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设计理论范例

机制设计理论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1

1.1设计质量评价缺陷

当前企业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方式主要有:由政府负责单位开展工程项目质量审查评定;由设计单位自行开展内部设计质量审查;由业主单位开展设计质量审查评定。根据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设计质量评价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设计评价质量,但这些方式也存在部分缺陷性问题,具体表现有:

(1)有限性,其主要体现在评价时点及评价主体两方面;在多种评价方式中,通常会存在两个评价主体,且多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缺少相关利益主体,其评价结果难以反映出不同主体的目标需求和建议,评价形成的影响效果非常有限;同时部分评价是在阶段成果形成后进行的,而有的甚至是在工程竣工后进行的,设计的评价与控制力度明显不足,这就容易造成工程设计质量的评价作用难以发挥,工程整体质量难以保证;

(2)非常规性,因部分企业对于工程设计质量评价缺乏基本认识,且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造成质量评价工作的随意性较高,设计单位内部评定缺少一定的常规性,且通常采用三级审查方式难以保证设计质量。

1.2优化设计管理意识不足

(1)业主因专业知识制约,很难从优化角度对设计方案提出疑义或可行性建议;部分业主经济实力较高,项目工程追求新颖,未考虑优化要求;

(2)设计单位选择不佳,部分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方案概算相对粗略,细化水平较低,难以开展综合评定;

(3)未深刻认识设计对工程投资的重要性,仅关注工程招投标环节,忽视设计方案优化对工程造价的节省;

(4)部分业主对于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和设施配置不明确,且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2建筑设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完善设计界面管理协调机制

相关设计单位应不断完善设计界面管理协调机制,构建设计界面风险防范体系,以不断提升界面管理质量。具体采取的措施包括:

(1)业主控制的设计协调过程应建立高效的决策系统,不断改善机电设备招投标管理水平,以克服土建、设备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施工设计迟缓、设备安装图滞后难题;

(2)做好合同界面管理,确定各专业系统设计单位为界面实施工作的执行主体,各专业系统的设计单位应在设备、技术、人员和组织上提供基本界面管理条件;

(3)总体设计单位应重点开展技术管理,明确施工图设计及初步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的工作要点,招投标文件中明确的条框应由投标单位严格执行;

(4)应加快建立界面管理机构,由业主开展直接领导管理,并编制工程、设计界面的具体管理办法与程序,促进界面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

(5)加快设计界面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通过设计界面管理机构建立本机构的数据管理系统及系统管理软件,以利用结构完成对界面数据的访问,采用直观图方式反映不同界面的树状层次结构。

2.2加强建筑设计质量控制

(1)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具体要求及相关勘查数据资料进行深化研究分析,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进行设计方案大纲制定;通常情况下设计大纲可由项目主管工程师安排各专业工程师调查资料分析为前提,进行综合讨论编制;随后将编好的大纲交由业主进行审核,最后按照审核通过的大纲开展具体方案设计;

(2)设计方案前期审查;对设计方案的前期审查主要是核查项目总体设计方案,通过与设计要求大纲的比较分析检查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工程标准、概算设计是否在允许范围以内;

(3)核查施工图:施工图审核检查是工程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重要关键点,在具体审核中应加强使用功能及质量要求的标准检查,具体审查的内容应包含给排水施工图、建筑施工图、暖通空调系统施工图、电气安装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等;

(4)做好设计项目施工及竣工后的反馈:项目主管应安排各专业负责人参与技术交底工作,对技术交底过程提供意见和建议;对于施工会审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及修改意见等应组织设计人员进行核查,并考虑相应修复或补救措施,以确保工程质量;在工程竣工时,专业设计人员应共同参与质量验收。

2.3做好设计成本与进度控制

在项目投资决策完成后,项目投资控制的核心在于设计。设计概算便是只在项目获得可行性研究审核后,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时开展的概括性初始预算。其是一种综合考虑项目运行可能形成的成本费用及投资方投入资金量而具体编制的预算。通常项目前期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要占到项目总投资成本的75%左右。所以设计概算是施工图预算的造价上限,施工图预算应控制在设计概算的前期工程造价范围内。工程设计管理中需对项目进度控制的要求有:对主设计单位同分包设计单位间的关系,主设计与特殊专业设计、装修设计等领域的关系进行协调,调整施工图进度以保证其符合材料、招投标、设备采购、施工进度等标准;对审计进度计划及出图计划进行核查,并监督执行,防止出现因设计单位进度延迟而导致施工单位需求索赔的问题;进行设计阶段进度计划编制并控制其具体执行;对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进度计划进行核查,并对进度计划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制定各阶段进度控制报告及报表;制定设计阶段进度控制总结报表。

2.4实行系统化管理

采用由美国系统工程学专家霍尔提出的设计管理三维系统结构,从时间、组织、知识三方面开展建筑设计管理,克服管理中存在的集成问题。设计管路可具体分为设计准备、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施工配合等阶段过程,不同阶段按照先后顺序组成了设计管理的整体过程,不同过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加强不同阶段关键节点和设计任务管理的基本质量目标、概预算成本目标的控制,是确保工程最终目标有效完成的基本手段。

3结束语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2

1.规范性强,填写有“法”可依。

“样表”对以往过程文件中一些容易混淆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明确,均做出统一规定和注释。

2.示范性好,大量减少师生反复修改而增加的工作量。

工科学院毕业生文字能力普遍偏弱,Word软件使用不熟悉,导致过程文件中字体不统一、文字大小各异等,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给学生讲解修改,很难集中时间和精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样表”对各个部分填写内容的字体要求、文字大小、行间距、参考文献格式等做了详细的标注,一目了然地展示给师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节约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实践证明,今年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文件的规范性显著提高。

3.填写内容更加清晰明确,避免填写内容过于空洞。

以往的工作表格对学生任务有规定,而对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的填写意见往往没有要求,很多时候都是填“同意”或“审核通过”,甚至有的文不对题。“样表”对该部分内容的填写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引导教师从合理的方面去评价学生的工作。

4.学生成果要求更具体,成果质量有保障。

以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成果要求为基础,针对建筑工程学院5个专业的各自特点,“样表”又对各个专业作了更具体的规定,促使成果质量的提升。如建筑学专业成果要求:(1)设计图纸不少于15张,A3版面排版(不包括封面、目录、设计说明),报优的同学必须有4张A1展板。(2)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4000字,团队项目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8000字,要把相应的图纸成果穿插到说明书中去,要图文并茂。(3)遵照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相关要求进行撰写和排版。

二、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阶段做好师生动员等准备工作,召开三个会议

1.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会议。

会议主要是对当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部署,同时检查准备工作情况、协调工作困难、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等。参会人员包括全体院领导、正高职称教师、实验中心主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教务工作人员,体现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视度。

2.新进教师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培训会会议。

主要针对学院新进教师和外聘教师,由教学院长对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工作进行讲解和明确要求,教学秘书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操作进行讲解培训,让该部分教师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3.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动员会。

会议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目的、步骤、内容以及各阶段的任务和纪律,让学生足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会后指导教师和学生见面,指导工作正式开始。

三、全过程监控,各阶段措施得力保质量

1.重视选题工作。

提倡教师将科研课题给学生真题真做和结合生产实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做到一人一题,团队项目选题要保证既有合作内容又有独立完成的任务。重视选题更新率,更新率不能只是个统计数字,落实更是关键。专业负责人要对教师申报题目的难易程度、广度、深度、工作量及合理性把好第一关。选题完成后,学院组织教学委员会、二级督导,对选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及可行性进行审核,确保选题质量。

2.重视中期检查工作。

各专业分别抽取10%的学生进行中期答辩,同时有报优意向的同学必须参加中期答辩方能取得评优资格。其他没有参加中期答辩的同学应在场旁听,并接受指导教师的中期检查,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上交中期成果。学院专门设计了中期检查答辩表,要求学生在答辩过程中陈述前期的工作进展,后续工作计划和预期达到的成果,有效保证了后续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3.重视答辩工作。

要求各专业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原则上每个答辩小组不少于4位专业教师,其中至少有1名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答辩组长,每位学生汇报10分钟,教师提问10分钟左右,学生答辩10分钟,答辩秘书要做好详细记录。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二次答辩,先进行小组答辩,再按评优比例确定部分学生参加大组答辩,评优答辩组全部由高级职称教师构成,最后成绩总评由答辩委员会确定,同时评选出学校及学院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四、细化规章制度,针对新问题及时出台补充规定

1.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做到权责分明。

在学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又制订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明晰了毕业设计工作中,系、教研室、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如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包括:(1)对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面对面的答疑和指导工作,跟踪毕业设计(论文)进程与质量,做好指导记录工作,应避免记录过于简单,以备学院检查。(2)指导学生按照学校统一格式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或计算书,同时各阶段材料从系统导出并认真核对,格式按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样表填写。(3)如果学生有弄虚作假、抄袭别人成果或由其他人代替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情况,指导教师未发现且同意提交答辩,一经查出,学院将扣除该指导教师本环节一半工作量,等等。

2.针对新问题特别是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在各自实习单位继续实习或者准备研究生复试等方面原因而未能及时返校。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3

1.开发潜在建设主体

合理的农田水利建设激励机制完全可能促使农田水利系统内各因素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状态,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不仅能作用于下级政府和相关单位,还能够作用于农田水利设施的直接受益的农民,更能便利更多的企业、民营资本家从中受益。

2.创造竞争环境

激励形成一种反向的压力,但这种压力可唤起人的内在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人的内在潜能,这种内能的发挥能够促使外部竞争力的形成,还能促成外部竞争环境优势。科学的农田水利建设激励机制中所蕴含的竞争精神无法用数量计算,但能有效地促进同级职责主体之间的竞争,能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二、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激励机制

农田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当前有以下几种:

1.政策激励

目前,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这是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根本依据,其中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法律上对县级政府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责任作出了定位。在政策方面,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较多。一是从2005年到2013年的中央1号文件,其中都提到了农田水利建设。二是指定的专门政策。中央层面的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财政部、水利部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和下达资金控制指标的通知》。这三个政策都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资金等作出了具体的安排,起到激励作用。另外的政策从侧面指出农田水利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以及水利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对市、县级政府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也作为一种硬性的要求成为一种激励。

2.行政激励

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通过行政职能逐级执行,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需要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地方政府要通过相关职能将任务调配。目前,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水务局负责,同时县、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局、国土局的相关职能也涉及农田水利建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乡镇直接承担着农田水利建设的任务。通过这种行政管理的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田水利建设起着激励作用。

3.物质激励

地方政府每年给予农田水利建设成绩卓越的单位一定的奖金,1000—2000不等。根据农田村级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评选“民心村”,同样给予相应的奖励。用物质来激发基层单位和个人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4.精神激励

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除了物质激励外,还可采取精神激励,以年终评奖的形式进行。年初,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召开水利工作会议。年末进行工作总结,对农田水利工作进行全民动员,为来年的农田水利建设定好方向。对于优秀建设者多给予精神激励,如授予“十强水利乡镇”等。

三、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协调

目前在推动农田水利建设上仍是以精神激励为主,但会议、年终评奖也是激励的形式之一。利用会议进行宣传,达成共识,增强各单位荣誉感。利用会议、竞赛、评比等,分别对农田水利建设单位、乡镇、村(组)开展不同程度的激励。但近年来,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各乡镇、村等,各级政府都积极参与了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虽在以上的奖项评比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物质激励,但并不能真正激发农田水利建设者的积极性,导致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协调。

2.农田水利建设在绩效考核中所占比重过低

农田水利建设自实行绩效考核以来,一直未被列入农业单独项目。从2005年以来,就一直由水利局进行单独考核。至今,农田水利建设在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由1分变成2012年3分。但是,虽考核比重有所提高,而考核标准却并不明确。绩效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工人的经济利益,关系到单位领导的前途,所以能够对农田水利建设起到激励作用。但是,目前地方政府虽然将农田水利建设纳入考核,却只注重年终的考核,考核方式不到位,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在年底考核中,下级单位也总是存在作假、夸大事实等情况,因而并不能真正的达到考核目的。

3.负激励不够

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目前主要是正激励,负激励较少。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监督问责激励制度不到位。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通过一些建设项目来执行,每年的项目基本上固定,从中央到地方均是如此,按照这个情况,进行分配,地方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充当的角色是“服务员”,监督问责制度不多。每年地方政府会协同相关部门一起进行考察,但也只是限于形式。

四、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优化

1.强化地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激励

当前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需要政策、科技扶持,还需要法律保障。一方面,使人们了解自己的责任,并在法律范围内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使领导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禁制滥用职权,确保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目前,关于农田水利建设成文法典不多,几乎没有形成,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其出具了一定的政策,可并不能代表法律,其约束力较小。法律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激励不仅可为积极投身农田水利建设的人提供正激励,还能起到负激励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对于水利发展提供了依据,但是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法律地位并未作出明确定位。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门法律,将能够更加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建设的正当权益。

2.确保地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事权和财权相匹配

地方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事权就是指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实施、维护、管理等多个方面有职责,而地方政府的财权则范围比较窄。地方政府的收入无法满足农田水利建设需求。所以需要合理划分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进行才能更好推动农田水利的发展。本质上,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前,人们对于高质量的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担当着重要的责任。一方面,从财政收入来源入手。我国的税制主要是由中央统一决定,地方政府没有自主权。如果将该权归回地方政府,且保证其税种的平衡,就可避免一味发展企业而忽视农田水利建设。另一方面,要将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任务分配到各级政府,不能只听众政府的任务摊派。

3.完善地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的监督问责激励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4

机械制造工艺是满足产品设计要求、保证产品质量、节约成本、缩减能耗的有效手段,它指导着企业的生产准备、计划调度、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等工作,它为产品更新、技术升级、增加经济效益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工艺流程在产品质量、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指导着产品或者零件的制造过程。

1.1生产和工艺过程

机械制造工艺中的生产过程具体是指制造机械时,将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制作成产品的过程,主要包含生产技术的前期准备,原材料与半成品的运输、保管,零部件与产品的装配、调试和检验等。工艺过程隶属于生产过程,它是指改变零部件与产品尺寸大小、外形、性质、相对位置关系的生产操作过程,例如,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等。其中,工艺过程涵盖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它具体是指采用机械加工方法改变毛坯的外形、尺寸大小以及表面质量,将其变成产品零部件的过程,此过程通常由一个或者多个加工工序构成,主要包含安装、工位、公步和走刀这四道工序。

1.2零件装夹

正式生产零件之前,应将其安放在基床或者夹具等位置,此步工序为固定位置,为进一步保障位置的准确性,应对其进行稳固,此步工序为夹紧,固定位置和夹紧统称为装夹。机械生产技术中零件装夹的科学性严重影响着零件的生产品质,同时直接影响着产品的生产速度、生产成本和安全性。通常包含直线、划线找正式和用夹具装夹式这三种零件装夹模式。

1.3定位

为切实保证零件的精确度,应做好零件的定位作业。定位时,首先严格依照加工工件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定位基准,本文中的基准是指点、线、面,且能够在明确工件和加工工具之间具体位置关系中发挥作用,依照所发挥作用和应用场所的不同,将基准划分成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其中工艺基准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将其细分为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检测基准和装配基准。

1.4加工精确度

加工精确度是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关键,其直接决定着产品的使用性能,依照不同的要求,可将其划分成尺寸大小精确度、外形精确度、位置精确度和表面质量精确度。在具体的机械加工过程中,为获得准确的尺寸大小精度,主要采用试切法、调整法;为获得准确的外形精确度可以采用轨迹法、成形法。

2合理化的机械设计措施

2.1提升加工精确度的措施

在机械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只有深入分析研究产生不同误差的具体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能减少误差的出现,进而提升工件的加工精确度。若想提升零件的加工精确度可以改进所用夹具,也可以改造测量工具;若想有效控制误差,则应全面认真分析加工误差,找到产生误差的具体原因,通常系统应力、受热变形、刀具磨损等都会引发误差,依照具体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2.2提高设计标准化的措施

标准化是机械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借助统一的标准,保证机械零件尺寸大小、规格型号、性能和结构的统一,这有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还能够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进行机械设计时应注重产品零件标准化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产品的设计水平,强化机械产品的竞争实力。

2.3改善零件加工表面质量的措施

零件加工表面质量是指机械加工后零件表面的微观不平度,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零件的使用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为改善零件加工表面的质量,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首先,合理选择刀具,尽量依据加工件的属性选取刀尖圆弧半径相对较大、副偏角度较小或者适当的修光刃,进而缩减加工零件表面的不平度;其次,科学选择切削条件。若想获得理想的加工零件表面质量,应严格依据不同的材料选择恰当的切削速度,另外,还可以使用高效切削液;最后,降低表面层的形变程度,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方法。3.4强化绿色制造的措施绿色制造理念的引入能够有效增加机械设计的成功几率,因此,引入了绿色制造理念的机械制造工艺与原有的制造工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它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同时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强化绿色制造,应全面考虑产品的绿色开发,减小其生产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首先应保证机械建模过程中的绿色设计,借助系统化的设计方法,选取绿色环保型原材料,还应考虑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情况。

3结语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5

1.1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来使预期目标实现的全部活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质量管理涵盖整个电力工程,包括前期的工程图纸设计、造价预算以及后期的施工指导和工程验收等,是电力企业对一项电力工程进行科学经营和管理的基础,也是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企业对电力工程的质量监督具有重要作用,需要电力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中以质量为工程建设核心,遵照施工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合理的施工规划和科学管理。

1.2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行为;电力工程设计中的成本控制是指电力企业依据已制定的工程成本目标,在施工单位的筛选、施工材料的选择以及施工人员成本费用等多方面进行调节和控制,以达到节俭能源、减少成本消耗的目的,是电力企业控制工程项目施工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现阶段电力工程设计中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阶段,大多数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工作普遍呈现出与工程施工实际条件不符的情况,严重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导致施工工期延长,工程效果不佳,其主要问题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工程造价人员工作疏漏和施工材料选择不合理

电力工程设计中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是息息相关的,工程造价依据于工程施工成本预算,而成本控制又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二者相辅相成;但是在许多电力工程设计中造价人员以偏概全,对工程质量和成本预算不甚了解,将二者看作是偏颇的“正相关”关系,认为成本越高的施工材料和施工单位,工程质量就会相应提升,所以很多电力工程造价人员一味追求更高的工程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不顾实际情况,盲目选择成本较高的建设材料和施工方,导致工程造价升高,成本控制失控;同时,由于造价人员自身工作能力的不足和职业道德的缺乏,导致电力工程设计中成本控制工作出现疏漏。

2.2工程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

当前电力市场发展不均衡,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一套统一的成本控制制度对电力工程的成本造价工作进行强有力的管理,各电力企业“各自为政”,市场发展秩序紊乱;另外,许多电力企业领导者对质量管理的成本控制这一领域并不重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缺乏规范的管控制度,无法发挥其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工程造价中的指导作用,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力度薄弱,且电力工程建设缺乏相应监管,不仅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成本控制也成了空口摆设。

3、电力工程设计中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对策

要想实现对电力工程设计的质量管理,并合理控制成本,需要从宏观角度看待问题,遵循全面性和科学性原则,对电力工程中的各项工作环节进行统筹规划,理清管理思路,在管理过程中实现有的放矢,落实管理责任。

3.1正确理解成本与质量的关系

针对电力工程造价人员对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之间辩证统一关系认识上的误区,电力企业需要从质量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在同一标准下保持企业效益、工程质量和成本的统一性,考虑三者共同发展的可能性,才能达成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所以,无论电力市场如何变动,电力工程设计可以施工质量为定量,在此前提下根据施工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发展规律对工程造价进行适当调整,追求工程的低成本和高质量。同时,加强对电力工程设计中专业造价人员的培训,在增强其专业技术的同时,对其进行电力行业内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造价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

3.2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管理,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电力工程开工前,企业需要全面了解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包括施工进度、施工费用、成本预算以及预期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并完善内部成本管理制度和质量监督制度,加强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增强企业内部控制力,掌握项目施工自主权,在实际施工中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进度的监管,控制施工成本,保证施工质量,做到统筹兼顾;同时在电力工程设计阶段,理清施工环节,从施工便利度、资源消耗和施工费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适当调整施工步骤,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避免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延误工期。

3.3减少材料消耗,科学计算成本

电力工程造价中材料费用占到很大比重,占整个电力工程投资额度的50%以上,施工材料的严格筛选和合理利用,对节约电力工程投资成本,减少工程预算具有重要作用;电力工程设计中成本控制可从材料费用入手,按照工程所需材料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严格执行,从材料的采购、交通运输、收货以及材料存储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并采用电力行业中统一的造价计算方法科学计算材料费用,以便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材料成本。

4、结语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6

1.酒店标志设计的现状

自古以来,作坊、店铺与招牌、幌子等形式的标志是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从唐代到宋朝,标志在驿站、客栈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为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酒店标志设计现状,笔者的设计团队收集整理了国内外80家酒店的标志(其中国内75例、国外5例),采用团队成员评选、旅客和酒店工作人员的调查等方式,从标志的构图新颖、文化元素融入、色彩搭配、形象体现等内容切入,罗列出了优秀、一般和缺乏创意的三大类标志。根据所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国内,酒店标志设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特别是一些大型酒店和连锁性酒店均拥有一优秀的标志,个性突出,创意新颖,文化特色浓厚,如: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锦江之星连锁酒店等,优秀标志占被调查数据的53.8%;但一些处于西部或城乡结合部的小型个体酒店对标志设计不够重视,缺乏一定可识别性、记忆性和独特性,毫无创意,有的甚至没有标志,缺乏创意的标志占被调查数据的11.2%。

2.酒店标志设计的意义

2.1传承酒店文化

酒店标志是酒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酒店文化的主要角色。酒店标志的设计往往对酒店文化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并通过酒店建筑物、餐具、住宿日用品、办公用品和网络等媒介传达给旅客,从而使人们对酒店文化产生兴趣。标志形态整体为“中”字,又恰似一红灯笼,色彩主要应用了中国红为主色调,准确地将中国元素引入到标志设计中,处处洋溢着中国风。

2.2为酒店树立企业形象

标志是一个图案,一个符号,能够准确传达出酒店特色和文化内涵。优秀的酒店形象标志在传达酒店的核心特质的同时还能够带给人浓郁的亲和力以及美好的想象空间。通过推广与宣传,人们能够建立对酒店的良好印象。小小标志却能为酒店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3为酒店创造商业价值

在酒店市场营销策略中,酒店标志可起到形象塑造的关键作用,常常借助酒店标志等宣传内容,通过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传播,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潜在旅客的住店需求。优秀的酒店标志还有助于提升酒店的知名度和在旅客中的美誉度,进而增进酒店的客流量与住店率,直接达到经济、品牌的双重商业价值。

3.酒店标志的设计原则

3.1简明易认保证识别性

酒店标志是酒店的形象大使,是酒店视觉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旅客易识别,进而产生品牌等联想,达到形象识别和品牌树立之目的。构图简练、信息全面、简明易认是设计师在构思设计标志时须坚持的一大原则,以保证标志的识别性。

3.2传承文化体现独特性

每一家酒店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在设计标志时,必须系统地学习、深度分析酒店文化,对文化内涵作设计元素的提取,反复对比讨论,将最富有酒店文化的设计元素融入标志造型中,形成文化气息浓厚、独特性突显的酒店标志。

3.3理性思考确保可行性

酒店标志广泛地被应用到各式各样的媒介中,大到建筑墙面,户外广告等大面积场景,小到名片、徽章等办公用品,且适用于不同的印刷、喷涂、微雕等制作工艺。酒店标志设计时须高瞻远瞩,既要确保标志稳定性,又需尽力做到标志能顺应时代潮流,在不同的时代,担当同样的使命。

4.酒店标志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实践

本案例是为浙江杭州金地皇冠假日酒店设计一标志,设计团队将从设计定位、设计元素提取、设计草图、设计定案等环节进行设计。

4.1设计定位

金地皇冠假日酒店是杭州市一房产公司斥巨资兴建的一家立足于长三角的国际化准五星级度假酒店。通过与公司决策层的沟通,共同对本次设计进行了定位:豪华尊贵,长三角,国际化,度假酒店。

4.2标志设计元素提炼

由设计定位的四大关键词,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对其一一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元素的提取。第一,豪华尊贵,皇冠宫殿恰恰能典型地代表这一层意思,抽象地提炼皇冠宫殿的造型和金灿灿的色彩等设计元素;第二,水比较具有长三角的特征,可以形象地表达酒店所在地:杭州;第三,国际化的典型形象特征为图形简练概括,锐利或饱满,具有时代感,令人产生较强的信赖感;第四,度假酒店则需要一种休闲、娱乐、轻松等设计元素的融入,备后期设计环节应用。

4.3标志草图构思与分析研究

设计草图是标志设计的关键环节,是设计师方案构思、推敲和完善的过程,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源泉。在草图绘制过程中,设计团队结合前期工作,巧妙地将各个设计元素进行组合和编排,绘制了方案草图。

4.4设计定案及设计说明

通过设计团队与公司决策层深入分析与研究,最终确定形态为近似菱形的皇冠作为主要形体,配合流水,鱼鳞等元素。定案的设计说明为:

(1)标志的主体为简练的金皇冠造型,迎合了酒店豪华尊贵的特色,给旅客以宾至如归之感;

(2)金皇冠主体中融入了鱼鳞和流水等设计元素,生动体现酒店所在地杭州和长三角等涵义,体现了长三角地域文化与视觉特征,提高了标志的识别性和记忆程度;

(3)整个标志积极向上,静中带动,颇具动感和节奏感,经久耐看,隐约有深邃感;

(4)标志色彩以皇冠中心的金黄色为辐射点,向四周照射,渐变成红色,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寓意为酒店生意兴隆,立足长三角,最终迈向世界的国际化准五星级度假酒店。

5.结束语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7

1.清除影响和制约社会管理创新的各种障碍

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贪欲和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在创新社会管理上不可避免地形成诸多不应有的人为阻力。检察院可以采取以下三项措施来清除障碍:一是不断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力度,将阻碍社会管理创新的腐败分子绳之以法,以清除隐匿于社会管理机体中的毒瘤。2011年以来某县检察院共立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56案81人,有效地遏制了职务犯罪的发生,为该县营造了一个清廉高效的发展环境。二是以执法办案中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发挥检察建议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作用。2011年以来发出检察建议48件,对在履职中发现的一些部门管理漏洞认真分析,形成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检察建议,纳入有关部门的管理。三是对政府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进行现场监督及跟踪巡访,从机制、制度、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及时提出意见建议,并督促其整改落实。

2.防范处置因司法不公引发的突出社会矛盾

公平正义的失衡和司法人员道德的失范极易引起公众的不满,特别是在通信、网络技术发达的当今社会,因有关部门执法不公、不严而引起的事件更易受到人们关注和炒作,进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法律监督是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神圣职责,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只有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才能杜绝因司法不公而引发的新的社会矛盾,整个社会的发展环境才能得到净化。

3.营造促进社会管理有序运行的良好治安环境

首先,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创造良好法治环境。2011年以来,某县检察院共批准和决定逮捕各类刑事犯罪案件177案252人,提起公诉354案470人,批捕、起诉准确率均达100%;次之,认真落实检察环节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重点抓好违法犯罪多发人群、网吧等重点人群、行业的管理,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第三,积极开展法律宣传。通过赠送法制宣传资料、举办法制讲座、开展法律服务等多种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发生的目的。

4.加强帮教管理感化挽救工作凝聚社会正能量

一是积极协调法院、司法、公安等部门,加强对被依法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裁定假释等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的矫正,积极参加社区矫正工作,对监外执行罪犯进行考察,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2011年以来,某县检察院将监外执行罪犯全部纳入微机管理,实现了对监外执行罪犯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二是积极参与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保护工作,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机制,成立未成年人犯罪专案组,强化案后回访帮教,跟踪未成年犯的改造情况及改造效果,以上法制课、成立帮教对子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等活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三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安置政策,帮助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困难。

5.开展工作创新为促进社会管理增添动力

一是积极探索“检调对接”,对当事人有和解意愿、案件具备和解条件的,积极引导、促成当事人和解。同时,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执行和解、行政调解有效衔接,实现工作合力的最大集结。二是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安排专人开展日常检察动态与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收集涉检舆情,快速发现网上有害信息,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有效制止各种网上炒作等损害检察机关形象的公共事件发生。三是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加强信息交流,畅通发现渠道,促进相关部门认真履职。

6.推动社会管理制度机制建设不断健全完善

结合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承担社会事务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发生的失职渎职犯罪案件,因社会事务公共管理部门管理问题引发的刑事犯罪案件等,定期提出关于完善社会管理制度的年度综合报告,促进社会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年来,在县检察机关推动下,县政府及各部门共制订、完善有关社会管理制度23项、健全机制9项,增强了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检察机关促进社会管理法治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两法衔接缺乏有效支撑

实现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实践中,部分行政执法部门中仍存在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等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管理法治化推进,必须从制度层面给予大力支撑,建立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的无逢衔接,加快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2.职能发挥缺乏统一整合

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涉及反贪、反渎、民行、预防、刑检、宣传等多项业务部门。但目前各业务部门在履行职责时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工作力度不强。如发送检察建议,就存在各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整体性、统一性考虑的问题。机关内部缺乏一个有效整合各项业务,统筹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专业部门或机构。

3.办案效能未能充分发挥

虽然检察机关每年都要查处大批职务犯罪案件,但从近几年案件统计数字可以发现案件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为什么案件会越查越多,排除党和国家对查办职务犯罪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打击力度等因素之外,查办案件所应有的警示、教育、预防等办案效果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4.源头问题没能及时得以梳理

要善于把握促进社会管理的源头性、苗头性问题。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善于密切联系群众、与基层接触广泛的传统优势,对一些具有普遍性、区域性的社会管理问题深入研究、系统梳理,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从源头上促进党委政府重大公共政策不断完善,努力消除不稳定因素,减少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三、检察机关促进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基本途径

2013年1月,对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的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重要批示,必须更加注重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保障作用,更加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1.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检察工作与推进社会管理相辅相成,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检察工作也是社会管理工作。列宁曾经指出,如果没有一个能够迫使人们遵守法权规范的机构,法权也就等于零。社会管理本源于政府职能,检察机关源于宪法的授权体现法律监督地位。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就是正确履行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为社会管理提供充分司法保障。人民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立足点、切入点在于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既不能游离于社会管理工作之外,又不能越俎代庖于行政事务之中,主要是依据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定位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重要批示为统领,围绕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崭新目标,以卓有成效的法律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为促进社会管理法治化服务。

2.立足源头,最大限度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参考

检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指示和部署,积极参与到重点工作中去。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指导实践,以法治目光审视社会管理体系构建,通过法治方式促进管理创新。着眼服务社会建设大局,结合执法办案和履行各项检察职能,对普遍性、区域性的社会管理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向党委政府提出对策性建议,对重大建设项目及重大公共政策的调整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促进重大公共政策完善,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五进两服务大走访活动”等,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的民生诉求,积极向党委和政府建言献策,协助党委和政府把住政策源头;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对于发现的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完善内部制约监督,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

3.严格履职,充分发挥执法办案促进社会管理法治化的推动作用

检察机关要有效履行批捕、起诉、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诉讼监督等职责,切实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者、捍卫者的重任。一是着力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快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及时监督纠正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等问题,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惩戒作用,严肃查办和积极预防国家工作人员在产业转型升级、公共资源出让、国有资产管理、城镇化建设等过程中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促使公职人员依法履职、审慎用权;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广泛进行预防宣传,营造廉政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行使。二是努力促进执法办案效果的最优化。以法律眼冷静观察社会事务,洞悉每一起案件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利益与矛盾,消除矛盾双方的对立,尤其是要深查司法不公背后的腐败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正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准确把握宽严适用的范围和标准,积极推进量刑建议、刑事和解、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等工作,减少社会对抗,维护社会稳定。

4.积极参与,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对社会矛盾和影响稳定的因素及时进行排查,提出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二是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开展对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对排查出来的黑恶势力、两抢一盗等犯罪案件,适时介入侦查,依法快捕快诉;三是突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配合有关部门构建社区防控网、街面防控网、卡口防控网、内部单位防控网、农村防控网为主体的五大防控网络,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控制能力;四是加强对三类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功能。

5.夯实基础,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8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伦理

现实生活中,由于主体的需要、动机和目的的不同,因而利益也就不同,在交往的过程中利益的不一致,必然导致冲突的发生。现代社会的分化和分层的加速,使利益冲突更有扩大的趋势,不仅存在着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而且存在着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制度作为调整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规则体系,目的在于解决主体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利益冲突,这是通过制度的激励功能来实现的。

1制度伦理的内涵

要了解制度伦理的内涵,首先就要弄清楚制度的基本含义。制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范畴,可以多学科、多角度来加以界定。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制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准则体系和某群体、行业、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的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如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它包括规则、法律宪法等正式约束和行为规范、习俗、自愿的行为等非正式的约束;一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制定、完善并执行准则规章的活动及制度建设。早期制度经济学派的创造人之一康芒斯认为,制度是指约束人的行为的集体行动;诺斯也把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的实施及其特点作为制度的重要构件。因此,制度既指准则也指准则的活动[1]。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建立制度伦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的需要。如果在设立经济、法律、政治等方面的制度时没有任何道德上的考虑,在这些制度中排斥任何伦理因素的影响,那么,合乎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要求的行为就可能同时违背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的外在压力强于伦理道德的外在压力,伦理道德的实际作用就会被大大衰减,道德建设就会被驾空,就不会落到实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同志所讲的制度“好”和制度“不好”就是对制度所作的道德价值评价。因此,加强制度伦理建设是当前道德建设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事实上,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许多制度和举措都在从根本上反映着制度伦理的要求。制度伦理从人类社会有序化、规范化发展目标中,揭示制度蕴含的公正、平等、自由、权利等伦理学意蕴,用以调节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及其利益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而且,制度伦理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制度变革与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诺斯说过:“一个社会的健全的伦理道德准则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活力的粘合剂”由于市场经济体现着各种利益之间的竞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造成经济上的不平等。由于经济不平等,出现贫富两极分化,金钱侵犯权利等现象。就是说,由于利益关系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竞争,加剧了伦理关系的紧张和冲突。为了合理调整利益关系,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实施一种以平等和公正为基础的制度安排成为日益迫切的要求。在此意义上,建立制度伦理成为制度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2]。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建设的内容

要解决上述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制度伦理建设,进行制度创新,也就是使一些伦理道德规范制度化,借助外在强制实践伦理原则。考虑到经济制度分为实现宏观层面的根本制度,中观层面的体制制度和微观层面的具体经济制度三个层面,因此我们在构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伦理也相应地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伦理是实现共同富裕;中观层面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伦理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微观层面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伦理是实现自主意识和公平竞争[3]。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所蕴含的根本伦理目标和价值取向,因此宏观层次上的市场经济制度伦理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大优越性所在,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体现。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人类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平等和共同富裕。因为,在公有制下,生产资料的占有才是可能和现实的,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起点上的公平竞争,最后结果的公平分配才是可能和现实的。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这就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伦理道德的价值,是社会主义道德理想和现实、目的和手段的高度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们都过上富足文明的好日子,共同富裕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伦理的根本价值目标。第二、自主性和公平性是市场经济制度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微观层次上的市场经济制度伦理是实现自主意识和公平竞争。马克思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作为权利主体,它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它们的交易是“自主自愿,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式的经济,而竞争的前提是自主和平等。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具体的制度伦理必须具有自主性和公平性。市场经济制度所坚持的分散化自主经营原则,强化了各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平等性原则唤起了人们对公正精神和有序竞争的渴求。市场经济制度的活力正是来自各经济主体的自主意识和公平的有序竞争。因此,实现自主意识和公平的有序竞争就构成了微观层次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伦理。总之,这三个层次的制度伦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宏观的制度伦理是中观和微观制度伦理的价值设定,中观和微观的制度伦理服从并体现制度伦理,体现出现行市场经济制度多蕴含的道德价值理想。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2-15.

[2]龚天平.论制度伦理的内涵及其意义[J].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2-2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