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产教融合”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实为职业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和政策支持。当前,“百万扩招”背景下,面对生源的多样化,职业院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所有学生需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等方面。高职院校需借助当前的产教融合政策,依托竞赛,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学生知识目标与企业能力标准的对接,解决学生就业难、学校招生难、企业用工难的结构性问题。

关键词: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创新能力

一、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进行大量扩招,招生的生源呈多样化。然而,对这些学生如何培养,高校处在探索阶段,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适应学生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两张皮”,学生就业难、学校招生难、企业用工难,“三难”情况突出

当前,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沟通交流,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用人标准未能实现精准对接,导致学生的能力目标与企业所需人员的技能目标不对应,校企合作呈现出“两张皮”现象,“三难”结构性问题突出。第一,于学生而言,由于个人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能力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不一致,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企业用不了,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培养不出来,进而影响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造成学生就业难;第二,于学校而言,“百万扩招”背景下,职业院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低质量的就业率将影响学校的办学成效,进而导致学校招生数量的减少,造成学校招生难;第三,于企业而言,企业的用人标准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将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导致企业出现“用工荒”的情况,还会导致企业增加对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培训的投入,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二)高职院校定位模糊,重理论、轻实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限

通过成绩选拔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综合素养、知识能力进行了分流,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该有所区别。总体而言,本科院校学生基础好,本科院校注重理论、科研的创新,为社会培养理论综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差,理论基础薄弱,应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当前,高职院校的定位模糊,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相似,重理论轻实践,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都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理论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上课听不懂,动手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差,与本科生相比较,缺乏社会竞争力。所谓创新既包括理论创新也包括实践创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应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创新方面下功夫。而当前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限。第一,对于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深入的理论学习,导致学生上课听不懂,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还与理论基础扎实的本科生比较更是没有优势;第二,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放在技术、操作方面,为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竞争力。而目前高职院校定位模糊,重视理论轻实践,导致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操作能力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也不利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百万扩招”背景下,招生方式呈多样化,生源呈多样化。以广东为例,当前高职的招生方式包括了学考招生、普高招生、现代学徒制、三二分段招生等方式,学生的差异性明显。针对不同生源,学校采用传统的通才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学生个体发展。通过调研发现:三二分段的学生经过中职三年的学习,其动手操作能力强,理论基础薄弱,对于这些学生应加强实操训练,降低理论难度,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在当前通才培养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兴趣低、动手实操能力展示不出来,打击学生的参与度;针对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该群体基本都是企业的职工,长期从事本专业的专业技术工作,其技能成熟、基础理论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他们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重点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促进教学过程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当前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均难以满足现代学徒制学生的需求,降低了学生的获得感,导致学生以“文凭”为导向,肤浅的应对教学过程;对于学考和普高的学生,其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总体而言,部分普高学生和学考学生的基础好,有继续深造学习的求知欲,随着广东省普通专升本(专插本)政策的实施,为很多高考失利的高职生带来了就读全日制本科的希望,很多基础好的普高生和学考生有继续深造的计划,那么对这些学生应该单独编班培养,结合广东省专升本(专插本)考试范围,更加注重理论基础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提供教学环境,助力学生圆梦。而当前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机遇

产教融合是在学校、企业与行业之间搭建合作平台,通过企业学校深度合作、共同育人以实现共赢。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国家先后颁布了多个文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机遇。

(一)借助政策的扶持,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资金、平台

国家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文件精神旨在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强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随后,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方针政策,出台了相应的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平台助力校企深度合作。

(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以广东为例,先进制造业、新能源行业、人工智能等各行各业促进了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也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更加明确了职业院校的定位。这些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技能创新型人才和科研创新型人才,而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学生和高校的要求很高,职业院校往往难以承担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任务,这要求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化和技能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为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三)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助力企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成效

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人民幸福之基。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就业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成效的标准之一。大学生就业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促进大学生稳定就业是政府、学校、社会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交流,有利于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助力企业发展,促进学生稳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产教融合为校企合作搭建了深度合作的平台,便于学校与企业的深入交流,让学校更加了解市场的用人需求、用人标准,实现学校知识目标培养与企业能力标准对接,为企业提供更为专业的技能人才,助力企业发展,同时更好地解决学生高质量就业问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也是学生的核心需求,就业更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准。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有利于助力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成效。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产教融合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了诸多机遇与挑战,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校企应深度合作,多路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共建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打通知识目标与能力标准的对接,解决“三难”结构性问题

借助产教融合的政策扶持,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建设产业学院,明确职责,加强交流,打通知识目标与能力标准的对接,解决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学校招生难“三难”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明确校企协同育人目标,分清职责,共同承担育人责任。高校应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现学生知识目标与企业能力标准对接,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高质量的就业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成效与知名度,有利于稳定生源,解决招生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理论基础薄弱,优势凸显不出,导致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型人才,企业要花大量财力、物力和精力培养技工人才。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企业通过产学合作,应主动承担育人责任,参与学校实践教学任务,弥补当前学校在实训、实践教育方面的短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顶层设计,实施人才分类培养

当前,“百万扩招”背景下,生源多样性带来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同,而高校缺乏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针对学生多样化,高职院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根据不同生源的学生需求,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以广东为例,针对理论基础好、有“升本”需求的同学,应根据广东高本衔接政策,按照考试要求,加强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公共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助力学生圆本科梦;针对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学生一方面要工作一方面要完成学业,其压力相对较大且这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为增强这类学生的学习获得感。首先应从上课时间来进行合理安排,减少学生因担心学习而影响工作的顾虑;其次,要从学生关注的当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入手,以问题为导向,共同解决当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题问题,突出创新;最后,对现代学徒制的学生的培养,需要技术扎实且理论扎实的老师来进行授课,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可聘用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学校的学科教授来对这些学生进行授课,丰富学生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共同合作解决当前存在的难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力。针对三二分段的学生,其理论基础薄弱、学生理解能力差,但动手能力强,针对这些学生应该弱化理论知识,以企业的技能标准为目标,加强实训实践教育,突出这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助力学生就业创业。

(三)打造校园创新文化,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

“校园创新文化的建设,有利于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1]。依托第二课堂、定期开展创业沙龙、校园创新创业作品展示等活动,营造创新环境,打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依托竞赛平台,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创新力

“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2]。竞赛通常以学生团队为主体,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学生从构想—设计—实践—作品成型,独立完成整个过程。构想方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有创新想法;设计和实践需要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制作作品的同时,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团队成员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完成作品。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参加“挑战杯”比赛,鼓励学生参与行业类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3]。

四、结语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在国家鼓励“双创”的契机下,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营造更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企业与高校应加强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实现全方位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提高学生竞争优势和学校的办学成效。

参考文献

[1]何晓敏.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南社会科学,2019(2):166-172.

[2]林晓.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5(2):132-134.

[3]张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0(23):157-159.

作者:潘立业 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