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下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养成教育下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摘要:养成教育十分适合对学生职业素养加以培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养成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有效培育,引导学生良好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职业人才。本文将简要介绍养成教育,分析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用,并就养成教育视阈下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养成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规划

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已经成为各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而养成教育作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尤其强调对学生正确行为及良好习惯进行指导训练的教育模式,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同样有着积极作用。

一、养成教育概述

所谓养成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语言习惯以及思维习惯的教育,其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实践和应用。通常情况下,养成教育被认为是德育的一种手段,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意识、良好品德习惯的有效途径。实际上养成教育并不局限于德育领域,它能够渗透到现代教育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不仅仅与德育有着紧密联系,通常还被视为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养成教育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强调从专业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两方面进行逐渐深入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水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心理。

二、养成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落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出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专业技能强、职业工作基础能力优秀且职业道德良好的应用型人才。毫无疑问,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实践,无法仅仅通过教室或者实训基地的专业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完全达成目标,尤其是职业道德培养往往需要借助德育等手段实现【2】。养成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能够有效借助前者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优势,有效落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简单来看,职业教育和养成教育的结合能够从基础理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与职业心理等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基本上囊括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所有方面,进而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有利于学生成才

新世纪人才标准正在逐步向复合方向发展,优秀的职业人才不仅仅应当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丰富工作经验,还应当具备具备终身学习精神、优秀合作素养、正确思想观念、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而言,他们的成长成才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能力方面,而是应当以专业能力为核心,辐射、拓展至其他领域尤其是思想、道德、心理、学习、合作、社交等方面。在养成教育视域下,对学生的培养更加重视全面素质发展,能够帮助学生不断锤炼和养成职业相关素养,让学生摆脱学校学习的束缚,能够更快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学生尽快成才。

(三)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

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如语言习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实际上对学生职业习惯进行培养也十分重要,良好的职业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并在岗位上干出成绩;反之,如果学生职业习惯较差,甚至存在严重的错误习惯,那么学生职业能力将会大受影响,不仅仅会导致就业遇到阻碍,在参加工作后也很容易出现各种纰漏与失误[3]。而将养成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如使用专业名词,利用专业技能解决问题,依靠专业思维思考问题等,这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培育和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三、养成教育视阈下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学生职业意识

虽然职业教育中都包含有职业生涯教育相关内容,但是却普遍不受重视。专业能力培养依旧是职业学校高度重视的部分,职业德育、职业生涯教育等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如此一来,学生职业意识往往较为淡薄,尤其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况下,学生往往缺乏科学规划自身职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对此,职业学校应当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融入更多养成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同时,让他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规划目标、实时调整规划,同时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如此一来,学生能够清楚意识到自身不仅仅是一名学习者,更是一名参与到专业工作的职业者,从入学开始就对自己的毕业就业相关问题进行合理规划。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合理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对口工作有更为深刻而准确的认知,这对优化学生职业规划和学生学习方向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学生在强烈的职业意识引导下,会不自觉地调整自身学习方法,优化学习内容,针对性地强化自身职业素质,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

(二)创新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索中逐渐提高职业素养

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养成式培养需要创新教育方法,不能再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进行满堂灌,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促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只有这样,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才能得到充分保障,得以巩固,而非像传统满堂灌模式下只是了解相关知识与技能,并没有真正掌握。因此,教师应当适当弱化课堂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自主实践、社会实践中进行深度探索,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同时在实践课程中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技能。然后,教师借助校企合作优势,为学生安排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的机会,让学生在生产一线自主观察所学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应用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专业技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升自身对应的专业素养。

(三)重视良好职业习惯培养,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

培养良好职业习惯是养成教育视域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对此高度重视和重点实践,从而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通常来说,对学生职业习惯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思维、职业行为等方面。教师应当根据职业发展需求以及工作岗位实际要求,针对学生职业能力、道德、思维、行为等相关素质要求制定对应的指标与规范,根据规范对学生职业习惯进行培养,尽量确保学生能够达成相应指标。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职业习惯培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当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其中,课堂上针对学生职业习惯的培养更多集中于职业能力方面,教师了解学生工作岗位中的常见工作习惯,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工作习惯,让学生实训或者就业后有效减少甚至避免工作失误。生活中针对学生职业习惯的培养则表现在道德、思维、行为等方面,教师结合职业岗位特点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行为规范准则等,制定更具职业特色的管理规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逐渐形成良好职业道德、思维和行为习惯。

(四)重视教育管理,构建立体化教育平台

养成教育是长期性的教育,难以在短时间内见到良好成效,需要长期进行有效管理。因此在养成教育视域下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培养,一定要重视教育管理,制定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同时构建立体化教育平台,实现综合性管理。学校将职业教育管理与日常生活管理相结合,将教育平台从课堂拓展至生活,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升。学生除教室外最常待的场所是宿舍,他们在宿舍中往往会表现出自身最真实的行为习惯,这对真实反映学生素质并进行教育管理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切入点。学校可以尝试构建以宿舍为阵地的育人平台,将学生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有效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五)践行因材施教,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个性化养成

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同样需要践行因材施教原则,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长为优秀人才。实际上职业素养不仅仅体现在行业和岗位的差别上,还体现在每一位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方面。只有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采取“扬长避短”和“针对性加强”的策略,对学生职业素质进行综合性培养,才能培养出基本职业素养平均水平高、特定专业职业素养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结束语

养成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十分契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职业学校及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养成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意义,并对学生职业意识加以强化,同时创新职业教育方法,加强职业习惯培养,重视教育管理,践行因材施教原则,围绕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成长。

作者:盖金龙 杜翠 姜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