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科技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机械科技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机械科技论文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研究

摘要:

在机械制造工艺中,对机械设计进行合理化处理是确保机械产品质量的关键,而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规模,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对机械设计进行研究。从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入手,对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合理化机械设计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为我国的机械制造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合理化;机械设计

1机械制造工艺流程

从整体角度来对机械制造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1制造程序

阅读全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设计探索

【摘要】本文以西安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背景,以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与质量为根本,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提升导师素质、加强企业联合、完善领导督导、实习实践等多个过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力求达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升毕业生专业水平、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及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确保普通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普遍认可的质量标准的重要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工程教育创新与改革,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新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1]。西安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以及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自2017年以来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条标准为导向,积极组织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西安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自热科学、机械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所涉及到基础课、专业课繁多。其中,毕业设计是全面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专业培养与学校培养目标能否达成最为关键的一环[3-5],毕业设计作为毕业生踏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练兵”“军演”,是衔接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重要纽带与桥梁,是毕业完成角色转变的关键环节,是检验毕业生是否合格的关键依据,也是企业挑选人才的重要参考。因此,本专业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为依据,结合以往指导毕业设计所积累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加强毕业设计选题与审核

选题之前,针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应认真做好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思想动员,组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认真学习新修订的《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相关内容、《工程教育认证办法》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指南》,强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学生、对教师以及对学院乃至学校发展重要性及必要性,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纲,合理、规范推进每一步工作。导师在选题时应因材施教,鼓励指导教师结合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类型制定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难度适当、工作量饱满、能激发毕业生对毕业设计兴趣的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题目初定之后,院系应邀请校外企业专家与本校指导教师组成专家评议小组按照图1所示的表格对毕业设计题目的课题来源、难易程度、工作量以及与工程的结合程度进行逐一审核,并对存在异议的题目给出建设性意见。学生选题之时,实行网上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制。先由学生选择题目与导师,再由导师选择学生,对于落选学生与导师进行二次选择与分配,最大程度让导师与学生双方都能得到一个满意的选择结果,从而充分调动导师、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2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毕业质量保障监督

毕业设计没有固定上课时间、教师指导时间,各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学校监督难度大、导师对学生指导“放羊”现象。因此,为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首先应提升导师自身专业水平、职业道德,要求导师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尤其加强导师责任心建设,把毕业生对导师的评价作为导师职称评聘与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本专业严格落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校、院(部、系)、系(教研室)三级督导体制,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对每一位毕业生实行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在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设计提交阶段均安排检查,中期考核采用小组答辩的形式,并要求导师在各个指导环节都要网上留痕。学院则在选题、中期、答辩、成绩审核等多个阶段进行抽查。毕业答辩时学院则认真组织推行毕业设计(论文)二次答辩(每个答辩小组的后两名参加二次答辩),对学生的学业严加督促,进一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阅读全文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

【摘要】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本文根据应用型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并结合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与教学实践经验,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得课程更适合于应用研究型高校。本文的研究为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重构

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主要培养的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应根据应用型、技术型、地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趋势,设定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械在许多领域中呈现出高速化、轻量化、高效率、多功能以及环保节约等特点。机械设计课程应去掉比较陈旧的内容,增加与信息工程、人工智能等技术相关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举例中,增加当前国家关注度比较高的机械,比如航空航天装备、机器人以及数控机床等。此外,教学内容应与学校航空航天特色紧密联系。例如,在讲授齿轮传动时,标准齿轮压力角为20°,航空齿轮为增加抗弯能力,压力角为25°。

二、教学方法改革

1.学习兴趣培养

学习兴趣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关于机械工程发展史的书籍。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机械工程发展的来龙去脉,对一些机械设备得到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创建学习氛围,组织小组讨论机械的结构特点,在讨论后由老师给予点评以及适当的鼓励,来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

阅读全文

农业机械化专业英语特点及教学方法

[摘要]面对智能农业装备的快速发展,农机专业英语需要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运用专业外语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根据农业机械化专业英语的特点、结合岗位需求和培养要求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采用兴趣式教学方法,学生为主导,结合学习内容来激发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通过反转课程和小组讨论方法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备课环节增强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探索,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增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农业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与国外在相关技术领域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也逐渐增多,要求农机专业人员不断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技术,以此来增强自己的科研开发能力,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发展。通过农业机械化专业英语学习,可以使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有所提高,这样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农机装备技术,更好地使所学知识与国际接轨。在工作中也能更好地掌握一些国外进口农机装备的使用、维修和保养技能。在学完本课程之后,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英语词汇及专业学术文章的写作方法与表达方式有较明显改善。

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农业机械化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中专业拓展类课程,通过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开设该课程目的是为了使本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农机类专业常用专业术语,掌握一些习惯英语表达,培养本专业学生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该课程属于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拓展模块的专业选修课,理论教学32学时,上课时间为大三下学期。所讲授内容主要节选自《农业工程英语》《机械制造专业英语》和《农业专业英语》。主要讲授专业类论文为主,论文都是与农业工程相关的内容。通过学习论文,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相关基础和前沿发展,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农业机械化专业英语特点

阅读全文

培育及提升机械设计能力

作者:朱维兵 单位:西华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突出工程观点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应用工程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有着理论课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特点是观察目标明确、清晰,原理结构易懂、有针对性,可动手操作等。我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并将实际结果和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纳总结。如动平衡实验、螺栓组连接实验等几个验证性实验,目的就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应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是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是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是对学生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检查。在此过程中,前一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会显露出来,因此这是系统培养和强化学生工程观点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将单个零部件的设计与整机设计结合起来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零部件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它们要相互连接、配合形成系统进行工作。因此,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决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进行单个零部件的设计,而是面向实际机械系统的设计。但目前国内高校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在编排上都是以零部件进行分块讲解,各个零部件之间没有很好地建立有机的联系,学生在学完整个课程之后虽然能够进行单个零部件的设计,但面临整机设计中的零部件之间相关问题设计往往无所适从。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每讲到某一个零部件的设计时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详细介绍一下该零部件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关系、设计中如何进行相互协调等。

合理使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在多个校区建立了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多媒体教室,能保证全校机械设计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从2000年开始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工作,完成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程基础》、《机械设计》三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所用素材内容丰富、经典生动,学生反映良好,使用方便省时高效;使教师授课空间由二维的黑板扩展到了更真实、自然的多维空间,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克服难点理论课加强启发式,采用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并辅以配套电子版教材,帮助学生听课与复习;习题课通过抓住典型习题,举一反三,以点带面;讨论课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使学生在分析能力提高中理解重点;实验课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动手能力提高中突破难点。

3建设“机械设计”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利用校园网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课件、学习指导、复习思考题、练习题等大量的学习资源,节省了学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全文

基于教学能力的机械设计论文

一、在理论教学中灌输科研项目研究的前瞻性

对于机械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而言,所有机械设计类课程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但是这类课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枯燥,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纯粹按照严谨的理论体系进行教学,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觉得所学的知识一无所用。所以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灌输教学内容的理论意义、价值与应用,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也是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将教师的课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机械专业教师所研究的课题,无论是纵向或横向课题,在其所用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必定都存在与机械设计类课程非常贴切的内容,需要应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例如在解决某型号转塔冲床在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和噪声问题,就要了解机床的结构设计特点及工作原理,需要涉及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等课程的内容;要对机床的振动与噪声进行实际测量,需要掌握机械振动、机械测试与分析等课程有关的知识;为了对机床进行减振降噪,可以在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等课程中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总体而言,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尤其是横向课题,都有很多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值得与学生分析与探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工程应用价值。

二、在研究方案制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

目前针对工科专业的研究性教学而言,以“项目和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方式非常贴切现行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趋势。该教学模式可以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在讲课内容中要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工程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提炼工程主题,并将工程主题与教学重点内容结合起来。在进行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与讨论过程中,可以先介绍课题的来源、背景、研究需求和研究目标,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去查资料,阅读查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丰满有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然后,将学生带到企业,进入生产现场和使用现场,获得对所研究课题的感性认识,掌握和了解课题实际存在的问题,形成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的课外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工程技术人员的介绍以及教师的深入分析,使学生对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便于制定更为具体和合理的研究计划。例如在对某型号的路灯灯杆进行强度与可靠性研究时,可以运用力学知识进行理论计算,再进行实际测量,最后进行优化设计,这一过程几乎会涉及到机械设计类的所有课程。

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工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后学生可以掌握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很多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还需要2~5年时间的重新学习与培训,才能具备较好的工程素养,也才能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而造成企业人力与财力的浪费,使得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的文凭和学习成绩,而是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近几年本科教学大纲经历了至少两次修订,修订过程中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正在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其主要做法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实行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培养模式,其目标就是在工程应用、生产实际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与企业合作的课题中来,在项目研究与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就可以实现新大纲修订的宗旨,满足新大纲的要求。横向课题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或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来的技术难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课题的研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提升产品质量,产生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所以首先需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调研与查阅资料,包括设备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产品质量的评估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画图、识图、查阅文献的能力。确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之后,就要进行课题的研究,该研究过程往往历时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在此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大量的研究工作,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到的系统知识应用于理论计算,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了解理论研究的价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还可以从事实验分析和实际测试,不但可以在实验室对试样进行试验,进一步熟悉实验室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到车间进行实际测量,掌握现代测试仪器的操作和使用,并在试验和测试完成后,进行数据的处理工作;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手段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学习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有限元计算软件等进行结构的改进设计研究工作,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及时了解优化设计的效果,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让学生深度参与课题的研究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对机械专业学生而言,可以对实验应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类的重要课程和知识点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企业的产品、要求、技术、研发甚至市场都有比较全面的接触。这样对毕业生就业而言,所提供的参与这些企业课题研发的经历,对企业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学生一旦进入相关行业,马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能够独当一面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工程问题。

四、在项目成果的总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型媒体形态,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信息海量等优势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但新媒体不具备传统媒体苦心经营多年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尤其在学术传播领域,学术期刊的权威性不可替代。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学术领域主要传媒的学术期刊不能置之度外,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在国家战略层面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媒体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浦尔教授提出的,是指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作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是期刊的立脚之本,学术期刊一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而且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国内期刊从业者对媒体融合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吉海涛等探讨了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的组建方式、运行模式、风险防范及保障制度;傅晓琴认为学术期刊应坚持内容为主、技术为辅的原则,促进期刊内容资源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指出,科技期刊在与新媒体融合中要有发展战略,因刊制宜,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融合之路;徐亟等认为在新媒体时代,期刊编辑部要开拓除传统的科技信息出版功能之外的市场空间,不能原地观望,要有探索的勇气,抓住一切机会,才能让科技期刊重拾市场主体地位。《机械工程学报》作为国内机械工程领域的学术期刊,承载着报道和传播机械工程领域及其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应用的优秀科研成果的使命;但是截至目前,国内机械类学术刊物尚没有新媒体发展的经验可借鉴。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本文拟以《机械工程学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践探索为例,探讨适应自身特点的发展对策,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1.1学术期刊的传播劣势

学术期刊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期刊的传播方式始终比较单一,不管是通过大型的数据库出版商,还是建立期刊自身网站,其最普遍的做法是纸刊内容原封不动地数字化,而且在传播方式上与纸刊大同小异,主要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出版商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大,呈现出海量化的特点,学术期刊经历着从以纸版出版向网络出版再到知识出版为主的转变,科研工作者在搜索学术文章时,不再关心出自哪一本期刊,而是在哪一家数据库出版商可以查询到更多的相关知识点。这种传播的转变也使得学术期刊的品牌在削弱,内容特点很难有效地凸显出来。

1.2学术期刊的内容优势

“内容为王”是办刊人追求的目标和采取一切办法、措施与行动所得到的结果,尤其学术期刊的内容是经过多层把关才进入发行渠道的,其优势主要依托3个方面:一是投稿文章具有较好的学术质量。目前,高等院校的师生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是学术期刊的主要作者群,他们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确保了文章的高学术质量。二是强大的评审专家队伍。学术期刊在选用文章时,通常采用同行评价的办法,只有通过同行评价的文章才能刊登,这就从评价体系上确保了刊登文章的学术质量。三是编辑部选题策划及“三审制”。优质的文章是基础,优秀的编辑是主体,良好的选题策划和出版制度是保障。这3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学术期刊不同于其他期刊的优势所在。

1.3新媒体对学术期刊的影响

阅读全文

农机化领域课程研究

本文作者:袁巧霞 张终 谭鹤群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的设置是我国农业机械专业学位制度的完善,也是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举措,它主要为农业机械化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业机械化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自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农业推广硕士设置农业机械化领域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就获得了此领域招生及授予学位的权利,并随之制订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但由于农业推广硕士本身具有成人性、业余性、对口性、速成性等特点[1],加之农业机械化领域报考群体小,生源类型多,报考人员所从事的专业方向各异,其原有专业背景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使得现有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突破现有的培养模式,建立适合的农业机械领域推广硕士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对于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很有必要。

一、农业机械化专业特点及其对农业推广硕士的目标要求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服务领域已逐渐扩大,从单一农田作业机械化扩展到农、林、果、牧、渔多种经营全方位的机械化,并贯穿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生产作业和产后农副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的机械化、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检测与控制。农业机械服务领域的扩大,非常直接地给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战线上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这就是要根据农、林、果、牧、渔各业生产、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生活的需要,示范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知识,指导农业生产人员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利用资源,增加产品产量,改善品质[2]。华中农业大学依据服务农业机械化领域的这种要求,本着树立“大农业大农机”的思想,在农业机械化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其学科研究领域的设置涵盖农业工程主要领域,包含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以及农业装备自动化与测控等专业方向,其中除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外,其它各方向均是围绕着农业机械全程机械化体系开展学科研究和推广服务。

农业机械化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包括学术型硕士学位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农业全程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研究与设计、使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农业机械设计,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更多地是注重他们的教学、科研等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限制在一个较窄的领域,较难适应目前农业机械化产业发展的需求,难以胜任农业推广系统职业的要求。

农业机械化领域的推广硕士是具有专业背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等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与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工科硕士是属于同一层次,但它主要为农业机械推广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及相关人文、管理和社会知识,能够从事农业机械设备推广、技术服务、农村发展、行政管理及农业机械教育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即它更侧重于应用。其知识结构应突破现行的农业机械工科硕士的培养框架,课程体系在专业性的基础上以农业机械生产系统的整体性为依据进行综合设计,并达到机与电、农机与农艺、技术与管理三个相结合,强调知识面宽,相关知识丰富。他们要了解我国农业、农业机械以及农村的发展状况,了解农民的心理,了解农村社会,因此他们不仅要掌握现代农业机械推广理论和方法,还要掌握农村社会学、农民心理学、农业系统学以及农村政策法规、农业机械产品市场营销、金融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由于农业机械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收集、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农业推广人员应能主动汲取各种信息,并且能将科学技术进行物化[3],这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与各方沟通协调能力,才能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二、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课程体系基本状况分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