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家长总结范例

军训家长总结

军训家长总结范文1

目标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开学之初,我就明确告诉学生,大家都是在父母的关怀中成长起来的,是父母的希望和未来,我愿意与大家共同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有用之才。然后,我讲述了自己怎么从一个农村孩子,在家长含辛茹苦地支持下考上大学,成为一名教师的经历;班干部也向大家作出了保证,要以身作则,敢于担当,认真负责,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同学们纷纷上台,讲出了父母的期望、自己努力的目标及两年内的学习计划。班级和个人奋斗目标的确定,营造了良好的集体氛围,为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调动班干部积极性,提升班级凝聚力

学生干部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班级情况以及同学们的愿望和要求,是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的好帮手。我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习管理、常规检查和寝室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对各组管理情况进行总结,每周评比。这样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干部负责,学生认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群体协作的优良风气。在培养班干部方面,我一般表扬多、批评少,特别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每次都会感谢他们的努力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很多老师反映,我们班的班干部很负责,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成绩突出。

三、树立学习榜样,引领班级舆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于中职生来说,对于他们的自律能力、成长过程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个方面,我重点推出了王玉明同学,她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技能突出,不仅是班长、学生会干部,还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大型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获得诸多荣誉。我号召班上同学以她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在持续、深入、多角度的引导下,我班班风健康向上,人人争先,学生们精神饱满,积极进取。每次学校举办的比赛,不用组织动员,全班同学都踊跃参加,甚至自己掏钱购买道具和演出服;个人比赛中相互鼓励,互帮互助,争创佳绩。寒暑假大多数同学都主动勤工俭学,在家孝敬父母,家长都很感动。

四、利用活动和班会,创设教育契机

学校举办的每一次活动和班会都是一次难得的集体教育契机。在学校的军训会操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舞蹈比赛和运动会中,我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及时表扬那些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带病参加的同学、勇于挑战自我的同学、成绩优秀的同学,让她们都成为同学们敬佩的对象。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途径。在每周的感恩演讲班会上,我通过分享感恩故事、介绍自己感恩父母的行动、讲述身边令人感动的事迹、回忆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和同学等一系列活动,启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善念和感动,每次演讲都有很多同学感动得热泪盈眶。

五、勤于发现闪光点,激发进步积极性

军训家长总结范文2

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是首要的责任人,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行为习惯跟父母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材。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哪怕是生活中的琐事。比如说尊老爱幼。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善待老人。那么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受到教育。将来也会善待父母。相反,如果在孩子面前,对自己的老人呼来喝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又怎能成为尊老爱幼的人呢?另外,父母要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如果父母没有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工作消极敷衍,夜不归宿,不以身作则,又怎能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呢?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应放在首位。父母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要作以下要求:热爱劳动,劳动是光荣的;搞好个人卫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外出之前先向父母长辈打招呼;对待他人要有礼貌;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说话要文明;不说脏话;不打架;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上网吧、游戏机室等场所玩乐;不迟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请假;爱护公物;保护环境;不随便丢弃垃圾;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不翻动别人的东西;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及时归还。

以上内容实际上都是对孩子的常规教育了,但真正在家庭中做到的还是为数不多。学校里老师经常讲,时常抓,常抓不懈,但总是事半功倍。效果不佳。因为孩子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塑造的。这些不光是口头上的教条,更需要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点滴养成教育做起:养成按时的学习和娱乐习惯,见到垃圾捡起来,爱护公物、下楼梯靠右走,坐车主动给老人让座等等。别看这些都是些小事。往往就是质的飞跃的积累。

这些小事是要从小做起,家长就责无旁贷了。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大部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父母娇惯孩子的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至于孩子到了中学时,这样不会做,那样不能做,没有半点生存的能力。我认为孩子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很必要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生活小事做起。许多生活中的小事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反之,孩子的不良行为也是从小事开始的。新生儿犹如一张白纸,就看家长、老师怎样引导孩子用五彩的画笔去描绘了他的人生。

从小的教育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养成教育既有一定的继承性。父母的习惯,往往也会延续在孩子的身上。诚然,孩子良好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教师的引导,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一样责无旁贷。在集体生活和学习中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抓牢、抓实、抓严、抓细、抓早、抓好。(1)初一的学生进校后。我觉得军训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军训,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习惯。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只有通过行为训练才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和服从指挥的责任。(2)抓好行为习惯。不只是进校的时候的事。要强调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切不可一曝十寒。可以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利用一些实例通过影视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学习习惯的养成

1.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

首先要让孩子养成听好课的习惯。认真听课,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基础环节。现在,由于孩子的学习不好,许多家长让孩子纷纷进补习班,请家教。事实上,所谓的补习班和家教,无非是花钱把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又讲一遍而已,这样又费时,费财,费力,学生往往学成了夹生饭,学习效果也不明显。这样反而养成孩子上课不认真听,依赖补课的习惯。所以,作为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方面要关注全体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关注个体。不吃夹生饭,

2.养成上课做笔记的习惯

学生在听课时,认真做笔记,是保持注意力集中是最好的办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必烂笔头”。学生通过做笔记的意义,一可以让学生记下课堂上老师教授的重点难点。二可以让学生提高注意力,避免外界的干扰。三是记好笔记便于复习。四是通过记笔记可以更好的开拓思维能力,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思考,做好注解,提高分析能力。五是老师通过记笔记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对于厌学的学生,可以通过检查笔记来督促。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养成自觉复习预习的习惯

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想而知,复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复习的习惯。时间越长,忘记的就越多,所以我们老师感觉,学生学东西就像猴子扳包谷,搬一个掉一个,学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怎样做好这个环节呢?在这个环节上,家长要把责任负起来,督促孩子复习,最好是每天给孩子的作业签字,必要时和老师取得联系,了解每天的作业情况。监督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养成自觉学习和复习的习惯。孩子的在家学习习惯和复习习惯养成了,家长也会一劳永逸的。

4.养成好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人非生而知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问是良好学习习惯之一。老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因为学生有问题问,说明学生有求知欲望,或者已经思考过了。如果你耐心的给他讲解,他会收获匪浅。同时也养成了他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通过问。老师也知道了该学生的学习程度,为“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三、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引领作用,也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因素。一般来说,教师在学生教学管理中的引领作用主要通过科任老师和班主任来完成。

(一)科任老师的必须具有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

科任老师的必须具有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首先,任何一个老师必须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做到对课堂管理的收放自如。走进课堂,安安静静,学生一言不发,“安静得地上掉一根针都听得见”,这样的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又或者,老师在讲台上歇斯底里的讲课,学生在下面各行其事,置若罔闻,叽叽咕咕;甚至你疯我打,大声喧哗。这样的课堂,又怎能教学?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有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理念。教学不是老师一人的事,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通过学生的参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保证纪律的前提下,让学生有一个通过思维获得知识的环境,而不是老师满堂灌的死记硬背,还学生一个轻松愉快学习的一个课堂!其次、科任老师要时常和其他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经常交流,掌握学生的动态,因为一个班级的科任老师是一个整体,只有形成合力,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变化,学习概况,老师之间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了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避免学生的偏科现象。最后,科任任老师也要和学生培养感情,学生做对的;做得好的;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学生做错了也要宽容,循循善导。让学生知道错了,错在哪?有问题及时解决,而不是学生有问题就丢给班主人就完事了。

(二)班主任必须具有的引领作用

一般来说,班主任的引领作用,对学生在学校的影响是最大的,以至于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要培养孩子良好养成教育,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举足轻重。一个班级里,什么样的学生都可能会遇到。作为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几点:

1.班主任老师要正确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班主任不要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只会增加学生逆反心理的膨胀。反而加重教师与学生的矛盾。要学会慢慢疏导,淳淳诱导,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进行理智的思考,发现自己的错误。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2.班主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所以班主任工作中要善于发挥集体效应。多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对这些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把较多的时间花在这些有益活动中,从而达到转化不良习惯的目的。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的活动,通过学校组织的12.9运动会及5.4文艺汇演,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形象做表率,潜默移化的影响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提高。要善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快乐成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总结

军训家长总结范文3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也为了有效控制学生流失,避免这个学生流失的高发期的出现。如果适时集中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实践也可称为生产实习,不一定要强调专业岗位对口,但能为以后的对口实习(或叫专业岗位实习)与顶岗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在行为习惯方面初步形成行业、岗位职业素养。要做好这一工作,关键是要有组织有领导地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家长与学生认识到参加企业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为此,学校由校长牵头,由实习就业处、专业部、德育处和班主任组成宣传动员小组,以专业部为单位,组织召开学生大会,然后召开家长会。校领导、部门领导与家长代表激情发言,反复说明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的区别。

明白告诉学生与家长,职业学校的课程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共素质课,二是专业课,三是实习课。三类课程在时间分配上各占一年。组织中职学生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是中职教育体现实践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中职学生必须完成的实习课时与学分制内容,也是“校企合作”的内容之一。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势在必行,且时间只能选择在第一学年后的暑期,因为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有对口实习与顶岗实习。时间定为四个月,是为了凸显其有效性。虽然占用了第三学期前两个月的学习时间,但符合实施性教育教学大纲关于实习课总课时的规定①,符合教育部关于中职学生实习课应集中与分散安排相结合的指示精神,符合国家中职学校示范性专业建设的要求。

二、参加社会实践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般说来,四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家长普遍是欢迎的,因为是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子女的安全、生活与工作,他们放心,省心。但部分学生思想上有顾虑,觉得忙了一学期,应该好好享受一下假期,自由自在地休息玩耍,不愿参加该项实践活动。学校将各专业各班学生分成小组,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从班主任到科任教师,分别与学生讨论谈心交流沟通,同时也告诉学生,学校与合作企业会做好人性化的安排,会为他们安排充足的休息时间,在节假日会给他们安排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而且从制度上保证了劳逸结合措施的落实。再让上届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好处,不仅4个月挣了6000-8000元人民币,还能帮助自己完成学业,提高自己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还有这样一些重要的隐性收获:第一学年军训、见习、实习的时间少,通过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可弥补实习课之不足,继续开阔眼界、认识企业,锻炼提升了专业技能;在这四个月时间,可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适应职业纪律的约束,可以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体验劳动的艰辛,挣钱之不易;置身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容易体味父母的辛苦,能生成责任意识,生发感恩之心;参加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中职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必修课程之一;可以通过企业严谨而又认真的操作实践,不断消磨自身的娇气、傲气和暮气,不断克服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职业心理;在身临其境中受到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职业意识与职业思维方式的养成,有利于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即符合某个职业岗位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所需的作风和行为习惯②;通过实践环境的磨练,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内化与职业能力的加速构建,有利于实践智慧与敬业、乐业精神的动态培养,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全面养成,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掌控,学会与他人合作、协作,容易形成团队意识,在明天的生存发展之路上,更容易适应市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这也是由学生角色转为社会角色,完成中职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途径之一③。

三、建章立制、量化考核,加强社会实践过程的有效管理

为了让社会实践有成效,学校建立了暑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实习就业的副校长任组长,选派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强的中层干部做领队,各专业部选派责任心强与学生关系最和谐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作组员。一般是前往“校企合作”中的对口企业参与实践。由于“校企合作”平台的支撑,保证了大多数专业都能到对口企业参与实践,体现了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优越性与规范性。尽管少数专业没有对口企业可去,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幼儿园也放暑假了,只好安排她们到企业实践。通过做思想工作,启发学生从对比角度体会由于行业、岗位不同而形成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与职业文化的差异,加深对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养的理解。凡是校方安排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由学校与实践企业根据“校企合作”的相关规定签订协议,明确双方各自的责权利。同时,学校与家长或监护人也签订了协议,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不能子女到了企业作家长的就不问不管了。

学校还制定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责任书、签到表、成绩册,学校还吸收企业的意见,制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带队领导与教师必须遵守的工作手册,促使他们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与管理,配合岗位师傅做好学生实践期间遵章守纪、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和任务完成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估工作。学校还制定了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管理办法,从工作要求、待遇、考核细则与奖励等方面进行规范,突出管理的实效性。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强调有学生在就有教师在。从校门口上车起,带队领导与指导教师就和学生食宿在一起,全面跟踪了解学生,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积极听取企业、家长的反馈意见,全力做好协调解释工作;组织好每周一次的学生工作生活总结会,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建立有效的安全防范机制,确保学生无事故发生;及时做好学生的工资保管与零花钱的发放工作;及时解决好学生生活与岗位操作中的各种问题,对生病的学生,在第一时间赶到身边给以关爱,确保学额巩固,有效控制流失;建立了学生异常情况报告方案。师生共同遵守企业与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企业与学校的管理。学校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考核细则见表。

上列关于对学生的考核细则是根据学籍管理办法和实习课要求而制定的,每生社会实践学分设定为40分,每月实行一次学分考核,每月考核之和即为该生社会实践得分,再将该项得分乘以在实分中所占比例,即为该生社会实践实际得分。带队指导教师负责实施考核并记入学籍。达到规定学分才能颁发毕业证。诚如上述,由于建章立制,让过程管理有据可依;让过程管理落到了实处。最近三年,学校成规模地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已是第四批,参加学生达4000余人次。通过对社会实践过程的精细管理、量化考核,有效性大大提高。家长十分满意,不少家长给班主任发短信,认为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既挣了钱,又比以前懂事多了。学生十分满意,他们在社会实践总结中说,通过四个月的辛勤劳动,手脑并用,精心操作,亲手制作了大量产品,享受了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提高了不少,初步明确了自己专业学习的方向;还在潜移默化中体味了挫折予人的酸辛,不但锻炼了意志,而且去掉了几分浮躁,心境上获得了几分平和与宁静。

他们在回校后的作文中写道,原来可口的食物,舒适的服装,身边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与心血,得来是多么不容易。那些迷恋上网、惰性十足的学生,回校后在汇报会上感谢学校为他们做了好事,通过社会实践淡化了网瘾,找回了青春,找回了自我,赢得了做人的尊严,因而重新认识了自己。特别是占学生总数3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己劳作,丰衣足食,学费不愁,解决了完成学业的后顾之忧。市县媒体也多次报道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社会各界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别样风彩,反响相当不错。学校也十分满意,自始至终坚持实践岗位的学生占99%以上,控流效果极为显著。学生通过参加四个月的社会实践,在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职业习惯与职业纪律等方面初步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对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定位上有了清醒地认识,无论在精神与物质方面都有可观的收获,十分有利于第二、三学年的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

四、注意事项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不是所有完成中职一年级课程的学生都必须去。凡年龄未满16周岁,未领到居民身份证的学生,或未通过体检,有传染性疾病以及特异体质的学生则不能参加。这部分学生虽是少数,但由学校同家长或电话或当面协商,也要签订社会实践协议书,就近安排或由家长安排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学校还要求带队领导和带班指导教师及时作好带队带班工作总结,写成书面汇报交流材料,他们回校后在专门的时间作专题交流,让留校教师分享成功经验,吸取工作中的教训。让每一个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写出实践报告,表达心得体会,让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人身历练,得到启迪。并根据学校制定的相关规定,对社会实践中成绩显著者给予表彰奖励。

军训家长总结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角色;转变

新课改中,人们都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忽略了学生的角色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转变。作为一名学生,不再是装盛知识的坛坛罐罐,不再是课堂教学忠实的观众,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主动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合作者,科学文化知识的主动学习者、探究者、拥有者。那么学生如何完成自身角色转变,成为一名真正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主动学习者呢?

一、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以前人们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因此,教师只管教,只管如何在课堂上把一篇课文讲得津津有味、生动透彻,容易接受。学生只管听,只管记,不管自己是不是完全掌握了老师讲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成了盛知识的容器,成了配角。这种观念、做法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其危害十分巨大。新课改提出了新理念、新观点。它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不再是导演,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学生也不再是课堂的奴隶,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再是观众,而是自觉、主动、积极求知的主人。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呢?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影电视、亲身经历体验等途径,感受英雄人物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过程,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勇敢斗争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积极参加一些受挫训练,从而增强自己的忍耐力以及乐观、自信等优良的精神品质。例如远足、军训、体力劳动等。比如我们学校——肃省渭源县第四高级中学——每一学期都要组织一次行程约15公里的远足活动,让同学们走走路、出出汗、累累身、开开心,吃点苦,坚定点意志。一方面,注重学习兴趣的养成,努力钻研每一门学科,发现每门学科的规律,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之中爱上它们。

二、要从“不会学”转变为“我会学”

学习方法和技巧是决定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关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良好的学习方法。那么,中学生如何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呢?

1.要从老师那里学习

教师除了对学生传授自己所带学科的知识外,还会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有利于学生在系统地学习知识之时,深入理解知识,融汇知识,运用知识。学生通过从老师那里学习,领悟所讲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外,还要与自身的学习紧密结合,应用巩固,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要从学科那里学习

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上,学生要结合具体的知识,学科规律深入理解、钻研、探究、记录、消化和应用。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归纳、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方法和技巧。

三、要从“随意学”转变为“必须学”

唐代散文大家韩愈“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的名言告诉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何等的重要。每一位中学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者,就必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1.要有计划性的学习

第一,要有对学习任务的安排计划,要适中,切忌过重或过轻;第二,结合自身特点与内容特点,制定学习策略,学习步骤,学习目标。

2.要有总结性的学习

学结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学习过程进行的极为必要的反思,通过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发现问题,扬长避短。

3.要有自觉性的学习

中学生要自觉主动的创设利用适合学习的各种有利的环境:第一,尊重教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尊重教师,就是尊重知识;第二,团结同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要多于同学讨论交流,训练敏捷的思维力;第三,要处理好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关系,做到自己生活和学习紧张有序、和谐舒畅。

四、要从“一人学”转变为“一起学”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演独角戏,要在交流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

1.要重视与教师的合作

要看到教师是最重要的合作对象,要充分利用好教师这一资源,主动提出疑难,聆听老师的教诲,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学习热情。

2.要重视与同学们的合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每一个同学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增强合作意识,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新课程的要求,学会在合作中探求知识,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改变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因此,在新形势下,中学生必须完成角色的转变,对知识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要从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真正实现自主、自觉、自愿学习;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思考、积累、总结、检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要积极参与交流和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也只有这样,学生角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罗晓莉.浅谈高中英语长难句的分析与突破[J].中学生英语,2018.

军训家长总结范文5

目前的中专职校学生大都是挤不上普通高中教育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进校起点都比较低,在小学、初中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逐渐成了学习上、品行上暂时落后的群体。他们学习自觉性差,厌学、拒学,甚至逃学,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差,散漫放纵,不服教育,经常滋事违纪,在宿舍里、食堂里、校园内常常因小事动辄打架斗殴。他们经常顶撞辱骂师长,心理封闭,缺乏爱心,集体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抽烟,喝酒,谈恋爱,上网吧,损坏学校公物,等等。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即将踏上社会,但不能自立于社会,而地方经济建设又需要他们。因此,他们是所有未成年人中最需要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群体。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面对这样的受教育群体,怎样才能做好德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如何根据当代中职生的现状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我在教学中的体会是:

我的教育理念是: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工作中。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我的体会是:成为学生的朋友,当好学生的教练,做学生的严师。帮教学习困难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该做好每一个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教工作。我所说的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上学不读书”的学生,这在当代中职生中占有一定比例,人在学校且不听课,布置的作业不做,呆够时间就回家……此谓“上学不读书”。我是一位专业课教师,每天与中职学生打交道,深知“上学不读书”群体的苦衷,坦白说,我还挺敬佩他们的:他们对学习已经没有兴趣,上课好像听天书,除了睡觉就是说话,吃东西喝水无所不为,时不时遭老师批评和“白眼”……这样的日子还能一天天熬下来,其意志力还真让人不能小看。

(一)我们对这些学生的行为形成作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方面:

1、自身因素。自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学校逐步形成学习习惯差、纪律观念弱等,而这些不良习惯没有得到及时辅导和矫正,阻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行为的养成。同时学生因知识、思考能力的有限,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对教师一般的教育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学校因素。教师的不负责、教育手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正、学习上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课业负担繁重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同学的嘲笑冷落使他们产生自卑感……

3、社会因素。网络游戏、不健康的书刊、充满暴力的影视……引诱着孩子,使缺乏自制力的学生不想学习。

4、家庭因素。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分溺爱;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随便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从不过问;有的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

(二)、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教策略:

1、爱的策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爱,会给“学困生”撑起一片自尊的天空。教师要包容“学困生”的所有缺点,从感情上亲切他们,兴趣上引导他们,学习上启发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让“学困生”体会到老师时时刻刻都在爱护、关心他们。

2、辅的策略。由于“学困生”的素质天赋以及其他形成原因的不同,导致在辅导过程中花费了艰苦的劳动却收效甚微。作为教师,要切忌烦躁和蜻蜓点水,应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耐心地讲解,作分别辅导,指点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厌其烦地“授之渔”。

3、助的策略。通过结对子活动和异质分组,使学生之间有互助与协作,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困生”改进学业,也可使优等生进一步得到锻炼,使“学困生”在互助气氛中体会平等,体会助人和学习的快乐。

4、激的策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充分挖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循循善诱。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困生”前进的信心,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老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跟好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5、督的策略。学校积极为家长搭建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舞台,家长们走进课堂,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行为,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底,然后有的放矢地协助任课老师督导孩子回家做好预复习工作和家庭作业。

6、评的策略。通过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我坚持不给“学困生”打不及格等第,只要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即可;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完成高层次的作业,即可加分,充分激励“学困生”学习各科知识的兴趣。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精神寄托,令他们有成就感,并逐步树立自信心。

二、在管理方面的体会:

(一)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学生参与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我认为,教书育人,育人是本,育人为先,教书为育人服务。如果能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形成氛围,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我们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半。学校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理自律、自我督促、相互提醒、互相监督。高一新生军训虽只有短短一星期,但相当有效,开学一月内,组织性纪律性大大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逐渐回到从前。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学校,人数庞大,基础参差不齐,最好是准军事化管理,考虑到操作的困难,推出易行的“半军事化管理”,让部队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持续下去,并最终养成好习惯。学校实施“半军事化和劳动周”管理,要求学生在早操、卫生、用餐、住宿等方面统一行动,执行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养成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养成必须服从法规、服从真理、服从师生教导的习惯,养成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军训家长总结范文6

(一)课上一分钟,课前十年功——课前准备环节的重要性

现代幼儿园教育中,体育的独特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成功的教学活动一定得益于课前精心的准备,这是我多年教学工作中深深地体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育教学活动也是如此,没有备课环节的苦功,成功的教学无从谈起。具体说来,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年龄心理进行课堂设计的意义。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经常听见不少老师抱怨,自己辛辛苦苦设计地教学环节,幼儿不但不领情,反而感到厌烦思想不集中,完全没有达到教学效果,这充分说明按照幼儿的兴趣与年龄心理进行课堂设计的意义。大班的孩子虽然较之中班、小班的孩子听话懂事不少,但幼儿好奇易动、喜欢新鲜刺激地小孩天性依然未变,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按照军训的要求,只反复强调单一、重复地进行同一动作的练习,孩子失去兴趣甚至烦躁起来是必然的。而且大班的学生在生活习惯、学习方式、思维习惯以及动手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最明显的表现为自我评价能力、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守规律的意识、集体协作能力以及动作灵活能力与控制能力发展很快,像有不少孩子不用教拍球技能就已经不错,能原地拍球,边走边拍,左右换手拍球,如果的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得过于简单,幼儿也会不乐意去参与。相反,大班的孩子更喜欢操作体育器械,特别喜欢玩一些有规则限制难度较大有一定挑战性的体育游戏,如果我们善加利用,并合理科学的安排好教学环节,是完全可以让学生学得开心、收获良多,老师也可以教学开心有成就感的。其次,具体上课内容之前做好准备环节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老师不重视这一环节,往往一上课就直接进行体育活动或者体育游戏,大班孩子的精神都还没有集中过来,有的笑有的讲闲话,像一盘散沙,结果就是老师往往要声高八度喊破喉咙,教学效果还不好,而且遇到需要跑步、跳远等相对运动量的活动,由于缺乏事先的热身活动,也容易拉伤筋骨、崴脚等造成受伤。所以,优秀的体育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准备环节的设计与实施,热身操、身体专项准备等热身活动,对幼儿是绝对必要的。如在《赶小猪》游戏前,我安排先与幼儿一同玩球,让其充分体验球感、球性,玩《勇敢的跳跳蛙》前,我通过走跑交替及热身操,活动身体。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以游戏口吻分配角色,带幼儿走走跑跑进行热身活动。二是师幼随音乐有针对性地做身体专项准备。(上肢、手腕、腰部、膝盖关节、脚腕等),这样一起先热身既可以集中孩子的注意,用角色化的语言诱导孩子的兴趣,更重要地可以让孩子的身体活动来开,为活动更地做准备,防止身体僵硬,容易出现一些运动中受伤的事情。

(二)耐心、激情、随机应变——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意义

并非教学设计好,教学效果就一定会好,关键还要看课堂教学的实施环节控制怎样,这也十分重要,我们常说:“纸上谈兵”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将备课的设计成功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实施,并达到满意的效果,老师具有必要的耐心、激情与一定的随机应变控制能力,也是很关键的。幼儿的思想难于集中特别是难于坚持完成某项活动,因而需要教学环节老师合理有效地诱导,往往老师有激情,循循善诱则学生容易被感染,所以在每次上课时,我一定要求自己以饱满地情绪去面对,用温婉和煦般地微笑去看着学生,用充分激情地言语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当孩子完成动作或者有一点做得好的地方,我一定会用抬高八调而兴高采烈地言语说道:“好样的!”“干得好!”“真不错,就这样做下去”等等。往往学生活动中会出现一些突发性问题,孩子个性不同,学得情况也不同,这时就要求老师的善于整合、随机指导能力,教师的指导应因人而宜,不是一刀切,如针对《勇敢的跳跳蛙》孩子落地反复出现的声音很响,伤害膝盖的问题,教师要立刻集中起来加以示范指导,不能解决者可暂时取消一些环节。

(三)虎头蛇尾绝非成功有效地教学——课后总结环节的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时间是十分宝贵而有限的,上课时间结束并不表示教学环节已经结束。每当体育活动结束,我会主动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身体活动,主要放松今天活动的重点部位,如《勇敢的跳跳蛙》结束后,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跳舞放松身体,重点放松手部和腿部,做完后一起跳一段欢快的舞蹈再结束体育全部课程,这些既可以让孩子慢慢适应,走出游戏的欢愉与兴奋,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去投入下面的学习,也可以使身体慢慢放松下来,避免较强化的动作突然停止对孩子身体造成的损害。在下课前,还要一项要孩子完成的任务,那就是将器材收拾起来,放归原处,这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收拾习惯的重要环节,一定要重视,孩子完成后可以用表扬的语言如:“这就对了,干得真棒,孩子们!”等鼓励孩子,如果孩子不去主动收拾器材可以用语言来提醒孩子们完成。结束后的总结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及时有效的总结才能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实践活动过程。因而,多年来,每次教学结束后,我一直坚持教学总结工作,如《赶小猪》《战胜灰太狼(立定跳远)》《勇敢的跳跳蛙》等给学生开展过的体育游戏完成后,我都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学亮点、不足的地方进行了详细的书面总结。除此之外,在每次节最后时间或者下节课新课之前,我还坚持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总结工作。大班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一个过渡时期,也是孩子从单纯游戏阶段到学习阶段的转折时期,很多老师觉得较之小中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似乎更操心更难教了,其实不然,如大班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就已经明显增加,经常可以听到孩子在大家面前评价自己说:“我《赶小猪》玩得好,但是《跳跳娃》不行。”或者是一些:“我早操做得好,可是我不会跳远……”若我们善于引导,多开展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集体交流活动,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的讨论,从他们的讨论中帮助幼儿整理、提升一些有用的经验、方法,对他们的发展是以后改正不好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二、追根溯源——当前大班体育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流于形式

我发现不少幼儿园重智轻体的现象都相当严重,园方认为幼儿只要吃好、睡好、玩好就行,体育活动就是一种课外游戏不重要,当然,对于大班学生来说,由于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好动难管,园方出于安全考虑也是因素。重要许多家长对幼儿体育教学的意义就更是模糊不清,特别是大班学生的家长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大了,应该是多发展儿童的智力,如多认识几个汉字,会做多少算术题才行,体育教学是无足轻重,只要孩子的身体健康就行。有些家长则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担心孩子在体育课受伤,也不主张幼儿园开展过多的体育运动课程。所以见到有些幼儿园出于广纳生源的考虑,只好迎合家长的需求,特别是大班的体育教学根本不需要什么仔细的设计,就是学习基本动作、强身健体例如做做操、跑跑步而已,而且教学中还要重保护轻锻炼,“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德全面发展”的幼儿体育教育根本目的被忽视。

(二)教学内容方法缺乏创新性

另外,我觉得大班体育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普遍就是三种形式:早操、体育课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早操的教法往往只反复强调单一、重复地进行同一动作的练习,教幼儿做会做整齐,缺乏教学的趣味性,容易使幼儿感到厌烦。体育课教学内容也缺乏创新性,而且存在着严重的跟风现象,往往是别人上“一物多玩”的课,我们就跟着上,一时间“一物多玩”在各个幼儿园盛行起来,一节体育课就像一个大拼盘,孩子们随意地想,胡乱地玩,往往一节课下来,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交代不清,没有重点和难点,让人看不明白。课外活动又呈现小学化乃至成人化趋势,如组织幼儿参加一些所谓的健美操、体操与武术的比赛、考级训练或者商业演出等,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也不好。

(三)教学过程重热闹轻实效

在大班教学的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老师们往往只片面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热闹,不管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味地使用情景教学,经常采用游戏的形式。每节课先是准备好场地与活动器材,只待讲明游戏规则与分好组之后,接下来基本上就是由幼儿自己来完成各项活动,故事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教师的讲解与示范较少。往往就是孩子在活动时出现一些错误的姿势,也没有得到及时给与指导和纠正,影响了幼儿对基本运动能力的掌握,这是典型的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好多课看似热闹,实则无效。

(四)体育活动中安全成隐患

大班的孩子人数比较多,好奇心更强又更好动,但自我保护、安全防范意识还不强,体育课堂上常常发生小事故给老师们也造成极大压力。因此,我们老师们上体育课时顾虑也很多,有时也只好小心翼翼,重保轻教。结果教学中往往是幼儿在跑步时,稍一出汗,老师只好马上让他们不再活动到教室去休息,其实孩子们的运动量及密度远远达不到要求,却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活动场;尤其是在夏季和冬季更是艰难,由于气候与场地的限制,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难以保障。老师不敢放手让幼儿去玩,处处把孩子限制在“安全区”的范围内活动,往往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这样也容易使幼儿形成害怕吃苦的不良习惯。

三、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完善大班体育教学环节的应对政策

(一)下足功夫,精心设计——课前准备环节

1、自己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

俗话说:“打铁还靠自身硬”,幼儿园教师只有自身具备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专业素质与技能,教学中才能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所以多年来即使工作任务繁重,我一直坚持不断学习,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进修、即使没时间没机会进修培训,也自己抽时间看书学习,或向课上得好的老师请教,不止是体育学,内容还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我首先用大体育的观念在设计教学,努力做到把幼儿技能练习作为出发点,构建以发展幼儿身体素质为根本目标的体育教学体系,把培养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实质目标,体现出“健身为主、全面发展”的幼儿园体育价值观。其次就是利用各种机会做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学生刚入学报务、家长会议或者由课后有与家长见面的机会,我都不放过,我要通过耐心的讲解与分析逐步让家长认识体会到,体育课是很重要的,不仅能促幼儿正常发育,强身健体,而且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幼儿全面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体现实效

俗话说:“光说不做假把式”,说得再好,教学设计不好,只能让家长感觉我们说得比唱得好听,所以在事前教学安排上,我要求自己一定设计得合理,能真真切切地发挥幼儿体育活动的各种功能,让学生开心让家长满意。如我设计的许多体育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体质的增强,而且能较好地帮助孩子智力的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如《老鹰捉小鸡》用来培养小朋友遵守规则、团结互助的品质及性格。《狡猾的狐狸》用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耐力、对信号的反应力,特别是对镇静、勇敢、克制等品质培养也有好处。球类游戏“赶小猪”能提高幼儿手控球的能力,更有助于其学会关注集体,与人交际互动能力。《战胜灰太狼(立定跳远)》不仅发展了幼儿上下肢的协调性,而且对于其养成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的决心与勇气也十分有好处。《勇敢的跳跳蛙》不仅使小朋友学会了连续跪撑跳,而且培养其战胜困难,树立自信心也十分有益。“功夫不负有心人”,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不错。

(二)以生为本,全面育人——教学实施环节

1、教学中用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可以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大班孩子更好动好奇,形象思维又强,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如果我只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孩子思想就难以集中,并且很快会失去兴趣,所以,每次体育教学中,我都运用富有趣味性教学环节与语言,去诱导他们参与。我通常都会采取体育游戏的形式,将走、跑、跳、跨、攀、爬、投、传、拍、搬、踢等自然动作配以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在音乐的伴奏下,让幼儿通过活泼有趣的活动去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我在小班开展的“赶小猪”的体育游戏就是这样做的,在游戏之前,我先与幼儿一同玩球,让他们体验球感、球性,激发孩子们对球的兴趣。为了较好地吸引学生注意,我将小足球作为小猪并进行了一些形象化的改造,将上面贴了猪鼻子,这样形象上就特别像可爱的小花猪,发给每个孩子一个,孩子特别喜欢,我又用足球图片贴在孩子们的站位上作为猪宝宝的家,给孩子一种形象化很强的感觉,来吸取学生注意。在玩游戏整个过程中我都使用了情境语言,并配合播放背景音乐《摇篮曲》来创造温馨的气氛环境,让幼儿觉得有有趣,愿意去玩,如在让幼儿体验控球时,我说:“这个游戏叫做赶小猪,小朋友有没有发现我用手的什么部位赶小猪的啊?(手指)赶的时候要让小猪和我们一起走,不能让小猪超过我们,就象和小朋友手拉手一起走一样,好,你们来试试。我们从家里出发,赶着小猪到对面的树林然后抱着小猪从两边走回来”想让学生左右手交换练习时,我又引导说:“刚才你们用小手带小猪在树林里玩,小猪可高兴了,可是我们的另一只小手也想带小猪玩一玩,怎么办呢?请你们用另一只手来试试”。游戏中我还巧妙设计了情节,如第三环节利用“到小动物家去做客”游戏来巩固练习手拨球的技能,利用过小桥、过草地灯情境设置提高孩子的兴趣,从而掌握手拨球的方法。事实证明,培养幼儿体育、游戏的乐趣,关键就是让孩子在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体验快乐、满足和成功感,我在《赶小猪》游戏中正是这样做的,所以效果很好。

2、让幼儿在情境角色游戏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学中“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我觉得针对大班学生好奇爱玩的性格,将体育活动设计成情境游戏,这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成功教法,而且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体验角色的情感,探索角色生活最主要的是在表现角色的行为动作中,既能满足自己身体发展的需要,又可以让自己身心娱乐,全面发展。球类游戏《赶小猪》《战胜灰太狼(立定跳远)》,《勇敢的跳跳蛙》都是我觉得采用情境角色游戏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以《战胜灰太狼(立定跳远)》为例,这本来就是一项让幼儿练习立定跳远的运动,单纯让孩子们去练习,他们一定觉得无意思,我就将其设计成为喜羊羊的故事游戏,在游戏情境中体验越过障碍营救羊羊的成功快乐。由我扮“村长”,孩子们扮“喜羊羊”一起去玩游戏,由始到终我都要用情境化的语言,让小朋友沉浸在情节当中,随着游戏情节自主的去运动来达到教学目的,开始由我导入言语:“狡猾的灰太狼在羊村的附近布了好多‘陷阱’,你们能跳过去吗?每人选一个去试一试,然后把找到的好方法告诉大家”,引诱幼儿在场地上自由跳陷阱。想要让小朋友集中,我知道必须先做示范动作,于是我说:“刚才村长发现有的喜羊羊找到了好方法,一下子就跳过了陷阱,我们来看看是怎么跳过去的。”想让学生分散练习,我说:“请羊羊们用这个好方法再去练一练。”最后想让幼儿勇敢地做跳过陷阱的练习时,我用鼓励性语言:“可恶的灰太狼逞我们大家不注意把羊村里其他的羊羊抓走了,我们要到狼堡里把羊羊救出来,可是灰太狼在通往他们狼堡的路上布了一些陷阱对付我们,有的要走过小桥,每一条路上有长短不同的陷阱,我们都要勇敢的跳过去,到达对面的狼堡后,抱起一只羊悄悄地从两边跑回来,然后再去救其他的羊羊。”游戏结束,我用表扬性的激情语言说道:“村长真高兴,把我们的羊羊伙伴营救回来,你们高兴吗?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庆祝我们的胜利吧!”这样,让幼儿在轻松自在中就完成了教学训练。

(三)事后总结,升华提高——教学结束环节

1、积极引导学生做好热身活动与整理收拾工作

课后热身环节不可忽视,既可以让孩子慢慢适应,走出游戏的欢愉与兴奋,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去投入下面的学习,也可以使身体慢慢放松下来,避免较强化的动作突然停止对孩子身体造成的损害。所以每当体育活动一结束,我就会带领学生做好热身活动,《战胜灰太狼(立定跳远)》活动结束后,我会让学生随音乐做放松活动,并一起跳个欢庆的舞蹈来结束课程。俗话说:“有头有尾、善始善终”,这才是做人良好的品格。体育教学不仅强身,也承担育人的责任,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玩得开心,学习愉快,还要让学生树立结束的观念,游戏不是玩起来无止尽的,什么时候应该结束了,就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做好善后收拾工作,这也是良好习惯的培养。所以,每次在游戏快结束时,我会用富有激情地言语去夸奖表扬孩子的行为,用游戏中的情境语言提醒活动的结束,然后引导学生去做收拾工作。如在《赶小猪》活动快结束时,我马上抓紧时间说:“今天小朋友们教猪宝宝玩了一个新游戏,它可高兴了,夸我们班的小朋友能干呢,我们和猪宝宝拍拍手,现在,猪宝宝要回家了,我们把它送回去”,然后要求孩子们将球送到指定处,跟教师随音乐做放松活动,收拾材料离场。在《战胜灰太狼(立定跳远)》活动结束时,我热情洋溢地说道:“村长真高兴,把我们的羊羊伙伴营救回来,你们高兴吗?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庆祝我们的胜利吧!”让幼儿听音乐跟教师做放松动作,师生一起收拾器材离场。《勇敢的跳跳蛙》活动结束后,我说:“妈妈真高兴,你们不怕困难完成了任务,我们一起跳一段欢乐的舞蹈吧!”然后师生一起跳舞放松身体,重点放松手部和腿部,收拾器材离场。要在班上让学生养成游戏结束后,主动会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的风气,谁不按规矩办事,其他学生就要“群起而攻之”,迫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2、做好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安全保障措施

针对大班学生在运动中发生的小事故或遇到的一些危险状况,教学结束后,我都做一些认真的总结,尽量想出有效地对策来预防,以便给予学生必要的保护和帮助,确保下次活动安全地开展。如针对《赶小猪》活动在教室前地方狭小学生出现的互相推挤,课后我积极想办法提供给幼儿足够大的活动空间和足够多的活动时间,将孩子们带到自然而又舒适的草地、泥地上去进行,自由自在地做动作,不受任何约束。对出现过问题下次我就反复多次提醒孩子们注意,如玩圈时,圈不能套在他人的脖子上,以免引起窒息等,一但发现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就要及时进行调整、改进,以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在《战胜灰太狼(立定跳远)》中学生跳陷井不规范,弄伤脚的现象,以后每次我都要与学生共同小结动作要领,做好示范工作。在《勇敢的跳跳蛙》中当发现孩子落地的声音很响,对膝盖的伤害很大时,孩子不能够理解和做到轻轻落地的方法时,我及时通过“害虫设置机关”的游戏情境作为策略,让幼儿探索如何使身体跃起的动作,而把“轻轻落地”作为一种提醒,让孩子们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军训家长总结范文7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一直都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认为社会的需要决定个人的需要,学生必须要服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在这种价值观念的主导下,高职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其主体地位被很大程度地忽略,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难以实现。虽然旧的管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其已经无法再满足新的教育需求,如果高职院校再一味采用旧的学生管理模式而不创新管理方法的话,只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的创造力被磨灭,同时也无法有效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再者,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其个性突出、独立意识较强、富有想象力,而旧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学生的这些特点,甚至还可能会造成负面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有效策略

1.转变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若想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应当要转变旧的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里的“人”指的是高职学生,所以或者也可以说是以学生为本。高职教师身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应当要时时刻刻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做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要明白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对学生的管理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而管理本身并非目的。其次,教师在管理学生之时应当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不能歧视学习成绩较差的后进生,要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展现自己能力和发挥自己特长的舞台,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使其得到最好的发展。

2.优化管理内容,分清管理的主次和条理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其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如果教师在管理过程中抓不住重点,或者分不清管理的主次和条理,都会导致管理效率降低;反之,只有分清主次条理地进行管理,才能够高效地完成学生管理工作。由于高职学生已经成人,其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个人思想,但是高职学生又是不够成熟的,很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带歪,一不小心就会行差踏错,所以作为高职教师,应当将学生管理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面,避免学生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思想;同时,教师还应当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因为无论教师怎样管理都难免带有一定的强制意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产生负面效果,而只有自主管理才能够真正为学生所心悦诚服。

3.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进行管理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长、爱好、学习基础、家庭背景等等,而作为高职教师,应当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学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因材施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一条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道路和目标。

4.利用信息网络工具开展管理工作

当今时代已经步入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网络,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在新时代下,高职教师应当要积极利用一些信息网络工具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例如利用微信群、QQ群、微博、校园论坛等来搭建一个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这些平台上把平时不敢当面对老师说的话敞开心扉说出来,以使师生之间更加了解。

三、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方法过于陈旧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要尽快更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模式,从而促进其管理效率的提高。

作者:王飞 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探析

一、高职院校的学生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有三个方向,即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生源比较复杂,层次多元化。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薄弱的文化基础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低下

当前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是单独招生和高考录取,这两种录取的学生分数线都较低。这就意味着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要比本科学生差一些。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由于很多学生入校之后出现了较强的心理落差:他们认为自己是被高校抛弃之后,被迫流落到了高职院校,因此对其没有信心。除此之外,当前的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没有经历过社会生活的磨练和艰苦环境的摔打,抗压、抗挫能力差,且对高职院校学习的认知匮乏,对自己的控制能力低下,很少主动学习专业知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造成了高职学生思想上的躁动。

2、生理期中的逆反心理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因此其存在青少年成长的共性。逆反心理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或满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高职学生入校之后,脱离了父母的掌控,进入了宿舍的集体生活,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变得更加强烈,非常重视社会、老师、同学和其他人对自己的认可程度,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他们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自尊心受挫,就会表现出满腹牢骚、桀骜不驯、为所欲为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地引导,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忽视其情感的投入,这部分学生就会进一步疏远他人,拒绝他人,最终沉积在心底而成为一种习惯性的逆反。

3、就业压力巨大导致的消极无为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的,职业教育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使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毕业即下岗”。现在好多单位无论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它都要求录用高学历和“211”“985”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这也就人为地加大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更为糟糕的是,如此的因果关系既影响了高职生的生源,使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又误导高职学生以追求上名牌、重点大学为奋斗目标,对上高职院校能否学得真正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并不在意,这样更不利于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采取“辅导员+班主任”的管理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应该是学院的学生处起到领导和指挥的作用,各个系部、分院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学生管理的具体工作。本应该各行其职,管理井然有序,但是由于管理态度、责任的划分不清等问题,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虽然学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大多数都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流于形式。例如,针对严重违纪的学生,没有严格按照学院规定进行处罚,起不到警示的作用。这也是学生抄袭现象泛滥进而导致综合素质低下的原因之一。

2、教育管理理念未能及时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还是以前的传统形式,这种模式是在以前的单一的计划经济为基础建立的。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呈现了新常态,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有很大的变化,就业的观念和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再通过传统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就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创新意识,毕业后就很难适应社会,从而导致工作失去信心,反过来同样会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创新学生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把“管理学生”转变成“服务学生”,在服务育人中进行管理,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更为有效。

三、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及建议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层次水平、学习、生活状态,学生管理工作者应积极改变自身的管理方式:

1、利用赏识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成绩较差,从心理认为高职院校的档次较低,从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针对这种情况,学生管理人员应重新建立一套学生评价标准,不能简单的以成绩论英雄。要正确引导学生,以防止出现自信心下降而产生自控能力下降的情况。这就需要把赏识教育应用到学生管理方面来。通过老师和学生干部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扩大闪光点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从而引导学生重塑自信心。赏识教育不但可以通过宽容、理解和尊重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还可以校正学生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律、自控能力。当然,赏识教育不是一味地夸奖、鼓舞学生,因为如果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虚荣心理,因此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人员在赏识教育中要掌握好尺度,不能无原则的夸奖。

2、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

马克思说过:“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教育是把双刃剑,他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也可以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熄灭学生智慧的火花,成为人类智慧的屠宰场”。由此可以看出,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上的重要性。如果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脱离这两个方面,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会千篇一律,整齐划一,根本就不可能有创造性。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推动,用人单位对学生创造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要不断创新,大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塑造,丰富课余生活,指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鼓励他们加强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培养高端技术技能性人才。

3、充分发挥学生“自管”作用

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管理者的一部分。因此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使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既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组织意识和能力,又能够很好加强学生干部和学生之间的情谊。高职学生中有很多学生都想把自己的业余时间投入到班级学生管理或学生会管理工作中来,因此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管理工作,激发他们的管理热情,同时还要适时对其进行相应的民主管理,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使得工作效率得以提高。经过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种种锻炼,学生干部能够很自信地步入社会,学院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四、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的生源和特点都有很大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针对目前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通过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从新建立自信心。根据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信心。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自我”精神,不断强化学生干部的自身素质和信心。最终达到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

作者:杨丽军 刘冬梅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与思考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一)教育观念陈旧

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中职转型而来,但并未从中职教育中脱胎换骨,观念转变较慢,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没有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二)管理手段滞后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

传统的理念认为:高职学生生源主要是高考成绩较差的高中毕业生、对口招来的中职毕业生、自主招生方式招来的学生,学生生源素质差,自律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动力极其缺乏等。很多高职院校还沿用中职的管理方法,试图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来“管住”学生。事实上,现在许多高职学生都是90后,自我意识都较强,对来自老师的管理逆反心理很严重,很多学校在学生管理上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千篇一律地由教师管理学生,并且实行统一管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导致学生与管理者的对立并产生叛逆行为。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方式单一,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形式化并表面化

沿用中职的管理模式一般都是辅导员或班主任来管理,比较单一,忽略了专业教师对专业的引导、规划及教育的功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各部门涉及到的问题全由系里学管人员及辅导员来做,事无巨细,每天进行事务性的管理工作,学管人员没有经历研究学生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学习兴趣等。没有时间总结工作经验教训。不能针对个体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工作表面化,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工作发展要求。

二、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学生管理存在着矛盾

市场经济模式下,各行各业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着,旧的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法已不适应当下的学生,学校也在不断的改革进步,课程模式、学习环境、专业视野都在不断地更新变化着,高职院校旧的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信息化的时代与学生管理方式存在着矛盾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学生受到很大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更快更新的知识及信息。在他们看来,学校老师传授的有些是过时的理论知识。崇尚自由、平等的他们又尚处在叛逆期,在课上往往是低头一族,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学校所教的专业知识,课余时间绝大部分都泡在网上,利用网络学习的却很少很少,可以说网络对现代的教育与管理冲击很大,在这种形势下,用原来的管理模式及方法显然是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挑战。这种管理方式与新形势下的信息化时代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需要亟待探讨新的管理模式。

(三)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及取向多样化

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在价值取向上明显表现出功利性,对职业认知程度不是很高,心理抗挫能力较差,集体利益观念、大局意识都比较淡薄。实习及就业的自主意识很强,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学生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价值观取向的主流还是积极向上的。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足并存在一定问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根据学生管理的新形势开展有针对性及实效性的教育。

三、建立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模式

(一)优化运行体制,构建学生“三自”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以学工人员管理为中心向“学生自我管理为中心”的模式改变。将传统的管理职能赋予新的内涵。在高职院校中提倡“朋辈教育”,提倡“四导制育人模式”。以激励、引导学生为途径,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动积极性。“四导制育人模式”,既由专职辅导员、专业导师、外聘企业专家、同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助导为主的四层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培养的多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人员,以学生为主体,在专职辅导员、专业导师、企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组织的“自制”管理,让学生广泛参与到相关的事务管理中去,充分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下,学工人员大大减轻了工作压力,也缩小了管理范围,将更多的事务性管理放到学生自制管理中去,学生由原来被动的受管到主动的管人,由接受者转为积极的参与者中,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成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力的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从本质上讲也是将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通过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制约。也使管理工作更加贴近学生,朋辈管理更加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使学工人员能从繁杂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中脱离出来,将工作的重心转到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动态、生活动态等。调整工作重心,创新性的开展工作。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下,有针对性的工作,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下,学工人员逐渐放权,进行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学生管理,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学生提高了参与管理的兴趣及积极性,以主人翁的角色进行各项事务管理。让制度和自由充分结合,让学生个性迸发,在校期间知识和能力兼得,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是以“学工人员管理为中心”的模式远不能及的。

(二)构建成绩预警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及积极性,缺少学习的危机意识,生源质量下降也使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缺课逃课也是常有现象。很多院校只是通过最后的期末考试才将各科成绩告知于学生。其学期考核过程缺失,成绩单的发放是书面通知而不是警示,很多成绩不好的同学在几学期下来多门课程不及格即将面临着降级或退学,让学生及家长难以接受。所以在高职院校要将学生学习成绩预警模式建立起来。成绩预警管理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成绩管理,许多院校在教学管理中规定,学生缺课三分之一以上就取消期末考试资格,很多同学期末相关科目不具备考试资格,所以平时的教学管理分阶段统计学生缺课节数,并在初期、中期、末期进行公布进行提醒学生。同时也对学生的期中及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预警等。辅导员及专业老师要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将濒临于取消考试资格、考试不及格、补考不及格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汇总并分类。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做到及时提醒并反馈,做好预警模式。正式告知和警示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和此状态将导致的后果。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一般都由平时出勤状况、课上表现,课程考试成绩等构成。同时成绩预警管理模式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并提倡家长参与管理,不能否认,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让家长参与管理可以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监督及管理等。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早的解决在校期间出现的不良状况,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奠定基础。

(三)构建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型技能人才,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将有一年的时间作为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的技能。高职院校需要将顶岗实习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在整个系统中确定学校、实习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专职辅导员、学生本人的工作职责及要求。多年来,高职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形成自己的实习管理模式,有些专业根据市场的季节性调整自己的专业计划,采用“旺出淡归,工学交替”的实习管理模式,有些专业采用“三层四共”的管理模式等。更多专业多数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或多层次、多元化的管理模式等。校企共谋实习之策,探索科学的管理办法,做好实习前动员工作,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及新的考核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应从学生主体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实习意识,探索出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四、总结

鉴于高职院校面临着新的形势,我们要充分了解高职学生的学生状况,及时改变工作思路及理念,迎接新形势下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积极研究对策,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努力探讨适应形势发展和要求的学生管理模式。

作者:马香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新模式探析

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管理理念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较弱、学习自觉性不强、自我控制力较差的特点,因此就形成了以管理为中心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该模式侧重于行政手段管理与规章制度约束,管理思想上强调以学校为中心,更多关注学生表面性日常事务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需求,这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相矛盾。“以人为本”是现代化企业员工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强调激发员工的自我管理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挖掘员工的最大潜力,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形成主人翁意识,实现自身价值。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本质目标是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技能素质发展水平,新型学生管理模式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以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为中心。学校各相关部分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动力、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以学生满意为满足。新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应从学生出发,强化服务意思,为学生服务,关心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让学生与家长满意,相关部门要为学生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生活服务与管理服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这种模式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相匹配,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才能为学生、为家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学校才会被更多的学生和家长青睐。同时,为体现服务职能,高职院校可精心打造“七大中心”,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社会实践中心、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学生职业形象设计中心、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学生课业指导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过去的“管”为现在的“导”,最终实现职能转变。

二、建立双向流通的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

开放式的学生管理模式更贴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强调支配与服从,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是双向流通的模式,更崇尚民主、平等与合作,重视外部环境的作业,重视民主沟通,强调学生为本位,在双向沟通的基础上也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对学生有利无害开放式管理模式强调沟通与需求的原则,这种模式具有双向流动管理的特点。的实线表示管理方向,虚线表示反馈信息。此模式,一方面强调学校各部门与学生的信息沟通,学校各部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学生除了可以跟辅导员、班主任沟通外,还可以直接与学校其他部门进行信息交流,甚至与高层领导进行沟通,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信息流通的效率,也更容易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培养学生交际及判断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学校高层要重视社会的需求,根据社会的信息反馈,选择方式、方法,制定规章制度来与学校各部门及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战略模式,不但能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需要,也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能力的学生,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就业市场对学校的认同感。

三、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管理制度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毕业生的前途,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与稳定,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多是非个性化和以制度为导向的管理,这种模式忽略了学生个体的需求,以致学生在临近毕业前也没有获得足够的能力去适应就业选择,导致毕业来临时,高职院校只有适应,没有选择。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极度关注、学生极其关心的大事,社会的快速变化,使得以不变制度去应万变现实的方法已经不再使用,新型学生管理模式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管理制度是以社会、学校、学生关注的就业管理为出发点及归宿,将就业教育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将就业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并按阶段分步实施:

(一)第一阶段,入学管理

这个阶段包括招生、入学教育与军训。首先,招生时,学校要充分考查就业市场的需求,做到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提升专业与区域发展的吻合度,实现专业与产业的良性联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动态设置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每年根据开设专业动态制订招生条件;其次,入学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入学后马上进行大学适应性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稳定专业思想,确定人生目标及职业生涯规划;最后军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二)第二阶段,日常就业竞争能力教育,包括日常教学服务和日常行为管理

这个阶段是高职院校学习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关键阶段,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实践技能培养及就业知识、技能教育。在日常管理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就业做扎实的准备。

(三)第三阶段,后期管理

这一阶段高职院校直接面对就业市场,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实习就业单位。学生正式入职后,要定期跟踪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从而完善入学管理与日常就业竞争能力教育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在三个阶段管理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来制定学校的管理制度,从学生步入校门直至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每个管理环节学校管理者都应当重视就业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根据信息适时调整现有规章制度,变制度导向为就业导向实线箭头指

四、总结

军训家长总结范文8

关键词:家庭系统理论;原生家庭;心理健康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与重点要求强调应健全学校、学生家庭、以及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由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汇聚各方合力、因地因校制宜。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三全育人”成效的重要体现。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当中,不难发现,多数出现心理问题与症状的大学生,追根溯源都与其原生家庭的成长遭遇有着或大或小的关系,在其成长过程中,隐患逐渐积累、酝酿、爆发。因此,应在家庭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剖析原生家庭的影响,探求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策略。

一、学院心理测评情况分析

对笔者所在学院2768名大一学生进行UPI与SDS测验,完成后分别计算总分。UPI人格问卷统共60道问题,4个测伪题,采取非式选择,肯定认同选择为1分,否定选择为0分。测验完成后,只有一个指标,即总分需要计算。其总分的计算规则是除测伪题之外的另外56道题目得分之和。故此,UPI总分最高56分,最低0分。UPI总分25分及以上,第25题为肯定选择、辅助题中至少有两题同步做肯定选择、精确提出咨询诉求者,大致是有较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第一类筛选标准;UPI总分居于20分及以上至25分之间的、然后在第8、16、26题中其中有一题做认同肯定选择、此时辅助题中同步有一题做肯定选择的,是第二类的筛选标准;其它的均看做第三类。经过系统测评核分,学院第一类筛选标准共有351名学生。SDS抑郁自评量表共20道题目,4级评分模式(包括反向评分),学生根据自身近一周内的实际感受进行作答。将这20个项目的得分相加,算出总分,然后乘以1.25之后,保留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国内常模结果标准分分界值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经过测评核分,53分以上的学生有447人。将UPI与SDS测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有178人既属于第一类标准学生,又属于抑郁状态的学生,故共620名学生需要着重谈话了解并持续关注解决。笔者从中随机选取42名学生进行持续跟进,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发现大多围绕在家庭、社会、学校等几个方面,其中原生家庭方面占比最高达56%,学校方面次之,需加强关注。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原生家庭概述

原生家庭,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的家庭,与结婚以后组成的新生家庭是相对的。每一个个体降生时宛如一张白纸,经由所处环境的种种影响,逐步过渡到完整的“社会的人”。而原生家庭作为个体首先接触并成长的环境,其内部结构、父母关系、教养模式等对个体性格的塑造、三观的形成、自我意识的培养、人际交往时的情感诉求表达等都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都会作为个体成长的关键动因,给其身心的发展留下烙印,更甚影响其一生。进而原生家庭内部出现的种种问题极易引发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家庭系统理论概述

家庭系统理论,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MurrayBowen提出,之后MichaelE.Kerr将该理论进一步完善。其与之前的其他理论方法不同,它将家庭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即看成一个系统,每一个家庭成员均是构建这个系统的重要部分,个体的发展进步不再以一种孤立的视角看待,而是与所处家庭系统之间脉脉相通,着重强调在此系统当中,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思想变化、情绪波动、行为方式等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之间造成的相互影响。

三、原生家庭消极影响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症状

以学生的个案为例,分析原生家庭消极影响所致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父母关系不和、关爱欠缺,人际交往能力差

案例一:新生小A,山东潍坊人,父母关系不和、常年在异地打工,小A自小就跟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属于非常典型的留守儿童。军训期间,他就与连队成员因为言语摩擦产生冲突,之后,再次引起辅导员关注的是其在宿舍内与宿舍成员接二连三的产生言语甚至接近发生肢体冲突。其相对善谈,经常找别人聊天,即使在与对方并不熟悉的情况下也将自己的家庭情况主动透露,并且经常性自夸其在高中、初中的逃课玩耍斗殴经历,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很好的约束自我言行,导致越来越多的同学反感。通过与小A多次的谈心谈话及与其家长的电话沟通,了解到小A的言行带有很大的“表演”成分,他渴望通过自己夸张的表现来获取周围同学的关注。他自夸自己的逃课玩耍、打架斗殴经历,无非是希望得到同学的“另眼相看”、区别对待,当别人对此持反对态度甚至嗤之以鼻时,他就将此归结为那些同学是懦弱的表现,对人对事不敢动用武力是懦夫。他主动透露家庭情况是为了引起同学的同情,希望别人因他的留守经历给予他更多的关怀与理解。小A从小到大几乎从未得到过来自父母的关心陪伴与爱护,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即使回家也是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偶尔打电话也并未让他感受到爱的言语行动,父母长期不和、爱的缺失使他形成错误固执地处事观念——能动手就不言语,他通过外界的不断关注填补内心的不安。

(二)家庭过度溺爱,适应能力差导致情绪失控问题

案例二:小B同学,重组家庭,小学三年级时母亲带其改嫁,继父原有一儿子,后期与母亲又生养一个儿子,家中三个孩子,开销相对较大,继父与母亲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经济收入上面,经济状况相对富足后其母亲基于婚姻状况变动等情况带来的对孩子的内疚感使其过度溺爱孩子,百分百地满足小B的各种要求,凭感情办事,事事顺着她,导致小B遇到挫折时,不会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予以消化问题,适应能力差,消极应对,情绪经常性失控。进入大学,舍友们因其重组家庭对她相对比较照顾,但她不会站在舍友角度考虑问题,性格敏感不懂得谦让,隔三岔五因小事与舍友发生矛盾冲突,之后还跟其他宿舍成员扭曲夸大事实,开始时大家对其宿舍成员望而却步,对小B加以同情关怀,甚至一度成为其“避风港”。但是纸包不住火,长此交往下去,大家慢慢看清事实真相,加之其先后与两个宿舍成员闹僵,大家对她慢慢冷淡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外校男朋友在此时与她提出分手,接二连三的打击,心情躁郁的她,躲进卫生间,试图割腕自杀。

(三)教养方式失当,自我评价问题

案例三:小C同学,来自菏泽农村,入学以来各方面表现良好,近期宿舍信息员反映该生半夜仍不能入睡,异常焦虑。辅导员找其谈心谈话了解到,小C父母对其要求严格,尽管自己入学后一直在努力学习,但期末将近,她不确定不相信自己能够考好,总是在担心自己一旦考不好让父母失望甚至不再供应学费,思及此,失眠状况便愈发严重,而正是由于缺乏充足的睡眠休息导致她不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期末的复习中去,至此陷入恶性循环,有几次甚至产生自杀一了百了的想法。小C家庭条件非常一般,父母传统养儿防老观念极重,在接连生了七胎女儿后,终于生了个老八——儿子,将所有的宠爱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对其余七女要求极其严格,总是给她们灌输一种理念女孩不行,哪都不如男孩,若是学不好赶紧下学找工作供应弟弟,一旦小C某一件小事做得不好,父母就用打击式的教育方式对待她,给孩子贴上“你不行”“没能力”的标签,虽然小C明白知识可能是改变其命运的最好出路,所以刻苦努力,但是父母的打击式话语让她对自身产生了怀疑,不能对自己做出良好的自我评价,陷入到急切想改变现状又不自信的焦虑情绪中。

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重视发挥家庭的原生性作用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以往,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将孩子送到学校就无需承担教育之责任义务,致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学校与社会等其他大众媒介应当加强宣传,引导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意识,对自身教育模式进行不断改善,用心用情用爱,主动与孩子建立尊重、平等、和谐的良好互动关系,为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奠定良好的意识层面基础。2.营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因而家长应当尽自己所能为子女营造温馨友爱的家庭氛围,在健康、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环境下浸润子女成长成才。父母彼此之间首先要学会如何有效沟通,率先垂范,以包容、温和的态度处理矛盾,以此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若孩子遇到棘手的难题时,父母要第一时间问询并予以关怀指导,尽量引导其能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正视困难,也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且独立意识也将得到提升。3.掌握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他家庭的教育方式并不见得适合自己家的孩子。因而,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祖父母们应当寻找合适的途径(例如通过网络家庭教育课程)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深入沟通,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因材施教。

(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与校心理辅导中心的辅助性作用

1.建立学生信息档案。有据可查创建高校大学生信息档案,系统全面掌握信息,有理有据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重收集汇总三方面信息:一是影响该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涵盖原生家庭情况、既往病史、经历重大事件等。二是该生心理状态与心理特点等资料,涵盖该生性格品质表现出的心理症状等。三是该生入校后学习生活适应情况、理想追求情况等。只有全面详尽掌握学生的相关资料,才可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相应的解决方案。2.家校联动。携手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当遇到大学生心理问题时,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原生家庭联系起来,理智分析与看待,必要时寻求校心理辅导中心协助。此外,必须加强家校合作,信息互通,将学生在校学习、品行、人际交往、心理状况等方面表现出的问题通过电话告知学生家长,与此同时,询问家长该生的更多信息,必要时候邀请家长来校共商解决方案。这样才会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3.充实专业知识。提升业务能力辅导员必须充实自身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踊跃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技能培训,掌握心理咨询的要点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断提高问题处理能力。同时积极为学生开展心理素质培育提升训练,人际关系、团队协作、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心理健康专题辅导,使学生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三)引导发挥大学生自我调适的积极性作用

辅导员要合理引导大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其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使其重新理性辩证地审视与父母的关系,帮助其努力提高自我治愈能力,与家庭留下的伤痛和解。1.引导大学生体会自身价值,悦纳自我引导学生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给自己不断注入正能量,提升自信心与价值感,暗示并相信自己拥有足够的能量、拥有坚实的实力走出困境与低谷。遇到学生自我价值感低甚至缺失的学生,要善于采用共情以及合理的情绪疗法慢慢转变其对事物的看法,而后帮助学生提升自我价值感。2.引导大学生正视自我原生家庭的不完美,超越困境引导、鼓励大学生勇于面对其原生家庭的影响,多角度辩证地看待家庭以及父母,采用自助与他助的方式,重新审视过去,整合对父母、对家庭的态度,理解父母,用自己的坚韧不拔的意志、聪明才智不断突破重重困难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自己彻底通透与释然,真正实现离开原生家庭的阴影,通往美好的未来。3.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交往,融入外界大多数心理问题学生,受原生家庭影响,会固执地认为自己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自我认同感极低,当家庭中的交往受挫时,机体的外界交往意识往往会受此影响产生自我压抑。不愿甚至恐惧与他人接触交往,躲避在自我的世界中对外敬而远之。勉强下的人际交往,往往也会因交际能力差而矛盾重重不了了之。故而,强化学生的交往意识,鼓励他们敞开心扉,接纳别人,协助他们的社会型人格朝着良好方向发展,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五、总结

高校教育工作者常言:“每一个深受困扰的问题学生背后,每每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问题家庭。”因此,只有加强家校联动,协同育人,并不断引导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妥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赪秀.原生家庭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6):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