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学课堂中素质教育论文

我国化学课堂中素质教育论文

一、充分运用媒体课件(CAI)拓展化学空间

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将无法演示的实验、抽象的微观世界、一些化工生产流程和工艺制作成科学、规范、直观、形象的CAI课件,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北京师大开发的《中学化学微观世界》中“电子云”“晶体结构”“足球分子”等CAI,将化学世界变静为动、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直观、变微观为宏观,把工厂搬进了教室,实现了“鼠标一点,万语千言”,使学生既领会了知识,又增强了能力,从而为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驾驭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变验证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独立地“发现”他未曾学过的知识,进而对某一问题或观点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达到在动手中锻炼、提高自己的目的。如在做CI2具有漂白性的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发现“干燥的红色布条在CI2中不褪色,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于是我问学生“水能否使红色布条褪色呢?”“不能。”(学生回答)“那湿润的红色布条在CI2中被漂白褪色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一引导使多数学生悟到了漂白是CI2跟H2O反应生成了新物质的作用。但有一位学生有新的想法,他问是不是H2O催化了CI2的漂白作用。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我首先肯定了他的想法,接着即兴组织全班讨论,最终使大家都明白了催化剂只能催化可以发生的化学反应,而不能催化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这样课堂上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融洽了师生关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

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载体。但验证性实验对高中生来说,弊多利少,一定程度上它让学生成了“看热闹的观众”,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时还会挫伤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如果在实验教学中,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开展活动课,让学生自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那么实验中往往一个很小的收获,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喜悦,能够激发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的兴趣。但有时,他们也会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或“意外”结果感到迷惑不解,这时就需要教师采取鼓励态度,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求索的创新精神。因为在科学发展史上不乏有意外的发展,这些很有可能会成为新的科学理论的起点,如伦琴发现了X射线,贝克勒发现了铀的放射性等。

三、变单一为综合,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

(一)认清化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

化学同各个领域的其他学科联系密切,在各学科相互交叉的知识技术网络中,它是中心学科之一。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化学的知识是多元化的,是联系物理、数学、生物的桥梁和纽带,它从物理、数学、生物等相邻学科中汲取力量,使得自身不断获得发展。因而化学教育不能再囿于狭隘的化学教育观内,只培养具有化学专长的学者,而应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注重学科渗透,实施化学教育的综合化

在以往的中学教育中,物理、数学、生物、化学等科目,都是分科教学,各有系统,互相脱离,这样必然会导致综合人才的欠缺,也不适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当前,实行综合科目测试,就是在全面贯彻全教会精神的基础教育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寻找学科知识的交叉点,进行学科渗透。比如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物理知识,如在学习阿佛加德罗定律时,可利用气态方程导出各种推论,提高解题技能;在讲电化学部分时,可联系物理的电学知识,使现象和本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理论的透明度和说服力。又如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物学知识,如在学习磷酸盐知识时,结合当前禁用含磷洗涤剂这一常识向学生渗透生物学知识,在含磷洗涤剂中,磷酸盐能克服水的硬度,软化水质,增强去污能力,但把含磷的污水排入江河中,水的含磷量就会升高,形成“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造成海水中的溶解氧减少,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海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还有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知识,如中学有机化学中,在表示烃及衍生物概念间的关系和反应类型间的关系时就可用集合的概念来表述;同分异构体可与数学的对称与组合联系;有机分子通式可与等差数列和极限联系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作者:张丽丽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高新区东辛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