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阶段总结范例

军训阶段总结

军训阶段总结范文1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精神和江苏省《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苏教体艺[2009]19号)要求,“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在校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专科院校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不得低于24课时”。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把军事理论课和军训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并赋予相应的学分,或训练和授课时数不足,或教学方式采取大礼堂报告的形式进行授课,或在师资、教材、经费、场地等方面没有保障与落实。教学管理不规范,教材不统一,课时安排不合理、经费保障不到位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效果。2011年7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防教育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促进建设和巩固国防。高职院校把新生入学后的军训作为履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军训后就不再安排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军训的成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军训结束后,很多学生又回到起点,行为习惯散漫、组织纪律不严,宿舍内务脏乱。这种现状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探究一种适应高职院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模式势在必行。

构建高职院校“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模式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实际情况,逐渐构建新生军事技能训练、第一课堂军事理论教学、第二课堂国防教育活动“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国防意识的全面提高。大学生军训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入学后的集中军事技能训练,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通过集中军事训练,学习战士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的优良传统,有利于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高组织性、纪律性,强化身体与心理素质,为将来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江苏省普通高校军事课课程建设要求,“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作为必选项目。军训期间重点按队列条令要求,加强学生常规军姿训练,包括站立、行进、队列、队形等,在队列训练与条令条例教育中,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军人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使之自觉塑造军人端庄、严肃、快速、利落的良好形象。新生入学军训期间是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和良好行为规范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军训开始,就要结合学院学生行为规范的有关规定,严抓基础管理,如作息、出勤、出操、宿舍内务、校园行为规范等。建立管理队伍,明确管理责任,加强过程考核,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教育处理,促使学生文明习惯和良好规范的养成。结合军训安排的实际,开展学生军事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通过宣传资料学习、专题介绍报告与讲座、方式培养国防意识,增长国防知识,在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中使学生的军事知识和身体素质均得到提高。结合征兵工作,在一年级新生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为国防后备力量的储备奠定基础。

军训阶段总结范文2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教育;问题;策略

引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党和国家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新形势,总结以往维护国家安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观点。在报告上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青年大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本文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深入分析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积极作用,深入总结当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质量。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国家安全层面:筑牢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和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党和国家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新形势,总结以往维护国家安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观点。在报告上强调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要求重视并加强国家安全教育。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内化总体国家安全观,并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践行,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二)学生个人层面:实现健康成长的保障环境

青年大学生不仅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更是西方敌对势力发动“颜色革命”的主要争取对象。大学阶段,恰好是学生形成系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难以辨别是非,很容易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和持续冲击。与此同时,由于许多青年大学生忽视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进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陷入敌对势力拉拢策反的陷阱,引发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悲剧,严重威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有利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好的应对错综复杂国际国内形势的挑战,使大学生坚定国家安全信心,强化国家安全意识、提升国家安全素养,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进而确保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思政教育层面:提升教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是塑造人、培养人、转化人的思想观念的教育活动,对于尚未形成系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而言,首要的问题端正思想。大学生如果缺乏科学的思想观念指导,仅凭一腔爱国热情,是难以真正维护国家安全的。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就是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从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该说,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时展的应有之义,是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载体,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当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党和国家重视下我国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其是一种新生事物,再加上国内外安全形势纷繁复杂、变化莫测,这就使得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平台不足

在大学生刚入学阶段,高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向学生灌输相应的国防知识。但是,许多大学生对军训意义缺乏正确认知,只是简单的将其理解为一种身心锻炼手段,甚至错误认为军训纯粹在浪费时间、精力,难以使他们在军训过程中体会到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作用。此外,高校开设的军事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国防理论知识,但由于课程时间设置过短,再加上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其形同虚设,难以真正培育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该说,高校大学生除了在军训和军事课程中接受到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之外,很难有其他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学习国家安全知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强。

(二)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意识滞后

在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之后,教育部于2018年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进而成为当前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顶层设计,但由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意识相对滞后,这就导致国家安全教育行动的无力。例如,许多高校错误将国家安全教育直接等同于军训、军事课程,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训练和教学时间一再压缩,教学方式过于陈旧,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更多的在于应付上级检查。在国家征兵报名阶段,许多高校并没有召开专门的大学生征兵宣讲会,只是简单地挂几个宣传横幅,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有效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国家安全教育,这就导致“总体国家安全观”难以融入学校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不利于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三)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师资薄弱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主体,其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国家安全教育的效果。目前,许多高校由于缺乏重视,进而在师资配置上并没有建构起一支专职国家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通常都是由保卫处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来担任军事理论课教师,由于他们本身缺乏国家安全素养,不仅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而且教学方法单调乏味,难以达到国家安全教育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许多学科教师虽然在态度上认同国家安全教育,但却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将国家安全教育合理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中,这就难以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国家安全教育平台。

(四)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效果不高

课堂作为高校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尤其是教学方式相对陈旧,进而导致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效果不容乐观。首先,缺乏统一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材。由于国家安全教育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这就导致其缺乏统一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材,致使教师难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其次,课程教学方法不具吸引力。由于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没有紧跟时代创新国家安全教学方式,使得课堂上“低头族”众多,难以真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再次,国家安全实践教育环节流于表面。许多高校仍然停留于组织学生参加征文、辩论、讲座等传统实践活动,这就导致学生难以积极参与。最后,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单一,难以真正反映学生对国家安全知识的真实掌握水平,无法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革新国家安全教育教学理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党和国家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新形势,总结以往维护国家安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观点。为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对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从政治高度上充分认识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动革新国家安全教育教学理念,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国家安全教育,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入脑入心,促进广大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从而为维护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做出更多的建设性力量。

(二)强化国家安全教育组织保障

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一种整体安全观,必须从整体性治理思维来协同推进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有鉴于此,高校必须强化国家安全教育组织保障,以便为坚持和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从涉及主体来看,高校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国家安全教育体系,积极调动学生处、教务处等主体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致力于构建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国家安全教育培养体系,从而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体系化、系统化的国家安全教育。从理论保障来看,由于国家安全学直到2018才被教育部列为一级学科,这就需要以学科建设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教材建设,进而为国家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深入探索国家安全教育本质和要求,科学严谨的推进国家安全教材的开发,以便更好地构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

(三)完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设置

新形势下如果要想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国家安全教育入脑入心,仅仅依靠新生入学的军训和简单的军事理论课程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必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优化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进而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此外,由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不能只在一个年段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而应坚持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教学,使学生得以接受更加全面的国家安全教育。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必修课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将国家安全知识融会于网络微课程。同时,应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以及专业学科课程的积极作用,将国家安全教育合理融入其中,进而将国家安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培养阶段,进而促进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的建设,促进青年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四)改进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推进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更好地提高国家安全教育水平。一方面,教师应继续坚持灌输教学法的主体地位,国家安全理论知识只有通过教师深入透彻的讲解,才可以有条理地向学生进行传递。另一方面,教师应从大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辅助课堂教学。例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情境体验教学法,使大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模拟国家安全事件时的应对策略,从而增强其国家安全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使枯燥乏味的国家安全教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国家安全知识。高校除了在课堂教学上向学生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外,还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主阵地作用,举办教育讲座、学术沙龙、组建社团等方式,以此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以更好地提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质量。

(五)重视国家安全教育师资建设

教师作为高校国家安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高校国家安全教学质量的好坏,如果想要有效提升国家安全教育质量的话,就必须重视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正确认识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吸引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不断优化国家安全教育队伍结构。同时,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还应注重引进先进的国家安全教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高校还应注重加强对现有国家安全教师的考核和培训,定期组织国家安全教师外出交流和学习,促使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陈旧教育思想,学习各种先进教育理念,进而有效推动高校国家安全教学改革。此外,国家安全教师应紧跟时展,深入学体国家安全观,实时关注国际时事、时政要闻,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分析能力,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水平。综上所述,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和挑战。因此,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重视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这就要求高校以各种有效措施创新国家安全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参考文献:

[1]刘兴德.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J].北京教育,2019(4):20-22.

[2]赵庆寺.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理念、逻辑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7):99-100.

[3]卜浩然.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J].北京教育,2018(12):62-64.

[4]詹妍.新时代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精准教育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152-153.

[5]张建荣.新时代青年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困境与反思[J].社科纵横,2019(5):130-132.

[6]张永汀.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3-108.

军训阶段总结范文3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国防历史中,无数中华儿女、民族英烈、仁人志士在爱国主义旗帜的感召下,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临危不惧,舍生取义,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国防精神。国防精神体现了一个国家公民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捍卫祖国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维护国家尊严和独立的强烈意识。强化和振奋大学生的国防精神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任务。它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红岩和雷锋精神,以及抗美援朝和“两弹一星”精神,等等,一道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丰富教学素材。二者的教育载体互补。

高校国防教育是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军事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渠道作用,把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放在培养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同时,可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组织一些既生动又有一定深度的国防教育活动,如,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伟人故居等,进行战争史教育,使学生更直接更集中地了解中华民族曾经历和战胜无数次灾难,更深刻地感受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此外,国防文化和校园文化也是进行大学生民族精神构建的最好教材,可以利用文化节、读书会、文化沙龙、影视评论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充分利用网络、电影、电视等现代传媒,强化民族精神的引导功能和国防文化的渗透功能,将抽象的民族精神鲜活地物化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娱乐、生活环境之中,为大学生深刻体会和真正实践民族精神创造良好的氛围。

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任务

历史证明:越是在和平时期,越要重视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平年代,大学生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因此要更加注重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在二战前的相对和平的一段时间里,法国等欧洲国家因迷醉于一时的“繁荣”与“和平”,结果在短时间内就沦陷于法西斯的铁蹄之下,就是典型教训。当代中国大学生大都是“80后”、“90后”,虽然他们普遍具有民主自由意识及维权意识,热情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努力展示自身优点,但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的影响下,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他们更多地关注眼前和物质,而不是责任和祖国。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人对待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态度和国防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世界局势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讨厌打打杀杀,认为只要有爱就可以避免战争,对国防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生作为国防建设的后备人才,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具有正确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现实表明: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客观要求强化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重视国防则国存国安,轻视国防则国危国亡,这既是历史的结论,又是现实的呼声。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但这两个问题都没得到根本解决。两极对抗虽已结束,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旧存在。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并未改变,企图用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改造中国,不时释放“中国威胁论”,损害中国形象和阻挠中国发展。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和钓鱼岛争端依然存在;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被东盟强占;“台独”势力时刻危及两岸和平;以达赖为首的藏独分子和境内外“东突”势力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妄图分裂祖国。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和我国安全形势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客观上要求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尤其是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树立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思想和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这将对国家的安全、国防的强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法律规定:高校国防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它自始至终围绕国家的安危、国力的盛衰、民族的荣辱,利用大学生自尊心强、年轻气盛的特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特别是通过军事斗争、国防建设的古今对比和中外对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激情。高校其他各课程虽然都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但由于各自目标指向和课程特点不同,所实施的民族精神教育效果是有限的。可见,国防教育课具有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独特优势,理应成为高等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高校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路径选择

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精神培育,是新时期、新阶段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民族精神教育是贯穿于国防教育的教学、日常生活、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军事技能训练。巩固学生军训成果,深化军训后期效应。军训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入门必修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抗压承挫能力。但军训一般都在新生入学之初进行,只有十几天时间,很容易变成走过场。如何深化军训效应,让它沉淀下来,强化民族精神培育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军训,反思军训经验教训,弘扬军训中的优良传统,将之落实到学生工作中去。只有用科学育人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总结出符合学校发展状况和办学实际的特色,结合高等教育的育人规律开展国防教育、组织军训,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军训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而是对大学生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有力途径。要发挥军训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育人功能,我们就要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如,军训严格的训练和要求,能使大学生经受一次思想、意志的考验,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集体主义工作作风。我们可以结合军训中的集体主义教育,制定完善优秀集体和个人评优表彰制度,调动学生争优创先积极性,强化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竞争协作意识,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结合军训中的组织纪律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制定完善在校大学生早操早读制度,这对大学生炼就强健的体魄、培养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形成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终生有益。总之,我们要使军训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军训的作用。#p#分页标题#e#

找准德育结合之处,突出军训育人为本。发挥军训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育人功能,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找到结合点,把军训和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有机整体。例如,通过军训,大学生能接受国防教育,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无防不立”的国防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紧迫感;通过军训,大学生能学习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摒弃追求个人享乐的功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军训,大学生能真正领悟“军令如山”,形成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培养百折不挠的品质,有助于强化组织纪律性意识,服从上级的领导和指挥。总之,要全力以赴,发挥军训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育人功能,并使之巩固持久。

军事理论教学。认真贯彻国防法规和教学大纲,使《军事理论》课程真正进校园。《国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国防教育法》第十五、十六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明确规定:“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成绩记入学生档案。”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普通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大部分高校将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统称军事课)相结合的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其在普通高校中的教学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多年来,大部分高校军事课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但也有部分地区的部分高校有令不行,尚未真正开设军事理论课,即使已开设军事理论课,大部分也是在训练场、大会堂、体育馆等能容纳几百上千人的地点进行讲座式授课,至于课时,没有一所学校按《大纲》规定开足36学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遑论其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务必认真贯彻国防法规和《大纲》,使军事理论课真正进校园,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地位,充分发挥高校国防教育的“国防”和“育人”双重效益。

深刻把握民族精神的基本理论,使其真正进入军事理论课的教材。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问题,特别是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对培育民族精神的系统论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民族精神的特有价值、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既然高校国防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肩负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深刻把握民族精神的基本理论,使其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章节编选进教材。现在使用的军事教材中虽有与国防精神相关的内容,但对国防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特别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基本理论却没有阐述,理应予以完善。

准确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使其真正进入军事理论课的课堂。高校国防教育要完成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这个重要的战略任务,使其进教材只是前提,准确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使其进课堂则是核心。首先,教员掌握军事课教材要达到“懂、透、化”。“懂”即对教材的框架、思路和内容一清二楚;“透”即对教材有细致而深入的理解,梳理好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化”是将教材的指导思想融入并转化为教员的课堂教学行为。其次,教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生活经验,科学地进行课堂设计,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用艺术的语言讲解,让学生真懂、真学、真信、真做,从而达到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目的。

军训阶段总结范文4

突破传统教育理论,突出和强化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主体性地位,促进个体自我教育向群体自我教育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这是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和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标准和最终归宿。

一、自我教育及群体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我教育可分为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两种形式。个体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个人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群体自我教育是指某一集体内部的互帮互教活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教育的自由,是为实现人的全面的、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快乐、幸福的终生学习者。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自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对自我教育做了经典的诠释:“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二、群体自我教育对自我教育的促进作用

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客观、准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便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人是在交往中活动中彼此认识和评价的,只有通过群体的评价才能全面、准确认识自我。同样,也只有通过群体的验证,才能确保证情绪体验的正确性,也只有个体的自控和群体的“他控”有机统一,才能实现自我控制的目标。因此,自我教育只有通过群体的协同才能完成。学习是学生的的主要任务,也是一个人成为人的重要方式。“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事件”(加涅)。学校作为“环境事件”营造者,其主要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创造适合学生成人成才的群体环境,使学校成为一个活跃的互动磁场,其中充满着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和学习、运动、生活等“环境事件”。学校的物质环境既是“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而积极和谐的精神生活环境是拨动学生的心弦和使其产生自我实现的热望的重要条件。从小学到大学,班级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班级性的群体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学生心理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影响源。为此,学校应该首先从班集体建设入手,把班级建设成为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成学生的心灵家园。通过发挥班级集体力量,启发每个成员的教育自觉,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理想人格的渴望,并努力通过互动去构建个人意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现个人价值。此即所谓的“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用马卡连柯的话说,就是:为了集体,在集体中运用集体力量去教育每一个成员。只有要把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巨大而持久的道藩教育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自我教育的协同效应,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根本性保障。

三、个体自我教育向群体自我教育转化的必要性及其理论依据

根据唯物辩证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只有包含有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任何教育活动只是一种外因,永远不能取代受教育者的认识、内化活动和实践外化活动;二是变化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只有“他教”和“自教”协同作用,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三是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内因,也可以通过改变外因而获得。作为教育者,只能通过改变外因而促成内因的改变。而且由勒温的场论可知:通过改变一个班集体来改变其中的团队成员,比一个个地去改变每个成员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把班集体建设成为优秀的自我教育群体和团队,才能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其理论依据:

1.管理学依据。在管理学中,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目标、满足特定需求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的联合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必然地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这一群体常被称为“小组”。小组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性,二是安全性,三是反思性:小组借助成员间自觉的交流和监督反思己相与他相并定位自我。一个发育成熟的小组,其成员间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的互动,使各自的优势与能力得以共享与扩展,从而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群体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源于小组动力论(亦称群体动力论)。它被定义为小组成员相互影响的过程。小组的高级形式为团队。团队具有两大特征:首先是团队工作,其次是团队精神。团队工作与小组工作不同。小组工作有着严密的格式和规则,更多地表现为组织化的、客观可视的行动的实施;团队工作的格式和规则有较大灵活性,更多地表现为非组织化的、基于主观心理的态度和行为。团队不仅具有小组显性的、物理存在的形式,而且更多地具有隐性、精神存在的形式。因而,团队的协同效应大于小组的协同效应。“班集体是学生养成自我学习习惯、开发自我进步动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培育自我负责意识的土壤,‘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影响源’”,是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团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素质发展、成人成才,都与这个集体的建设发展、文化氛围、精神风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班集体建设推进自我教育是必要的、切实可行的重要途径。

2.行为科学依据。从行为科学上讲,个体加入一个群体最常见的原因有: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权力需要、实现目标的需要。一个人可能同时属于多个群体,但加入群体的动机,都是为了获得利益、满足需要。对大学生来讲,班集体则能满足其成长成才的多种需要。在班集体中,一个人的自我教育效果对别人则是一种教育,而群体内部的互帮互教,即是群体的自我教育。其作用在于:通过群体中的交往互动,不仅学会了评价他人,而且学会了评价自己。通过相互比较,逐渐认同了他人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评价,而且在比较中逐渐加深对自我的认识。通过交往中他人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客观效果的反响,进一步修正对自己评价和认识。在较准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发展协调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体之间的学习互助,竞争激励、批评反思、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学会和谐共处,共同进步。#p#分页标题#e#

3.其他理论支撑与政策依据:一是马卡连柯结论:学生集体不仅仅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二是勒温的场论:整体比部分重要得多;通过改变一个团体来改变其中的团队成员,比一个个地去改变每个成员要容易得多;三是勒温的团体动力学(亦称群体动力学)理论:个体所属的团体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趋向;四是系统论:系统的整体性,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五是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四、“辅导生制”———自我教育向群体自我教育转变的实验性行动研究个案

自2005年以来,邢台学院以军训为切入点,以“辅导生制”为载体,不断创新国防教育模式,不断丰富、拓展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国防教育、素质教育、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五育并举,有机融合,互相助力,互为催化,实现了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并进一步通过“辅导生”团队建设模式的复制、推广和转化,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促使学生的个体自我教育向群体性自我教育转变的长效机制,实现了教育实效的倍增。

1.“辅导生制”的基本内容。“辅导生”是相对于“辅导员”而言的,是被赋予教育、管理、服务职能的高年级学生。“辅导生”的职责:一是担当大学新生的军训教官;二是协助军事理论教师对新生进行国防教育;三是负责军训成果的巩固和转化;四是协助辅导员进行入学教育和为期一年的带班管理;五是按照“辅导生”团队建设的模式,把班集体建设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优秀团队。“辅导生制”则是由“辅导生”的选拔、培养及其职责管理、绩效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构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辅导生的选拔与培养。从部队聘请教官或学生进驻军营进行军训,学校和部队都投入巨大,军训的成果却难以巩固转化,国防教育时紧时松、冷热不均的问题也始终无法解决。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难题,我们从2005年起,开始从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中选拔政治素质好、体质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强,品学兼优学生,在对其进行严格、规范的军事训练和优胜劣汰的选拔后,由他们担任入学新生的军训教官。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部分军事理论教学的任务交给辅导生,不仅有效弥补了军事理论教师的不足,更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国防教育的学生骨干,极大地浓厚了学校国防教育的氛围,还实现了国防教育的生活化、日常化。随着辅导生作用的日益彰显,辅导生也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能够成为辅导生成为许多高年级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辅导生的选聘由初始时的需要反复动员、宣传才能完成,变成了一个辅导生名额往往有数十人、百余人竞聘。有鉴于此,我们借机对辅导生的选拔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在选拔和管理程序上,由学校统一选聘、管理和分配使用,改为在学校统一培训、管理、考核的同时,由各系自己选聘、管理、使用和考核,不仅有效调动了各系选好、管好、用好辅导生的积极性,还为辅导生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则进一步健全了辅导生的选报标准和合格辅导生考核的指标体系,严把进口关,严格淘汰制,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强化辅导生团队建设,辅导生的培养质量得以持续提高。

3.“辅导生”的使用及效果。经过数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辅导生由初始时单纯的新生教官,逐渐演变成涵盖国防教育、素质教育、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项职能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骨干力量,其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潜能和作用日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3.1以人为本,科学施训,出色地完成了每年的军训任务,确保了军训的质量。新学期军训开始后,辅导生继续秉承和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施训”原则,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并把训练内容合理分解、交叉进行,既有效避免了过度疲劳导致意外伤害和非正常缺训现象,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训练的时效,军训的质量也逐年提高。

3.2精心备课,科学施教,极大地丰富了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最大限度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较之于部队教官,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素质提高快,特别是由他们的学生身份所决定,他们更了解新生的心理和需求,他们的言传身教和现身说法也更具说服力,更容易为同龄人所接受和悦纳。为更加充分地发挥辅导生的作用,我们不断丰富和拓展辅导生集训内容和方式,全力打造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素质全面、能力卓越的优秀辅导生团队。从培训方式上,改分散住宿为集中住宿,完全按照部队建制,实行标准的军事化管理。在培训内容上,在不断丰富国防教育内容的同时,大力强化辅导生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以确保辅导生除了能够胜任军体教学职责外,更能胜任军训期间和军训结束后的带班教育、管理。辅导生集训期间即组织辅导生利用训练间隙和业余活动时间,按照教学计划,逐课撰写教案。集训结束并经过严格的考核后,获得新生军训教官和辅导生资格证书的优胜者,随即开始了紧张的说课比赛,开展新一轮的教学能力的大比拼。军训结束后辅导生开始作为辅导员助理协助辅导员带班管理。同时辅导生登台授课,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职业规划、心理健康、诚实守信等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找准人生定位,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态度,确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为学生自立、自育与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抓实巩固,力促转化,用军训成果助力和催化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养成教育、道德教育,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军训和入学教育对新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全面的、持久的,尤其是军训所培养的行、走、站、立、卧等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军训之后的养成教育则显得至关重要。“优秀是一种习惯”(亚里士多德),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变成学生习以为常的第二天性,则必须及时地引导学生从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的不自觉阶段,通过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转变为学生自觉行为。并进一步经过反复强化,使之达到本能的、自动化的程度。结合学校提出了将学生教育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公寓,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主战场的要求,辅导生开始把学生宿舍内务、卫生、文明礼仪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抓手。在辅导生的组织带领下,各系、各班分别参照军营的内务、卫生标准,制定本系、本班的宿舍内务、卫生考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专门的检查督导组织,坚持日查、周评、月总结,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并对后进进行严格的纠正督导。随着工作的深入,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渐趋规范化、细目化、序列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做事、学习、生活、思维习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分页标题#e#

3.4共绘愿景,激发潜能,用团队建设的模式打造优秀班的自我教育团队,培育自我教育的榜样和典范。我们为辅导生团队建设确立的目标是:打造河北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大学生军训教官和青少年素质拓展团队,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成为职业化、专业化青少年教育培训专家型人才。围绕这个目标,辅导生进一步对目标进行分解几个方面:成为优秀军训教官、合格的辅导员助理、同学身边的榜样和楷模等,并制定达成目标愿景的行动计划。学校则优选和借鉴优秀团队培训模块,对辅导生进行全方位、专业化的培训和标准化的考核测评,不仅确保了辅导生的培训质量,更为优秀自我教育团队的建设及其建设模式的复制、推广的模式奠定了基础。对于辅导生来说,军事化的集训是严酷的,所承担的工作是极具挑战性的,付出的努力也是空前的,但收获也是巨大的,个人体能、智力、思想、心灵的变化是全面的和脱胎换骨式的。一是辅导生的“自我”意识得以唤醒。二是进一步认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他们在群体中体验到自我的价值,进而产生归属感和对群体的依赖;三是逐步学会自我调节。辅导生通过每日的单项点评、集体点评和军训日记、个人反思等方式实现了经常性的自我审视和检查,并在各类讲评和交流互动的帮助下实现了对自己的行为、活动、态度和情感的自我控制;四是辅导生的“群体自我”得以构建。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优秀自我教育团队,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每个人都通过参与管理中提高了能力,增强了素质,张扬了个性,获得了经验,学会了管理,懂得了协作,树立了自尊,完善了自我,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五是形成了“群体自我”的学习方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相互交融、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快乐共享成为了辅导生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在共赢中分享“群体自我”发展的成果。五、辅导生制的建设成果辅导生制激发了辅导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精神,培植辅导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辅导生制为自我教育的的群体化和自我教育优秀团队建设模式的复制、倍增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成功经验,

建构了一套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面引导,弘扬正气,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自我教育既是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组成的开放性的动态过程。通过外在引导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态度、动机和思想等,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良性发展,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否真正开展以及取得多大程度的实效具有决定性意义。辅导生制的实施,构建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大学生自我教育引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目标引导。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目标决定着团体行动的水平、成员对其组织的信任程度、成员的自尊和成员自身的行为标准等。因此,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首先要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愿景管理”(或称“目标激励”)是辅导生团队建设模式的重要特色之一。辅导生团队集训的第一课就是“给自己一个目标去追求”,目的是使辅导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辅导生在实施军训和带班管理,特别是指导和参与所带班级的班集体建设时,特别注重目标引导的导向、激励、调控功能。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围绕如何让班级从他(被)组织演化为自组织的班集体,辅导生从与班干部和全体学生商讨制定班集体建设目标体系入手,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班集体建设实施方案。方案首先明确的就是班集体建设目标和发展目标;其次,明确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路径和所需的活动载体,制定活动计划,明确贯穿全部在校时间、空间的系列常规活动和活动的常规,以及活动所要实现的价值、所要发挥的作用,确定落实和实施活动计划的对策、措施和责任人。与此同时,班级的所有成员都要结合班集体建设目标和个人愿望和追求,制定自己在校学期期间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明确为确保目标实现所要采取的行动和计划。班集体和个人的整体目标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使每日、每周、每学期、每学年都有目标、计划、行动,以及及时的检视、调控和完善。这样的目标引导体系和实践操控系统从基础和根本上保证了班集体建设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

1.2榜样引导。激励大学生自我教育,就要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榜样,从而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调动起大学生的内在动力。辅导生在军训、入学教育、带班管理、班集体建设中优异表现也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全体新生的敬佩和学校、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的称赞。当“像辅导生那样学习和生活”、“成为辅导生那样的优秀学生干部”、“努力成为辅导生团队的一员”成为许许多多的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时,目标引发需要,需要激发动力,一种榜样引导机制便随之建立起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榜样,其先进思想、高尚品格、文明行为、感人事迹所具有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自奋自发的动力,发挥出极大地激励、引导人们奋发向上的作用。

1.3价值引导。正确的指导思想是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确保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符合普世价值追求,符合主流社会期待,符合个人成长成才内在规律的根本保证。为激发大学生利用科学的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言行,有选择地吸收、内化自我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积极因素,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辅导生在帮助设计和组织班集体建设活动时,坚持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以时代主旋律为核心价值,引导和教育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自组织活动,并逐步凝聚共识,形成文化,突出特色,创造品牌,巩固模式,建立机制,确保学生自我选择的正确性,促进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以接本、考研为班集体主流追求,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型班集体建设模式;以“关爱农民工子女”、“关心弱势家庭子女”等为主题的,通过奉献爱心实现心灵和谐的励志型班集体建设模式,等等,这些班集体建设模式的探索实践中,无不体现出着爱心、奉献、助人的价值引导作用。

2.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运行机制。

军训阶段总结范文5

关键词:茶文化;三级递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明确,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同时,也必须要保证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素质,更好地提供专业服务。通过对于三级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的增强职业化人才的素质保证职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我国作为茶叶大国,茶文化不仅起源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浓厚。在许多地区居民都以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所以与茶文化相关的旅游项目也在不断增多。为了能够更好地增强对于茶文化专业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基于茶文化下开展三级递进旅游人才培养。

1茶文化下三级递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复杂。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话、茶学、茶艺等等内容。所以,要想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必须循序渐进,不断帮助专业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1]。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茶文化进行有效认知,而且更应该积极促进自身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态度,保证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在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积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对于茶文化技能的练习,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水平方面的培养。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主要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将职业化人才培养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包括职业认知、职业认同以及职业熟练。通过这三个步骤,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且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能够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文化,更好地认同学科理念。所以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化技术水平,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2茶文化下三级递进旅游人才培养具体思路

2.1职业认知阶段

所谓的职业认知阶段,就是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通过认知阶段,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身份的转化和角色的认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在职业认知阶段,包括思想认知、角色认知和岗位认知。所谓的思想认知,就是要针对新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军训教育。通过这些锻炼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并且通过军训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强化对于自我的约束力和管理。在旅游专业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旅游知识理论更好的明确旅游专业所学的内容。角色认知就是指在第二个学期内,针对旅游基础课程进行分析与掌握,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与当地的旅游产业进行融合与接触,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旅游专业的相关技巧。例如茶文化专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能够认识茶道、了解茶文化。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让学生积极的针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准备,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的问题。并且积极主动的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了解,明确专业技术和专业内容。岗位认知就是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通过要求相关的技术骨干或者专家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并且积极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性质,企业文化,岗位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培训,让学生能够在见习的过程中明确相关的管理要求,并且按照成熟的职工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2.2职业认同阶段

在职业认同阶段,必须要加强对于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实践操作的水平。尤其是必须要针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相关内容聘请相关的职工来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运用校内实习的基地来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发展三级递进旅游人才培养的精神。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加强对于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有效认同旅游职业,并且为未来的发展制定准确的目标。在职业认同阶段包括思想认同和职业认同两部分。在思想认同的过程中,主要是学生的第三个学期,通过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理论,让学生能够系统的了解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职业岗位的需求,从而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于职业的认知。还可以邀请知名企业的管理人员来到学校,担任任课教师,并与学生能够面对面的进行沟通与交流,将企业最新的文化和理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内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接受到职业思想的培育与熏陶。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既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拼搏进取的能力和精神,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养成争优三级递进旅游人才培养的精神。职业认同主要在第四学期通过加强对于职业技能的培训,让学生能够充分进入到企业之中,完全按照企业职工的要求进行真实的工作提前打下良好的实训基础,让学生能够针对职业定位和职业技能进行分析与判断。

2.3职业熟练阶段

在职业熟练阶段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练习与培训能够有效的认识职业的岗位需求以及核心课程,同时强化学生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将学生积极主动的安排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展技术水平的锻炼,帮助学生自身的能力,符合企业实际要求。职业熟练阶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能熟练,即加强对于核心课程的培养,例如旅游专业人才通过选修课程,针对茶文化进行和强化练习,让学生的茶文化水平进一步得到增强。并且深入到校内的教学工厂,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真实的产品生产。也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的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掌握相关的礼仪课程提高应聘技巧,并且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更好地掌握公关方法。在茶文化培训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茶文化的产业发展进行学习,并且适应未来的茶文化发展趋势。其次是工作熟练。工作熟练主要集中在第六个学期,也就是学生在即将实习之前的一段时间。通过在校内学习、企业见习和劳动生产等环节能够让学生及时的掌握企业和行业的要求,也能够针对自身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更加主动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企业[3]。

3茶文化下三级递进旅游人才培养途径

3.1打好专业基础

很多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对于实践能力的学习而忽视了基础知识。所以,在针对茶文化专业人才三级递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加强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察,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操作来获得相关的技能。加强学生对于知识总结与归纳的能力,增强学生茶文化专业的基础。

3.2促进兴趣养成

兴趣是灵感的源泉,如果在被动情况下的学习很容易适得其反。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热爱茶文化,并且针对茶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必须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茶文化,了解茶文化。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在细微处提高自己的水平。通过兴趣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强化茶文化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3.3加强实际应用

在三级递进旅游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避免出现不合实际的培养方式。通过在实习的过程中亲身参与到茶文化的产品设计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想象力,帮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提高学生产品设计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训练与提升。

4结论

本文通过对于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三级递进式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进一步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对于茶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同时增强学生对于旅游专业的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尹存涛.三标耦合、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2):103-106.

[2]王帅兵,张龙,于生兰.动物医药专业“三级递进、四元融合、学研用一体化”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09):74-77.

军训阶段总结范文6

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划分,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可以直接运用于课程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网络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等。隐形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以潜在的方式对教学课程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风、校风、师生关系、学生的知识经验、教材中隐含的思想等。除此之外,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性质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当前,随着国防教育越来越被国家重视,国防教育课程改革也提上日程,而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密切关系,可以说,课程改革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运用水平。那么,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教师对开发课程资源的需求度?学生对开发课程资源以利于学习持什么态度?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此,笔者先后对湖南省的部分高校组织了相关的社会调查,主要采取发放问卷的形式。此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2份,回收率为94%。其中,本科院校的调查人数占31%,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人数占69%。回收的有效问卷中,高校教师占总数的62%。学生占总数的38%。因此,本次社会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上能反映出目前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教师专业背景为非国防教育者居多,国防教育师资不健全,专职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调查显示,在大专高职院校中有20%的的国防教育教师是从事思政教育的,大部分是保卫处的工作人员。而在很多本科院校中,很多已经撤销武装部、学生军训处等国防教育专职部门,而由学校的保卫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合并合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视野狭窄,尤其是大专高职院校教师开发利用国防教育资源的意识薄弱。就湖南省而言,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中专升格的,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保卫处的工作人员,把国防教育简单的等同于军训,无心无力去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只有18%的受访教师认为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是必须的,54%的教师从未尝试过除军训以外的其他教育模式,28%的教师认为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可有可无。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制约了课程开发的质量。当前,国防教育在高校中逐步得到强化,但相对于其他学科,在国防教育上的财力和人力投入明显不足,国防教育方面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相对薄弱,难以为国防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国防教育教师中缺乏具有教育技术学和教育学专业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难度增大,同时,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管理成本较大,对于本来在硬件跟不上的国防教育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从调查中发现,有80%的学生对现阶段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情况不满意。以军训为例,不少学生认为训练的内容陈旧、过时。主要是阅兵式、分列式等内容,目的纯粹是总结汇报演出,跟中学比起来没有多大区别。同时军训的内容不能跟当今先进军事变革挂上钩,即使军事理论课上,老师偶尔提到一点知识,但由于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这些知识也只能停留在记忆层面。

探索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模式

在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课程资源具有零散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如何使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本人在课程思想的指导下,根据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特点,结合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种课程资源开发模式:运用教材传递间接经验是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的途径,但仅仅局限于教材的教学活动很容易陷入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军事领域因为其特殊性,作为高校大学生没有机会亲自目睹军事斗争的场面,因此要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声光电等同步刺激各个感官,给学生制造身临其境的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一个丰富的教学模型库和实物展示室,或者让学生直接到部队、军事院校进行参观和交流,从而直观的了解武器装备的外观、性能,增加对部队和我军发展成就的了解,树立对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的信心。

军训阶段总结范文7

【关键词】项目;采购;方式;特点

引言

成都地铁首条线路于2010年9月27日正式建成通车,地铁开通运营后的合约管理工作,不同于项目建设期的合约管理工作,无论从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政策,均无明确规定及指导。成都地铁运营公司合约管理工作从第一条线路开通运营后,不断总结运营期合约工作遇到的特点,形成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现就成都地铁运营期合约管理工作经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本文所谈的合约管理工作主要为项目采购管理及其相关工作。

1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情况

《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对必须进行招标的建设工程项目作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规定了建设工程项目必须进行招标的范围及规模;《政府采购法》对使用财政资金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范围进行了规定。从上可以看出,对建设工程类项目,以及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项目,法律法规有明确的法规要求及指导,但对于地铁开通运营后,使用国有企业自有资金的项目,相关国家及地方法规均无明确要求及规定。

2地铁运营期项目的分类及特点

2.1运营期项目的分类

地铁运营期项目按照采购性质大致可分为四大类:资产类、服务类、物资采购类及营销类。

2.2运营期项目的特点

(1)资产类项目:这类项目以零星的施工改造项目为主,和建设期施工项目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在既有地铁线路的基础上做零星施工改造,项目金额小,施工过程无图纸,无监理;有相当一部分项目需要在夜间地铁停运后方能进行施工,施工流程不连续,可施工时间短。(2)服务类项目:这类项目又可分为以下四类:委外维保类项目;保安安检保洁类项目;后勤服务类项目(地铁垃圾清运、员工食堂服务、机动车量维修保养等);其他服务类项目(客流预测、消防评估、保险服务、军训体检等)。其中委外维保及保安安检保洁类项目属于人员密集性项目,金额较大;后勤服务及其他服务项目与员工利益息息相关,或直接与一线生产关系密切。(3)物资采购类项目:这类项目涵盖了运营公司所需全部物资,包括了生产类、生活类、办公类、后勤类、安全劳保类、家具类等,这类项目的特点是项目种类多样,需求情况复杂,物品种类繁杂,目前成都地铁运营采购物资的种类已多达20000多种。(4)营销类项目:这类项目为收入类项目,主要包含地铁商铺的出租,广告资源的招商,以及自动售货、自助查询设备和新媒体的经营等。

3成都地铁运营期项目采购方式及特点

从2010年9月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开通至今,在借鉴参考建设工程类项目以及政府采购类项目采购方式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地铁运营期项目自身特点,以及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轨道集团)对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营公司)的授权管理,地铁运营期项目从最初的直接签订合同总结发展出具有八种模式的多样化采购方式。

3.1公开招标方式

(1)适用条件: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投标;项目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上。(2)特点:招标流程由运营公司自行组织,流程完全参照建设工程类项目招投标进行,其中评标专家从运营公司自行建立的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为确保项目信息公开公平,有更多潜在投标人参与项目竞争,招标公告在轨道集团电子商务采购平台网站(下文网站均为电子商务采购平台)进行,项目金额超过200万的项目,招标公告同时在《成都商报》。

3.2公开比选方式

(1)适用条件:以比选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投标;项目预算(30万(含)以上到100万(不含))。(2)特点:公开比选方式流程的组织完全参照公开招标方式,两种采购方式的区别在于:①项目预算金额低于招标采购方式;②发标时间由招标方式的5d缩短为3d;③开标时间由招标方式的从标书发出之日起不少于20d缩短为不少于10d;④开标条件由招标方式的投标人不足3家不能进行开标降低为投标人不足2家不能进行开标。

3.3询比价方式

(1)适用条件:以询比价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对项目进行报价;该方式适用于采购标底规格、标准统一,货源充足,市场竞争充分,市场价格变化幅度小,且采购预算在30万以下的项目。(2)特点:采用询比价方式的项目,潜在供应商可以从网站询比价公告后直接获取项目询比价文件,了解项目需求。对于有能力且有意向参与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可直接编制响应文件(包含报价部分及资质部分),并于询比价文件规定的开标截止日前提交响应文件,由运营公司组织统一开标,响应人不足2家不能开标。在资质满足项目要求的情况下,选取报价最低的供应商签订项目合同。

3.4网上比价方式

(1)适用条件:与询比价方式相同。(2)特点:网上比价方式与询比价方式的区别在于目前仅用于物资采购类项目,满足项目要求的供应商在项目截止时间前直接在网站系统上进行报价及修改,项目截止后统一在线上开标,报价最低的供应商获得项目。

3.5竞争性谈判方式

(1)适用条件:与潜在供应商或承包人直接谈判确定合同实质性内容的采购方式。适用于项目需求技术复杂或性质特殊,不能确定详细规格或者具体要求的项目;或仅适用于员工培训、体检、军训、顾问咨询、银行提供服务的项目。(2)特点:竞争性谈判方式由运营公司相关部门组成3人及以上单数的谈判小组与谈判响应人分别进行谈判,谈判响应人原则上应不少于3家。在谈判结束后规定时间内,允许谈判响应人进行二次报价,二次报价作为最终合同签订价格。竞争性谈判方式能更加灵活有效的选择承包人。例如在项目行业特点较特殊,如:体检项目(涉及医院)、军训项目(涉及部队)等;或者项目需求特殊,如公司印刷品印制项目,印制品种类,规格纷繁复杂,且相同类型印刷品每次印刷时每本的页数及印刷的本书都会影响印刷品的价格,在谈判及合同签订时,无法合理预计印刷品的数量及价格等情况,响应人无法有效报价,因此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选取2~3家样品质量好的印刷厂,后期根据每批次具体印刷需求,由印刷厂报价后选报价低的厂家进行印刷。

3.6单一来源方式

(1)适用条件:单一来源方式是与供应商或承包人直接谈判确定合同实质性内容的采购方式,适用以下三种情况:①只能从唯一的供应商或承包人处采购。②必须保证原有采购项目一致性或服务配套要求,需要继续从原供应商处添购的。③需要采用不可替代的专利或者专有技术。(2)特点:因单一来源方式是直接签订合同,价格来源依据缺乏,竞争性弱,公平性欠缺,审计风险高,因此,运营公司专门就单一来源方式的使用编制了《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适用条件及认定标准》管理办法,在使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项目时,只有在满足制度要求,且按制度规定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如专利证书、授权委托书等)后方可使用。同时,在使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时还需将项目采购详细信息在网站进行单一来源公示,公示期不能少于3个工作日,如公示期内无其他供应商表示可实施该项目,方可与拟签订合同的单一来源供应商进行合同谈判,否则项目单一来源不成立,需按公司相关要求选择其他采购方式实施该项目。

3.7紧急采购方式

(1)适用条件:直接从供应商或承包人处采购,仅能在以下情况发生时使用:①生产紧急需求的项目(例如:影响到地铁运营的事故抢修);②用于应急抢险的采购(例如:雨季站点的防洪抢险);③发生了其他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的。(2)特点:使用紧急采购的项目在时限上必须具有紧迫性,在使用正常采购流程无法满足项目的紧急性与时效性,且会影响运营生产服务或行车安全的情况下方能使用。紧急采购也是直接从供应商处采购,但与单一来源不同的是,紧急采购的供应商或承包人并不是唯一的。

3.8零星采购方式

(1)适用条件:直接从供应商或承包人处采购。适用于零星小金额采购,采购标的规格标准统一、货源充足,市场价格变化幅度小;采购金额20000元(含)以下。(2)特点:该方式是对前述七种采购方式的补充,在项目金额不超过20000的情况下,项目采购方式更加灵活,能及时满足一线服务及生产过程的需求,且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4线网化运营后地铁运营合约管理注意事项

成都地铁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以来,成都地铁获批建设规划总里程508km,在建项目总里程399km,已经开通运营的线路总里程129km,到2022年成都地铁开通运营里程将达到600km以上。伴随着成网线路的不断开通,运营期采购项目逐步呈现以下需求:

4.1项目数量及金额增长迅速

随着地铁开通线路的不断增加,尤其是成都地铁进入高速建设阶段,项目的数量及金额增长迅速。地铁1号线一期开通后1年,签订合同190余份,合同金额约0.34亿元,地铁2号线一期开通后1年,签订合同340余份,合同金额约1.3亿元,地铁2号线二期全部开通后1年,签订合同510余份,合同金额约7.5亿元。

4.2对重点项目的潜在承包人培养变得迫切

对于像保证地铁系统正常运行的委外维保类项目,金额巨大的保安、安检、保洁等项目,对承包人的履约能力要求较高,满足需求的承包人较少,仅依靠线路开通初期的少数潜在承包人已不能满足项目增长的需求,有意图的进行承包人的培养是很必要的。

4.3轨道集团对运营公司授权权限应作合理调整

随着地铁线路的不断开通,合同金额巨大项目占比越来越大,从数据可以开出,项目金额超过200万的项目从2012年的18个增加到2016年的33个,且其中超过1000万的项目达到14个;地铁1号线一期刚开通时保安年合同金额为900余万,到2016年底,地铁1、2号线保安服务年合同金额达到6300万。轨道集团对运营公司的授权直接关系到运营项目采购流程的长短,合理的授权权限变得关键。授权权限过大,可能导致监管缺失,由此产生一系列不可控风险;授权权限过小,项目采购流程时间长,不能满足运营生产服务的时效性。

5总结

军训阶段总结范文8

学校究竟应该如何展开德育工作呢?具体实践如下:学校可以组织创办各种社团组织,例如,鼓励学生文学社创办杂志等,但是杂志的出版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亲自撰写、编辑、印刷和发送;“校园广播站”的播报任务同样也应由学生自己完成,除此之外,广播站的播音员、记者和编辑都让学生招聘;“爱心接力”所有筹款、表册的管理和爱心款的发放活动都由他们独立完成。除了社团活动,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创建良好的舆论导向。采取以上这些措施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身实践能力,学会包容,学会合作,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德育教育的主体。

2、注重德育操练,形成系列化

不同年龄阶段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不同,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德育目标层次递进系列。该德育层次递进系列又称为“三层六十级”道德爬坡操练系列,三层分别是指“养成教育”、“理想教教育”、“负责教育”三个层次,六十级则平均分给三个层次即每个层级二十级。每个年级操练一个层次,每个学期操练十级。例如,新生第一年总体上要操作“养成教育”这一层:第一学期则有十个具体德育操练目标,分别是:(1)解放军是榜样;(2)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心同学;(3)学习生活的目标;(4)“爱”从这里开始;(5)品德比分数更重要——考风、考纪教育;(6)珍惜16岁;(7)法律就在你身边——学法、知法、用法;(8)让我们生活得丰富多彩;(9)热爱学校,热爱家乡;(10)时政沙龙。每个德育子目标都会采用主题班会、团会、小型竞赛等一系列的活动形式来实现,让学生在具体操练中感受感悟,这种体会更具有持久性。德育层次递进使德育工作具有了超前性,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的系列。

3、拓宽德育渠道,实现多样化

为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可以建立以育人为中心的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和全面管理的“三全”管理系统,以有意、有序和有机为原则的学科教学的“三有”德育渗透模式之外,还不断地扩宽德育渠道多样化,挖掘教育资源,开辟德育空间。例如,笔者学校开办了学生业余党校,一年两期,每期培训班招收学员100人左右,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或者晚自习学习学校领导或模范党员讲授的课程。课程结束后,由学校党总支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发给学员结业证书,并从这些考核合格的学员中推荐优秀学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这种业余党校能够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学生在业余党校不仅学习到了党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提高道德素养,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提出“六个一”目标,具体目标如下:尽一回孝心、献一片爱心、搞一次社会调查、办一份手抄报、来一次劳动、写一篇体会。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参观科普展览,举办座谈会,在校外聘请法制人员给学生开办讲座、建立德育基地等,通过多种德育渠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4、丰富道德教育内容,行成操练化

职业学校应结合实际,不断摸索,创造性地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道德教育融入了道德操练之中。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由团委会、学生会牵头,在各班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并以社区服务、护花、护树、义务清洁城市等各种不同的形式,每学期人均参加一次以上的志愿者行动。同时,开展“养成文明习惯,争做文明学生”的演讲、征文等比赛活动,发动学生制作各班的标准化课室,制定班规,设计校园美化方案,举行成人宣誓仪式。还可以启动扶贫济困的“爱心接力”工程,对贫困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了学业。还可以创建一年一度的“评优表模”,坚持让学生自己申报、公开演讲,再让学生投票决定。在这些动口动手也动心的操练活动中,学生受到了最实际、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他们的团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得到了充分挖掘,高尚情怀得到了充分发扬。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