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共生的校企共建模式构建分析

多元融合共生的校企共建模式构建分析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新型育人模式,在我国被广泛运用,而且是高职教育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随着高职院校更多的面向企业办学,在人才建设与发展中更倾向于问计于企,更多地向适用化和运用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高职院校与企业管理模式、利益目标、文化氛围、隶属关系和行事风格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使得校企合作的模式多元、范围广阔、前景无限。由于校企的定位与职能各不相同,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向深层次拓展,通过建立校企联系、融合共生的合作机制,不断进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创新,使得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层面实现相互促进、融合共生、互惠共赢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按企业需求教、企业按学校育才用”,走特色化和多元化的以能力为本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打通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刚需通道,加快育才成才用才周期,实现适销对路的校企共建模式。

关键词:融合培养;校企共生;机制创新

1校企共建模式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1.1课程优化不及时

高职院校在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只要符合现阶段学校发展的热门课程就一拥而上,导致在课程设置上各二级学院或部门课程重复率高,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于新兴的课程,缺乏系统的了解,“其他学校开设了这门课,我们也要开设这门课”的思想较为普遍。还有一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多年不修订,课程设置抱残守缺,与市场需求渐行渐远。高职院校必须与市场为导向,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使培养体系更系统更科学。

1.2课程开发没有联动性

高职院校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培养,而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一本教案管三年的现象较为常见。更应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的课时,强化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真正进企业、进工厂,用市场来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的开发上,缺乏迎接挑战的勇气和能力,很多教师深居高校,有些连企业有哪几种类型,相应部门设置都不了解,更别说具体的岗位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进行更多的思考与拓展,学校培训与企业用工存在严重脱节,而且彼此沟通的渠道不多,供学生体验的机会更少,最终形成学校不了解企业需求,企业无法打通校企壁垒,无法实现双向或多向联动,最终各干各的事,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学校应该邀请企业进学校、邀请相应工作岗位上的企业员工到学校上课、强化教师外出培养学习、加大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力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教师企业岗位的认知,更好地促进教学。

1.3社团活动没有更好促进学用结合

高职院校各种社团搞得红红火火,学生乐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有些却浮于表面,没有将活动中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深化,很多都是活动终了,万事大吉,没有真正想过如果是职业人如何来组织相应活动,或者在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如何实现岗位价值,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深入一线了解过企业,对于未来的职业路更是盲从,虽然教学者也在引导,但却没有讲深讲透,使得学生总在想当然中自我设限,没有遵行企业的运行规律来约束和开发自己的行为,学用的脱节是导致学生思维的片面,许多停留在初始阶段而没有进阶,也没有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

1.4机制创新没有紧迫性

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生源质量和数量上与普通高校相比不具优势,加之学校一般都是开展技工类的课程,也会有定点的代工代训项目,在培养模式上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套路,有些认为没有改的必要,遇到新生事物和新业态出现时,也对企业的需求置之不理,而企业最想通过高职院校招聘到有潜力的技工人才,特别是一些制造业更是希望高职院校的技工人才培养更加聚焦,当学生进行入企业时能够快速成长为企业的骨干,但校企彼此缺少沟通,而且社会上新工种可供选择的面越来越大,专业技工类人才出身社会就被分流,学校认为每年毕业学生都有就业,在校企合作中持观望和守旧态度,导致合作机制不明显,没有随着企业发展特点来培育技能人才。

1.5人才转化没有成果性

学生经过几年的阶段性学习后必将步入社会,当其选择就业时却显得盲从,众人吐槽所学专业根本用不上或者不对口,进工厂觉得待遇太低,还不如跑快递或送外卖来钱快,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虽然也就业了,但却未达到理想状态。而企业每年用工高峰期都或多或少存在“用工荒”,老年技工退休后更是出现青黄不接,年轻人不愿进工厂,而且人才培养周期拉长,这都导致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弊端,这一出一进并没有消解彼此的分歧,人才的成果转化需要通过校企密切配合来加以解决。

2校企合作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2.1不急于求成,注重过程管理

校企合作过程中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校企双向放下成见,加强沟通,不要让一点小矛盾引发不愉快而终止合作;或者由于管理层更换而导致畅通机制受阻,只有彼此把育人和用人有机结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并注重过程管理,就可以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有效。

2.2不贪大求全,注重精品课程开发

校企合作的领域很广,涉及面较大,切记不能贪大求全,认为一次性就可以上多个项目,导致行动缓慢,而应充分调研多个企业后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根据行业趋势来设置相应专业,并瞄准相应行业特点与企业进行多轮沟通,派驻联络员进行信息反馈,加大师资力量的引进与培养,注重精品课程的研发,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

2.3不唯上不唯书,敢于破旧立

新校企合作不是一种既定的模式,而是双方彼此沟通与协作上建立起来的。企业的发展是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要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有一种破旧立新的勇气,敢于打破条条框框,不照本宣科,真正找到建立良好的共建共育共生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在对待具体事物时要辩证地分析,不搞一刀切,允许新事物涌现,让彼此在磨合中找到共同诉求,从而增强彼此协作的粘度,为育人用人贡献各自力量。

2.4不唯利是图,创造学术氛围

学校是育人的殿堂,企业是用人的机构,在校企合作中肯定会涉及不同诉求,不能各打小算盘,而应通盘考虑,统筹兼顾,让宽松的学术氛围笼罩在双方,让携手育人开出丰硕的果实,只有避免唯利是图的心态,就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双方合作的良好氛围,使各自发挥优长,加速育人与用人的衔接,最终形成高职院校百花齐放,企业百家争鸣。

2.5不搞短视行为,坚持久久为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基础性工作,将校企合作抓深抓细,真正瞄准企业痛点去分析与组织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净心静气练内功,按照人才的发展规律和现代年轻人的特点去悉心培养,采用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才会让学生以后的职业路走得更顺畅。

2.6不走过场,提倡真抓实干

理论与实践是像硬币的正反面,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会发挥出最大功效,校企合作不是口号,而是必须真抓实干的具体事情,只有当学生通过学校的培养后,出身社会企业抢着要,彼此达到融合共生时就会成为一种新趋势,高素质人才必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3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方法路径

3.1找准时下痛点研究课程开发项目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深化,企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而对于新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瞄准企业痛点来研究课程开发,才能适应高职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现在提倡“定制开发模式”,就是要按照企业的订单式进行人才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学校就输出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只有全面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学校的就业率才能够得到保证。

3.2利用多种手段夯实教学基础

通过不断地教学手段创新,使学校的培养向企业延伸,使企业的需求向学校传递,使学生的理论向实践转化,真正实现三方互动,从而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型人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肆虐,线上授课成为各大院校的标配,教学过程交互性、参与性、互动性增强,使以前单一的课堂教学变成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新方式,借此可以让企业变成线上教学第二课堂,让学生通过链接企业的具体场景来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强化,第二课堂的企业专业技能人才可以成为课外辅导员,通过在线定点培训企业专业知识,让学生更多了解企业的运行状态,为即将就业储备丰富的知识。

3.3注重平台搭建,完善职称评价制度

校企融合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培养跨课程乃至跨专业的“复合型”教师和教师与工程师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力度。职业院校应在强调教学与科研的同时,强化企业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使调研学习与企业用人需求结合起来。学校在职称评定时要将企业见习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硬杠杠”,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见习经历才可以在职称晋升中给予通过。从而让校企业互动成为常态机制,形成融合共生的校企合作关系,推动校企合作在更广范围和更深领域实现多元发展。

3.4形成链式反应推动提档升级

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表现为校企双方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将核心技能培养与具体、实际生产经营项目紧密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实现结合产业生产进行专业教学,做到边生产、边教学,实现“学用合一”“学生、员工身份合一”“岗位、课堂合一”,真正将“工”与“学”融为一体。校企合作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在彼此达成共识和不断协作中才能进步,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和力度必将反映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和高质量的人才输出上。企业的人才瓶颈将会打破,通过不断地优化调整和完善,将彼此的诉求进行平衡,发挥出各自优长,形成一个良性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就可以推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的不断升级,从而加速行业的裂变,在企业的转型中满足人才的需求,形成高质量人才建设的链式反应,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拓展。深化校企合作是一个持续性常态化的工作,但是要防止出现跑偏变形,顾此失彼的情况再现。学校课程教学设置具有周期性,但是企业会随着市场变化而提出新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做好沟通,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用人需求来统筹安排,从向校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共提高上来进行考虑。高职院校与行业商会或者企业家协会了解得不多,对于新型企业发展信息掌握不及时,而企业对于人才配置更多采用市场化配置,有可能会导致双方的合作容易浮在表面,而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只有通过彼此建立畅通的渠道,通过论坛与年会、行业信息互通、人才见习与定期反馈等方法,形成定期回访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另外,高职院校考虑要长远,与校企合作要及时沟通与交流,利用好前期搭建的平台,在合作中彼此包容与协作,让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让使用人才更具专业性,通过双向互动与磨合,使输出端和输入端都能实现价值最大化。最终实现学校按企业需求教、企业按学校育才用的良好局面,共同构建多元融合共生的校企共建模式。

参考文献

[1]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教职成.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6号[Z].

[3]姚家春,丁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5(6).

作者:曾园 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