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育发展缓慢原因

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育发展缓慢原因

摘要:为了推进ESP的课程体系建设,文章分析了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包括国家对实施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缺乏明确的政策;难以取得共识的情况下,对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双语课的冲击和压力;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教育;高校;双语课

专门用途英语(以下简称“ESP”)自1964年被Halliday提出以来[1],20世纪80年代,ESP在全球被广泛接受,对此展开的研究和探讨风靡一时[2]。50多年来,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ESP的理论与实践都是围绕着课程和教学来开展的。随着科学学科和社会行业、专业的迅猛发展,专业发展自身的时代需求和劳动者素质的时代需求不断提高,成为对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倒逼高等教育把ESP作为一个具有普遍需求的教育课题,从而使ESP成为国外高校坚持不懈的发展性课程。但是,缺乏对于ESP的本质规律的研究总结,ESP课程就没有系统科学的实体内容,其最大的实践成果就主要是开展学术英语的教学[3]。分析我国40年来ESP发展史,虽然发展艰难曲折,问题多表现在没有取得共识和认识实践的不到位,但主流是在艰难中的不断进取,其有着史诗般的震撼,充满着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有着鲜明的跨时代特色。

一、国家对实施

ESP教育缺乏明确的政策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国家政策顶层设计上,关于ESP的战略决策时远时近,并没有十分到位。纵观近些年的国家政策,各个阶段都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1980年的《公共英语教学大纲》提出,高校英语教育要为学生今后阅读本专业英语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直到1998年,又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4]。该大纲明确了英语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指出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同时,根据《大纲》的培养目标,高校在实施英语教学时,要求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丰富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这已经较好地把握了ESP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功能,即两个能力和两个素质的本质要求,缺乏的是对ESP的概念和内容体系的把握规定,这在当时ESP的学科概念学科内容尚未开发尚有争议的时代背景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另外,《大纲》明确了英语专业课程的三种类型,分别是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这些与ESP课程内容相差无几。之后,直到2001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5],这就提出了一个世纪性的大难题,就是英语专业课与使用英语教学的专业课无法区分(主要是涉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部分)。2004年和2007年,国家针对高校英语教育并无新的要求[6]。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隐性地提出了外语教学的实用化国际化要求,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二、难以取得共识的情况下,对ESP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1978年,杨惠中教授在其《国外科技英语与研究动态》一文中首次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进行了阐述。实际上,1979年,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的卢思源教授就开设了ESP这一专业。我国的ESP教学活动的开展基本是与世界同步的,也是和新时期的改革同步的。但是,所引进的新的改革事物却难以取得举国共识,教育界和研究界在理念上出现了针锋相对的分歧和论争。一方认为应当根据科技发展和科技人员、理工科学生的需求开设科技外语课程;一方坚持大学公共外语主要是打好外语基础,应开设“普通英语”,有大学校长撰文称“科技英语根本不存在”,“科技英语表面上是速成,事实上只会把年轻人引向狭窄的小胡同”。这场争论“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7],也影响了国家外语教育的战略决策。这场争论已经触及ESP的核心实质问题,就是ESP的身份问题,如果不能解决ESP是否独立事物独立学科的课题,也就无法解决ESP有没有独立课程的价值和必要性。这正是国外ESP理论的先天不足带来的困惑,但又何尝不是机遇和挑战,作为举国牵动的重大课题,完全可以在改革的进程中破解它。包括英语在内的各种语言,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随着社会分工而分化为三大类,一类是普通公共交际用语,一类是日常生活用语,一类是专业活动专门领域的专门用途用语。随着社会生产、交换、管理和科学技术的细化复杂化,专门用途用语的单位数量和体系规模越来越庞大。专门用途用语作为专门工具的角色功能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和重用它:用它表达专门学科的学科体系,供教学学习以培养摘要劳动者;用它表达专业活动的工作规范、行为规范和产品规范,以保障专业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质量;用它规范和表达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以保障专业的发展进步等。同一种语言,如英语、汉语,其中的三类用语,在语法、逻辑的基本层面是标准统一的;作为语言工具,与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是同性质、同规律的,特定的表达内容形成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专门用途用语具有特定的规律和特征体系,从而构成有独特价值的学科体系。ESP是全球应用的一种专门用途用语,建立它的学科体系具有普遍价值和典型示范作用。

三、双语课的冲击和压力

2001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本科教育方向给出了明确指向,强调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之后,教育部又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提出A级标准学校专业双语教学的开设门数应不低于8%。这一系列文件为各高等院校推进双语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用英语来讲专业课程,这就给ESP这个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压力,因为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专业课用英语来系统地讲专业内容,甚至包括了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内容(导师的讲授更专业更实用),ESP课程也是用英语来不系统地讲专业内容,这两种课程无法区分了。那么,ESP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如果ESP课程没有区别于英语专业课的内容体系,这个课教什么、怎么教就成了极大的难题。这个难题直接冲击了ESP教学的CBI教学法,即“内容教学法”(该教学理念是一种将专业学科内容和语言结合在一起,用目的语言讲授某一领域学科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双语教学逼迫着ESP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必须探讨ESP本体的本质和本质规律以建立其学科体系,以此作为ESP课程的核心内容,填补国外ESP课程和理论的空白。

四、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

30多年来,我国的ESP研究主要是引进阐发国外的ESP理论和价值观念。把ESP看成是一种课程,一种教学理念方法。探讨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CBI理念教学法,需要分析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等。秦秀白教授认为,我国高校的ESP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专门用途英语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定位还不够明确;②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性质和教学原则并未有统一的认知;③针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8]。王丽指出,我国ESP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ESP理论体系[9]。

五、结语

40年来,国内ESP课程教学在困境中坚忍不拔、坚持不懈地探索追求,终于,ESP教学从科技英语开始,逐渐扩展到商务、外贸等专门英语,再到后来各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与本校课程相关的专门内容英语[10]。尽管这些课程还不成熟,还没有ESP学科体系和学科理论的支持,但在应试英语和四六级英语的背景潮流中起到了正能量的历史作用,并且最终促进了ESP真正发展新时代的到来。目前,ESP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改革的待选方向。2010年,《中国ESP研究》杂志创刊;2011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成立;2014年,河北省将“ESP的课程体系”列入科研课题项目,河北医科大学遂立项了“医学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的科研课题。通过这些零碎的信息不难看出,ESP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ESP能不能作为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它的本体学科的科研能不能成功,ESP学科体系能够构建,ESP的课程体系才能就此建立。

作者:崔凌 王晓丹 刘洋 李绍文 李秀媛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外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