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高校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

新工科高校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

摘要: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以及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专业化教育,迫切需要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融入职业素质通识教育。本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提出新工科高校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的新路径,基于跨文化多元沟通能力培养视角,探索职业素质通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设置、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研究的有效策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能力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新工科高校;职业素质能力培养;跨文化多元沟通

自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截至2019年8月底,已有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9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提升带来了机遇,也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新形势,国内高校积极构建以新工科建设为核心的工程教育培养体系,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双线并行培养为目标,以复合能力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框架,搭建与外界互通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1“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端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共同促进世界发展大势、全球共同繁荣,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的背景下,沿线国家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合作和经济建设。高校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开设通识课程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通识教育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内核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结构中,多元化沟通具有基础地位和内化作用,因此,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人才素质结构中跨文化多元沟通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2国内外高校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现状

一直以来,国外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尤其在美国,传授共同知识,传递特定价值观,训练参与社会生活和职业领域的多元化沟通、逻辑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技能,培养具有复合知识、明辨思维且时刻具有环保意识的公民,成为多元化社会中大学价值观教育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在我国,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渐被高校认可并大力推行。近年来,高校通识类课程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随着通识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扩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将通识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同时重组课程结构,在不同课程类型体系下构建多门类模块化课程。

3跨文化多元沟通的内涵

跨文化多元沟通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为保证沟通顺畅、有效,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有利于沟通的角度出发,有选择地迎合属地文化,适度融合、兼容并包,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原则与策略,能够在不同场景下运用多元化沟通方式进行无障碍交流,成功实现跨文化多元沟通的顺利进行。高质高效的跨文化多元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通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4新工科高校学生跨文化多元沟通能力培养策略

新工科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新路径,加强本科教育的新体现,也是服务地方发展的新举措。而工程教育对新工科高校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非技术因素”问题的能力。因此,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非技术因素”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体系,是完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建设新工科,深化工程教育,高校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加强职业素质通识教育,注重人才适应环境变化、跨文化交际、多元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4.1打造以《多元化沟通》为基点的职业素质通识课程体系

在确定明确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打造符合人才职场需求的以培养学生多元化沟通能力为基点的涵盖辩证思考与分析推断能力、定量分析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公民参与和成熟度等方面的职业素质通识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含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组,第一阶段为教师主导下的学习阶段,包含《多元化沟通》、《创新解决问题》两门课程;第二阶段为反思式学习阶段,包含《明辨性思维》、《商业头脑和项目管理》两门课程;第三阶段为教师引导下的实践性学习阶段,包含《绿色公民》、《综合定点》两门课程。每个层次课程均包含一定比例的教师引导为主的部分和以学生活动为主的部分,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逐步减少教师主导授课部分,增加学生主导部分,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训练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此课程体系把真实工作环境中会遇到的问题作为其研发基础,有针对性地让学习者了解具体的应对技能,并学会如何将这些技能在工作中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使之达到可持续性的行为上的改变,培养其“非技术性因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升职场竞争力。

4.2构建《多元化沟通》课程模块及能力矩阵

在整个职业素质通识课程体系中,沟通能力是基础,也是关键,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沟通能力,关键落脚点在于课程建设。《多元化沟通》课程是从沟通的基础知识出发,介绍沟通的概念、过程、类型和影响因素,详细阐述沟通的听、说、问技巧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并结合实践,介绍组织和团队沟通、自我沟通、会议、面谈、求职面试、谈判、写作、演讲、视觉辅助工具、电话和Email多种沟通方式,以及面对和处理人际冲突的技巧等内容。该课程应理论与实践并重,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知识结构系统。同时运用课堂互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及课后练习等多种授课方式,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理论知识,掌握多种沟通方式及技巧,锻炼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

4.3实施以外语为载体的跨文化多元沟通综合能力培养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使其符合“一带一路”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工程认证标准能力要求,及企业职业化需求,需要以外语为载体,以实现跨文化情境下多元化沟通的顺利实现。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每个职场人必备的技能,而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外语水平的高低和对不同文化的掌握则决定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多元化沟通能力的同时,需要将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加强外国文化了解与之相呼应,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在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上,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发展学生的沟通技巧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实战能力。

4.4创新《多元化沟通》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

(1)以任务为驱动的实训式教学在《多元化沟通》课程教学过程中,重点体现任务式驱动的思想,全过程贯穿任务式教学的实训活动,涵盖不同职业场景下的沟通案例,建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沟通技巧,提高沟通能力。(2)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为引导者,教师通过组织分组活动和团队合作,使学生不断地获得反馈及肯定的激励,构建“体验-理解-对话-反思-发展”的教学模式,遵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最终收获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操作能力。(3)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过程化评价体系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重点在于评价学生职场环境下的高效沟通能力。根据课堂实训活动、课后任务完成的过程和结果开放性地制定具有多元项的课程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在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学习、自我管理式学习,及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评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进行过程化考核,验收阶段性教学成果,为下一阶段的教学进程提供基础,也为整个课程的最终评价提供依据。

5结语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对接国家产业需求,新工科高校需采取学历教育、工程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三轮驱动的方式,将优质的教育、优质的产业技术和优质的文化向合作国传播,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能力的跨领域、复合型、致力于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新工科高校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行之有效的策略还要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改革,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甫玉龙,王同奇.中美大学通识教育研究评述〔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6,(1).

〔2〕叶云岭.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与展望研究〔J〕.智库时代,2017,(13).

〔3〕朱永君,马凤余.通识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三明学院学报,2015,32,(1).

〔4〕杜茜.“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和培养策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9).

〔5〕苏婳婳.理工科院校学生跨文化沟通的现状和必要性分析———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6,(8).

作者:王月 律德财 单位:辽宁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