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融入师范学校声乐课堂教学问题

民歌融入师范学校声乐课堂教学问题

摘要:师范学校采用的是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文章通过对湘西民歌融入声乐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思考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有效解决问题,以使湘西民歌融入声乐课堂顺利进行。

关键词:湘西民歌;声乐课堂;创新思维

一、湘西民歌融入声乐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湘西民歌融入师范学校声乐课堂将面临一些问题。目前,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以及学校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主观认知欠缺

我校大部分生源来自湘西怀化各地,据调查每个班级均有百分之三十至四十来自少数民族,但是这并没有成为传统资源传承下去的优势,极少数学生会唱当地的民歌,会唱的学生也只是会一些皮毛而已。在声乐课堂融入湘西民歌并没有所期待的那么顺利,第一堂湘西民歌声乐课学生的反应并不是很积极,本土方言发音、唱腔、表演让她们觉得很难为情,在当前追求时尚潮流的背景下让她们学习一些本土民歌。首先她们从思想上对其认识还不够,甚至她们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些内容,学习这些民歌有什么意义,有学生会觉得自己并不会对民歌传承做出贡献,这些传统的民歌资源离她们很遥远,受当下幼儿教育环境影响,她们今后毕业从事幼儿教育也许不会有机会将其带入到音乐课堂。其次,湘西民歌进入声乐课堂,并不仅仅“唱”民歌,还要透过民歌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风土人情,感受家乡魅力。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很被动,没有主动去挖掘家乡优秀资源的意识,课堂上需要教师花大量的心思引导。例如:在学习湘西侗歌《拜梁蒙》需要将侗琵琶带入课堂,但是几乎没有学生会弹侗琵琶,因此,在学习这首民歌之前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教学生。

(二)教师欠缺深度了解湘西民歌

师范学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师范学校的声乐课堂是集体课,注重课堂的综合性、灵活性、趣味性。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师范学校声乐教师应具备驾驭大课堂的能力,具备同类学科及跨学科相关知识,同时要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课堂有效性。然而,声乐教师面临较大的挑战。

1.教师不会使用湘西民族乐器

师范学校教师与本科院校声乐教师一样,大部分声乐老师大学期间或者研究生期间主修声乐,具备较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大部分声乐老师熟悉钢琴伴奏,但是很少有声乐老师会使用多种民族乐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对学生而言,有乐器伴奏更能调动课堂氛围,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学习这些民族乐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需花大量时间备课。

2.教师对湘西民歌不够熟悉

声乐教师一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湘西民歌,只能利用假期深入民间考察,其实这样的采风对湘西民歌了解是很有限的,只能学习一些浅显的知识,并不能深入学习到其精髓。湘西民歌种类繁多,每种民歌在节奏、特点、声腔方面都有不同,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湘西各类民歌的特点。再次,教师长期受到传统声乐专业训练,传统发声方法与侗歌、苗歌、土家族民歌在发声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区别,甚至有些唱法是相悖的,例如,侗歌在演唱时口腔共鸣居多,头腔共鸣较少,感觉闷在鼻子里,但是听起来却很舒服,如果深入研究其发声方法,发掘其中的演唱奥秘,并将其“自然”歌唱状态运用到创作民歌演唱当中,可促进声乐演唱多元发展,然而声乐教师当前还没有真正了解湘西民歌的歌唱技巧。

3.学校支持力度不足

首先,没有深度挖掘、研究湘西民歌资源。仅限于课题组部分成员赴少数民族地区调研,时间很有限,一般安排两至三天,短暂的时间很难深入了解当地民歌。声乐教师尽可能搜集民歌资料,但是缺乏专业人员引导,仅凭直觉选择材料。其次,学校缺少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学校专业教师构成比较单一,主要以声乐、钢琴两个专业老师居多,几乎没有民族乐器专业教师。再次,民歌资源进校园目的不明确,湘西地区有很好的民歌资源,学校作为传承的重要基地,没有专门校本教材。对于如何传承这些民歌资源,教师要如何教学,学生应该怎样学,学什么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等等,没有形成统一要求与规范。

二、湘西民歌融入师范学校声乐教学的对策及启示

湘西民歌走进学校声乐课堂需要集各方力量,教师、学生、学校、相关政策都是影响湘西民歌走进校园的因素,湘西民歌能否融入学校声乐课堂,说到底是当地传统优秀民族资源能否顺利得以传承,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湘西民歌传承下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校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当地的传统民族资源延续下去。那么,要想使湘西民歌通过学校这一场域顺利传承下去,需要各方合力。

(一)教师加强对湘西民歌的研究

1.深入民间调研

湘西民歌走进声乐课堂需要教师深入到民间发掘、选择、研究一部分适合声乐课堂教学的资源。侗族、土家族、苗族均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之所以传承下去,靠的是“口传心授”。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几乎每一首民歌很难从字面看出其意义,需要当地的歌师或者老百姓将其进行翻译。例如侗歌《拜梁蒙》是一首男女对唱的爱情歌曲,它的歌词是“为嘛嘞,阿买耶,拜梁蒙唱耶”,从歌词很难理解其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为了湘西民歌能更好传承下去,应建立专门研究湘西民歌的教师队伍。

2.提升课堂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从当地选择合适的歌曲进行分析研究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和声乐课堂教学融合,在《湘西民歌融入师范学校声乐课堂的实践研究》这一文章中已对其操作进行了具体论述,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课堂并没有如教师所想顺利进行,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教师自身对湘西民歌不是很熟悉,对其产生的根源、发展了解不深刻,对湘西民歌的演唱方法、韵味、唱腔没有很好的把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以最好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经历了十几年的专业训练,长期演唱创作歌曲,已经形成固定的演唱方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歌唱状态,使声乐课堂更贴近原生状态。然而,完全以原生态的歌唱状态演唱湘西民歌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可以大胆创新,将原生态唱法与民族唱法融合,各取精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湘西民歌的产生、发展、演变,准确把握侗族、苗族、土家族最鲜明的特点。在课堂中找不足、总结经验,不断打磨,以最好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呈现出来。

3.编写校本教材

湘西民歌曲种丰富,不是所有的民歌都可以进声乐课堂,在选材上必须考虑现有的条件、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等因素,并将湘西民歌进行分类整理成校本教材,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将其歌词大意、曲式结构、演唱特点进行分析,让教材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湘西民歌与目前指定声乐教材教学曲目在发声技巧上存在区别,湘西民歌音域不宽,篇幅较短,歌词灵活多变,旋律进行比较简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创编,即兴为旋律填词,歌词通俗易懂即可,甚至可以口语化;在唱法上,可将流行唱法运用到湘西民歌演唱中,流行唱法时学生热衷的一种唱法,如果将其运用到湘西民歌演唱中,势必提高学生对湘西民歌的兴趣。在表演形式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将合唱、轮唱、对唱运用到演唱中。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乐器伴奏

改变只用钢琴伴奏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将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融合,可将吉他、尤克里里、古筝、竹笛等乐器与侗琵琶、芦笙、锣、鼓等乐器相结合,丰富湘西民歌的表现力,同时丰富课堂。例如,侗琵琶是一种四弦乐器与尤克里里在弹奏方面有相似之处,学生可以边弹边唱侗歌。

(三)开设“第二课堂”

湘西民歌丰富多彩,当地老百姓能唱能跳能弹,在当地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唱歌对她们来说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学生很难做到这些,究其原因其一,学生对湘西民歌不了解;其二,学生没有从内心接受湘西民歌;其三,学生器乐演奏能力较弱。“第二课堂”是相对教学课堂而言的,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第二课堂:

1.从当地请歌师进校园

为学生讲解当地传统的民俗、人文、历史、民间故事、服饰等,并演唱一些富有代表的作品,提高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学生对本地民歌缺乏兴趣,有部分原因是学生对它们不了解,如果学生能通过民歌认识家乡,体会家乡文化的美,从心理上更能接受它。

2.开展“寻找家乡的民歌”活动

周末组织侗族、苗族、土家族学生深入民间调查走访。人都向往走出去,往往忽视了身边的风景,可以利用节假日、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回到家乡寻找家乡的民歌。

3.创立“湘西民歌”社团

社团成员以各少数民族学生为主,期末开展一次“湘西民歌会”,让湘西民歌散布到校园各个角落,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湘西民歌,感受它的魅力。

4.开展湘西民族乐器兴趣班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乐器,以自学为主,教师教为辅,湘西民族乐器构造比较简单,教师教授一些基本指法,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开展湘西民族乐器能使声乐课堂顺利进行。事实上开展第二课堂的方式还有很多,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湘西民歌的了解,提高课堂效率,以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四)学校支持

湘西民歌走进学校声乐课堂离不开学校的支持,首先学校有相关政策支持其发展;其次,学校对相关的配套硬件并给予经费支持;再次,学校一年一度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可增加“湘西民歌”专场;最后,学校相关部门应针对湘西民歌传承与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湘西民歌融入学校声乐课堂一方面使得常规声乐课堂多元发展,打破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学校承载着传承湘西民族地区优秀的民歌资源的重任,让传统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将它融入声乐课堂并不简单,很多本科院校专家、教师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不同学校发展方向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论,湘西民歌融入师范学校声乐课堂存在其特殊性,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多方努力,才能使其在校园这个场域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中午,吴炳升,石庆玉.侗歌大观(下)[M].民族出版社,2004.第1版.

[2]黄满芳.浅论湘西苗歌的声腔运用特色[J].中国音乐(季刊)2013,第2期.

[3]张贵华.简论民族音乐进课堂[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第3期.

[4]唐自延.从侗歌进课堂看侗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北方音乐,第12期.

作者:李健美 单位: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