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背景下高校环境设计论文

工程背景下高校环境设计论文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前提

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切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都需要教师的贯彻与执行,教师的综合水平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意义上侧重于常规课堂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开展上,常常出现同设计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损减了教育教学质量。为有效改观这一现象,兼备系统专业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自然成为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取向。所谓“双师型”师资,是指既取得了高等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师资质,又具有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明的教学人员,即具有专业教学和职业实践双重资格认证的高校教师。具体到环境设计专业来说,除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外,还应具有建造师或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工程师等行业资质且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从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情况来看,青年教师占有相当比例,这些教师大多从学校毕业后即进入学校担任教学工作,缺乏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锻炼,参与设计实践少,教学经验不足。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容易偏重于就书本而书本、惟理论而理论,较多注重设计的创意性和视觉性,在实践方面则一带而过、含糊不清。这必然造成学生在知识体系完整度和实践认知能力方面的欠缺,而配备或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改观这一现象的有效办法。为此,高校既要适时引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更要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现有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任教师有计划地进行环境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结合实习基地建设和产学研课题立项,加强和企业互动,给出时间、空间和激励政策,使教师身体力行地投入设计实践和教学实验。目前,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校,在加强教师实践能力方面为内地高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此外,学校也可辅以培养的管理和约束机制,来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如可以把教师在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或工程施工的企业中的实践锻炼同年度考核、工作奖励、职称评定等联系起来,以此促进教师积极投身设计实践,获得全面进步。当然,受学校管理机制、教育传统、教师个人素质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项工作的开展,尚需深入开展广泛研讨和科学论证,尚需教师、基层教学单位和学校共同努力。受体制、编制、进人计划、进人频度等因素的影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外聘兼职教师是较快缓解在编“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首选良策。这些兼职教师首选设计公司科班出身的设计师、项目经理,他们既拥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相关资源,可以使课堂教学真正同设计实务结合起来,使实践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展。此外,弥补在编“双师型”教师不足的一个办法是尝试使用“双导师制”,即以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为平台,尝试由本校专任教师和企业资深专业人士联合授课,学生同时接受校内校外两位导师的共同指导。具体可由本校专任教师传授系统理论知识,企业设计师、工程师或项目经理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技能的辅导。这样的操作因涉及学校、学生和校外企业等多个方面,可变因素自然增多。其间,要注意加强校内外导师的有效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契合、课题的连贯性以及教学时间的保障等。无论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双导师制”的教育格局,都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方法,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与督导机制。

二、贴近实际工程项目是开展课题式案例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

环境设计专业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作业练习是训练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模拟实践转化的重要手段。事实上,真正的环境设计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同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定和影响,如:客户的主观需求、空间条件的限制、资金投入、气候条件、装饰材料、施工技术、施工环境以及其它不可抗因素等。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完设计流程与方法后,往往虚设一个假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方案,以此训练学生的设计创意与设计表达能力。这种假题因未与真正的设计实务相关联,而倾向于理想式、自由化和虚无性。学生藉此而展开的环境设计方案,虽然有的构思新奇、有的风格突出、有的表现技法娴熟,但往往由于脱离了设计实务而沦为闭门造车或纸上谈兵。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与拓展。作业练习的结果也不过是一场华而不实、花拳绣腿般的“设计秀”,这种方式培养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根本不能独立应对设计项目。因此,要想消除传统假题作业训练带来的弊端,必须将课堂作业练习同环境设计工程项目结合起来进行,真题真做。任课教师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提前联系实习基地,或从校企合作的实际项目中选择适合的项目设计作业真题,协同外聘企业工程人员,围绕项目方案向学生进行实例解读,使学生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分析作业课题,按照设计程序,完成现场勘测与设计调查,明确设计目标,抽绎问题点、找准切入点,务实创意、精准表达。遇到工程量较大的项目,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设计创作,借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个体服从整体,既能分工专进、又能协作共进,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完成项目方案设计。初步方案形成后,任课教师要及时会同外聘企业导师根据项目实际要求和工作经验对方案做针对性的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给出解决建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方案的设计优化。

三、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是开展实践教学的稳固平台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校环境设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应用人才的基本条件。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教学,不但能调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步入社会后对应用设计实践的适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采取校内和校外同步开展。国外发达国家的设计院校中,实验工房在整个教学用房中占有较大比重。除提供足够的场地外,同时也还拥有完善的技术设施基础,也包括良好的教学状态、专业的管理和兴旺的人气。受全日制教学格式的限定,仅仅依靠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是不够的,一些基本的实践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校内基地完成。具体而言,以装饰材料实验室、装饰工艺实验室、装饰构造实验室等为基础,成立环境设计研究中心,辅以校办企业性质的环境设计工程公司,将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行业经营有机统合,走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发展道路。国内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较早取得成功的有如广州美院在1984年成立“集美设计公司”,校内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装饰雕塑等专业纷纷依托自身的人才与专业优势,内联外引,纵向拓展、横向渗透,其教学研究、学术探索与社会实践直接关联,不但以高校学术优势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为自身学科专业建设注入了旺盛的活力。该设计公司以强专业实力和优秀业绩获国家建设部授予甲级设计企业资质和一级施工企业资质。其良性的发展模式、丰硕的教科研成果、卓越的品牌形象、优良的人才培养质量、丰厚经济回报,为我们做出了一个成功的示范。借此呼吁高校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决策层在资金、人员、管理、待遇等方面予以关注、扶持。受场地规模、资金投入、人员编制、运行管理等条件的制约,高校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不足以能完全满足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开辟是最好的补充与延展措施。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可以使教师和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了解环境设计行业运作的流程、方法,了解环境设计业态,了解就业格局与趋势。一方面,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开展正常的专业实习;另一方面可选择优秀企业,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按照自愿原则,在保证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和综合安全的情况下,在其中协议兼职,保持可持续性实践锻炼;再一方面,鼓励或规定专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采取业余或短期集中的方式到环境设计企业担任设计顾问或挂职锻炼,以能将环境设计教学时刻同社会实践保持同步联系。在与校外企业或研究单位合作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尽量选择社会形象好、运营规模大、管理规范、认真负责的机构或企业,学生在其中实习或兼职,始终要以实践锻炼为目的,要避免变成一般性的务工和单纯的经济创收,学校和校外基地方要有明确有效的协定和管理约束机制,以确保通过实习实训达到增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

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开展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灵活呈现

所谓工作室制教学,是以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专业骨干教师为主持人,由同专业或研究方向中具备一定设计研究和实践开发能力的教师为成员,在相对集中的教学空间中,以所承担的研究项目或所承接的项目工程为依托,以选修课的方式,言传身教,带领并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研发,以此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法源于德国“包豪斯”时期的作坊制。早在“包豪斯”创建之初,就坚持实施双轨制教学方式:一是由艺术大师担任培养学生艺术理念的教学任务,二是由技艺娴熟的工匠向学生传授作坊工艺。当时设有纺织、陶艺、金工、印刷等作坊,学生在通过基础课程考核合格后进入作坊学习,在作坊中,学生经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培养。及至“包豪斯”发展的中后期,学生实践创造能力已被社会普遍认同,优秀作品直接被生产厂商订购,投入工业化生产,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回报。这一教育经验确实给予当代高校在较好把握实践教学方面以启发。目前国外有相当一部分设计院校,都已成立了以教学、实践训练、设计应用为一体的工作室,教育水平、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兼顾,成果显著。综合看来,工作室制无疑是更好开展实践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国内个别院校已通过该模式试验,为环境设计专业以工作室制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成功验证。学生在经过3-4学期的专业基础学习并取得合格成绩后,在本科生导师和专任教师指导下,结合学习计划和个人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根据个人专业志趣、水平和发展潜力,本着师生间双向选择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学习。工作室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由工作室负责人协同工作室成员研究确定。统一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并及时带领学生开展理论研究和项目开发。成绩考核根据学生考勤、工作态度、研究能力、设计水平、团队协作能力、设计沟通能力等综合确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实践教学灵活方式工作室制教学,一方面兼备着课题研究任务,工作室负责人或成员应积极申报科研课题,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带领并指导学生获得如何选题、如何论证、如何申请课题、如何做好文献收集、采取何种科学研究方法、怎样开展深入研究、科学成果的呈现方式以及如何实现成果转化等知识能力。另一方面,工作室还须承接工程项目而兼备设计公司或工程公司的性质。工作室可依托专业与人才优势,向社会承揽环境设计或施工工程,给学生提供设计与施工一线任务的实践机会,通过设计“实战”,使学生亲历真情实境,接受设计“摔打”,历练心智,培养实创能力。因此,工作室制是一种真正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有益教学模式。

五、行业资格证书和设计竞赛是检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效果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来检验,在工程背景下,可以使用两种有效检验方式:一是行业资格证的考评通过率,二是在专业设计竞赛中入选和获奖的比率。行业职业资格证明是体现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所谓行业或专业资格证书,是指在社会某一行业或专业领域从事相应工作或开展相关活动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证明,一般分成若干等级,其等级晋升须参加并通过相关申评考核。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申考的资格种类较多,主要有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建造师等,其中,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属于社会团体或行业协会组织认定,建造师属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相对而言,建造师资格含金量较高,考核标准与通过难度亦大。获得建造师资格证书后,可在建筑装饰行业从事自工程项目开工准备、施工工程以致竣工验收等环节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工作。在建造师资格考核中,除考评申评人员在技术、管理、经济、法规等方面的组织管理能力外,有相当分量的内容是对工程实践方面的知识考核。获得该资格考试通过率的高低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此外,行业资格证书也是学生获得在社会环境设计与施工工程领域从事专业设计与管理工作的敲门砖,是从业后晋级职称或提高工资待遇的资本。为此,学校可通过聘请行业资深人士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亦可联合社会专门的资格考试培训机构代为培训。总之,以既能保证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又能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标准开展此项工作。由政府主管部门、专业协会或团体所组织的环境设计竞赛,既可以浓化环境设计专业的学术气氛、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又可以活跃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升民众设计修养。在环境设计专业展览、竞赛及相关活动中,学生作品一旦入选、获奖,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积累成果,同时也是检验学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尺。一套完整的设计作品,包含设计定位、设计创意、设计表达、设计说明、材料与技术分析以及版式设计内容。要想完成一套合格或优秀的设计作品,需要学生充分调动专业理论知识,发挥实践创新水平。针对目前相关环境设计的专业竞赛如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室内设计竞赛、手绘艺术大赛等活动,学校应积极组织,发动并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专任教师与校外导师应对学生进行认真辅导,帮助学生独立开展工作,按期完成设计作品,及时提交竞赛或展览。必要情况下,学校可适当在时间、财力、设备、资料、实验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此所取得的成果,必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积累就业成果,浓化学校的学术风气,使学校获取更加优良的社会形象。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以高等学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工程背景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分析,本文认为,工程性和应用性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根本属性,要想切实提升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从管理层面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机制。从操作层面而言,应采取灵活方式,尽快建立“双师型”和“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建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产学研结合,实施课堂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环境设计领域的资质考试、认真为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竞赛或展览创作设计作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等其它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植创新意识、增进创造能力,这不但是高校向社会输送环境设计专业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的发展之本。

作者:王正刚 李杰 单位:宿州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