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科技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机械科技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机械科技论文

机械科技论文范文1

机械制造工艺中,对机械设计进行合理化处理是确保机械产品质量的关键,而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规模,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对机械设计进行研究。从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入手,对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合理化机械设计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为我国的机械制造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合理化;机械设计

1机械制造工艺流程

从整体角度来对机械制造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1制造程序

这一步骤主要是将原材料直接制作成半成品,处理重点是对原材料的材质及材料的利用率进行规划。对于机械制造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就一定要对材料的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只有提升机械制造工艺原材料的利用方式,才能真正降低生产成本。

1.2零件定位

在零件定位中,可以运用多种定位方式,而技术人员采用何种定位方式也会直接影响零件的质量。为了提升零件质量,技术人员要结合定位方式与零件的加工需求,按照标准开展零部件的加工工作,这也是增加机械制造企业产品销量的主要手段。

1.3技术程序

这一步骤是将制造工序中已经获得的半成品直接加工成符合客户要求的成品,技术程序的加工要求更精细,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更高。

1.4加工精度控制

技术人员在对零部件进行粗加工后,还要对半成品状态下的零部件进行细加工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加工的精度要求在于零部件的形状、尺寸及表面质量等因素,为了真正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技术人员需要利用误差控制措施进行合理选择,进而提升产品的精度。

1.5装夹

对零部件进行装夹是将零件直接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上,在零件的装夹操作中,技术人员要保证零件固定位置的准确性,在确定好位置后,技术人员还要利用相关设计对零件进行深层次的固定工作。

2机械制造设计工艺的基本原则

2.1综合性

从本质层面来说,合理化的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属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二者本身所属类别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也就产生了工作中的误差。基于此,技术人员要将综合性作为整个机械制造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总结传统机械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将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制造进行有机结合,以提升机械设计的整体质量。

2.2整体性

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合理化设计时,要先对机械设计的方案进行制定。在制定机械设计方案时,技术人员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从机械制造工艺的整体入手,在确保各个部件合理的基础上,制定多个机械设计方案,从这些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作为机械制造的最终设计方案。

3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合理化机械措施

3.1提高设计标准化

制造工艺的核心是机械设计标准化,也就是在相对统一的设计标准中,保证技术人员设计的机械零件结构、规格达到高度统一,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机械制造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机械零部件的质量,这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技术人员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合理化设计时,一定要充分重视机械零部件的质量,按照国家标准实现标准化设计,以提升机械零部件产品的设计水平和使用性能,只有提升机械生产企业与机械产品的竞争力,才能真正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

3.2运用绿色制造工艺

技术人员在进行机械设计时,要不断尝试引入新的设计理念,改进传统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真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机械设计与高新技术手段相结合。在机械制造企业运行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只有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在保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的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人员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绿色材料的使用方面,从原材料及生产工艺两方面入手,共同保证机械制造与设计的系统化发展。

3.3提升加工精度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客观差异是一定存在的,技术人员应尽量减少客观差异,以提高机械产品的精准度为准则,分析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确定机械制造中存在的潜在因素,以降低差异,提高防范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工精度。提高机械产品的加工精度关键在于对夹具进行调整,技术人员应采用先进的测量工具降低误差值,确定误差产生的原因。目前,机械零件产品出现加工误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机械内部应力、热变形及系统应力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内部应力和热变形两大因素。提高加工精度的流程如图2所示。

4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关键在于要有针对性地对机械设计进行分析,对机械生产过程进行合理分析,这两方面的分析都与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合理化要求有关,因此,技术人员为了保证机械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机械制造工艺的实际需求,系统性地分析各制造工序的注意事项,改进设计方法,根据工艺水平合理选择机械技术,保证机械设计与制造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更好地促进机械制造工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丰.机械制造工艺课考核方式的探索[C]//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2013.

[2]说明[C]//2008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征文论文集,2008.

[3]胡迎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探索[C]//2014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4]关于印发2008年《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有奖征文获奖论文名单及证书的通知[C]//2008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征文论文集,2008.

[5]倪森寿.《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设计》改革的实践与思考[C]//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2006.

[6]张志恒.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C]//2007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星火机床杯》工艺创新发展绿色制造节约型工艺有奖征文科技论文集,2007.

[7]叶文华,马万太.双语CAPP中机械制造工艺语言机器翻译研究[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03.

[8]王文,陈云升.一种新型车床回转夹具[C]//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1.

[9]王秀梅,王友林.试论增强《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实践性教学[J].淄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1,(03):103-104.

机械科技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农业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与国外在相关技术领域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也逐渐增多,要求农机专业人员不断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技术,以此来增强自己的科研开发能力,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发展。通过农业机械化专业英语学习,可以使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有所提高,这样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农机装备技术,更好地使所学知识与国际接轨。在工作中也能更好地掌握一些国外进口农机装备的使用、维修和保养技能。在学完本课程之后,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英语词汇及专业学术文章的写作方法与表达方式有较明显改善。

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农业机械化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中专业拓展类课程,通过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开设该课程目的是为了使本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农机类专业常用专业术语,掌握一些习惯英语表达,培养本专业学生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该课程属于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拓展模块的专业选修课,理论教学32学时,上课时间为大三下学期。所讲授内容主要节选自《农业工程英语》《机械制造专业英语》和《农业专业英语》。主要讲授专业类论文为主,论文都是与农业工程相关的内容。通过学习论文,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相关基础和前沿发展,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农业机械化专业英语特点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比较,具有自己的特点。专业人员在长期的运用中形成了独有的一些专业词汇如:backfurrow闭垄、deadfur-row墒沟、hydraulicpowersteering液压加力转向装置等。农机专业和其他专业英语一样在内容表达上也是要求客观性、准确性和精炼。常用句型较多,如Itisthat句型被动语态的使用也是一大特点。农业机械英语的翻译专业性较强,译者不仅要精通英语,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实际翻译中,只有将翻译技巧和方法合理、灵活地运用,才能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

四、农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

(一)兴趣式教学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利用科研或学术交流活动给学生提供从事农机专业英语活动的机会,会使他们认识到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富有专业性和趣味性的交流活动,在专业交流的过程中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专业英语表达和应用的重要性。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词汇是假借普通词汇而来的,如die、spring、house等词汇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在专业表达上有新的含义,抛出这些词后,让同学们自己发挥想象力,在农业工程中这些词能用来表达什么意思,在机械工程中指“模具”,house住所,套子,那springhouse合在一起是“弹簧套”,学生对这些常用词语被赋予新的词义表现出比较大的兴趣。根据学科前沿及时调整优化,同时保留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内容。选取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以及学科热点内容增补进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一个内容进行讨论。既增强了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又使学生成为知识传播者,增强了自豪感。

(二)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是被动式学习,学生很容易走神,往往造成学生在下面若无其事地从事自己的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由3~4名同学组成,把每次课程要讲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小组,由小组学生自己讨论授课形式,自己进行分工合作,分头查找资料,分工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录制微视频,上课时由学生向其他同学传授课堂内容,老师给予适时提醒和点评。每节课讲授结束后留10~20分钟进行讨论和提问,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增强学生和老师互相信任和理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是双向的,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负责监督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可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介绍科技论文的特点时,让4组同学分别准备口语题材的短文、文学题材的短文、新闻题材的短文和科技题材的短文,在课堂上分别进行论述各自题材语言表达、用词、语法特点等,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总结科技论文的特点,以后写作和翻译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改进考核方式

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是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主要由期末试卷判定,没有过多的考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会使一些学生平时不上课不听讲,考试临时突击也能拿高分,影响了授课效果。根据该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词汇多、实用性强的特点,围绕教学方法的改进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一些改进。平时成绩提高到占总成绩的50%,具体考核内容包括:课堂出勤,小组讨论发言情况,多媒体制作情况,课堂讲授表现,其他小组的评价等。上述内容每项占10%,每项都是百分制,而且每项都必须达到60分以上才算合格,才可以进行后续的期末考核。期末考试减少到占总成绩的50%,考核采用传统的试卷模式,考试内容由术语英汉互译部分、文献阅读理解、短文翻译。学期考试结果是90~100分段内的占20%、80~89分段的占29%、70~79分段的占20%、60~69分段的占31%,从成绩的分数段来看,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五、结语

农机专业英语专业术语多,专业性强,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与其他课程有所区别。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学习农机专业英语的正确方法,是作者在教学活动中一直在探究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兴趣式教学、反转课程+小组讨论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进入毕业设计做好了知识储备。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大大增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门课程的考核通过率大大提高,90分以上的成绩占到20%以上。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已送走五届毕业生,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林业专业英语”课程兴趣教学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5):48-50.

机械科技论文范文3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重构

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主要培养的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应根据应用型、技术型、地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趋势,设定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械在许多领域中呈现出高速化、轻量化、高效率、多功能以及环保节约等特点。机械设计课程应去掉比较陈旧的内容,增加与信息工程、人工智能等技术相关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举例中,增加当前国家关注度比较高的机械,比如航空航天装备、机器人以及数控机床等。此外,教学内容应与学校航空航天特色紧密联系。例如,在讲授齿轮传动时,标准齿轮压力角为20°,航空齿轮为增加抗弯能力,压力角为25°。

二、教学方法改革

1.学习兴趣培养

学习兴趣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关于机械工程发展史的书籍。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机械工程发展的来龙去脉,对一些机械设备得到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创建学习氛围,组织小组讨论机械的结构特点,在讨论后由老师给予点评以及适当的鼓励,来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

2.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不同将带来教学效果上的很大差异。例如,第一章讲述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可以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上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这样,可以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于齿轮传动以及轴承等章节,是机械设计课的核心内容,涉及到的计算比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困难。教师可以在讲授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通过板书将重要计算公式进行推导。

3.与科研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谈机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学生会觉得很抽象,理解比较浅显。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以自己做过的科研项目为例,分享一些科研经历。为学生讲解在科研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工程问题,怎么寻求的解决方案,运用了哪些机械设计课程中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更加了解这门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大多数院校机械设计课程的成绩是教师根据平时表现与期末试卷的成绩按照3:7的比例给出。这种考核方式比较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因此,降低期末考试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将本课程的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考核方式,更加适合机械设计这门课。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平时表现、章节论文及期末考试的综合。其中,平时表现占20%,章节论文占30%,期末考试占50%。章节论文的方向由教师规定,题目和内容由学生查阅资料自行拟定。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培养目标和学校特色,提高学生运用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的能力以及独立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成为学生课程学习的指导者和监控者,让教学服务于学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濮良贵,陈国定,吴立信.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孙启新,席平原.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科技资讯,2014(14):175.

机械科技论文范文4

对于机械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而言,所有机械设计类课程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但是这类课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枯燥,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纯粹按照严谨的理论体系进行教学,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觉得所学的知识一无所用。所以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灌输教学内容的理论意义、价值与应用,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也是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将教师的课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机械专业教师所研究的课题,无论是纵向或横向课题,在其所用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必定都存在与机械设计类课程非常贴切的内容,需要应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例如在解决某型号转塔冲床在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和噪声问题,就要了解机床的结构设计特点及工作原理,需要涉及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等课程的内容;要对机床的振动与噪声进行实际测量,需要掌握机械振动、机械测试与分析等课程有关的知识;为了对机床进行减振降噪,可以在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等课程中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总体而言,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尤其是横向课题,都有很多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值得与学生分析与探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工程应用价值。

二、在研究方案制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

目前针对工科专业的研究性教学而言,以“项目和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方式非常贴切现行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趋势。该教学模式可以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在讲课内容中要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工程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提炼工程主题,并将工程主题与教学重点内容结合起来。在进行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与讨论过程中,可以先介绍课题的来源、背景、研究需求和研究目标,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去查资料,阅读查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丰满有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然后,将学生带到企业,进入生产现场和使用现场,获得对所研究课题的感性认识,掌握和了解课题实际存在的问题,形成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的课外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工程技术人员的介绍以及教师的深入分析,使学生对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便于制定更为具体和合理的研究计划。例如在对某型号的路灯灯杆进行强度与可靠性研究时,可以运用力学知识进行理论计算,再进行实际测量,最后进行优化设计,这一过程几乎会涉及到机械设计类的所有课程。

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工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后学生可以掌握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很多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还需要2~5年时间的重新学习与培训,才能具备较好的工程素养,也才能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而造成企业人力与财力的浪费,使得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的文凭和学习成绩,而是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近几年本科教学大纲经历了至少两次修订,修订过程中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正在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其主要做法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实行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培养模式,其目标就是在工程应用、生产实际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与企业合作的课题中来,在项目研究与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就可以实现新大纲修订的宗旨,满足新大纲的要求。横向课题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或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来的技术难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课题的研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提升产品质量,产生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所以首先需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调研与查阅资料,包括设备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产品质量的评估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画图、识图、查阅文献的能力。确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之后,就要进行课题的研究,该研究过程往往历时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在此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大量的研究工作,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到的系统知识应用于理论计算,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了解理论研究的价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还可以从事实验分析和实际测试,不但可以在实验室对试样进行试验,进一步熟悉实验室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到车间进行实际测量,掌握现代测试仪器的操作和使用,并在试验和测试完成后,进行数据的处理工作;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手段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学习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有限元计算软件等进行结构的改进设计研究工作,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及时了解优化设计的效果,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让学生深度参与课题的研究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对机械专业学生而言,可以对实验应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类的重要课程和知识点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企业的产品、要求、技术、研发甚至市场都有比较全面的接触。这样对毕业生就业而言,所提供的参与这些企业课题研发的经历,对企业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学生一旦进入相关行业,马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能够独当一面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工程问题。

四、在项目成果的总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可以了解企业的技术改进与研发过程,可以应用到所学的很多知识,也可以掌握很多新的思想、理念、方法和研究手段,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通过对项目的总结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项目研究过程还包括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尤其是需要对照预期的研究指标进行分析与汇总,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一过程可以提供学生撰写总结报告、学术论文与专利的机会。相对于知识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目前对这种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甚至不作要求,一般总是认为本科生没有能力独立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但实际上对很多学生来说,只要阅读过一定数量的科技文献,再经过一定的指导和锻炼,加上教师的认真修改,本科生完全可以发表学术论文,甚至是质量较高的国际论文。相对于较为专业的学术论文而言,撰写专利,尤其是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只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再加上一定的指导,应该可以完成专利的授权,这一点对将来学生在企业工作非常有利。目前所有大学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工科学校来说这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主课堂,对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从参与的课题中提炼新的内容,作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也可以将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参加各项科技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通过竞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才能。

五、结语

机械科技论文范文5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确保普通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普遍认可的质量标准的重要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工程教育创新与改革,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新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1]。西安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以及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自2017年以来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条标准为导向,积极组织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西安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自热科学、机械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所涉及到基础课、专业课繁多。其中,毕业设计是全面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专业培养与学校培养目标能否达成最为关键的一环[3-5],毕业设计作为毕业生踏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练兵”“军演”,是衔接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重要纽带与桥梁,是毕业完成角色转变的关键环节,是检验毕业生是否合格的关键依据,也是企业挑选人才的重要参考。因此,本专业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为依据,结合以往指导毕业设计所积累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加强毕业设计选题与审核

选题之前,针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应认真做好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思想动员,组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认真学习新修订的《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相关内容、《工程教育认证办法》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指南》,强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学生、对教师以及对学院乃至学校发展重要性及必要性,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纲,合理、规范推进每一步工作。导师在选题时应因材施教,鼓励指导教师结合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类型制定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难度适当、工作量饱满、能激发毕业生对毕业设计兴趣的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题目初定之后,院系应邀请校外企业专家与本校指导教师组成专家评议小组按照图1所示的表格对毕业设计题目的课题来源、难易程度、工作量以及与工程的结合程度进行逐一审核,并对存在异议的题目给出建设性意见。学生选题之时,实行网上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制。先由学生选择题目与导师,再由导师选择学生,对于落选学生与导师进行二次选择与分配,最大程度让导师与学生双方都能得到一个满意的选择结果,从而充分调动导师、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2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毕业质量保障监督

毕业设计没有固定上课时间、教师指导时间,各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学校监督难度大、导师对学生指导“放羊”现象。因此,为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首先应提升导师自身专业水平、职业道德,要求导师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尤其加强导师责任心建设,把毕业生对导师的评价作为导师职称评聘与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本专业严格落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校、院(部、系)、系(教研室)三级督导体制,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对每一位毕业生实行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在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设计提交阶段均安排检查,中期考核采用小组答辩的形式,并要求导师在各个指导环节都要网上留痕。学院则在选题、中期、答辩、成绩审核等多个阶段进行抽查。毕业答辩时学院则认真组织推行毕业设计(论文)二次答辩(每个答辩小组的后两名参加二次答辩),对学生的学业严加督促,进一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3聘用校外导师,加强校企联合

工程教育认证鼓励导师与学生到企业去寻找源于实际工程问题的毕业设计题目,并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企业专家进行指导。针对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与企业工作经历缺乏的弊端,本专业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方式,实行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优势互补的优势。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选题,保证选题紧密结合实际,研究背景与工程意义明确。毕业设计过程中,对于非卓越班的学生采用定期邀请校外导师入校指导、学生定期向校外导师汇报进展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对于卓越班的学生则委派到企业中去锻炼实践,在校外导师的亲身指导与校内导师的监督下完成毕业设计。

4加强学生满意度和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

建立毕业生学业满意度评价制度。每年召开毕业班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毕业班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对导师指导过程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加强对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校友会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往届毕业生的工作与其毕业设计题目的相关程度,以及他们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5结论

本文以西安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背景,简述了本专业近年来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做的改革与探索。经过认真总结发现以下结论:通过加强毕业选题的审核力度,从源头上消除了毕业设计质量差的根源。通过提升教师素质,加强质量保障监督,确保了对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控制与毕业设计质量的监督。通过聘用校外导师加强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就业率。通过以上改革与探索,本年度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总体质量相较往年有了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栗俊广,白艳红,张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食品工艺学实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轻工科技,2017(5):140-141.

[2]郑杰,刘曼,刘琼,窦益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J].轻工科技,2017(6):193-195.

[3]徐进,王树根,付少海,等.工程认证背景下轻化工程毕业设计探索与总结[J].科教导刊,2019(3):22-23.

[4]缑瑞宾,张春雨,张雅晶,等.基于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9,33(2):93-98.

机械科技论文范文6

突出工程观点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应用工程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有着理论课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特点是观察目标明确、清晰,原理结构易懂、有针对性,可动手操作等。我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并将实际结果和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纳总结。如动平衡实验、螺栓组连接实验等几个验证性实验,目的就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应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是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是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是对学生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检查。在此过程中,前一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会显露出来,因此这是系统培养和强化学生工程观点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将单个零部件的设计与整机设计结合起来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零部件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它们要相互连接、配合形成系统进行工作。因此,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决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进行单个零部件的设计,而是面向实际机械系统的设计。但目前国内高校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在编排上都是以零部件进行分块讲解,各个零部件之间没有很好地建立有机的联系,学生在学完整个课程之后虽然能够进行单个零部件的设计,但面临整机设计中的零部件之间相关问题设计往往无所适从。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每讲到某一个零部件的设计时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详细介绍一下该零部件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关系、设计中如何进行相互协调等。

合理使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在多个校区建立了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多媒体教室,能保证全校机械设计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从2000年开始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工作,完成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程基础》、《机械设计》三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所用素材内容丰富、经典生动,学生反映良好,使用方便省时高效;使教师授课空间由二维的黑板扩展到了更真实、自然的多维空间,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克服难点理论课加强启发式,采用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并辅以配套电子版教材,帮助学生听课与复习;习题课通过抓住典型习题,举一反三,以点带面;讨论课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使学生在分析能力提高中理解重点;实验课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动手能力提高中突破难点。

3建设“机械设计”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利用校园网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课件、学习指导、复习思考题、练习题等大量的学习资源,节省了学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开放主题的小论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于学时的限制,在讲授机械发展史等内容时,只能给学生一些很粗浅的认识。我们尝试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自学,并且给学生获取比教材上内容更丰富和具体的知识的途径,要求学生以“各种机械的发展史”为主题写成学习小论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各种机器的相关技术及发展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完成了诸如“机器人的发展”“、抽油机的发展”、“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轮式拖拉机的发展”等小论文的写作,并编辑成册,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机械设计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为背景,以强化设计型、综合型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我们将原“机械设计”的实验环节从课程中剥离出来,于2006年构建了单独设置、学分单列的机械设计实验课程,并新编了“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和“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大纲”,按五大模块体系设置了5个实验项目,其中:创新设计型实验1个,综合型实验3个,验证型实验1个。对每个实验项目规定了难度等级,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完成3个实验项目,其中包括2个必做项目和1个选做项目,便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依托西南地区较早建立的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我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创新需求自由申请项目,也可申请参加教师从现有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研究课题中细化出来的项目或企业界设立的项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机械基础教学部配备指导教师。近几年来,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优秀作品曾多次获得四川省“挑战杯”、全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奖项以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冠、亚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组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提高学位,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安排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对新进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并订有明确具体的培养计划,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过好教学关。要求新进教师必须经过听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指导课程设计、试讲、点评、讲近机类课程等阶段后,才能讲机类课程。经常开展有关本课程的教改与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以及老教师示讲、试讲等教学法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勇于创新,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本课程组主持或参加的校级及省教育厅立项的课程建设与教改研究项目。另外,加大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把不同经历的教师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使教师间共同磋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机械科技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解决办法

1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知识、技能及其运用能力的综合性检验;是一次全面考核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知识、设计能力、加工能力和个人专业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1]。同时,也是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对本专业在优化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方面具有指导性意义[2]。

2“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

2.1学生技能单一。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综合了理论知识、软件运用能力和加工技能。通过近两年该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情况来看,选题难度不好把控,学生专业技能参差不齐,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在软件绘图和加工技术方面不一定强,加工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理论基础又较薄弱,在基础理论、软件运用和加工技能都很全面的学生很少。所以在选题方面给指导教师带来很大困惑,能写设计说明书的学生加工不出零件,能加工零件的学生写不出设计说明书;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毕业设计形式高五花八门。由于人才应用市场要求“数控技术”专业学生需具有操作机床、编制加工工艺、编写加工程序和造型设计等综合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现代岗位对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偏离了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2.2选题单一问题该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由指导教师提供,也有极少数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水平创新设计课题。这种主要由教师提供课题的方式,一方面对学生不一定合适,学生不一定感兴趣,甚至实用性不强;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写不出有价值的毕业设计论文。

2.3毕业设计安排不合理。由于高职院校采用2.5+0.5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两年半,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该院学生一般在第五学期十一月份中后期到十二月份底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指导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毕业期间学生需参加“创新创业职业培训”,参加各招聘单位的宣讲会和面试等,没有集中、完整的指导时间;二是毕业设计题目是以个人为单位,每位学生的题目都不一样,该院“数控技术”专业每届在100人左右,给指导老师出题增加很大难度;三是学生指导教师除了辅导学生毕业设计,还承担了每周十四至二十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大多数只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QQ、微信和邮箱进行指导,效果大打折扣;四是实训设备不足,切削加工机床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正常上课时间都安排有教学任务,零件加工环节只能安排在周末进行,指导教师连续疲劳上班影响工作效率;五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该院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每指导一位学生按照4个课时量计算,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且与毕业设计质量、设计题目的难易无关。

2.4毕业设计质量不高。该院毕业设计因受“创新创业培训”和项岗实习相关事宜,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难以保证;且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量大,不能及时有效指导学生;又因实训设备不足,指导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另外,随着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学生基础薄弱,在计算、绘图、标注和格式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造成要完成一篇合格的毕业设计论文困难重重。该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存在这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平时缺乏相应训练,不知如何开题;二是毕业设计论文的最优方案达不到要求,部分学生的工艺方案选择不符合加工要求;三是论文可读性差,对数控专业的专业俗语理解不到位,专业俗语使用不当;四是语言表达不清,逻辑混乱,不知所云;五是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文中字体不统一,字号大小不规范;六是绘图不标准,线型使用不当,尺寸、公差标注混乱不清;七是制定工艺规程文件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等。

2.5学生对毕业答辩不重视。通过近两年该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答辩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不熟悉,对毕业设计涉及到的知识点和重难点问题缺乏研究,遇到问题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复制,不加以消化整理,导致答辩时答非所问;二是缺乏相应的培训或模拟演练,学生心理紧张,答辩时语无伦次,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三是回答问题抓不住重点,避重就轻,问题说明不清楚;四是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认识片面,不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认为毕业答辩只是走走过场,答辩时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3“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问题的解决办法

3.1优化教学实施计划。针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近几年学生毕业设计出现的情况作以下调整:一是重新制定教学实施计划制定,加重“机械制图”“互换性及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等核心课程课时比例,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强化训练,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二是如“AutoCAD绘图”“UG”等软件课程从二维绘图到三维造型逐级开设,开放计算机机房,充分利用下午课余时间、晚自习和周末安排学生进行绘图练习,提高学生图形绘制速度和能力。三是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从二级减速器测绘到车、铣单一零件图设计加工,再到配合件或者车铣综合零件设计加工,每学期难度递增,第四学期按照毕业设计要求进行课程设计。这一过程既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可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到第五学期毕业设计时,学生能快速、规范、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四是增加实训课时,保证学生在实训室操作工时量,提升学生机械加工技能,保证零件加工质量;即使在实训设备不增加的情况下也能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零件的加工。五是实训时间分散安排,保证每学期都有二至三周的数控车项目集中实训和数控铣项目集中实训,既解决了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又保证了学生实训的课时量。如此安排学生不仅不会忘记机床操作,而且技能也得到不断提高。

3.2多渠道选题。针对该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课题渠道单一、不适应和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根据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结合高职学生有个性、思想活跃等特点,采用教师出题和学生自主创新设计选题等方式,既适应了各个层次学生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兴趣,他们会积极主动查资料、搞研究、讨论等,从原来的老师催促学生转变为学生主动找老师,从而更容易产生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

3.3合理安排,保证辅导质量。合理安排主要有两方面的安排:一是毕业设计时间的安排。毕业设计涉及到绘图零件图、编写设计说明书和零件加工等内容,毕业设计的时间尽量集中安排在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完成,各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时间段完成开题报告、绘制图形、编写设计说明书和加工零件等环节,零件加工环节由教研组统一协调安排,以指导教师所带的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个时间段进行加工,期间实训室不再安排其他教学实训。二是指导教师工作量的安排。该学期开学前做好教学安排,负责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尽量安排毕业班或者有课程设计班的课程,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避免学生有问题找不到指导教师的情况发生,指导教师随时可以对学生的不合理设计进行纠正。特别是零件加工环节,时间安排不当或者指导教师不在现场,导致学生编制的工艺规程不合理,引起一些工件质量问题和操作安全事故。“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很多问题在QQ上、微信里和电话中表达不清楚,学生更难以接受,必须要指导教师参与,进行现场指导,通过绘图、仿真、演练等形象的手段才能解释清楚。

3.4执行统一论文模板。制定规范的毕业论文模板,供指导教师和学生参考,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既是一种约束,又可带来很多方便。一是辅导老师参照统一模板加强指导,二是学生根据模板能快速、高效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一篇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由封面、目录、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多部分内容构成,每个部分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并且有相应的字体和格式要求。该院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至少十五万字以上,规范统一模板后,能很好地呈现论文的主题和结构等,有助于指导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审视,从而更好、更快地把握毕业论文关键内容,很大程度上减少由于排版混乱造成的阅读障碍。3.5严格审查,模拟演练答辩学生毕业答辩需准备PPT,指导教师应严格审查内容,审查PPT七个板块的内容。第一板块是封面,包括毕业设计题目、答辩人、指导教师和答辩日期;第二板块能清楚阐述答辩的主要内容和要点目录页;第三板块是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答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需要自己找出重点和难点问题;第四板块是对于毕业设计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做一个简略介绍,一定要理清思路,逻辑清晰;第五板块是重头戏,着重讲解自己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学生必须弄懂论文内容和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讲解自己到底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研究成果;第六板块是毕业设计总结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第七板块是致谢。模拟演练是提高毕业答辩和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答辩,学生之间相互做答辩评委,指导教师参与。通过一轮练习,一方面指导教师和同学可以帮助学生纠正答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原本没有考虑到的专业问题,发现图形中和标注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模拟答辩能够克服学生在台上的心理障碍,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和表达水平,在正式答辩时不会出现语无伦次、思路混乱、不知所云等现象发生。既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和论文答辩质量,又使学生有成就感和获得感,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丰收”。

4结束语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和训练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和成果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3-4],对该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并积极提出改革措施,使学生能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新设计,提升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养,为在将来的人才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和在工作岗位上有突出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该院“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目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颖强,李征,刘岚,等.本科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建议[J].机械设计,2018,35(S2):97-100.

[2]许彧青,程巧娟,商振,等.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化考核体系研究[J].机械设计,2018,35(S2):171-173.

[3]孙慧,贺镕珺,唐金花.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探讨:以湖南高职院校为例[J].南方农机,2018,49(15):122-123.

机械科技论文范文8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的设置是我国农业机械专业学位制度的完善,也是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举措,它主要为农业机械化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业机械化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自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农业推广硕士设置农业机械化领域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就获得了此领域招生及授予学位的权利,并随之制订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但由于农业推广硕士本身具有成人性、业余性、对口性、速成性等特点[1],加之农业机械化领域报考群体小,生源类型多,报考人员所从事的专业方向各异,其原有专业背景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使得现有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突破现有的培养模式,建立适合的农业机械领域推广硕士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对于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很有必要。

一、农业机械化专业特点及其对农业推广硕士的目标要求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服务领域已逐渐扩大,从单一农田作业机械化扩展到农、林、果、牧、渔多种经营全方位的机械化,并贯穿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生产作业和产后农副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的机械化、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检测与控制。农业机械服务领域的扩大,非常直接地给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战线上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这就是要根据农、林、果、牧、渔各业生产、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生活的需要,示范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知识,指导农业生产人员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利用资源,增加产品产量,改善品质[2]。华中农业大学依据服务农业机械化领域的这种要求,本着树立“大农业大农机”的思想,在农业机械化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其学科研究领域的设置涵盖农业工程主要领域,包含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以及农业装备自动化与测控等专业方向,其中除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外,其它各方向均是围绕着农业机械全程机械化体系开展学科研究和推广服务。

农业机械化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包括学术型硕士学位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农业全程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研究与设计、使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农业机械设计,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更多地是注重他们的教学、科研等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限制在一个较窄的领域,较难适应目前农业机械化产业发展的需求,难以胜任农业推广系统职业的要求。

农业机械化领域的推广硕士是具有专业背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等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与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工科硕士是属于同一层次,但它主要为农业机械推广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及相关人文、管理和社会知识,能够从事农业机械设备推广、技术服务、农村发展、行政管理及农业机械教育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即它更侧重于应用。其知识结构应突破现行的农业机械工科硕士的培养框架,课程体系在专业性的基础上以农业机械生产系统的整体性为依据进行综合设计,并达到机与电、农机与农艺、技术与管理三个相结合,强调知识面宽,相关知识丰富。他们要了解我国农业、农业机械以及农村的发展状况,了解农民的心理,了解农村社会,因此他们不仅要掌握现代农业机械推广理论和方法,还要掌握农村社会学、农民心理学、农业系统学以及农村政策法规、农业机械产品市场营销、金融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由于农业机械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收集、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农业推广人员应能主动汲取各种信息,并且能将科学技术进行物化[3],这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与各方沟通协调能力,才能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二、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课程体系基本状况分析

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科专业的特点,突出学校的专业特色,综合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生源特点和区域特点,既要符合总体目标又应能体现专业特色。华中农业大学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于2006年对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是针对学校该领域推广硕士招生生源主要来自于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农业机械化工程方向,包含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部门、管理部门以及农业机械类大、中专科学校等单位在职人员;另一个是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方向,这个方向主要包含各级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管理部门及沼气工程建设部门等单位在职人员。在确定了专业方向的基础上,根据总体目标将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三大类,其中公共课设置上,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开设了政治理论课;针对农业和农村的特点,开设了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和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等课程。此外,还通过外语课的开设使他们能够提高外语水平,具有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的能力。

专业领域主干课则考虑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研究领域,通过开设“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进展”这门课,使学生能较多地掌握有关农业全程机械化学科技术前沿知识和相关信息;为了兼顾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通用性,并使学生能掌握解决农业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开设了试验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以及信息技术与应用三门课程。选修课开设了现代农业工程专题、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分析与建模、生物质能新技术专题、环境工程、推广心理学、科技论文写作等,兼顾了两个专业方向,使学生掌握相应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该培养方案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偏于“统一化”,缺乏特色。由于农业机械领域推广硕士生源面窄、量少,为了便于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时大多数课程与农业推广硕士其它领域统一安排,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不多,农业机械化工程方向仅有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进展、现代农业工程专题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三门课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方向仅有生物质新技术专题和环境工程两门课程。由于农业机械化领域的特殊性,目前从事相关工作的大多数在职人员的基础学历专业并不是农业机械化工程或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特色不明显的课程使其知识结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p#分页标题#e#

2.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脱离实际。农业推广硕士在读人员都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成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希望所学的内容能对他们的工作具有指导性。但目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没有完全体现出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特色,大部分照搬书本上的理论,甚至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脱离学生学习需求、脱离学术前沿,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阻碍着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学方式偏于“培训化”,缺乏多样性。目前在农业推广硕士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仍以“授课式”教学为主要形式,加之针对在职人员确定的分段式教学的特点,使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偏于“培训化”,仅满足于知识的简单传递,缺乏案例教学、探究教学和远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除此以外,目前担任农业推广硕士教学工作的教师绝大部分是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师,其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离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

三、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课程体系完善与创新的思考

(一)课程体系在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体现特色

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在遵循“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和专业学位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培养,强调专业技术职业本身所特有的知识基础,加强实务训练,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强化,能掌握相应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考虑到生源的特点,在公共课设置上仍兼顾本校农业推广硕士其它学科领域,保持原有的课程结构。在专业领域主干课中加强专业特色,兼顾农业机械化工程和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两个专业,将原来属于选修课程的“现代农业工程专题”纳入专业领域主干课中,并增加有关农村能源方面的专题内容,使学生全方位了解农业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并通过“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进展”这门课程掌握学科前沿技术,而原培养方案中的“试验设计方法”可纳入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可根据专业方向进行模块化设计,具体可分为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模块、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模块和公共选修课模块。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模块可设置“高等农业机械化管理”、“机电一体化”、“高等农业机械学”等课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模块可设置“生物质能新技术专题”、“环境工程”、“新能源技术专题”、“能源系统工程”等课程,公共选修课模块中可设置“农业推广典型案例分析”、“试验设计方法”、“农业推广项目评价”、“推广心理学”、“科技论文写作”以及“讲演与口才”等课程。

(二)课程内容在基础性、实践性、先进性和学科交叉性的基础上突出对实践的指导性

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习目的是希望能通过学习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据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不仅要突出基础性、实践性、先进性、学科交叉性,而且还要结合生源特点、农业机械化领域各方向发展趋势及目前面临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学术讲座、学科前沿知识研讨,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可使学生通过概念、抽象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移植、借鉴、改良和创新,然后对掌握的知识进行筛选、过滤、整合和巩固,重新构建一个具有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实践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使学生能有效地将所学新知识及时地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并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