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传统银饰产品创新设计初探

彝族传统银饰产品创新设计初探

摘要:彝族对于银的热爱,是祖祖辈辈的血液里所传承下来的,是刻在骨子里不可磨灭的。在彝人的一生中,生有银相迎,死有银相伴,也是彝人一生重大时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今世界,各文化相互碰撞融汇,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也融合时尚走向世界,文创产品是其中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本文探索将彝族银饰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之中,目的在于更好的保护彝族银饰文化,同时更好的吸引彝族人对彝族银饰工艺的传承,为彝族银饰文化带来新的生机,将彝族银饰乃至彝族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大众更加了解彝族美学与银饰工艺,增加彝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与凝聚力,从而更好的推动彝族文创产业和传承彝族文化。

关键词:彝族银饰产品设计;彝族银饰现状与发展;文创产品

1彝族银饰概况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追溯根源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云、贵、川三省,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仍完整保留着彝族特有的文化,其中彝族银饰文化作为最具彝族代表性文化之一,早在2008年6月就入选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之凉山同时存在汉族、彝族、藏族、摩梭族等,在各少数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彼此影响下,彝族银饰图样繁多、光泽度好、做工精致,不亚于被称为中国第一银饰的苗族银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银饰文化不断被大众认知、接受和喜爱,彝族银饰正走向世界,在时尚美学中,占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银自古以来受到彝族的追崇,其在宗教信仰、婚丧嫁娶和风俗习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凉山州《雷波县志》记载:“贵妇首戴网罩,金银器满头,耳轮悬珊瑚玛瑙珠粒,累累然,以多为贵”,可见彝族以银为贵,如图1。彝族老人逝世之时,家人会在其口中放置彝族人称之为“曲征”的银片,意在净化灵魂,更好的保佑子孙后代。凉山彝族进入父系氏族之后,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毕摩宗师维勒曲布创立了仪式活动之前要进行卜筮;在为亡魂超度仪式活动中要设置金银城和金银桥;制作银笛和金口弦;发明了金弓银箭和木茅[1]。从此确定了确定了银器在彝族毕摩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及崇高地位,如图2。彝族人都以佩戴银饰为美,以佩戴较多银饰为贵,凉山彝族对于头饰有着特殊的执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银斗笠和银帽,如图3、图4。彝族人把它称为“依马尔布”,银斗笠一般是在彝族人结婚的时候,新娘子戴在头上,让新娘子显得更加美丽。其它如银胸饰“扯扯火”、银背饰“曲波嘎”、银手镯、银耳环、银戒指、银领牌、银肩带也是彝族银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充满了彝族美学。传统彝族银饰有着繁杂的制作工艺,主要包含熔化、锤揲、錾刻、镂空、掐丝、焊接、包镶、酸洗等,随着现代工具技术乃至智能设备的发展,很多传统工艺逐渐被批量化产品所取代,如银片、银丝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了手工工艺者的劳动,提升了生产效率。

2彝族银饰的现状与发展

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位于横断山区,是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又加上相接青藏高原贡嘎山系,所以地形险峻,经济发展不足,且很多地区交通任然不够方便。所以彝族银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还是以银帽、银胸饰、银戒指、银酒具等传统彝族银饰的方式呈现,依旧局限于传统的形式当中,不能很好的迎合现代审美需求和消费潮流。随着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关注、保护和研究,对于彝族文化的研究兴致日益增加,彝族银饰文化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文献[4][5]对于彝族银饰装饰图案的发展历史和符号学价值以及文化意义有了科学、具体的研究;文献[2][3][8]分析了彝族银饰的主要类型、产品造型和文化内涵;文献[6][7]分析了彝族银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重要意义。受地理位置和人文影响,目前凉山州的经济水平仍然较低,刚刚实现基本脱贫,旅游资源尚未得到良好的开发。笔者走访了凉山州西昌市各大景区,发现除简单包装外目前市面上有关于彝族银饰的文创产品设计非常少,彝族银饰的主要商品如表1,仍然是针对当地消费者为主的传统彝族银饰装饰品,彝族银饰文化并未得到良好的开发与利用。现代技术与时尚潮流必然能给彝族银饰带来更多发展空间与可能性。想要实现彝族银饰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有效结合当下产品创新设计的理念,以市场消费需求为立足点,通过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将传统技艺的价值以市场价值的形式呈现出来,用设计力量驱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的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的消费需求,以此更好的发扬彝族银饰文化。

3民族文化文创产品现状分析

文创产品是将传统的文化融入现代科技与审美的创意产品设计,其特质是使人们能够很好地接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大众在现代化产品之中感受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活力,同时给该文化知识产权带来更大的收益。近年来,文创产品在国内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文化部甚至将其纳入了各个博物馆的业绩考核范围之内。在庞大的旅游产业开发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被大众所喜欢及购买;特别是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获得一致好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地区推出了属于本民族文化的文创产品。但是,目前文创产品在创新发展上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3.1千篇一律,缺少创意。目前市面上所见文创产品主要还是以传统工艺品和纪念品为主,大多存在形式单一、创新不够的问题,只是将民族文化元素简单融入产品之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雷同性,如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云南,主要是传统的布艺玩偶、首饰手链、刺绣背包等,千篇一律,并无新意,有些仅在商品包装设计上添加了当地文化元素,以刺绣背包为例,除去花纹和颜色之外,与其它背包几乎没有任何差异。

3.2片面强调文化。文创产品是文化和创意的结合体,是用现代设计和巧妙的创意将不同的文化带进人们日常生活,宣扬文化的一种手段。据笔者调查,当前市场对文创产品的理解大多时候非常片面,将民族文化元素片面地应用到设计之中,主要呈现手段为在产品上简单的印上著名景点、特色建筑和传说故事人物,缺少对创意及元素的深度思考和巧妙运用,不能迎合市场的差异化竞争和现代人对于潮流美学的追捧,如只是单一的将当地著名文化景观造型印在明信片上,并未加创作。

3.3缺乏实用性。目前民族文创产品市场占比最多的还是特色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其中主要是观赏性为主的产品,例如云南瑞丽少数民族的根雕摆件,单作为装饰品,富有一定趣味和民族地方特色,但功能和实用性方面则显得相对贫乏。好的文创产品并不单纯是日常生活中点缀的艺术,还应能融入生活,通过功能实现让人们对民族文化产生更直接有效地感受和体验。

4彝族银饰的文创产品创新设计

如前文所述,目前对于彝族银饰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其文化的挖掘、品类的梳理、制作技艺的总结,未能结合现实产业发展需要,从市场消费对文创产品需求的角度,引入产品设计创新的概念,给出创新设计的策略性建议。

4.1构建彝族传统银饰的文创产品设计体系。彝族银饰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单纯装饰为主的银饰,主要有银斗笠、帽饰、耳饰、领饰、胸挂、衣扣、手镯、戒指等;一类为具备实用功能的银器,主要有马具如银马鞍、马笼头、银马铃铛等、银餐酒具如银酒壶、酒杯、银碗等、银蓑衣、银烟杆、银刀鞘等。这些具体形态的产品完整构建了彝族银饰的产品体系。现代产品创新设计包含相关理论、程序、方法,有着丰富的架构体系和完备的逻辑内涵,除了基础的造型美学外,易用性、求适性、致美性、创新性是现代产品创新设计的四大原则;尤其求适性原则,其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体验设计为关键,材质工艺方面迎合用户需求,要求产品满足环境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要求,让产品适应社会,符合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人们心里需求的变化,追求适度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求[15]。基于彝族银饰的产品体系,将现代产品设计的丰硕成果,融入到彝族传统银饰技艺当中,探索出符合彝族传统银饰发展特色的文创产品设计之路;比如利用现代产品形式美法则重新度量彝族银饰的美学规律,进行抽象提取,化繁为简,凝练成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同时利用好彝族元素所传递的符号意义,传递彝族银饰特有的文化风韵。

4.2指导彝族传统银饰产品更好的走向市场。彝族银饰的制作目前主要还是基于当地民众对银的需求,以家庭作坊和世代传承为主,相对缺乏品牌意识和市场推广;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如淘宝、京东等在线销售渠道,微信微商渠道,抖音直播带货等日趋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战场,这位文创产品的宣传和销售开拓了新的窗口和渠道;通过网络可以随时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和了解现实潮流动向,比如个性化定制和高端礼品定制等;与此同时,更需要注重从品牌策划和产品包装以及营销宣传、终端服务等角度入手,系统制定切实可行的执行策略,助力彝族银饰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4.3探索彝族银饰产业的国际化道路。彝族银饰有着极为鲜明的彝族文化特点,这是彝族银饰能够存在和被珍视的基础,但地域性明显某种程度上也同时成为其文创产品国际化的阻碍;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更国际化的设计是更简单几何化的设计,是去除了包含了造型和色彩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的,但这并不代表就不能利用民族文化的元素来设计符合国际化消费大众的产品;比如彝族银饰中也隐含着大量“▲”形、“█”形等几何造型,通过精简银饰的造型比例和搭配,势必能够探索出新的更加符合国际审美的彝族银饰新美学。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结合构建的基于传统银饰技艺的新型产品设计理论,将带有彝族文化符号的彝族传统手工技艺和银饰产品输出国门,对内可以提高我国文创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释放相关产业剩余产能,对外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总结在文创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传统手工技艺的设计基础相对薄弱,缺少现代设计理念的支撑,需要加以引导;设计力是创新过程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利用创新设计让彝族传统银饰技艺在发挥其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更好看、更好用、更加人性化、更能体现市场价值,正是本文讨论的方向所在;本文旨在驱动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给传统技艺带来新思维、新文化和新动能,这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作者:贾英杰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