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论文

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论文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新要求

(一)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提高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该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各高校纷纷大力引进了一批学历层次较高、理论知识扎实、学术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补充到师资队伍中,进一步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后危机时代,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际贸易实践涉及营销推广、商务谈判、进出口实务等诸多环节,特别是后危机时代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推动了电子商务技术在各贸易环节中的应用,如微信自营销、互联网金融支付等新手段,这就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要结合贸易方式的新变化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其次,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必定会产生新的问题,如微信自营销无法像天猫、淘宝一样看到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好(差)评,互联网金融支付的安全保障等问题,这就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深入市场和企业一线,全面了解市场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努力积累自身的实践经历,切实做好理论知识与商务实践的结合工作,为实践教学指导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培养对象的综合能力要求提高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全球经贸关系、贸易壁垒、商业模式、金融安全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的重心也逐渐向人文经贸、外语外贸、法律外贸和技术外贸方向发展,这对培养对象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经贸方面要求学生理解主要贸易对象的人文风俗习惯、价值观、道德标准等内容;外语外贸方面要求学生精通英语,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行自主交流合作与沟通,同时还要掌握第二门外语,如德语、日语、阿拉伯语,能与新兴贸易伙伴开展交流活动;后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种形式的新型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等一系列常用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技术贸易方面则要求国际经贸类学生对主要产品技术信息有一定了解。总的来说,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贸易实践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国际市场调研、国际贸易实务、营销推广、金融结算、物流供应等多项商务技能。

二、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缺位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并根据全球贸易经济发展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了一些调整和修订,从调整结果来看,各高校普遍把外贸单证实务、国际结算操作等操作性环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了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如报关员、单证员、国际商务师等)环节,以强调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特点。但从产业链视角来看,国际贸易产业链一般包括:前导出口阶段(包括国际市场调研、商务文化礼仪、磋商等内容)、出口阶段(包括订单签订、组织货源、制定出口单证等内容)和后续出口阶段(包括售后服务、销售反馈、国际商务关系维护等内容)。特别是后危机时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引发了商业模式的革命性剧变,如营销方式由传统的广告推广向自营销方式转变、结算方式由传统的银行支付向互联网金融转变。传统的外贸实训体系已不符合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实践教学的认识还应更加全面、深入,更具前瞻性。

(二)实践教学执行环节缺乏“实践性”

从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来看,大多数院校根据国际经贸发展实践,分别设置了国际经济与贸易认知实习、国际贸易运营流程分析、国际贸易从业资格辅导、国际经济与贸易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后危机时代,以移动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迅速蔓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国际交易中的贸易数据挖掘和市场研究、互联网金融(融资、支付等)、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需求骤然增加,而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无法适应国际贸易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实际的要求。另外,从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来看缺乏“实践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理论教学环节相比,实践教学环节课时量相对较少、时间安排相对集中,绝大多数院校一般根据任课教师的时间来安排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次,实践教学师资配备一般为1~2名教师/班(约40人左右),教师工作强度相对较大,无法有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第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实践教学环节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实践教学学习简单应付了事。实践教学执行环节“实践性”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后危机时代,随着一般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现有的师资队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大多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但这些教师大多都是硕(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先天缺乏国际贸易业务实践的熏陶。待其进入高校工作后,作为年轻教师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压力,无暇顾及国际贸易综合实务能力的提升;其次,从高校现有的教师培养机制来看,教师走进企业生产一线和贸易活动的机会少、时间短、成本高,从而造成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后天不足。另外,作为高校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应试能力,部分教师通过努力能顺利拿到相关资格证书,但国际贸易实践经验依然较为匮乏。

(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薄弱

国际贸易模拟仿真教学是通过国际贸易实验室(包含虚拟进出口企业、工厂、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局、跨国银行等组织),应用相关贸易实务模拟软件,让学生扮演外贸业务流程中某一主体角色而进行的模拟实践教学。由于国际贸易模拟仿真实验室所需房屋面积和投资规模相对较大、产出效益不明显,目前,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以理工科为背景的中西部高校),缺乏对综合性国际贸易实验室的投资热情,基本上是与其他文科专业共用实验场所,实验室建设仅仅是依托相关贸易实务模拟软件(如浙江大学恩特外贸业务管理系统、Simtrade外贸学习平台、亿学国际贸易实务综合实训中心平台等)开展国际贸易实务模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建设缺乏专业性、特色性和实践性。后危机时代,各高校普遍加大了对实习基地的开发力度,纷纷与企业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合作。但从实习基地建设情况来看,实践教学计划中企业参与程度较低,针对实习企业国际贸易运营过程和生产经营过程的部分不足,学生在实习企业能涉及的实质性外贸活动和生产经营环节偏少,部分90后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指导老师对实习过程的监控较弱,另外,有部分实习基地仅仅只是挂了一个牌,缺乏真正的交流与合作,实习基地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深化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

培养院校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应在已有外贸实践教学基础之上,以当代国际商务实践为着眼点,树立贸易产业链的“大实践”观念,即在国际贸易产业链每一环节都合理构建实践(实验)教学过程,前导外贸阶段应设置国际市场调研、商务文化礼仪、自营销管理等实践教学任务,出口阶段应设置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电子商务贸易、互联网金融等实践教学任务,后续出口阶段应设置国际商务关系维护、物流供应链管理、国际品牌培育等实践教学任务,突破过去以外贸单证为核心的“小实践”观念。

(二)着力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建设

后危机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终端的快速普及,移动APP(Application)的使用、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等对传统商贸模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开展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时,应紧密围绕国际商贸模式的新变化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首先,培养单位应针对国际商务发展的新趋势,新设贸易数据挖掘与市场研究、互联网金融、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分析调研环节;其次,在实践辅导中应有意识地将互联网金融、全球物流与供应链与国际结算、贸易术语、国际货运等传统国际贸易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独立应用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独立分析处理国际商务中的新任务。第三,各高校教学管理单位应根据本校国际贸易实践教学计划安排,进一步做好指导教师选派、实践教学过程监控和质量管理工作,指导教师应认真、科学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告知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和所带学生,既主动接受教学监督,又让学生明确各阶段实践计划任务。

(三)全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重要智力保障要素,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完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工作的必然选择。各高校应制定出台符合本校国际贸易建设发展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聘请一批“思想素质高、专业素养好、职业经验足”的企业专家担任相关实践环节的指导老师,校内教学理论型教师应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一线,积极开展业务实践锻炼和学习,并努力取得与本专业(课程)相关的专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同时,在实践指导环节上可采取“双核制”,即理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教师的双配备策略,充分挖掘发挥其各自的比较优势,以实现师资效能最大化。

(四)加强和完善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是有效开展国际商务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实践操作技能、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组织,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此,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积极开展多元化、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作者:韩可卫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