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设计在海报设计的隐喻表现研究

共生设计在海报设计的隐喻表现研究

摘要:在图形设计中的共生图形,基本都会作为特殊形式而存于其中,其也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平面设计面向中,尤其在海报设计应用中最为直截了当。于是文章将从海报设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望能在阐述图形本身性质的同时,将海报信息传递功能进行实践,期望得到较为清晰的结论。从视觉隐喻这一视觉修辞方式的结构上进行分析,在结合共生图形自身结构来剖析,赋予隐喻含义的全新角度来探索且对共生图形设计进行各方面的优化。从海报设计自身对图形的要求上看,若能合理应用共生图形来凸显其中的视觉隐喻意味,对信息传递能起到简洁且富有创新性的表现方式,同时更加迎合了当今社会之中人们的审美需求。文章主要对文中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分析,明确了共生图形的含义、视觉隐喻的来源,且对两者的结构进行探究,探寻相对应的设计规律;并针对相关的设计方法来分析说明视觉隐喻在共生图形中的设计重点,以期通过对共生图形下激发隐喻表现的设计规律及方法进行分析,力求明晰共生设计与隐喻表现两者的关系,也为今后的海报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共生图形;海报设计;视觉隐喻

一、引言

作为平面设计中重要分支——海报设计,有着较长的发展历程且占据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席位;其作为讯息传递载体,充斥在当下人们的生活之中,具有强大的传送信息功能。平面设计师可借助其结合相应的图形元素来传递讯息,同时还能将外界认知和人们的需要完美融合。在海报设计中图形会起到主导作用,将海报要传达的主旨通过色、形及内涵来呈现。共生图形作为图形成像的分支,在设计层面上传承了形态学、结构学的元素;而隐喻更多的出现于文学修辞上,且重视其在视觉领域中的呈现方式[1]。更为关键的是人感官是相通的,如文学修辞下的隐喻与视觉隐喻,都会作为人们对世界认知的方式,也为二者在跨学科应用的融合奠定相关的理论基础;视觉隐喻则强调隐喻本身含义,通过本体喻体来构建视触桥梁,以求创造视觉语言的往来互通。海报设计中的共生图形多以幽默易受的优势出现,隐喻是人们感知事物的方式,而视觉隐喻可将二者结合再现在人们眼前,便于推进对世界的认知。那么笔者认为当下对共生图形的视觉隐喻表现研究,会对未来海报设计的呈现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二、相关内容概述

1.共生图形、海报设计阐释

共生源于生物学范畴,常规解释:两种物种在接触后转化为互利相生的状态。而共生图形就是基于此呈现于图像应用之中,多为形与形的借用依存的紧密关系呈现,将两个以上的图形汇总为一个整体。构成后的整体中蕴含的各个元素图形不仅易辨,同时还激发人们对新组合的兴趣。笔者经过相关资料的大量调研后发现,共生图形基本蕴含于整体图形之中,通常能够被分为三种共生图形的类型:其一,图底共生,其是图像学的基本范畴(正负形),鲜明的是图而底较为虚化形成的强烈对比,图、底关系更多依赖视觉识别中主体。如中国经典的太极图,既能表现阳也能幻化阴,带来生生不息之态势[2]。其二,同构共生,用多个形体中的小部分重构,来探求其中的相关性如何体现在重构图形之中。强调美学质量的同时重视自然合理性,探求物、形之间的矛盾均衡性。这种手法多在公益海报中被呈现,究其根本是其具有强烈的表达冲击力度。其三,轮廓线共生,基于边缘吻合形成的互补,简约趣味且蕴含深意。可为共用轮廓线形成不同的图案,如毕加索名作《和平的面容》中鸽子翅膀与女性侧面共用,而面容线条却与橄榄枝共用,同时深切点明对和平呼唤的主题[3];还可为文字共生,利用笔画线将字符重组,便于形成新图形。作为视觉传达表现的基本形式之一的海报设计,其在应用之中更多的是通过版式构成来吸引观者的视线。于是乎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将图文、色彩及空间等要素杂糅,再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向观者传达准确的需求讯息。

2.视觉隐喻阐释

共生图形中所蕴含的隐喻主要在视觉面向上,那么就要在图形界定明确的基础上,探究视觉隐喻的含义、特征等。其实隐喻作为语言中的修辞方式,而视觉隐喻更多作为视觉表现方式出现,但二者兼具有相关特性。“隐喻”的概念较为宽泛,多为比喻的一种,具有言外之意的含义,在文法表现中运用省去比喻的词汇。而视觉隐喻多基于抽象讯息与视觉态势二者紧密的联系,通过视觉形态演化来实现讯息的视觉传递,其关键优势在于运用简单具象且易感知的视觉结果,便于人们感知深奥的讯息概念。相对于语言修辞面向下对语言活动、风格及效果的重视,视觉修辞更多是倾向于可视化的图像形态来实现修辞目的。其在运用时偏重与符号的选择,对传递讯息进行有目的取舍,在幻化具有倾向性的简洁标识。由于视觉隐喻没有确定的指向表达,需要观者在接受的过程中通过感受,在图形认知中体会到确定性的存在。通常在结构表现为相关图形间的重构,也为图像上“刺点”特征(修辞结构中的喻词),再导向的构图之意的联想构成。

三、共生图形在海报设计中的视觉隐喻设计法则

1.构成共性

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而成的新图形为共生图形,其中蕴含着共用元素,凸显矛盾且和谐的画面感。首先共用形、线,其本身就是由多个图形来重构,那么图形中势必存在共用的部分。可为图底共生、形体轮廓线、同构共生等,如鲁宾之杯是.就是图底共生,利用线与背景的共用来实现图形转化的无缝衔接。然后共用组合元素,在图形创造上搭配选择两个以上通俗元素,便于观者准确接收到可需讯息。如选择形态近似图形、逻辑关联强及受众人群背景来进行设计,是共生图形表义及在海报设计中传递讯息的关键。最后矛盾共生,在图形上同样吸引观者的利器,具有强烈的反差视觉。关键是要在整体图形中让矛盾和谐存在,重视矛盾点在共生图形中占据的面积与呈现方式。保证画面重心所在且不突兀,倾向主体事物从而达到矛盾统一的画面效果。

2.表现特征

在《隐喻论:转义生成与视觉修辞分析》一文中,提道视觉隐喻以本体、喻体在画面中存在的方式差异,分为构成性及概念性的不同结构的视觉隐喻。构成性重视结构为喻体向本体转换的过程,两者同时在构图中出现可有的放矢,在静态海报设计及传播中,可保障观者在品读与理解过程中不易误读,但同时能够保证较好传播效率。而概念性更多强调喻体在场本体离场的过程,更倾向内化为想象的产物,重视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关联[4]。如在海报“和平”的设计,图中钢丝围墙幻化成展翅高飞的鸽子,强调和平被禁锢,突出本体“和平”的离场,内化的鸽子作为象征隐藏概念。而视觉隐喻的概念内化并无明确定量,就造成其象征意义的量化未知,虽其融入各地文化内涵且表达方式为常见的形式,但在市场应用中具有局限性。

3.相应关系

视觉隐喻主要以共生图形展现为主,明确两者间的结构关系,通过图形中的共生元素组合,来实现本、喻体之间的转义。如中国知名电影海报设计师黄海的《道士下山》,在构图上从视觉隐喻的角度来讲,以共生图形元素——葫芦来象征道及下山悟道,而深云来烘托未知的前路;葫芦形山谷作为刺点吸引观者注意力。由此可见,共生图形的矛盾焦点为视觉隐喻中“刺点”,同时作为隐喻桥梁来实现物转义,可谓两者在结构上互通有无。

四、共生图形在海报设计中的视觉隐喻设计呈现

1.转义呈现

实现视觉隐喻主要手法有从喻体——本体过渡,那么就需要转义来承接,即在视觉隐喻中从源域到目的域的转化。于是乎应用于共生图形中主要体现在客观联系上呈现相似形态的象征,同时也是基于共生图形各自的联结来形成设计的表层结构。首先,转义基本构成表现在图形形态的相似,从而呈现出从物到物的过渡作用,更便于视觉隐喻的审美感受的承接。其中的同构共生、图底共生基本离不开形态的相似性,体现一下两方面:图形的结构类似(线、面、几何形式)与功能类似(图形蕴含事物使用过程中的作用),究其根本为结构是功能的承载,二者相辅相成且合二为一。如动物救援的公益广告,在海报视觉呈现上将长毛狗与拖把进行同构,从侧面反映了狗狗的惨状,更易引起人们的恻隐之心;而后为含义相通,虽然形态上不相关却意义相通,在观者们的认知结构中相连接,形成新的隐喻生发机制。虽然形式上明显差别却难融为一体,更多的是意义上获得认同感。

2.手法及呈现方式

在手法上多为图形置换,呼应了共生图形的特性有关,在设计中极力寻求关联之处(形态、含义)来置换,保证图形在画面中的完整程度。为此主体图形所产生的改变,会为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增添相应的视觉隐喻性,传达最大化的海报内涵;或修辞双关,在设计上体现为让一种图形涵盖两种含义,基于双关图形再进行共生设计[2]。需要对设计目的具有明确想法,探求相关元素且把握相关刺点。在呈现方式上:首要是伴随存在,共生图形得以实现从尝试到传达的过程,在图形创作的过程务必重视观者感受,达成形意相通才能探寻到其中隐藏的趣味性。判断海报设计中的共生图形是否具有视觉隐喻,是需要观察要共生拼接点,才能断定其中是否具有隐喻之义。而后就是企图达到形义平衡,在共生图形的创作上让图形的视觉隐喻意味完美融合于图形之中;还可基于事物间形态上、含义上的相通,如人们在看到手时联想想到剪刀手。在海报设计中的共生创作可在决定共生元素之后,便于视觉隐喻的体现同时可对形式进一步优化,使图形的呈现较为完整,更能在自然尺度引发观者的共情。

五、结语

共生图形的视觉隐喻本就以图形为蓝本,在海报设计中探索新的构成方式,且视觉隐喻在其中的应用为研究重点,重视其在海报设计中的启示。本文从共生设计中的共生图形结构、视觉隐喻及实践方式入手,对其在海报中的设计规律进行探究,通过对共生图形中蕴含的视觉隐喻的设计分析来发现其中蕴含的重要启示。首先共生图形所涵盖的视觉隐喻,多从两者结构关系上切入,而其中的矛盾焦点便作为视觉隐喻中的“刺点”,轻松达成物与物间的转义;而后通过对共生图形在海报设计中的视觉隐喻表现规律的探寻,归纳总结出相应的应用原则,同时总结了矛盾和谐画面所需的因素。海报设计中共生图形、视觉隐喻的关系是伴随发生的,二者不可能分开存在,说明视觉隐喻中所以幽默寄寓的体现,是符合当下受众的审美趣味的,以期为今后的海报设计做有效补充,提升其相应的传播能效。

参考文献:

[1]王菡微.隐喻与视觉——艺术史跨语境研究下的中国书画[M].商务印书馆,2017.

[2]徐恒醇著.设计美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英]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英]贡布里希. E.H.象征的图像[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

[5]魏洁.图形创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蒋一鸣 单位: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