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课程论文范例

理科课程论文

理科课程论文范文1

1.1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1.1.1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设置

西北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于1995年实现首次招生,经过近20年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了由学校平台课、学院平台课、专业平台课三大模其中,学校平台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大学体育等课程,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普通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两部分则共同构筑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大厦。学院平台课包括学科必修课程模块和学科任选课程模块,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学科基础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素质;学科必修课主要包括微积分、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线性代数、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会计学和金融学等课程;学科任选课主要包括经济法、市场营销、证券投资、ERP软件应用等课程。专业平台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任选课程模块、专业实习、学年论文以及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专业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运筹学等课程,专业任选课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系统工程、信息经济学、软件开发实践、数据库原理、信息储存与检索、操作系统等课程。

1.1.2专业课程体系的学分构成

2013年,学校展开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新的本科教学指导书中,学校(院)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学分调整到163学分,规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至少应修满163学分方可毕业。其中,课堂教学降低了24学分,为132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80.9%,实践教学增加了7学分,为31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21.3%;必修122学分,选修41学分。学校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53学分,其中:必修35学分,选修18学分;课堂教学42学分,实践活动11学分。学院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43学分,其中:必修33学分,选修10学分;课堂教学43学分。专业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67学分,其中:必修54学分,选修13学分;课堂教学47学分,实践教学20学分。说明学校(院)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需求对学分进行了适度调整,在降低总学分的同时,适当调整了课堂教学学分与实践活动学分、必修学分与选修学分的比例,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和选修学分,相应减少了课堂教学学分和必修学分,这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学校(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进程

调查显示,42.9%的学生认为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问题,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还是以灌输式为主,尚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1.1%的学生认为学校(院)应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另外16.0%的学生认为学校(院)应该改革教学理念。

1.3目前学校(院)实践环境和教学氛围改革程度

调查发现,在专业教学中,有54.9%的学生最渴望得到实践创新知识与技能指导方面的支持,有35.6%的学生最渴望得到实践创新环境与氛围上的支持,这表明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实践创新环境与氛围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为缺乏实践创新知识与技能指导。此外,9.5%的学生认为创新环境培养中资金支持也是一个支撑条件。

1.4学校(院)专业课程设体系改革评价

1.4.1学校课程改革重点与方向

学校(院)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顺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需求,但是调查发现,46.8%的学生认为学校(院)的教学改革依旧偏重于理论学习,没有注重实践创新;29.4%的学生认为学校(院)进行课程改革,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比较帮助;20.8%的学生认为学校(院)的课程改革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太大的帮助;仅2.8%的学生认为学校(院)的课程改革对实践创新培养帮助非常大;有0.2%的学生认为学校(院)的课程改革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完全没用。

1.4.2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的满意程度

调查显示,52.0%的学生认为学校(院)进行了改革,48.0%的学生认为学校(院)没有进行改革;在满意度评价方面,81.6%的学生认为学校确实实施了有效的改革,对学校(院)进行的改革比较满意,但仍有18.4%的同学对学校(院)的改革表示不满意,说明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仍需加大力度和加强宣传。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未体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要求

2.1.1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践创新要求

目前市场需要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是能够熟练掌握办公软件、数据库应用和软件设计等计算机知识技能以及金融、财务、经济、管理等商务知识。但从调查报告中可以发现,36.1%的学生认为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界定不是很明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需求;有26.9%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缺少实践类课程;18.6%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系统性;还有17.8%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太杂,涉及的专业领域太广,学生不能够把握重点。

2.1.2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不甚合理

就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而言,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偏重于计算机课程,由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可以看出该专业虽然涉及面比较广,涉及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但是主要还是偏重于计算机课程,比如程序设计、软件编程;时间上,学期课程时间分配呈现出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有的学期必修和选修课程数量少,学生总体都感觉空闲时间比较多,有的学期安排的课程较多,学生自主实践和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

2.1.3专业选修类课程类别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目前,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的选修课程主要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信息经济学、操作系统等。选修课的数量不足,覆盖范围小,涉及经济管理类的偏少,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兴趣灵活地进行选择,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个性化发展,束缚了一些学生的创造性。

2.1.4课程设置与学生兴趣存在一定的冲突

调查发现,有93.5%的学生喜欢实践创新类的课程类型,仅有6.5%的学生喜欢理论教学类的课程类型;有78.6%的学生希望老师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有18.7%的学生喜欢以实践创新为主的授课方式,仅有1.3%的学生表示能接受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这表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学校(院)今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改革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创新类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2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实践类课程开设较少

在2013年新教学计划实施前,学校(院)规定学生至少应修满180学分方可毕业。其中:课堂教学156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86.7%,实践教学24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13.3%,理论和实践课程之比为6.5:1。在2013年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学校(院)规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至少应修满163学分方可毕业。其中,课堂教学为132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80.9%;实践教学为31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21.3%;必修122学分,选修41学分。改革后,课堂教学降低了24学分,实践教学增加了7学分,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配比例仍然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开设的实践创新类课程偏少,学校(院)意识到问题,正在改革中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选修课和必修课比例做适度调整。

2.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在被调查的293个学生中,有62%的学生认为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在教学方法,没有摆脱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仍然以灌输式教育为主,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缺乏师生互动的参与式的探讨;有17.3%的学生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手段还有待改进,14.9%的学生认为学校(院)教学设备简陋,突出表现在学校有些教学楼还未能购置和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激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软件较少,学生不能了解到更多关于实践创新的知识和技能。

2.4缺少能够完成实践创新任务的实验室及其设备

调查发现,有78.2%的学生认为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突出实践教学、开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表明学校(院)没有对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开放制度还不够健全,还缺乏一定的实训基地,学生不能及时对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加以实际操作和运用。另外,18.2%的学生认为学校(院)应该改革考试方法,3.6%的学生认为学校(院)应进行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

3提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3.1明确专业定位,根据实践创新需求确立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学科,作为一门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融合形成的跨领域学科,强调信息技术与管理系统相结合。因此,应将该学科定位为: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水平,能够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教学机构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及从事现代信息系统的软件设计的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与社会实践需求实际紧密联系,更好的考虑到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未来就业问题。

3.2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突出实践创新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从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看,现有课程体系只是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堆积在一起,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达到相互融合的地步。因此学校(院)在课程设置体系结构调整中,应充分考虑如何满足学生实践创新的需求。学校(院)必须合理设计分配课程,突出实践创新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践创新需求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增加经济和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丰富实践创新类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内容向多方向延伸。

3.3增加实践创新类实验室数目,健全与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要培养具备实践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大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加快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同时要加快与企业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既解决了学校在资金、场地、真实项目案例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同时也为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学校(院)应在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方面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结合实验室评估,在促进实验室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方面加大投入,改善实验室的教学条件;实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主动性,使实践教学取得显著的成效,达到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扩大了实验室的面积,更新增加仪器设备,整合了资源,健全了制度,又能够为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实验室的开放提供良好的基础。

3.4加快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步伐,推进授课方式改革的进程

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这些知识一方面靠自主学习,一方面则靠教师传授。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承担着解惑授业的任务和引导启发学生的重要作用,教师不能仅以书本知识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提问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在授课中加入师生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和探讨问题的热情,促使学生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创新中的各种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提高了,创新思维活跃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帮助。

3.5加大实践创新类课程比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创新性,理论教学为实践创新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实践创新是理论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学校(院)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诸如合理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实践类课程;调整每学期课程数量和上课时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充足时间。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6加强创新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和创新氛围

理科课程论文范文2

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争经三年内建设出符合中职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临床要求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突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与针对性。

1.1职业性。

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开发,构建基于临床标准,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1.2实践性。

引进临床儿科护理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弥补教材置后问题,减少学生适应实践的阻力,以临床路径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学做一体,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实现学校与医院文化融合、课堂与病房融合、课程与岗位融合、学业与职业融合的总体目标。

1.3针对性。

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形成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师共同参与,共建、共育、共管的教育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达到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五个对接”即: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

2建设目标与思路

2.1建设目标。

(1)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整体教学水平。(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儿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3)具有一套体系完善、内容先进,符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4)具有完备的教材体系,编写出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总之,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精品课程。

2.2建设思路。

(1)行业专家与本校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儿科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首先进行护理工作岗位分析和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整合后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项目。(2)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过程实施教学。在分析护士工作岗位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真实项目任务,建立学习情境。以工作岗位的流程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化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开展情景化教学方法。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3)编写学习指导等学习资源。根据学习任务,编写电子教案、实训指导、学习指南、练习册等学习资源。(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力争利用视听资料、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就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5)创新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学校、行业、医院、家长、社会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3建设内容

3.1创新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实训操练、假期见习同步进行,理论、实训、临床三结合工学交替模式。(2)课程设置中,以岗位需要为导向、职业标准为主线,同时兼顾护士执业资格证的考取,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3)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坚持教学任务实施的教、学、做三个环节。

3.2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网络互动教学法。(1)情境教学法,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病例导入,创设护理情境,角色扮演,坚持教学任务实施中的教、学、做三个环节。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实施教学、实训一体化。(2)网络互动教学法,建立儿科护理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网络课件、电子教案,学习辅导资料、电子书籍、应用资料、网络链接等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网络答疑、专题讨论学生意见反馈、教学情况调查等教学辅助工作,教师教学资料亦已挂在网上,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及时快速地更新,满足了本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3.3创新评价模式。

采取课堂实训和岗位见习实训相结合的校企共评的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在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课堂实训学分由专业教师评定,岗位见习实训学分由企业教师评定。

3.4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包括:(1)教材;(2)电子教案;(3)典型情景案例库;(4)多媒体课件库;(5)教学录像;(6)素材及素材网站库。

4建设计划

4.1课程建设步骤。

建设目标。三年内把《儿科护理》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需要的精品课程,成为“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4.2三年内课程资源全部上网。

5经费使用

这是经费预算表,主要用于企业调研论证、教师培训考察、教材编写及出版、案例手册编写、教学录像、网站开发和课程网站建设方面。

6保障措施

理科课程论文范文3

“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学生”是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和根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同时还要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进而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学习“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教材的知识浏览一遍,再提问:“五代十国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在之前的学习中有没有类似的历史时期?”这个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立刻有了兴趣,经过讨论、交流、思考,他们很快想到了之前学习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接着教师又继续问:“这两个相似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原因是否也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提问既可以让学生温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还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而且学生处于更加主动的位置,有利于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开展任务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授“辛亥革命”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授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1.概括一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2.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历史背景,谈谈辛亥革命最终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展开讨论,使他们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根本原因,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辩证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探索、多创新,用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变法”的专题复习中,教师以“商鞅变法”为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后,再以它为发散点,将历史上各阶段的变法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跨度和知识的容量,帮助学生从时间、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及性质等方面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发散性的思考,还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发挥探究活动的效能

例如,在讲授“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并且展开讨论:为什么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久传不衰?再让学生看一下《开国大典》等影片,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这节内容的内涵,这样能大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三、总结

理科课程论文范文4

首先是划分客户类别,各主销单位根据上年度客户业务发生额大小,把客户划分为重点客户和一般客户,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其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客户信用信息主要由基础资料和延展资料两部分组成。客户基础资料包括:客户全称、地址、法定代表人、业务负责人、联系电话、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开户银行及账号、经营状况、经营成果等,通过让客户填写经销商调查问卷、提供财务三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让销售人员填写销售人员调查问卷等途径获得。客户基础信用信息的收集、更新以六个月为一个周期。客户延展资料(突发事件)包括:法定代表人的变更、领导班子调整、主要业务负责人的调整、客户变卖资产、转移合同项下财产、重大投资、公司改制、诉讼、意外事故、对外担保等。客户的延展资料要求销售人员及时反馈给主销单位和营销管理部,以便为本单位和营销管理部调整客户信用额度和决定是否授信提供依据。收集客户信用信息的渠道:通过内部资源收集信息,即通过公司销售人员调查、了解客户最新动态,以及客户的许多内部资料。与同行业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从对方掌握的客户信息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查询公共信息,从各类公开的信息资源(各类报纸、资料、文献等)收集客户信息;也可以向政府有关机构(工商、税务、房产、车辆管理等)查询相关信息。

二、客户信用初审

主销单位接受客户提出的信用销售申请,并做出初步分析判断,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和初审结果决定通过“绿色通道”(指适用于突发性的集团采购、项目销售、政府采购等,为不影响紧急信用销售的正常开展,可予以先发货,以体现市场快速灵活反应机制)或先进行评估,对不具备信用销售资格的申请及时反馈客户。

三、信用评估

集团营销管理部依据客户信用资料,运用信用评估专业技术对客户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同时建立客户信用评估信息数据库。一个适合自己企业的评估模型对于相对准确地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和信用额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当前我国会计报表的质量和信用评估的各种方法的优劣点,在具体实践中,时风集团采用的是财务评估法和信用评级法相结合的模式。具体作法为:

1.根据客户财务报表进行财务评估

由于时风集团产品种类众多,各种产品授信期限长短不同,对于短期授信集团偏重于对受信者短期支付能力的流动性分析,长期授信则偏重于对受信者的长期偿债能力的安全性分析和收益性分析。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是分析短期授信的主要指标,采用的是标准比率分析法。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毛利率、成本利润率等相关指标用于对客户的安生性和收益性进行评估。

2.特征分析模型

采用特征分析技术对客户所有财务和非财务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将客户信用信息分为客户自身特征、优先性特征和财务信用特征三大类,18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共计72项信息。具体为:客户自身特征包括表面印象、组织管理、产品与行业、市场竞争性、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优先性特征包括交易盈利率、交易条件、市场竞争力影响、市场吸引力影响、付款担保、可替代性;财务信用特征包括付款记录、银行信用、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资产负债表评估、资本总额。72项信息根据好坏情况赋予不同的分值,根据最后的汇总得分得出相应的特征信用等级,共分6级,表明风险程度的大小和是否给予信用销售。

3.营运资产分析模型

通过对客户营运资产和资产负债比率的计算,综合考虑客户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水平这两个最能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因素,得出评估值。评估值越大,表示公司的财务状况越好,风险越小。最后,对营运资产评估结果和特征分析结果进行一系列的综合计算,得出可以给客户授予的信用额度和信用等级。信用额度在30万元以下的用1A表示,30-60万元用2A表示,60-100万元用3A表示,100-150万元用4A表示,150万元以上用5A表示。最终的信用等级以XAY表示,例如3A2,“3A”为信用额度分级,对照的为60-100万元“,2”为特征信用等级,为CA2级。对进行评估所依据的信用资料和技术方法以及最终结果加以整理,出具客户资信调查报告,由营销管理部主管部长加以审核,作为审批信用额度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在实施授信的同时,还积极采用各种信用保障手段和服务——包括抵押、质押等防范信用销售带来的风险,保障债权的安全性。

四、签订信用协议,组织发货

主销单位根据营销管理部评估和审批的反馈结果,通知销售业务代表与客户签订信用销售协议,明确额度、期限,按时组织货源供货。将每次的信用销售协议复印件及时反馈营销管理部备案并专户管理,同时应收账款进入RPM管理系统(应收账款跟踪管理系统)。

五、应收账款跟踪管理系统监控

货发一周内,电话/传真通知客户已按合同约定发货,征询货物满意性,请客户予以确认。至账款到期期间,不定期了解客户的销售情况。账款临期一周,函电征询客户销售及货款回笼情况,提示客户预付或按期付款的信用奖励政策,沟通回款时间。如有不可抗力原因,则提前写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可以适当延期。如时风集团给予海南现代绿野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信用期限为一个月,该公司在实际操作中提出,海南地理位置偏远,经常有台风及暴雨袭击,给运输、销售带来不便,故申请适当延长信用期限。账款过期一周,了解逾期原因,函电通知货款已逾期,提出信用警告,并记录不良信用信息。账款过期二周,加大催款力度,函件通知客户偿付货款,了解逾期拖欠货款的原因,分析原因归属,并视事态性质停止发货。如属非信用原因,则积极进行协调。账款过期一个月,实地调查研究,提出对策,整理相关凭证,进行专案处理,向各主销单位通报该客户为不良客户并列入黑名单。通过RPM跟踪管理服务,可以给具有拖欠习惯的客户施加压力,会使客户感到时风集团是管理严格的企业,能够及时发现信誉不良和恶意拖欠的客户,大大降低赊销风险。

六、逾期应收账款处理

理科课程论文范文5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典型设备的构造、基本操作原理等知识并能够进行单元操作过程的工艺计算。实验教学环节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各化工单元操作原理、流程,使学生掌握典型化工设备的特点、性能和基本操作,加深对化工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继化工原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后安排的一个总结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化工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先修的物理化学、机械制图、化工制图等课程理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给定的化工设计任务,即设计出符合一定生产要求的化工单元操作工艺及设备。通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化工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工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作业,需要学生根据设计任务,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取资料、搜集数据,进行工艺过程和设备的计算,并对自己的选择和计算结果进行论证和核算。整个设计过程对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及独立工作能力有很大作用。然而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指导中发现,目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教学质量。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分析一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一下具体的改进方法。

二、课程开设时间不当导致学生对课程设计认识不足

化工原理理论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主修的第一门化工专业基础课,是工程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隶属于工程设计课程,很多学校通常在化工原理理论课程结束后开设,时间为两周。虽然学生在学习了化工原理理论课程后基本掌握了常见的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典型设备的结构和计算,但学生对工艺和设备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书本知识的理性认识上,对工程的内容了解甚少,不具备工程观点。因此学生拿到设计任务后,认为课程设计跟平时的课程作业没什么两样,直接按照《设计指导书》中的例题进行依葫芦画瓢,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体系,设计出的设备不合理、不规范。为了让学生对课程设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笔者认为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应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期末,并与化工设备课程设计同步进行。因为在此之前,学生除修完化工原理理论课程外,还修完多门化工专业课程,如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工艺学等。经过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工艺和设备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对工程内容的了解也比较多,已具备基本的工程观点,以至于拿到设计任务后不会像以前那样盲目无措。

三、设计过程安排不合理,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收获甚少

理科课程论文范文6

1.补充与拓展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微课程作为地理课堂补充与拓展的重要途径,不仅能补充与拓展教材知识,更是地理教学方式的拓展。地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安排,开发校本微课程,为学生提供崭新的学习天地,将校园文化、家乡风土人情、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案例融入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加深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并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关注,感受地理就在身边,领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微课程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重点、难点或疑点问题展开的微型地理教学视频,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由于其时间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琐碎时间观看微视频,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课程学习,如等车、乘车、课间、吃饭等,以促进自主学习。地理教师制作的微课程可用于学生课前预习,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前将制作好的微课程上传到班群或网络平台,学生获取微课程后有针对地观看微课程视频,自主学习新课程内容,对于难点或疑点知识可进行反复观看,经过微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同样的,微课程视频也可用于课后解惑与复习,地理教师将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做成微课程,学生可按需要自主选择微课程内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理解程度控制微课程的播放进度,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消化,经过一系列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印象深刻,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新知识内化、建构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程”以“微”概念的形式吸引着地理教师、学生的关注,以短小精悍的“微”特点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微课程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图像、声音、短片、文字和色彩的完美结合,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直观、清晰的图像,生动、简洁的文字,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趣味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程地理教学活动时间短,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要求。微课程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地理教学成效。

4.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在教育部组织下,微课程被推广到全国各地中小学课堂,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微课程相关培训并切身投入到微课程研究中。从最初对微课程一知半解的认识,到制作微课程并运用到实际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思考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选取与设计,图片、文字、声音、画面的呈现方式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为了制作有效而精美的微课程必须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修缮微课程,点燃了教师的创造热情,提高了教师的研发能力与教学水平。微课程不仅能促进地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通过教研活动或网络平台进行微课程交流与学习过程更能促进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共同成长。

二、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制作步骤

要制作好地理微课程,地理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特点,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信息化教学趋势。地理微课程制作的基本步骤一般为“选题设计—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反思与修改”。

1.选题设计。

微课程的主题广泛、题材微观,经地理教师处理后,学生能自主探究完成的小主题内容都可以成为微课程主题。微课程主题的选择是制作地理微课程的首要步骤也是重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关乎微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在制作地理微课程之前要慎重选择主题,分析相关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处理或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地理教师在进行微课程选题时,容易出现选题偏大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将知识点讲清、讲透,难以达到微课程地理教学预定目标。微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选题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学情和学科特点选择重点、难点或学生易错点,可以是知识讲解、教材解读、方法传授等,同时要充分把握“微”特点,即内容精、时间短,确保能在10分钟内将知识讲清、讲透。

2.教学设计。

(1)准备教学素材。

明确地理教学主题后,教师可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等方式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素材。地理微课程素材来源广泛,可从央视网站、国家测绘局网站、中国气象视频网站等下载有用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源,其中央视网站的资源相较于其他网站更为清晰、齐全,特别是央视网站中拥有大量的区域地理资源,对于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分析。

确定地理教学中的微课程主题后,根据微课程所要呈现的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育功能,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调整与处理。

(3)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学习能力、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障碍等。

(4)教学设计思想。

地理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条件,联系微课程教学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拟采取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5)教学目标。

微课程地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地理教学目标,使地理教师明确要教什么,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6)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微课程所要呈现的核心内容,明确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而制作的微课程才能做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7)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环节、教学内容符合逻辑性与科学性、教学目标明确等。

3.制作微课程。

完成地理教学设计后,通过制作PPT完成微课件,再运用录屏软件将地理教学过程录制成微课程。在录制微课程时,地理教师只需要将制作好的微课件在电脑上进行演示,同时配上对知识点的讲解说明,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软件则全程记录教师在电脑屏幕上的操作和讲解。录制的过程简单,操作方便,教师只要在录制过程中控制好课件演示的速度,调节好讲解语速,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以免外来噪音影响视频效果。

4.微课程的反思与修改。

微课程的制作过程离不开反思,反思作为地理教师的高级思维形式,应贯穿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始终,从选题设计到微课程的制作再到微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地理教师不断回顾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微课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以提高微课程作品的质量,同时在反思过程中能发现闪光点,积累经验,为以后微课程制作奠定基础。

三、结语

理科课程论文范文7

为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尤其是语文教学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笔者于2012年5月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一二年级在校生做了问卷调查,样本总量为94个。下面着重关注几个问题:一是语文重要性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非常重要的占39.4%,比较重要的占59.6%,总计占99%,可见语文的重要性还是不言而喻的。90.4%的学生认为在高职开设语文课程是非常必要或必要的,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该题为多选题):40.4%的学生认为高职语文可以增加语言实践机会,39.4%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语文学习了解更多人文精神,30.9%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加阅读文学作品的机会,28.7%的学生认为可以帮助提高汉语应用水平,55.3%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对旅游专业能力培养帮助很大,41.5%的学生认为有帮助。语文学科功能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培养相契合,语文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二是能力培养问题。对于从事旅游管理最重要的能力,89.4%的学生认为是理解与交流能力;在“你认为自己目前哪项语文能力比较欠缺”一题中,54.3%的学生选择口头表达能力,45.7%的学生选择写作能力,只有16%的学生选择阅读能力。

从两者相较看来,旅游管理专业最重要的能力却是学生目前最欠缺的能力,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三是课程改革问题。有54.3%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强语文与专业的融合度,47.9%的学生赞同教学方法多样化,44.7%的学生认为教材的实用性应增强。在旅游管理专业语文课程内容方面,79.8%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旅游口语交流训练,54.3%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旅游文学常识。对于语文和专业教学,前者有61.7%的学生认为要增加训练机会,后者则有69.1%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要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这与麦可思调查报告提出的存在问题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不管语文还是专业教学,实践环节都是弱项,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实践环节必须大大加强。

二、高职语文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有机整合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与语文的联系最为紧密,很多核心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语文的支撑。但是,就高职语文的现状来说,通用型的教材、传统的教学模式、茫然低迷的语文教师等,把高职语文渐渐地推入了死胡同。要想改变尴尬的处境,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主动融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以就业为导向,为专业服务是高职语文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趋势。基于麦可思的调查报告以及校内对旅游管理专业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与专业相融合;二是增加实践训练。本文拟从旅游管理专业入手,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就语文课程与专业整合提供一些思路。

(一)课程整合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课程之配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根据此旨以联络各课。是为充分生利之课程。”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充分生利”即要树立“生利”之理念,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改变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所学、所知、所能与社会环境尤其是岗位需求实现最大限度的对接。因此,高职语文和旅游管理专业整合的基本思路可以作如下概括:紧紧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通过将语文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与专业考证相结合,寓语文课程于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寓职业能力培养于语文课程教学之中,开发符合现代职教理念的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以行动为导向、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式课程,注重实践训练,强化旅游人文渗透,使语文课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平台课程,发挥类似于专业基础课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教材整合统观高职现用的语文教材,主要以经典文学作品选读为主,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人文熏陶、陶冶情操的作用,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一无针对性,二无实用性。本校旅游管理专业问卷调查中一项关于“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有31.9%的学生认为教材没有新意,52.1%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陈旧,18.1%的学生认为对专业没有帮助。再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以及导游考证实训等课程内容,其中涉及很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这些可以成为教材整合的基础。

教材整合可以挖掘语文现有教材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找准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相关度高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将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纳入到语文能力培养的轨道上来,实现语文教学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对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需要,把语文内容以及上述的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化整为零,打破传统模式的课程组织方式,将纵向的学科体系变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横向课程结构,从岗位需求和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提炼、重组后,再适当糅以地方旅游资源文化等内容,按照认知规律编排内容体例,形成集旅游文学、旅游考证、旅游能力训练、旅游应用写作等于一身的内容实际,实践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语文教材。语文课程与专业合二为一,充分体现旅游专业语文课程的专业化和唯一性,贴近岗位需要,强化能力训练,突出职业特色。

(三)实践整合高职语文与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课程整合,除了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无论从麦可思公司的跟踪调查情况来看,还是从我们校内旅游管理专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加强实践环节是首要任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分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主要以考导游资格证书为重点进行一系列的能力训练,校外实践则重岗位适应和职业能力提升。旅游管理的职业能力,例如景点讲解能力、导游能力、旅游审美能力、旅游应用文写作能力、旅游产品的整合、开发、销售能力等几乎都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因此加强语文课程的实践训练能有效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高职语文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和岗位情境,按照技能训练的特点构建项目式课程,设置如景点导游讲解、岗位临时语境的交流和沟通、旅游产品的推销等等着重口语交际的训练,尤其在项目设计上,完全可以与上岗证书融合,与岗位实际融合,努力使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相衔接,把语文课上到实训室、上到景点景区,上到企业单位,让学生们体会到学好语文就是学好专业,这样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师资整合语文课程改革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是教师。让语文教师了解专业、深入专业,并结合专业需要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语文教学是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新的职教理念,了解职教改革的趋势,明确职教改革的方向,积极融入到专业建设和改革中去,使语文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发挥作用。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规划,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是适合的专业进行“转型”,在通识语文的基础上,开展专业语文的研究与实践,把自己塑造成“专业型”的语文老师,既懂得专业,又擅长语文,并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和专业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项目式课程的实施,推动学生语文能力向职业能力的快速转化。同时,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看到语文教学在专业教学中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主动加强与语文教师沟通与交流,同时邀请语文老师参与到课程体系、教材开发、实训开展等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理科课程论文范文8

1.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主体定位不够准确。

很多老师在进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以及管理的过程中,身份地位没有真正的保持一致。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是学习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主导作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和配合非常的默契,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老师却完全和教学的时候不一样,仍然主宰着课堂,定位存在明显的问题。

2.高中英语课堂在进行目标管理的时候不够明确。

首先很多老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并没有进行长期目标的规划,很难将学生内在精神动力激发出来,这样的目标管理虽然不会对英语课堂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也无法对学生进行长远引导,师生之间没有宏观的共同愿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内在驱动力也比较的缺乏;其次,老师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时候,对学生掌握的技能和知识非常的重视,而没有认识到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是没有根据英语本身的特征来进行教学环节以及情境的创设。

3.纪律管理存在严重的固化情况。

现在很多高中在进行课堂规范制定的时候比较的严密和规范,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的差,基本上是重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并没有针对英语课的特点来进行,纪律管理非常的固化。

4.心理环境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时候,很少有班级会针对英语进行文化方面的布置,英语老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氛围也不够重视,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更没有做好心理环境管理。

5.高中英语课堂评价的时候比较的单一。在英语课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往往会简单的将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等级的划分,这样的评价方式简单粗暴,会打击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一般都是针对环境、主体进行划分,没有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二、做好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的一些措施

1.重视高中英语课堂管理问题意识的强化。

若是老师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时候课堂管理意识比较的缺乏,便会认为自己的课堂是非常出色的,不能真正的找到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的时候存在的问题,更无法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危害。老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必须重视管理意识的强化,做好调研和思考工作,不断的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给学生创造出好的氛围,用新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课堂,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措施进行问题的解决。

2.从课堂出发进行管理绩效的提升。

(1)对自己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

在英语课堂中,老师的角色是促进者、激励者、协调者和辅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高中生发展的已经比较成熟,很多学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想,这个时期的学生在教学的时候不愿意处于的位置,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进行管理方式的转变,做好角色定位,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2)对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的策略进行创新。

老师在管理高中英语课堂的时候,首先应该根据英语本身的特点找到合适的策略,保证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做好课堂引领和课堂监控方面的工作,同时还应该考虑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保证管理机制的连贯性;其次,老师应该根据高中英语的特征进行反应性策略的提出,若是预防性策略的作用无法很好的发挥出来,老师便有必要将反应性策略应用进去,进行课堂管理;再次,老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应该重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以及管理学的应用,这样能够帮助老师更好的进行英语课堂管理的驾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要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学生不同管理策略也应该有一定的不同,重视学生兴趣激发以及纪律管理,重视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心理环境;最后,老师还应该做好反思工作,只有反思工作到位,老师才能够更好的发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进行问题解决。

(3)进行课堂管理评价方式的转变。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重视学生英语技能的提高,不应该仅仅通过学习成绩来进行学生英语水平的判断;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重视长效评价机制的建立,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信心的树立,进行学习态度的调整,帮助其更好的进行英语学习。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