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范例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范文1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得到了明显提升,迎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逐步提高,人民币结算越来越受到外国客户的青睐,离人民币国际化越来越近。新冠肺炎的暴发导致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也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客户群体越来越庞大。2020年上半年,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经超越日元和英镑,在国际上取得第三名。人民币自由兑换性高,普遍接受性也逐步提高,能保证得到偿付,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充分满足国际化需求。

(2)选题意义。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金融市场日益健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声浪也越来越高。人民币国际化对降低外汇风险有很大作用。同时,为了方便客户,如果都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更好地将中国供应商的业务整合在一起,与银行开展统一的结汇、锁汇等业务,稳定及降低销售成本的风险。提高人民币汇率稳定性可以大幅降低外贸企业跨境贸易结算业务中的汇兑风险,为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冲击提供安全保障。目前,推广人民币跨境结算迎来新机遇,比如绿色金融的开展、双循环的经济效益、“一带一路”的成果、数字人民币的发展。

1.2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位的提高、外贸交易量不断攀升,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模式上,学者给出了不同建议。邱添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蜿蜒而曲折,但是也要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支持。胡晓炼提出,当前国际社会对未来发展的看法逐渐一致,即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环保。中国承诺从碳达峰转变成碳中和的速度远超发达国家,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2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完善国际货币制度,维护国家安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联系紧密、密不可分,国家货币的作用和价值在经济全球化中被逐渐淡化,对于一国而言,应当着眼于货币保值。研究中发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发展越繁荣,货币保值能力就越弱。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凭借其优良的保值能力,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世界货币的作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国际社会的认可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我国储备了大量国际货币来保证贸易顺差和稳定的国内经济环境。和许多国家一样,我国也储备了大量的美元作为战略性举措。不过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政策等各种原因,近两年美国的经济逐渐下滑,美元的保值作用也逐渐减弱,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波动。对此,我国采取“一篮子”货币的外币组合政策加以应对,以加强人民币的保值作用。如果有一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我国受到其他国际货币的影响就会相对较小,有利于我国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

2.2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外贸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广大主权国家接轨,我国使用美元进行国际结算。但是由于美元的汇率波动较大,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结算时经常面临外汇风险,以至于企业利润降低,容易对我国跨国企业造成很大影响。我国是WTO的重要成员,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降低了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也使得在逐渐白热化的市场争夺战中,企业会受到更严峻的冲击。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我国就可以更好地应对汇率风险,获得更多企业盈利机会,发挥旗帜引领作用,提高企业发展空间,降低系统性风险,给企业注入生机与活力。

2.3有利于完善金融体制机制

人民币正处于国际化的上升阶段,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提升人民币的保值能力,以更好满足其他国家的跨境贸易需求。这要求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构建中,必须要建立健全金融体制机制,改善营商环境,通过金融改革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此外,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还需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确保货币交易安全、公开、透明,保证国家安全。完善的金融体制机制,将反作用于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推动市场运行效率的有效提升。

3美元国际化的发展经验

3.1强大的经济实力

每一历史时代中的世界货币背后都有强大的国家力量作为支撑,国家力量也意味着经济实力,新兴大国主权地位的全面提升带动了货币国际化的发展,也面临着既有大国货币霸权的威胁。新旧霸权的较量是新兴大国货币国际化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推动新兴大国货币国际化的成功主要在于强大的经济实力,这有利于提高国际认可度。

3.2适度的资本输出和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适度的资本输出和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主要表现为一国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大于进口贸易和被投资。具体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战争带动美国生产技术和生产率的全面提升,商品生产数量也大大增多,以至于国内市场逐渐饱和。这时美国为了寻求更多的扩张机会,必须将眼光着眼于海外消费市场。这要求本国贸易部门寻求更多样的融资渠道,以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从而带来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结算机会。接着,为了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本红利整合在一起,美国不断扩大对外投融资规模,相应的,随着国家地位和话语权的提升也增加了美元的国际结算机会。海外投资在产业转型升级前提下又倒逼推动本国贸易扩张。最终,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循环的共同扩张提高了本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计价、结算和储藏地位。

3.3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

资本投资的资源配置功能在金融市场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并辅助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市场为生产、贸易和海外投资提供健康稳定的营商生态;另一方面,配合货币在全球市场的交易和兑换需求,得以体现出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很重要,为本国货币发展成为世界货币奠定先决条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个良好的金融市场对美元和其他金融产品在跨境贸易中起压舱石的作用。为了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政府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建设,即开放性、稳定性、流动性。首先,美国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脚步、深化金融市场体制机制改革以达到国际化的目的。其次,美国先后颁布了《埃奇法》《金本位法》,以此确认了美元本位制,巩固了美元本位制的地位。1913年美联储成立,美国建立起了正式的中央银行体系,伴随着1934年证券交易法令的下达,证监会应运而生,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大对市场主体的监督和管理力度,维护市场秩序。最后,不断健全的金融市场为美元国际化孕育了更加公平、开放、稳定的对外投资市场,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投资者,使美国金融市场生机勃勃。

3.4政府的正确决策

政府的正确决策对一国货币国际化起关键作用,把握好历史性机遇可以使本国货币更好走上国际化。英国掌握海上霸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时期,正值美元国际化初始阶段,面对更加成熟健全的英镑体系,是政府在这一艰难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得美元国际化逐渐提上日程。为了扩大美元的国际影响力,美国政府从区域进行试点,逐步扩张到全球,以大棒政策为突破口,进一步控制拉丁美洲地区,防止欧洲国家对其进行干涉。1913年,美联储的建立使美元国际化从量变转化为质变,美联储在美元国际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使得美元正式走上国际化道路。由此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启示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物质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力量、一国货币国际化需要大规模的贸易及适度的资本输出、一国货币国际化市场离不开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政府对历史性机遇的把握对货币国际化起着旗帜一样的引领作用。这提示我国也要加强自身经济实力,适当增加资本输出、健全金融市场、完善政府的调控机制。

4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模式

4.1人民币国际化离不开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健康发展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的机遇,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阶段,许多环境问题也逐渐暴露于公众视野中。随着党的四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提出绿色金融理念。当前绿色、环保、低碳发展,已经与国际社会达成一致。无论是我国承诺从碳达峰提高到碳中和的时间还是对《巴黎协定》认真负责的态度,都充分彰显中国的大国担当。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碳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年排放量几乎有100亿吨之多,接近全球排放量的30%;另一方面,我国在减少碳排放量的道路上从未停歇,2020年我国碳排放量较上一年减少了创世纪的7%,完成了此前对外承诺的2020年的气候目标。我国还拥有强大的碳交易实力。全国碳交易市场于2020年7月16日正式上线交易,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我国碳交易市场在未来有望超过欧美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随着我国绿色债券、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行,以及绿色金融产品的丰富,不断完善的金融体制机制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有利于加快建设绿色金融体系。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有望成为更加公平公正、与全球和谐共生的金融市场。人民币在碳交易中发挥计价结算的作用,在绿色金融里充当重要媒介,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模式。

4.2双循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基于国内大循环,促进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有效结合,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稳扎稳打、打赢脱贫攻坚战,给国内市场注入动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国内条件。连接国际大循环,要抓住高水平开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机遇,保障人民币的质量。通过提供更多的对外贸易机会,创造新优势,提高话语权,促进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国际经济合作与良性竞争。目前,我国开放的营商环境、不断进步的社会以及科学的治理体系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者。随着我国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社会治理的不断进步,以及监督管理体系和市场秩序的不断完善,将会加强对外投资者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信心。在双循环政策的支持下,人民币如果成为绿色金融的国际结算货币,凭借其丰富的应用场景的模式,将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新的助力。

4.3“一带一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随着“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投资、贷款、建设、运营一体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大量的资金支持。丰富的贸易渠道、完备的金融市场以及安全的国家环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互利共赢,体现大国担当、深化友谊,有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人民币使用的需求端来看,“一带一路”是重要战略方向。从贸易角度看,中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俄罗斯,1/2来自中东,比如伊朗、安哥拉等国。从投资方向看,2019年中国在主要投资目标国家阿联酋的直接投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投资增长率超过90%,在2020年新冠肺炎打击之下依然超过50%。为此,为加大人民币的国际接受度,可利用“一带一路”政策以更优惠的价格鼓励沿线国家购买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形成以“一带一路”为载体、国内市场为核心的交流合作。同时,可利用国内京津冀、长三角、川渝、海南、大湾区五大经济区和中东、北非地区进行互联互通并开展更多尝试,从而催生更丰富的人民币使用模式。

4.4数字人民币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独立自主的跨境支付系统。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数字美元、比特币BTC、比特币现金BCH、以太币ETH等各类主权数字货币和虚拟货币的挑战。相比于其他成熟的数字货币,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更具优势,凭借其更宽广的上升空间,将成为跨境贸易的有力抓手。数字人民币的广泛应用是数字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随着数字经济的逐步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强度也须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是世界面对的全新模式,为数字货币发行提供强有力的营商环境,也为国际货币体系奠定基石,逐渐形成了技术相对成熟、覆盖范围广且安全性高三大独特优势。这种广泛应用对外国优良经验的“引进来”和人民币“走出去”有着巨大帮助。站在数字货币角度看,我国央行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有利于建立发行更简明、高效的流通体系,推动数字货币在跨境结算和金融交易方面将简化更多手续,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增长。

参考文献:

[1]联合时报社.胡晓炼:绿色金融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EB/OL].[2021-08-03].

[2]中国银行保险报.锚定双循环提升人民币话语权[EB/OL].[2021-07-30].

[3]新华社客户端.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探索新模式[EB/OL].[2021-08-02].

人民币国际化范文2

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和可行性

1.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003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吸引外资的头号大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高达535亿美元。2006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的国家,外汇储备高达8537亿美元。201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将达800亿美元。如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强势货币走向国际需要有强势的经济作为后盾,所以人民币国际化离不开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时代,一个经济体要想走向国际,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其根本保障。美国、日本、欧元的国际化道路正印证了这点。所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成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强后盾。

2.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作为联合国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就国际货币事务来看,中国在IMF中的投票权和代表性日益提高。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更加有含金量。中国不断加强与欧盟、东盟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积极推动上海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亚太地区的合作、稳定与发展。针对国际事务,中国提倡人道主义,和平友好协商,积极推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另外,中国加大军队建设,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积极处理周边友好关系,国际影响系数不断增大,这也为人民币走向国际扫除了许多障碍,也使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可能。

3.稳定的货币信心。如果一国货币要想走向国际化,它就必须要求人们对此货币有稳定的信心。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人民币的未来预期比较看好。加上人民币保持着不贬值的势头和形象,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人民币的稳定性较好。并且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使人们对人民币充满信心,这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4“.试点”的良好效果。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已得到广泛的使用和流通,产生的人民币效果良好,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国家甚至将人民币视为仅次于美元的币种。还有许多地区甚至将人民币当作减少贬值风险的保值物。近来,日本许诺购买100亿美元的人民币债券,这都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有良好的发展进程。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良币”的形象,增强了其对人民币的信心,也赢得了周边区域市场对人民币的信赖。

5.美元的价值质疑。随着美国金融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开始对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产生质疑,一些变革也悄然进行。区域货币异军突起,欧元实力不容小觑,现恰欧洲出现债务危机,货币生态位悄然制衡。在东亚,一直以美元为结算主导,即所谓的美元区,日元相比差距甚大,现美元深受质疑,随着人民币的强硬走势和“试点”的良好效果,这无疑为人民币走向国际提供了契机。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和弊端

1.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货币的国际化不仅取决于该国的经济规模和实力,还深受货币发行国的资本控制以及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的影响。金融市场不存在或存在极少的资本控制,将有利于该国货币的国际流动性,而金融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越大,将有利于建立发达的二级市场,产生大量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利于货币国际化。由于社会现实原因,中国的资本控制力度相对较高,金融市场的开放深度和广度相对不够,与货币国际化的资本控制标准以及金融市场的开放广度和深度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2.宏观调控难度加大。要想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的稳定,需要牺牲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所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民币国际化后,一部分人民币要流入国际市场,流通国际市场的人民币的流动性将会削弱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调节和控制力度,宏观调节难度大大增加。所以人民币国际化,会使我国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宏观调控的实施效果将深受影响。

3.国际收支状况转向。由于我国现阶段是世界外汇储备第一的国家,贸易条件出现双顺。然而,如果人民币国际化,为了保证人民币的流动性,加上外国加大对人民币的持有储备,会使得中国的外汇进口速度快于出口速度,也便导致国际收支恶化。一旦中国欲以赤字的姿态提供人民币资产时,人民币持有国对人民币清偿能力的信心指数将会大大下降,从而导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由顺差转向。

4.金融风险系数增加。如果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那么人民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流通时便会出现利率不一致。因此,利率的差额也会导致大量的投机行为,当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时,大量套利资本涌入,外汇存款增加;当国内利率低于国外利率时,大量套利资本外逃,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存款减少,形成泡沫金融,这将严重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稳定,甚至形成连锁反应,导致世界经济危机。

5.国际责任加重。一旦人民币成为国际性货币,那它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就越大。人民币货币政策的实施将会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很大影响。维护金融稳定,减少金融风险,做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和贷款的主角色,并时刻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出现,实现人民币的强硬势头,国际责任重大。

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

权衡人民币国际化机遇和挑战,国际化定位是可行并符合历史潮流的。借鉴美元国际化发展历程,美元是由原来北美洲区域货币发展到国际性货币的。所以,人民币走“先周边区域化,再国际化,后和谐化”的道路比较符合实际。欲想一步登天实现国际化是不可能的,并且弊端甚多。人民币国际化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一)人民币周边区域化。在人民币发展的周边区域化阶段,应当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以边境贸易和相关服务贸易为切入口,逐步加大对人民币的流通和使用范围,然后通过友好协商和缔结协议,使人民币在周边区域的流通和使用合法化、正常化。第二,以同心圆形式慢慢辐射扩张,建立大陆与港澳台自由贸易和合作机制,以此为圆心,带动周边区域,实现人民币周边区域化。第三,积极加强与其他区域合作,扩充影响力,为人民币国际化扫除一些障碍。

人民币国际化范文3

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通过RQFII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境外人民币投资困难的问题,拓宽境外人民币的实体投资规模才是根本出路。在这个方面,国内金融机构的离岸金融业务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将成为国内离岸金融业务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战略机遇。由于离岸人民币具备离岸货币的基本属性,可以成为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潜在业务资源,因此,需要在政策上明确将离岸人民币纳入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经营货币,抓住RQ-FII制度扩容过程的短暂发展时间窗口。

关键词:

离岸金融业务;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离岸人民币

一、问题的提出

实现境内外完全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基本前提之一。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渐加快,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境外持有的人民币资产规模日益庞大。截至2014年底,境外人民币存款约为2.7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7000亿元,离岸人民币总量占全球所有货币离岸存款总量的1.7%左右。[1]为了逐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可接受程度,除了探索扩大境外人民币的投资途径,我国也开始有计划地建立和实施境外人民币回流国内的投资机制,以进一步增强境外人民币资产的投资吸引力。在此背景下,2011年12月16日《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下简称RQFII)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香港子公司作为试点机构开展RQFII业务,即境外人民币通过在港中资证券及基金公司投资A股市场。四年多来,RQFII经历了多次扩容,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RQFII试点已经扩大到中国香港、英国、新加坡等13个地区和国家,RQFII额度达9700亿元,其中2015年新增2000亿元。截止2015年6月29日,我国已批准132家RQFII,累计获得可投资总额度3909亿元。[2]虽然境外人民币不仅仅只有回流国内A股市场这一种投资渠道,作为货币的人民币也不止作为投资工具这一种属性,然而本文关注的是,在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尚未健全的背景下,孕育的一种市场机遇,这个机遇可能并不主要地对人民币国际化有利,而是对在我国发展相对缓慢的离岸金融业务有重要的机遇。

二、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困境

1.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最早从1989年开办。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深圳发展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先后获批试办离岸金融业务。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我国金融政策变化,以及开办行自身经营管理问题的影响,199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停办离岸业务。2002年6月,离岸金融业务重新启动。之后,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先后批准了深圳市、天津滨海新区、海南省洋浦保税港区和上海自由贸易区共四个区域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试点。浦发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四家试点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总行的离岸金融业务部门办理离岸业务。在上海自由贸易区,201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进一步简化了试验区内经常和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跨境使用流程,并对人民币境外借款、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等作出了具体规范。2014年初,银监会批准了上述四家试点商业银行可授权其上海自贸区分行办理离岸业务。[3]

2.我国离岸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与我国其他金融领域的发展相比,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明显缓慢得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离岸金融业务长期处于试点阶段,十几年来仍仅有极少数金融机构或其分支机构获准经营,且较长时期没有新增试点机构,使得具有经营资质的市场主体数量很少。目前,国内只有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持有离岸金融业务牌照。而业务地域也受到严格限制,这些经营机构的业务空间相互分割,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性市场体系,造成整体业务规模长期偏小,业务体系不完整。截至2013年9月,资产规模最大的交行离岸金融规模仅为100亿美元,规模第二的浦发银行仅为60多亿美元,[4]与亚太地区的非簿记型离岸中心的业务规模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也与中国经济与贸易总量的国际排名存在着极大的反差。第二,离岸业务规则长期未修订完善,部分监管规则已不适用于新形势下的离岸业务发展,经营主体面临的政策风险较大,影响了离岸业务创新的积极性。目前,我国离岸金融业务仍只有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其中,部分条款已经明显滞后,有些内容不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在《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中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银行’是指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经营外汇业务的中资银行及其分行。”据此,在国内数量日益增长的外资银行被完全排除了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资格。在《管理办法》颁布实施时,中国银监会尚未成立,原有的《管理办法》不能适应新监管体系的分工安排,在实践中,缺乏制度保障的监管规则也很难根据业务发展的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离岸金融业务只能在旧的监管框架下缓慢发展。第三,支持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关键配套政策至今未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长期缺位,直接导致国内离岸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较高,在与周边离岸市场的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众所周知,世界各主要离岸金融市场的成功崛起无一不是在宽松的优惠政策支持下实现的。而我国自从离岸业务试点以来,至今仍未出台明确的、有吸引力的专项税收优惠、保密制度、经营自由性、特殊监管待遇等重要的倾斜政策。离岸业务管理规则过于强调风险控制,对离岸资产结构、资产运用比例进行严格规定,与在岸业务的管理标准相差不大,且长期不作调整,这严重限制了经营主体的灵活性,增加了离岸金融业务成本,削弱了业务竞争力。在对资金成本高度敏感的离岸业务竞争中,在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资金来源的竞争中,国内离岸市场竞争力远逊于扶持政策极其优惠的周边离岸中心。从客户群体看,国内离岸客户主要是在境外市场获取资金比较困难的中国“走出去”企业,而全球化竞争视角下的“国际客户”很有限。在没有特殊政策支持的离岸金融业务要想长足发展,目前还没有先例。第四,大量离岸人民币资金聚集在我国周边的离岸市场,国内离岸市场却建树不大。截至2015年2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总计9729.95亿元,其中人民币活期及储蓄存款余额1577.83亿元,人民币定期存款余额8152.12亿元。[5]中国台湾地区人民币存款规模为3187.65亿元。[6]新加坡在2014年9月末的人民币存款规模为2570亿元。[7]而中国上海截止2014年6月离岸人民币贷款余额仅为1230亿元人民币①。[8]即使估算与贷款余额相对应的存款余额规模并考虑到同时期适当的增长,其规模应该也明显小于我国周边其他人民币离岸中心。以上数据说明,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滞后,不仅在国际货币领域的竞争受限,而且在快速增长的境外人民币资源的竞争中,我国离岸金融业务也无法发挥近水楼台的优势,离岸人民币绝大部分并未进入我国离岸业务经营机构的离岸账户。由此,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出现了。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更广泛的资金运用渠道,我国正在通过RQFII制度逐步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国内的渠道,但是距离完全放开尚未有时间表;另一方面,我国发展缓慢的离岸金融业务亟需破题。由于政策因素对于离岸市场发展而言是一种不可控因素,鉴于我国离岸政策的长期“稳定性”,短期内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因此推进国内离岸市场发展的动力就不能再依靠政策的倾斜。当前最大的困难在于在监管政策不太可能大幅调整的条件下,如何寻求足够大量的业务资金来源和形成自身的相对竞争力。笔者认为,如果将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综合考虑,有可能使得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还暂时存在的人民币不能完全自由跨境流动,成为推进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制度前提,从而使原来作为人民币国际化临时障碍的资本管制变成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催化剂,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同步推进的制度互补“双赢”。通过RQFII来解决境外人民币的投资回流问题,只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权宜之计,也不能作为主要的解决出路。要真正完成境外人民币“出得去、留得住”,不能期望以境外人民币回流境内投资作为主要的解决出路,而必须将拓宽境外人民币在境外的运用渠道作为基本思路。因此,笔者认为,通过RQFII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境外人民币投资困难的问题,拓宽境外人民币的实体投资规模才是根本出路。在这个方面,国内金融机构的离岸金融业务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将成为国内离岸金融业务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战略机遇。具体的思路是:人民币国际化最终要使人民币出入国境的制度性障碍消除,实现可自由兑换。目前人民币“走出去”的规模日益壮大,而境外人民币的运用渠道还不够多、不够宽,在总量上必然有一部分境外人民币资产处于无法有效运用的状态。在现有境外人民币投资管理政策难以迅速解决这部分“沉淀”的离岸人民币资金运用问题的情况下,如果将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重心转移到这部分正在苦于寻找出路的境外人民币资产上来,将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带来万亿规模的离岸货币资源,将极大地促进国内长期发展缓慢的离岸金融业务,并在现有的境外人民币资金运用渠道上,再增加基于国内离岸业务经营主体提供的新的资金运用渠道,与RQFII制度共同构成处于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影响下的境外人民币吸纳体系,增强我国在境外人民币资产定价上的话语权,使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更为可控。目前,境外人民币回流国内的主要形式是发放的境外人民币贷款、在各主要人民币离岸中心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以及通过RQFII额度回流国内。其中,离岸人民币贷款余额较大的新加坡约为3000亿元,中国香港约为1230亿元,[9]其余离岸中心更少;在2014年,最大的人民币债券发行地区———中国香港发行了“点心债”5640亿元人民币,[10]新加坡发行了“狮城债”127亿元,[11]其余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人民币债券规模均较小。再加上已审批的RQFII可投资总额度3909亿元,合计约为1.4~1.8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已审批的RQFII可投资总额度只是理论上可用的投资额,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投资额。也就是说,至少有约1万亿元的境外人民币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这是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潜在货币来源,暂未全面放开的RQFII制度恰好使得这部分境外人民币成为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可以扬长避短、实现“弯道超越”的基础资源,RQFII额度的逐步扩容时期,正好是扭转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对其他货币币种吸引力较弱的劣势的战略机遇期,这将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双赢”式发展的点睛之笔。如果基于市场化“看不见的手”的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可以成为持续有效解决离岸人民币投资渠道问题的基本工具,则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衍生的诸如“流通在外的人民币是否能被稳定持有”等问题将可基本解决。

三、将离岸人民币纳入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经营货币的可行性分析

1.离岸人民币具备离岸货币的基本属性

离岸货币(OffshoreMoney)是指存放在货币发行国境外银行的货币存款。离岸货币的典型特征是其经营活动游离于货币发行国境外,不受货币发行国的监管。离岸人民币同样在中国大陆以外的离岸市场经营,这一点与其他离岸货币无异。但是离岸人民币与其他离岸货币最大的区别在于,目前人民币还不是完全可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在国际投融资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接受程度尚未充分,而且人民币在中国大陆跨境流动仍有严格制度限制。标准意义上的离岸货币都是完全国际化的货币。那么,尚未完全实现可自由兑换的人民币是否可以纳入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经营货币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有关经营主体是市场化的、逐利的,一种货币是否值得经营,完全取决于其市场表现,即使是尚未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同样可以开展经营,这一点在我国香港等离岸金融中心已经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其次,一国货币当局在政策上的态度直接决定了经营这类离岸货币的合法性,而货币当局的政策取向本身就应该从是否有利于鼓励和培育相关市场、增强本国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目标出发,否定和排斥尚未完全国际化的人民币充当离岸金融业务的经营货币,是监管依据和事实支持的。因此,即使作为一种非完全可自由兑换货币,离岸人民币同样可以充当离岸金融业务的经营货币。

2.离岸人民币是我国离岸金融业务重要的潜在业务资源

如前所述,现有投资渠道只能解决大约2/3的离岸人民币资金的运用问题,但仍有1/3(约1万亿)的离岸人民币亟待寻找投资出路。而且离岸人民币规模在逐年快速增加,离岸人民币的投资渠道将成为一个始终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长期性问题。这部分离岸人民币资金恰好可以成为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优先争取的对象。在国内相关配套政策的推出尚未有明确时间表的背景下,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在非人民币的离岸货币竞争中并不占优势,这是导致我国离岸金融业务长期徘徊不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够将我国金融机构在经营人民币业务上的相对优势扩展到离岸人民币业务上,依托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联动创新,在服务跨境投资经营的企业实体上形成自身的经营特色,则有可能在离岸人民币业务上实现新的竞争优势,甚至实现以离岸人民币业务为核心的离岸金融中心。

3.境内金融机构的“走出去”客户资源是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最大筹码

离岸金融业务的核心和基础业务仍然是离岸存贷款业务,离岸贷款是形成离岸货币增值收益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内金融机构要吸引离岸人民币资金的青睐,必须使离岸人民币的增值通道扩大和通畅。基于我国目前的对外投资政策和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国内金融机构具有的相对优势就是拥有数量庞大的内资企业客户资源,这些客户对于人民币的跨境贸易和投资需求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更为旺盛,使用渠道更为多元化,是离岸人民币在实体经济领域运用的市场主体。随着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直接使用人民币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从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将对离岸人民币资金产生持续且旺盛的需求,而且在境内外分支机构的融资安排上对于统一授信及资金调度有更高的需求。充分挖掘我国境内金融机构的这部分客户资源,将客户结构优势转化成离岸金融市场中离岸人民币这个细分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是当前阶段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加快发展的主要竞争策略。因此,即使在内外分离型离岸市场模式下,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开展以离岸人民币为核心的离岸金融业务,可以缩小与其他离岸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差距,发挥境内金融机构的客户资源优势,扬长避短,从而更有可能在此领域实现业务突破,获取相对竞争优势。

4.我国金融机构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的相对优势

随着我国金融领域改革的持续深化,金融机构经营离岸货币的能力和经验与十几年前已今非昔比。首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和业务规则、服务水平的普遍提升,以及RQFII托管业务的发展,使得我国金融机构在涉外货币经营方面有了长足进展。据中国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白皮书(2013年度)》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702个境外客户中,有61%的境外受访客户打算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结算占比重。同时,境外客户对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业务充满信心。其次,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RQFII托管业务的市场份额占比较大,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在香港地区具有本地托管资质,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部分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跨境人民币产品线,成为离岸市场跨境人民币业务活跃银行。国内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正逐步成为当地人民币跨境使用主渠道和境外人民币资金集散主渠道。再加上运用离岸人民币意愿较强的客户资源及其潜在市场需求,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在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上具有较好的相对优势。

5.离岸人民币中心本土化有利于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掌握更多可控性

在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境外离岸人民币中心形成的高度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对我国境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发展基于本土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不仅有利于吸引境外人民币的回流,减少我国企业对境外离岸市场的依赖,丰富我国企业的选择,而且有利于增强以我国境内金融机构为市场主体的离岸人民币定价影响力,从而减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在未来的货币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这也可以反过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发展。

四、RQFII制度背景下发展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政策建议

1.政策上明确将离岸人民币纳入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经营货币

随着金融和外汇形势的变化发展,现行《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已严重滞后于目前离岸金融业务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重新修订并增加更多具体的监管规则。根据《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银发[1997]438号)第五条规定,离岸银行业务经营币种仅限于可自由兑换货币。如前所述,离岸人民币已具备离岸货币的基本属性,即使考虑到我国现行外汇管理制度的对境外货币进出的限制,也可以通过建立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加以隔离,同时将极大地扩大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货币来源。笔者建议,在现行严格审批制下的离岸金融业务领域,监管当局有必要在业务管理制度中明确离岸人民币的业务属性,并将其纳入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经营币种,赋予离岸人民币以同等地位,为经营主体提供明确的政策信号,避免政策风险,同时也使境内外离岸金融业务的经营环境更为接近。这个做法不需改变现行我国外汇管理的基本制度,同样可以做到境内外资金风险隔离;运用市场手段扩大离岸人民币的投资渠道,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发展;赋予我国境内金融机构新的离岸业务优势,促进国内离岸金融业务的竞争力,可谓一举三得。

2.RQFII制度扩容的过程是发展我国离岸人民币业务的短暂时间窗口

笔者认为,发展我国以离岸人民币为核心的离岸金融业务的最佳时间窗口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成之前。RQFII制度的不断扩容就是这个进程不断深入的缩影。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加快之势,与之相伴随的是RQFII扩容规模不断加速。如果包括RQFII制度在内的各项促进人民币双向投资的政策解决了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的问题,则国内金融机构在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上的相对优势可能被削弱,届时再寻求新的发展优势将更为困难。可以预见,不断加速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留给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不会很长,换言之,尽快研究调整离岸金融业务政策可谓机不可失。2013年以来,RQFII试点步伐明显加快。RQFII扩容是否将消耗香港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对市场发展是否会有不利因素仍是未知之数,但是新批额度将增加,势必会消耗离岸资金池。从长期来看,离岸业务的配套政策应尽快出台实施,从试点阶段尽快过渡到全面发展阶段,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成之前,为国内银行拓展离岸业务,培育离岸市场,增强离岸人民币业务竞争力提供必需的政策环境。

3.有序开放市场准入,增加市场主体

当前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严格审批制下的市场经营主体长期偏少,市场活力和竞争性不足,既限制了国内离岸金融业务的竞争,也削弱了与境外离岸中心的竞争力。因此,业务监管有必要以资质管理替代行政审批,允许和鼓励符合资质条件、具有业务意向的金融机构进入离岸金融市场,发挥市场主体风险管控的主动性,放松或取消非市场化的监管指标和手段,使境内外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环境更为接近,增强市场的活性。引导和鼓励经营主体制定更为细化的业务管理细则,并将业务制度的完善程度与监管方式、监管程度相挂钩,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提高离岸业务管理制度的针对性。

4.有序扩大业务地域范围

离岸金融业务区域的选择要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金融工具创新能力、金融基础设施状况、金融机构的经验积累、专业人力资源储备、政府和政策支持等一系列因素。目前我国已建立多个离岸金融区域,如深圳保税区、上海自贸园区、天津滨海新区东疆保税区、东盟经济开发区等。笔者认为,离岸业务可优先在国内保税港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外向程度高、政策环境宽松的区域开展,逐步在一线重点城市进一步推广,实现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市场布局。

5.经营主体要深入研究开发客户群体资源

如前所述,我国境内金融机构最大的优势来自拥有较强对外贸易和投资意愿的企业客户,细分客户群、设计有针对性的离岸金融业务品种,是发挥好资源优势的关键。首先,经营主体应提高离岸服务的专业化程度,结合本地企业的具体需求,创新研发离岸业务品种,打造离岸人民币特色金融产品;其次,在识别潜在目标客户群的基础上,加强离岸金融业务的宣传咨询服务,特别是针对缺乏离岸业务知识和经验的大量外向型中小企业,拓展目标客户群;最后,经营主体应明确业务发展目标定位,增加离岸金融业务的软硬件设施和境内外服务平台投入,做好离岸业务链的后台建设。

6.适时推出必要的优惠配套政策

首先,我国现行离岸金融业务管理办法没有税收优惠的规定,税收法律法规也未对离岸金融业务有相关优惠,因此事实上国内开展的离岸金融业务并没有一般离岸中心普遍给予的税收优惠待遇。政府应借鉴国际经验,及时研究出台离岸金融业务,尤其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离岸市场的吸引力之一也来自客户信息的保密性。在必要的监管之外,应允许经营主体设立专门的业务保密规则,并由监管当局立法保护。

作者:罗力强 李彦 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

基金项目:

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期现价格引导关系的广西白糖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研究”(LX2014654);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实现广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资本市场监管转型研究”(13FJL001)。

注释:

①离岸人民币存款额无公开数据。

参考文献:

[1]魏?.人民币离岸存款约2.78万亿境外使用趋活跃[DB/CD].2015-03-19.

[2]央行:截至2015年6月RQFII额度已达9700亿元[DB/CD].

[3]颜剑.四家银行获准自贸区分行可办理离岸业务[DB/CD].

[4]2013年国内离岸金融业务争夺成焦点[DB/CD].

[5]“数”说中国经济[DB/CD].

[6]2月台湾人民币存款环比增2.76%至3187.65亿元[DB/CD].

[7]截至今年9月新加坡人民币存款达2570亿元[DB/CD].

[8]郭兴艳.上海自贸区FTA细则落地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收紧[N].第一财经日报,2014-06-13.

[9]周小川.新加坡已成第二大人民币离岸中心[DB/CD].

人民币国际化范文4

 

1.前言   根据相关规定,自6月1日起,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日元交易实行直接交易做市商制度,直接做市商承担相应义务,连续提供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的买、卖双向报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规定同时指出,将改进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中间价由此前根据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以及美元对日元汇率套算形成,改为根据直接交易做市商报价形成,即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做市商询价,将直接交易做市商报价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中间价。[1]此前,只有美元是全球流通货币,人民币日元交易必须借助美元作为流通中介,而这种交易模式需向美国联邦储蓄委员会缴纳手续费。因此,人民币日元直接交易将有利于降低中日两国货币兑换成本,促进双边贸易投资,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但是人民币日元直接交易亦是喜忧参半,在认识到其对于我国带来裨益的同时,更应注意到其中的不利之处,即使做好应对措施。   2.中日人民币直接兑换之利   (1)有利于双边经贸合作   目前,在对其他国家货币的交易中,我国只形成了人民币对美元的直接交易,而与其他币种的交易均是由美元作为中介进行,其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也均采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以及美元对该币种汇率套算形成。这种交易方式使贸易双方多了一道中间环节,且这一间接交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汇率波动的影响,不易形成真实的汇率价格,给贸易国双昂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开展人民币与日元直接交易,能够形成人民币对日元的直接汇率,减少贸易国双方的中间环节,规避了企业因美元汇率浮动而带来的风险,进而降低中日企业间的汇兑损失,有利于双边的经济合作。   (2)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21世纪国家经济的有效运转,是由商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协同运作,而其中资金流(全球化的货币)作为经济体运行的重要一环在其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悉,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加速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积极开展跨境贸易投资的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同时,先后与韩国、马来西亚、香港、白俄罗斯、阿根廷、土耳其、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签署了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去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在其每日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中,还新增了澳大利亚元和加拿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报价,人民币正在破冰前行走向世界。[2]   目前,美元作为世界流通货币,使得美国企业在世界众多领域占据供应链上游核心,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可以减少中国对某个货币主权的过度依赖,推动强化人民币作为区域核心货币地位,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这意味着在往后的对日交易过程中,人民币可绕开美元这一中间环节直接进行贸易往来,将有利于扩大中日双边贸易,推动中日贸易的交流与发展。其次,人民币日元实现直接兑换,有利于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有助于强化人民币和日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尽管近几年日元的国际地位有所滑坡,但是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开展中日货币直接兑换仍然可以对世界金融市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人民币日元直接兑换之弊   (1)人民币日元直兑或是美国的打压策略   从结构上来看,中日经济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在贸易上两国长期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基于此,中日两国在处理对美国经济关系方面,拥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但是,美日经济依存度之高会使任何一方经济衰退都会给另一方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进而还有可能波及中国。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中国问题上,美日两国都想抢先登陆,抢占先机。所以中日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要受到美国因素的制约,有鉴于此,从三国经贸便利化视角看,在处理人民币与日元汇率关系的同时,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乃至日元与美元汇率关系都是必须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首先,人民币在全球市场走强势必引起美国高度警惕,必然遭到世界强势货币美元挤压。人民币被要求快速升值实际上是美国的迂回策略,表面上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实际上是在破坏我国的国际贸易出口体系。我们不能忘记80年代末日本出现泡沫经济,这与美国实施的经济打压政策不无关系。其次,人民币日元直接交易无异于“与狼共舞”,这种策略确实能借助日元提升人民币的影响力,但是与日元相比,人民币依然缺乏底气,且日元在国际上早已获得广泛认可,若人民币缺乏自主策略,很容易被釜底抽薪,陷入被架空的境地,对未来中、日、美三国的经济贸易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人民币日元直兑或更有利于日本   从中国方面来讲,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经济体,但是在整个贸易链中处于供应链下游,多从事简单的加工生产,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从这个方面讲,中国处于弱势地位;从日本方面来讲,因为日元的地位、资质有限,日元在整个国际货币体制中属于退化的币种。它原来是第三级货币,现在已经变成第四级货币了,日元在储备结构交易中的影响力都是在下降的。中国对日贸易长期逆差,而且逐年增高,这些都对日本经济发展不利。   发展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有利于形成人民币对日元直接汇率,降低经济主体汇兑成本,促进人民币与日元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有利于加强两国金融合作,支持中日之间不断发展的经济金融关系。但是,中日之间的市场基础条件、文化观念、产业链品质、对接通道等都有较大区别。比如,日本老百姓很擅长炒汇,而中国老百姓很擅长炒股,日本外汇储备的2/3是在老百姓手里,中国外汇储备的2/3是在政府手里,二者对市场的认知程度以及技术基础是不同的,甚至有很大差异。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民币日元直接交易或更有利于日本。另一方面,日本企业多从事高端技术研发,掌握大量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则多从事产品简单的生产或加工,日本高科技研发产业多会到中国抢占我们的低端廉价劳动力,为其产业高阶段做配置,但中国企业能不能打入日本市场则存在很大疑虑。所以,日本企业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必定快于中国企业进军日本市场的步伐,日本在人民币日元直兑中占很大优势。#p#分页标题#e#   4.结语   综上,中日货币实现互换,既是入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可推动中日贸易发展,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更是匡际化进程的必经之路。而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要协调各项金融改革,在资金账户完全开放以前坚持渐进原则,逐步做到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形成机制的基木完成。

人民币国际化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挑战与机遇;现状;发展思路

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指的是以人民币为基本载体,利用人民币多样化的功能,在跨境范围内展开业务工作,其中包括多种业务类型。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越发受到商业银行的关注和重视。为了保证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效果,商业银行必须勇敢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立足我国市场需求和国际化标准的基础上,探索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途径,并且针对具体问题寻找切实的应对措施。

1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必要性

对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目前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就要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必要性,在此前提下进行全面且深刻的思考和探究,为跨境人民币业务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1加快人民币和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

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是连接国与国之间的纽带,也是推进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化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声誉,让商业银行在国际上占据一定的地位,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和关注。除此之外,跨境人民币业务还连接着境内银行和境外银行,能够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通过提高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效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运营水平,加强我国的综合发展能力。

1.2帮助商业银行掌握人民币定价权

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能够在银行本身的业务范围内增添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商业银行争取定价权,一旦争取到定价权,对于整体业务的发展就能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从产品结构还是设计理念上来看,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商业银行如果能够保证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效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的客户,逐渐掌握人民币定价的权利。除此之外,作为传统人民币业务银行之一的商业银行,在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时,可以将其与其他业务进行整合,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让其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能够占据一定的地位,并抓住盈利的机会,为后续其他业务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银行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1.3拓宽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

跨境人民币业务能够帮助商业银行降低成本压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通过与境内境外同业客户之间展开合作拓展客户资源、增加资金收入,如商业银行可通过其债券发放、汇率套保等业务的开展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增加往来账户的个数,开展人民币购售、账户融资等多样化的业务类型,实现拓宽收入渠道、增加收入水平的目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组合多样贸易融资产品,利用汇率和利率上的差异获取中间收益。

2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中的机遇

2.1有利于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人民币资金实力和人民币清算系统等方面具备十分显著的特点。面对人民币计价和计算的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凭借成本和资金方面具备的巨大优势,商业银行国际结算量势必也会快速增长。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结算网络随之拓展延伸,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因此派生出全新的业务,获得全新的盈利机会。在国际结算领域方面,人民币适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商业银行也将发展清算业务,以确保中间业务收入渠道的有效拓展,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全面提高。

2.2有利于拓展优质客户资源

通过外币支付或结算业务,外资银行因此占据巨大优势,特别是清算系统、产品创新和外汇头寸等吸引了大量跨国集团客户,实现全球范围内业务合作的全面开展,也是对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和相关业务产生冲击影响的因素之一。境外人民币市场的快速完善发展,使跨境人民币业务得以快速纵深发展,尤其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和国家投资方面,以人民币为结算、计价货币的比重快速提高,商业银行便可凭借自身具有的巨大优势,通过本外币联动,有效拓展境外优质客户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主动位置。此外,商业银行能够同国际同业机构保持紧密联系,从而为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

2.3有利于银行金融创新

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境外非居民开展贸易、投资等活动,也对人民币提出了更多的投融资需求,而国内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同样拥有了更多离岸、在岸方面的投融资需求,这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生了更加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国家化发展趋势明显加快,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也成为企业目前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促使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实施金融创新,保证自身竞争优势。除此之外,香港地区离岸人民币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状态,香港地区和内地市场保持联动。离岸市场发展势必会对境内外市场资金流动形成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推出联动性产品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供可靠保障,促进商业银行稳定发展。

3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面临的挑战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必要性,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争取此次机会,勇敢地迎接挑战,保证业务发展的质量。

3.1风险管理能力面临考验

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在风险管理模式方面还不够成熟,需要一个长期的完善过程,这也是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因为了解程度不够,因此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在风险管理方面面临一定的考验,如果商业银行不能从文化、法律、政策等方面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展开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加大工作难度和融资风险。在此背景下,国内和国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过程中的经营活动不断增加,银行如果不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就很容易造成经济损失。

3.2市场风险较大

当前,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由于人民币定价机制还不健全,因此人民币定价机制在市场上并没有设置统一化的标准和规范化的要求。虽然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机制的贯彻落实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由于浮动幅度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也为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和风险。除此之外,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剧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负担。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启动以来,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进程。

3.3产品设计能力较弱

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产品设计能力较弱,如果不能以先进的理念和专业的技术作为支撑,就会影响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效果。主流的西方银行在经营方面已经有了多年的成功经验,我国商业银行想要在短期内弥补与其之间的差距是不现实的,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风险,银行就要最大化地控制风险走向,提高客户服务能力,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让其能够积极配合商业银行开展相关的业务活动,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4境外客户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需求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商业银行想要保证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效果,就有必要针对境外客户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需求展开研究和探讨,在明确境外客户具体需求的前提下,优化和完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方式,朝着正确的方向推动业务发展进程。不同的境外客户对跨境人民币业务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在明确具体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认识到境外客户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需求度和依赖度,并提高客户账户的保密度和安全度,做好人民币汇划服务。二是要考虑到客户需求的变化性,定期开展客户反馈活动,了解境外客户的需求变化。除此之外,为了推动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更好更快地发展,商业银行还有必要从国内和国际上吸取成功的经验,设立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采取由点到面、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渐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深入发展。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不断深入,客户对贸易金融方面也会提出更多的要求,商业银行要努力满足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比如,商业银行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展开分析,抓住重点,尽量满足金融市场方面的具体需求,遵循流动性的原则开展相关工作,提高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效果,切实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在此前提下还要尽量给客户提供更高的收益,让客户更加信任商业银行,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5我国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现状

5.1国际化布局进程差距较大

为了推动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顺利发展,让其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有必要针对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现状展开分析,在现状中发现问题,寻找科学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随着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国际化布局模式,为了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服务体系,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良好地开展,商业银行也做出了切实的努力。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还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其中国际化布局进程快慢不一是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历经多年的发展与经营,国外很多大中型金融机构已经与我国商业银行有了初步的合作基础,无疑为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推荐提供了切实保障,但是在我国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与国际水平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5.2产品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已逐渐与国际接轨,在结算、贸易融资、金融市场、资产管理等方面有着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方案,为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但是从产品服务能力方面来说,商业银行还没有达到国际化的标准,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为了能够给境外同业客户提供良好的咨询和服务,商业银行必须从多个角度分析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的方式。如果不能保证产品服务的良好效果,就会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设置一定的阻碍,影响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5.3前中后台的协作运营能力较为完善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目前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也有可取之处。当前,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前中后台的协作运营能力已经较为完善,为商业银行多样化业务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国当前大部分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运营架构和管理体系,并且在发展进程中汲取了大量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方法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内部运营系统与境内电子支付系统也实现了初步对接,并不断挖掘更为先进科学的途径,为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更好更快地开展提供了积极的保障。如果说前几年的人民币外汇交易还存在延迟的问题,那么近几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5.4产品研发能力和营销人才储备亟待提高

和国际主流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达到国际化的标准,距离国际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想要确保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效果,就必须提高产品研发能力,丰富营销人才储备量,以专业的人才和科学的技术作为支撑,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然而,我国当前产品研发能力和营销人才的储备量都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严重影响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仍采取较为传统的营销和服务模式,对于人才的划分不够精准,导致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6商业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思路

6.1加强金融市场领域同业合作

商业银行想要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目标,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就要加强金融市场领域的同业合作,这样能够确保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相关交易活动时大幅度地提高资金交割效率,增加收入来源,拓宽收入渠道。与此同时,国家为了做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工作,也要对部分境外交易进行限制,确保跨境人民币业务能够在合适的范围内发展,采取由点到面、层层深入的方式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和经营能力,逐步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另外,债券通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模式,这一业务的推出改变了现有的状况和模式,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了满足境外人员多样化的需求,商业银行要将债券通业务与跨境人民币业务进行整合,寻找两者之间的关联点,进一步打开境外市场。

6.2创新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产品

商业银行通过创新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产品保证整体业务的顺利实施,在境外有一些保险机构由于对中长期资产的需求较为强烈,因此在产品设计和服务项目上会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为其投资。商业银行可从这些境外保险机构中汲取成功经验,结合当前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在现状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投行的准确性,丰富投融资的内容和类型,吸引更多的客户关注跨境人民币服务这一项业务,并且能够与其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比如,政府可通过多样的跨境渠道将商业银行的新型投融资产品推广到境外,获得国际上的关注和信任,在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同时,改善国内融资环境,降低银行的经济压力,实现同步发展的理想化目标。

6.3提供各类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商业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各类服务,满足客户多样且个性化的需求,只有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及服务满意,才能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更好更快地发展。境外金融机构在我国境内的业务规模有限,并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时,一定要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深入了解客户的迫切需要,第一时间为客户解决困难,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赢得客户的信任。例如,商业银行可为客户提供交易所产品清算服务、现金管理服务等,帮助境外客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相关的金融交易,推动跨银行、跨地区服务能力的进步,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能力,在合作中实现共赢的发展目标。

6.4配合国家战略,提高合作质量

商业银行为了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良好发展,一定要立足于国家战略方针的基础上提高合作质量,优化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国为了加快国际化发展的速度,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其中包括“一带一路”、大湾区、粤澳深度合作区等,任何一项战略方针的实施都需要以经济为支撑。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再一次强调了金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商业银行要在明确此点的基础上,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将跨境人民币业务尽快发展至国际领域,吸引各国人民的关注,获得各国人民的认可。除此之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可在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基础上,融合人民币结算、汇兑、货币保值等产品,为实现国际合作共赢奠定基础,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7结语

人民币国际化范文6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波动;国际贸易;影响;分析

现代经济中,全球效应明显,不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等综合国力水平不同,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货币汇率的变动也存在经济性和政治性的变动特征。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而确立的各国货币汇率作为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是体现国内外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汇率波动不仅会改变一个国家贸易收支状况,还会改变国内外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从而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分析我国国际贸易地位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一、人民币汇率研究

汇率也称为汇价,是两个国家不同币种之间兑换的比率,也是货币价格比较的一种形式,人民币汇率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会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波动。人民币汇率上升或下降对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汇率上升说明国家经济实力提升,总体经济水平发展良好,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汇率下降则会造成国内资本的外流,但同时,可以扩大出口,抑制进口,增加外币购买力,扩大国际贸易顺差。因此,人民币汇率变动是我国经济国情的集中反映,汇率上升、下降各有利弊。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从政治影响角度来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较大,集中反应了我国综合国力发展对国际局势的影响。人民币贬值主要是因为中美货币政策导致利差收缩,目前来看,人民币贬值弊大于利,影响出口贸易,资产外流速度增快。人民币持续贬值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利差收缩,资本跨境流动导致人民币汇率出现不同程度波动。从以往经验分析,人民币贬值产生较大经济压力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和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在1997、1998年间,东南亚国家经济均受到较大冲击,人民币大幅贬值,制约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在危机过后出现贬值,对此,国家下调基准利率,旨在收缩中美利差。人民币贬值期间,国家相继出台货币政策,积极收缩中美利差,因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保持相对稳定。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使人民币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经济增长速率有放慢的趋势,外部需求不足,多持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贬值压力大。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影响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主要有两大优势,吸引外商投资和缓解外债压力。人民币汇率上升说明国内经济环境良好,吸引外商投资,推动国内生产消费水平增长,解决就业问题,并且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变。对于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引进外商投资,通过贸易与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协调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人民币升值,在偿还外债本金和利息时份额有所减少,减轻我国外债负担。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后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但是相应的投资者在完成同等规模的投资中需要支付更多的本国货币量,投资成本增加,不利于企业利润积累,因而外国直接投资减少,人民币币值增值过快,可能导致部分外商撤资。人民币升值,购买国外同样同量商品所要支付的货币总量减少,出口企业赚取的国内外商品差价额则减少,一些出口企业会因为利益亏损导致缩小规模或直接倒闭,这就产生大量失业人员,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二)人民币汇率下降的有利作用

人民币贬值可以作为一种经济调控手段,促进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获得机遇与挑战的同时也面临资金风险,国际经济环境具有不稳定性,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均会受到严重打击。根据我国贸易进出口和国内物价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有恶化趋势,人民币长期持续升值,是一种不合适的异常经济现象,因而需要利用人民币贬值刺激出口。通过人民币贬值,可以间接提高外币购买力,使同等数量的外币能够购买更多中国产品,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与国内经济贸易。人民币贬值,相应的外币升值,中国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更具优势,因而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下降,吸引购买,出口量增大;与此同时,国内产品价格下降,国外产品价格上升,我国进口产品减少使贸易顺差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市场竞争力。

(三)人民币汇率下降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汇率下降即人民币贬值,也会引发一些贸易纠纷、造成经济摩擦,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与稳定。人民币贬值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本国产品出口,但并不是放缓解决外部需求问题的主要方法。人民币贬值以后,企业依靠运营成本减低获得“存活”几率。但这种情况不能维持较长时间,对于一些失去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通过人民币贬值降低生产成本不能使企业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动力,仅是延缓企业退出竞争市场的时间。总体来说,人民币贬值不是经济发展手段,而是经济调节手段,具有时间性和阶段性,长期实行人民币贬值政策将影响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市场金融稳定发展。人民币汇率下降是本币汇率变动的自由性选择,其弊端或益处具有双向性,不可一概而论。

三、人民币贬值对我国国际金融贸易的影响分析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反对货币竞争性贬值,人民币贬值过快,不仅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还可能带来一些政治上的摩擦。中美货币利差短期内难以避免,人民币贬值幅度控制不当,可能会加快资本外流,引发国际市场经济恐慌。人民币过度贬值会使投资者信心不足,影响国内股市走势。发生较大幅度的人民币贬值,也会使企业债务负担加重,海外偿债压力大,企业发展受制约。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展中,本币贬值会使国际化水平下降,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同时,我国国际金融市场管理与发展制度尚需要完善,国际游资在资本市场活跃,趋利性和流动性强,不利于金融市场正常秩序的维护,容易引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

四、建议与措施

人民币汇率下降,总体上弊大于利,需要采取宏观调控,控制人民币贬值,打破贬值预期。因而对外可通过公共媒体传达人民币汇率稳定信息,关于我国推行的“一篮子”货币政策不需要再过度强调,否则会产生人民币汇率下降的误导。保持人民币与美元较稳定的中间差价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对岸市场汇率。要保持对岸市场汇率相对稳定需要采取必要的市场干预手段,控制人民币贬值预期误导。另外,我国需要监督跨境资本流动情况,实行资本开放的同时就不能再采用独立的货币政策。根据人民币贬值形式,要保持汇率稳定,需要关注资本开放阶段项目执行情况。监督管理资本流出,有利于降低国际资本对国内经济的打压风险,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起监测统计体系,提高跨境资金外流预警水平,鼓励外资直接投资,打击资本非法外逃和虚假贸易。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市场经济变动的反映,必要时候,国家需要采用经济调控政策控制人民币的持续贬值,保证经济发展稳定。人民币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有利有弊,需要正确、客观看待,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改革政策,层次性、阶段性的实行货币政策,使人民币汇率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同时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积极鼓励本土企业发展,同时政府予以宏观政策鼓励和支持,拉动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减少外贸进口依赖度,使国内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提高市场竞争力,占据更大的国际市场,进一步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五、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政治经济一体化,货币汇率成为国家经济变量变化的宏观参考要素,人民币贬值对企业进出口贸易和产业经济格局发展影响显著。这种影响作用具有双面性,有利有弊、利弊参半,主要需要在本币贬值时,积极实行货币改革与汇率改革,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和规避金融风险,维护国内、国际市场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1]周宇.论汇率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基于主要国际货币比较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6(4)

[2]陈卫东,王有鑫.人民币贬值背景下中国跨境资本流动:渠道、规模、趋势及风险防范[J].国际金融研究,2016(4)

[3]郑慧敏.人民币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分析[J].金融经济,2015(8)

人民币国际化范文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开放,也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债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债券为媒介的国际间资本流动,即债券发行、债券交易、债券投资超越一国的界限,实现国际间的自由化,由国内债券市场转变成国际性的债券市场。我国债券市场作为新兴债券市场,无论从债券发行主体、债券投资者、还是发行币种来看,其对外开放程度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投资理念尚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和完善,整体开放程度还较低,但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措施正在不断出台。   一、我国债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   (一)债券筹资开放   1.境内外币债券市场。1993年6月26日,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委托华夏证券有限公司在我国境内发行4000万美元外币企业债券,这是我国首次在境内发行外币债券,开创了我国国内外币债券市场的先河。另外,国开2003年美元债为国内金融机构在境内发行外币债券作了探索,是我国首只国内金融机构外币债券,该只债券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运作的债券发行系统招标发行,发行对象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具有外币业务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进出口银行也在国家开放银行之后,于2005年10月28日向全国银行间市场具有外币业务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发行2005年第一期境内美元债券。由于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境内外币的供给是有限的,因此目前在国内外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   2.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从2002年开始,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开发机构就寻求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筹资,满足其贷款需求。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对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进行了研究。200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证监会四部委以联合公告的形式了《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可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为国际开发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制定了政策框架。   (二)债券投资开放   境内外币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决定了国内投资者在境内投资外币债券的积极性。2003年国家开发银行在境内发行了一期5亿美元的美元债券,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投资外币债券的机会,实现了国内投资者境内投资外币债券,但目前只限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具有外汇经营权的金融机构;2005年10月28日,进出口银行向全国银行间市场具有外币业务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发行2005年第一期境内美元债券。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货币自由兑换程度低,因此国内机构和国外机构在国内发行外币债券的规模不会太大。随着2002年12月我国QFII制度的推出,具有一定资格的国外投资者可通过QFII制度将外汇转换成人民币投资于我国国内的人民币债券。但是我国的QFII制度只涉及交易所市场,作为我国债券市场主体部分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尚没有允许QFII进行债券投资。且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目前QFII的投资规模还不是很大。另外,亚洲债券基金一期、二期分别于2003、2005年实施,作为国外机构投资国内本币债券的形式,投资于本地区货币计值的亚洲债券。在2004年3月以来,香港金融管理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与我国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中央债券簿记系统经过几年的酝酿后终于实现了联网,内地经批准可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可通过跨越两个系统的联网直接持有及买卖CMU债务工具,从而增加了一条国内投资者可直接投资香港市场流通的外币债券的渠道。另外我国QDII制度的实施,在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情况下,QDII制度无疑是促进国内投资者投资境外外币债券开放的有效措施,是下一步我国债券投资开放的重点。(蔡国喜,2004)   (三)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自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准香港人民币业务开办以来,随着香港人民币业务的深入开展,发展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2005年,人民银行在推动香港人民币业务试点的框架下,对在港建立人民币债券发行机制的可行性和有关的政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2007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了《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为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制定了一个政策框架。《暂行办法》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相继获准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总额100亿元。从债券发行情况来看,市场反应积极,投资者认购踊跃,投资者认购数量均远高于债券发行规模。   二、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意义   从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经验看,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突破口,是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重要体现。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是世界金融市场的一大发展趋势,我国国债市场的对外开放对我国的国民经济、金融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债券市场国际化有利于满足境外投资组合多样化的需要。在证券市场上合理的投资应当是股票、国债、公司债、投资基金的有效组合。境外投资者一向注重投资资金的三性,即不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追求其安全性与流动性。债券市场国际化是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必然要求,可以使境外投资者更大范围寻求高收益证券投资的需要,规避风险,优化资产组合。   (二)债券市场国际化可以有力地推动我国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创新。对外开放债券市场必然使得一级市场的发行制度和二级市场的交易制度得到更好的规范,在透明度、流动性、发行技术、销售效率、国民待遇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应参照国外发达、成熟债券市场的经验对不规范之处进行改革,在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上进行金融创新来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我国债券市场。   (三)实现债券市场国际化,有利于争取亚洲债券市场建设主导权。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有利于吸收外部资源为本国经济所用,使债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中得以发挥。通过加快国内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进程,可以促进相关债券市场制度、运作方式、监管体系和支付清算系统的改善,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育一个国际化的债券市场,使得我国在未来亚洲债券市场建设和金融合作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贡献,获得亚洲债券市场建设的主导权,并可在本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区域资源的帮助。#p#分页标题#e#   三、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   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应与一国金融体系和债券市场的发展状况相适应,不能脱离实际。目前,随着我国资本流入规模的扩大、对外资本输出逐渐增多以及资本项下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的格局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这既表明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又可能带来与资本流动相关的一系列风险的产生。   1.国际跨市场风险传导。跨境资本双向流动是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的结果,与此同时会带来资本市场的风险。这里所指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开放给市场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为波动溢出效应。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在资本流动、市场运作等方面联系的加强使得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的关联度增加,这会增加其他国家市场动荡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其他国家资本市场的波动会通过外国投资者在本国市场上投资行为的改变,传送到本国市场,这就是所谓的“溢出效应”。   2.国内市场间风险传导。我国债券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外国资本和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在本国市场存在明显的盈利空间时,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将不可避免。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日益融合,各种金融资产、各类金融机构密切相连,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金融机构在某一金融子市场产生的风险极易通过资金交易的纽带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及其参与者。跨市场风险传导也是目前国内金融风险监管的一个主要政策议题。   3.金融创新风险。我国债券市场的开放、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将为我国带来一个金融创新的高潮。金融创新的作用是双向的,它既增加了一国金融体系的活力,但同时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了风险。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极大的渗透性,它的出现打破了金融市场各子市场之间、衍生产品与原生产品之间的传统界限,从而将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通过这种联系传递到金融体系的各个方面,大大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建议   根据我国实际,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应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建立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一方面,通过运用反周期措施、结构政策和资本管制等各种政策工具,减少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对跨境资本双向流动进行有效的统计、跟踪、预测和分析,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目标。因此,这一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应当包括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政策体系和资本流动风险的监测体系。另外,我国应继续实行审慎的外债政策,把安全性放在首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外债风险。同时,随着人民币向完全可兑换方向的不断推进和汇率制度改革的加快,切实加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必须加强对国际游资(热钱)的管理和监测,强化短期资本流入和结汇管理,防范短期资本冲击。   (二)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丰富债券市场工具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暴露出缺乏避险工具的问题,尤其是缺乏规避信用风险的工具。随着市场的参与者日益广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投资者对金融风险敏感度日益上升。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已达到相当规模,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工具,不利于稳定投资者信心,这将制约金融市场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进一步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尤其是信用衍生产品等工具的创新,对于中国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加强证券市场的法制建设,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   这里的法制建设主要是指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当今的金融市场特征是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国际化、自由化与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趋势日益加强,由此对于监管当局的宏观调控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据国际惯例,进一步修改、完善尽快修改、完善银行业及证券业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国际化的进程。能否在日益开放和复杂的金融环境下管理好金融风险、提高监管能力,已经是左右证券市场发展及开放进程的重大因素。   (四)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应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齐头并进。   债券市场国际化与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是密切相关的。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将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应该与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共同推进,不能单纯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而开放我国证券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告诫我们,只有在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资本项目实现完全可兑换、国内金融监管体制已经基本健全等条件齐备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推动证券市场开放进程,最终实现债券市场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范文8

关键词:日元升值;人民币升值;比较

    人民币升值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将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是严重后果,尤其是在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有效地化解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是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环。由于人民币升值与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升值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从货币升值的初始条件、原因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入手,对日元升值与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中日货币升值的背景比较

    1.日元升值的背景

    (1)日元升值的国际环境

    日元升值的国际环境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周期性经济危机,由于美元汇率高估,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严重。同时,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也不断增长,日本积累起的巨额经济财富使其成了世界级的银行家,而同时美国也失去了世界放贷者的地位,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债务国,这就加剧了美日之间的摩擦。

    于是面临着经济萧条,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美国国内要求日元升值的呼声日益增高。于是美国希望以美元贬值形成弱势美元来加强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状,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经济。

    (2)日元升值的国内环境

    事实上,美国利益集团要求日元升值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当时日元已经具备一定的升值基础。第一,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成功的实现了日元国际化。日本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展、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日元资产需求的不断上升,都在客观上形成了日元升值内在压力。第二,日元升值是金融市场开放必然结果。随着日本金融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日元资产的魅力展现出来,需求的增加必然带来日元的升值。第三,日本政府相信可以通过扩大内需这一变革应付升值带来的对外贸易损失。[1]

    由此来看,广场协议的出现有外来的压力的作用,同时也是日本自身的内在要求。于是在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即G5集团)财长以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一揽子协议,史称“广场协议”(Plaza Accord)。广场协议自开始实施,日元汇率开始一路上扬,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985年的250一路上升到1987年的123.5,两年的时间下降了近50%。

    2.人民币升值背景

    (1)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环境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单单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隐藏着其他原因。首先,中美汇率之争的根源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转嫁经济危机,缓解其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另外,日本就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同时也想借助人民币升值来恢复本国经济。除美日以外,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与美、日、欧盟等经济体的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这些经济体基于本国内经济和政治需要持续要求人民币升值,也对我国施加各种压力。

    (2)人民币升值的国内环境

    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外汇储备过量以及大量顺差所造成的。从1994年至今,我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均为顺差,并在2001年到2008年期间呈高速增长状态,同时,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也进一步助长了人民币升值。另外,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出台,我国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导致人民币需求增加,这些都对人民币升值形成了巨大压力。

    于是,我国政府在2005年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形成了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汇率制度的变化对于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影响。

    有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日货币升值的国际因素有几分相似:两国货币升值的国际因素主要原因都是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和经济危机引起的。可见,两国货币升值的幕后主导者都是美国,从国内环境上看,外贸顺差大也是中日货币升值的共同的内在因素。影响两国货币升值的国内环境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日本金融市场开放对日元升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我国汇率制度的转变及投资环境的改善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

    二、中日应对货币升值的对策和措施比较

    1.日本政府应对日元升值的对策

    (1)加速日元国际化

    日元国际化路径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八国条款国后,日本开始在对外贸易和外汇中使用日元。1980年12月,日本修订了《外汇法》,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1984年,日本和美国共同组建了“日元—美元委员会”,发表了《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日本大藏省也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的公告,成为了日元国际化真正开始的标志。此后,日本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扩大对外提供日元贷款、积极促进日元在国际贸易中作为结算和支付货币、吸收欧洲日元贷款和放宽发行欧洲日元债券条件等。[2]

    (2)大力发展对外投资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急剧增加。1984年,日元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00亿美元,在1986到1988年3年的时间里,日本对外投资总额已经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超过了战后1951—1985年35年累计对外投资总额的837亿美元,并在1989年首次成为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国。从投资结构上看,日本在产业和结构上呈现了制造业、金融业、商业,“三业并举”的多方位、多层面投资的整体格局。从投资地区上看,日本对外投资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是为了绕开NAFTA和EU的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东亚等地区。#p#分页标题#e#

    (3)改善出口结构

    在高科技成为推动当今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后,技术贸易成为高附加值的重要贸易形式。为了促进技术贸易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大力倡导的“科技立国”政策。技术含量已经成为日本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有利武器。除了保持传统的优势产业外,日本对生物工程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也进行了大力扶持,提高了日本尖端高科技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于是,日本出口的产品以其稳定的质量和节能环保、高科技等特点的竞争手段主导着国外需求市场。[3]

    (4)加强和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

    新世纪初,整个世界经济都处在减缓增长的阶段,但是日本的进出口贸易盈余却在递增,这主要得益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虽然日本对美出口一直在下滑,但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却在迅猛增加。2004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出口和进口贸易均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在美国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亚洲国际已经成为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

    2.日本企业应对日元升值的措施

    (1)增加海外投资与并购

    80年代后期,日元被迫升值使日本经济开始趋于国际化,日本海外输出的商品、资本、人员也变得更加强劲。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980年的22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1989年的670亿美元,在1986—1991年间,海外投资总额累计超过了4 0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跃居到世界首位。[4]日元的大幅升值促进了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于是,日本人凭借着财力的优势,在国外掀起了购买热,仅1985至1986年度,日本企业就收买了大量的外国企业,这些企业涉及制造业、金融业等众多领域。[5]

    (2)调整产业结构

    虽然,日本的海外投资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产业空洞化,但同时产业空洞化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阶段,它直接促进了本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广场协议”后,日本企业开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众多附加值低和受日元汇率动荡影响大的纺织、轻工、普通电机等行业的生产转移到海外,留在国内的主要是研究开发型企业、尖端技术和高附加价值行业。这部分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是价格,而是技术含量和品牌。实现了国内产业逐步由厚、重、粗、大型向轻、薄、短、小型转变,产业结构也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改变企业经营模式

    日元升值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对日本企业传统管理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一时间各企业开始对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由于日元升值使日本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受到挑战,于是日本企业针对当时的状况找到了新的管理体制。主要变化有:在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上,由协调一致到权责集中;在雇佣制度上:终身雇佣模式随着经济萧条的压力被改变。[6]

    (4)非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最重要的竞争形式。在经历了两次大幅度降低产品利润以后,日本企业开始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功能、外形等非价格竞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日本企业在加强了非价格竞争以后,对产品质量、设计、形状和品种不断进行革新,更加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并在原材料、生产、流通及生产程序上进行技术革新,逐步实现了由价格竞争走向非价格竞争的方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尹延庆.日元升值对中国的启示[D].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陈虹.日元国际化之路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05):65-71.

[3]王厚双,刘向丽.日元升值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绩效分析 [J].东北亚论坛,2004(02):79-83.

[4]日元升值后引发资本输出狂潮导致泡沫经济出现[N].第一财经日报,2005-08-04.

[5]周锐.本币升值压力下国内经济的调整:日本的经验与教训[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