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考察报告范例6篇

博物馆考察报告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1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类必修课程之一,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设计后,为了增加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开阔其视野、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而设立的。文章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考察;教学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创意无限、瞬息万变的行业。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之前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源自教师的传授,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比较片面。设计考察课程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专业设计、开阔视野、提高自身设计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为学生日后的设计积累大量素材。

一、课程目的和考察点的选择

设计考察是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经过教学改革新增设的一门课程,时间为两周,一般安排在大三,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开阔其视野,使其积累人生阅历,对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一个理性认识,同时与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更紧密地衔接起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性比较强,学生上大学前接触到的行业信息一般比较少。通过设计考察,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设计行业信息和设计资源,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有很大帮助。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着“千年商都”的美誉。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的经济、文化得到巨大发展,中国第一家成功为企业导入CI设计的广告公司就诞生于此。近年来,广州聚集了数十家4A广告公司,广告设计行业发达,从设计、制作到有着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此外,广州市区还有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文化创意产业园和设计院校。深厚的设计产业背景和众多的文化机构,使广州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考察的理想目的地。

二、根据课程定位安排考察内容、明确考察目的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延展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主张多元化的设计教学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让课程成为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设计师之间的桥梁,为学生后继的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考察课程总学时只有两周,学时少,考察内容多、范围广。课程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介绍行业特点、专业特色、企业的运转流程和行业运作规律等知识,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深化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信息变化大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对时展需求有准确的领悟,既要关心商家的诉求,又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该行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设计、制作和应用等三个环节的相互衔接。为了让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程由行业概况、参观交流、视觉观察和资料收集等四部分教学内容构成,其中参观交流和视觉观察是本课程的重点。

1.行业概况教师通过PPT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涉及的行业,特别是行业的特点、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重点介绍在大时代背景下广州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及市场分布情况。

2.参观交流第一,参观广告公司。教师选择一到两家实力较强的4A广告公司进行参观交流,通过观摩和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对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公司与客户的交流方式以及如何设计策划方案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参观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是艺术文化交流机构、国际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私人博物馆、私人美术馆、设计公司、创意产品商店的聚集地。学生可以自由参观体验,观摩最新的国际创意设计、展示设计和创意产品,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第三,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分别陈列着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和视觉艺术品,是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研究、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理想场所。教师可以选择几家广州市区的大型博物馆、美术馆让学生参观,了解广东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重点思考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并收集相关设计元素为以后的设计创作积累素材,如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第四,美术院校交流。选择广州的一家美术院校进行参观交流,包括参观实训室、设计工作室,听学术讲座,与本专业师生交流互动等,相互交流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设计思想。

3.视觉观察第一,观察城市视觉导向系统。城市交通视觉导向系统、商业视觉导向系统以及文化视觉导向系统等城市视觉导向系统,能有效地将复杂的城市空间层次化、条理化,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同的城市、地域和文化影响了城市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对城市视觉导向的观察,主要是对广州市不同类型的导向系统及其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第二,观察城市公共空间广告。城市建筑物、道路、广场、市政公共设施等的公共空间广告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出行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广州市公共空间中的户外广告、灯箱广告、多媒体的电子LED广告等进行观察,重点分析广告的创意、诉求点、受众及其影响力。第三,观察商业卖场视觉营销设计。城市大型商业卖场中的展示空间设计、照明设计、道具设计、商品陈列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视觉营销设计,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促进销售,是现代商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教师可选择广州市的一到两家大型商业卖场,让学生针对其视觉营销设计进行观察,思考卖场是如何通过合理地展示和营造视觉冲击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4.资料收集第一,宣传册、广告单。博物馆、美术馆、商业卖场等场所免费发放的宣传册和广告单是很好的视觉设计研究资料。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意识地收集设计宣传资料,为以后的设计创作提供实物参考。第二,照片。设计考察内容多,时间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发现新颖的设计或者有启发的设计,可以用相机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创作的参考素材。

三、合理安排,科学组织考察

设计考察课程有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信息量大、考察点分布广、实践性强、学生人数多等特点。怎样合理组织安排学生开展考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此,可以根据考察点和考察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1.集中考察,统一行动对于学生获得信息量是相同的考察点,可以通过集体组织的形式统一考察。如,企业参观以座谈会和观摩为主,采取统一行动,比较方便开展考察;院校交流主要是学术讲座、参观和互动交流的形式,强调团体间的沟通和互动,也适合集体行动。

2.分组考察,先集中后分散部分公共场所的场地空间有限,考察信息点分布广,采用统一行动的形式显然难以组织开展,有时还会因为考察点同时涌入大量人员造成拥堵,人为地制造障碍,导致考察效率低下。这样的考察点比较适合分组考察,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由教师统一带队到考察点,明确当天的考察重点,然后分组进行考察。分组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数量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一般5~6人一组为宜,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活动。如,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总占地16万平方米,园区内的私人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创意产品商店等空间容量有限且分布广泛,教师可将学生统一带队到园区,然后根据园区地图,拟定多条考察路线,让学生按小组分路线进行考察。此外,每天外出考察前,教师要让学生制订当天的考察计划、明确考察内容和目标,拟定交通线路和考察时间,锻炼学生计划和组织的能力。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和行业从业者沟通交流,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树立自信心,增强社会活动能力。每天考察结束后,教师可在晚上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交流考察方法、考察心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四、整理资料,举办考察汇报展

设计考察实践课程结束后,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应及时整理与总结考察成果,方便以后的学习与研究使用,这是设计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工作,也是考察成果的体现。

1.整理考察资料和存档教师应对考察、参观过程中收集的图片、实物、影像等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方便以后研究和调用。可以根据资料类型进行分类,如地域文化素材、现代设计元素、商业广告、橱窗设计、创意产品等分类归档。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找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作品的创意、表现、制作以及优缺点等,然后整理出一份文件材料存档,锻炼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2.撰写考察报告撰写考察报告是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任务,学生应在整理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对考察的总项目或者子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形成考察报告。考察报告可以从考察概况、考察内容、考察分析和考察收获等四个方面进行撰写,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客观、语言平实、叙述合理。

3.举办考察汇报展将整理后的考察资料、报告以及主题设计作品以汇报展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这是检验学生考察成果的良好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在组织展览的过程中回顾考察活动的过程,加深对设计的感悟,锻炼学生的设计、组织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扩大设计考察成果的受益范围,让更多人通过展览享受考察成果,激励学生在设计道路上不断前进。为了从多方面检验学生的考察成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汇报展分成若干个主题板块进行展示,如分成主题海报设计、设计分析、考察报告、实物资料、照片素材等五个主题板块。主题海报设计板块以考察的城市为主题,用收集的素材进行城市形象海报创作,检验学生考察后的创作水平,如,以“印象广州”为主题,要求学生创作一幅广州城市形象海报;设计分析板块,则将前面整理的作品分析文档以图文并茂的展板展出;考察报告板块,把考察报告设计成可展示的折页;实物资料板块,将收集的宣传册、宣传单、海报等实物资料精选部分展示;照片素材板块,精选一部分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说明进行展示,检验学生的设计审美水平,如,以“设计新发现”为主题,要求学生精选十张新颖的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解说,以照片墙的形式展出。总之,通过多元化主题的汇报展,可以多角度地检验学生设计考察的收获,同时让未参与考察的师生感受视觉传达设计的魅力。

五、结语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但它对拓展学生的视野、转变设计观念、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自身设计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于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明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还要多关注行业新动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嘉健.服装专业设计考察课程教学初探.装饰,2013(3).

[2]陈家友.开阔艺术视野传承民族文化——谈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田野采风.大舞台,2010(6).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2

热词:译林出版社 文博出版 专业出版

出版业,一向强调内容为王。译林出版社的传统强项是外国文学,之后又拓展到文教、社科、传记等各领域。2006年起,缘于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出版《国际博物馆》杂志中文版,译林社涉足博物馆与文化遗产领域。作为当事人,笔者也得以“跨界”数年,从负责一本高端学术杂志的引进出版,到行业学术图书的翻译引进,再到文博原创图书的策划。在此写下一点心得,供出版界同仁与博物馆界方家批评。

首先强调传统出版在与文博行业跨界交流中,应当以行业发展服务为要。原因很简单,至少到现在为止,文博业的普遍观念,是将出版作为实现博物馆教育、收藏、研究、传播职能的手段,而且只是众多手段之一。与一个博物馆的年展览量、年观众量相比,某个品种的出版物是很难在其考量体系中占到很大比重的。这一点从国内博物馆设置中几乎没有专门的出版部门也可略见。出版往往是博物馆各个业务部门在完成本部门任务之后所需要的一个成果体现渠道,像苏州博物馆专门设有编辑出版部的较为少见,像上海博物馆由社会教育部门承担绝大多数出版任务、甚至有选题开发等功能的,亦属稀有。南京博物院与译林出版社合作一家机构,可能算是更为特别的理念了。

文博行业中有足够的内容资源可供出版社发掘。大致包括考古报告、图录、学术著作与普及读物四种不同的形式。

考古报告:读者量虽小,含金量颇高

毫无疑问,考古报告是文博出版物中读者量最小、同时也最具有学术含量的一种。国内各出版机构中,文物出版社、科学出版社考古分社是全国考古报告出版的集中地,其余则散见于地方科技出版社之类。

考古报告的作者,基本上是各地考古所或博物馆考古部,对他们而言,一次考古发掘没有一份正式出版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考古报告,显然是有所遗憾的。对出版社而言,考古报告几乎都可以获得作者方的资金支持,同时具有获奖潜质。对于读者群来说,也只有极少数专业读者会对此感兴趣,且这部分读者里文博从业人员又习惯于通过资料交流而非购买获得,业外人士则欲购无门。可以说,在社会化媒体与网络发展之前,考古报告基本上摆脱不了量少、价高、难买的命运。

考古报告的读者群与一些学术著作读者群类似,有一个重要的特点:相对稳定且不断发展。这时,社交媒体的出现其实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人以类聚,当文博专业人员与喜爱考古的读者有机会通过社交媒体在同一个社交圈交流时,出版社就可以使这一媒体变成宣传考古报告的平台。在新浪微博上比较活跃的认证账号“考古书店”,据笔者观察,他们通过这一平台在开拓专业读者方面肯定是很有收获的。

译林社至今尚未出版过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考古报告。作为文博图书主要策划者,我社并非对考古报告不重视,而是权衡了编辑力量后给自己的定位。一是因为考古报告的专业性太强,若没有合适的学术编辑,很难把握质量关。二是考古成果与考古报告的出版往往时隔很久,某个重要考古发现之后,需要考古人员大量、长期的研究工作,一二十年后出版考古报告的现象相当普遍。三是因为有文物出版社与科学出版社这两个更专业、更合适的出版机构在前,因此,相对学术译作、图录等品种而言,考古报告非我社强项。

图录:印数少、定价高、流通窄、有出版资助

中国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展览越来越多,据《中国博物馆重要陈列展览年度记录2011-2012》,该书收录年度全国举办的重要展览陈列至少有363个,一个展览一本图录几乎已成惯例(本处所提及的图录,其主体是博物馆行业,而非其他社会力量编写的收藏鉴赏类图录)。加上每个博物馆都有几类图录,如博物馆全馆介绍图录,专题藏品图录,常设展览图录,临时展览图录,图录在博物馆出版物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其形式特点为:印数少,定价高,流通窄,以及有出版资助。国内博物馆图录出版的主要力量,无疑是文物出版社,其余则散见于各地美术专业出版社。出版这一环节在图录生产与流通过程中,多半扮演的也是“加工厂”角色。

其实,出版社在处理此类选题时,如果能做到前期介入,参与策划,还是可以更多发挥主动性。2013年,南京博物院策划了“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该展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三馆馆藏精品,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在策划展览同名图录时,相关编辑从展品选择时便开始介入,大到展览部题确定,小到展品标签,以及英文翻译、摄影及图片处理等各个环节,编辑与博物馆策展人员一直并肩工作。好的展览促成了优秀的图录,反之好的图录策划,不仅可以提升展览的品质,还扩大了展览的影响。以此书680元的定价,首印1500册在展览还未结束时几乎售罄,其物馆书店在两个月展览期间即售出近800册,我社网店亦有近百册销售,以至很快又加印1000册。

学术著作:要求编辑“内外兼修”的“重头戏”

学术出版是译林文博产品线的另一个方面。从选题策划来说,此类书策划的基础是编辑的“内外兼修”。“内”是指对国内本类图书阅读市场的了解与判断,“外”则是对国外行业学术动向与学术专著出版的了解。译林社最早为中国博物馆协会翻译引进《经营博物馆》一书。此书原编者为国际博物馆协会,该书的引进使国内博物馆经营管理者可以从中了解国际博协在博物馆经营管理上的新方法与新思路。之后数年,译林社还与国家文物局合作,翻译引进了一系列关于探讨文化遗产返还的法律与案例的图书,满足了行业主管部门了解国外追索流失文物状况的需求。2014年由湖南省博物馆主编、译林社出版的《博物馆变迁:博物馆历史与功能读本》更在文博行业形成良好的口碑,并获得当年“全国十大文化遗产优秀图书”称号。

学术类出版物的选题策划需要与行业建立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策划者本身要打入文博学术圈子,熟悉这个行业的学术带头人,这样才能有对话的空间和眼光,发现具有学术价值的选题。《走过关键十年: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的源起,正是译林社社长顾爱彬先生对作者单霁翔先生学术领域的了解,以及对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敏感。这套书最终成功申请到国家出版基金扶持并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且在国家出版基金绩效考评时被评为优秀。

普及读物:挑战性和创造性极强的产品

对编辑而言,真正面向大众图书市场的文博普及类读物可能是最具有挑战性、最能体现创造性的产品。一个博物馆,一个展览,在策划该类出版物时应当有层次感,且这种层次感可以从内容、形式、定价、销售渠道等各方面得到体现。不过,因为博物馆自身对文博普及类读物的定位与部门分工问题,出版社应当更多地扮演策划与顾问的角色。例如配合展览策划的选题,除面向专业读者的图录,还可以考虑内容较为大众、印制与定价相对普及,以到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为销售对象的普及读物,同时也可以考虑形式更为活泼通俗、专门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普及本。除图录之外,大众版或少儿版的出版物,其销售渠道就可以不限于博物馆书店,而是扩展到整个图书市场。

以译林社出版、上海博物馆策划的《博物馆之友》系列为例。最初我们与上海博物馆社教部共同商讨时,就定下这套书的基调为普及版文博读物,以区别于传统的展览图录。在内容与体例的策划里,每一本的核心仍然是某个临时展览,如《行走俄罗斯》的核心是法贝热珠宝展,《和风汉韵――日本书道之美》的核心为同名展览。但是,在这一核心之外,编者更希望通过展出的文物及展览本身,给读者提供更多衍生的文化内容。

译林出版社引进的《让木乃伊跳舞》,则是普及读物的一次尝试。此书作者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前任馆长霍文,书中记述了他接手这个世界著名博物馆后的种种经历,不但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作为传记,也有相当的可读性。此书在译者主动推荐之后,译林社迅速联系到版权,并通过新浪微博这一新的媒体平台进行营销,仅通过微博产生的有效订购就达数百本,甚至有博物馆和高校相关专业学生以团购形式购买,并将之作为员工、师生的必读图书。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3

20xx年博物馆建设请示书一市政府:

20xx年 2月1日,国际轮滑联合会在其总部---意大利首都罗马授予南京“世界轮滑之都”称号,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称号的城市。国际轮联主席阿拉库4月14日在与市领导会谈及新闻会上多次提及建立世界轮滑博物馆的意义。首座世界轮滑博物馆地点确定在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内,力求呈现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与推广轮滑运动的完美结合,将极大丰富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为南京打造“世界轮滑之都”增添独特的人文风采,成为世界轮滑运动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们的精神家园和交流平台。

4月14日,国际轮滑联合会、市体育局、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签署了《世界轮滑博物馆共建协议》,缪瑞林市长、胡万进副市长见证了签约。协议明确了建馆时间节点、各方工作,确保在20xx年9月10日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期间开馆。主要分工是:由国际轮滑联合会负责提供概念规划、展馆方案和深化设计、博物馆展品的征集、运输;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负责提供场地及相关的布展,展品的摆放、展板的布置、灯光和多媒体的安装调试、解说词等;市体育局负责监督协调轮滑博物馆的实施,承担布展施工的相关经费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今后的博物馆运营进行补贴。经测算布展施工经费约需人民币98万元,因在本年度市体育局部门预算中未作安排,恳请市政府协调市财政局增加此项目经费为盼。

妥否,请批示

附件:

1.市体育局《关于国际轮滑联合会来宁考察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及领导批示

2.世界轮滑博物馆共建协议

3.世界轮滑博物馆布展施工经费预算

南京市体育局

20xx年4月20日

20xx年博物馆建设请示书二20xx年博

省文物局:

圣象集团有限公司是镇江市丹阳市生产和销售木制品的大型企业。该公司为了展示人类和木制品的悠久历史,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木文化,拟在大亚木业园区内筹建“丹阳中国木文化博物馆”。目前该馆已初步完成了筹备工作,现将申报材料上报贵局审批。

特此请示。

附件:丹阳市文广新局《关于筹建丹阳中国木文化博物馆的请示》(丹文广新〔20xx〕82号)

二一一年九月一日

物馆建设请示书三省文化厅:

芦溪县地处罗霄山脉,袁水河畔,历史悠久,已发现多处距今4-5千年前的遗址,三国东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xx年),这里为萍乡县治所在地,历史文物、红色文物及民俗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自建国以来,芦溪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在收集文物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掘、收集、征集更新世动物化石、石器、钱币、陶器、瓷器、书画、家具、劳动器具、手工器具等各类文物近20xx件(套)。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4

2005年,带着这一系列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方李莉带着她的团队进驻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考察调研,团队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记录长角苗。有人专门记录巫术,有人专门记录音乐,有人专门记录礼仪、服饰、建筑、工艺等,他们想尽可能完整地记录长角苗整个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他们从繁琐的材料中整理出珍贵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出版了《梭嘎日记――一位女人类学家眼中的苗家生活》、《梭嘎生态博物馆研究》等几百万字的研究成果。

方李莉认为,从遗产到资源创新是一种更深刻的保护。在后工业社会里,事实上文化产业已经带动经济发展了,而且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当中,每个民族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所以方李莉团队考察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的报告书定名为《从遗产到资源》。他们发现,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种资源,成为一种政治认同的资源、民族认同的资源,还可以成为一种经济资源。各种力量都在运用这些资源,然后又呈现新的民间文化。

方李莉研究团队的诸多理论都来源于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的启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完全为了寻找精神家园。方李莉认为,最重要的是寻找我们未来的路,寻找我们的民族理想。梭嘎在当代的遭遇正是一面反映中华民族昨日的镜子――我们曾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全盘否定的极端态度。

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逆转。方李莉试图忠实地记录长角苗文化的变迁过程。她在考察中亲历了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剧烈变迁和重构的过程,也不得不面对种种复杂的心理矛盾。方李莉通过考察看到的是,在生态博物馆没有建立以前,当地的文化一直在缓慢地变迁,但它的文化还活着,还在继续发展,甚至有很强的消化外来文化的能力,但生态博物馆建立后,它的文化表面上是被保护了,但事实上只是被曝光,被展示出来,其文化的内涵,文化自身的创造力、生命力却逐渐萎缩。

生态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但对于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来说,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当地人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2006年春节期间,方李莉的研究团队再次来到梭嘎,对回来团聚的中青年人进行了深度采访。她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困境,在外地打工的长角苗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最危险、最累或是工资最低、劳动时间最长的那种工作,其中挖煤是他们从事最多的工作。方李莉在的考察报告中说道,挖煤的工资相对高一些,也不过是每月1000元左右,而且他们不懂得签订合同,一旦出事了,能够获得多少赔偿只能听凭老板的良心。

2006年,方李莉团队统计了长角苗的年收入,大多数人年收入在5000元至6000元之间,其中有一半是通过打工得来的。方李莉认为,这些不识字的苗族兄弟,进入城市,就像在黑夜中行走,他们害怕这种黑暗,想驱逐这种黑暗,但他们又无能为力,只好寄希望于下一代,希望他们的下一代不要再做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所以他们无论如何也要供孩子们读书,这是生活教给他们的真理。但据本刊记者了解,长角苗念完高中和大学的费用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能上高中和大学的很少。

生存权和话语权孰轻孰重,这也是方李莉在考察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期间思考的问题,一个群体在生存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能够拥有自吗?“我到过世界上最苦的地方,梭嘎我觉得是世界上最苦的地方之一,然后到过世界最富裕的地方,只有经历这样的反差你才可以理解这个世界。”2011年8月24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刚从美国考察回来的方李莉。

寨子里90%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面打工

文化月刊:您刚从美国回来,最富裕的地方和最贫穷的地方,通过这个反差你能认识什么呢?

方李莉:它让我了解世界的多面性,太多元化,差距也太大。

文化月刊: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去探究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

方李莉: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是挪威政府和中国政府签订的保护项目,我就想欧洲的经验到中国这块土地上来实践,有没有这个可能性。如果失败了,我们找出失败的原因,那么对我们今后的保护工作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成功的话,这个经验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来推广。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了解到长角苗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族群,这个民族没有文字,所以他们的历史没有文献记载,所有的历史都靠口传心授。在我的想象当中,生态博物馆肯定有很多记录,但是当我问他们要资料的时候,我才发现只有很少的资料,我就觉得很危险。

文化月刊:2005年你们刚到梭嘎的情景是怎样的?

方李莉:2005年,我们课题组第一次到梭嘎,住了一个多月,那时候寨子里90%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面打工,我们接触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我们了解到自从建立博物馆后,寨子最大的变化就是90%的女孩子纷纷开始上学念书了,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些读了书的女孩子不仅不想穿民族服装了,甚至想嫁给汉族人,读书让她们变成了民族文化的叛逆者。

文化月刊: 10年的时间让梭嘎变化很大。

方李莉:怎么叫变化很大呢?就是说很多年轻人对他们的生活已经不熟悉了,因为他们感受到他们的文化在这样一个时代已经没用了。以前梭嘎是一个封闭的地方,他们跟外界接触很少,活动的范围大约在方圆50里。但是我们去把这个封闭的社区给打开了。一个是很多的外来的人到了那里,另一个就是电视进入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忽然意识到了他们的贫困落后。

长角苗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主体

文化月刊:教育水平的提高让他们接受了现代文明,这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方李莉:只有读书他们才能顺利进入另一个文化体系。以前他们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所以他们只会牢牢地被捆在他们的土地上,但生态博物馆的建立首先就是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你解决了他们的教育问题以后,他们就有了离开这块土地的能力,到外面去打工,而且他们也有了不再继续传承他们文化的能力了。我们做了很多统计,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走的就越远。这么多人离开了这块土地,那么谁来传承文化?人离开了之后它就没有传承的主体了,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文化月刊:那么对于留在当地的人来说,文化意味着什么?

方李莉:当然,还有留下来的这些人,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表演。如跳花坡本是长角苗年轻人聚在一起的爱情活动,但就是这样一个仅限于年轻男女之间的爱情活动,在梭嘎生态博物馆建立以后,却让其成为一年一度寨子里所有人,包括外来游客都参加的盛大的表演活动,人数最多的一年达到5000人,以至于找不到表演场所。之后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当一种文化还是生活的指南的时候,或者跟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时候,它不会进博物馆,也不会用来表演。一旦它进了博物馆,一旦被表演,就证明这个文化已经失效了,所以我们看到那么多少数民族文化在被表演,那么多的民间文化在被博物馆化,实际上就是意味着他们的文化已经消失了。

文化月刊:2008年考察结束至今,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您有关注吗?

方李莉:我们现在一直在追踪考察。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形式上已经脱离了政府,现状并不是很乐观,还是很冷落,当地的民众觉得生态博物馆跟他们生活关系不大,没有当地民众参与,这是很遗憾的。我去考察的时候,我就想象接待我的人肯定是他们当地的村长,最后发现接待我们的是文化干部。我以为跟我们解释这个村庄来由的人肯定是他们当地的村干部,但是给我们解释一切并带着我们参观的,也都是当地的文化干部。这就表明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跟他们当地的村民没有关系。2005年在贵阳举办的生态博物馆研讨会上,发言的人并不是他们当地的干部和村里边最有权威的人,而是一个女中学生。为什么没有让他们当地的村干部来发言?因为当地的村干部不会讲普通话。

文化月刊:所以您特别想为他们培养一个研究生?

方李莉:当时我们很想培养一个大学生,发挥他们自己的力量记录民族文化。我们说服当地领导安排梭嘎的第一个大学生小熊在博物馆工作,但他现在到外边工作去了。

文化月刊:我了解到他考上大学的时候,他家里一连摆了十几天的酒席。

方李莉:对,我问他有什么理想,他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想法,上高中的时候,他曾想研究自己的民族文化,写一本关于自己民族的书,非常想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但上大学后,他觉得自己高中时的理想不现实,就想早点毕业,找工作,还助学贷款。我当时希望他来报考我的研究生,这个想法也无法变成现实,读研究生的学费很贵,他根本读不起。现在我们失去了联系。

文化月刊:是否可以说,生态博物馆在客观上加剧了当地的文化流失?

方李莉:应该说加速了它的流失程度。其实生态博物馆不是不可以建,但是国外的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民众自发性的保护,它强调的是,只有当地的民众才有文化解释的权利,才是他们的文化的主体。但是,我们现在反过来了,当地人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主体,而且他们希望丢掉这个文化。对于在外地打工的长角苗来说,他们发现不懂他们的文化没有关系,只要懂汉族文化就可以生存下去。

“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文化的不平等性”

文化月刊:在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考察期间,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些事情?

方李莉:那当然有呀,就是对那的人印象非常好,他们非常纯朴。而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文化的不平等性。人类学讲文化是平等的,所谓的平等就是大家都是一样的,但事实上我在那里看到的是文化的不平等。当一种文化非常强势的时候,我们就会把弱势的文化群体看成是没文化的。因为他们的自卑心理,他们也觉得他们是没文化的人。但相对于他们的文化,我们才是没有文化的人。他们要是不懂汉族文化的时候来问我们,我们会瞧不起他,你怎么这么没文化。但是我不懂他们的文化时,我去问他们,他们会非常高兴,而且非常热情地告诉我。所以每次在他们的婚礼上,或者葬礼上,本来别人非常忙的时候,我还去问东问西,打扰别人,但他们非常尊重我,而且领我们吃饭。

文化月刊: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反映了中国非遗保护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封闭与开放的矛盾,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这么多年似乎都没有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

方李莉: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一个就是把流动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物质化,要用物质载体把它记录下来。第二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跟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相结合。如果它跟现实生活没有关系,它就没有生存的可能性,它只能留在博物馆。以前我们老觉得文化创新和文化保护是矛盾的,事实上现在看来不是矛盾的,其实这个问题要解决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成为我们文化创新的资源,把它融入到我们当今民族的机体里边,变成民族机体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要把它跟创新对立起来。

文化月刊:我们经常是把它们对立起来的。

方李莉:如果把它们对立起来就会发现有很大的矛盾,实际上这也是后工业文明的一个状态。在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往往认为传统和现代是对立的,发展与保护是对立的,但是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发现其实这两个东西已经不再对立了,它们已经成为一体化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今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建设,没有文化建设的经济发展怕是很难有持续性的,所以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月刊:您之前也认为它们是对立的,您的思想和结论前后也是有变化的。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方李莉:梭嘎它确实是一个太贫困的地区,所以考察梭嘎的时候,我很失望,我记得当时我对《新京报》的记者说,发展和保护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当时我确实觉得两难,但是后来考察了很多案例以后,我发现并不是两难。在研究梭嘎以后,我在景德镇看到了另外一个景象,就是传统的魅力。景德镇是世界的一个艺术陶瓷中心,很多国外艺术家都到景德镇做陶瓷。吸引他们的是什么?吸引他们的是景德镇的传统手工技艺,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有全世界最优秀的陶瓷技术,最优秀的陶瓷艺人,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和传统的技艺结合在一起,创作了新的作品。这些传统的工匠有他们新的生存方式,很多的传统工匠工资很高。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要有它生存的空间。像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更多地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但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

“一个失去了理想的民族是很可怕的”

文化月刊:是否可以说,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里的长角苗的生活与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蜕变?

方李莉:从传统走向现代,他们确实要经历一个蜕变和阵痛的过程。其实我们整个民族都有这样一个痛苦期。从以为我们是强大的国家到发现我们其实变成了一个落后的国家的痛苦与迷惘,为了走向现代化,我们也曾经否定我们的传统,但是到了今天突然发现其实这个传统是宝贵的。遗憾的是,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其实传统已经没有了。欧洲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事实上它有过文艺复兴的运动,而我们中国没有这样一个过程。

文化月刊:我们从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获得的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

方李莉:现代中国遇到的所有问题不仅仅是政治、经济问题,还有文化的问题,如果文化的问题不解决就很麻烦。我们的民族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我们共同的理想是什么?一个失去了理想的民族是很可怕的。旧的评价体系已经被我们否定了,新的评价体系是什么?新的价值观念是什么?新的道德准则是什么?如果我们对这些东西非常迷茫,找不到方向,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我们要寻找一个民族的理想,一个民族立足的根底。所以我觉得文化建设很重要,我们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要回到过去,我们要让传统不变,事实上是通过回到过去重新寻找通向未来的路,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是为保护而保护,我觉得意义不大,如果说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未来文化的重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会有意义。

文化月刊:这样才有生命力。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5

早就听说过韩国博物馆事业发达。据权威的英国《艺术新闻报》报道,2009和2010年,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参观人数分别为273万人次和306万人次,列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第十位和第九位,亚洲第一位,游客人数远超过第二位的博物院和第三位的日本东京博物馆。

即使是位于首都以外的韩国国立庆州博物馆和国立公州博物馆,2010年游客人数也分别排名世界第22(149万人)和世界第91(55万人)。

一个人口不到5000万的国家,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却如此众多,韩国是如何做到的?

我曾八次到访韩国,以前已经参观过首尔的国立中央博物馆、韩国战争博物馆、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和位于庆州、反映新罗时代故都风貌的国立庆州博物馆,今年8月,我又参观了世宗会馆、李舜臣会馆及首尔历史博物馆。于是想以多次参观韩国博物馆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韩国的博物馆大多免费参观,即使收费也很低廉。2004年我参观庆州国立博物馆时,门票仅400韩元(时合人民币2.8元)。2003年参观韩国战争博物馆时,门票为30130韩元(时合人民币21元),这次去已经免费了。首尔历史博物馆、世宗会馆和李舜臣会馆也是完全免费。

规模号称世界第六大的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2006年仅收门票2000韩元(时合人民币14元),现在仍然是这个价格,且每月第四周周末全天免费。在这个人均GDP2.3万美元的国家,如此低廉的博物馆门票几乎等于是免费了。

韩国博物馆的展品也许比不上国内博物馆丰富,但参观辅助设施非常先进,充分利用了声、光、电子等多种手段,并且可以租用带有英语、日语、汉语翻译的耳机,每个展室还有一个角落放映解说录像。

韩国各种博物馆和纪念馆,不管是否“冷门”,参观人流始终不会停息。最多的是由老师带领的中小学生团队,全家出动的也不在少数。比起国内不少博物馆、纪念馆被冠以某教育基地、实际却门庭冷落的尴尬场景,韩国博物馆更多是靠自己的扎实服务和国民素养的提高吸引观众。

韩国人乐于走进博物馆,与该国近年重视历史教育也有很大关系。李明博总统曾专门发表强调历史博物馆重要性的谈话,他说:“我们要带着历史的使命意识,让我们的子刊、后代了解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们是如何开创韩国的。”

其实,韩国曾一度忽略历史教育,1997年韩国史科目被排除在司法考试之外,2005年之后甚至被排除在各种公务员聘用考试之外。在大学入学考试中,也只有首尔大学在入学时会考察韩国史的成绩。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6

言归正传,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小学语文教师深思。小学作文应该教些什么?怎么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也是为了与人交流”,并在小学阶段要求写常见的应用文。小学作文教学喜欢让学生写出感人的记叙文、优美的散文,对实用文体写作不太重视,教材中虽有实用文体训练,但训练量少,且与学生的生活脱节。比如,我所在的学校,但凡当一个班干部、队干部都要参加竞选,都要写竞选稿,然后再投票,学生没学过,不会写,只好请家长包办。学生请假是学校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当老师要求学生写请假条时,就会收到类似的假条:“老师:我因为生病请假一天。某某某”如此言简的假条常常使语文老师无以言对。

吴忠豪教授在《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指出,和国内相比,国外更关注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美国中小学从三年级起每册教材都安排写调查报告、劝说信、信息说明等文体,实用文体写作在各年级写作文体中所占比例超过50。华东师范大学语文考试与评价研究所所长周宏老师指出,高考作文除了考议论文、记叙文之外,还应考核应用文。美国纽约市奥尔巴尼《小学英语课程说明》中明文列出“写作文体经验”,里边详细地列出各个年级学生要求学习的文体,初步统计6年级要求写作的文体超过17种。再如,美国《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举出了一个普通的美国人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在两周内的写作统计:“写了两份广告、填了一张保险估价单、一张所得税表,写了两份理由说明、一封抗议信、一封收款信、一封家书、一封申请书”。这反映出实用文体在生活、工作中的用途极大。

实用文体通常具备以下特点:① 有明确的读者对象,有明确的范围,特定的读者对象,并有明显的约束力。②有较固定的格式,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任务,不同的实用文有不同的相对稳定的格式和行文方式。③ 有较强的时效性。据笔者大体归纳,实用文体在中小学阶段的分类如下:①领条②借条③收条④请假条⑤留言条⑥通知⑦海报⑧调查报告⑨启事⑩私人信件(11)感谢信(12)表扬信(13)申请书(14)竞选稿(15)检讨书(16)日记(17)消息(18)会议记录。其中,留言条、通知、书信等许多版本的教材都有,但仍有大量的文体教材中没有涉及。语文教学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就应重视实用文体的教学。

策略一:明确小学实用文体训练的要求,根据教材特点及生活需要适当增加书信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了“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读书笔记”、“应用文”、“记实文”和“想象文”四种文体的概念。笔者认为,应当在各学段适当增加书信的训练要求。因为书信在实用文中是最基本的一种,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它和普通文最接近,而且包含着普通文的各个种类。所以,书信是值得好好学习的。美国特别重视写信,美国奥尔巴尼市的作文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写信,种类多达5种:一二年级写友好书信,三年级写邀请信,五年级写劝说信。笔者曾为某刊物举办的现场作文比赛命题,其中《给(喜羊羊)(灰太狼)的一封信》《给马小跳的一封信》等题深受学生欢迎,写出来的佳作较多。

下面是美国“全国教育进步评估”测评体系2002年作文测试四年级题目之一:说服图书管理员

试想下面这个情况发生了:

学校图书馆中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丢失了。这本书你可能想要反复阅读,或者这本书是你的老师或者父母曾读给你听过的,而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并未决定是否要再次购入这本书。

写一封信给学校图书管理员,说服他再购入一本。在你的信中给出足够多的理由来说明学校图书馆应保存此书。

这道作文题出得极为巧妙,首先,事情是学生熟悉的,这就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其次,写作内容是开放的,学生愿意绞尽脑汁写出足够多的理由来说服图书管理员;再者,说理必须层次清晰,这实际上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但这样的作文题在我们身边却少之又少,值得语文教师深思。

同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设计改编练习,将文本改编成书信。比如学了上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生命的药方》,可以设计写信练习:替艾迪为杂志编辑部写信,希望他们能帮忙找到那位医生。学生可以通过写信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告诉编辑他为德诺所做的事、德诺的现状,以及迫切希望得到编辑的帮助。再比如学了上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拥抱大树》,可以设计写信练习:替那位爱护树木的绅士给纽约市绿化管理局写信,指责丹尼尔虐待树木。学生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必须关注写作对象,在表达方式上注意合情合理,对文章主旨的正确把握也会在训练过程中得到实现。

策略二: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增强读者意识,为应对生活中的某些需要而作文。

关注交际目的,增强读者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亦即解决了“为什么写”的问题。日本等国家将写作教学“培养读者意识”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目标。他们认为,写作必须要有读者意识。吴忠豪教授在《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指出,“如关于旅游,若写给父母看,就要以汇报为目的;写给兄弟看,主要以介绍为目的;写给游客看,则要以愉悦为目的了。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表达方式自然会不一样了。”因此,日本的作文教学,从低段起,就要求学生“考虑写作的对象和目的”;中年段和高年段也分别提出了“依据对象和目的进行写作”,“要考虑依据目的和意图,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可以将作文训练编成有趣的生活情境,随着情境的发展,生成一个个应用写作训练的话题。教师不要为指导而指导,而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只有在学生产生言语动机基础上的指导才是最有效的。

2010年是世博年,上海也开展了许多“迎世博”征文活动。“世博”这一话题对于小学生来讲不太容易把握,容易写空话套话。笔者曾参与组织了“写世博场馆开馆辞”征文活动,觉得该题目既有创意,学生又有话可说,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以下是徐汇区建襄小学叶晓晓同学的开馆致辞:

亲爱的游客:

大家好!今天是一个令世人高兴的日子。我们的非洲联合馆终于开馆了。我代表2010年上海世博会非洲联合馆,向前来参观的各位游客表示热烈的欢迎。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陆,它形如一个巨大的不等边三角形。在非洲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9亿不同肤色的居民。我们的语言十分复杂,将方言土语计算在内约有1500多种。我们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农业和林业资源,盛产可可、咖啡、棉花等农产品。

我们的非洲联合馆将是园区里最引人注目的展馆之一,它由一万多件钢结构搭起。树木、沙漠、海鸥、动物、建筑……这些富有强烈非洲特征的元素将呈现在我馆的外立面上,勾勒出非洲大陆独具多样性的风貌,展现非洲的古老文明和勃勃生机。经过精心装扮的展馆,看起来更像一个巨型“礼盒”,而其中满载的,是来自非洲的43个参展方献给世界的惊喜。

非洲联合馆将成为世博园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观众看非洲,触摸非洲,还可以和非洲人一起唱,一起舞,一起欢笑。

最后,让我代表非洲联合馆向广大游客表示热烈的欢迎。祝大家参观愉快!

此致

敬礼!

非洲联合馆馆长:叶晓晓

同时,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创设练习和运用的机会,使他们学到的实用文写作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得到重温和强化。例如,迎新年活动时需要邀请任课老师来参加自己班的活动时,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写一张请帖,并相机进行指导。例如,有学生在操场上捡到一件衣服,可以指导全班学生写“招领启事”,然后选择一份贴在公告栏里。再比如,大队部即将举行下列活动: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万圣节、圣诞节……可以请学生以大队部的名义写一份活动策划书,策划书包括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主题、注意事项等等,还有其他自己想到的内容,都可以写进去。今天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在教学中落实到位,恐怕先要从小学生写实用文抓起。

策略三:关注写作对象和目的,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内驱力,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意识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写作对象和目的,有效利用生活中的写作源泉,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夏尊、叶圣陶在《大师的72堂作文课》一书中指出:“凡是应用文,都是应付当前的实际事务的,和实际事物有着密切关系,措辞要得体,要合乎身份地位,否则就不适当。”

训练学生写调查报告能促进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小学生写调查报告在国外并不陌生,国内有些版本的教材也设计了调查报告,但比例还太少,调查内容也很单一。学生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接触生活,接触社会,观察社会,才能获得写作内容。

我所在的学校今年实施“校安工程”,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对校园进行调查,对新校园提出合理化建议,然后选择一个主题完成调查报告。学生们的热情空前高涨,水龙头、屋顶节能、走廊节能灯、花草树木等都成了学生们观察的对象,他们通过采访后勤组老师获取屋顶面积,他们学着计算全校所有教室的日光灯,他们体验着当设计师的快乐,他们将世博会的直饮水引入校园,他们希望新校园像百花园。奇思妙想中有细致的观察,推理计算中有缜密的思考。他们进行广泛的调查,他们拥有充足的资料,他们将这些资料进行选择、归类、整理,他们知道,只有内容详尽、分析透彻的调查报告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许多学生觉得这样的作业“太好玩了”,希望老师多布置这样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