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概念认知的小学科学教学

前概念认知的小学科学教学

[摘要]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经在生活中形成了基本的认知经验。学生的这些前概念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冲突。本文提出要去伪存真,让错误认知正确化;补全认知,让残缺认知统整化;寻根溯源,让肤浅认知深刻化;触类旁通,将零散认知体系化,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去伪存真;补全认知;寻根溯源;触类旁通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教学要突出主体性地位,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出发,联系他们已经获取的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事实上,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已经在生活中形成了基本的认知经验。学生的这些前概念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冲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精心梳理学生的前概念,将原本错误、残缺、肤浅而零碎的认知,通过有效的策略转化,帮助学生重新建构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

一、去伪存真,让错误认知正确化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够完整,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甚至形成错误的认知。这些错误认知如果在新授过程中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对课堂造成较大影响。如教学“地球的形状”一文,学生前概念认为地球是平的,如果生硬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用大小完全不同的三个球来模拟地球,并用长竹片模拟自己看到的,将竹片贴着球的表面弯一弯,学生很快发现:球体越大,竹片就会显得越直,地球太大了,所以我们才觉得地是平的。案例中,教师尊重了学生原有的认知,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尝试、实践和推理的过程中,将自己固有的理念打破,重新建构准确而科学的认知性概念。

二、补全认知,让残缺认知统整化

在学生的认知中,很多经验并没有本质性的错误,但与教学内容相比还显得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教师紧扣学生认知中的不足,选择恰当的价值点进行引导,让原本残缺的认知不断完整化、体系化。如教学“果实与种子”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果实是由果核、果肉、果皮组成的,但对于番茄、香蕉是否属于果实,就有些迟疑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认知还没有涉及的内容,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对果实的概念进行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如将番茄切开后会发现里面的胶汁中含有大量的白色籽,因此番茄也属于果实;而香蕉其实也具备果实的特征,只不过它的种子已经完全变异,香蕉中排列整齐的褐色小点,就是它已经退化的种子,因此也属于果实。在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和信息,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没有涉猎的内容,补充了他们认知的不足与局限,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

三、寻根溯源,让肤浅认知深刻化

小学科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从电视媒体、书籍中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却涉及不多,要想让学生真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就必须寻根溯源,才能让学生懂得全面、深入、透彻。如教学“加热和冷却”时,在生活中学生经常看到水被烧开的情景,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却一知半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体验热胀冷缩的实验过程,从而懂得事物的体积与温度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教学,学生不仅对生活中积累的现象进行了梳理,同时也知道了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从而使内在认知得到了丰富和积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触类旁通,将零散认知体系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多样化,但这其中与科学教学相关的内容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前梳理出来,并进行必要的优化和统整,从而将原本零散的认知体系化,为更加科学而系统化的认知服务。如教学“动物怎样繁殖后代”时,很少有学生能够将植物的繁殖与动物繁殖联系起来。为此,教师先为学生出示鸡蛋的结构图,将其与种子的内在结构进行对比,从而推理出鸡蛋中的卵壳、卵黄和胚盘等,与种子的构成相仿。此时,学生的认知已经被充分激活,他们对鸡蛋卵内部结构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促进了学生内在认知结构的系统化质变,从一个更加全面而系统化的维度来感知生命繁殖的本质特点和价值意义。科学课程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需要将学生内在认知作为教学的重要基础,在确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选择较为适切的策略来转化前认知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为鲜明、更为完整、更成体系的“科学概念”,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凤.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途径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6(18).

[2]黄晓,孙丽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作者:苏飞 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