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茶企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新形势茶企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

目前茶企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可谓是困难重重。将视野放置在新形势下可知,在压缩产能水平、优化产能结构的战略目标驱动下,广大茶企还需要着手完善内部技术组织形态。所有这些都表明,破解茶企财务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迫在眉睫。对策可以围绕着:组建专门的财务团队、借力外部专家的支持、逐步的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学习型营销团队、提高全员参与的意识等来构建。

关键词:

新形势;财务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茶企

财务管理所包括的工作内容十分广泛,结合当前茶企财务管理的现实困境,本文将聚焦于全面预算管理范畴。从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通常定义中可知,其中含有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内在要求。根据这一内在要求来审视茶企的财务管理现状,则不难发现:因大多数茶企属于私营性质,进而在劳动雇佣制度下也就弱化了全员参与的可能性;另外,全过程管理则因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和人为的能力问题,也难以满足上述内在要求的规定。可见,目前茶企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可谓是困难重重。将视野放置在新形势下可知,在压缩产能水平、优化产能结构的战略目标驱动下,广大茶企还需要着手完善内部技术组织形态。所有这些都表明,破解茶企财务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迫在眉睫。

1对“新形势”的认识

现阶段“新形势”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中,那么在本文又是怎样的背景呢?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新形势”。

1.1市场环境的新形势

众所周之,随着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防腐进程的深入,高端茶叶制品的销售受到了显著影响。从这一点可以知晓,长期以来茶企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是极不正常的,普通茶叶制品投放至普通商品市场之中,高端茶业制品则以自身的“使用价值”而远离普通商品市场。但现在的情形却是,茶企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面对的市场环境,且必须将普通消费者纳入到高端茶叶制品的销售对象群体之中来。这就意味着,提高高端茶叶制品的性价比势在必行。

1.2产业发展的新形势

不难发现,目前诸多有实力的茶企都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经营范围,形成了以主营业务为推手,附加业务为补充的新型发展格局。如,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旅游等环节紧密的串联起来,建立起了各相关行业之间的价值链条。这一茶业发展的新形势给予了我们启示,即茶企若是将视野停留在茶叶市场的价格竞争之中,只能导致自身经营能力的不断萎缩。可见,包括中小茶企在内的整个行业,都需要行动起来,重新建构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3企业经营的新形势

企业经营的新形势主要从内控中来进行认识,其中的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和电商冲击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在之后的两年中首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紧接着影响到了内陆地区。从而,茶企的用工成本逐年攀升。电商或者基于O2O模式下的茶叶制品销售,直接打击了沿用传统渠道销售茶企的市场份额。

2茶企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上新形势,茶企财务管理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2.1原料采购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全流程预算管理的内在要求下,原料采购阶段成为了预算管理的第一步。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企业产能计划来完成采购资金预算,从逻辑上能够适应茶企的内控需要。但考虑到原料的成材率和运输仓储过程中的货损,则将直接影响到采购资金预算的合理性。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可得,原材料货损率一般处在1.2%左右,那么建立资金预算的弹性系数则成为必然。而当前,不少茶企仍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弹性系数进行测算。

2.2产品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茶企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已经做到了极限,所以这一阶段的成本核算工作做得十分扎实。但现阶段暴露出一些问题,即在分层进行茶叶制作时对能耗的控制仍做得不够理想。特别是高端在茶叶制作方面,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利益预期驱使,使得对于这一环节的生产能耗控制不严,却又将这部分能耗均摊在普通类茶叶制品的生产中。这样一来,不仅侵蚀了普通茶叶制品的利润空间,也使得高端茶叶制品的性价比难以吸引普通消费者。

2.3制品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规模偏小的茶企往往首先应用电商平台来实施O2O销售模式。或许,这与降低传统渠道管理下的铺货成本不无关系。那么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茶企的铺货成本仍然是影响自身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那些缺乏品牌支撑的茶企而言,销售成本控制几乎难以落实在行动上。

3破解问题的重点

聚焦财务管理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来审视茶企经营管理的不足,则需要从完善预算管理工作的前提下进行解题。结合笔者的工作思考和现存经验,破题重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3.1提高财务管理的量化水平

目前大多数茶企的财务管理工作还显得粗糙,甚至部分茶企并没有专职的财务人员,这就导致了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往往流于经验层面,而未能达到应有的精细化水平。因此,结合茶企在采购阶段所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则需要建立起自身的量化指标体系,以及量化方法论。要做得这一点,除了需要组建专门的预算管理团队外,还需要发挥社会分工的专业技术优势,即将企业的财务内控部分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承担。

3.2优化茶业生产的组织形态

针对茶企生产领域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则需要从优化生产的组织形态中来下功夫。“组织形态”所涵盖的内容包括:第一,班组中的分工协作模式;第二,班组中的技术系数;第三,对班组作业的激励。事实表明,优化的重点应放在对高端茶叶制作班组的激励上,使传统的成本控制监管,转换为班组成员自觉的行动偏好。

3.3打造“互联网+”销售环境

根据笔者对渠道商的走访可知,在我国当前的通缩状况下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这就要求茶企需要打造自身的“互联网+”销售环境。这一环境的打造一方面能借助电商平台来拓展企业的市场份额;再者,还可以通过与消费者之间的零距离互动,来培育他们的产品忠诚度。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归纳出的重点,便为下文的解决方案提供了行动指南。

4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解决方案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进行构建:

4.1组建专门的财务团队

当前不少作者在讨论茶企财务管理问题时,习惯于从技术层面入手来进行对策构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诸多中小茶企缺少专职财务人员的情况下,所以基于技术的讨论都毫无意义。因此,这里首先提出要组建专门的财务团队。根据内控在茶企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企业一把手应直接领导财务团队,团队成员应涵盖会计、生产、采购、销售等领域,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茶企发展的需要。在组建财务团队时,还应建立起协商机制。

4.2借力外部专家的支持

在目前网络化分工形态下,茶企管理者还应懂得借力外部智力支持,将难度较大的财务管理工作交由专家来解决。前面谈到了需要设计出采购环节中资金预算的弹性系数,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财务量化标准。毫无疑问,诸多茶企依靠自身的财务力量是难以成行的。因此,企业管理层需要积极与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双赢下满足自己对优化财务管理的需要。笔者建议,应要求第三方机构专业人员在企业蹲点,从实践中来获得整个素材。

4.3逐步的引入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的引入主要针对生产环节,特别在于解决高端茶叶制品生产中的能耗问题。具体的做法主要为,企业管理层与班组签订内部协议,协议明确班组的权益和职责。在此基础上,管理层授权班组负责人掌握资金的使用权限,并将能耗费用包含在额定好的预算资金内,规定在达到协议要求后结余资金转做班组成员的绩效奖金。这样一来,就能将成本控制的监管更为班组成员的自觉行动。事实表明,刚开始班组负责人会有顾虑,但最终仍能获得双赢的效果。

4.4建立学习型营销团队

为了节约销售资金投入,并能获得良好的销售业绩,除了需要夯实产品品质外,还需要在线上销售模式的打造上下功夫。然而,现阶段包括网络营销、网上客户关系管理等,对于茶企财务人员和销售人员都是陌生的知识。因此,建立起学习型营销团队,将能从创新营销模式上降低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压力,并使茶企的经营管理形态与国家的“互联网+”战略形成契合态势。

4.5提高全员参与的意识

以上主要围绕着全流程管理来进行阐述的,而提高全员参与意识也是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应有之义。鉴于诸多茶企都属于私营,这样就直接弱化了员工对企业成本控制的意识。为此,这里仍需要从引入市场机制入手,建立关联部门之间的交易模式,如物流部门与采购部门之间。这样一来,在部门利益驱使下和个人绩效考核压力倒逼下,必然能提高全员的参与意识来。最后,还应在会计学视角下来认识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关系,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实则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而成本管理的对象则是企业资产,一个是价值层面的企业资本、一个是实物层面的企业资本,因此,单就同属企业资本这一点来看二者是存在共性的。再者,财务管理强调事前和事中控制,而成本控制则着眼于事后控制。可见,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互补性。另外,需要明确财务管理的职能,不能因此而放弃传统成本控制模式。因现代茶叶生产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特征使然,为了提升资金预算的精确性,需要建立包括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在内的多方合作机制。由于多方都以自身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通过协商和综合将能增强预算的稳健性。

5小结

本文认为,破解茶企财务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迫在眉睫。通过问题讨论后,解决方案可围绕着:组建专门的财务团队、借力外部专家的支持、逐步的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学习型营销团队、提高全员参与的意识等5个方面来构建。

作者:张鹏凯 单位:长安大学计划财务处

参考文献

[1]邓平.集团公司预算编制的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理论版(下),2008(5):26-29.

[2]屈琳.国有集团公司预算编制准确性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3):39-41.

[3]赵奕凌.物流成本控制与管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4]许志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4,(11X):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