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课堂范例

大语文课堂

大语文课堂范文1

一、母语高等教育的尴尬性

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课程由必修改为选修近日引发了争议,王玉琴在《光明日报》编发了《深度关注:大学语文教育应当超越选修必修之争》一文,该文先是说出自己的想法,认为最重要的是超越选修必修之争,把心思放在:“回归到大学语文教育如何做,才能对人的成长最具价值性。”本人阅读之后,思考了这一问题,确如作者所言“选修”“必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语高等教育本身得到应有的重视。今天,大学课程体系中往往忽略了母语的审美价值,甚至文学经典导读类课程的地位岌岌可危。现在需要的不是存在与否、如何存在之争,而是如何从教师的角度引入新的教学理念,重视母语教育,并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笔者提倡教师将性别意识引入课堂也是基于这个目标。中华文化精神就是用汉字写成的,从识字出发,母语高等教育还是要立足于语言本身,以汉语语言学习起步,从辞章到文体文风循序渐进地感受到母语的文化魅力。当前一旦论述母语高等教育,或者论述《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必要意义就会下意识地与英语教学对比,这种比较自然会述及母语特征与外来语言学习的孰先孰后。其实,这种比较带来的往往是课程之争,而不是母语高等教育的建设问题。大学语文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块自由生长地,一直自然地生长,没有拔苗者,也没有灌水者。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了。“教者”觉得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语境下将时间花在大学语文上实在不值得,如今的浅阅读时代,文学经典已经逐渐被简单的图像取代。何况阅读又不能真的改变命运,对于眼下的讨饭碗没有直接作用。基于“学者”认为这又不是什么讨饭碗必备的技能,也就形成了“不学也罢”的整体感觉。据《新京报》所刊《大学语文现状:91所高校仅3成将其设为必修课》一文相对全面地叙述了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困境。从政策层面来看,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尴尬性还无从解决。从执业者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水平、教材的内容、教学的指向等影响因素是可以渐渐改变的。前者决定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尤其是要具备审美能力和教学技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课程性质、开设范围都不是教师所能决定的,教师所能决定的就是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性别意识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就是笔者思考的一种思路,通过有意识地教学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性别意识进入大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性别研究理论的发展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性别意识教育提供理论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进,性别批评进入中国文学研究的视野,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以张京媛、乔以钢、屈雅君等学者为代表,性别批评研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以传导先进文化为己任的大学语文教学不应该拒绝这种富有深度和活力的文学批评方法。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引入具体的文本解读之中,运用性别视角重读文学经典,辨析其中蕴含的女性意识,新解被误读的女性形象,揭示男权思想,消除性别偏见,以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新视角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引入女性主义理论,通过社会性别分析法来诠释文本,一定会发挥正面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反思男权中心意识主导下的文本评价尺度,重新评价被埋没、被压抑、被曲解的女性文学作品。对文学经典进行颠覆性阅读。比如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法新解《三国》《水浒》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这部小说对女性的关注形成了男性视野下的女性书写现象;从女性视角探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男权话语的压迫功能等。性别意识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里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是多样的,浅尝辄止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如今的大学语文教材,多数还停留在文学史的既定模式加上文选的两结合拼盘结构。通常要在文学史叙述中提炼出一个纲要,用于确定文学经典的位置,然后选取作品按时代顺序排好,并没有形成敞开的阅读状态。只有陈洪、丁帆等人主编的少数几种教材做出了初步的尝试。大学语文教师也习惯了模式化讲课的方式,抛出新问题让学生思考的元素极少,教学效果不佳。性别意识作为人文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自我角色定位。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师生对话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多数论者从宏观的角度对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展开研究。王宏民的《大学语文教学与性别意识》一文认为:“大学生的性别意识现状、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培养目标,性别研究理论的发展使性别意识教育进入大学语文教学成为必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切入性别意识教育,是其人文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具体论及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性别意识的成果还不是很多,尤其缺少专门探讨性别意识作为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问题者。刘文菊在《论社会性别意识和大学语文教育》一文中认为:“社会性别意识是大学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性别视角也是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有的视角,社会性别意识应成为大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就从编写者、从教者角度有了初步的论述。其实,这种知识和技能既能促进与教学对象的深入互动,也能形成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性别意识教育进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无需多言,这也决定了性别意识教育进入大学语文课堂的可行性。把社会性别视角引入大学语文教学中会生成开启文学理解的新视野,将大学生从传统性别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其形成自觉的性别意识,由此性别视角解读文学经典,做到进一步发掘文学经典的审美价值。

三、总结

母语高等教育最终要完成华夏文化的传承使命。作为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要充分利用一己之能服务于教学行动之中。大学语文作为母语高等教育课程,他的重要性还远远没有得到认同,可是今天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农林科院校的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什么样的时代,母语都是我们生存的根本,要传播华夏文化,母语教育十分关键。大学时代,学生们正值青春期,是个人认识趋向成熟的阶段,加强性别意识教育恰逢其时。如果大家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所树立的宏远教育目标才能实现。

作者:陈雪婧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第二篇:大学语文课堂讨论工作研究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准备

要想使语文课堂的讨论取得预期的效果,事先就应该做好准备工作。

1.随机分组

讨论可以分为分组讨论和开放式讨论,但是后者不利于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比较容易形成几个人独占发言时间的局面,因此,随机分组较为公平。从讨论组的规模来看,四到六个人最合适,但是一般高校班级的人数都比较多,因此随机分成十人一组也是可行的。在随机分组完毕后,可以让学生对讨论的课题做简单的探讨,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观察学生的性格特点,为以后的正式分组做铺垫。

2.正式分组

分组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各个成员都有机会获得发表言论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全体成员参与。另外,在正式分组的时候应该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小组成员的规模不宜过大,尽量控制在十人以内;第二,小组成员的性别不应该单一;第三,小组成员的成绩和兴趣爱好要多样化;第四,把握小组成员的稳定;第五,讨论时的桌椅应该是可移动的;第六,相应的设施应该一应俱全,如话筒、摄像机等多媒体设备;第七,对小组成员进行编号并有相对应的牌子;第八,在小组基本固定之后,按照统一的规格对每个小组设定一个计分表并做好相对应的备注,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设计应当提倡学生自己来完成,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讨论的开展

1.话题的形成

在讨论中,话题的形成是基础部分,分几个步骤完成:首先,小组成员认真阅读所学的课文,通过内部讨论、质疑,对字、词和语法等问题自行解决;其次,小组成员对课文提出疑问,并接受来自其他组的提问;再次,教师在巡场时应该注意观察,不宜提出建议;最后,完成讨论,最终得到中心话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关键。在讨论之前,教师不要对讨论进行命题或者半命题,要让学生自己去发掘、开拓思维,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另外,如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出了中心话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意识,这是素质教育期望达到的要求。

2.讨论展开

在确立中心话题以后,要对中心话题进行讨论,讨论的方法为:让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到两名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清晰的陈述,并回答其他组员的质疑。由于高校里的辩论赛比较多,受此影响,在课堂讨论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出辩论赛的状态,甚至出现指黑为白的情况,所以要提前制订规则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同时制订其他相关条款,对发言的长短,听众提出质疑的事项都要进行规范,使讨论有序地进行。最后,组别之间有义务回答对方所提出的问题。

三、结束讨论

在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占据主导地位,用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对讨论进行总结,并指出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发言积极和发言得当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对讨论得出的结果进行深化,最后统计得分。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要注意话题的连续性,这需要教师在课后对课文进行甄选,同时要用心把握讨论课程的频率,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总之,在新时期环境下,大学语文课堂讨论要始终坚持开放和自由的原则。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学生在讨论中才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积极寻求答案。好的课堂讨论,有利于培养新时期环境下的创新型人才,使其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

作者:程芹 单位:仙桃职业学院理工中专

第三篇:电教媒体大学语文课堂实效研究

一、前言

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让信息化时代悄然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中的重要依托,对于教育改革事业的推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大学语文也面临着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挑战。与其他地方相比,西藏地区的大学语文教学任务更是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的汉语言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才能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正确应用电教媒体,会让大学语文教学更加轻松。

二、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大学生语言想象能力

大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想象力比语言知识本身更加重要,语言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想象力会促进其语言知识变得无限起来。对想象力进行培养,对学生语言创造能力的形成极为重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去呈现更加形象与生动的表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起点,促进学生对汉语知识进行思索与创造。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电教媒体给大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去展示课文中的人物心理与故事情节。也可以利用动态效果,引导大学生进行想象。像在学习《长恨歌》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有关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图片与文字,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首先,给学生出示一幅白居易从入仕到被贬江州之前这段时期的志在兼济的图片,并利用一段文字说明情况。其次,再给学生出示一幅被贬为江州司马之时的图片,并利用文字进行说明。利用电教媒体向学生呈现形象的课外资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回到当时那个年代,体会白居易的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大学生语言思维能力

电教媒体的图文并茂作用,不仅仅只用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方面,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利用电教媒体,教师可以将与教学资源相关的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从此出发浮想联翩,体会作者本人当时的心情,促进其情感共鸣的产生。学生要成为汉语言的独立使用者,就要具有汉语思维。有些西藏地区的学生之所以在汉语学习方面存在困难,是因为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汉语思维。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提高,利用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文字的正确使用方法,在发现汉语之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学好汉语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归田园居》这首诗的时候,如果教师只根据课本上的注释逐字逐句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那么学生只能理解到字面意思所表达出的东西与情感,诗歌的魅力不能在教学中尽显。这时,教师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利用课件与画图工具,每讲一句,给学生绘制或者呈现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语言的理解。在诗歌讲解完之后,一幅完整的理想中田园生活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刻在学生的头脑中,会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程度加深,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大学生汉语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基础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如此,朗读是西藏地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训练部分。引导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中进行朗读训练,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对于其汉语口语水平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大学语文朗读教学,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朗读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朗读热情的激发,将自己的个人情感投入到汉语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播放教育资源中的朗读音频,这些朗读音频的发音标准,语调正规,极具有感染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跟读,促使学生纠正错误的发音,让西藏地区学生的汉语朗读能力快速提高。像在学习《孟加拉风光》这样的写景性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音频与相关的图片整合为一个课件,呈现文章内容与音频,让学生欣赏相关的图片,在形象与生动的氛围下进行朗读训练。这样一来,学生一边跟读,一边欣赏着美景,其语文课堂学习负担会有所减小,学习动力也会更加充足。

五、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大学生汉语书写能力

除了朗读能力,汉语的书写能力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让学生识字的目的是用字,学生具有汉字书写能力,能够利用正确的表达形式去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才能让语文教学的价值得到发挥。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一般具有自主认字的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规范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规范字,更要写规范句。在电教媒体的支持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书写训练,并将学生的书写结果以匿名的方法进行展示。大家进行互相评价,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书写错误与表达错误,也分享更多的书写学习方法,促进课堂实效的提升。

六、结语

大语文课堂范文2

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得出G大学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存在单一、呆滞、逃逸等问题,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努力:一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三是促进多维互动的课堂。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共生;和谐

关于课堂,有诸多不同的研究视角,如教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等等,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中的有机体是从事教和学活动的生态主体,相对于某一教师或学生而言,其他教师和其他学生都构成生态环境。一个健康和谐的课堂生态,是作为生态因子的教师、学生和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平衡、互动、关联、和谐的关系;反之,课堂生态则会失衡,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本文以内蒙古G大学为个案研究,针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危机,将大学语文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将其置于生态学理论和生态世界观视角下,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种方法的审视和考察,用动态的、发展的、互动的理念取代以往静态的观点关照课堂教学模式,客观呈现大学语文课堂生态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力图通过实地课堂教学调查研究,构建健康的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制订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生态对策。

一、内蒙古G大学大学语文课堂生态的现状调查

在掌握相关理论、立足教学实际,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课题组设计了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关于大学语文课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问卷,经试测和修订后,该问卷主要包含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的30个问题。问卷调查的对象为G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生(包括少数民族预科生),发放问卷2000份,最终收回有效答卷为1956份。将问卷答案录入Excel表格后,用SPSS软件对单选题赋值和数据处理,然后从物理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对每份问卷进行均数分析。不难看出,物理环境要素的均数明显高于人文环境,说明物理环境优于人文环境。下面就调查问卷中的30个问题所反映的课堂生态状况及表现出的问题做具体分析。

1.课堂物理环境的现状分析

课堂物理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课堂的温度、照明、色彩、空间大小、班容量、座位编排方式等时空环境和自然环境,课堂规模空间大小适宜,色彩明亮,温度湿度适中,学生就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和积极的情绪。G大学大学语文课堂物理环境优于人文环境,但仍有13.6%的学生对教室的物理环境不满意,主要体现在教室灯光不舒适导致的视觉疲劳,多媒体设备久不更新维护及下午日光照射影响屏幕的观看效果;9%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环境有些嘈杂,教室的卫生条件较差;这表明目前该校的大学语文课堂物理环境仍存在有待于改善之处。

2.课堂人文环境的现状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48.7%的学生认为目前学习语文的校风、班风、学风不佳,39.5%的学生认为有待加强。26.1%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师生情感融洽,交流互动良好,39.8%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较好,35.1%的学生认为课堂不够活跃,师生关系有待改善。27.4%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乐于发言,并能在交流互动中体验到语言和思维自由沟通带来的快乐,63.6%的学生有为难情绪,不愿意开口,8.8%的学生感觉大学语文课很痛苦,1.2%的学生认为考试使得语文学习成了应试教育,感到压力很大,没有乐趣可言。83.4%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堂上生生之间能够形成互助合作学习的良好风气,做到合理竞争、共同进步,16.6%的学生认为互助合作风气欠佳。53.2%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一言堂”,主宰课堂,35.6%的学生认为是师生互动交际式、生生合作式,41.2%的学生认为是教师讲解为主,应构建学生参与思想交流的全新课堂。7.8%的学生认为课堂内部存在不合理的竞争和排斥现象,且影响到了团结,40.8%的学生认为虽然存在不合理竞争的现象但课堂整体和谐平稳。关于大学语文学习的目的,52.8%的学生认为是掌握语言技能、提高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28.4%的学生认为是交际工具(主要体现于少数民族预科生),18.8%的学生认为完全是被动学习应付考试。40.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经常介绍文史背景、思想史方面的知识,49.2%的学生认为接受这方面的知识较少。23.2%的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拓展课程,如传统文化、文学作品赏析、名著欣赏、文化交流、新闻传媒、社交礼仪等选修课感兴趣,并提出希望学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如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希望开设建筑美学课程,15.4%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

二、内蒙古G大学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访谈和作业、考核反馈调查,现将G大学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单一。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绝不是单一功能的重复,而应该是多因子共生和谐的系统,但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已经成为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教师讲、学生听”成为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模式。除了听外,学生没有任何从事活动的权利,放弃了听就等于放弃了一切。这种过于强调教师主体地位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样,原本应该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大学语文课堂就只有“传授知识”这一种功能,其余的人格陶冶、素质培育、知识批判、师生激烈的争执、新思想的析出、智慧的生成、学力的提升统统没了踪影,课堂生态单调偏一,没有更大的作为。

2.呆滞。最近几年,尽管教育者和研究者以教学改革的名义,在大学语文课堂之上平添了许多形式化的东西,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分班分层次教学,等等,但无论大学语文教学在形式上怎么改,最终都应将目光落于课堂教学本身,关注教法和学法的变换和创新。再加上多如牛毛的管理制度、层层监督程序,大学语文课堂完全陷入了机械化的套式中,变成了严重的“高四语文”时代,没有了师生的主动权,没有了思想的自由,没有了学术的争鸣,没有了智慧的撞击,没有了思维的力量,大学语文课堂陷入一团死水,深入课堂,令人窒息。

3.逃逸。由于以上诸多问题,大学语文课堂已经没有多少生态气息,根本不利于这一生态系统下各因子的生长和发展,其结果是生态因子开始逃离这一生态系统。大学语文课堂最基本的生态因子———学生在精神和情绪甚至行为上逃逸,生命力不足。事实上,学生并非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偏见,也并非对文学经典没有兴趣,而是教育者忽略了受教育者在课堂环境中的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方式,因而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灵与发展,不能给其以心智的启发和生命的信念与动力。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生命,课堂生态关注的是受教育者作为活生生的生命的存在,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无疑应该成为构建共生和谐的课堂生态的最有利的平台之一。

三、构建健康和谐的大学语文课堂生态

教育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健康课堂并非以书本知识为本的课堂,亦不是教师掌控一切、学生乖乖服从的课堂,更不是安安静静、整齐划一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个性、创兴能够充分体现和发展的课堂。本文认为一个健康和谐的大学语文课堂应该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激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课堂生活的生命性在于课堂教学过程即教师对学生爱的展开或显露的过程,课堂生命的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包括教师和学生)在主动建构中感到成长和发展。激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将课堂向全体学生开放,师生在课堂上放开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自主选择,自我表现,个性发展;激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激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建构,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尝试、归纳,最终构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更新,使课堂由过去“静”的课堂转变为“动”的课堂,由过去“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由过去“死”的课堂转变为“活”的课堂;激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分享”课堂,让学生在合作中不断探索,只有真正落实课堂的合作、分享,才能实现学生探索式、发现式、研究式学习,实现学生主体的主动构建与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既解放了学生,又使教师走出了“指挥”、“中心”的误区,真正激活了师生的生命活力。

(二)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首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注重挖掘他们的潜能,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成就彼此。教师不是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是作为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出现,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热情,不以惩罚、控制的手段管理课堂秩序。教师只是作为一个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流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积极行为的激发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是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其次,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都是平等的。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教师不能忽视、遏制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活力,应怀着期待的眼光积极引导,从而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交流师生关系的基础。

(三)促进多维互动的课堂

教育只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心灵唤醒心灵,用智慧开发智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这种广泛多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为交往互动,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学会合作与独立,进而建立一个完整的课堂生活。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将视野由外部转向自身、转向双方心灵的互动交流时,教学才能在更高的理解层面真正实现。可以说,课堂的多维交往,建立师生的有效互动,是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者:滕驰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 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语文课堂范文3

心理因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挥。大学生在与陌生人交流时,通常会口头禅较多,如“嗯”、“然后”、“那个”这些毫无意义的词汇;当众说话时会出现很多与口语表达内容无关的态势语,即不停地摇晃身体或者抓耳挠腮;也有表现出面红耳赤的现象。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心理因素不好造成的,因此在当众表达时,调节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因素很关键。因此,应提升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大学生在与人交流时体现出应有的语言魅力,在就业时提升竞争力。应该让大学生明确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并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提升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是大学生主观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不愿意当众表达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语音面貌不好(即方言严重),所以主观因素导致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话;另一方面是知识储备量较小,在日常交往方面的口语表达还可以,在正式场合就无话可说了。因此,提升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就要从主观上进行改变,通过改变学生的主观抵触心理,对他们进行口语表达方面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达到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一)敢于开口说话的训练

提升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第一步,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开口说话。可以通过课堂上作自我介绍,先给他们找一个能让他们有话说的话题,然后对学生的自我介绍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语音面貌(包括声韵调的标准程度、各类音变现象、存在哪些方言问题);二是表达方面(包括语速、语调、重音、停顿,内部语言技巧)。

(二)求职应聘场景的训练

以求职应聘为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求职应聘的场景。表演既可以提升学生与人交谈时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规范学生正确的态势语言(包括正确的站姿、洒脱的行姿、端正的坐姿)。通过模拟训练,使学生明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礼仪素质在求职面试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既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又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礼仪素养,那么在求职就业时就能更胜一筹。

(三)组织各种类型的口语表达比赛

1.朗读比赛

课堂上组织学生欣赏名家朗诵的经典视频,如古代名篇《满江红》、《声声慢》,现代名篇《雨巷》、《再别康桥》等。让学生掌握各类作品的朗读技巧,朗读要字正腔圆,语调要抑扬顿挫,语速应快慢相结合。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演讲比赛

朗诵是学生有文字依据的一种口语表达形式,而演讲是无文字依据的口语表达形式。演讲在朗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演讲过程中不但要运用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时应该运用与有声语言协调一致的态势语言,例如运用各种手势、体式来增强演讲的效果;还要适当使用类语言,比如与受众的眼神交流,不仅可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也可以增强演讲的效果。

3.辩论比赛

大语文课堂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堂教学

大学语文是大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承载了人类的知识、情感和思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媒介。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精神,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色,对现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培训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具有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心由原来的基础能力培养进入了更高一级的阶段,接受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与内容。在大学语文学习阶段主要以文化修养为培养的重心,而不是重复之前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如果依然进行重复教学就无法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也会令学生产生乏味感。依据大学语文授课的这一特点,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正确地引导作用,能够推动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推动其文化素养以及人文情怀的形成。第一,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学语文的开设不仅仅是教授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在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一种方式,通过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形成高度的道德标准,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了传统文化教育,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更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加深了学生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更全面地了解了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在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第二,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与文明,是历朝历代人们的智慧结晶,从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从道德伦理到思想价值,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先辈们薪火相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和下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与价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当前在大学语文的授课中虽然引入了传统文化教学,但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演绎给同学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只是一种摆设性的知识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在语文课堂应用的时候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应用也只是照本宣科,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并未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导致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而这种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授课方式使得课程开展并无实际意义,长此以往,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会悄悄疏远学生与教师的亲密关系,不利于教学课程的开展。第二,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手段不够合理。虽然大部分大学语文课程中都加入了传统文化,但是由于没有合理地教学手段使得传统文化无法在教学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还是通过老旧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种草草了事的教学态度不仅不能引发同学们的兴趣,也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但不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反而会令其固步自封,难以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更不用说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第一,加强师资投入,提升师资力量,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大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一直不高,这与很多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关。例如,大学语文本身学时较短,而大学语文的培养任务又非常繁重,再加之传统文化的渗透也需要占用一部分学时,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导致大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效果不佳。有的学校一味促进大学语文教育向实用性方向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对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过于重视,导致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效率较低。有的学校因为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经常聘请一些代课老师进行授课,而这些任课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专业素养不高,实际经验不足,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存在很大不足,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过于肤浅不具备创新能力,难以堪此重任。为了推动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前进,必须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培养高素养的教育人才,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提升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创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第二,在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择上,以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选择。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单纯地将传统文化与课程相结合比较耗时耗力,良好的工具书能够帮助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合适的教材在应用传统文化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材的选择不能一味注重听、说、读、写能力,选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浓厚的教材有利于开始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对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培养自身文化素养有莫大助益,促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在大学语文应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大学语文教授过程中,教育手段陈旧、教学方法老旧毫无新意,因此诱导学生厌烦、抗拒的学习心理,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师不但要做好课程准备,还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多多参加教育教学探讨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时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传统文化,设置必要的情境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第四,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彰显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涵意味深长,很多学生对此感到乏味、枯燥,探究学习兴趣淡薄,不利于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应用的开展。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不能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问题,不能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不足且不够牢固,这迫切需要在课堂上解决此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培养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利用情景教学,虚拟文化环境还原历史故事、事件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体味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对于工艺类的传统文化,可以采取开展手工制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手段展开教育教学,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实际操作、演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信心、兴趣,在彰显文化特色与文化趣味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第五,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倡导文化实践,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真真切切地体验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入实际操作、演练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于传统的理解、对于文化的感悟,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腐朽落后的文化,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为世世代代的民众薪火相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革新与发展,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晓慧,刘慧敏.浅谈大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交融[J].赤峰学院学报(析学社会科学版),2015,(1);250-252.

[2]朱明言.浅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贯彻传统文化精神[J].科教导刊一电子版(上旬),2016,(6):68-68.

大语文课堂范文5

何谓情境教学法呢?赵敏、高兴茹、吴萍(2015)在《情境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中指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真实或准真实的情形和景象,通过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上述概念界定,我们可以将情境教学法简单理解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所营造的一种情形与景象,利用这种情形和景象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那么,究竟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呢?下面,简要论述如下:

(一)创设合作情境

合作情境顾名思义是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景。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大学语文课堂中适当创设合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还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满互动性。例如执教苏轼的《定风波》时,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可以将同学们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要求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查找与苏轼相关的资料,诸如苏轼的生平及他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等。然后,要求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简要介绍。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对《定风波》进行简单学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写作手法在词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体验到苏轼不怕挫折的坚韧品格。对于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将来必定要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也必将要学会与人合作。基于此种情况,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合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

对于大学语文课堂来说,多媒体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基于此种情况,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有效创设多媒体情境,运用多媒体情境对大学生产生更为直观的视觉刺激,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例如执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首先播放这样一个多媒体画面,然后配上婉转悠扬的音乐。在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当中,教师说:“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这似乎正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看到这个画面之后,你们心中有何感想呢?”问题提出之后,同学们可以随意提出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同学们的所感所想,教师即可以顺利实现新课导入,说:“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真切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即是戴望舒的《雨巷》。”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多媒体情境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难,仅需要课前进行精心预设并制作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即可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对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设计制作出符合课堂教学要求的精美课件。

(三)创设诗词情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大都拥有渊博的文学知识,对于诗词也大都较为热爱。基于大学生的这一典型特点,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有效创设诗词情境,让学生在温婉优美的诗词中进一步增添课堂学习的兴趣。例如执教李商隐的《锦瑟》时,语文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诗词:“笔头仙语复鬼语,只有温李无他人。”然后提问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诗词中所提及到的‘温李’是指哪两人吗?”问题提出之后,有同学说是指温庭筠、李商隐二人。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同学们对李商隐的诗歌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朦胧、幽渺、内涵多重。同学们有了这一认识之后,在学习《锦瑟》这首诗歌时即可以更好的理解其内涵,激发同学们学习《锦瑟》的积极性。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诗歌情境不可以滥用,教师应该有的放矢的进行运用。只有诗歌情境符合教学主题,方能真正发挥其应有功效。

三、结语

大语文课堂范文6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何谓情境教学法呢?赵敏、高兴茹、吴萍(2015)在《情境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中指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真实或准真实的情形和景象,通过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上述概念界定,我们可以将情境教学法简单理解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所营造的一种情形与景象,利用这种情形和景象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那么,究竟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呢?下面,简要论述如下:

(一)创设合作情境

合作情境顾名思义是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景。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大学语文课堂中适当创设合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还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满互动性。例如执教苏轼的《定风波》时,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可以将同学们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要求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查找与苏轼相关的资料,诸如苏轼的生平及他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等。然后,要求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简要介绍。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对《定风波》进行简单学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写作手法在词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体验到苏轼不怕挫折的坚韧品格。对于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将来必定要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也必将要学会与人合作。基于此种情况,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合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

对于大学语文课堂来说,多媒体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基于此种情况,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有效创设多媒体情境,运用多媒体情境对大学生产生更为直观的视觉刺激,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例如执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首先播放这样一个多媒体画面,然后配上婉转悠扬的音乐。在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当中,教师说:“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这似乎正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看到这个画面之后,你们心中有何感想呢?”问题提出之后,同学们可以随意提出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同学们的所感所想,教师即可以顺利实现新课导入,说:“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真切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即是戴望舒的《雨巷》。”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多媒体情境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难,仅需要课前进行精心预设并制作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即可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对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设计制作出符合课堂教学要求的精美课件。

(三)创设诗词情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大都拥有渊博的文学知识,对于诗词也大都较为热爱。基于大学生的这一典型特点,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有效创设诗词情境,让学生在温婉优美的诗词中进一步增添课堂学习的兴趣。例如执教李商隐的《锦瑟》时,语文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诗词:“笔头仙语复鬼语,只有温李无他人。”然后提问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诗词中所提及到的‘温李’是指哪两人吗?”问题提出之后,有同学说是指温庭筠、李商隐二人。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同学们对李商隐的诗歌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朦胧、幽渺、内涵多重。同学们有了这一认识之后,在学习《锦瑟》这首诗歌时即可以更好的理解其内涵,激发同学们学习《锦瑟》的积极性。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诗歌情境不可以滥用,教师应该有的放矢的进行运用。只有诗歌情境符合教学主题,方能真正发挥其应有功效。

三、结语

大语文课堂范文7

一、选用合适的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更注重其实用性以及工具性,大学在选用语文教材开展语文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其学科定位,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欣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以及想象力,从而让高品位的写作与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以及生活方式。要把握语文学科的正确定位首先应选择一些思想内容高尚的语文教学,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不断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以及人文精神,比如可以选择孔子、孟子、李白、苏轼等的高品质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选用的语文教材能够向学生传达一些为人处世之道,通过学习一些列传以及自传等文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写作个人自传以及个人履历的能力。最后,选用的语文教材要能够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进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不断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一)在实践中开展语文教学

在素质教育这一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充分感受与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社会实践以及外出实习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不断深入社会基层,通过观察来整合各种语文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毕业论文、个人简历、广播稿、通讯以及消息等各类文章的不同写作手法。通过对这些实用性较强的文体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写作水平,进而不断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语文教学

现代大学一般配置了很多高科技的教学设备,比如计算机、电视机、幻灯片以及录音机等,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把一些比较抽象的口头转述或者语言文字表达等转变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具体的、形象的以及直观的视觉与听觉感受。这样不但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增强其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同时还可以使语文教学在一个比较活跃、轻松以及富有激情的环境氛围中开展,有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得到大大提升。

(三)通过开展各种辩论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时代,大学生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语言表达练习必须要成为大学语文课堂的一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可用以下方法,第一,分组讨论法。这种方法是指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不同的语文学习小组,老师再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与查找资料等来完成任务。第二,开展辩论赛或者演讲比赛等。辩论赛或者演讲比赛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激烈的辩论或即时演讲中可以使其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三、通过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来优化教学过程

(一)加强对语文教学的研究

语文教学研究就是运用语文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方法来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通过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来不断认识、改进与完善语文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疑难、偏差、困惑以及障碍等,进而使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升,能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达更多的、更专业的语文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大学的语文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二)不断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流程

大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来充分体验并认识各种语文知识经验,并把语文知识和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追求用最少的精力及时间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得到最大提升。这不但要求语文教师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创新,同时还要不断优化其教学流程。要优化语文教学流程,教师必须要在开展语文教学之前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任务、教学规律以及教学原则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各种外在影响因素来对语文教学课堂有一个明确、清晰以及全面的安排。教师只有在授课之前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把握,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做好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工作

语文教学的评价工作主要是就语文教学的准备、流程以及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测量、整合以及判断,不断增强语文教学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教学功能以及导向功能,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要做好语文教学的评价工作首先应制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或评价体系,让教师依据评价标准或体系有目标地开展语文教学,加强语文教学的指向性与针对性。同时,做好语文教学的评价工作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科学的诊断,通过诊断来及时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对表现比较优秀的教师或学生进行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不断激发其工作或学习的热情,使大学的语文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起来。结语: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教师要在提升自己语文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把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实践能力得到同步提升,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

作者:卢玲玲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第二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举措剖析

摘要: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师在强调学生的“主导”意识的同时,要优化教学手段,重视学法指导,指精提要,以讲导学。本文着重从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布置课后作业等几个方面出发阐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有效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手段

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这门课,使其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一直是大学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和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形成有效的教学观念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与先导。课堂有效教学是指在课堂特定时间内,老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想与实际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一)变守成型教学为创新型教学。

守成型教学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低,学生的素质发展受到束缚,严重影响了新课标的贯彻执行和师生的身心健康,也极大地限制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新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使学生能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点和已掌握的学习技能为工具,加快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创造新的知识。所以创新型教学观念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必然途径。教师在实施创新型教学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知识是创新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第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大学生思维活跃,由于学科背景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差异性也很大,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积极讨论,阐述对课文背景的认识,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变“塑造对象”为创造主体。

要真正让大学语文课堂从过去老师灌输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教师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原则,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时间的主人,使学生的地位由过去的“塑造对象”转为创造主体。教师应该把功夫多用在“导”字上,引导、指导、诱导、导方法、导技巧、导规律。在“导”上用功不等于不要讲,而是要在“精讲”上动脑筋。

(三)依据教学大纲,选择部分课文精讲。

各高校大学语文的课时量都较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可能对所有的篇目都进行精讲,只能选择其中的部分,尤其是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篇目,精心细致地讲解。而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篇目,可以给学生布置成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理解。

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都是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而言的。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的有效依赖教师“有效”的“教”,能促进“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深和更好;二是间接促进: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前者立竿见影,后者终身受益。

从学生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所获得的发展上。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组织,一方面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理清考点,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拓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

(一)知识、信息储备的最大化、最优化。

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强,对于一些时髦的词汇、俗语很容易接受。如何让大学语文课堂生动、有效呢?老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为自己充电,不仅仅是对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历史背景知识。只有有了“一桶水”,我们才有可能给学生“一碗水”,使讲深、讲透教材中的篇目,避免照本宣科和言之无物。

(二)将情感交流融汇到课堂中。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环境,两者在交流时一定要融入自身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兴趣、注意力、思维兴奋点等对教学质量影响极大。素质教育强调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尤其是情商因素应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富于感情,充满激情,善于运用眼神、手势、语言节奏、面部表情等心灵的窗口和符号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课堂弥漫人情味,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有效把握课堂节奏。

课堂一个教学流程可以由“导入—铺成—高潮—终结”四个阶段构成,它们的教学紧张度逐渐加大,依照前后顺序呈阶梯型,反映教学认识和教学情感的不断深化。教师合理地营构和调控教学节奏,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量,学生的问题意识必然会受到点燃与启发。要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节奏的把握应该是教师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维方式,教师选择适合的节奏教学,就能够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科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文字或图像,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融入情景,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多媒体知识容量大,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须多写,问题也无需重复,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利用实物投影可以直观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方便师生交流,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多媒体教学是一柄“双刃剑”,运用恰当会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若运用不当则会对大学语文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大学语文活动中应用多媒体,不应该盲目、无原则、杂乱无章,而应该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多媒体不论其功能多么强大,归根绪底是一种技术、一种媒体、一种辅助手段。一些学校推行无黑板上课,用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从过去教师的满堂讲,演变成为如今教师的满堂“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看,机械地回答,忽略了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作用,造成了课堂的公式化。教师只起到了放映员的作用。

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粉笔、黑板不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多媒体教学仍只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之一。

三、布置恰当的课后作业

(一)强化记忆

大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几乎全是名篇。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该给学生适当地布置一些背诵的篇目,如屈原《离骚》、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蜀道难》,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等。还有一些文章,尽管整篇背诵难度较大,但是应该让学生熟读,如《孔子论修身》、苏轼《前赤壁赋》,等等,丰富相应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课外阅读

对于大学生来讲,仅仅阅读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的差异,向他们推荐适合自己的文学书籍阅读,并让他们写读后感。然后在课堂上举行读书论坛,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幼奇.论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

[2]许乃萍.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J].教学探索,2003,(12).

[3]周蓓.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探微[J].山西教育,2003,(7).

[4]陈兴强.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多媒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科教育研究,2001,(11).

[5]陈丛耘.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利弊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6]朱燕.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J].语文教学,2007,(11).

第三篇:微课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

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全国语文招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数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全国各地区语文招聘考的一个亮点。无论从教材角度,从招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师生的古典诗文阅读与鉴赏能力已迫在眉睫。

二、信息时代,微课的引入

1.微课的概念和特点。微课是微型视频课程的简称,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这与我们学生最佳注意力集中时间相一致,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手中所持有的数字化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率越来越高,这些智能终端与大学语文微课相结合,能将学习活动向学生的生活全方位延伸,并且学习重点突出,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浓厚,学习效果也更为明显。从教育目标来看,微课程更能体现课改要求,兼顾教与学,微课程是微课必然的发展方向。2.微课在大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首先,微课的使用能较好地提高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进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可以有效地利用微课对将要教授的课文进行基础的了解,明确课文知识点并做到熟悉,这样学生就会对知识点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有所关注,在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解决困惑。再者,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学生无法做到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后就可以利用微课巩固学习、辅导学习。从种种方面来讲,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微课的使用,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及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微课的应用能够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生动精彩。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学生数量大,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形式单一,学生普遍觉得课堂枯燥无味,教学效率低下。而微课的应用采用短视频的形式,结合合理的设计方案,有图片,有声音,有动画等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大学语文学习的快乐。教师也要注意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微课内容制作进行补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微课还可以促进良好的教学研讨。传统的语文教学研讨往往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说课等集中的方式进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与传统的语文教研方式相比,每个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都是集中体现了自己我的教学优势,微课的呈现则可以将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相关的理念更为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帮助教研活动的开展更加快捷,更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微课的制作及其实践意义

从教学规律来分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微课,大学语文的内容相当丰富,在微课开发的过程中就必须呼应课程标准的诉求,而且每一个微课的制定还受到时间短(一般以8-10分钟为宜)的限制,因此它容纳不下主题太大,内容庞杂的话题。对此,较好的形式是围绕某一个主题而呈现出的“系列微课”。其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出示教学目标,出示对比与衬托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区别判断,进而提高解题能力。最后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而针对“诗歌表现手法中语言鉴赏的具体应用(名句解析)”的微课。其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归纳炼句型古诗分析具体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解题思路。其次,给出具体事例进行例证;最后学生就会形成自己对炼句型古诗分析答题思路的初步理解,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掌握技巧。由此可见,微课所呈现的都是专题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亮点,它以镜头的形式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语言的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发展的速度也逐渐加快,一些微电影、微博等信息媒介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课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大学语文微课程能够为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注入了新活力,较好地促进了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微课程与数字化技术的完美结合能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和更加自主的语文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晓燕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冯玉平,高勇,李鹏飞.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4):133,183.

第四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1当前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1.1浅显琐碎,缺乏价值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没有考虑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一节课,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问题是要求全班学生齐声回答,并且很多时候课堂充斥着“同意吗”、“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问题简单肤浅,学生也听得无精打采。这类提问缺乏思考价值,不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1.2急下定论,自问自答

有些课堂中,老师只顾着抢时间完成教学流程,不考虑学生的思考时间,直接把答案公布于课堂;或不停地调换学生回答,直到“答案”与老师的“标准”一致。虽然课堂氛围表面上感觉紧张热烈可控,但这类提问已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其教学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1.3气氛热烈,华而不实

有时我们教师追求的或许是节约时间,或许是课堂的气氛,当然也有启发的作用。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小组合作,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讨论声响成一片,很是热闹。有些教师认为放手让学生讨论,自己就少讲甚至不讲,如此以来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对于学生讨论内容的合理性,有效性,从来不作深入地研究,从而使教师独霸讲台演变成少数优秀学生霸占课堂的现象,形成让更多学生永远是观众、听众等无效讨论的教学现象,只追求表演作秀,不顾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些都明显地造成了反馈的失真。

2关注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关注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巧选角度,精心设问、发问。问题的设计要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2.1梯形设计,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

虽同在一个班级,但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应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进行提问。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其提出浅显适宜的问题;面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其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思考,提高课堂效率。一般来讲,“是什么”一类的问题适合提问基础薄弱的同学,“为什么”一类的问题适合提问学习能力高的同学,“怎么办”一类的问题适合学生共同讨论回答。如教小说《范进中举》一文,教师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可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比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

2.2层层深入,运用“追问”训练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教学,因为在课堂中经常会有出乎老师意料的情况发生。因此,在教学中可预设递进式的问题,继续调整“追问”,训练学生的思维。递进式提问可将几个连贯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递进式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2)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从文中哪些情节表现出来?问题不难,学生的热情高涨,根据文中情节的分析而概括出“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3)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轻而易举地回答:“见风使舵”。

2.3学会倾听,对学生回答进行恰当评价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不评或乱评都是不妥的。因此,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管学生回答的怎样,老师都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老师在给予肯定学生正确答案的同时,还要分析学生错误答案的原因,指导学生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分析问题。一味的否定学生的看法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时间久了,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就会“避之”、“拒之”。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因此,要重视语文教育,就要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入手,结合新理念、新方法积极改善课堂氛围;同时,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一定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汪婧祎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平.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中外企业家,2015(14):171-172.

[2]顾洁琼.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考试与评价,2015(5):111.

[3]林佩华.精心设疑,艺术提问———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80+230.

[4]卞佳佳.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语文天地,2015(1):43-44.

[5]季树名.语文课堂教学要讲求提问的有效性[J].语文天地,2014(35):19-20.

[6]常瑜.关于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7):135-136.

[7]陆飞燕.从课堂提问的方式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7):26.

[8]付鹏,刘韵,石国峰.试论大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97-98.

第五篇: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是一门以汉语为栽体进行文学内容传播的学科,在我国各阶段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大学语文教学为例,探究一下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是一门语言与文学相结合的科目,从语言方面来看,可以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语即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形式,语法、字词等组成模式较为随意、灵活;而书面语言则是我们在学习阅读过程中,通过纸张呈现出的一种严格遵循语法规则和字词组合顺序的语言模式。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各阶段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学习的主要是书面性的语言,而从文学方面来看,各阶段语文教材中主要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文章来进行文学知识的传输,跨越地域性和民族性。教学研究显示,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不断加深,文学逐渐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部分。

相对于时刻背负着考试压力的初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大学语文不论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知识的展现形式方面都更加灵活自由,并且相对于大学阶段的专业课来说,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挑战性很小。也恰恰是这两点特性,导致大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随之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课不认真、作业敷衍等情况频频出现。这就要求作为大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转变思路,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重新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将阅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进入大学阶段,大部分学生不论是在语言学习还是文学思维的建立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我看来,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更多的是给学生一个渠道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储备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进而影响个性和人格的完善与升华。所以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最为重要的任务不是教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吸收知识,而对于语文来说广泛阅读是不断提升自身文学素养最为主要的途径。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经历过初高中的升学压力再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都存有很大比重的懒惰心理,尤其是在大学语文这一类非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纠正学生的惰性心理,从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的爱好,给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目。例如语文教材中节选了鲁迅的文章,那么教师就完全可以将鲁迅的小说作为阅读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以观后感的形式提交作业,这样可以借助教师的外力作用推动学生进行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跟学生主动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推荐相应的阅读书籍。每个大学都会建设有图书馆,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图书资源,主动借阅,从而推动学生完成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的转变。

(二)增加国学内容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带有一定的演绎成分,但国学确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的文学精粹。在初高中阶段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对于文言文方面的学习基本上都是以考试为导向,很难真正从内心领悟国学的内在精华,而大学时期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则给了学生重新认识国学的机会和时间。所以一方面,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c添加进国学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自身知识素养带领学生重读《论语》《中庸》等经典国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听一些国学大师的讲解来了解国学,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明的传承。

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提起娱乐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起娱乐,总会让人有影响课堂神圣的感觉,但在我看来,最好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死板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一起玩,在娱乐中完成知识的传输过程。尤其是对于大学教育来说,脱离了升学方面的束缚,教与学相对于初高中等阶段来说模式要相对自由得多,这也就给了教师施展趣味性课堂的机会,也给了学生一个释放天性、自由学习的平台。

(一)带领学生“玩闹”

我认为大学语文课堂最基本的氛围应该是活泼甚至是热闹的,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进课堂的讨论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积极的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教师要做好课堂“玩闹”的领头羊,因为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因此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相比起安静听教师讲课来说,更希望可以跟教师一起进行探索和交流,并且让自身的能力获得教师的认可。因而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能最大限度地拉近师生关系,进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激发。当然在玩闹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好“控场”工作,时刻把握课堂活跃度,保证课堂玩的最终目的是学习知识。

(二)课堂游戏的多样化

大语文课堂范文8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商科类高职学院为例,探究了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思政教学之有效路径。

一、在商科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意义

(一)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作为实施思政教育的主战场,大学语文应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明确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播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程特点和商科院校育人要求,明确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语文教育不仅要在传统课堂上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以和谐的理念、严格的标准和严谨的态度走上工作岗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将灌输与融入相结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大社会与思政小课堂相结合,做到以情动人、以文化人,引领商科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二)突出商道文化特色。商道精神是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规则和价值体系。塑造和弘扬仁爱、忠信、拼搏的商道精神正是商科学校的特色所在。市场经济本质是一种诚信经济,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情怀,对加强学生主体人格精神培养有着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作为未来商业活动的参与者,商科院校的学生更应身体力行,增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自觉。恪守“以德为先”的商业理念、“仁者以财发身”的财富观和“至诚至信”的经商原则,把财富看作是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理想的媒介或工具,将获取财富的方式跟道德节操结合起来。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要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在奋斗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社会的栋梁,成为党和人民可信赖、可托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在商科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的实施路径

(一)做好教材改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无疑影响着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讲授篇目的甄选,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教材编写一定要针对商科院校特点,围绕职业素养关键词进行选文,理清知识点所承载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教育教学内容设计重在阐释爱国主义要义,引导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爱国、爱家、爱党、爱民、爱己的关系,深刻理解商道精神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紧抓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教师通过解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给学生解疑释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理解仁爱、忠信、拼搏的商道精神,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解读,塑造和弘扬商道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沟通表达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在社会上发挥正能量。

(二)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教师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思政教学涉及领域广、讲解难度高,任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技能储备和道德储备,这是大学语文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谈到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问题时曾强调: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应怀有终身学习的自觉,不断充实、拓展和提高自己,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坚持教书育人和修身养性相结合,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切实提升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强化理论武装,筑牢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通过学党章、读原著、观看影片、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的经验交流等形式,加深任课教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

(三)建立立体式教学体系。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建立健全现代化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讲授中,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在课内阅读、课外拓展、题库建设等方面,选择从整体上反映新中国在各个时代变革、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思想、生活状态的激荡与变化的优秀作品,用于传播正能量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学所需。在教学评估体系中,增加对思政教学的评估指标。利用云班课、腾讯课堂等教学平台,做好语文课堂的线下延伸。充分运用网课平台资源,整合现有优质微课慕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引导学生开展自学,课前检索资料、网络探究,课后延续讨论、巩固拓展。对每名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实时跟踪,及时督促。开拓第二课堂,创立文学社,开设国学试点班,开展通识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讲座,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依托行业资源,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将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知行合一”的机会。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