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赤松茸栽培技术探索

冬季赤松茸栽培技术探索

【摘要】赤松茸具有艳丽色泽、肥厚菌肉,营养价值较高,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临夏州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壮大赤松茸、羊肚菌等食用菌产业,赤松茸产业发展迅速,栽培规模不断扩大,显著提高了群众的收入水平。为进一步加快赤松茸产业发展步伐,需大力推广冬季赤松茸栽培技术,帮助种植户对赤松茸的栽培技术要点准确把握,进而提高赤松茸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赤松茸;冬季栽培;技术要点

赤松茸又名酒环球盖菇,主要在赤松林根部生长。进入新时期后,赤松茸成功实现人工培育,栽培面积在不断扩大。赤松茸拥有良好的口感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市场潜力巨大。同时,农作物秸秆、谷壳等是赤松茸的主要栽培原料,生产成本较低,又可变废为宝,避免因焚烧秸秆而破坏地区生态环境。因此,需大力推广应用赤松茸冬季栽培技术,进一步扩大赤松茸的整体产量,促进当地群众的增收致富。

1赤松茸的价值与功效

赤松茸具有十分丰富的营养成分,涵盖粗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同时,钙、铁、磷等矿物质含量较高。和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相比,具有更高的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赤松茸的保健功效明显,能够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有效预防,还具备延缓衰老、美颜美容等功效。长期食用赤松茸,有助于人体免疫力的提升。由于赤松茸的营养丰富、口感极佳,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2赤松茸的栽培条件

2.1土壤条件。壤土由于具备良好的透气性与持水性,与赤松茸菌丝生长需求较为符合,能够促使出菇速度得到加快。黏土不具备良好透气性,沙质土不具备良好的保温性,不适宜赤松茸生长。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5-7之间即可。

2.2排灌条件。赤松茸生长周期内需求大量的水分,但禁止采取大水漫灌等落后灌溉技术,尽量将滴灌、喷灌等技术运用过来,以此来保证灌溉的均匀性。要完善排水设施建设,避免出现积水等问题,否则容易有营养料腐烂等现象发生,进而对菌丝的生长与存活造成不利影响。

2.3光照条件。赤松茸对光线的要求不高,但通过光线条件的合理优化,可以更加高效的形成子实体。因此,要对栽培过程的光照条件科学控制,促使赤松茸的产量、品质等得到改善。

2.4温度条件。20-26摄氏度的温度条件最适宜赤松茸生长,若环境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下或32摄氏度以上,将会显著降低菌丝生长速度,导致赤松茸的产量得不到保证[1]。温度超过36摄氏度后,菌丝生长彻底停止,如果不加以及时调控,容易有菌丝死亡现象发生。温度过低的话,显著延缓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并不会出现较大变化,只是出菇周期遭到延长。15-25摄氏度的温度条件能够促进子实体的形成,一般保持在4-30摄氏度范围内即可。

2.5空气条件。赤松茸的生长质量受空气因素的影响较大,露天环境能够充分满足赤松茸生长的空气需求。温室栽培技术应用过程中,栽培人员需做好通风工作,避免影响到赤松茸菌丝与子实体的正常生长。

3冬季赤松茸栽培技术要点

3.1整地作畦按照25cm的标准在栽培垄四周开挖排水沟,充分满足灌溉与排水需求。按照垄形实施整地工序,分别按照15cm与110cm的标准控制垄高与垄宽[2]。

3.2栽培料处理。赤松茸具有十分广泛的栽培原料,农作物茎秆应用较为广泛,如稻草、秸秆等。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也可将木屑、麦麸等作为栽培原料。为促使赤松茸的生长需求得到满足,准备好原料之后,需实施必要的预处理措施。以农作物秸秆为例,要选用新鲜的秸秆,避免有霉变现象发生,且不能够有农药等化学成分存在。暴晒农作物秸秆,将游离水去除掉,进行消毒和预湿处理。一般进行36小时左右的浸泡,这样农作物秸秆的含水量可以得到提高,基质PH值得到降低。此外,也可利用淋喷等方式完成预湿要求。在地面上均匀放置草料,每天进行3次左右的喷水,持续10天左右即可。工作人员要定时翻动草料,促使草料吸水均匀性得到保证。

3.3大棚处理。栽培工序开展之前,要借助于旋耕机等设备翻耕、平整土地,尽量呈现出颗粒状的土层。完成整地工序后,将生石灰等适量撒施于地面、周围以及棚顶,发挥杀菌消毒的效果。之后,将1%茶籽饼水泼浇于床上,以便对蚯蚓危害进行预防。针对虫害与鼠害,可向床上、四周分别喷施辛硫磷药剂与敌敌畏药剂等。

3.4铺料播种。实施播种工序之前,需将石灰撒于栽培区域内。每层铺料工序完成后,对一层菌进行播施。一般菌种保持2层即可。在铺料过程中,需踩实压平草料,按照50cm标准控制草料厚度。通常情况下,每平方米采用25kg左右的干草料。结合实际情况,选用点播、撒播等播种方式。点播过程中,需按照核桃大小掰开菌种,依据梅花形实施播种工序,按照10cm标准控制点播间距。撒播过程中,需保证足够的均匀。按照20cm标准控制第一层底料厚度,将50%的菌种均匀撒播下去。要对草料进行抖动,以便有效下沉种子。按照15cm标准控制第二层草料厚度,撒播剩余菌种。按照10cm标准控制最上层草料厚度,通过对菌种进行覆盖,可有效维持温度与湿度,保证菌种的正常生长[3]。要压实各层材料,促使有龟背形畦床形成,为便于管理,可将80cm的人行沟道预留于畦之间。完成播种工序后,利用木棒将5cm左右直径的洞穴打出来,洞穴间距保持在30cm,这样通风散热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3.5料面覆盖。完成播种工序后,需将覆盖物加设于料堆面,一般将遮阳网、无纺布等应用过来,促使内部温湿度得到保持。菌丝长成后,将覆盖物及时去除掉,向栽培垄上均匀撒施经过消毒处理的碎细土,按照2cm标准控制撒施厚度。为控制湿度,也可将散乱草料覆盖于土层之上。通过覆土工序的实施,可对菌丝扭结起到促进作用,也能够发挥保温保湿功能,加快子实体的形成速度。由于冬季温度较低,完成播种后即要将覆土工序实施下去,避免低温影响到赤松茸的正常生长。一般按照36%左右的标准控制土壤持水率,栽培人员可对土料进行手捏测试,若没有破碎或粘手现象发生,即表明土壤持水率满足相关要求。要将喷灌设施铺设于土层上,若土层湿度较低,则需进行灌溉处理。

3.6发菌期管理。要将温湿度作为播后管理的重点,充分满足赤松茸的生长需求。首先,水分调节。完成播种工序后,经过5天左右的时间,将会萌发菌丝。喷水过程中,合理控制喷水时机和喷水量。前20天内,禁止直接喷水于畦床菌料上。菇床出现较多菌丝量,超过培养料的一半后,且表面草料呈现出干燥状态,即可实施喷水工作。要将勤喷、少喷原则贯彻下去,严格控制表土湿润度。同时,结合菇床部位差异,合理控制喷水量。如菇床四周侧面喷水量可适当加大,减少中间部位的喷水量。如有白色菌蕾出现于土层表面,每天需将雾化水喷施于畦床上,保持早晚各一次。出菇期内,完成采收工序后,要及时喷水。栽培人员综合考虑天气条件、土壤湿度等因素,灵活调节喷水量。禁止采取大水喷灌方式,过多的喷水容易导致菌丝死亡问题的出现。而水分不足的话,又容易有开伞、龟裂现象发生,导致赤松茸的品质、产量得不到保证。其次,堆温调节。按照12-30摄氏度的标准控制栽培料堆温,以便促使菌丝的生长速度得到保证。栽培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正常出菇造成影响。若温度较低,需采取针对性的保温策略,如对覆盖物厚度进行增加、适当减少喷水量、对拱棚进行增设等,促使料温得到提高。温度过高的话,则需适当增加喷水次数,降低料温。菌丝生长过程中,栽培人员需对堆温变化情况密切关注,每天实施两侧观测工作,避免出现料温异常等不良问题。

3.7病虫害防治。栽培过程中,若采用劣质草料,容易有鬼伞、粪碗等竞争性杂菌出现于菇床。为避免出现本类问题,栽培人员需选择新鲜、干燥的草料。实施栽培工序之前,将暴晒、消毒工作落实下去。如有杂菌出现,栽培人员要于适当区域统一烧毁或深埋处理,避免料内养分遭到消耗。针对蚂蚁、跳虫等虫害问题,实施铺料工序之前,可将高效低毒杀虫剂喷施于栽培床上与四周。虫害高发阶段内,也可将黄板等设置于大棚内部,促使虫害问题得到高效防治。

3.8适时采收。赤松茸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采收工作需及时开展,避免有开伞等现象发生,否则赤松茸的商品价值将会降低。子实体呈现出钟形菌盖后,即可开展采收工序。在采收过程中,工作人员轻轻扭转菇体下部,松动之后拔起即可。完成采菇工序后,补平处理形成的洞口,将残菇彻底清除掉,否则容易有腐烂问题出现,进而对其他健康菇造成危害。

4结语

综上所述,赤松茸的经济价值较高,栽培成本较低,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全覆盖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培养更多的种植能人和“土专家”,帮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赤松茸的栽培效益,深入掌握冬季栽培技术要点,规范栽培过程,保证赤松茸的产量与质量。要积极总结栽培经验,持续优化、改进栽培技术,推动赤松茸产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岚.秦巴山区姬松茸栽培关键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9(1):44-46.

[2]李利兰,刘伟英,刘林等.冬闲田+稻草种植赤松茸技术[J].长江蔬菜,2019(6):67-68.

[3]艾永兰.赤松茸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8(9):22.

作者:马丽丽 单位:甘肃省临夏州科技局科技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