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管理条例范例

纪律管理条例

纪律管理条例范文1

一、调研结果及数据分析   本调研向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学生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993份,问卷回收率为99.3%。调查问卷从学生选择专业的原因、毕业后的择业选择、是否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等方面,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选择旅游专业的原因   通过数据分析,36.7%的学生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是自己喜欢,而60.3%的学生则是因为调剂,所以,不难看出,绝大部分学生选择旅游专业是处于专业选择时的无奈,这也可以成为分析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原因。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旅游专业,在毕业之后并不想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但所学专业及文凭证书均和旅游管理相关,导致所学专业与所找工作不对口的矛盾僵局。   (二)毕业后的择业选择   44.5%的女生和42.9%的男生在毕业后选择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就业期望值偏高,简单来看,家长和学生在付出了长期的时间成本和大量的经济成本后,希望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比较稳定的工作,而不愿意从事旅游这种“朝不保夕”、“一年忙三月,三月挣一年”的工作。这种择业趋势也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旅游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否从事旅游相关行业   在被问及毕业后是否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时,34.6%的同学表示会考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然而,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后,打消了这个念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学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偏低,与旅游行业的现行薪酬、晋升制度、工作强度等有一定的关系,致使行业未能留住学生。   (四)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   在参与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有60%的人在择业最先考虑的因素中选择了发展机会与薪酬待遇,这也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企业发展空间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还有33.9%的人选择了实现个人价值,这也可以更好的体现出当代大学生不在盲目寻求高薪酬,而开始重视实现个人与社会的价值。   (五)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   调查中,有60.7%的男生和54.6%的女生认为在择业中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实践和工作经验,这也证明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学校实践教育环节较为薄弱,并且学生与社会的交流较少,导致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力不强,实践能力差,对自己不自信的问题。   (六)学生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的原因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工作不稳定、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太累、入职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旅游业工作人员都需要从基层做起,基层工作非常辛苦,尤其是酒店业,不仅工作时间长,薪水低,还要面对顾客严苛的挑剔。对这种工作要求,刚毕业的“80后”、“90后”本科毕业生难以适应。此外,酒店行业从业门槛较低,学生入职后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都会导致他们较高的跳槽率与流动性。综上所述,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这种情况,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原因: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学生专业认同度低,社会实践较少,个人就业期望值相对较高,是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内蒙古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相对落后,社会对服务业的偏见也是影响着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主要原因。   二、对策及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实际并非真的“就业难”,而是有业不就,是政府、学校、企业及学生本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对此,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方面   目前,导致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的观念问题。通过访谈了解,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愿从事旅游行业是因为学生本人及其家人、亲戚心中“旅游行业是伺候人的”、“旅游行业社会地位低”的观念在作祟。其实,发达国家中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80%-90%的比重,为国家解决的就业人数比例也在80%-90%,中国的未来也会面临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及早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媒体、学校、行业等多领域向广大国民宣传,服务业在不久的将来会具有广阔的前景,让广大国民认同这个行业。同时,取消报考国家公务员时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限制。通过这些措施,一定会使更多的学生步入旅游行业。   (二)学校方面   1.树立旅游专业学生的自信。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时基本没有经历社会实践,在知识理论提高的前提下,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导致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动手能力低于中职或高职旅游毕业生。因此,旅游管理本科生会产生不自信和不确定,一旦出现诱导因素,便会选择离开旅游行业。自信是学生未来工作的动力源泉,是学生坚信自己能成功的心理磐石。所以,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该通过专业思想教育、课堂教学和平时教师的引导,成功校友的实践经历,将专业自信心灌输到学生脑海当中,并使他们真正认可这个专业,从而将来愿意以其为职业。   2.加深学生对于行业的认知。   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是因为“听说”旅游行业工作性质呆板、枯燥;工作比较累;管理比较混乱。事实上,这是由于学生对于行业认识不到位产生的错误想法。高校在学生入学后应利用专业认知、专业实习等机会,让学生走进酒店、景区、会展公司等行业,加深他们对行业的认识,改变他们固有的观念。在四年的本科教学期间,应多安排他们的行业实习,最好能在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规划公司等各种企业、各个岗位都进行轮岗实习,让学生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应通过实验室建设、校企联合、校园示范酒店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同时,鼓励学生创业,并提供创业指导,给予自主创业学生帮助和支持,扩大专业影响度。   4.加大宣传力度。   学校应对外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扩大优势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向学生家长传达专业信息,同时让家长了解行业政策与趋势,纠正家长的错误择业观,为学生的自我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企业方面   1.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应该为求职学生做出更好的职业规划,规划应明确入职前的培训时间和期限以及入职后的职位及薪资等学生关注的重要因素。诸如,可以根据岗位制定员工的职业规划,进行各种方式的培训,将加大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使员工具有了努力方向。国际著名集团一般都有员工的职业规划,为了达到职业目标,企业组织各种方式的培训活动。如雅高集团的中国区,一名普通员工成为部门经理大约需要四年时间。这样一名进入雅高集团的员工就会明白自己的职业目标,也知道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做什么。员工既有了期望,也有了目标,其对企业也更加忠诚。   2.制定合理的薪酬机制。   根据业绩进行薪酬发放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减缓员工流失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员工不太介意薪酬的多少,而介意薪酬的不合理。传统的薪酬体系不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因而难以充分发挥薪酬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旅游企业必须使薪酬与员工的能力和岗位业绩直接挂钩,这就需要让每一位员工明确企业的商业战略及奋斗目标,让员工明确自己在企业商业战略中的作用,最后通过能力、业绩等核心价值的薪酬体系使员工认识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明确企业对员工所具有的期望。   (四)学生方面   1.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几乎每年毕业都是学生的“就业最难季”。然而,这种“难”是相对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休闲观念的转变,使旅游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以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专业为例,每年来校招聘的旅游行业比比皆是。当前大学生应该积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就业优势,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占据就业制高点。   2.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应该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自己的行业进取意识和敬业精神,这样才能在就业竞争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小结   旅游专业本科生的“有业不就”现象,实质是对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旅游专业本科生毕业后转到其他行业就业,也是对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随着服务行业的全面兴起,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随着我国政府对旅游业的新政策的出台,中国旅游业将有着全面的提升,旅游专业也会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将得到缓解。旅游本科毕业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结合,也会指日可待。   作者:范新宇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

纪律管理条例范文2

【关键词】床位调配管理系统;公立医院;急诊绿色通道;急危重症

急诊绿色通道是指医院为急诊患者特别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接诊、分诊、检查、诊断、抢救及住院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是救治危重症患者最有效的机制。在急诊绿色通道全流程医疗服务过程中,及时安排急诊需住院患者入住相关科室是实施的难点,也是医院管理的难点。急诊绿色通道的管理是等级医院评审重要考核内容,《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对医院绿色通道提出要求“有急危重症抢救患者优先住院的制度与措施,保证急诊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能够及时收入相应的病房”。

1绿色通道患者住院难点分析

1.1科室自主选择收治患者

在科主任负责制、诊疗组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下,床位成了科室的“自留地”,科室主任、护士长或者诊疗组组长对床位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在平均住院日、抗菌药物管理、医保费用控制等考核指标重压下,部分医生为了迎合医院考核指标,收治患者时会出现“避重就轻”的现象。

1.2患者疑难复杂涉及多科

亚专科建设是学科细分发展、技术纵深提高的需求[1]。随着亚专科的迅速发展,以器官、部位甚至技术手段设置的亚专科比比皆是。医生的分工越来越细,而抢救室患者常常病情危重且复杂、涉及多专科问题,专科会诊后仅提出针对本科室的治疗意见,不愿进一步收治此类患者。

1.3专科与抢救室沟通不畅

按照既往的流程,急会诊医生是专科和抢救室之间信息的传递者。抢救室患者先由相关专科的急会诊医生会诊决定是否收治,会诊完毕后急会诊医生还要和科室协调收治病区和具体诊疗组。一套流程下来,病房已经没有空床,患者只能留抢救室继续待床。部分急会诊医生会诊后无法确定是否本科收治或协调不了床位,但又不及时向上级主任汇报,从而导致抢救室与科室间沟通不畅。

1.4床位资源供需不平衡

根据《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9版)》1-4-1-1项A档次要求,年床位使用率需要在93%97%。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省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且是区域内诊疗中心,承担区域内疑难、复杂、危重患者的救治,床位需求量大,床位资源不足。2019-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我院床位使用率分别为115.1%、90.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02.8%,床位利用率过高。

1.5老年、终末患者增多

人口老龄化导致高龄、超高龄危重症患者以及癌症患者增多。由于衰老或者长期损耗等原因,患者终末期往往会出现反复发热、严重消瘦、身体过度虚弱、器官衰竭等症状。大多数家属希望尽最后的努力,将老人或者癌症终末患者送至高等级医院抢救,并希望收治到病房进一步治疗。鉴于患者年龄大、预后差、住院周期长、涉及问题多等原因,对于此类患者,科室存在均不愿意接受的现象。

2绿色通道患者住院解决对策

2.1完善制度建设,通过绩效考核提高收治积极性

医院进一步完善了制度建设工作,成立急救绿色通道领导小组,制定急救绿色通道管理规定及实施方案,对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范畴进行了界定,对急救绿色通道医务人员及抢救设施、药品提出了相应要求,对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衔接管理及流程进行了确定,并明确要求各临床科室要优先收治危急重症患者。同时,医院制定急诊工作绩效考核方案,门诊部对急诊抢救室患者收治情况按照日常关键指标和科主任任期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每收1例急诊抢救室患者,由绩效办按照规定给予科室医护工作量点数。急诊抢救室患者收治工作不落实或落实不力,导致急诊抢救室患者滞留时间超过24小时,每发现1例扣科主任任期目标考核分0.1分,扣科室日常绩效考核分2分。对因此出现的典型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给予全院通报,发生医疗纠纷的按照医院相关文件追究责任。

2.2行政部门牵头,解决疑难复杂患者滞留问题

分管院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带队,门诊部、医务部、护理部、急诊医学科及其他相关科室一起到抢救室进行医疗行政查房,促进急诊绿色通道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门诊部每天到抢救室进行早查房、晚查房,了解当日急诊绿色通道梳理情况,对于滞留时间较长的患者,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协调,及时安排收治。对于疑难复杂患者,门诊部及时组织全院大会诊明确诊疗方案及确定收治科室,必要时由门诊部根据大会诊意见指定收治科室。

2.3畅通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抢救室患者信息

急诊医学科与急诊抢救室患者收治相关科室建立工作联系群,分管院领导、行政部门、临床科主任、诊疗组组长全部入群。急诊抢救室值班医师每日7:15前在群中通报急诊抢救室各科室患者的初步信息,急诊抢救室主班医师每日8:00前在群中通报各科室患者的准确信息,便于相关科室了解本科室患者滞留情况,协调好门诊普通患者与急诊抢救室患者的床位安排工作。

2.4床位调配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系统成了必要的管理工具,用来取代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2]。为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加强医院床位管理及合理使用,满足患者住院需要,提高床位使用率,2020年底我院在全院推行了床位调配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实现对床位资源的科学管理。第一阶段,疑难危重患者入院顺序前置:在床位管理系统的调配下,住院顺序不再以住院证开具的时间为主要依据,而是按照病情危重程度及疑难复杂程度安排收治,急诊绿色通道患者排队顺序绝对前置[3]。第二阶段,实现24小时“熔断”:各临床科室在急诊抢救室留有开具了专科住院证且住院证开具后超过24小时仍未能收治的抢救室患者,该科室收治非抢救室患者通道将被临时“熔断”。第三阶段,实现即时“熔断”:2021年7月底,“德尔塔”变异毒株开始在南京快速传播,医院采取了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防控措施,按照防控要求,各病区需要设置应急病房及限制加床,部分病区被征用为隔离病房。由于容量不足,抢救室患者出现严重滞留,医院将熔断时长由24小时调整为0小时,对开具了抢救室住院证的临床专科实行即时“熔断”。

2.5提高自身能力,急诊科内部管理配套实施

床位调配管理系统熔断机制的实施依赖急诊医师及时开具住院证。一般情况下,抢救室医师开具住院证时按照会诊医师意见执行,涉及患者生命救治除外。对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超过24小时的患者,会诊医师与急诊抢救室主班医师意见不一致时,由急诊抢救室主班医师决定收治科室,相关科室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对急诊抢救室终末期维持性治疗的患者、三无患者、有各方面争议的患者收治意见不一致时,急诊科汇报门诊部,由门诊部牵头协调解决。具体流程见图1。医院赋予了急诊医学科通过床位调配管理系统为抢救室患者开具专科住院证“熔断”专科收治门诊普通患者的权利。同样,急诊医学科也要履行一定的义务,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升分管急诊抢救室主任的管理、协调以及业务能力。为加快急诊绿色通道滞留患者的疏通,急诊医学科应判断患者留抢救室指征,在患者入抢救室24小时内明确收治科室并开具住院证。对于应开具住院证而未及时开具住院的情形,每发现1例扣0.1分;对临床科室反映技术不精并经确认每月达到10%以上的,取消急诊抢救室主班医师资格。

3效果

通过对急诊绿色通道一年多的规范管理,以及床位调配管理系统的应用,急诊绿色通道运行效率及我院区域内急救影响力较前明显提升。2021年16月入抢救室人次较2019年及2020年同期比较,分别增长24.62%、29.58%;通过120送至我院的急危重症患者较2019年及2020年同期比较,分别增长29.02%、20.06%;经抢救室收住院的危重症患者人次较2019年及2020年同期比较,分别增长41.28%、38.55%。2020年、2021年抢救室患者收治均受医院疫情防控政策影响,床位调配管理系统实行即时“熔断”后,2021年8月急诊入抢救室患者数、120急救患者数、经抢救室住院患者数较前明显提升,抢救室滞留超24小时、72小时患者人次、平均滞留时间较2020年同期均减少。

4讨论

4.1系统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通过床位调配管理系统的应用对急诊绿色通道进行科学管理,进而提高急诊绿色通道滞留患者的疏通效率,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根据分级诊疗要求,三级医院的服务功能定位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4]。我院床位调配管理系统的整体设计理念正是契合了这一医改方向,通过床位调配管理系统对收治患者进行筛选和把控,从而促进科室学科建设和医院长远发展,实现医院功能定位。

4.2跨科收治解决节假日滞留问题

节假日期间,大部分外科科室不再安排择期手术,病房出现大面积空床;但是收治急诊绿色通道的科室如心血管内科、消化科、呼吸科、神经内科等由于出院患者减少,导致床位相对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实现熔断也不能很好地解决抢救室滞留问题。针对节假日各科室忙闲不均的问题,可以通过跨科收治来解决。跨科收治患者由急诊抢救室主班决定,原则上心血管内科患者跨科收治至心血管外科,呼吸内科患者跨科收治至胸外科,神经内科患者跨科收治至神经外科,消化内科患者跨科收治至普外科。跨科患者由收治科室全面负责,涉及专科治疗的按照会诊流程会诊。专科要事后及时做好跨科患者的转回工作。

4.3绩效调整打消科室顾虑

尽管通过绩效考核、床位调配系统“熔断”等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急诊绿色通道患者的有效收治,但由于抢救室危急重症患者较多,收到病区后一定程度上影响诊疗组、病区、科室的住院考核指标,如果能够对抢救室患者进行单独核算和考核,将会打消科室最后的顾虑。更是期待医保部门研究建立服务发展需要与医保总额预算协调匹配机制,对危急重症患者产生的医保总额、人头人次比、均次费用等单独进行考核,合理确定评价指标。

4.4医疗资源调整应对老年绿色通道患者

纪律管理条例范文3

一、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

(一)健全组织。成立普法工作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负责各自分管领域普法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普法日常工作。把全镇“七五”普法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促进普法工作任务落实。

(二)把普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开展普法学习教育活动,贯彻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工作理念。

二、坚持学法用法,积极推进普法工作落实

(一)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要深入学习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了解和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以案释法”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责任主体意识,把“以案释法”拓展到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坚持以我为主、协调配合,积极主动地开展“以案释法”工作,努力把司法、执法、纠纷调解、法律服务和涉法工作过程变成普及法治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的过程

(二)突出学习宣传宪法。要深入宣传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理念,宣传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我国的国体、政体,宣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宪法基本内容,宣传宪法的实施,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切实提高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宪法意识、宪法观念,坚决维护宪法尊严。

(三)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要加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宣传宪法相关法,加强新颁布新修改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的学习和宣传。重点宣传普及刑事诉讼法、公务员法、个人所得税法、电子商务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江西省禁毒条例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水库水质保护条例》、《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等。切实做好国际禁毒日、网络安全宣传周、全民国防教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等各类法治宣传月、周、日等特殊时间节点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四)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着力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要努力深化基层依法治理,围绕平安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针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项依法治理活动。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法治宣传教育,促进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

(五)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要突出宣传党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尊崇党章,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决维护党章权威。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

三、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一)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把法治宣传与依法治镇目标结合起来,认真开展年度考评、阶段性检查和专项检查,做到普法工作总体有规划、年度有计划、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确保“七五”普法稳步推进。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先进。

(二)落实法治宣传教育经费保障。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将法治宣传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同时也要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安排相关工作经费,配备必要普法设施,保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抓好队伍建设。各级政务服务部门要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法治宣传教育队伍,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组织指导能力。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一)发挥板报、墙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作用,不断推进法治宣传阵地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纪律管理条例范文4

第一条为加强殡葬用地管理,革除丧葬陋俗,杜绝铺张浪费,提倡文明办丧,节约殡葬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殡葬管理条例》、《实施<殡葬管理条例>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域范围内所有殡葬用地行为,均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殡葬用地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二)统筹安排,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人居环境的改善。

第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殡葬用地管理主体,国土资源、民政、交运、规划、城管、文物、旅游、水利、公路、林业等部门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职能,共同搞好殡葬用地管理。

第五条建立殡葬用地困难救助机制,由县民政局制定救助办法和实施细则。

第二章、殡葬用地控制

第六条严格殡葬用地管理,科学合理划定禁葬区,禁葬区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划定,经审核同意后予以公告实施。禁葬区主要包括以下区域:

(一)耕地、重点保护林地;

(二)县城规划区、里耶古城区、乡镇规划区的核心区域;

(三)重点景区和居民聚居区的核心区;

(四)河道、水源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

(五)国省县道、高速公路、铁路可视范围500米内。

第七条县民政局应建好县城公墓山,切实解决县城殡葬用地相关问题。乡镇应结合实际,建好公益性公墓,有序规范辖区内殡葬用地行为。

第八条严格控制殡葬用地面积,公墓山按照《实施<殡葬管理条例>办法》规定执行;其他地区殡葬行为可适当放宽绿化等用地面积,但每宗坟地不得超过15平方米。

第三章、禁葬区内现有活人墓的处理

第九条全县禁葬区内现有活人墓按照“主动申报、限期迁移、合理补偿”的原则进行处理。

第十条禁葬区内现有活人墓需限期迁移,不得进行殡葬。乡镇(街道)应制定殡葬用地安排预案,有效解决活人墓迁移及其他殡葬用地问题。活人墓迁移用地未落实,确需紧急使用的,先由当事人在禁葬区外自主解决殡葬用地问题;当事人自主解决存在困难,且向所属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报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牵头,民政、国土等部门配合及时解决。

第十一条活人墓用地经营权转让关系由当事双方自行解决。转让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迁移用地由政府解决的,活人墓业主按土地征收标准支付迁移用地费用。活人墓用地转让方不予退还相关款项,活人墓业主自主解决迁移用地的,按征地标准和规定墓地面积予以补偿,活人墓业主自主解决存在困难,迁移用地由活人墓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解决,原用地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收归公有。

第十二条禁葬区内活人墓业主2015年5月31日前主动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报登记,并在规定时限内迁移的,按征地拆迁坟墓迁移补偿上限标准下浮10%予以补偿,申报登记、补偿兑现等相关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补偿款项由县财政负责,具体标准为:

(一)迁移费:令箭碑450元/座,三厢碑1800元/座,五厢碑2700元/座,七厢碑3600元/座,九厢碑5400元/座,牌楼碑7200—9000元/座。

(二)碑圈补偿款:卵石圈160元/m3,砖砌体200元/m3,条石圈240元/m3。

第十三条2015年5月31日前,禁葬区内活人墓业主未主动申报登记的,或者迁移用地落实后,活人墓业主不在规定限期内迁移的,依法强制迁移:

(一)活人墓在县城规划区、里耶古城区的,由县城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城区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整治办、县民政局、县林业局、相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强制迁移;

(二)活人墓在其他区域的,由相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国土资源局、县民政局、乡镇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整治办依法强制迁移。

第四章、殡葬用地监管

第十四条县域内所有殡葬用地均按照“属地管理、部门配合”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十五条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耕地内殡葬用地的监管及处置;县林业局负责重点保护林地内殡葬用地的监管及处置;县交运局负责管理的县道和乡道两侧殡葬用地的监管及处置;县公路局负责国省道和管理的县道两侧的殡葬用地的监管及处置;县水利局负责河道两侧殡葬用地的监管及处置;县文物局负责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殡葬用地的监管及处置;县旅游局负责重点景区内殡葬用地的监管及处置;县民政局负责县城公墓山建设及管理,负责公益性公墓的建设、指导。

第十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逐村逐户宣传殡葬用地管理政策,特别是辖区内禁葬区划分、殡葬用地面积控制等相关规定,积极引导群众不得修建活人墓、豪华墓,确保辖区内殡葬行为规范有序。

第十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将殡葬用地管理纳入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巡查处置范畴,完善对违规殡葬用地的劝阻、告诫制度,有效监控辖区内殡葬用地行为。

第十八条辖区内出现违规殡葬用地行为后,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及时组织处理,要求当事人限期迁移;当事人不在限期内迁移的,应依法予以强制迁移;违规殡葬行为在相关县直单位管理范围内的,所属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及时联系相关县直单位,共同将违规殡葬用地行为及时处置到位。

第五章、罚则

第十九条辖区内出现违规殡葬用地行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相关县直单位应及时告诫、劝阻;当事人不听劝阻的,会同国土、民政等部门责令限期迁移;逾期不迁移的,依法予以强制迁移(强制迁移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纪律管理条例范文5

关键词:茶文化素养;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方法研究

引言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医学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茶文化素养融入显得更加重要,通过融入茶文化能够丰富和完善教育教学内容,并提升教学管理的文化内涵,对茶文化素养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研究,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代化进程,优化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1概述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知识在我国有诸多文化表现形式,常见的如诗词歌赋是茶文化常见的传递载体,茶文化的艺术造诣较高,诗词歌赋流传范围较广,双重条件下,茶文化发展日趋成熟,成为人们培养文化素养的重要形式与方法。茶文化追求的是和谐与人文素养,这与古人所追求的相处之道、个人发展造诣相契合,内外和谐正是其修身的境界。相比于其他形式的文化传递,品茶宁静而致远使人们提升思想境界的同时,实现和谐的理想追求。茶文化的和谐思想更是体现在为人处事间的和谐之礼,与人为善则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茶文化的礼仪重视程序的重要性,更强调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重视人际间的礼仪与热情,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体现茶道,体现思想境界的交流,通过品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以茶会友。自古以来,茶文化始终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在对自然的无限向往中体现对意志品质的追求。正如《山间饮茶图》中用林泉山茶和谐相处的画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2在医学高职医学院校管理中引入茶文化元素的作用

2.1在和谐的音符下进行教学管理

在医学高职院校引进茶文化因素,对于教学的管理内容来说,是突出强调其和谐因素的影响力,使得茶文化中的和谐观念,深深影响现代化教学管理理念。利用和谐的校园管理方式增加师生间的友好关系,促进校园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茶文化元素不仅是校园管理方式的理念基础,更是学生发展的素质培养源泉。在茶文化的影响下,医学高职院校学生更重视人文主义色彩,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性,使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在茶文化的引进过程中,要重视茶文化理念与专职院校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区别于传统院校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较为单一,学生缺乏综合素质纪律遵守性较差,因此,将茶文化引入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中,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化纪律的重要性。引入茶文化与现代化教学方式相结合,可大大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加教师教学授课的激情,提升学生出勤率的同时加大思政教师的责任感。现代化教育理念始终强调“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茶文化理念的精髓相适应,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结合茶元素的思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多以鼓励式、表扬式的语言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强化医学高职学生对和谐的理解,在浓烈的茶文化氛围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保证医学高职人员的全面化发展。同时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思政教学考核,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茶文化引入课程日常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日常自律性,进行日常反思与总结,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喜爱,通过茶文化的引入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师生互动频率,通过师生间的良好关系提升学生学习思政工作的兴趣度。

2.2教学内容凸显和谐因素

现阶段高职教学中普遍倾向于重理轻文的趋势,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片面性,学生的知识技能普遍较强,但是思想偏激化普遍存在,因此,管理者需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茶文化的引入可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组织学生定期参加茶文化相关活动,如观看茶艺表演、体验茶事活动、参加茶手工艺制作等,可使学生充分理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了解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并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的和谐因素,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

2.3学习氛围凸显和谐性

教学环境对高职医学学生的影响较大,教师、学校氛围、学生之间需要密切配合,提升教育的质量。而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谐因素可有效地将三者统一在一起,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茶文化元素可有效的增加教学的轻松愉悦性,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使教师、学生、学校形成统一联系的整体,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教师传统的传教士形象,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愉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茶文化元素的引进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民主化,使得师生互动频率大大增加,激发学生的思考潜能。在进行日常茶文化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对茶文化引入的适宜性,重视茶文化对人文思想教育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教师在进行茶文化历史的讲解时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点的把握,利用学生的好奇点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校方需要注意合理规划高职院校管理制度,不断将茶文化理念引入管理层次中,保证高校规律制度科学发展,具有规律性、有序性,将茶文化特点的以柔克刚与管理制度相结合,提升管理制度的高效性。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合理利用茶元素理念进行资源的分配,保证管理人员各尽其职,利用茶文化保证管理体系的综合性与和谐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视制度的影响作用,强化教师的表率作用,利用科学的管理体系,加强制度的严密性有效性。

3茶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措施

3.1建立茶文化导向

在医学高职院校引入茶文化理念不仅是形式主义的结合,更是实际教学意义的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理念不断发展,重视新型教学模式,而茶文化的引入可充分满足现代化教育理念的需求。综上可知,在教学理念中引入茶元素文化,可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使得教学内容管理条例更具和谐性,使学生在和谐因素的影响下不断的提升个人人文素养,由此可见茶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进行茶文化的引进与融合时,需要与专业教学理论、学生实际能力等基本情况相结合,对现存管理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专职岗位的实际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将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发育情况,此时茶文化的引入便可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发挥其导向作用。高校教学管理中,引入茶文化因素,不仅是对管理条例的科学制定,更是保证管理条例运行的有序性,进而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完成教学计划目标时,需要重视茶文化精髓的引入,如,保证管理条例制定的科学准确性,防止条例出现含义不清、模棱两可的状况。进行高校教学管理方法的制定时,需要考虑教学管理制度运行的实际效果,根据效果决定投资、资源、人才的分配。在新型教育管理理念下,明确教师的职责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师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人生规划及就业选择。根据教师的工作效率综合判断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明确教学中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推进高职院校管理更上一层楼。

3.2感受茶文化理念

在教学管理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与时俱进,重视创新教学理念,强化人文教学的重要性。传统教学模式中,教育者过多的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精神、心理发展,导致教学管理存在诸多难题。因此,将茶文化理念运用到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时,需要强化教师对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利用教师的潜移默化作用,强化茶文化的渗透性。与此同时,要利用茶文化理念完善教学管理系统,使得系统更加科学化、严谨化、人性化,给予人文教学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在进行医学专业教学时,不能只重视教材内容,还需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利用茶文化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4结束语

在医学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茶文化素养视角下教学管理其内涵更加丰富,形式也更加多元化,这符合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学的各项要求,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进程,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环境,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多助力。

参考文献

[1]牛犁.茶文化与医学学校教育管理相结合的作用探析[J].福建茶叶,2018,40(05):237.

[2]马彩云.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融入医学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意义及路径[J].福建茶叶,2017,39(12):161.

[3]涂锐.茶道文化与教学管理思维的关联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07):216-217.

纪律管理条例范文6

关键词:政府管理;农业生态化;生态化发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5789万吨,粮食播种面积为175555万亩,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375公斤/亩。然而,在获得巨大收获的同时,我国每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使用量达到了180万吨左右,化肥使用量达到了6000万吨左右,占世界总量的30%左右,这对我国农业生态造成了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实现从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一、农业生态化发展与政府管理

(一)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农业是人类社会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其所依赖的基本要素是土地与太阳能,土地能够实现循环利用,太阳能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就农业发展历史来看,人类一共经历了渔猎采集农业、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等5个阶段。这5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体现了人类借助技术研发提升土地承载力的过程,其中,前5个阶段的差异极为突出,渔猎采集农业的土地平均承载力仅为0.02-0.03人/km2,原始农业的土地平均承载力为0.5-2.7人/km2,传统农业的土地平均承载力为40人/km2,而石油农业的土地平均承载力则达到了160人/km2。在石油农业发展阶段,人类大量利用农业机械与化工产品,有效提升了单位土地的农业产出,极大满足了现代人类的农业需求。然而,石油农业的“逆生态化”特点使得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持续累积,目前已迫近极限,注定将为生态农业所取代。在石油农业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尚未达到极限时,我国主动发展生态农业,势必能够更好地修复石油农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破坏对于我国社会的负面影响,这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选择。

(二)政府管理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1.政府管理农业生态化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便意味要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但农业生产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较高,农药使用量的减少可能会使得农业生产时常面临着病虫害的影响,进而影响产量。而政府加强管理,从宏观层面协调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建立专业的病虫害防治服务机构,既推广专业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也能够指导农民合理配置与利用农药,从而在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防治病虫害,这有效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2.政府管理农业生态化发展,能够有效化解生态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当前,随着人们对于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生态农产品的供给逐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而政府加强管理,通过提高财政补助,扶持农户扩大生态农业规模,同时完善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制度,能够有效保障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与质量安全,从而化解生态农产品的供需矛盾。

二、政府管理视角下的农业生态化发展困境

(一)资源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技术保障体系亟待优化。第一,资源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其一,土地资源的保障力度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在农村工作中效率低下,未能有效实现生态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难以为农业生态建设提供土地资源保障。其二,产业资源的保障力度不足。部分地方政府未能基于本地情况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业,难以为农业生态建设提供产业资源保障。其三,资金资源的保障力度不足。部分地方政府未能有效化解生态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困境,导致农业生态建设缺乏资金资源保障。第二,技术保障体系亟待优化。其一,农业生态技术研发力度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在农业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难以为农业生态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其二,农业生态技术推广力度不足。部分地方政府的农业生态技术推广方式存在缺陷,导致农业生态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效率较低。其三,农业生态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存在不足。部分地方政府未能完善农业生态技术成果转化效益的分配机制,难以激发农业生态技术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

(二)群众参与不足,社会服务机制不够完善。第一,群众参与不足。部分地方政府未能有效组织农业生态技术下乡宣传活动,无法建立起倡导生态消费的社会消费潮流,难以促进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以及农户重视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第二,社会服务机制不够完善。其一,部分地方政府未能有效建立农业生态社会服务组织,难以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以及农户提供农业产业生态建设方面的一体化服务。其二,部分地方政府未能有效发展农民合作社托管服务,难以实现规模化、科学化经营,因而无法有效节约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使用。其三,部分地方政府未能有效培育与农业生态建设有关的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难以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农业生态技术应用服务,同时也导致自身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三)行政管理机制有待优化,奖惩机制不够完善,法律规制力度不足。第一,行政管理机制有待优化。其一,部分地方政府在农业生态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职能界限模糊,未能采取多元主体管理模式,导致管理效能低下。其二,部分地方政府未能将农业生态建设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难以引导政府工作人员的重视。第二,奖惩机制不够完善。其一,部分地方政府未能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对于农业生态建设工作业绩优秀的政府工作人员,既未能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也未能优先进行评优提拔,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也不足。其二,部分地方政府未能建立完善的惩戒机制,对于在农业生态建设工作中效率低下、态度不佳、观念不新、精神不振、纪律不严、团结不够、能力不强、作风不实、服务不优以及存在违规行为的政府工作人员,未能及时予以适当的惩戒。第三,法律规制力度不足。其一,我国政府未能在现有法律法规中完善关于农业生态建设的有关条例,导致农业生态建设工作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其二,部分地方政府未能及时制定出台适应地方农业生态建设的地方法律规章与管理条例,难以确保上位法的作用得到有效落实。其三,部分地方政府未能构建完善的行政问责长效机制,难以对农业生态建设过程中行政决策失误责任人进行有效问责。

三、政府管理视角下的农业生态化发展对策

(一)完善资源保障体系,优化技术保障体系。第一,完善资源保障体系。其一,加强土地资源的保障力度。各地方政府应当加快推进农村,引导零散农民以入股的方式向农业生态产业园聚集,实现零散土地的集中流转,实现生态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其二,加强产业资源的保障力度。各地方政府需要当基于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要求,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业。对于具有茶叶种植优势的山地,可以建设生态茶园;对于具有牛羊畜牧优势的草场,可以建设生态牧场。例如,2018年3月,赣州市政府了《2018年度赣州市精品样板和标准化生态示范园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21个精品样板和标准化生态示范园,其中精品样板示范园31个,标准化生态示范园90个,这对于全力推进赣州农业向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其三,加强资金资源的保障力度。各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扶持培育生态农业资金互助会、生态农业合作社等服务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型金融主体,化解生态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困境;对于发展潜力巨大、生态效益较高的生态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进行重点扶持,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树立一些先进典型。第二,优化技术保障体系。2019年1月,江苏省了最新修正的《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各级政府鼓励研究和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水平。其他地方政府也需要充分汲取江苏省的先进经验,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工作的技术保障力度。其一,加强农业生态技术研发力度。各地方政府应当逐步提高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引导本地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主体深化合作,以促进农业生态化为导向建立生态农业科技联盟,全面推进节水、节地、节肥等农业生态技术的开发,为农业生态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着力建设农业生态创客空间,鼓励有志投身农业生态化建设的相关专业大学生申请农业生态创业项目,形成一大批农业生态创客,加快扩大农业生态建设的覆盖群体,推进农业生态技术的商业应用。其二,重视农业生态技术推广。各地方政府应当优化农业生态技术推广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鼓励农业企业与农业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农业生态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其三,完善农业生态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各地方政府应当完善农业生态技术成果转化效益的分配机制,优化农业生态技术研发人员的兼职取酬机制,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生态技术研发人员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投身农业生态化建设。

(二)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完善社会服务机制。第一,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各地方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农业生态技术下乡宣传活动,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以及农户提供农业生态技术咨询服务,向消费者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农产品消费知识,引导消费者优先购买生态农产品,从而建立起倡导生态消费的社会消费潮流,进而促进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以及农户重视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主动参与建立农业生态产业基地,最大程度地节约生产资料、降低污染排放、维护生态环境。例如,浙江省2016年的全身农业宣传工作要点提出要“开展肥药减量增效典型宣传。通过模式图解、技术要点解剖、专家点评等形式,深入宣传农牧结合、种养配套、水旱轮作、肥药双控、废物循环等可学可用可推的减量增效农业技术模式”。第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其一,各地方政府应当引导社会主体以参股的方式,尽快建立起农业生态社会服务组织,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以及农户提供农业产业生态建设方面的优惠政策办理、市场需求信息采集、农业生态技术推广、农业生态资源供给、废旧资源回收等服务,进而形成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其二,各地方政府应当面向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农户,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托管服务,使得这部分农户能够将自有耕地委托合作社进行耕作与管理,这既能够使得托管农户获得一笔额外收入,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土地的集中管理,进而实现规模化、科学化经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降低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三,各地方政府应当大力扶持培育与农业生态建设有关的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引导其积极为文化知识与技术水平偏低的农民提供农业生态技术应用服务,对于作为协会或组织会员的农民,免费提供服务,对于非会员农民,适当收取一定服务费用提供有偿服务,保障协会和组织的日常运转,这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

纪律管理条例范文7

1.继承性原则。

在全面推进军队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过程中,总部和空军非常重视财务法规制度建设,军队财务管理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法规制度的功能作用越来越明显。新形势、新任务背景下,加强军队财务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必须遵循军队后勤建设与保障规律,充分体现继承性原则,通过制度建设,把军队财务保障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的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用法规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继承发扬,保持军队财务工作的连续性。

2.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军队财务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灵魂。随着军队财务管理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军队后勤财务保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去化解矛盾、推进改革,为做好财务保障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撑。针对军队财务保障体制、机制、内容要求等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制定与保障需求相适应的新的法规制度,及时填补制度空白,是确保军队财经秩序,落实依法理财要求,提高财务保障实效的重中之重。

3.统筹兼顾原则。

军队财务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科学统筹、合理规划、系统建设、全面提高。各级后勤财务部门作为军队党委理财的职能机构,掌管的经费来源渠道多、构成复杂、数量巨大、标准严格、管理要求高。法规制度建设必须要充分体现全面性、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通过制度建设牵引军队理财水平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制度设计与安排,统筹好军队的经费与资产、项目经费与标准经费、部门财力与党委财力,聚焦军队能打仗、打胜仗要求,把有限财力转变为军队战斗力的提升。

4.突出重点原则。

军队财务管理是针对军队财务工作实施的管理活动,加强财务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涉及到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各个方面、环节和要素。依法实施的财务保障必须聚集保障军队能打胜仗要求,服从和服务军队现代化后勤建设大局的需要。财务法规体系中的法律、法规、规章建设同步推进。同时,还应突出不同层次管理的侧重点。

5.注重实效原则。

可能、可行、可操作,是军队财务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以增强法规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因此,军队财务管理法规制度建设必须从军队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度设计既要考虑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也必须充分兼顾创新方法、规范手段,使规章制度中既体现原则目标的宏观要求,也能适应军队财务保障方法、程序的具体要求,增强制度的实用性、有用性、效果性。

二、军队财务管理法规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

1.体系完整。

军队财务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渐进过程。法规体系建设基本目标是,纵向上层次分明,财务法律、法规、规章不断完善,横向上内容结构完整,管理体制机制、经费、资产、资金、预算决算、会计、职业道德、人员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应用制度齐全。随着国家财政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法》《国防法》《国防动员法》《军事拨款法》等财务法律将更新充实与完善,从宏观上引领军队财务科学规范发展。在微观管理上,应结合军队实际,研究制定《军队预算管理条例》《军队资产管理条例》和《军队资金管理条例》等,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体制、基本任务、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与原则要求。

2.特色明显。

军队财务管理与行政企事业财务管理相比,有保障对象的特殊性、经费使用的专用性、事业成果的非可比性等特征。军队财务管理工作经费供应数量大、管理标准制度复杂、保障难度大、管理要求高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军队财务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要充分体现军队财务保障特有属性的内在要求,既要具备法规制度的一般共性,更要体现军队财务管理的特有属性,把军队财务保障的目标原则、体制机制等用制度的形式转化成军队花钱办事的程序、方法、标准和要求。军队财务法规制度还应体现出职责明晰、程序严格、手续严密、监督及时、保障高效、特色发展的基本要求。

3.科学实用。

紧贴实战化训练、紧贴后勤保障、紧贴军队实际,是军队财务管理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遵循。通过制度建设与安排,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行财务管理体制、优化财务保障运行机制、创新财务保障方法手段、提高财务保障实效。制度建设不是为了故意设门槛、增加程序、繁琐手续,而是为了规范花钱办事的过程、严密财务结算手续、监督经费资产资金的规范使用、提高军事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通过发挥军队财务法规制度规范、保障、监督作用,强化财务服务保障的功能,突出军队财务保障的作用。

4.促进保障。

法规制度建设是过程不是最终目的,健全法规制度是为了用制度规范权力,用制度管钱、管物、管事、管人。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并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制度,逐步实现从制度管理向自我约束管理过度。通过持续的制度建设和科学的制度安排,把有限财力向全面深化拓展军事斗争准备聚焦、向进一步提升军队战斗力聚集,实现依法管财、科学理财、勤俭用财,把财力保障转化为军队履行使命任务能力最大限度的提升,保障军队落实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

三、严格依法理财,切实提高法规制度执行力的实践对策

1.认清形势任务,进一步增强依法理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现代战争打的是装备,比的是后勤保障,拼的是财力支撑。军队财务管理是后勤保障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深化拓展军事斗争准备中的地位作用非常重要。依靠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管好用好各项经费,就是要用政治意识重视各项经费,用打仗意识对待各项经费,用大局意识筹划各项经费,用党性意识管控各项经费。如果把武器装备看成推动军队转型建设的“发动机”,经费保障就是“发动机”的“油料”。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军队转型建设经费投入的力度,但与现代化信息化后勤建设需求相比,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各级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必须清醒认识到加强经费管理使命重大,责任重要,唯有改革创新、科学管理、依法监管、提高效益才是根本出路,最大限度发挥好财务管理在推动后勤转型建设中服务保障的职能作用。

2.健全法规制度,为军队财务科学规范、精细管理提供保障。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厉行节约,严格财经纪律,必须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财务实践中,应注重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方面,要抓好现有规章制度的落实。多年来,军委总部和空军为加强军队财经管理,制定颁发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对于加强财务管理、堵塞漏洞,防止各种经济违纪问题,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法规制度的真正落实,要把能否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作为衡量一个单位、一个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和党性观念强不强,政令军令是否畅通的问题来对待,做到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就必须老老实实地照着去做;凡是明文禁止的,就决不能违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财经管理制度,重点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经费审批权限,严格经费开支范围与标准,严密经费开支使用程序和监管,大力推进阳光财务工程,促进各项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

3.学法懂法用法,大力营造依法理财、管财、用财的良好氛围。

许多事实说明,一些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不强,法纪观念淡薄,本位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是财经违规违纪的根本原因。要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抓好政策制度规定、党纪条规和财经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廉洁自律、依法办事;抓好保持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教育,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在抓制度落实过程中,党委成员要带头学法用法,自觉把行使财经权力装在制度的笼子里,不搞特殊性。机关部门要为军队树立榜样,坚信“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不好,下必效焉”,自觉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正确行使部门职能赋予的财权。财务部门作为党委理财职能部门,要勇于行使监督权,正确处理确保供应与监督控制的关系,自觉把监督寓于服务保障之中。

4.健全管理机制,切实发挥财务管理法规制度的正能量。

大力倡导和践行“不能为的监管机制、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罚机制”。首先,党委要加大对军队各项经费管理使用的监管力度。定期听取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经费资产管理使用情况的汇报,了解财经管理形势,审大经费和资产使用情况,跟踪检查经费使用效益。其次,各级业务部门要合理用财,自觉按照规章制度花钱办事,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惯,由制度管控主动向自我约束转变,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军队战备训练的刀刃上。再次,财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各级财务管理部门和财务人员,要结合单位各项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突出监督的重点,加大对重点时机、重点单位、重点部门、重点人员、重点经费项目等监督检查力度,保持军队各项经费预算科学、计划合理、使用正确、效益明显。

5.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发挥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职能作用。

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是关键力量。就严格执行财务管理法规制度而言,各级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集宣传、执法、监督于一体。要充分认清军队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清依法理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军队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管理素质,更要提高执法素质。把工作当事业干,把履行财务保障、监督职能当使命,对于违规违纪问题,要敢于唱黑脸、敢于当包公,大是大非讲原则,真正做到能理财、会理财、善理财,为军队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提供合法、合理、高效的财力保障。

6.加强监督指导,正确引导所属部队能管财、会用财、善理财。

纪律管理条例范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作出的“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针对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开展防控疫情专项法治宣传行动,注重以案释法,注重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注重把普法融入到相关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引导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和良好舆论环境。

二、把握宣传重点

深入阐释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党中央、市委、市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和防控举措;深入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涉及公共卫生的刑事、民事、行政事项和涉及医疗事故纠纷、市场监督管理、药品安全监管、交通管理与运输、劳动与社会保障、保险、网络信息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释法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掌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树立依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意识。

三、明确责任分工

1.市人大常委会监司工委牵头负责宣传、解读疫情防控相关法规规定,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开展法治宣传,积极引导各方面正确理解、严格执行、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2.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牵头负责在依法惩治妨害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工作中开展法治宣传;

3.市交通运输局、车务段按照职责牵头负责在相应公共交通工具、运输场站内开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

4.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牵头负责动物防疫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

5.市卫健委、市普法办牵头负责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

6.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负责防疫工作相关的价格法、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宣传;

7.市融媒体中心履行媒体公益普法责任,支持和配合各有关单位开展专项普法宣传行动;

8.其他市直有关单位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开展相关法治宣传。

四、近期工作安排

1.转发宣传全国普法办《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治工作有关法律知识问答》,共二十三问,同时做好解读工作。

2.征集“以案释法”典型案例,在全市主流媒体网站、新媒体、融媒体宣传。

3.组织开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主题法治文化优秀作品征集活动。要求微视频和动漫作品限定1分钟、3分钟、5分钟或10分钟以内,标清作品,附文字说明,上传视频格式为mp4或mpg;漫画作品电子版图片大小不低于2m,jpg格式上传,附文字说明;书画作品像素宽度不低于1024,上传格式jpg,电子版图片大小不低于2m,附释文和文字说明;各地各部门提前构思创作准备。优秀作品向媒体推送展播。

4.组织开展全市“百万网民学法律”防疫抗疫专场知识竞赛活动。

五、工作要求

1.提高政治站位,增加法治意识。各地单位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有关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重要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普法办及普法办的重要工作安排,把开展防控疫情专项法治宣传行动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增强做好防控疫情法治宣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法治保障,引导广大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做到宣传报道严谨规范、法律解读准确生动,避免群众和社会误解,防止产生舆情或负面影响。

2.整合部门合力,压实工作责任。各地各单位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发挥职能作用,推动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要求,明确任务,压实责任,积极将法治宣传融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形成群防群治的工作合力,共同做好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各单位负责普法工作的牵头部门,既要主动对本单位本系统干部职工开展防控疫情法治宣传,也要面向服务对象和帮扶群众开展防控疫情相关法律法规和防疫知识的宣传普及,指引广大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