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房实训总结范例

量房实训总结

量房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开放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顺应形势要求,内蒙古科技大学于2015年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是以北京方宇博业公司开发的经管类虚拟仿真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为载体,将高度仿真的现代商业生态环境(即浓缩的微型社会)搬进校园,是一门综合性跨专业协同对抗实验课程。课程以现代生产制造企业的经营为核心,构建工商、税务、银行、物流等机构作为环境,通过各种业务往来和外部机构建立联系,营造一个完整的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从而模拟企业从注册、生产到销售的经营管理全过程[1-2]。目前,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已开展三期,每期课程安排为两周集中实训,共计80学时,开设在大四的第一学期。该课程设置了7~8家手机制造企业及多家机构,在一定实验假设、数据模型与实验规则下,通过企业内部经营与外部服务业若干实验项目的交互,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的业务流、资金流与数据流中体会现代企业经营与现代服务业的内在联系。通过该课程的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增强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存在问题

一是岗位角色选择不合理。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是一种分岗位角色的体验式训练,需要设置多个部门多个岗位,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对任职者的专业技能和心智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比如,CEO的主要职责是对公司重大运营事项决策、参与董事会决策、主持公司日常经营、对外签订合同或处理业务等,要求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大胆尝试、果断决策等特质,这就产生了岗位角色选择问题。在CEO竞选环节,竞聘者一般都是学生干部或学生会成员,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不高。CEO招聘团队成员环节,学生往往喜欢选择室友、好朋友,面试流于形式。学生在岗位应聘前没有进行准确定位,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是哪种类型的人,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潜能,能胜任哪方面工作,导致岗位角色选择不合理。二是团队成员沟通不畅。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是在高度仿真的虚拟商业环境中,采取团队对抗模式进行的。团队中每一位成员分别在不同岗位上工作,履行不同职责,不论担任哪个角色,都需要与他人交流与沟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团队成员内部沟通,包括上下级、平级之间沟通;本团队成员与其他团队成员沟通,要求每一位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在沟通方面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在做决策时,CEO往往自作主张,不征求其他成员意见,导致决策失败;采购部与生产部缺乏沟通,导致原材料库存或原材料断货等;销售部与生产部缺乏沟通,导致不能及时供应产品或大量库存产品;财务部与银行沟通不畅,导致不能按时发放贷款等。这些沟通上的矛盾和问题会造成团队气氛紧张,凝聚力下降,进而导致公司业绩下降,甚至造成亏损。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综合实训涉及企业战略制定、生产运营、市场营销、物流、人力资源、财务等内容,专业模块较多,需分模块进行交互实验。教师既要进行内外部协调沟通工作,又要统筹控制实训进度,还要安排实验内容、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成绩评定等。本实验是近几年新开课程,学院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教师一般不愿意承担新课程,尚未形成一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团队。目前,仅由几名年轻教师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四是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一些学生角色转变太慢,在实践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清楚该干什么,对仿真实践教学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五是不同角色工作量不均衡。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以现代生产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竞争模拟为主实验,以工商局、税务局、商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招投标公司、国内第三方物流公司、国际货代公司等外部服务部门业务模拟与交互为辅实验。实训围绕制造企业生产运营展开,机构学生的工作量明显少于制造企业,而且训练难度低,操作空间有限,不同机构不同职业角色工作量不均衡。六是考核机制不合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考核内容包括小组经营业绩、考勤、实习日志、实结汇报。小组经营业绩和实结汇报都是团队成绩,不能反映每位学生的实训表现[10]。七是实训场地有限。目前,内蒙古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没有专门的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室,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只能与其它实验课程共用机房,机房面积较小,只能容纳45台电脑,学生至少要分散到两个机房实验,学生之间沟通不方便。现有机房的布局和空间有限,严重影响机构办公效率。另外,学院上机课较多,机房有限,不能保证连续两周80学时课程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对策

(一)引入先天特质测试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角色

在综合实训团队组建时,引入先天特质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那种类型的人,知道自己性格特征和潜能所在,系统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影响心智的主要因素,知晓先天特质与岗位角色的匹配度,从而准确定位角色。5种动物代表了不同性格。老虎型人胸怀大志,勇于冒险,勇于尝试,不畏艰难,果断决策,擅长危机处理,适合做有挑战性的工作,如CEO。海豚型人热情、乐观、幽默、善解人意,适合做理念传播、鼓舞士气、影响客户、感染别人的工作。企鹅型人亲切、包容、有耐心,做事踏实,会关心别人,适合做服务性工作,如工商、税务、银行工作人员等。蜜蜂型人谨慎、细致,做事非常在意品质好不好,希望有一定的方法步骤,希望彼此权利、义务划分清楚,分工职责清楚,适合做建立制度和标准作业流程的工作,如生产、研发、会计等。八爪鱼型人博学多闻,人际关系处理融洽,处理事情具有弹性,面面俱到,适合做整合资源的工作,如营销等[3]。在组建团队时,CEO要根据岗位需求选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有意识地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搭配,以便打组合拳,进行团队合作。岗位应聘中,每位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选择中扬长避短,也可以强化自己的弱项。

(二)加强团队成员之间沟通,注重沟通技巧

不论是团队内部成员之间还是本团队成员与其他团队成员之间,都要加强沟通。在进行决策时,不能独断专行,要征求大家的意见。沟通时注意技巧,了解不同性格特质人的差异,用对方喜欢的语言沟通。比如,与海豚型人沟通,切忌用过于严肃的语言;与老虎型人沟通要简明扼要,切中要害;蜜蜂型人喜欢的沟通模式是有理有据,且来龙去脉描述清楚[3,9]。

(三)组建专业教学团队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涉及内容较广,涵盖经管类各个专业知识,为了做好实验教学及管理工作,应从各专业抽调相关教师成立专门教学团队。团队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每个教学批次由4名教师共同负责。其中,组长一名,统筹安排实训进度,并负责内外部协调工作。其余3名指导教师进行规则讲解、集中与巡回指导、答疑解惑、维护教学秩序、成绩评定等[7-8]。团队成员不仅要在理论知识方面不断探索,编写适合不同专业的综合实训指导书,还要不断深入企业,加强实践锻炼。同时,多参加相关教学研讨会或教学观摩,改进教学质量。

(四)实训中增加趣味性活动

实训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不断丰富实训内容。比如,在团队组建过程中,可以召开人才招聘会,学生即兴限时制作招聘海报和求职简历。团队组建完成后,各团队进行企业路演宣讲。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召开新品会、点钞大赛、LOGO评比、主题沙龙、主题分享会、优秀日志分享、同行业务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4]。

(五)每批次安排两轮实验,进行角色互换

每批次安排两轮实验,学生必须选择不同岗位,扮演不同角色。第一轮实验在制造企业的学生,第二轮或者换到机构,或者换到其它制造企业、部门;第一轮在机构的学生,第二轮必须换到制造企业。通过岗位互换使学生尽可能从事不同角色,以实现知识交叉融合[6]。

(六)建立全面考核评价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全面考核评价模式要实现“四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结合,教师考核和学生考核结合,岗位职责考核与个人特别贡献考核结合。通过建立相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企业经营业绩、团队总结汇报情况、考勤、实习日志、业务完成情况、经营决策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全方位考核评价[4-5]。

(七)设置专门实训场地

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涉及多岗位协同交互实验,对场地要求较高。因此,应该尽量设置专门实训基地,场地至少能容纳120人,并且考虑后续扩容的要求。实训内容高度仿真,在场地设置上尽可能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各区域各部门应尽量按照实际工作环境布局,并配置各种设备和办公用品,营造真实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肖文平,邹怡松.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在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7(7):379.

[2]卢奇.经济管理综合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16.

[3]邓莎.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跨专业实训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8(3):86-88.

[4]李幸.高校创新创业实验教学方法探索——以《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为例[J].管理观察,2017(7):129-130.

[5]李晶.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跨专业仿真综合实训教学探索与实践[J].现代交际,2016(7):223-225.

[6]曹刚.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218-222.

[7]陈家淳.协同创新视角下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探索[J].科教导刊,2017(9):39-40.

[8]朱亚莉.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4):253-256.

[9]张泽南.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企业经营摸拟实战课程开设探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专业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0):235-237.

量房实训总结范文2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保证计算机实验室处于高效运转状态,是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体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教学生活的一部分,是保证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升,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现阶段,很多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实验室规模越来越大,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其维护管理工作难度也不断提升。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充分保证计算机实验室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是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探析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运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使得实际工作效率和质量得以全面提升。在这样大背景下,网络技术也开始被运用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领域,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因此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网络化也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讲,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网络技术应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2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中

众所周知,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网络化发展,是网络技术应用于计算机实验室领域的结果,也是科学技术应用到专业领域的具体体现。由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泛,牵涉内容众多,管理难度比较大,所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是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去,可以更加便捷地开展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是值得尝试的管理方式。简单来讲,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特点,将其融入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去,以便达到机房运行的可控化。当然,要构建这样高效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体系,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尝试,以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有效性。具体来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2.1计算机实训室软件系统构建

计算机实训室软件系统构建,涉及到计算机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应用软件和维护工具的安装和配置,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否则将难以发挥其实际作用。具体来讲,计算机实训室软件系统构建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结合科研教学任务,课程安排,实训建筑功能,确定计算机实训软件系统的需求。以此为基础,制定具体的计算机实训室软硬件系统构建方案,这是保证计算机实训室软件系统有效性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实训室软件系统配置的重要依据。其二,依据系统管理和配置需求,安装计算机实训室操作系统。在执行此阶段任务的过程中,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完备的硬件资源,合理的硬盘分区,人性化人机界面,丰富的软件应用,便捷的扩展效能。其三,安装计算机实训室应用软件,以计算机实训室软件系统构建方案为基础,对实训室专业应用软件进行安装、调试,保证其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其四,安装维护工具软件,做好系统安装的后期处理工作,配备病毒查杀、磁盘清理等基本维护工具设备,保证日常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计算机机房软件系统的保护

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计算机机房软件体系中去,就是以实现网络同传为基本目标,建立局域网,使计算机数据可以实现全面传输。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主流的网络同传工具,发挥其在信息传播中的效能。这里我们详细讲述一下机房网络化保护方法。现阶段,计算机实训室软件系统的保护主要分为硬件还原卡保护和软件还原保护两种类型。软件还原保护用到网络技术,网络版的保护程序,可以保护系统,使计算机实训室软件系统处于有效的使用状态,是计算机维护管理的重要工具。

2.3构建计算机实验室网络管理体系

计算机实验室网络管理体系构建的首要工作是建立网络管理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设定计算机实验室网络管理模块和功能,如门禁系统、机房管理系统、授权管理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等,以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应该依据实际教学科研工作需求,对计算机实验室的整体规模、设备水平进行调查总结,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计算机实验室网络管理体系。

3更好地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措施

促进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过程,其涉及面更加广泛,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开展。除了有效应用上述几种网络技术之外,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注重网络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教育

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去,需要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能力。但是现阶段很多实验室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能不强,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是很理想,已经成为制约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将实验室管理人员纳入其中,针对使用计算机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的技巧,开展专业培训和教育工作,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以便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实验室管理方面的效能。

3.2制定完善的实验室网络管理制度

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去,属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领域的全新尝试,要想保证其有效性,还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制定完善的实验室网络管理制度。具体来讲,就是需要对参与到网络管理流程中的各个主体进行控制和管理,以不断提高其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意识,使其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去,进而提高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工作的效能。比如,将网络管理效能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都是保证实验室网络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

3.3改变传统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式

很多情况下,我们发现部分教育科研机构虽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却没有充分发挥其效能。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参与者没有实验室现代化管理理念,对网络技术的认识比较片面,很难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计算机实验室网络化管理过程中去。对此,相关人员应该积极改变传统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观念,倡导无纸化办公,积极迎合现阶段计算机实验室网络化管理系统需求,不断学习和研究,养成使用网络化系统的习惯,以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4结语

量房实训总结范文3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都认识到了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加大了实验室管理力度。但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仅仅满足于现状,观念比较陈旧,在实验室资源配置、规格定位、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重视理论轻视实验等,这使得师生不重视实验教学,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经费投入不足

对实验教学来说,实验室设备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教学中比较注重知识教学,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实验设备较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的教育经费预算得到了增加,但很多高校在实验室方面的投入较少。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这给设备不足的实验教学带来了难题。虽然一些高校对实验室加大了资金投入,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实验教学来说,设备还比较薄弱。导致一些高校讲授的内容是新设备、新方法,但学生操作的还是陈旧的设备,这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重复购置严重

教育部对本科教育专业进行了规划,高校也在推进专业调整,但实验室改革比较滞后。这是因为传统教学中实验室教学不受重视,仅是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实验室大都是以专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实验室、实验工作人员主要由教研室管理。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各个学院、各教研室各自为政,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缺乏全局观念,购置同样的实验设备,重复购置实验设备、工具、仪器仪表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实验设备申报、购置中,各学院相互竞争有限的预算资金,导致各学院都无法有充足的资金购置设备。另外由仪器维护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因为不同专业对实验室的要求不同,仪器设备难以共享,造成浪费。

(四)管理体制滞后

有的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实验室管理部门,而是将实验室教学分给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导致实验室管理混乱,这与高校要求的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不相符。因此必须重视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健全的管理制度。目前高校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如实验室规范操作、实验室管理制度细化等,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如岗位职责不明确、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使用者不承担保管责任等,导致师生使用时不爱护器材,不按照操作规范使用器材,影响器材的使用寿命,以致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五)师资队伍问题

实验室教师与技术人员的能力对实验室的利用率有着很大关系,目前很多高校的实验室队伍被划为教学的辅助人员,在晋升、评优时会受到影响,这会挫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一些高校的实验室技术人员缺乏基本的操作与维护技能,对仪器设备的性质、规格等了解不深入,无法起到科学的保养、维护等。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对策

(一)创新实验室管理理念

高校应认识到实验室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等重要性,做到同步发展,彻底改变传统理论教学先行的理念,树立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目标。实验室管理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等有重要影响,因此应更新理念,从学校整体发展角度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进行指导。

(二)加大实验室经费投入

实验室投入多少会影响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大实验室经费投入,多渠道的筹集资金,确保实验室投入逐年增长,科学分配实验室资金,提高投资效益。

(三)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

在高校实验室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打破院系分割局面,设立实验室主管部门,对实验室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整合、共享、优化等,配备一致的仪器设备与技术力量。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时,多采用高中档的多学科通用性仪器设备,处理好各实验室的关系。对学科相近的实验室应合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

(四)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有利于实验室的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有助于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化。高效实验室管理应以制度为基础,包括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仪器设备采购招标制度、仪器设备入库验收、领用、保管、调配、。检修等制度,确保责任到人。同时改革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五)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

实验室队伍建设会影响实验室管理水平,因此应加大实验室队伍建设,注重对实验室管理人员技能的培训,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帮助实验室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应落实福利待遇,在职称评定、教学工作量核算等方面,给予与理论课教师同等的待遇,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地位,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调动实验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作者:胡丽萍 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改革探讨

一、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误认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功夫应花在实验室里面,这种认识不全面。作为实验管理员,工作的精力固然应该主要放在实验室里面。但是,下点功夫与其他部门开展有效沟通往往能使我们的管理工作事半功倍。二、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没有持续改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更新,我们面对的每一届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各自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我们的管理方式理应随之而改变。三、一些学校都不注重实验室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机房管理人员长期疲于维护硬盘和显卡之类的硬件问题,没有时间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也无暇去思考设计出更好的管理办法,使用更方便的软件来提高管理效率。

二、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改革思路

1、与时俱进,建立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

机房的良好运作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当机房的使用有明确的规范,管理人员在行使管理权力的时候才可以名正言顺。完善的规章制度能保证计算机实验室实现有序调度,这也是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保障之一。我们面对的软件环境在不断发生调整,面对的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也在不断改变,因此我们的管理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比如说一些学校机房制度里面还有“不准把非机房内软盘放入机内进行操作”等类似的规定。现在的机房,哪里还找得到软驱,这样一条规定写了明显就是多余的。制定和完善计算机机房的各类章程制度,积极培养学生的上机自觉自律能力,发挥规章制度的事前预防作用。

2、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与业务能力提升

机房的日常管理很繁杂,要求管理人员要用心,各方面都要考虑到。如机房的电源、线路、设备是否存在隐患、要经常检查做到万无一失。学生机、教师机是否正常,网络是否完好,要保证教学活动、机房卫生状况怎样,湿度、温度、尘度是否符合要求、门窗是否完好、安全,要做到:防雷、防电、防火、防水、防盗、防破坏、防突发等。如此多类型的工作任务,都需要管理员来完成。通常的做法是,一个计算机实验室的所有管理维护工作包干到一个人身上。这样的管理方式看似责任到人目标明确,但确有其固有的缺陷。首先,不利于管理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次,能管理的机房数量有限。一般情况,一个人只管理一间机房最多两间机房。但如果我们把日常管理工作和技术维护工作进行分工,效果马上就能明显体现出来。日常管理人员只负责机房的技术维护以外的工作,发现技术故障立即通知技术员排除。信息技术员负责机房的技术支撑。这样安排两人的组合最少可以管理六到八间机房。这种管理模式在我校已经使用八年时间了,效果非常好,技术员处理故障的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还加强与教务部门的沟通,参与学校的排课工作。根据一般高校的教学规律,学生每学期的课程安排都会在上一学期结束前完成。机房管理部门应该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不能把全部机房资源交给教务部门任其安排。机房管理人员要清楚掌握下学期需要使用机房的课程总量,课程性质,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主要有哪些教师会在机房上课。有了对这些基本情况的掌握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订计算机实验的排课方案。我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指定好每门课的上课机房,然后具体上课时间由教务部门安排。这里有几条机房排课原则可供参考。1、计算机专业课排相对性能好的机房。2、每个授课教师排在相对固定的机房授课。3、不同的专业机房尽量不交叉使用。4、每个机房上课的课程尽量相近。通过这样的规划之后,每个机房需要安装的软件数量相对较少,后期使用过程中管理的复杂度也比较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更新技术能力。首先是要向一些专业教师请教,多沟通;只有掌握了专业教师的教学需求才能更好地管理好机房,配合好学校教学工作。其次,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能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最后,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轮流选派技术人员参加相关的技术培训。

3、不同功能的计算机实验室区别管理

一般高校计算机类课程的特点是,面向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较多,非计算机类专业主要开设类似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础性课程。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要求计算机具有较高的运算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教学需要的软件种类也比较多。而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对计算机性能要求相对低一些。因此在安排机房、安排技术人员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区别对待。性能相对好些的机房安排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使用。其余的机房作为公共类课程教学使用。这样安排有如下一些好处:首先,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的教学需求。其次,减轻学校机房建设的负担。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投入比较大,一般学校计算机实验室少则数个多则数十个,如果管理不够细致随机排课,所有机房都有专业课,所有机房都应该配置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这样一来学校机房建设负担较重。在实际操作中,每次新建设的机房给计算机专业教学用,其他机房作为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使用。只有当计算机设备连公共课的教学都不能满足了才进行最后的淘汰报废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寿命。最后,对技术员的管理与维护也提供了方便。管理员可以便捷熟悉不同类型机房的使用情况,相关应用软件管理也比较统一,计算机性能更能得到发挥。

4、统筹安排,利用机房管理软件,提高计算机房的利用率

这里所说的利用率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就是说,在机房安排过程中,尽量能空出一间甚至多间机房不安排课程。实在不行,最起码得让一间机房课程相对少一些。把其余每个机房教学时段的课程都排满。这样安排的好处,当然不仅仅是提高了其余机房的利用率,是确保在遇突发故障,机房无法短时间内恢复教学的情况下学校还有机房可以调剂,机房空闲的时候也可作为专业教师科研的阵地。这样的安排无形之中也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当管理机房的数量较多时,管理员每天逐台查看计算机状态是不现实的。适当开发利用一些机房管理软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通用的机房管理软件也比较多,以我校引进的《联创机房管理系统》软件为例,管理员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随时直观地掌握每个机房每台计算机的状态,能对远程计算机进行开机关机等操作。。

5、安装还原系统,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

高校机房的频繁使用,易使计算机出现故障或感染病毒,这需要安装保护卡等。作为教学使用的计算机实验室,每天都有不同的学生使用计算机。出于课程需要或者学生自己的学习研究需要,学生经常会修改计算机的各类配置。经过多人使用之后,后来的学生可能就无法适应改乱后的系统。面对数百台计算机,没有一个管理员会愿意每天去重新配置每台电脑。当然相比之下修改配置还算是最轻松的一件工作了。有时候如果系统崩溃还要重装系统。这样的管理必然是苦不堪言的。所幸的是,机房管理员还有许多可选择的还原系统可用。目前系统的还原方式主要有这几种。Win7操作系统自带的系统还原功能;还原软件系统还原功能;计算机集成的还原功能。个人计算机第一种方式用得多一些。机房管理人员面对数量庞大的计算机,一般选择后两种方式多一些。比较常见的还原软件有远志、冰点等。最后一种是在机房管理中最方便的,必须在计算机设备采购中提出相应的需求。目前方正、联想等品牌相关机型集成了还原的功能。

三、总结

无论使用什么还原系统,管理员都必须规划好使用方式。比如说系统的还原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成每次启动时还原,或者一定的周期还原,或者是不还原;硬盘分区的规划,系统中最好留出一个分区不要还原,这样便于学生存储自己的作业。还原系统的应用可以使系统免遭计算机病毒的破坏、不受恶意攻击的影响、还能允许学生随心所欲的练习计算机的各种配置。因为只要计算机重新启动一次就可以让它还原到一个健康的状态。

作者:徐夏凤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过程问题浅析

一、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一)保持实验室的卫生不受重视

互联网教学在高校占了越来越多的比例,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几乎成为每个专业教学的最佳场所,所以,计算机承担了越来越重的教学任务,教室的使用时间也越来越长,有时候课后还要供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在使用过程,学生难免会把灰尘以及随身制造的垃圾带到实验室,计算机机身内部容易落进灰尘,致使计算机老化的速度加快。另外,由于管理员对实验室空调的不当使用,使得实验室产生不利于电脑工作的环境,不确定因素使得静电频发,必然成为计算机发生故障的重要原因。而管理人员往往会忽视这些问题,只是简单的对实验室的地面卫生进行了清理,而没有关心电脑硬件的清洁状况对电脑造成的损害。

(二)硬件设配的故障问题无法及时处理

环境问题的不重视以及维护不当必然导致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故障增多,加上管理员对小故障的不重视,后期使用人员对设备不同程度的暴力损伤,都是造成计算机硬件故障频频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果管理员不能够及时修理故障或者为损坏的设备更换新品,即影响了学生正常课程的进行,也会增加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错误发生率。

(三)软件系统方面的问题

硬件的良好状况是为了软件能够正常运行以调动硬件完成某一直令,学生使用计算机也是使用计算机硬件安装相应系统情况下而能够运行的专业的软件,倘若软件无法正常运行,硬件方面的优势也得不到任何效益。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软件方面的维护和升级。但是软件是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巨大的考验。如果管理人员对软件升级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整个实验室,甚至是整个实验楼的无法使用。

二、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应对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实验室的卫生管理

实验室繁重使用任务给实验室的环境问题造成的压力不能忽视,如果不加清理,对硬件损坏度是非常大的。及影响高校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又给校方造成很大的经济方面的损失。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实验室卫生管理工作。实验室应该合理使用空调,控制好实验室温度和湿度。实验室和室外做好尘土隔离,室内除尘也要完善。经常清除计算机上以及机器内部的灰尘。对学生在实验室乱丢垃圾的现象进行管制,可以添加数个垃圾箱等相关设备。

(二)健全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体制

规章制度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其实也非常的复杂,但是也有一定的系统性。平时工作中根据相关的管理程序围绕其制定符合其工作原理的规章制度,对同类管理工作可以标准化。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管理者必须能够正规化、标准化、全面化的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和更新,管理体制的完善就是从内容上到手段上的一种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计算机的高效快捷的管理。因此,我们要建立实验室有序的、规范化的、依据科学根据的管理体制。首先建立轻重分明的管理体系,实验室的各项工作要有协调性。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室使用高效率标准和有秩序化管理。

(三)实现计算机机房的自动化维护

计算机专业本来就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于计算机的管理和维护要求自然也是很高。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不是简单的开门工作和关门工作那么简单,它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工作也比较繁琐。出了要求机房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基本的动手能力,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素养。要具备一定的专项能力以应变突发状况。对计算机管理人员最大的考验在于计算机的系统、软件的安装、升级和维护。系统的安装直接影响到实验室计算机的工作性能。具备基本的系统安装也是不能满足实验室现代的服务需求,系统的安装和升级关系到一台机器室或者全部实验室,所以安装系统也要会使用自动安装功能,不仅加快安装速度,还能减轻管理者的工作量。软件方面的要求也是一样的标准,甚至某些方面的要求更加的详细,管理者的工作量也是很大的。

三、总结

计算机实验室是高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保障,未来高校对计算机的使用频率也会越来越高,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维修和系统升级也会提出更高标准,管理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完善实验室的相关设备,健全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才能更好的地发挥计算机实验室对教学工作的最大作用。总之,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改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把管理当做工作的重点,并且不断改进和学习,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才得以提升。未来的管理体化的、讲究科学原理的、有制度化的管理过程。

作者:黄秀文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第四篇: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探究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管理体系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关键,是保障实验实训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计算机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不仅约束使用者,同时约束管理者。

二、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

(一)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学管理

1.实验教学课程安排

每学期初,都要根据各学科的课程设置进行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文件,即:安排课目(课程表)。在排课过程中要做到专业优先、统筹安排,既要保障完成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又要合理安排现有计算机实验室资源,在课程表排定后,需要运行一周,方可确定,这一周中,细致观察,认真处理一系列管理问题及教材与软件的匹配等问题。

2.填写实验教学运行日志

运行日志的内容包含实验项目、设备使用状况、上课地点及时间等等,运行日志是实验室中重要的档案资料,建立完善的实验室档案有利于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的管理,也便于管理员及时发现设备故障以便及时维修,以保障实验实训教学。

3.加强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

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是为规范课堂行为、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而采取的各种活动和措施,创造优良的教学秩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发现问题处理的基础上设备定期自检一定要纳入日常工作的常态,不仅如此对计算机实验室要建立设备明细动态台账,要反映设备运行过程的中的问题。此外,做好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及时补充不足的实验耗材,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1.计算机硬件的维护

计算机实验室主要是有台式机组成,台式机主要维护的部件有主板、cpu、内存、硬盘、光驱、显卡、网卡、显示器、鼠标、键盘等,只有做好每一台计算机的这些硬件维护,才能保障计算机实验室正常运作。计算机的设备零件是高端精密的电子设备,对使用环境的温度、湿度、灰尘及加载电源的稳定性都有较高的要求,拥有良好的使用环境可以延长计算机硬件的使用寿命。下面简单介绍计算机硬件维护中常见故障及相应处理方法:(1)显示器故障。故障现象:显示器出现亮线或是花屏。处理方法:检查显示器信号线接口处是否松动,若没有问题,再将本显示器与另一台好的显示器对调,如果故障现象仍存在,则可断定是显示器的故障,需要报修;否则,应为主机设置问题或是显卡故障等。(2)内存条故障。故障现象:开机后主机灯亮但无显示,并能听到连续报警声。处理方法:拔下内存条,用橡皮擦一下内存条两面的金手指,去了污垢后换个插槽插好内存条即可;否则,将本内存条与一台好的主机的内存条对调,如果故障现象仍存在,则可断定内存条故障;否则,应为主板插槽故障或是其它问题。(3)硬盘故障。故障现象1:开机后屏幕上出现“Errorloadingoperatingsystem”或“Missingoperatingsystem”的提示信息。处理方法: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DOS引导记录出现错误,用启动U盘将主引导分区修复一下即可。故障现象2:电脑开机后显示“NOoperatingsystemfound.bootsequencewillautomaticallyrepeat.”或是进系统后提示“Windows检测到一个问题,请立即备份文件以防止信息丢失,并联系计算机制造商以确定是否需要修复或更换硬盘”。

2.计算机软件的维护

与硬件维护相比,计算机实验室软件的维护工作就麻烦得多了,不同的专业、学科需要不同的实验实训环境,那么计算机的系统及软件种类就十分繁多,出现故障的频率也较高,且状况各异,有些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的无意操作而造成计算机死机、系统崩溃等现象也经常出现。(1)使用计算机自带的保护系统。就以联想计算机为例,计算机附带的是联想硬盘保护系统(EDU),它可以保护计算机系统不被损坏。此外,它还有一个网络复制的功能:其它计算机选择“接收端”,之后在发送端进行硬盘数据及系统设置等信息的同传即可)。(2)使用系统备份还原工具及系统保护软件。若是计算机没有附带保护系统,可以选择如Ghost这种硬盘备份还原软件及影子系统软件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实现对计算机的保护。再加上影子系统对计算机进行保护,使得只需将计算机重启即可恢复系统,从而提高对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的效率。

(三)计算机实验室环境的管理与维护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实验实训教学的场所,要注重环境氛围的建设,如“实验教学图片”、“计算机安全使用知识”、“实验教学大赛成果展”等展板的悬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在我校使用了“实验室场所6S管理办法”,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严把计算机实验室的卫生关,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实训环境。

三、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要做好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就要有较高的责任意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的养成,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正确意识。

四、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工作

计算机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阵地,是仪器设备较为集中的地方,安全是计算机实验室的首要工作,是实验实训教学正常、有序、顺利进行的保障。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着突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我们要本着“安全第一、加强教育、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力求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总之,随着计算机设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也要不断地进行改进,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的只能,从而更好地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实验实训环境。

作者:杜艳军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第五篇: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探析

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速度慢。

当今计算机科技日新月异,而且实验教学内容所需的硬件设备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计算机设备更新速度却远远跟不上。造成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而且近期高校在不断扩招,容易导致计算机实验室分配不均,从而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2、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由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属于公共场所,任何师生都能使用,每天这样轮流更替地去使用,很容易会感染病毒。计算机一旦感染了病毒,会导致运行速度慢,甚至是整台计算机陷入瘫痪以致不能使用,再严重的甚至会盗用个人信息,从而威胁个人安全。

3、学生的素质问题。

一些学生会带食物进入实验室,由于计算机实验室涉及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用电安全,实验室卫生环境会影响实验室的正常用电安全。还有就是现在实验室普遍能上互联网,学生容易在网上一些虚假、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危害国家公共秩序。

4、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管理手段不规范,高校老师对于实验室的管理和执行力度相对薄弱,使学生对实验室的日常使用不够重视,容易损坏计算机设备和发生实验室设备的失窃。

二、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办法

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首先,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以及维护,根据现状分析主要问题,端正好态度,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要求管理人员以及师生在日常实验教学当中应该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例如《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使用规范》《学生上机操作条例》《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等等相关制度文件。

2、提高计算机机房的环境卫生。

计算机实验室对环境卫生质量要求较高,因此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到经常打扫实验室环境,保持机房整洁、通风。这样实验室才能够减少灰尘,散热良好,从而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定期检查实验室内的电线是否完好,不乱接乱搭,由于计算机实验室对电压的要求比较高,因此需要定期检查室内的稳压电源是否正常,发现有裸露出来的电线要及时处理,确保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

3、定期检查计算机是否能正常运行。

定期检查计算机,这个工作是管理人员最常做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由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使用率高,使用人员多,所以,对计算机定期检查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遇到无法开机的,要检查计算机硬件是否接触良好,例如内存、CPU、显卡等是否插好,主板电子是否有电等等;还有就是清理机器里面的灰尘,若不是因为接触问题导致无法开机的,有可能是部分硬件损坏,可以利用替换法,逐一排查机器里面的各个硬件,直到找出问题硬件。如果是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问题,例如中毒,可以用杀毒软件进行杀毒,或者手动杀毒的方法进行查杀,由于使用人数众多,所以一发现计算机中毒,就要立即进行查杀,以免感染到其他计算机。除了中毒外,计算机需要定期装上补丁,由于互联网科技发展速度快,计算机技术会产生一个个漏洞,这些漏洞有可能会破坏计算机的文件系统和加密程序。因此,实验室的维护需要定期给计算机打补丁,保证计算机软件不被破坏。

4、提高计算机维护效率。

由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众多,而且每个实验室所安装的软件可能不一样,因此,要维护好实验室需要快捷有效的办法。一般的计算机实验室现在都采取同传系统来进行对计算机系统安装。由一台计算机我们称之为母机,先在母机中安装好系统,然后安装所需软件,对计算机系统设置好,打好补丁之后,再由母机发送给室内的其他计算机,这样,实验室内的所有计算机都能具有同样的系统以及同样的软件。实验室内的计算机一般都要安装还原卡,利用同传系统就能传送过去,实现实验室的高效管理。而在日常的维护当中,往往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备份,防止计算机系统瘫痪以致无法使用,一般我们利用GHOST软件对数据进行备份和还原,对备份好的镜像数据进行存储,等到机器故障时候能过直接拿出来进行数据还原。现在高校一般都购买很多专业软件,而这些软件需要专业的服务器一天24小时不断电运作,这样就更加需要定期对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备份。

5、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队伍建设

由于高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多,高校实验室也要逐年增加,因此,培养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十分重要。首先,要加大师资投入,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数量,要多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各方面的培训,结合实验教师的实验教学要求有针对地培养一支良好的管理人员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服务意识水平。引进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全心全意为高校服务,为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作出贡献。

三、结语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是一项重要而又繁琐的工作,它是实现实验教学的基本前提条件,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是由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部门来负责。因此,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良好的服务意识,为高校的实验教学提供帮助。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办法和专业技术,多点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为高校服务。

作者:修钜熙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第六篇:高校实验室管理智能管理系统应用

1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问题的存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高校实验室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1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新的教学改革导致学校开设实验课程的项目越来越多,设计课程的实验内容数量明显增加,参与的学生数也随之上升。而实验场所,设备仪器的需求量,实验教导员的配置等工作,只用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方式,将会给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带来许多不便,在管理上也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学生和教导员都不能按时的上课,使用仪器设备,对教学质量也会带来影响。

1.2无法合理评估教学改革成果

因为新型开放性的实验室中,设备仪器,以及学生人数,教师人数较多,实验项目也是复杂多变,在传统的管理当中,仅仅依靠人工来清点各个实验的人数,需要的设备仪器是否完好,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而且容易出现差错。并且,很难及时的对教学实验做出科学合理评定,无法对实验教学提出有建设性的改革意见。

1.3无法适应高校科技创新

国家对高校科研项目的鼓励与重视,高校的科研项目资金投入越来越高,让各大高校的学子非常有科研热情。新型的实验室建立,各类大型仪器进入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但是传统教室不让学生长时间在实验室内进行科研工作,导致科研的主力军在科研道路上受。所以,新型的实验室管理方式需要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以及资源的共享。

2智能管理系统在实验室管理中应用

结合上述分析,认识到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下问题较多,因此,将智能管理系统融入实验室管理便显得极为重要。具体表现如下:

2.1开放式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是一个新型的管理平台,它是信息化,过程化,系统化控制集一体的管理系统,学生进入实验室使用智能刷卡登记,视频监控实验室人员的行为,设计的智能管理软件,可以实现对实验室的各个操作流程进行实时管控,并且通过管控终端仪器的方式,使发送到校级管理平台的信息真实可靠。最终可以实现,管理人员不在场的情况,教学人员和学生可以全天24小时自由出入。

2.2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建立教学网络信息中心,以及智能管理系统,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为学生自主积极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中有课程的选课安排子系统,实验项目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时间来进行实验,并包括整个实验的操作视频,实验项目讲解,以及思考的问题,可以作为学生预习情况考核。另外,学生的考勤以及课堂平时表现,都是通过系统的统计,管理起来更加便捷,规范。这对于实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实现分模块教学以及效果评价也更加合理,课程设置的内容由理论知识,逐渐转向更加深入的专业技能,创新技能等,努力将实验教学

与工作科研相结合。

2.3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由于实验室的二十四小时开放,高校年级的学生实验时间得到充分的保证,因为低年级的学生白天的课程比较满,没有连续的时间段去进行实验。但可以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据资料显示,学生自从使用开放式的实验室,为国家完成了许多项目,以及一些校级的创新项目。

3结语

量房实训总结范文4

1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1.1教学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高职院校中,机房多为公共机房,为了便于管理,基本上都安装了相关的还原软件。但是,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殊性,所有的学习环节都具有连续性,因此,学生的操作数据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备份,就会导致下次实训课不能正常进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

1.2教学实践环节不足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性,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其一,高职院校在安排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的时候,并没有像其他会计实训课程一样进行集中实训,这样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进度,有时会导致课程匆匆结束,没有深入学习。其二,没有安排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同步进行的实训。这样不利于学生提高会计电算化实践的操作技能。

2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对策

2.1提高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质量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在错误中进步,除了学生要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业务处理外,还需要学生掌握操作过程中常见故障解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加强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

①演示过程故意设些错误障碍。会计电算化教学一般采用的是边讲解边演示的教学方法,在演示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错误障碍,让学生自己找出原因,并进行修改,这样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②学习团队及教学进度表相结合教学。虽然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讲解很详细,但是学生在实训操作中,仍然出现很多问题,并且很多是重复的问题,就会造成教师授课的负担,使教学效果得不到更好地提高。因此,需要我们不定期进行各小组之间的实训竞赛,以团队计分,计入学期末的总评成绩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加强了团队意识。

③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双向控制。由于机房上课不同于教室上课,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时就可以利用机房教学软件,对学生上机进行控制。

④典型疑难问题示范讲解。对于学生共同的有疑问的问题,可以统一利用一次课的时间,再次进行演示讲解。

2.2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其一,在课时安排上,能集中实训,或一次能连四。其二,在学生毕业实训时,能手工和电算化结合实训,并且在会计管理软件的实训中不可单一,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市场上常用的会计管理软件,比如,金蝶,管家婆系列,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进入单位后很快适应工作中的需求。

2.3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加强电算化课程师资团队的建设,需要学院加大对师资培训的力度,让教师有培训交流的机会。

3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需结合企业的需求,不断的进行教学创新及改革,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

作者:方敏 陆培中 单位:徽商职业学院会计系

第二篇

一、强化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与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课程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教学中,要结合相关会计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将会计手工实训教学与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实训教学结合起来,避免孤立的教学情况,使专业课程的内容相互渗透、综合运用,强化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会计基础时的手工会计实训案例与电算化实训案例一致。学生先在手工模拟实训室,利用凭证、账簿、报表等实训工具进行手工模拟实训,然后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把手工会计中所用的会计案例,利用会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使学生在完成账务系统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期末会计业务处理、输出会计报表等会计工作中,切实地感受到电算化的优越性,也能更好地领会电算化下的工作理念。在学习财务会计时,同时进行企业会计手工操作软件实训,以企业的日常会计业务为工作的出发点,将学生分组设岗,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讲解企业会计手工操作软件的使用方法。一方面,会计理论老师在课堂上教授企业会计业务处理,另一方面,在实训室学生通过企业会计手工操作软件分岗位练习企业会计业务流程,讲练结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学中还应该结合当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证大纲要求来组织教学,保证学生学习资料和实训软件的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应试能力。目前,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已经认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训教学的时间,但在实际操作中得不到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教学效果提高缓慢。

二、配备完整的会计实训室,建立仿真的实训条件

由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到企业去实践会计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内为学生建立仿真实训室。实训室在硬件上应具备网络化工作条件,在实训中,学生可以分组模拟各企业建立各自的账套,通过网络在各自的工作站完成企业日常的会计业务,将各自系统产生的凭证,通过网络传递到总账系统,再由负责总账系统的同学完成审核、记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在模拟实践过程中,同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角色互换,通过自身的感受,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业务流程。而且在实训中老师和学生随时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训情况,从而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的目标

学校如同一个“工厂”,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目前,我国落后地区大多数企业还处于会计电算化的起步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一定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脱离实际。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训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高等电算化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会计相关信息,参与企业部分管理工作。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训教学应当随着市场的需要和发展,适当调整实训的目标和内容,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接轨与社会接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加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二)精选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应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会计职业能力教育为重心。将《基础会计》、《企业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中重复的理论知识和通用会计业务核算作集中介绍,对行业核心业务核算分门介绍,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学会、学好、学精会计职业技能。

(三)加强实训教学。在实训教学中将会计业务有机的整合,编写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实训教材,以企业为单位,建立相应的会计核算,利用会计模拟软件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手工实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工学结合引入实训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分设岗位,模拟企业各工作岗位进行“实战“操作,并实行岗位轮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出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四)完善“双证”制度。将学历教育与从业资格教育相结合。把财政厅《会计从业资格老式大纲》和《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内容融入学历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合格学生实行“双证制”或“多证制”,即“毕业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或其他技能证书。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学生的就业率越高,入学率也会相应提高,使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四、会计电算化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一)加强教师的知识更新,提高教师对会计软件实际操作和电算化系统管理能力。我们在教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会计软件操作的同时,还要传授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技术的思想。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熟练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和会计软件,驾驭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方法。作为该专业的教师,应该每年参加各省财政系统组织的会计从业人员理论知识的继续教育,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应该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要求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具有实践实训的操作能力和对学生实训操作的指导能力。同时,作为专业教师应该经常参加相关财务软件公司的培训学习,或是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以防知识结构老化。

(三)提高教学质量,活跃教学课堂。老师要认真备课,帮助学生提炼归纳教材内容,密切关注当年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教学中应做到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学生利用财务软件,进行上机操作通过账务系统初始化、日常会计业务处理、期末会计业务处理、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的操作,让学生真正理解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从而更好的学习和运用它。

五、总结

总之,加强落后地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大量的在实训室中操作的时间,以便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增强实际操作技巧,又快又好地完成会计工作。开展会计电算化专业综合实训,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项长期而充满挑战的事业。

作者:高雯霓 单位: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整体思路

由于本课程为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所以在考核方式中将实务考核作为重点考核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其次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核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工作岗位的需要及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够最终持证就业。

(一)考核方式改革

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用友公司ERP信息化认证考核的“无纸化”系统上机操作考核。

1.教学过程的模块考核,考核学生对商品化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重点考核学生对财务软件的各个模块应用及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也属于该课程基础考核,过关环节。由学生从五个模块(系统管理、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中选择其中三个模块,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考核。考核的试题类题为单选题(10%),多选题(20%),判断题(10%),实务操作(60%)。

2.教学过程中期末综合考核,属于该课程的提高环节,主要以财务会计实务操作考核为核心(在基础环节上增加应收、应付系统),来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为主进行考核内容的改革,将知识的考核融人工作任务的完成当中,完全按照会计工作中业务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考核,体现会计职业的需求,实现考核内容与职业能力需求的完全一致。日常业务主要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情景原始凭证来展现。考核的试题类型为基础设置(15%),日常业务处理(40%),固定资产(10%),薪资(10%),月末处理(15%),报表(10%)。

3.教学过程中的综合实训模拟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如何应用财务软件把手工账转化成电算化账。要求学生结合财务会计手工的实务操作(凭证、账簿、报表以及相关资料),灵活启用财务软件的相关模块,也属于该课程的挑战环节(对学习好的学生主要挑战购销存模块的应用)。主要考核学生如何灵活应用财务软件的各个模块、各个辅助功能,来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以后的会计职业岗位打下扎实基础。综合实训考核试题类型为基础设置(10%),系统初始化(20%),日常业务处理(50%),期末处理(10%),报表编制(10%)。

4.资格证、竞赛证一体化的考核方式。根据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可以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全国会计技能大赛以及会计信息化大赛考核挂钩。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在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证中会计电算化所取得的成绩纳入本学期的会计电算化模块考核。此外,还可以将学生参加全国会计技能大赛或信息化大赛成绩纳入教学过程的期末综合考核。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设置改革

为了满足会计与审计以及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应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和个性培养。

1.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培养在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工作的操作型人才。即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并将会计电算化操作融合到每个岗位,组织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岗位课程时,按照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分岗完成核算、稽核、纳税、财务分析、审计等工作任务,将会计工作内容连贯地融到实务操作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岗位课程学习的吸纳,也利于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2.编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岗位校本教材有力支撑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我们按照整合后的课程组织教材编写,由于课程体系打乱,知识点重新组合,课程衔接难度较大,依靠本校老师完成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老师和聘请企业资深会计人员或与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合作共同开发本专业的岗位特色教材;在教材的结构上力求新颖,内容详实,突出重点,强化实训;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在实践教材编写时应引入企业真实业务,应体现岗位分工和操作氛围的创设,实训教材内容要满足三年连贯性实训需要。

3.根据能力培养需要设置课程模块要按照模块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如减少模块单独应用,根据日常业务整合模块。在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认知、理解同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组合在一起,起到边学边练。例如:在开设《财务会计》课程的同时,可以同步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开设《基础会计的基本实训》或《财务会计的实训》课程时,应同步安排《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训练》、《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等实践课,以便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提高会计操作实际动手能力。既突出了会计知识的系统性,又加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为以后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三)考核成绩评定

1.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形成性考核为200%。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考核成绩和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考核成绩。会计电算化成绩为平时实务模拟成绩考核(20%)+期末实务考核(70%)+学生出勤率(10%)。平时实务模拟成绩主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操技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手能力进行的综合评定。基本技能考核、综合应用考核属于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70%。

2.综合实训考核成绩评定的办法会计电算化课程综合实训考核成绩为100%,把财务会计的手工账转化成会计电算化账,突出学生对岗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根据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的表现和创新以及最终的结果来综合测评。满分为100分,合格成绩为60分。成绩通过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来进行评价。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保障

1.建立完备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实训室,是改革的有效推进,也是该课程考核方式的基础保障。为此,高校应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校内仿真实训室,保证各项课程实训活动顺利、有效进行。实训室建设应全面兼顾各方需求,系统维护、资料更新应保持常态,适时满足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校内仿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的需要,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必要的保障。

2.应建立与软件开发企业及软件使用企业的沟通交流机制。一方面,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会计电算化等级认证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可为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收集案例提供便利条件。教师应积极参加会计职业与教育界的各种活动,及时了解会计行业发展的动向和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了解行业、企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将实际工作中的新业务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加符合实际、贴近实际。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效果

1.从学生角度来看,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在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实现了我们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其次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不光注重了期末考试的结果,还注重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积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强了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水平。总的来说,不同的考核方式是对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全面考核,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从教师角度来看,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自己的实战技能。一是需要教师拓展自己的网络应用知识以及无纸化考核系统的应用。其次是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内容设置的改革等,建立一整套资料。

四、对于考核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1.在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实施中,也促进了该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会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但同时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许多额外工作量,使得部分老师在考核过程中没能真正的进行实施,不能真正达到考核的目的。为了保证考核方式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必须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充分调动老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在考核方式的改革的过程中,也增加了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使用率和实验器材的耗用。一方面需要加入硬件设施的投资,另一方面要完善实验室建设。

五、总结

量房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医学检验;教学改革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以培养适应市场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计算机与医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医学检验工作也越来越计算机化。计算机技术在各种仪器设备中的应用,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检验科)信息系统(LIS系统)等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使得医学检验实验室的数字化管理中计算机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结果的准确性也保证了检测的质量,计算机的应用推动着医学检验向高科技迈进[1]。而这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管理离不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特别是对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培养,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课时严重不足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开设了42学时,随着医学检验工作岗位日趋信息化,需要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实验任务也相应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严重缺乏,学生难以在有效时间内消化须掌握的知识,造成学习愈加困难。

1.2实训条件薄弱

随着大部分医疗机构的实验室信息系统建立,并成为日常工作中重要的、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临床检验岗位的工作从样品接收到最后的检测报告,已经由原来的手工操作转变到现在的自动化、微机化操作。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信息量不断增加,实训条件又不能满足学生全部实训练习,加之实训学时不足,学生实训操作内容及时间均有限,严重影响实训效果,不利于未来岗位的适应。

1.3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综合操作能力欠缺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班教学为主,学生人数较多,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由于高中阶段,不同地区和城市教学质量的不同,使得一个班的学生之间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给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教学内容细了进度就会慢,底子好的学生觉得没兴趣;教学内容粗了进度就快,底子差的学生就会跟不上进度。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对动手操作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大多数实验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习、理解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内容,因此,安排的实训教学内容大都是单一独立的操作,加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弱,老师演示过的会操作了,但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学生少之又少,使得学生缺乏实际问题中运用综合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1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根据学时不足,实训条件薄弱的问题,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一方面,加强理论课件设计,将因实验条件不能满足的教学内容通过仿真实验的方式设计到理论课件中,尽量做到详细、明了,让学生吃透知识点,牢固记忆。另一方面,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将理论和实训同时放在实训室进行,利用实训室的教师控制系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电脑进行听课,并在教师讲授结束时马上进行操作练习,知识点得到迅速巩固。同时,学生还能将教学过程进行手机现场录像,方便了学生课后的学习。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2分层次分模块操作练习

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层次的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包含一个个的实训内容[3]。将实训机房设置成四个区域,第一次实训课时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将学生底子差异较小的分在一个区域,针对不同区域每次安排的实训内容难度不同,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快慢,阶段性的调整学生的区域。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所在区域清楚自己当前能力情况,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发学生的相互追赶心。如:医疗机构的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岗位需要学生具备“WORD初级编辑”能力,在教授学生掌握“WORD初级编辑”模块技能时,需要实训的内容有四个:一般文字、符号的编辑、特殊符号的编辑、项目符号和编号的编辑、普通表格制作的编辑,不同区域内的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或多个实训内容,教师记录下学生的实训成绩,作为阶段性调整学生区域的依据之一。

2.3角色互换,增强学生综合操作能力

在实训教学的设计上增加综合实训内容,将常规的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一是教师现场出题,留出3~5min给各区域讨论,然后由各个区域的学生推荐代表到教师机“讲课”,其他区域同学听讲并提出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此方式可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增强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目的;二是教师现场出题后,留出3~5min给学生自行思考,随机抽取学生利用机房控制系统中的屏幕广播将操作演示进行展示,由其他学生对其操作给出评价。此方式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并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目的。“主和辅”角色上的互换,学生为了“面子”问题,课余时间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综合操作能力明显得到加强。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缓解了教学课时不足的弊端,同时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分层次分模块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角色互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今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仍还需要努力,教师也要不断更新和提升自身的前沿知识,结合岗位需求,探索出更好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彬,孔虹.试论21世纪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J].医学检验教育,2000,7(4):5-6.

[2]马玉洁.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11(2):58-59.

量房实训总结范文6

引入一个企业真实设计项目,根据项目完成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展开,细分为11个工作任务:

1.成立项目组。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老师角色转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全案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企业项目见面会,学生角色转换—从学生到项目负责人,教师角色转换—从指导老师到项目总监;教学场地为企业、多媒体教室、工作室、校内实训室之间相互切换!

2.市场调研。

告知学生设计调研的重要性,做任何设计都必须强调“设计之前调研先行”只有调研之后才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全面准确调研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项目相关背景、产品属性研究,现有包装、材料、工艺、卖场陈列方式分析,同类产品分析,消费者分析;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校外包装市场、企业相互切换,强调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做一体!

3.项目分析。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提炼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找到设计的切入点;教学内容包括项目组讨论分析总结,企业参与,项目组向企业汇报调研结果,和初步的设计,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

4.材料与工艺。

要求学生熟悉常用包装材料的特性和制作工艺,并能运用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创作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包装材料实训行现场教学,材料与产品属性的关系,常用材料特性及制作工艺,走访包装材料市场,实地教学;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材料市场,多媒体相互切换。

5.结构与造型。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合适的材料,进行产品包装内部结构和外部造型的设计能力;教学内容以纸制材料包装结构造型设计为主;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6.容器设计。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三维造型设计进行包装容器外观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为液体类产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7.草模试验。

培养学生具备精细手工制作的能力,和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教学内容为指导学生进行包装草模的制作;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8.视觉设计。

培养学生具备视觉元素分析、提炼、设计排版的综合设计能力;教学内容包括视觉设计构成要素,视觉设计的构思方法,视觉元素版面编排设计;教学场地为包装设计多功能机房。

9.制作与印刷。

要求学生掌握包装印前的印刷常识和印后的各种印刷工艺流程;教学内容包括包装印前印刷常,包装印后各种印刷工艺流程,考察包装印刷制作企业;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0.项目提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设计过程提案汇报的能力;教学内容为企业参与,项目组向企业汇报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案;教学场地为企业、多媒体教室。

11.总结分析。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为指导学生撰写项目总结书;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

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针对上述课程体系的11个教学任务,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四合一教学模式的导入。

1.教室和设计工作实训室合一。

教室和设计工作实训室的合一,实训室的设计模拟设计公司办公的格局,有集体讨论听课区、设计区,制作区,作品点评提案区,加强实训室的设计氛围。再次是教室和企业办公室合一,学生在专业课程期间、定期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实习交替进行,实现教室和企业办公室的合一

2.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

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①学校灵活调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和课时计算方法引进更多的企业一线设计师到学校任课;②从企业兼课到企业深度参与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让企业设计人员成为教学团队的中坚力量;③企业为教师提供挂职岗位,专业教师得到更多的一线实践机会和经验;④通过深度合作,企业设计师带来大量的实操项目、专业任课老师通过挂职锻炼积累实操项目,学生得到大量进行实操训练的机会,最终实现企业、学校,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之间的角色互换合一。

3.学生和企业设计师合一。

因教室和工作实训室的合一,学生在工作室内完成角色的转换;因教室和办公室合一,学生在实习学习过程中完成角色的转换;因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学生在实操训练中完成角色的转换。

4.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合一。

艺术设计类专业技能强调动手能力,实做的能力,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操练!但高职教育也决不是单纯的培养技术操练工,实践操练应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支撑,如何有效的将理论知识灌输在实践操练中?这里提出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的合一,强调边实践操练边理论教学,边理论教学边实践操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互补,缺一不可。其次是多形式的教学环境更替。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所,校内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制作实训室,电脑后期处理实训室,多媒体教室,校外个大商场、超市,材料市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等,学生在各种教学场所中进行角色的转换,实现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再次是启发式、鼓励式、卡片式、头脑风暴式等创新教学方法的交替循环实施。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按单元教学独立评价,每个教学单元根据工作任务设计要点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标准侧重点会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工作能力去衡量,同时每个教学单元的评价成绩汇总取一平均分为课程的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75%,其中包括企业对于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的成绩,如“项目分析”和“项目提案”单元教学中,企业直接参与到教学中,教学评价的标准以企业的要求为主;在注重学生工作能力培养的考核,同时也强调学生综合创新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考核,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5%。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按各工作任务的评价成绩和综合创新素质、职业素质考核成绩直接生成。课程评价应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素质及能力。

四、结语

量房实训总结范文7

网络工程制图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它与网络综合布线的课程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日常办公过程中,使用Visio可以替代传统的尺规作图工作,绘制各种流程图或结构图,以逻辑清晰、样式丰富的图形辅助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程笔者选用的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Visio2010图形设计从新手到高手》。该教材由浅入深地介绍使用MicrosoftVisio2010制作商业图形、图表和流程图的方法,详细介绍使用Visio设计不同类型流程图的经验与过程。《Visio2010图形设计从新手到高手》内容共分21章,包括了解Visio2010、管理绘图文档、添加形状、编辑文本、应用主题、使用图像、使用图表、编辑层和公式、使用墨迹和容器、教学课件图、工程设计图、软件开发图、室内布局图、城市规划图、商务流程图、财务报表图、网络工程图、日程日志图、Visio数据应用、Visio协同办公和自定义Visio应用等内容。

教学探讨

1.教学方式Visio主要是用于绘制图形,因为它的模版多,图形样式全,组合性好,所以许多工程设计师、部门管理者、人力资源分配的管理者等都在使用这款软件。在讲授制图这门课程的时候,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我院学生好动、基础差的特点,笔者采用了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笔者在制定授课计划时,由浅入深,利用实例,重点难点适中,重点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采用边教边操作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利用案例教学,拓展专业知识;要少讲多练,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并掌握软件的使用。在首轮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主要任务就是积累经验。在安排一个例子之前,讲授相应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相应的实例在本专业范围的相关内容。笔者的课程安排如下,一节课90分钟,利用20分钟的时间讲解理论知识,2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们演示实例的操作;然后把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练习,以学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程度来进行实例演练;最后,教师总结,以不用的方式来完成同样图形的设计,使学生对软件的掌握更灵活,更能使理论知识充分地结合到实际生活当中。

2.考核方法期末考核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测验和最后期末上机考试为主。教师为了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必须客观、真实地记录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且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该课程成绩的录入公式为:平时成绩(A)×系数(0.5)+期末成绩(B)×系数(0.5)+考勤成绩(C)×系数(-1)。其中平时成绩A包括作业成绩、测验成绩、提问成绩等,期末成绩B包括最后上机成绩,考勤成绩C包括迟到扣2分、早退扣2分、旷课扣10分、病假扣1分、事假扣2分。这种考核上分机制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

3.拓展实训为了使课程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授课都在实训机房进行。这样不仅教师可以利用资源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实时上机的方式来掌握所学知识。课外安排时间到实训楼参观网络设备机房,了解实际线路布局,积累经验。

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自身修养

量房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

0引言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指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增强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会计岗位也开始了“互联网+会计”的改造,电子发票、金税三期、网上财务咨询等都是典型的实践,不仅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也提升了企业内部控制能力。教育不能脱离实践,要紧跟形势,适应社会发展,所以,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职教学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会计人才,成为教育模式变革的方向。《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专业财务软件方面的必修课,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联系最为紧密,本课程培养对象从小生活在数字化的环境下,对网络比较感兴趣,同时又乐于自己动手操作,因此,教师可以更新教学理念通过互联网寓教于乐的进行教学。但是目前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1《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

《会计信息化》课程是完整的掌握会计知识基础上,融合计算机操作技术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处理一系列会计问题。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如下问题。

1.1教材内容滞后。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这一过程的链接纽带之一就是教材。“互联网+”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化课程应向会计数据分析,管理决策等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不少教材中对内容的介绍不是很详细,有的理论部分涉及较多,有的还仅仅停留在软件的操作技能上,并没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到有效的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后续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再者教材中的相关法规政策跟不上税务、会计法规制度的改变。

1.2教学手段落后。在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填鸭式教学。虽然该课程的授课地点多数已经在机房,但是还是存在老师未充分利用机房便利条件和互联网技术,除此之外缺乏实用教学手段等。学生在运用财务软件处理业务时虽一人分饰多角色练习,但并不理解业务流程和单据传递过程,也不理解原始单据和财务软件的对应关系,更不会理解财务软件前后设置之间的关系。从而造成财务与业务脱节,财务软件操作错误也不知道如何修改。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练和课本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实现了会计的信息化,但并没有把会计数据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分析从而应用到管理决策上,更没有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共享。

1.3考核方式单一。目前会计信息化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且期末考试为纸质开卷考试,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展示学生的真实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财务软件、理解业务流程的原理、掌握单据的传递关系、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毕业后的会计信息化工作,这种考核方式亟需改革。

1.4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本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具有完整的会计、税务和财务管理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和财务软件操作原理及流程、协同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师资队伍。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会计税务法律法规等变化发展迅速,教师的知识更新很难跟不上。另外,高校教师与企业联系比较少,对软件操作原理和实践应用了解较少,很少知道高校版财务软件和商业版的差别在哪里,这就会对理论和实践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虽然理论知识扎实,计算机技能本领过硬,但是缺少教学组织经验、教学手段运用经验、实践实战经验,老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经验,甚至有些教师还有实战经验,但是他们缺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也不愿意去学习新技术知识。所以从整个师资团队来看,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效果欠佳。

2“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互联网+”技术及其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会计岗位能力分析,提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和教学水平等方面的改进意见。

2.1完善教学内容。依据会计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信息化的要求及其我院机房使用的财务软件设备,重新构架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部分:第一块是企业第一次使用财务信息化软件的设置工作;第二块是教学使用软件各个业务子系统的初始设置;第三块是使用教学软件各个业务子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第四块是使用教学软件融合“互联网+”技术进行期末业务和数据的处理。本课程的内容主要针对会计基本账务处理流程所涉及的岗位开设,集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为一体,在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原有的财务链与供应链相融合,将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相结合,仿真企业原始单据,将企业搬进校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财务业务一体化。为了弥补教材内容更新滞后,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的缺点,理论部分和操作演练可以由学校教师完成授课讲解,所使用的软件各个模块的构建及其实训部分可以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完成教学工作。

2.2丰富教学手段。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制作微课、小视频,利用互联网和学生进行交流,利用QQ群课堂、腾讯课堂、腾讯会议及其学习通线上线下结合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互联网搜集视频资料、文字信息,结合企业案例分组分角色进行操作练习,以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演练,总结业务流程及其每个流程之间的关系,教师进行总结关键知识点和操作步骤及其易错点和出现错误之后在财务软件中的修改方法。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展示,老师为组织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

2.3改革考核方式。为了全方位的考核学生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方式不能仅仅的采用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且期末考试为纸质开卷考试,要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课程成绩考核。考试成绩修改为平时成绩20%,技能成绩也即是实训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50%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的评定方式包括出勤、作业、上课表现、以组为单位的任务完成及展示情况、学习通软件测试成绩等;实训成绩根据财务软件各个子系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定;期末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操作两部分,期末考试形式改为上机考试。考核方式改革之后,本门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习惯的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4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身为一线教师,为了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教师从思想上应当转变观念,《会计信息化》课程是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借助互联网充分利用机房设备优势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摆脱传统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其次,积极参加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培训,更新自己的知识。通过参加各种相关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最后,积极到企业进行锻炼。下企业锻炼可以帮助教师真实的掌握财务软件高校版和商贸版之间的差异,同时还可以提高老师的会计实务水平。

3结论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会计信息化课后才能中,将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任春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学习,2018,(04):164-165+171.

[2]米雯静.“互联网+”时代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J].教育经济,2018,(10):95.

[3]杜希杰.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8,(3):31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