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经济管理范例

农场经济管理

农场经济管理范文1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旅游开发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业扶持力度,通过新政策、新设备、新技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但是由于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尚未充分掌握设备和技术的运用策略,为设备和技术的普及带来束缚;技术经验的不足使设备在使用中存在误区。因此当前急需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为农业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和理论指导

其一,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优质资源和相关生产、管理资料。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在分析相关资料之后,寻找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信息数据方面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支撑。其二,经济管理人员在执行相关管理制度时,需要按规定对农村民众的各种不良行为和农作行为加以规范,确保农村经济效益的稳定提升。其三,管理人员在执行制度时,需要扭转传统的民众思想,创新工作方法,升级工作模式,实现农村经济管理方式的突破[1]。另外,在经济管理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确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引导农村逐渐向科学化靠拢。因为大部分民众对农村经济的相关内容不够了解,容易导致管理工作任务、责任不清晰。部分管理人员依靠自己主观判断,围绕“经验主义”开展合作,使农村经济管理出现较多不合理的问题,减缓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农村发展中产生的各种经济类纠纷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帮助农村解决相关经济纠纷难题,促进农村经济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飞速创设提供优质环境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进行,扭转了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为农村经济建设创设了极佳的发展环境。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增加工作人员和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热情,提升农村人民幸福指数,增加了新农村在高素质人才眼中的魅力。在人才引入方面,创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式,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经济建设中需要结合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文化特色开发相关项目工程。另外,由于农民人数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群体的专业化教育,通过开设专业课程帮助其顺利操作技术性设备。同时,农业经济管理通过大规模引进人才,创新传统农业种植方式。比如,结合转基因技术实现我国农产品的基因转变,提升农产品的实际生产量;借鉴袁隆平杂交水稻经验,保证农业种植中农作物植株的优良性质,实现增产增收的效果。

3农业经济管理拓展了农村融资渠道

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通过融资获取资金。比如,通过增设农副产品的销售途径增加农业经济收益,或者通过拓展多种融资渠道促进农业经济建设[2]。当前农村经济建设正逐步向理想化目标靠近,在经济管理中逐渐克服区域的差异化。同时政府推出一系列的农村经济扶持政策,为新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此外,农村经济管理正逐渐趋于细致化,针对个别问题从农业经济的宏观角度出发,综合而又全面的做好农业经济未来的规划。因为资金是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的关键,管理人员正积极主动地使融资途径趋于多样化。比如通过在社会中收集各种资料,通过一些民间公司、企业和社会群体的资金支持,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途径。

4农业经济管理为升级产业结构提供帮助

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是依靠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的。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主要是传统小农经济,相较于国外部分农场的农场主式农业经济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势进行结合,逐步实现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科学性。比如,将农业经济建设与相关旅游景点旅游建设相结合,组成科学、系统的区域特色产业结构,围绕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创新农业管理模式,通过引进旅游业相关人才,大力发展区域旅游业,为农民群众提供较多的经济收益。另外,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加大了相关农业设备的投入力度,借鉴之前的家庭承包土地方式。拓展种植面积,增加农场覆盖范围。通过大规模耕种的方式形成大型农业优质品牌,进一步形成连锁的品牌效应。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完整的产业结构和农业发展链条,创新农副产品的生产、种植、加工、销售形式,升级农村经济产品的价值,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品牌化和产业化。

5结语

因此,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是提升农村经济效益的重点。管理人员需结合农业发展的经济突破口,创新工作形式、强化农业经济管理能力、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高效性。通过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减少农村群众的资金成本投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保证新农村建设过程的高效、有序。

【参考文献】

[1]张德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家参谋,2019(19):36.

农场经济管理范文2

一、紧扣主题,基于线状结构展开主题阐述

《农业经济管理》一书在结构设计上较有新意,摒弃了以往同类题材中递进式的理论系统编著方式,以农业经济管理涉及的各要素为划分依据,全书共由十一个章节构成,除去第一章和最后两章,其余的每一个章节对应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或要素,概括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经营环节或要素划分,分别包括“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决策”“农业自然资源与管理”“农业劳动力资源与管理”“农业资金与管理”“农业科学技术与推广”“农产品市场与营销管理”,每一个章节下面包括3~4个关于农业经营管理要素或环节的概念、特点、类型、管理方式等,而这种结构表达重要意图,在于促使农业经营管理知识能够被系统的解说。同时该书以农业管理为主题,系统地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中“经济组织”“农业资源开发”“农业市场化”的内涵,指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标准与建设方向,紧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时代主题。

二、深入浅出,基于通俗文字进行理论论述

《农业经济管理》一书以文字叙述的方式为主,其中涉及到大量基本理论概述,如“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概述”“农产品市场体系概述”以及“农业资金概述”,但并不晦涩枯燥,因作者在编写时不仅采用了通俗直白的文字进行描述,还穿插了一些简单的实践案例进行说明,如第三章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中”,列举了“2014年山东云农场”“‘成达案例’模式托起家庭农场”案例,进而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指出了以往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微观经济组织需要创新的方面,讲述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同时,该书正文之外加上了“文献参考”与“后记”部分,将全部章节中所涉及到的文献、资料数据等一一列举,通过这种补充方式,帮助对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有深层次探究需要的读者阅读。

三、紧跟时代、基于实践案例展开辅助说明

农场经济管理范文3

1正确理解强化农场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作为农场的基础性工作,农场档案管理工作对农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从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来看,不管一个企业还是部门发展的真正原因是管理有序规范,而档案管理就是对农场的基础性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使其为农场的经济发展服好务。经济建设的好与坏是衡量农场发展进步最直接的尺度,发展农场的经济建设,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有力的载体,这就需要在当前农场经济发展建设当中,创新思维,科学管理,摸索出适应农场发展的管理标准、管理模式,来推动农场的经济管理水平。但由于目前农场在发展建设中出现了现有的档案管理与当前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阻碍了农场经济的发展,从农场发展的形势看,迫切需要从混乱的档案管理局面中摸索出一条适宜农场发展建设的档案管理手段,促进农场管理工作向科学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农场的健康发展。目前农场档案管理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事档案的信息管理;二是农场内部基础工作的信息资源管理。通过强化农场人事档案的管理,可以有效的发现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提高农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而强化农场内部基础工作信息资源的管理,可以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场综合管理实力,为适应新时期农场发展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助力农场经济建设高速发展。

2强化农场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场的各项工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模式在创新,管理理念在更新,新的发展需要引领农场档案管理的提档升级。

2.1统一思想,加强农场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

农场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是快速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前提。农场的各级领导是单位的核心,在日常工作中给予档案管理高度重视,可以加快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和落实。农场领导层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可以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农场的整体规划上来,对完善档案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合理协调各项工作的推进,可以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农场各部门领导重视档案管理,可以督促本单位人员重视档案的收集和整理,为单位资料留存的完整性提供保障,也同时在整理档案资料的同时对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整改,有效促进农场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2.2完善农场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强化对档案管理工作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通过现代的管理手段,超前的思维,来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依法进行,规范运作。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投入,配齐配全档案柜、架,电脑以及配套设施,条件好些的农场可以选择一个固定场所做为档案室,专门进行档案的管理、整理和保存工作。尤其现代信息化高速发展,档案管理也要与信息化接轨,档案部门增设局域网,可以实现档案资料的信息共享,为农场的经济发展服务。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对一些重要资料和数据通过电脑进行数据备份,建立一套专业系统的档案管理流程,方便档案资料的查阅工作。

2.3作好农场档案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档案资料的完整才能提升档案的价值,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就要从资料产生的源头抓起,农场各部门日常重要业务资料、农场文书档案资料、人事管理资料等,都是档案材料收集的重点,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有目标的向有关单位或部门催收应入档的资料,各部门、单位也应强化档案管理意识,自觉加强日常业务资料的留存、整理工作,对涉及农场发展的重要资料定期上交到档案室,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档案资料的类别进行分档整理、规范装订,使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2.4做好农场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业务培训工作

农场经济管理范文4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具有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过小、科技含量低、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低、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农业经济管理领域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如何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机制下,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1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和现状

首先纵向比较,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成就显著。从1978年实行包产到户开始,经过40余年发展,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激发,农产品生产能力呈指数级上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城乡面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其次横向比较,我国农业经济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巨大。在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执行当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土地作为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碎片化的问题,加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长期凋敝,农业产业金融长期处于失血状态,以及农业生产效率低,产出效益差,导致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出,农村空心化程度非常严重等因素,致使整个农业产业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不高,组织化程度低,商品化程度低。最后深层次分析,制约性因素长期大量存在。一是村组集体经济普遍存在管理服务能力的缺失,基层党政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上“缺位”和“失位”问题非常普遍;二是农民作为农业工作的主体身份被长期忽略,反而处于被安排、被支配的地位;三是我国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匮乏,且时空分布非常不平衡;四是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生产装备水平落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陷于停顿;五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升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投入,大量相对优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农业生产实际陷于难以为继的困境;六是由于国家产业发展阶段性战略需要,把工业产业体系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则更多地承担了加强积累的投入责任。

2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对策分析

农场经济管理范文5

1.1家庭农场会计核算现状

1.1.1会计核算基础选用不科学。

会计核算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适用范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收付实现制是适用非营利的单位,主要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而家庭农场虽然还没有成立为公司、企业的形式,但也是个会计主体。因此应选用权责发生制。而现在大部分农场都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在实际收到或支付款项时才确认收入或支出,这样不利于正常核算家庭农场的经营成果。

1.1.2记账方法过于简单。

会计核算的方法有复式记账法和单式记账法。而我国农场会计核算存在的一个现状就是很多农场采用单式簿记。即发生一笔经济业务,只登记现金的收付,只在一个账户记录。例如:某个家庭农场购买了拖拉机,花了5万元,记账的时候只登记现金减少了5万元,而不登记家庭农场的资产增加了5万元,这样不能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1.1.3核算程序上,只关注登记账簿,忽视报告的重要性。

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应该是从凭证-账簿-报表。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家庭农场的会计核算,对原始凭证的保存不到位,造成本月发生业务无据可依,甚至不登记记账凭证,直接登记账簿,登到账簿又不总结编报表,这样就难以准确的核算当期收入、费用和利润。

1.1.4缺乏财务分析的理念。

农场主会计核算的目的在于反映家庭农场这个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对于会计信息如何利用,如何分析,如何做决策,缺乏财务分析的理念。

1.2原因分析

1.2.1外部原因。

家庭农场完全占有其经营成果,不需要交税,不受信息披露的强制要求,外部对它的监管也缺乏,这样会导致家庭农场的会计处理核算存在很多问题。

1.2.2内部原因。

中国有相当多的农场主认为其生产规模小,不像美国家庭农场的规模那样大,经营项目少,对会计核算工作不重视,认为会计工作对生产经营没有作用。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有些农场主开始意识到会计的重要性,但家庭农场经营者的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会计知识和相关技能,不具备按照最新企业会计准则等进行精确处理的条件,只能对农业活动中的各种收入和费用进行流水账式的记录和反映。

2提高家庭农场会计核算水平的对策

鉴于目前家庭农场作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作用越来越重要,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必须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提高核算水平,让家庭农场主更好了掌握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为其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还可以为多方利益者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

2.1遵循小企业会计准则。

目前我国家庭农场是介于传统农户和农业公司制之间的一种经营主体,和传统农户比较起来,家庭农场的规模要大一些,业务会更加复杂,完全不记账或者农场主只记流水账难以提供一些准确的信息。但是,我国特殊国情人多地少,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够完善,家庭农场的规模不可能发展的太快,也不可能立即公司化。因此,要求家庭农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核算,设置科目,按照生物资产的准则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样不太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即使是专业的会计人员也难以把握,所拥有的会计知识几乎不可能实现高度正规化。再加上家庭农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试点工作也还在进行中。因此,家庭农场的会计处理规范化须从其实际情况出发,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反映农户经济活动内容,满足自身经济管理的需要,又要从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出发,即适度规范、灵活多样。笔者建议有些会计处理可以遵循《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是财政部2011年10月18日颁布的,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比较,有些业务的处理要简化,因此,家庭农场可以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随着规模化和公司化,逐步向《企业会计准则》过渡。

2.2选用科学的核算基础。

家庭农场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例如:农业生产周期长,有些经营作物,如果树、牲畜等,在初期几乎没有收益,而有些农用器械和用具,如拖拉机、薄膜大棚、饲养场等主要在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回收期较长。采用收付实现制,虽然操作简便,但对应计的收益不及时入账,对一些长期性的成本不进行摊销,往往会导致对当期利润计量的不准确。农场在经营初期会误以为亏损巨大而放弃经营,不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但是,确认应计项目往往需要会计的职业判断,农民的知识水平很难准确操作,可适当降低要求。农场应将重点放在应收、应付款项的确认和固定资产、大额递延项目等的简易摊销上,使当期的收入和成本趋于合理。

2.3有机结合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这种记账方法不仅有利于农场主了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且在登记入账完毕后,农场主可以通过账户记录全面、系统知悉每一经济业务的过程和结果。同时,考虑到农户繁重的工作和有限的会计处理水平,根据重要性原则,并不要求农户对每一项经济交易都进行复式记账,一些繁琐事项如低值易耗品的取得可以单项记录现金收支。而对于不能在账簿里反映或不能详细反映的问题,可以通过流水记录在账外加以补充,增加其灵活性。

2.4规范核算程序。

首先要规范原始凭证取得途径。与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有关的原始凭证分为两大类,外来和自制的。外来的原始凭证,可以直接用于登记记账凭证。没有外来的,可以自制,但必须要详细。其次,要根据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而不能直接根据原始凭证去登记账簿。最后,很关键的是不能无报表。根据重要性的原则,可以适当的简化报表。但必须有两个能反映家庭农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简易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2.5增强财务分析的理念。

家庭农场主不能简单看报表,而不去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利用,为相关利益者决策提供帮助。农场主可以对已知的会计信息进行利用,分析未来的经营方向,提高决策能力。除以上几个方面具体措施以外,我们应该加强家庭农场的外部监督。比如一个村建立的几个家庭农场,要上交家庭农场的财务报表,要进行业绩的评价,对家庭农场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并进行激励机制。其次,还应该提高家庭农场主的文化水平,给他们培训,让他们掌握基础的会计核算知识和财务分析知识,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

3结论

农场经济管理范文6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人才

为了增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创性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分钟和更好服务全国,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将安徽省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中。为深入贯彻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结合安徽实际,安徽省制定了《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在新的历史性机遇下,全省人民齐心努力必将会推动安徽省整体跃升,提升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1安徽省农业经营现状分析

1.1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深加工水平不高

农产品经营周期一般较长,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经营方式的确比较辛苦,原始农产品如稻子、小麦等的价格不高,很多年轻人放弃农业经营而选择到城市里打工赚钱,农村里见到的多是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和一些留守儿童,农村里不少天地抛荒,没有人耕种,有些田地被一些种植大户承包,但这些种植户种植的田地也不是很大,我在桐城、枞阳、怀宁走访的一些农业种植户,他们承包了一些农户的田地,多的经营4000多亩,少的经营有500多亩,规模都不是很大,农业经营的器具主要是一些小型机械,如拖拉机、小型收谷机等,农业的喷洒主要还是人工来进行,没有像国外农场主用一些直升机来喷洒农药,效率更高,很多农场主生产出来的稻子、小麦、大麦、菜籽等就直接进行销售,没有进行深加工,如加工成大米、面粉、菜籽油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产品的保质期和利润。

1.2农业经营者文化水平较低

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懂农业技术、会农产品经营管理的人才,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将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但是从我们调查走访收集的资料来看,我省目前从事农业经营管理的人员文化素质水平都比较低,从事农业经营的农场主中78.7%的学历水平是初中毕业,13.6%的农场主是高中毕业,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只有6.7%。他们在农业经营中主要还是靠经验来操作,不懂得市场调研、不会根据土壤的特性情况来选择种植最佳的农产品,只会被动地、靠天气和行情吃饭。他们缺乏创新意识,不积极主动去分析市场、开拓市场、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更不懂得引导市场消费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2安徽省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2.1农业人才培养院校少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林院校数量有限,教科研及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的意识不强。截至2019年6月,安徽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20所(本科46所,专科74所),其中涉农高校只有2所,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与长三角一体化规划中安徽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方面的人才需求极其不对称。农林院校中农业方面的专业少,招生人数也少,比如安徽农业大学2019年秋季招生70个专业,全国共招生4880名本科生,期中涉农专业只有23个,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招生的23个专业中,涉及农林方面的也得只有5个专业,比如该校的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备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以及观赏园艺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园林、城市规划、林业部门、旅游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人才。学生的就业方向是:行政管理,风景园林、景观建筑和环境艺术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园林绿地的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农林院校少,涉农专业边缘化,农业校园“离农”现象明显,这与安徽省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营创新人才的培养差距很大。

2.2教学方式不科学

现在的农林高校在教学方式上依然是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主要还是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讲授的多是书本上的概念,没有走进田间地头,结合一些地方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特性来如何开发特色农业产品、以及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实践环节来操作,理论和实践脱节较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大,对农业以及农产品的运营管理还是比较陌生。

3农业经营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3.1扩大涉农专业建设

安徽农业现代化发展急需农业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培养,但由于农业待遇较低、学生就业意愿不强,很多高校考虑到生源及入学率等问题,导致我省高校涉农专业比例较少,招生人数有限。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共同努力,扩大涉农专业数量,加大涉农专业支持,加强农业经营管理专业宣传,给予从事农业经营管理学生一些优惠政策的支持来提升涉农专业的知名度和满意度。

3.2创新教学方式

学校要根据时展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来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体系设计,教学方式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田间地头和教室连接起来,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加深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深切体会农业、农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高校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3加强职业农民的培训教育

安徽省农业经营创新人才一方面依托高校进行培养,另外可以对现有的职业农民即农场主进行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培训,针对他们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展中遇到的瓶颈,请相关专家来开展培训,组织职业农民到省内外,有条件的到国外农业经营有特色的地区去参观学习。现在国家为了提升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全国高职院校提出了面对社会招生的规划要求,安徽省很到高职院校都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招生名额。凡是具有本省户籍或在皖务工(需提供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证明)、具有高中阶段学历或同等学力及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村“两委”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报考户籍所在地的招生院校。很多地方鼓励企业支持员工组团带薪就读,地方农委等部门也应该鼓励农场主、新型职业农民报名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安徽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政府、高校等相关部门要深刻意识到这一问题,多形式培养农业经营管理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辉,黎东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

[2]杨莹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继续教育发展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6(08).

农场经济管理范文7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研究现代农场的人力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针对现代农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人力资源相关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安徽省现代农场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了解发展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人力资本理论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现代农场;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

现代农场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与管理,人才及其管理问题使现代农场发展处于瓶颈期。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缺少全面统一的预测和规划,使得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盲目性。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主体不明晰,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家庭和个人等,缺乏相关的组织建设和责任主体,对于客体(农民)的现有状况缺乏分析和了解,导致客体管理和培训缺乏针对性,存在人力资源短缺、管理人员综合能力低、忽视员工培训、缺少完善的保障体系和激励等问题。当前,我国现代农场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不足已经制约了农场未来的发展。综合国内对于农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主体的资格与素质要求。陈旭霞、王树进等研究者认为,国外农场对于从事农业的农民和农场主资格条件的要求较高[1];房慧玲认为,农场主自身素质需要提高,不但掌握专业技能,还要懂经营管理[2];赵维清认为,政府应提供专门的财政经费支持,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挑选一批愿意从事农业经营的青年培养成为未来的家庭农场主[3]。二是农场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黄呈宏研究发现,农场主更加重视物质方面的员工激励,很少注重精神层面的员工激励[4]。韩绪楼、卞纪兰、张洪建、刘雪梅等研究者总结出当前我国农场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5-7]。上述文献虽然初步探讨了现代农场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但是还存在理论上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笔者调查研究了安徽现代农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人力资本理论提出完善现代农场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一、现代农场及其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包括个体所拥有的各种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现代农场的人力资本深刻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现代农场指由高水平职业农民经营、利用各类现代科学知识与设施建设起来,从事农产品生产与关联服务供给的经济组织。现代农场特征包括,第一,人员与管理现代化,即现代农场由水平较高的专职人员经营,利用先进的理念与管理方法进行经营管理;第二,技术与设施现代化,即农场使用最新的技术、最先进的基础设施与生产设备等。现代农场人力资源管理符合现代农场生产和经营的需要,管理者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管理农场,是现代农场为实现一定目标对其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更新、配置、使用、开发及激励的一系列管理过程。

二、安徽现代农场人力资源与管理现状

笔者调查了安徽合肥庐阳区、长丰县、肥西县、庐江县、桐城市、舒城县共112个农场经营者与种粮大户,汇总数据后得出这些农场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第一,农场人才状况。人才短缺现象普遍,缺少技术人才、普通工人和管理人才的农场占比分别为77.78%、50.23%和25.35%。第二,农场员工培训状况。调查发现,52.78%农场经营者组织过员工培训,47.22%的农场经营者从来没有组织过员工培训。第三,农场员工考核状况。建立了员工考核制度的农场占比为52.78%,47.22%的农场没有员工考核制度。由于临时雇佣的农民难以考核,因此,多数农场没有具体的考核制度。第四,农场员工待遇。被调查的农场员工都有基本工资,其中约33.34%的农场根据员工的表现发放奖金,19.44%的农场经营者还给员工发放各种福利。受经营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场有时因资金紧张不能按时给员工发工资。此外,关于大学生从事农场工作最重要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83.33%的农场经营者最看重吃苦精神,是否热爱农业的占比为72.22%,专业技能的占比为63.89%。

三、安徽现代农场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安徽大多数现代农场人力资源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人才短缺,多数农场缺乏技术、管理等实用人才。受到就业理念、生活与职业前景等因素的影响,大中专毕业生多选择留在城市发展,造成农村及农场人才严重不足。此外,农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导致农场难以招到普通劳动力,农场的临时劳动力主要是周边农村的中老年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低,只会依靠自身经验进行生产,制约了农场的发展。第二,缺乏考核制度,约47.22%的农场没有考核制度,制定绩效考核的农场也存在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不强的情况。农场的固定员工一般为2-8人,农忙时雇佣四五十个临时员工,由于农场的管理能力有限,容易出现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效率较低。第三,拖欠工资。农业发展与自然条件和市场供求联系密切,一旦产品滞销或短缺、农场资金周转困难,员工工资就无法保障,大多凭借农场经营者与员工之间的情谊来维持农场的运转,长此以往难以吸引和留住员工。第四,培训不足。多数农场主没有为员工提供培训,这些农场大多数员工是普通的农民,凭经验组织生产,缺乏现代农业种植知识与技术。组织员工培训的农场只限于部分员工,培训内容主要是技能方面,很少涉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造成农场员工整体能力的欠缺,影响了农场的发展。第五,员工的时间管理不够科学与人性化。调查发现,农场在农忙时往往需要加班加点,有的员工甚至可能加班十几个小时,没有假期的现象也经常发生。如果农场经营者更多考虑工作需要,而没有顾及员工的感受与需求,则会引起员工的不满,最终导致员工流失。

四、加强安徽现代农场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为了解决安徽现代农场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借鉴国内外成熟农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农场经营规模适度。由于人力资源短缺,农场应采取适度规模经营,并非农场规模越大收益越高,农场规模增大则监督管理更为复杂,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只有在管理有效的前提下,农场才能提高劳动效率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二,完善员工的培训机制。农场应加大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不仅要培训生产技能型人才,而且要培训农场管理者,使其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提高解决农场生产经营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依据员工岗位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以员工的绩效为基础制定具体的奖惩制度,还要对员工的留任时间进行奖励,以长期留住员工。管理上可以借鉴集体经济时期有益的管理经验。第四,建立完善的薪酬福利制度。薪酬是农场对员工贡献的回报,除了及时发放工资与奖金,还要处理好公平问题;除了缴纳社会保险,还要注重员工福利,这会增强员工的满意度,有利于留住员工和实现农场的长远发展。第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每个员工能充分发挥所长;考虑员工的合理需求;管理者能合理授权,有听从员工建议的意愿;农场应在日常管理中努力使员工有公平感。

综上所述,现代农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保证,现代农场需要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高校需要培养热爱农业且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要对学生进行农业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政府也需要在农业人才培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农场的发展才是吸引人才的根本保证,需要国家制定政策支持农场的发展,例如,构建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增强农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努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和农产品市场体系,推动农场电商化网络化发展;农技部门定期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向农场经营者推广最新的实用农业成果等。

作者:项宗东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旭霞,王树进.国外现代农场管理经验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5).

[2]房惠玲.发展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最现实选择[J].南方农村,1999,(2).

[3]赵维清.浙江省慈溪、瑞安、建德三市家庭农场发展状况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

[4]黄呈宏.农垦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

[5]韩绪楼.现代农场管理关键问题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1).

农场经济管理范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重要工作之一,也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管理和经营模式也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各级部门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加大投入力度,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管理水平。

1农业经济管理内容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综合生产的重要过程,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对这些环节进行科学规划,保证各项经济活动顺利开展[1]。在管理过程中,应综合管理参与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突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保证农业生产各活动环节的稳定性。从宏观角度看,有关部门应深入分析并把握农业经济的发展规律,结合各方面关键要素,真正意义上实现规范管控,确保资金、资源、人力等都得到合理分配,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高标准和高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现代化、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各种先进机械设备的应用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农副产品生产效率、质量得到了保障。目前,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已远超资本、劳动、土地等传统要素。自动化灌溉、打药、采摘等已经成为现实,无人操作、自动播种等应用越来越普遍。我国的农业发展对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等政策的要求下,农村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得以实现,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2新农村建设理念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成效

2.1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的战略性目标之一,在整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党中央将农业现代化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加大了资金、人才、资源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使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得到了保障,很多地区发挥了区位优势,打造了专属的地域品牌。在大量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初步完善,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场主等主体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整体生产经营架构层次分明,上下联动,打造了信息开放、公平竞争的农村经济市场。从消费端来看,无公害蔬菜、有机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等渠道推广至全国各地,为消费者提供了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2]。

2.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农村经营制度的优化与完善是推动农村经济管理效能优化的重要保障,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经营制度,长久以来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集体产权制度是指通过全面清查、核查农村集体所有的“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以股份的形式落实集体资产收益的分配权,切实保障了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了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趋向

2.3.1信息化发展趋向

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农村居民可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并与全国各地的农户实时交流沟通,解决以往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等的问题[3]。在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下,农业市场将会更加透明公开,获取信息的速度也会更快,真正使农业经济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2.3.2可持续发展趋向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原则,深入考虑各地区特点,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产业的完美转型升级,又要注重环境保护,助力农村经济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2.3.3产业化发展趋向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后,国内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集约化、标准化也成了主要的发展方向。在产业化模式下,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3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3.1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制度不健全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传统制度中有很多内容已经较为落后,无法适应新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迎来了多方面挑战,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予以保障,很多工作将无从开展[4]。很多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资源分配不合理,政府部门人员无法充分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信息比较闭塞,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缺乏创新力。不仅如此,由于制度不健全,存在很多漏洞,部分人员会利用自身职务之便出现违规违法行为,从中获取个人利益,增加了贪腐发生的可能性,侵害了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

3.2农业经济创新不足

农业生产效率低是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古代社会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模式的影响下,农村市场信息交流不畅,内部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创新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各方面基础设施不健全。为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很多地区都扩大了农产品种植面积,但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一直无法提升[5]。近些年,我国陆续增加了资金、人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投入,但总体创新效果并不显著,很多农村地区居民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对新的生产模式比较抵触,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虽然部分地区的基础建设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后期维护和保养是一笔较大的开销,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当地财政的经济负担。

3.3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经济管理除了制度体系不完善、创新力度不足等显性问题外,还有众多隐性漏洞,产业结构不合理就是其中之一。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大、经济管理较复杂、工作任务较繁重,需要不断根据市场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切实提升管理水平[6]。但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便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也难以及时制订出解决方案和计划,无法为农村经济发展助力。很多农村居民都以种植、销售农副产品为生活保障,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开放性不足、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情况比较普遍,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3.4农产品生产技术落后

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延缓新农村建设进程。21世纪初期,我国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较大,城市经济发展快、资源储备量大、待遇好、对建设性人才吸引力大。而农村就业岗位少,薪酬福利待遇有待提升,无法吸引并留住人才,农业生产存在较大的技术型人才缺口。现代化科技、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严重不足,也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

4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4.1健全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要坚持底线原则,确保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监督,突出政府部门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要将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贯彻落实到位,树立与当地实际发展相符的文化价值观,吸引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其中,切实提升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主要出发点。坚持现代化的引领方向,考虑不同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将其归类进行指导,发挥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其他政策的优势,明确重点乡村,开展试点工作,并逐渐打造成示范区,让其他地区学习经验[7]。在制定经济管理体制时,具体有以下几点。首先,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转变思想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国家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及重要方针,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新形势下,要定期开展专业教育培训,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自身工作责任和义务。其次,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大力培养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与工作能力。转变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扩充理论知识储备,确保应用水平及管理能力与时俱进。再次,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核心,转变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切实增加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打造出和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保障农村居民利益。最后,在落实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完善相应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确保土地登记、管理的科学规范。建立健全土地档案管理制度,当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档案资料,便于查询利用。还可采用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模式,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在保证农民利益、遵循其意愿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避免出现闲置的情况。

4.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也朝着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加大农业生产方面的科技投入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出台科学的政策吸引更多基层人才。深入分析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做好现场考察工作,合理设计与建设,遵循安全和质量相统一的原则。除了公路外,其他领域的基础设施也应得到完善,比如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领域,建立垃圾处理站、农业废水净化厂等,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破坏自然环境。此外,还可与各大科研单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使一线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掌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切实需求,使农村科技与当前市场更好地对接,提升科技应用水平。

4.3加强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是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越来越多乡村充分发挥了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将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常见的形式有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景点。这种模式能够带动新型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保障当地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乡村建设和规划方面,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做到美化生态环境。首先,以“人文”作为改善目标,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升生态自主修复能力,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到位。深入挖掘当地的可利用资源,弘扬特色文化,提升对游客与消费者的吸引力。其次,做好空间布局规划和顶层设计,凸显各地方的特色。目前,部分农村旅游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消费者无法领略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再次,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教育,要大力推动农村教育改革,保证卫生安全,缩小城乡差距,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大力开展电力工程建设、实现4G的全覆盖等,为农村经济未来的腾飞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4完善农业要素配置,推动主导产业高质高效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区气候环境、地质条件等有着较大差异。在新农村建设视角下,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发展当地主导产业,突出地方特色,打造产业集群,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一县一业”布局尽快形成。可优化服务水平与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利用精细化管理取代传统粗放式、“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全面提升机械化、科技化生产水平。专业人才、资金、技术以及土地等都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当地政府部门要确保各方面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并将耕地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等作为主要原则。人才振兴是农业经济高质量管理运行的重要保障,通过相关政策吸引专业化人才、大学生以及社会企业返乡,打造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区、现代化农业生产示范区等,发挥技术、资源以及人才优势。要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推广“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的模式,为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企业开通绿色通道,例如降低贷款利率、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等。扩大社会资本参与其中的渠道,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全面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4.5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各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要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通上下游企业的资金链、价值链和消费链,扩充农产品销售渠道,确保其具备功能化、品牌化的特点,扩大农产品影响力。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并以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等作为重要“抓手”,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将第二、第三产业和农业紧密结合。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