境之间紧密相连,所以将数字展示技术合理应用到博物馆展览过程中,有利于传达更加全面的原生环境信息。

三是表现展品的动态过程。在博物馆展览过程中应用数字展示技术,可充分利用媒体影像或者三维动画的功能,不仅有利于更加生动准确地展示工艺制作流程,而且能够更加全面地呈现动态化地发展过程。

四是增强展品展览的互动效果。通过将数字展示技术合理应用到博物馆展览过程中,可以将古代乐器的演奏方法和声音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有利于强化博物馆展览的互动效果。

2 数字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

2.1 借助巨幕投影技术,呈现大面积画作

将数字展示技术灵活应用于博物馆展览过程中,其巨幕投影技术就是一个多通道的显示系统,主要由多个投影系统组合而成。巨幕投影技术比普通的标准投影系统的显示尺寸更大、视野更宽、显示的内容更丰富、分辨率更高,能够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沉浸视觉效果。当投影画面在拼接过程中出现投影光线和画面内容的重叠部分,可适当采用边缘融合技术,逐步减少投影光线重合部分呈现出来的多余亮度,合理调整不同的投影机表现出来的颜色差异,以保障整幅画面无任何的接缝现象,确保亮度和色彩均匀统一[2]。

在博物馆的传统展览过程中,由于受到展览环境和展示面积的制约,不但无法长时间展示古代书画作品,而且也很难将长卷书画的全貌真正呈现出来。然而,将数字展示技术合理应用到博物馆展览过程中,有利于博物馆展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面展示整卷书画的形态,合理放大展品展示细节[3]。同时,还能够将展品展览过程中的人、物和景全面联系起来,为参观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穿越情境,有效增强博物馆展品展览的效果。

例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中国馆将《清明上河图》以动态的形式展览出来。这幅百米长卷的创作主要是根据宋代张择端版本《清明上河图》的内容,通过整合12台电影级的投影仪,合理地将原作品放大到30倍,从而将展品全方面呈现在巨型的投影屏幕中,让整个北宋时期的社会繁荣景象真正表现了出来,有利于制造一种良好的参观环境,增强展品的展示效果。

再例如,我国博物馆在2014年将巨型的《乾隆南巡图》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其中,在这个展览过程中主要是利用三维建模技术、运行轨迹设定和边缘融合技术,利用长30m、高4m的巨幕全方位地将《启哗京师》呈现出来,生动形象的还原了历史情境,让参观者能够从唐朝文武百官的着装、出巡仪仗和南北间的人文、自然景观等方面真正感受到大唐的盛世情景[4]。

2.2 采用多点触控技术,增强观众直观体验

所谓多点触控系统主要是指计算机用户灵活利用手指来控制计算机的一种操作模式。多点触摸设备主要由触摸显示或者计算机显示器、桌面和墙壁等影幕设备组合而成,并灵活利用软件识别功能来处理触摸行为的点。其中,利用光学原理的多点触摸技术利用的是光学感应器、红外光源、投影仪和显示面板显示的屏幕。在整个屏幕的周围连接了多个接收管和红外发射管,而红外管在触摸屏幕中是以行列的对应关系呈现出来的。这样一旦有物体进入到红外光网所阻挡的一些红外线发射接收环节时,摄像头则能够将反射的光线捕捉住,从而被直接传输到计算机内部进行综合处理,再形成输入信息。

例如:美国克利夫将艺术博物馆内部的馆藏数字化作品全方位地呈现在名为“Collection Wall”的展示屏上。这个屏幕的长为12.2m,宽为1.5m,能够让多个人在参观过程中进行同时操作。其中,在“Collection Wall”这个屏幕的展示过程中,所有的展品严格按照创作的主题、创作时间和制作材料等进行分类处理,再以明信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坚持40s更换一次。同时,博物馆在利用数字展示技术的过程中,将图片的四周放置相同主题的艺术展品,让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直接将图像放大观看,以便能够从展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此外,参观者还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将喜欢的作品下载到移动设备中,生成自己所喜爱的展品列表,让其直接指导自己参观,从而保障参观者的参观效果。

2.3 增强现实技术,呈现真实新环境

将数字展示技术合理应用到博物馆展览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生动形象的视、听、触觉虚拟环境,从而将真实物体与虚拟环境有效叠加,为观众呈现出真实的新环境。例如:在美国的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内部,借助屏幕的互动性,真正实现观众与虚拟环境的交互变化。同时,利用数字展示技术的脸部识别和姿势识别功能,合理地将参观者与博物馆内部的展品结合起来,充分激发人们内心的艺术情感。在博物馆中利用数字展示技术时,其脸部识别功能是借助网络摄像头来捕捉参观者的面部表情,让其表情能够与博物馆中的展品进行合理匹配,再将匹配好的面部表情采取快照的形式呈现在显示屏幕中。这样有利于参观者将匹配的照片发给朋友进行共同分享。

姿势识别主要是利用传感检测器功能找出参观者的姿势与展品中的相似度,并根据参观者的模仿姿势适当给出百分比。其模仿得越像,百分比的分数则越高。

3 结论

总而言之,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将数字展示技术合理应用到博物馆展览过程中,其展览设计更加方便、快捷,能够突出“以人为本”的新思路。尤其是在现代竞争日趋激烈的信息化时代下,借助数字技术来支撑展品信息的展示和参观路线的选择,能够全面提升博物馆的展览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宇驰.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合理应用[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矫健.基于数字交互技术的数字博物馆展示与应用[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

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范文6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博物馆;建设质量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98-3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是承载历史和现实的平台。数字媒体作为一种迅速发展、广泛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已经给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带来了深刻变化,这也必然给处于人类文明重要交汇点的博物馆的建设提供新的灵感和方法。要努力改变场馆内的展陈内容和形式,增强场馆与观众的互动性,要深入拓展展陈对象的内涵外延,大大丰富博物馆的功能,提升博物馆的品质,使博物馆在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应注重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以确立科学理念为引领,解决好博物馆建设的方向问题

数字时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对文化产品的品位要求也逐步提升,各种场馆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丰富周到。博物馆作为传承历史、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与时俱进。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上,应当注重确立“四种理念”:

(一)信息主导的理念

数字时代公众接受的信息量成几何式增长,接受信息的形式也丰富多样,博物馆再单纯依靠展品陈列和简单的书面、口头描述等传统方式,已不能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观众更倾向于从展品中看到其背后更多的人文、历史以及艺术美感,希望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更为直观真切的体验感受人类文明。这就必然呼唤在博物馆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中注重确立信息主导的理念,尽可能让公众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综合交融、生动活泼的感觉形式,系统还原展品的人文、历史原貌,进一步展现展品的历史品味,升华展品的艺术感,给观众以更深的心灵体验。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

观众是博物馆得以存在发展的主导因素,无论数字媒体技术如何运用,博物馆建设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观众的需要为第一需要,站在观众立场为观众提供服务。在展陈界面上,要深入阐述、诠释、引申展陈的内容,促进声、光、电之间的和谐交融,同时做到表达简洁、有冲击力、行为安全,针对个体展陈对象,还要具备个性化的内容定制、交互操作等功能。在内部设施上,要求展厅环境优雅、功能齐全、实用舒适、清洁干净、热情周到,从观众踏进博物馆开始,就有一整套衔接得当、分工明确的流程式引导服务,使观众在参展中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三)系统集成的理念

博物馆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过程中,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多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的融合,且需要在维护保养、服务保障、行政管理等方面建立一系列的完善配套设施,不是单纯技术的运用,而是成体系的系统建设。这就不仅要求在博物馆建设中要将场馆的容纳空间、展览形式、展陈顺序、艺术效果加工等因素按照有机融合、和谐统一的思维综合考虑,又要在安防监控、网络构建、服务培训、客户管理等软硬件基础设施上配套跟进,使整个博物馆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有机体。

(四)滚动发展的理念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随着时光迁移,新技术必将不断涌现,而一项新技术便可以给设计带来重大改变。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博物馆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上要具有前瞻意识,要从整体规划上留有足够裕度,充分考虑博物馆的可持续开发性、各项功能的可拓展性,既确保能满足观众的现时需求,又具备进一步更新、替换、扩充的能力,始终保持与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合拍。与此同时,要针对大力传播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增强博物馆品牌效应的现实需要,在进一步增强馆际交流、丰富展陈内容等事项上,率先创新理念,提前预想谋划,争当行业发展的引领者。

二、以坚持正确原则为根本,解决好博物馆建设的定位问题

原则明才能目标清,定好位才能抓到位。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必须着眼博物馆实际和目前可运用的技术,科学确立原则,立足实际但不囿于现状,引进先进技术又不脱离实际。基于需求与可能、技术与手段等因素,现阶段博物馆建设应注重把握“四项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数字媒体技术有助于增强观众游览过程的愉悦性,使观众始终处在探索、解惑、虚拟交往的新鲜感和乐趣中,沉浸在场馆所营造的氛围中,改变以往参观时的乏味印象。但必须看到,博物馆的本质是陈述展品自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需要传达的是展品背后的真实信息,必须始终坚持以历史为根本,以事实为准绳。与在广播、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有本质区别,博物馆中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允许用艺术形式再现展品的历史,但不能捏造事实;允许用多种形式强化感染力吸引力,但不能脱离展品的本质属性。尊重历史和真相是博物馆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保持博物馆神圣性的基本保证。

(二)精益求精的原则

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运用,也是艺术再造的过程,其成果本身就是一件件艺术品。因此,要让公众真正流连忘返,给予高度评价,就必须严把设计制作的每个环节、精抠每个细节,综合把握展览内容、观众心理、展馆环境等因素,深度挖掘展品所蕴含的背景、意义、内涵和外延,充分整合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媒体,实现既有纵向深入解剖,又有横向关联扩展;既有直观形象感知,又有充分聆听回味的动态展览形式,促进公众各种感官和行为的配合,创造崭新的参观体验,提高观览的实效性。

(三)雅俗共赏的原则

总体而言,博物馆是面向社会大众的精神场所,目的是使人回顾历史、接受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放松身心。因此,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时,必须要使不同工作领域、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年龄对象、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国别的人都可以走进博物馆,从文物、古迹、藏品等文化载体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这就要求在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历史性、艺术性、庄重性,确保高于一般社会公共设施应有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博物馆的教育性、观赏性、舒适性,尽量保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防止曲高和寡、无人问津。

(四)节约高效的原则

博物馆大多属于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拨款和门票收入运行,其资金总量是有限的,在一个方面投入多,在另一方面投入必然会少,且运用数字媒体技术需要一定的经费,后期运营也需一定的成本投入。这就要求博物馆要主动转变“吃公家饭”的思想,树立“企业化”思维,按照现代企业的标准抓管理、搞建设,在项目建设上推进公开招投标,在资金使用上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在产品质量审查上引进第三方鉴定认证等制度,确保在整个场馆建设运行中,资源切实用在刀刃上,始终向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聚焦。

三、以运用先进技术为手段,解决好博物馆建设的品质问题

提升博物馆建设品质,不仅取决于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定位,也取决于先进技术的合理运用。随着时展,各种技术不断涌现,但不是每种技术都适用于当前的博物馆建设,一些技术尚未成熟,一些技术又缺乏发展空间。因此,博物馆建设要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就应当对其有深入了解。从当前看,要注重运用好“四项技术”:

(一)运用静态平面数字技术丰富展陈内容

主要是通过照相机、扫描仪等设备拍摄或扫描实物展品,并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裁剪、修改与美化处理,使实物展品转变成计算机存储的数字图像。利用该技术可将博物馆中不便于以实物直接展示、随时间推移容易变质损坏等类别的展品展示出来,如珍贵文物、绢画等,这样既能充分保护展品本身,又能让观众有机会观赏。此外,有些实物展览有很多局限性,或规模很大,或过于小巧,或不便于观众直接前往观赏,也可使用该技术将不能够全部展出的展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储于计算机中,这样便可以大大丰富博物馆的展陈内容。

(二)运用静态立体数字技术还原展品全貌

主要是通过三维软件建模、设备仪器测量建模、利用图像或视频建模等手段,对展品的比例、形态进行测量分析,采集物体表面的三维空间坐标,通过一系列平移、旋转、拉伸等操作实现图像空间变换,构建立体场景,绘制出图像的原形,满足特殊展品全方位展示效果的需要。利用该技术可将一些已经失踪或消失、基本损坏或局部受损的展品,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整合、加工,以最美效果还原立体原貌,让观众有机会通过多角度立体观赏,追溯回味展品的历史文化。

(三)运用动态平面数字技术深化感染效果

主要是通过数字二维动画、数字平面交互、数字影视媒体等手段,融视觉、听觉、触觉等于一体,描绘展品发展历程、重现重要历史场景、播放真实历史记录,充分展现展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为观众提供更多的知识。利用该技术可为一些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见证者作用的展品,赋予历史的灵魂。例如,军事博物馆的武器、汶川地震博物馆的遗物、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碑文等,其展品背后大多具有刻骨铭心的真实故事,能够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博物馆还可利用网络系统,通过多媒体触摸屏或投影仪等设备展示,为观众提供自助观赏服务,增强展品的教育功能。

(四)运用动态空间数字技术增强切身体验

主要是通过虚拟现实、三维动画等立体视频技术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再对模型运动进行轨迹设定或摄像头及光线材质和场景等的设定,渲染生成动态立体动画,其突出优点是极大地改变了人与计算机之间枯燥、生硬和被动的交流现状,能够充分刺激人的感官神经,给参观者带来美好体验。利用该技术可实现对一些大的古迹遗址、艺术品的再现过程进行虚拟复原,如可对阿房宫、圆明园、敦煌和汉画像石碑文的内容等进行数字采集、处理,营造形象逼真的虚拟场景,让观众在观赏时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参与感。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目前世界各国在经济、艺术乃至军事等领域都已开始应用,在博物馆建设中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以采取统筹兼顾为方法,解决好博物馆建设的发展问题

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受博物馆自身因素影响,也受外界条件约束,既要立足于现实基础,也要着眼长远发展,既需硬件设施升级改造,又需软件环境配套跟进,必须科学统筹,才能真正促进博物馆建设科学发展。为此,应注重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处理好内力与借力的关系

博物馆建设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早期主要依靠博物馆人自发组织,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从总体上看,缺乏系统科学的准备,在整体规划建设上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迫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时介入、指导、支持,牵头建立相关行业性组织,从理论指导、系统规划、技术前景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借鉴,以实现整体推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与此同时,数字媒体技术融合多门面向人与环境的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建筑设计、弱电设计、装饰设计、艺术设计等,整体能力资质要求非常高,需要有优秀的专业团队,运用艺术家的思维模式,化无形为有形,将创意带入方案,重构艺术存在方式。因此,博物馆建设既要发挥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善于向外界借鉴力量和技术,避免走弯路,保证展陈项目高质量,保证博物馆应有的品位。

(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和现实的桥梁的这个属性是永恒的。

因此,无论运用什么技术,都要始终基于传承博物馆的固有属性,保护好展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原貌。如遗址博物馆除了收藏文物外,还收藏保护文物所赖以存在的特定遗址;有的博物馆除了收藏文物外,还必须考虑博物馆的特定环境、特定建筑物,因为离开了文物所赖以存在的特定背景,文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又要创新思路、方法,充分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在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体验感、提高舒适度等方面深挖潜力,契合观众的新需求、新期盼,在传承经典和展望未来上搞好结合。

(三)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数字媒体展陈涉及各学科知识、成果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不仅要考虑各种前沿展示技术的运用,还必须考虑所运用的技术手段、设备和所要表现的历史文化内容以及总体展览形式环境之间的和谐与相融。这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设备,另一方面也要求博物馆无论是领导层,还是一般的业务人员、行政管理者,都应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观念、新思路,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途径。这就特别强调,博物馆要着力提

高各类软硬件的匹配度,在全面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围绕标准、服务、版权保护、安全防护等软件因素,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加快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为打造现代化的博物馆提供坚实保障。

(四)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取得效益是设立展览的根本目的。在数字媒体展陈方案设计中,要着力围绕促进观众的参与、理解和思考作文章,充分分析技术的运用点,把握住内容和技术的无缝链接,切实通过富有冲击力、感染力的数字媒体效果,促进深切感知、深度体验,进而在无形之中提升观众的人文素养。与此同时,要结合博物馆自身特点,积极推出元素统一、贯彻各个环节的代言形象,创立博物馆自有品牌,开发纪念、知识、趣味、收藏类产品,构建高品位的文化休闲空间,增强博物馆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充分激发观众的购买和收藏欲望,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博物馆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