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10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10篇)

第一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

(一)人际交往障碍

敏感多疑,缺少朋友。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家里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一般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隔代抚养的劣势是祖辈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接触的生活面与儿童的有很大不同,不利于儿童模仿学习人际交往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处于劣势,并且表现为过度敏感、疑心较重,总是感觉被别人轻视和欺负,在与人交流之时常常充满警惕和敌意,久而久之,导致朋友越来越少。

(二)怨恨不满情绪

怨恨父母,不满社会。许多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力,只能出去打工,对父母打工并不理解,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因此而产生了对于父母的怨恨之情,并且刻意与之疏远,甚至在心底埋怨父母的无情。有些孩子在看到正常家庭的儿童生活较为富裕幸福之后,还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社会不满。

(三)行为反常

恐惧焦虑,行为叛逆。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缺乏监护与教育,他们有很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会导致他们道德品质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现象,并且叛逆行为时有发生;而他们又由于这些叛逆行为的发生而不被其他老师、同学所接纳,甚至受到排斥和歧视,这更加深了他们的焦虑和不满。

(四)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移

打工主义,现实主义。在“打工潮”带来的影响下,家长平时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并不关心,由于长时间见不到孩子,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孩子金钱方面的弥补,使得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呈下降趋势;并且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不良影响,导致儿童对个人价值,人生理想狭隘化,固化,难以树立高远的理想,宏大的抱负。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这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儿童的教养主体,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理应全面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责任。目前,由于学校教育仍是应试教育占主导,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加上农村的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大多数老师仅仅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一方面,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在学习方面困难较多,很难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上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而老师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并且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使其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学校里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寄宿制管理方式。因为集体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但是,据调查,大部分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是住校,也对留守儿童心理帮助不大。

(三)家庭因素

经研究表明,在温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多是积极向上的,相反,从小缺失父母关爱的儿童则很容易出现悲观情绪,导致人格心理的不健全。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互动,留守儿童常表现为情绪上的紧张,缺乏安全感,情感相对冷漠;性格上较为内向、孤僻;行为上表现为独来独往,人际交往能力差,合作意识不强,常有撒谎、怨恨父母等行为发生。调查显示,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家庭监管不到位是另一个相对重要的原因。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系统很多是由隔代监护者构成的,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存在着种种误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监管极不到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许多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有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患焦虑症、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比例远高于非留守儿童,而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四)个人因素

以上因素都是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生活中,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自认为和其他儿童相比是特殊的,致使他们的自卑心理愈加严重,开始自暴自弃。许多留守儿童的消极行为是源于他们对自身的错误认识,从而导致了许多消极心理的出现。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进城务工的人数和比例还会持续上涨,农村留守儿童还将长期存在,而他们的发展将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以及和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在现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发展的前提下,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更应当关注他们的内心,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样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要求,这样才符合人民群众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

作者:葛元 孙小蒙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第二篇

一、矫正的积极心理学依据

要让孩子们和老师多亲近,愿意融入到集体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将潜伏在他们身体中的潜力激发出来。因此,在对孩子们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他们的错误进行纠正以外,还要对他们优点和特长进行培养和发展。使他们找到自身的价值点,对自己产生认可。从心理方面对他们的生活进行积极的引导,充分发挥出孩子们的才能和优点。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说,积极心理学主要对执着的追求精神、社会交往的能力、懂得包容、富于爱心、勇敢等个人积极性的特征进行指导;站在主观的角度来说,积极心理学主要对孩子们的主观经历进行指导,比如对现实生活感到幸福,对未来的生活感到乐观和希望,对过去的生活感到知足、幸福和满意。从组织层面来说,积极向上的心理学可以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责任感,懂得互爱互助,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国家的好公民。留守儿童由于走两个极端,所以在班级中的表现一般都不理想,是班级中的“问题生”。各科教师反响几乎是负面的,导致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不当,信心不足,态度粗暴,轻则讥讽挖苦,重则拳脚相加,严重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从而进一步导致这类学生混学和辍学。

二、矫正的具体措施

1.用爱心融化学生心灵的坚冰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外,老师还要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在思考什么,同时还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在对孩子们心境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教育的效果,老师要多从感情的角度出发。老师在对问题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利用加倍的关心去感化他们,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消除孩子们的叛逆心理,同时老师要维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多对他们身上的优点进行鼓励,当他们犯错误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指导,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所犯的措施,在和他们进行谈话的过程中,要将道理讲清楚,从家庭生活以及前途的角度进行指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危害。

2.使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对畸形心理进行矫正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心理矛盾最多,同时也是身心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主要具有可引导性强、可塑造性大等方面的特点,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就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引导和教育,要充分利用谈心、家访、走访、调查、观察等方法来对学生的心理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进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疏导教育工作。为了帮助学生彻底消除内心的障碍、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老师要把正面教育的方法作为主要的心理引导方法,通过讲道理、讲感情的方法让学生对畸形心里的危害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进而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学习中来。

3.通过课外活动矫正

积极心理学重要的是围绕他们的优点发展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发挥这些优点和优势的着力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外活动,促进他们的自我表现,发挥他们的特长、爱好,使他们在活动的兴趣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例如,组织和利用绘画小组、写作小组、文艺宣传队、体育代表队等课外兴趣小组,利用“五一”“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纪念日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事实证明,课外活动对留守儿童这类问题生的教育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已成为转化后进生的阵地。

4.采用激励机制加以引导

积极心理学主张教育工作者应该因势利导,少一些批评、训斥,多一些激励表扬。表扬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肯定。学生喜欢受表扬,特别是当众表扬,更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感觉,针对问题学生具有自尊心和自卑感并存的特点,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只要他们有点滴进步就及时肯定表扬,使其获得进步和成功的体验。

5.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特别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因此学校要使用各种方法来尽可能多的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对学生在家中和学校的情况进行交换,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家;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醒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关心,要和学校积极主动的进行配合,共同将孩子的教育工作做好。

三、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留守儿童的畸形心里进行矫正,就需要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引导,进而达到留守儿童心理矫正的目的。

作者:王国林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学校

第三篇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原因

1.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许多留守孩子的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与孩子缺乏沟通,即使打电话,关注焦点也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长辈尤其是祖辈带孩子在家,要不太溺爱,要不除了吃饭什么也管不了,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实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一样重要,造成孩子有心里话没处说,说了也没人理,长此以往就变得孤僻,不善与别人交流;同时,忽视了家长的职责,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

2.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心无力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尤其是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困扰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但还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深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主因有:一是升学率。现在,很多人评判学校优劣的标准是升学率,教学主管部门评价学校优劣的标尺也是升学率,这些迫使老师为提高升学率,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好学生的成绩,但往往留守孩子又是相对后进的学生,这些孩子有的不服管教,成绩不好,教师更加不愿多花精力去管。二是师资力量不够。一些500人以上的学校都不同程度出现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以井冈山实验小学为例,每个班级几乎都有60名以上的学生,有的甚至达到70多名,教师给这么多学生上课,还要兼任体育、音乐等副课教学,没有多余精力去了解孩子除学习之外的生活、心理、思想等。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匮乏。心理健康问题是近几年才逐渐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而学校考取心理咨询师的教师还寥寥无几,没有专业的心理指导员对孩子进行心理帮助,让一些孩子错过了最佳的心理治疗时间,造成了许多心理状态欠佳的孩子病症越来越严重。

3.社会机构对心理健康投入不足

最近几年,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但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和机构少之又少,就以江西省为例,只有省级才有正规的从事心理健康的机构,也是这几年才开始投入心理健康的培训,到了县级,正规的心理咨询师也屈指可数,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但真正对健康心理咨询、治疗机构的建设与投入以及培养和宣传都非常不够。

二、具体解决措施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为了让留守孩子有健康阳光的心灵,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携起手来,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联系

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父母的爱,代替不了父母的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不仅要给孩子物质财富,还要给孩子精神财富,不要光给孩子疼爱,还要给孩子以教育。每年应该抽一点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多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精神需要,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要针对教师和监护人反映的问题,及时与孩子沟通,经常与教师和监护人联系,掌握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第一手资料,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抚慰。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

学校应尽快从只重分数,不重素质教育的不良取向中走出来,建议学校建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室,聘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定期给孩子上心理健康课程,并对每个教师不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学校多组织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让留守孩子能在学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关注力度

政府要加大学校的师资配备,让学校有更多的教师和时间投入到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工作当中去;联合社会力量完善留守儿童帮扶机制,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让全社会都来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欧阳晓莲 单位:江西省井冈山市实验小学

第四篇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教育缺失

根据问卷抽查,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厌学的较严重,并且成绩较差。造成的原因是长时间父母分离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疏导。然而学校是育人之地的处所,可见也是留守儿童的教育主体,理应承担起全面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学习的信念。

(二)村委会和政府部门的关注欠缺

据调查,多数村级干部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他监护人父母的私事,他们背井离乡打工到外地,必须得先把家里的一切事情妥善的安排处理好。这种不良意识的存在,从各级部门来看,则是提倡农民打工,提高当地人民的人均收入,所以实施一些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对留守儿童将产生的问题却掌握甚少,更提不起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首先,应重视家长教育辅导,形成教育合力。虽外出务工,但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务工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或发邮件等方式经常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情况,掌握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同时家长也经常与所任学生的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们的在校情况和学校发展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子女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和子女沟通时,既可采用鼓励,也可以批评等方式来教育监督他们,但具体方法的使用特别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孩子们的发展规律。家长应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尽全力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还能感受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经常伴随着自己健康成长。

其次,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教育。现代化社会日益紧张和繁忙,给我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了心理压抑感。教师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导致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们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使教师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应用科学的知识来调整自己心态是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健康心理状态。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常主动靠近他们,抽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谈心联系,对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精神素养的需求给予关注。使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乐意与教师交流,将心中的苦恼和悲伤对老师说说。平时要多创造一些愉快的专职的场合以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去。

再次,现在学生的视野较广阔,也有更大的抱负,但是由于自己各方面的发育均未成熟,接触事物又较广泛,很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状态。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引导,对学生采取有效的调整方法来清除他们的不良的心理影响。在引导教育时,教师帮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观念,“别人行,我也行”来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自我改变现实的信心。总之,首先应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让他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中的不足,克服自卑、疑虑的不良心理。其次要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他们的意志力。最后,要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最后,组合社会力量,创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并负起责任,创建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合作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和监护体系中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和素质的发展。首先,村委会要承担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会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解决他们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最后,社会相互配合,寻找有效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决策。要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帮助其建立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其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健康的发展,成为一名健全的社会公民。

三、总结

总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对留守儿童的品质、人格情操的形成产生功不可没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贾丽勇 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大孟村镇学区

第五篇

一、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因

1.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一方面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监护老人观念陈旧,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上社会上出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得他们对孙子的教育无能为力。

2.监护人忽视“养成教育”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便不容易改变。孔子曰:“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习惯应该从小培养,留守儿童正处在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然而很多监护人却忽视了这一点。

3.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当

部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还有一部分家长经常轻则对孩子训斥打骂,重则对孩子棍棒相加,使孩子与家长的心理隔阂加深,让孩子产生对家长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另外,有些年纪大的老人溺爱孩子,把孙子当成“小皇帝”,事事依从,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不尊敬长辈的不良恶习。

二、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对策

1.父母要积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父母虽然与孩子相隔两地,但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事实证明,家庭教育有时候比学校教育效果更佳。因此,家长在与子女联系的过程中不要只谈生活,仅仅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身体和学习等情况,并时时关注孩子的情感动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疏导,让孩子确实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时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此外,父母应当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2.学校要努力做好德育工作

(1)树立智育与德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学校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树立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重成绩而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将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标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育状态,以此弥补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不足。

(2)重视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教育要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儿童的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离开父母的孩子需要亲情的补偿,学校需要通过心理教育手段来弥补留守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和留守儿童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时刻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动态,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情感疏导,帮助他们排解情感上的困难和疑惑,保证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3)开设心理咨询平台,组织各种校内外活动。学校可以开通亲情热线,组建心理咨询室。老师可以经常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此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微机室、活动室等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校园成为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的乐园。

3.各地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工作,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周边环境,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安全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作者:保先翠 单位:皋兰县三川口学校

第六篇

1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1情绪多变

大多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焦虑多变,情感变化多端,有强烈的被抛弃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2自卑逆反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常常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没有心灵的抚慰,孩子常会恐惧、紧张,胆小怕事,消极对事,出现严重的自卑感。强烈的自卑感导致他们将亲情缺失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归结于父母,导致逆反心理产生。

1.3认知水平低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和建立上,缺乏言传身教的正面引导,认知水平较低,甚至有很大的偏差。在思想品德、道德素质方面的认知也低于其余儿童。

1.4人际关系敏感

在学习生活中,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常常出现疑虑和困扰,由于没有及时排解和引导,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内向不爱说话,冷淡拘谨,人际关系敏感。

2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的必要性

发展农村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农村音乐教育水平,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设计合作唱游、音乐欣赏、游戏情境等课堂教学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音乐艺术主题活动使音乐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习惯相融合,在融合的音乐环境中,促进留守儿童心智健全,疏导留守儿童不良情绪和不健康心理,消除他们逆反心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3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的对策

3.1发挥音乐的美育教化功能

音乐作为美育的最重要实施途径,不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音乐理论的传授和音乐技能的培训,同时也要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心理。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的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教化功效,通过音乐来引导留守儿童的情感,让健康的情趣来指导孩子们的行为,推动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发展。音乐教学活动,是消除孩子情绪多变,心理紧张的最佳方式,如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多选择一些爱国题材、励志题材、树立理想题材、热爱生活题材的音乐作品,通过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故事内容和对旋律的分析,引导孩子享受音乐之美,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好学生。

3.2发挥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

音乐教育中情感的体验是审美的最主要途径,这种音乐所产生的高尚情感可以让人的思想达到最高境界。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正常的学习生活环境、健全的精神生活,、健康的情感和思维,导致他们以不稳定的情绪和心态面对社会。音乐教师可以在歌唱教学中,利用富有情感的歌词和旋律对留守儿童进行正常的情感教育,引导他们爱家乡、爱父母、爱朋友,培养他们有爱心、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对这类歌曲的教唱,让留守儿童们能够感受到来自音乐的精神抚慰和社会、学校、老师、同学的关爱,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疏导有着积极的作用。

3.3发挥音乐的团体合作功能

音乐是情感的基本,是集体合作的工具,在以音乐为载体的团体活动中,音乐教师应该对留守儿童加以引导,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人融洽相处,增强自信。在音乐课堂中设计一些合作唱游和游戏情境,比如,分组演唱(奏)相同的歌(乐)曲,或分角色表现各种音乐形象,让孩子们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培养他们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同时,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音乐活动和社会音乐活动,有助于增加孩子们的群体意识和与合作对方的情感交流,让他们在音乐合作活动中形成关心、尊重、友爱的珍贵品质,使他们的习性和人格得到正常发展,以达到心理健康疏导的最终目地。

3.4发挥音乐的协同教育功能

在音乐的情境教学和团体活动中,音乐教师要极大可能的发现留守儿童最优秀的闪光点,对他们做出鼓励和赏识,不要给他们施以压力和管教,这就是音乐的协同教育功能。开发和利用音乐课堂和音乐活动,协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部门建立心理健康疏导平台,是音乐教育价值的最高体现。开拓音乐教育的资源空间,发挥音乐的协同教育功能,是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4结语

音乐教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理健康疏导方式,它能够进入留守儿童的心理世界,增强其自尊、自信、自强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减少其不良情绪和行为。目前,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对策研究还处在实践探索阶段,希望通过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能够有效的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付渝涛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音乐系

第七篇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情感安慰的缺失

农村儿童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与其他儿童并无太大差别一般都是求助于老师或者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选择父母的比例二者相差无几。在学习以外的问题上,身边有父母的孩子并不倾向于向他们求助。值得注意的是,身边没有父母的孩子向父母求助的意愿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当父母不再身边时,孩子们的求助意愿变得强烈。这说明孩子们希望父母在身边,很多时候都是需要一种情感上的安慰,在他们内心深处感觉只要父母在身边,任何时候都不怕遇到困难。而这种对安全感的基本需求在农村留守儿童同身上几乎是奢望。

1.2心理压力过大

当前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中,大多数孩子都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和无奈。当然,这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解释安慰是分不开的。为此,这些儿童和其他正常家庭中的孩子相比,他们更多能更多的思考减轻父母压力的方式,那就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而这个过程其实也就使得学生过早的、过多的承担了父母的压力。父母关注孩子越少,他们的心理压力就越大。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1.3缺乏自信

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缺失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正常的自信是一个人性格健全的内在表现。而性格健全又需要一个健全的家庭成长环境的培育。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长期因为得不到关爱和正常的鼓励,而认识不到自身的价值或者没有明显的自我意识。造成了他们在看待问题或者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而总是认为自己有很多欠缺之处。总而言之,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自信心明显不足。

2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在舆论媒体的关注下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的最直接责任者就是政府,其次是教育部门,再其次是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本人。政府制定人性化政策指导。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各级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村父母监护,照料子女方面做出明确的职责界定。例如,每年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低于60天,或者90天。政府为子女与父母的团聚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条件。例如,组织这些孩子,根据父母的打工目的地定期团聚。坚决避免父母三四年不回家看望孩子的人间悲剧。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办好寄宿制学校。改善和美化农村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尽可能多的为他们提供家庭温暖。合理布局学校的硬件设施。

教育部门应当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办好寄宿制学校是教育部门为留守儿童提供第二家庭的有力举措。改善寄宿制条件的资金来源可以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热心捐助等不同的来源筹集。将农村留守儿童尽可能全部转化为寄宿制学生。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优质的服务。探索民间力量进入寄宿制教育的路径,兴办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制教育辅助机构。规范引导“家长、托养中心”等企业性质的托管机构,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不断地促使他们的服务质量的完善和提升。

设置专门的心理疏导课程。心理健康是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前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关键。为此,学校应当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对待这些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开展定期的、特殊的心理辅导。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在档案中收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存在问题。并及时总结研究这些档案,发现档案中存在的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另外,还应当对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定期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保证他们成为学生信得过的良师益友。组织“青年志愿者”等社会资源和大型活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政府应当在媒体的宣传和组织下,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支援措施帮助这些儿童健康成长。

3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与我国的人口流动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然现象,短期内不可能彻底解决。因此,当前应当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部门的努力下,通过完善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克服种种心理档案。

作者:王玮丽 单位:甘肃省景泰县第二小学

第八篇

一、城乡结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

1.性格缺陷

冷漠孤僻,逆批任性父母作为孩子依恋的对象,其作用不可忽视和替代,而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所造成的创伤是挥之不去的,这使他们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容易形成性情孤僻,自卑忧郁的性格特点。自卑是与自信相对立的负面情绪,认为自己在某方面或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并且会过分放大自己的缺点,对自身缺乏理性认识,行为上以叛逆方式表现出来。亲情的缺失、同龄人的不相容,更容易使其形成任性自私,冷漠孤僻的性格。

2.人际交往障碍

敏感多疑,缺少朋友留守儿童的父母因家里经济条件落后而长期外出打工,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隔代抚养的不足是祖辈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所接触的生活面与儿童的有很大不同,不利于儿童模仿学习人际交往方式;隔代抚养的另一个缺点是祖辈对孙辈的教养方式通常过于娇惯、迁就、护短,使得儿童性格浮躁、道德水平具有不平衡性;许多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力,提到父母时,部分留守儿童情感冷漠,没有表现出对亲情的渴求,在看到非留守家庭生活较为富裕幸福之后,还会认为社会不公平,产生嫉妒不满的情绪,对自己的家庭情况有隐瞒,说谎的行为,这些都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表现为过度敏感、疑心较重;缺乏自制力、行为叛逆;内心自卑,往往感觉矮人一等,总是有被别人轻视和欺负的感觉,在与人交流之时常常充满警惕和敌意,久而久之,导致朋友越来越少。而不被同学所接纳,遭遇排斥和歧视,这更加深了他们的焦虑和不满。

3.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移

打工主义,现实主义在“打工潮”带来的影响下,家长平时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并不关心,由于长时间见不到孩子,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孩子金钱方面的弥补,使得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呈下降趋势;并且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初中或高中一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不良影响,导致儿童对个人价值,人生理想狭隘化,固化;难以树立高远的理想,宏大的抱负。使得城乡结合部的留守儿童或以谋求财富作为人生唯一的追求,或以消极、不思进取的心态应对生活。

二、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的青壮年群体不断增多,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由于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和政策上的障碍,留守儿童作为随迁子女与进城务工的父母共同生活、就学困难重重,很难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边缘,人员成分复杂,良莠不齐,有社会治安隐患;在管理上,市级政府部门与乡镇政府部门的管辖范围较难实现无缝对接,从而造成管理上的空白区域较多,难以为儿童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所以这一区域的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2.学校因素

城市的教育环境优越,能吸引到更加充沛的教育资源;偏远地区的生源却不断减少,农村学校逐渐空心化。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大多从乡村学校扩建、改建而来,没有标准化的建设,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无法使儿童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在学校的教育内容中,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教师对成绩优、差的学生采取差别化对待。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在学习方面困难较多;加上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而老师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并且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使其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3.家庭因素

经研究表明,在温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多是积极向上的,相反,从小缺失父母关爱的儿童则很容易出现悲观情绪,导致人格心理的不健全。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与父母相隔异地,亲子间的互动不多,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常表现为情绪上的紧张焦虑;情感相对冷漠;性格上较为内向、孤僻;行为上表现为独来独往,人际交往能力差,合作意识不高,常有撒谎、怨恨父母等行为发生。家庭监管不到位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系统很多是由隔代监护者构成的,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存在着种种误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监管极不到位,促发了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的产生。

三、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1.政府与社会角度

各地方政府要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需要制定相关法规,采取行政手段促进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包括: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同城待遇”,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就学工作国家试验区建设,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人均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经济生活问题;落实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明确临时监护人责任,避免“监护真空”;加大网吧监管力度,建立信息安全“防火墙”,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防止网络给留守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组建留守儿童关护委员会,实行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分离;配备相应人力、物力,成立专门科研小组,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一系列帮扶政策,确保适龄儿童不因经济问题而就学困难。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应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例如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志愿活动,如动员全社会的社会教育单位(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与公益组织团体、志愿者个人共同筑建留守儿童专业教育平台,培养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鼓励曾经的留守儿童也加入到帮扶队伍中来,为留守儿童义务支教、讲述自己的故事来激励与启迪学弟学妹们;让城市的孩子与留守儿童双双结对子,互相去对方的家中体验、了解不一样的生活,交流各自的成长中的经验与感受。

2.学校角度

第一,学校可以在每个班级中成立留守儿童的“家长”、“爱心妈妈”,由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和留在家中的儿童母亲担任这一职务,以X镇中心小学为例,每年级每个班中都有8至17名的留守儿童,设置2名及以上的“家长”或“爱心妈妈”就可以实现对全班留守儿童的看护与辅导。看护的内容包括儿童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学习表现;辅导的内容包括课后作业、心理状况、心中的愿望与要求。留守儿童自身也可以组成一个小团体,彼此互帮、互助、互学、共进,既可以在同质的集体中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也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第二,在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上,学校要使之常态化,如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档案、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建立与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另一方面,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室,定期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心理健康班会,安排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值班,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自制力。除此之外,城市学校对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也可以进行帮扶。城市中、小学校应探索校长、老师定期与乡村学校交流的制度,号召更多年轻、优秀的教师下乡支教,解决基层学校教师老龄化的问题;城市高校可以号召、组织优秀大学生,利用周末与寒暑假时间,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业辅导、心理辅导和安全教育,与基层学校共同维护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帮助基层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引导儿童学会自己用心理学的知识、心理学的手段化解自身的心理问题。

3.家庭角度

完整的家庭结构和温暖的家庭生活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对其发展有阻碍作用。为了使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应当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在协调好经济收入与家庭教育的前提下,母亲尽量留在孩子身边,不外出打工。在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中发现,父亲单方出去打工的与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儿童对自己留守身份的认同是有区别的,在只有父亲外出打工的家庭中,儿童多数不认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这是因为母亲对儿童的依恋心理和归属感的养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外出打工地点较远的父母应当定期与子女交流和沟通,主动关心子女的生活和情感,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尽可能多的与子女团聚,加强亲子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父母为孩子寻找合适的临时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监护人能够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此外,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配合者和辅助者,应当主动、经常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儿童在校的学校、生活情况。

4.个人角度

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得儿童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首先要对留守儿童的自我概念加以引导。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自我概念在儿童发展的多方面有重要作用,积极自我概念的养成在儿童教育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所以要引导儿童全面的认识自身,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以及合理的自我调节,完善自己的人格,不给自己贴被留守、缺少父母疼爱的标签,不一味自卑,而是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勇于逆流而上的意志品质;其次要改善留守儿童的自我体验,教会他们自我安慰、自我排解,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信念迎接生活上的挑战;再者要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自制能力,在城乡结合部鱼龙混杂、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文化垃圾、各种拜金主义、享乐精神大行其道的精神环境下,更要提高留守儿童抗侵蚀的意志品质,学会抵御外界诱惑,用道德行为战胜非道德行为。最后要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特别是每年新学期的伊始,被接去父母身边共度寒暑假的留守儿童们,再次被送回寄养家庭,要经历一个难熬的适应期,这种适应不只是对家庭成员的再适应,也是对城市与乡镇对比产生的落差的适应。这一时期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一个时期。

四、结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周边涌现出一块原先是乡村的城乡结合部地区,这个区域兼有着城市的工业文明与乡村的农业文明两种特性。来源于不同文明的人们汇集在这里生活,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技术、观念,不同的文明在这个区域里相互竞争、相互作用。城乡结合部的留守儿童夹在这种混杂的文明下成长,比一般的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与诱惑,他们不仅缺失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还面临着城乡结合部复杂的社会环境,包括外来人口聚集带来的治安隐患,娱乐行业无序的管理,不良社会风气的滋生与发展,打工风潮的盛行等。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进行研究,不仅要描述出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应据此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只有从政府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个人层面通力协作,才能真正地改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成为明日国家的栋梁。

作者:孙小蒙 葛元?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九篇

1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1.1学习不佳

极少孩子学习优秀,大部分作业写与不写一个样,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到了中学,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缺点和差距特明显,甚至行为更是突出——不交作业抄袭作业。

1.2心理阴暗或孤僻

由于缺少和大人的沟通,缺少亲情的关怀,小孩往往自己玩自己的,不易和其他小孩结群,像一只“丑小鸭”,有的很自卑冷漠,有点不懂得主动帮助别人,有的不喜不忧没感情。

1.3见识窄、志向无

由于亲情的缺失,有的觉得生活就是寡淡无味,似乎就是传宗接代,每天一样;由于诱导的缺失,孩子对明天和大城市很模糊,谈不上什么的大的理想和愿望。生活嘛,对大部分的他们而言,就是做事挣钱吃饭过日子。那些公主王子大城堡,那些白领出国什么的,不着边。

1.4问题层出不穷

既然学习不上进,无趣味无压力,那么上网、打架、谈恋爱、撒谎骗人,无疑使他们的家常菜,尤其是步入初中和高中。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

2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加上学校教育的局限性,留守儿童出现是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孤僻自私

这种以隔代照顾的突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常此以往,孩子认为得到就理所当然,不得到就斤斤计较,不知感恩。

2.2冷漠无趣

父母离家务工是为了钱,钱也就成为生活的唯一标准。孩子也沉沦于成人的吃喝玩乐的感官享受,不能上升到精神层次的追求。上网的无拘无束,恋爱的虚荣膨胀,打架的自豪满足,是他们觉得出人头地的方式,对学习和为人那是不再追求的事情。

3改善建议

“留守儿童”因社会的原因成为了社会普遍的现象,其隔代教育的危害日渐突显,学校教育的困窘让老师茫然,孩子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情感的饥渴,不仅仅关系一个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宁,影响的是整个下一代,最深层次地危害到一个民族的兴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注留守孩子,关爱留守儿童,已成为社会热点,成为我们紧迫的社会责任,一种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3.1作为教师

教师应该在思想上先了解他们,在情感上关心他们。

(1)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尽量多一份的感情投入,多一分的眼神驻留,多一刻的语言安慰。

(2)针对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的孤僻、自卑、敏感等倾向的这些问题,走进他们中间,开展一对一的谈心,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辅导,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他们进行健康的心理引导。

3.2政府相关部门

(1)多一些扶植政策,让农民工子女可以在父母就业城市像当地孩子一样平等地享受受教育的权利,让孩子在父母身边。

(2)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孩子父母在家乡工作,留在老人孩子身边。多一份人文的关怀,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

3.3社会力量

留守现象已成为社会问题,非一个人,一所学校所能解决,放大声音,我们想到了社会的力量,向全社会呼唤,呼唤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现象,关爱留守儿童,长期持久深入的开展关爱行动,让更多的人来关爱留守儿童,解决他们面临的各方面问题。让留守儿童在志愿者的关怀中感受到亲情,冲淡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感,以更好的培养他们健全的性格、良好的品性、健康的心态。请让我们一起来关爱他们吧,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作者:冷玲 单位:江西省宜春三中

第十篇

一、热心

学校可以为留守儿童建立特殊的档案和制度,从学校到老师,要坚持做好各项制度的规定,学校可以每月进行一次留守儿童生日宴,将所有当月的留守儿童以及整体师生组织起来,为留守儿童过生日,学校可以通过购买纪念品作为生日礼物,为学生制作蛋糕,唱生日歌,探讨理想,交流心得。这样,留守儿童之间、和普通学生之间、和老师之间,才可以真正做到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要格外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怀。

二、细心

班主任只有真正掌握和了解留守儿童的状况,才可以从根本上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因此,班主任具备细心,才能做好基础的调研工作。通过细心的观察,不断的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并且要时常进行家访,掌握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状况,父母打工的地点、联系方式、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等等。翻看留守儿童的学籍资料,同他们以前的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了解,才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

三、交心

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对于班主任的工作会有积极的作用,否则,将很难进行。那么,怎样才可以掌握这些学生的思想呢?这就要通过学校、老师的不断努力,忘掉自己是老师的角色,将自己融入到留守儿童其中,以留守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交流、去感受。从生活和学习上找到共同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生成为心贴心的好朋友,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掌握学生思想的工作就迎刃而解了。

四、苦心

老师要为学生苦心经营娱乐、学习、交流等方面的引导,老师可以通过组建看书、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为学生的生活添加了趣味,也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并且,在学生出现心理波动的时候,要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从小就拥有一颗善良、健康的心。

(一)经常举办一些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经常进行交流,让监护人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也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表现,通过不断的沟通、了解,并结合监护人的要求,更好的完善管理方式。

(二)强化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对于当前的学生,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传承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建立高尚的情操,发愤图强,奋力拼搏,将来才可以成为国之栋梁。也要让留守儿童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让留守儿童了解到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一定要将其发扬光大。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建立起独立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让留守儿童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五、结束语

班级不但是学生集体生活的基础,也成为了教育的基础。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里的教育者和领导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只有通过观察、了解留守儿童的自身情况以及家庭情况,才可以真正有效的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作者:贺厚军 单位:湖北省公安县裕公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