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下校企合作培养食品工程师探析

新工科下校企合作培养食品工程师探析

【摘要】通过剖析现阶段食品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怀化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过程,尝试通过建立校企深度合作保障体系、营造适宜合作环境、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扩大校企互利互惠实效、建立长效育人机制,从而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制度化、特色化、团队专业化,推进新工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培养合格食品卓越工程师,实现合作共赢。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食品卓越工程师;新工科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双一流”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在高校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并与多部委联合率先在天津启动该计划,全面开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是重要内涵之一,通过加强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工程应用技术和能力为主线,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满足企业用人为出口,全面深化高校专业综合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工程素质、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体现新时代“新工科”的精髓。

1培养食品卓越工程师是新工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高新技术高速发展、快速应用的新时代,食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精英化,食品加工和质检企业需要大量既具备工程与工艺设计基础、食品分析检验和安全管理、食品营养与配方设计等工程应用能力,又具备强大创新能力和丰富人文素养,并能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卓越人才。“食品卓越工程师”和“食品高层管理人员”等称谓高频次出现在TOP企业的招聘榜首,综合社会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对“食品卓越工程师”和“食品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描述分别如图1和表1所示。由图1可知,行业对“食品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与语言表达能力、责任心与吃苦精神、解决技术问题、创新精神、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熟悉法律法规等。据此认为企业对食品卓越工程师的主体要求是建立在专业素养之上的人文素养综合体。由表1可知,企业对“食品高层次管理人员”管理方面的能力要求居于核心地位(36.9%),其次是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抗压能力等心理素质(26.1%),工作能力仅位居第三位(18.9%)。对比图1和表1、表2可知,专业技能只是“食品卓越工程师”的基础能力;职业素质、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等是高层次人才更为重要的体现;仅限于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管理能力、职业素质和抗压能力培养,难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卓越工程师;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才能的卓越工程师才能在新时代食品行业走的更远。可以说“食品高层管理人员”是“食品卓越工程师”未来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2校企深度合作在食品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

近年来,国家就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党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深化校企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也要求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教育部联合多部委了《关于加强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培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教育部前副部长鲁昕认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在于要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对接,建立密切协作关系,将校企合作落实到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深入到每项制度、每个专业、每个教师。目前,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吴平[1]认为,企业可以依托大学优势建立高新技术科技园区、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共同成立研发中心,合作完成科学研究项目,同时也可以采用订单模式从学校吸引学生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和管理;刘喜平等人[2]认为,学校可以自主开设校办工厂,推进校企深入合作;龚云飞等人[3]认为,校企深入合作要么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要么利于适应经济发展。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归纳出蝴蝶模式、项目组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学工交替模式等。然而,任何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都需要学校与企业立足行业发展,双方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现阶段,大部分校企合作“形式大于质量,水平较低”,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企业缺乏参与办学的愿景,合作模式难有成效[4]。不难发现,根本的原因包括:(1)缺乏制度保障,目前我国没有完善的政策支撑、保障校企合作。(2)合作运行不畅,不能满足行业需求。(3)校企合作重形式轻效果,企业积极性低。如何解决上述难题是校企深度合作一直以来的痛点。陈新民[5]认为,政府要首先做好校企合作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法律法规。曹向峰[6]等从五个方面给予了观点:(1)建立的合作平台要能为校企双方服务;(2)依据专业特点,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培养效果更贴近行业需求;(3)优化培养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比重,补充实用新知识;(4)校企共同编写学习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满足企业的系统性发展需求;(5)采取“双向聘任、双向服务”模式配置双师型队伍,优化教师结构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因此,校企深度合作不只是订单培养和定岗实习,更需要促进学校与行业发挥内在优势,以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合作协同育人,在专利转移、产品研发等软性载体方面加深校企共融,优化政府、产业、企业、学校各要素之间的资源配置,形成校企双主体、校企互利共同育人新模式[7]。

3校企深度合作将在食品卓越工程师培养中起关键作用

3.1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推进高校应用性教学改革

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大学应立足市场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为区域经济贡献人才和科技力量,需要打破学校与企业间的界域,了解企业动向,以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定向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邀请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参与到教学工作,广泛听取专业课程建设的可行意见;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加入师资队伍,建立优质“双师型”教学团队。

3.2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高水平食品卓越工程师培养

实行“卓越计划”的目的在于,经过实践训练和应用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最大学期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的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校企合作,食品卓越工程师是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准确把握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基本功扎实、工程意识强,具备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服务,提高食品卓越工程师水平。

3.3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持续性食品卓越工程师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质和量都大幅提升,需要大量既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科学人文素养,还能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同时具备行技术创新的人才。校企共建课程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优先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综合实践能力。

4优化校企深度合作策略和实施措施

4.1营造适宜的校企深度合作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丰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能够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在资源分配方面,推进校企资源共享,鼓励教师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教师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协同研发新产品;企业技术专家到高校参与教学,介绍最新的行业动态、企业生产和文化内涵,围绕生产案例进行剖析,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整合资源,实现校企人才共享共赢;在管理方面校企联动,企业对院校合作的决策充分尊重并发表意见,协助高校增强对企业生产需求的了解;在课程建设模式方面,使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相匹配,联合企业共商课程特点,改进授课方法,将专业知识和企业元素相融合;在教材制定方面,校企根据行业需求,联合编写配套理论和实践课教学教材或指导书,整合完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合融通学科体系和职业资质标准,采编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增强教材适应性;将教学与实验室、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互补统一,综合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使学生学会设计、理解创新;校企共同创新毕业考核内容和评定标准进行,提高实习实训质量成果、创新能力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实行“双导师制”。

4.2建立高效的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新机制

校企深度合作想要取得理想成效,需要联合多方力量,由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共同组建校企合作机构;各级政府要出台保障性法规和规章,约定校企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对分歧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约束双边关系和行为;同时,政府要实时监督高校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履行情况,在协议、章程中体现各方诉求,如制定“校企合作工作管理条例”等管理制度。形成特色专业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重要使命,提升专业特色是高校发展之本,校企合作需要打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因此,形成以政府专员、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等为主要要素的合作指导委员会,为特色专业建设出谋划策,瞄准产业发展方向、企业人才诉求,以特色专业为带动,聚焦产业链、职业链和学科链的工作思路,将学科发展和职业规划进行对接;合作指导委员会明确行业发展趋势,校企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方向,以“强基础、高素质、多方向”为指导,以“有用、好用、用好”为原则,升级高校专业结构,构建模块化专业建设理论体系,过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使专业建设前瞻性适应区域经济形式和发展,使校企合作范围更广,合作效益更优。

4.3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校企深度合作育人体系

(1)技术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建产学研中心、技术研发孵育中心等,合理分工,整合优势;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发展咨询把脉,发挥“智囊团”作用,并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管理、技术、营销和信息等服务,协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重大问题,促进企业提高生产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驱动创新技术发展。(2)科技攻关模式:校企合作承担国家、地方和产业的科技攻关项目,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管理,升级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社会经济增长点;高校派遣有力、有为的教师团队以挂职锻炼、企业实践和项目组的形式进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问诊重大发展问题,从实地了解企业运营情况,寻求专业发展、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的可行之路,高效解决企业生产难题,锻炼教师和学生们的产学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3)全面合作模式:高校和企业之间签订长期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产学研交叉融合、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科普宣传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校企之间以科研成果为纽带和载体,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问题,解决科学技术前沿问题,提高产学研交叉融合能力;校企共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力量承担部分人才生产实训培养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高校高新技术优势,帮助企业升级产品、开发新产品,推动高新技术的市场应用,企业为高校的科研项目注入资金,提供场所,加入人力;高校给予合作企业技术支持、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企业协助指导学校毕业生职生涯规划,进行行业发展讲座。(4)实习基地模式: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根据高校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工程师实训条件,建立开放性生产实习(训)基地,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依据产权归属、营运模式、场地设置等不同情况,实习基地模式实际存在独立设置和非独立设置、单向和双向服务、校内和校外基地、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企业投资和校企双方投资等多种组成元素,每一种校企合作基地都包含部分上述各种要素。例如,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生产实践服务场所;学校和企业合资在校内建设生产实训基地,这种生产实训基地为校企提供双向服务,具备盈利性;校企以相互聘任人才的形式建立实习基地,高校聘请企业中坚技术力量开展实践教学,企业聘请高校教师技术团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为合作学校的学生提供资格证书培训,学校则为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实现校企互惠互利的终身教育。

5小结

总结而言,校企深度合作需要适宜环境,探讨和创新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模式,解决校企之间互动、互惠问题,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制度化建设,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特色专业,优化人才团队结构,建立长效合作育人体系。高校可以利用地方企业的先进设备装置开展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的同时,加强人文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为社会培育合格的食品卓越工程师,推进新工科建设,提升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核心地位。

作者:张居作 曾军英 方伟 周榕 徐君飞 单位: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湘西药用植物与民族植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