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资源共享问题

我国教育资源共享问题

【摘要】我国教育资源长期分部不均,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影响着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高校合并、教学信息共享、建设大学城的手段,我国教育资源共享的层次不断提高,但还存在着教育资源共享的认知问题、制度问题和机制问题,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并通过企政校三方的合作,协同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关键词】教育资源;共享;公平;机制

教育资源共享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繁荣发展,各种层次、形式的教育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教育的发展水平来看,人们对教育的追求已经从最初的扫盲教育到了更高水平的优质教育。我国教育发展无疑是巨大的,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对于教育倾注了巨大心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布局不均,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教育资源的共享问题也逐渐提上日程。

1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城乡之间差异日益明显,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加速了资金以及教育资源向中心城市集中,优质教育稀缺性凸显。寻求优质教育资源而引发的各种“寻租”行为日益严重,如人们对学区房的热衷体现了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的现状。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两极分化情况严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甚至高校之间都有极大反差。一方面,拥有丰富教学资源的学校大量资产闲置,另一方面,许多学校尤其是普通院校却因为缺乏教学设施而导致发展举步维艰,教学资源不均两极分化依然严重。2012年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无疑为教育资源的共享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可以减少教育项目重复建设,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资源共享,加深政校企社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缩小东西部之间教育资源差距和质量差距,缩小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总体而言,教育资源共享具有溢出效应,将对社会整体教育水平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2国内外对教育资源共享有关的研究

2.1国外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

国外对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较早,而且也很早开始进行了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实践。国外教育资源共享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共享模式方面,总体来看包括:大学城模式,高校联盟模式、高校学术共同市场模式。比如1958年在美国成立的“CIC(CommitteeonInstitutionalCooperation)大学联盟”,由12所研究型大学组成,在为增加学习机会和学习渠道的合作项目方面,教育资源的开发、发展和共享方面的合作方面,图书馆和出版社合作项目方面、集团采购与年审合作项目方面,专业人员发展计划方面进行合作。1970年成立的美国五校联盟(FiveCollegesConsortium)是以独立法人实体身份促进学校件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学生跨校选修、教师互聘、讲座图书资料共享等。澳大利亚的“八校联盟”(GroupofEight)成立于1999年,运作上采用法人担保的有限公司形式,设置行政支持系统,开展优质教学资源全国共享,增强高校之间的合作。

2.2我国教育资源共享相关的研究

丁兴富[1]认为教育资源、教与学的资源和学习资源这个术语表述意义非常相近,“在教育技术的新定义中,资源(Resource)包括了材料(Materials)和环境(Environment),即除了各种各样用于教与学的实物设施、设备和材料之外,有利于教与学的社会活动、环境和情境也是教育资源或学习资源的组成部分。”柴少明、李克东[2]则将教育资源定义为“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岳建军[3]认为教育资源是指进入到教育活动过程中并且能够发挥一定教育价值功能的各种资源的集合。关于教育资源共享的概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强调教育资源的共同使用,如贾让成[4]认为教育资源共享是指通过校际合作,共同使用教育资源的过程。王晓漫[5]认为教育资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教育部门对其应有的资源打破现有界限,实行共同享用。另一类是强调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如黄淑芳[6]认为教育资源共享就是指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和使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盘活现有的教育资源存量。教育资源共享的其他研究还有:教育资源共享的范围,驱动力原则[3],教育资源共享的机制[7],资源共享优化[8]等,总体来看,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的重点在于高校教育资源,毕竟高校资源共享更具有代表性。

3我国教育资源共享发展历程分析

3.1以高校合并为代表的实体教育资源共享

1990年以来,为了与国际接轨,使我国高校迅速发展,我国兴起了高校合并浪潮。高校通过合并的方式,减少了机构设置,提高了效率,一批高校被985和211高校合并之后,实力得到明显的增强。合并之后的学校,拥有超大的面积(一般在几千亩以上)、更合理的专业设置、一流的师资和庞大的学生队伍。这次合并浪潮也对我国高校跻身世界一流名校提供了机遇,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总体来看,高校之间的合并一般发生在同一个区域的高校之间,它们地理位置接近,一般在同一个城市。合并之后的高校大都有多个校区,专业设置和分布更加合理,教学资源和设施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共享,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有了巨大提升。高校合并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可以认为是一种物理性的“硬”合并,通过合并,减少或新成立了一些新的高校,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高校实力得到了提升。

3.2以教学资源共享为代表的共享模式

我国高校合并成就了一批名校,资源投入和政策也更多向这些高校倾斜,但是同时导致一些普通院校长期缺乏投入,学校之间的资源差距和办学水平日益扩大。贪大求全的理念更多的体现在外延上的扩大,如合并后校园面积大,师生人数多,尤其是扩招后更加明显,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显著提升。反观欧美名校,面积一般只有几百亩,学生数量只有几千人,面积和人数在我国充其量只是一个小的学院,但是它们一些领域水平和科研水平世界领先。虽然我国高校面积大,学生人数众多,但是培养的关键核心领域的人才和欧美高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在此背景下,高校合并浪潮逐渐降温,以高校教学资源共享为主的共享模式开始出现。2009年,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著名985理工高校签署协议,成立“C9联盟”,开创真正中国教育资源共享的先河。随后几年,“E9联盟”“Z14联盟”“华东五校”“G7联盟”“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等高校联盟形式不断涌现,体现了大学对于教育资源共享的探索,此时的教育资源共享,主要是教学资源的共享[9]。另外,最近几年,我国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通过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可以在线同步学习名校优质课程,对于缩小东西部教育水平、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和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和社会教育已经认识到资源共享成为培养人才的模式,大力推动教育共享平台的建设和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借助于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在线教育已进一步升级发展,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得到深化。

3.3以大学城为代表的资源共享模式

大学城是我国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某一区域的一种现象。在大学城范围内高校密集,地理位置接近,人数众多,规模堪比城镇。大学城的出现,使得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在区域上集中,政校交流、校际交流、校企交流更加频繁,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大学城容纳了众多的学生,拉动了需求,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为城市贡献了智力资源,为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因此当前许多城市规划都会考虑大学城的建设,积极引进高校入驻。在全国大学城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比较知名的有武汉的大学城,郑州的大学城,西安的大学城等。大学城集中了区域内最多的智力资源,可以彼此利用学科优势,高校之间协同研发更为便利。由于距离接近,因此师资跨学校上课和进行联合科研更加频繁,将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

4.1对教育资源共享的认知有限

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当前教育资源的共享范围依然有限,人们认为的教育资源的共享主要集中在课程资源方面。比如从2012年以来,MOOC(慕课)的概念出现之后,得到了各个学校的重视,人们接受教育不仅局限于物理的教学场所,教育的公开性和受众性广泛使得MOOC类的教学平台广受欢迎。在当前,人们对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解,更多的体现在基于互联网教学资源共享。虽然课程资源共享加速了知识的传递和校际信息交流,但并不代表教育资源共享的全部。

4.2师资资源共享存在制度性障碍

师资共享可以更好的充分利用教师资源,解决一些学校教师缺乏的问题,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但师资共享目前存在着制度性障碍。教师一般隶属于一个具体单位,不少学校制度对教师兼职行为进行了限制,导致许多教师的兼职行为处于私密状态,许多教师兼职的行为许多是私下进行的,一方面教师在所在单位往往不知情,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资源的学校也只能通过传统的方式去寻找兼职教师信息。另外,社会对教师的兼职行为存在着偏见,甚至会负面地考虑兼职教师的道德问题,因此教师智力资源的全面共享受到了极大限制。

4.3教育资源共享的层次,范围,效果都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如前所述,从高校合并浪潮结束之后,我国的教育资源共享大都停留在教学资源共享上,由于同一个城市的学校之间竞争往往大于合作,比如招生和教师的招聘都存在着竞争,因此教学之外的其他资源,比如实体的设备设施、师资等方面实行的是各自为政的政策,难以实现共享,导致学校间专业建设同质化,教学资源重复投资,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

4.4教育资源共享的机制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从前述文献可以看出,美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跨学校选修,教师互聘,讲座图书资料共享,学生可以非常方便接受教育,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相对成熟。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各自为政的情况非常普遍,跨校学习情况并不普及,学生考入哪个学校,一般会接受该校的全部教育。学生接受教育的情况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学校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

5我国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

5.1扩大教育资源共享的范围

由于学校对教育资源共享的片面理解,教育资源共享目前主要限于教学资源的范围,实体物理资源共享非常有限。因此,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更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共享,比如教学场地、设备设施、教师资源等。通过扩大教育资源共享的范围,可以真正地为以后的教育资源全面共享打下基础。

5.2出台相关制度,鼓励师资共享

教师兼职是一种资源共享的形式,但是由于学校制度和道德管理的要求,教师的兼职身份往往处于一种尴尬局面。因此,应正确认识兼职对师资缺乏学校的重要作用,出台相应制度,灵活解决教师身份归属问题和人员管理问题,并鼓励教师跨校互聘,将教师兼职当作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重要制度而非临时之举。

5.3正确看待教学资源共享,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一些学校认为共享则意味着学校承担了建设成本,共享会得不偿失。实际上,共享资源并不意味着资源的无偿使用,而是通过让使用者承担一个较小的成本享受相应的资源,同理,学校也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资源。比如,学校一般将各种教育资源免费开放给本校师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教育资源闲置的时候,通过使用权转让的方式,合理收取费用。最常见的是开放场地设施,使资源在社会范围内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比如武汉大学在每年四月份,通过收费的方式让市民观赏樱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赏花时期维护成本,也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虽然收费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仍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方法。因此,学校要从资源拥有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积极探索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

5.4引导企业、政府和学校的合作,协同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共享,离不开企业和政府的推动。企业、政府和学校虽然是不同的组织形式,有各自的职责范围和运作方式,但当前校政企合作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学校可以利用自身各种资源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场地进行培训,进行政策咨询和技术研发活动,同时,企业和政府也对学校提供了成果转化的途径,使得学校的科研和创新工作有了基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企业、政府和学校之间应进一步深化合作,协同资源共享。

6结论

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我国平衡东西部和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提高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同样对于整个社会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投资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对教育资源共享持开放的态度,在政策和制度上进行鼓励,积极探索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保障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实施,进而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为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丁兴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远程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远程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分期(4)[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1(4):7-12.

[2]柴少明,李克东.高校教师对E-learning的认知和理解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40-43.

[3]岳建军.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贾让成,林麒,陶燕丽,等.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设计与分析[J].教育科学,2002(2):34-37.

[5]王晓漫.效率视界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84-87.

[6]黄淑芳.信息时代条件下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4):88-90.

[7]李井竹.完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有效人才培养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14(4):72-73.

[8]龚莹晶,李爱杰.云南省高校校际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现状分析与优化对策[J].科技视界,2019(32):146-147.

[9]彭锦.联盟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新思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4):6.

作者:王敬斋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