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论文2篇

出版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论文2篇

第一篇

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现状

(一)培训渐臻规范

《规定》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做了详细的要求,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和单位也大都能紧扣《规定》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像笔者所在的省新闻出版局,每年分别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组织一次,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培训内容上注重理论和实务相结合。而像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等等,每年都会面向全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举办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班,在培训地点上也尽量考虑给予大家方便,培训结束时对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总体上,培训工作渐臻规范。

(二)与时俱进,切合当下需要

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继续教育培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满足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需求。所幸的是,大多数培训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举办各式各样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既新颖又陌生,而对工作和个人发展又有必要学习的培训课程,如数字出版、全媒体、转制后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乃至云出版等,所有这些内容都能在相应的时间通过培训而得以认识、熟悉,这对很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非常迫切需要的。与时俱进,切合当下需要,也是吸引学员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目前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能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为纲,呈现出培训班灵活多样、课程较为丰富、基本能满足学员需求的良好态势。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培训多了,有时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在大多数培训能让编辑等人员获新知、长见识的同时,也有个别培训,走走过场,形式主义,未能给学员带来满意的收获。因此,严肃继续教育培训,努力提高继续教育培训含金量,对于广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出版集体、出版业乃至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互联网四通八达,数字产品迅速风靡,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不断自学和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先进精神文化产品。如果不定期“充电”,一味闭门造车的话,终将为社会所淘汰。在我国广大的出版队伍中,真正出版专业出身的并不多,其中高校学报编辑就很难找到编辑学专业出身的,很多新编辑都是“半路出家”,仓促上阵。所以,无论从我国出版专业从业人员本身的特点来看,还是从出版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定期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都是必要而必需的。但是,举国上下培训虽多,能让人满意者却寥寥。总括起来,当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意识

目前,由各省新闻出版局或各期刊研究会所组织和主办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多有临时性和随意性特点,缺乏整体规划意识。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培训内容上缺乏整体规划,不管是从一个机构所组织的培训来看,还是从培训机构整体的组织来看,培训内容上往往无法形成一个专题、版块或系列,无法给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一个相对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无法形成知识链。2.培训时间上,未能进行周期性规划,缺乏宏观调控和微观筹划。如培训时间上有一定规律性,甚至把培训内容与时间联系起来,形成周期性,这样就能便于大家及早做好安排,统筹规划,既能参加培训增长见识又不至于耽误手头工作。3.培训目标上既未能做好长远规划又缺乏短期构想,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培训效果的低下,想学的、该学的没学到,未能发挥培训的合理作用。

(二)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随意

各级机构或研究会所主办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一般是聘请一些高校专家和业内人士授课,授课对象往往集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和高校学报编辑部等专业技术人员于一堂,不同的对象接受同一授课内容。虽然都是出版系列,但做杂志和做图书毕竟不同,高校学报编辑与记者不管是分工还是工作对象上也有很大区别,编辑部与杂志社的运营也存在很大差别,与报社的区别就更大了。培训缺乏针对性,尤其是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没有规划,无视学员的行业差别和知识结构差异,把所有学员都置于同一层次上接受同样的课程培训,结果,有些人连听都听不懂,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能做到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与授课对象一一匹配的话,不但能提高广大人员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强化培训效果。

(三)重实务轻理论,重短时成效轻人员涵养

以编辑为例,其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与编辑出版有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科技期刊编排规范、期刊管理和编辑工作程序等。总的来说,侧重于编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培训和经验传播,而缺乏编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反映出我国编辑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而我国现有编辑人员绝大多数未接受过正规的编辑高等教育和系统的编辑学理论知识培训。我国出版专业教育起步晚,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都是转行过来的,本身对理论知识一无所知,继续教育在这方面如不加强培训的话,难免使诸多专业技术人员陷入既先天不足又后天失养的困境。理论指导实践,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如何能成就良好的实践业绩!另外,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倾向于注重如何做好图书营销、如何顺利推动期刊转企改制等短期内能取得实效的培训,而忽略了对从业人员道德品行、学术操守、人格魅力等内在修养的教育和熏陶。没有好的出版专业群体,就没有好的出版产业。好的出版专业群体既要熟练掌握实务的操作,更要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人格修养,这些对于规范出版行业、净化学术空气可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三、提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含金量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整体规划,加强培训针对性

各类培训单位在组织和策划编辑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时应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来开展,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出版实际和文化传统,进行长远构思和短期周密规划,举办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是随着新旧媒体不断融合与互动升级,人才队伍的整合和优化已成为新旧媒体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兼采编与网络和数字技术等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当下出版业所亟需的,所以,应针对当下所需而很多专业人员又不熟悉的课程加以培训,而不是一味炒剩饭,像一些公需课,很多人员在自己本单位已经学习过了,培训班又把其列在课程表内凑数,实乃劳民伤财。如果把这些已学过的公需课更换为大家都感兴趣而时下又疑惑不解的专业课,其效果将会大大不同,所以,应珍惜培训机会,利用好培训时机,筹划好培训课程,真正让各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如对于编辑人员来说,可有针对性地对责任编辑自身的薄弱环节和编辑工作中出现较多的问题作为编辑继续教育的重要课题。但有些培训经常临近开班时才匆忙邀请一些专家,凑够几个课程,结果有的专家开课时无法到场,白白浪费了学员的时间和经费。

(二)细化培训,分层分批

出版业队伍参差不齐,各有所长,各有所专;图书有策划、组稿和营销之分,编辑更有资深和新手之别。面对如此庞大而复杂的行业队伍,为使不同年龄、不同分工、不同职称、不同级别的人员在培训时都能学到自己最急需的知识,继续教育应多层次开展。例如针对编龄在3年以下的责任编辑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针对参加集中学习不方便的编辑进行网络化继续教育。还可以举办分别针对图书出版和报业等不同类别的培训,也可就编务、编辑、发行和营销等不同分工举办相应的培训。朱仲南先生说过“编辑队伍应老中青结合”,这既符合“传、帮、带”的传统,也有利于编辑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如果能从编龄上分别对待,针对老中青所需求知识的不同而举办相应的培训,那就更好了。

(三)聘请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授课的主导者,培训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教师讲得不好。授课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责任心、人格魅力、语言表达能力、现场掌控能力等大相径庭,而不同的授课教师会使培训效果有天壤之别。如果每次都能聘请到一批业内的权威专家、资深编辑,讲授信息全面、题材新颖的内容,并结合自己丰富的阅历经验,这样的培训对学员而言可谓如沐春风。像2013年度广东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聘请了王首程、郑宇丹、钱永红、朱仲南、曾宪志和李苗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了职业编辑思维创新、全媒体化下的新闻传播、转制后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考、如何提高适应社会及其发展的能力、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思考、数字时代的图书营销模式等专场报告,涵盖了理论和实务,顾及图书、报业和高校学报编辑部等属下人员的不同需求,其中朱仲南先生所言的“编辑应像老中医一样,越老越值钱,越老越能写出好文章”,引发了广大编辑同行的强烈共鸣,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为了适应“大出版”“大传播”的行业发展趋势,必须汲取中外出版改革中的先进经验和经营策略,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尝试聘请一些国外相关行业的优秀学者和代表人物,让学员开阔眼界,零距离感受国外的办刊之道和经营策略等。要想提高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的含金量,聘请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最关键的因素。

(四)培训工作人性化,形式多样化

眼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形式单一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目前的培训,一般都由各研究会或各省新闻出版局举办,这固然有利于召集国内或省内最好的专家、学者担任授课教师,但是所有的人员都要在规定的时间聚集到规定的地点去接受培训,这对一些恰好赶上出刊或公务在身人员来说,确实造成很大的不便。所以,培训工作应尽量人性化,尤其在网络通达世界的今天,应设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例如新闻出版总署在线学习平台就为学习者提供了数百种的课程内容,能满足大多数编辑的学习需要。另外,应实行培训资源一体化,达到培训资源互通共享,专业人员有权自主决定自主选择参加全国各地最符合自己的培训,而非受制于省内的某个机构,这样一是有利于促进培训机构间的公平竞争,办出好的培训班;二是便于各学员各取所需,以获取培训的最佳效果。

四、结语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牢记:出版业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平台和载体。尤其在转企改制的当下,出版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坚守出版文化阵地,履行其神圣职责,将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也是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对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平时工作繁忙,压力大,能抽出时间参加培训相当难得,因此,各培训机构应长远规划,全盘考虑,以实际举措提高继续教育培训含金量,不负众望,促进我国出版文化事业又快又好地迈上新台阶。

作者:卢妙清 单位: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

第二篇

一、解读细则

《管理规定》第七条所说的“另行规定”实为总署2010年10号文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此《暂行规定》指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得少于72学时,这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续展登记注册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并明确了继续教育学时的分配方法:一是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继续教育不少于24学时,主要参加包括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包括总署和地方出版行政部门)委托其认定的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举办的培训班,按颁发证书上注明的培训时间计算继续教育学时;二是当年继续教育不足72学时的部分可以通过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折算,折算部分最多不超过48学时,包括省级及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举办的,或委托专业机构举办的: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②出版类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培训班;③学术会议、专题讲座;④担任培训班、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等活动的授课人或报告人,按实际授课或报告时间的6倍计算继续教育学时;⑤接受与出版业务相关的远程教育和网上培训;⑥主持完成部级、省部级和全国性学术团体出版专业研究课题的时期内,每年按完成继续教育48学时计算,非出版专业研究课题(但必须与本人出版工作涉及的学科专业相关),每年按24学时计算;⑦国家承认的学历、学位的在职教育期间,每年按继续教育48学时计算;⑧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出版专业文章每篇按继续教育24学时计算,非出版专业文章每篇按继续教育12学时计算;⑨在境外参加国际出版学术活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其中第①②③⑤⑨条按实际参加时间折合继续教育学时。可见,《暂行规定》中明确的每年接受继续教育72学时中至少有24学时必须通过参加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包括总署和地方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机构举办的面授形式的培训班获得,如果此培训班为72学时,就可一下修满全年的继续教育;补足72学时的办法、形式虽然多样,但内容基本上都与出版专业活动相关,并且最多也只能折算48学时,超过也只按48学时计算。

二、争论焦点

按照《管理规定》中“责任编辑注册有效期3年”的规定,2009年首批下发的《责任编辑证书》到2012年就已到期,故2013年各地方出版行政部门开展了责任编辑续展注册工作,其中需提交的关键材料为继续教育证书或相关继续教育证明材料。按照《暂行规定》,此“继续教育证书或相关继续教育证明材料”即证明最近3年每年参加并且修满72学时的继续教育证明。此规定应该说是考虑周全且安排合理,一是出版专业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得以体现,没有参加继续教育不予登记续展;二是继续教育形式多样,必修选修相结合,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连续3年修满72学时的编辑人数少,另一方面补足72学时的办法虽然可行,但24个必修学时拿不到还是无法进行续展。就此,编辑界产生了各种争论甚至是质疑的“声音”。

争论一,以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有无必要?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继续教育有四种含义:第一,这是一种非学历的成人教育;第二,受教育者在学历上和专业技术上已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和水平;第三,继续教育的内容是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第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新补充知识,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本职工作的需要。通过继续教育这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形式,可以进一步完善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提高整个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现今,各行业都对从业人员有继续教育的明确规定,除出版专业外,还有卫生、药学、审计、会计、林业、环保、测绘、水利、统计、档案、体育、建筑、国际商务、交通运输、艺术设计、文学创作、社会科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可见,继续教育是社会认可并普遍实行的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在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总量激增、应用半衰期缩短的时代,其必要性不言而喻。关于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必要性的争论大多围绕出版专业继续教育的内容。

由《暂行规定》可知,必修的24学时继续教育的主办方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委托其认定的教育培训机构,补足72学时继续教育部分的主办方为省级及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或其认可的其他部门。可见,开展继续教育的责任主要落在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身上,继续教育的内容也多与出版业务相关。如江苏省期刊协会每年都举办72学时的继续教育,长年以来内容均相似,如2010年的继续教育科目为:文字、语法、标点符号、词汇的规范使用,前一年度期刊编辑技能大赛试卷分析;2011年的继续教育科目为:期刊编辑若干问题研究、期刊编辑中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前一年度期刊编辑技能大赛试卷分析;甚至连教材都一成不变,连续几年都发放自己编制的《期刊常用标准及规范汇编》。这样的继续教育,对新入职的编辑人员可能有用,对于早已取得中级职业资格、在编辑部担任责任编辑多年的“老员工”来说,又有多少新鲜感可言?不是说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和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不重要,而是说这种重复教学、“炒冷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是否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初衷。而且,科技期刊与学术期刊的编辑不仅仅需要编辑出版专业知识的再深造,他们更需要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知识的扩展和学科理论水平的提升。如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新机制的发现等。这些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比起出版专业技能来说,可能对编辑更有帮助,在实际工作中更能发挥作用。

争论二,继续教育主办机构、办班形式可否多元化?上述争论就带来这样的问题,除了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其认定的培训机构、省级及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培训机构,出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可否由其他部门主办?比如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可否授权给省级医学会。江苏省医学会每年举办针对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50场左右,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可否参加此类培训,一来专业性强,二来专业的可选择性强,三来也确实可以获得新知识,提高自身医学专业知识水平,对医学期刊的编辑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江苏省科协下属的江苏科技期刊协会医药期刊专委会,其会员单位有江苏省95%的医药类科技期刊,绝对有能力举办针对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培训班,可以开展诸如国内外医学科技期刊的发展、医学论文文题及中英文摘要的修改、医学论文中图表的有效表达、医学论文统计学方法的正确应用等方面的培训。

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科分会已连续3年举办了青年编辑业务培训班,参加过培训的编辑人员均表示,培训内容切合实际,不仅弥补了编辑学知识,看到了职业的美好未来,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也认识了更多同行,加强了期刊间的联系与沟通。从反馈来看,该培训班很受青年编辑欢迎,但唯一的遗憾就是其没有被明确计入继续教育学时。相比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举办的内容单一的出版专业知识继续教育,这类机构办班更符合行业规则,更贴近编辑实际需求,更能够引发职业共鸣。此外,如果编辑部内部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学习制度也可算是一种继续教育形式。如有的编辑部规定每月组织一次小组学习,以类似于读书报告或病例讨论的形式,每次由一位编辑主讲一项与出版、编辑相关的内容,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制作成PPT现场演示,可以是工作心得或是工作中遇到的疑问,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编辑学研究问题,也可以是参加培训、会议或是外出进修回来获得的一些信息或者收获的一个汇报。这种更接“地气”的培训方式不仅活跃了编辑人员的思维,激发了其进行科研的欲望,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编辑队伍的团结和团队素质的整体提升。

争论三,继续教育收费过高编辑部何以承受?《江苏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第七条:“各出版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足额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作为职工教育经费,支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如果按编辑人员月工资5000元/人计算,年工资总额为6万元/人,提取的教育经费应为900~1200元/人。而现今的继续教育培训费用远高于这一标准,如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费用一般在1600~2500元,24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费用一般在1000~1200元,再加上差旅费、住宿费,能承受每个编辑每年都外出参加这样的继续教育培训的编辑部屈指可数。许多教育机构、管理协会群发会议通知,都打着“本培训已被列入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某年度新闻出版专项业务培训计划,参班学员经考试合格将获得由总署统一印制的72学时的《结业证书》”这样的旗号,不仅授课教师非出版界人士,而且培训内容与期刊发展相距甚远,实有敛财的嫌疑。

三、思考与建议

不可否认,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无论是有关学时的规定,还是与责任编辑续展注册挂钩的规定,其初衷是好的,是希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出版专业理论学习,提高编辑业务水平,贯彻终身学习的思想。特别是补足72学时继续教育的计算方法,列出的9条已经考虑得相当周全。但如果相关规定可以更灵活,更加人性化,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继续教育的实施效果可能更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素质都得到了提高,那么整个行业就有所提升,这也正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的要求。

在培训内容方面,一是建议省级及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内容更具时代性,如错别字、语句语法错误可以少讲点,编辑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规范、国内外先进的出版理念、成功的出版营销案例可以多谈些。二是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编辑予以不同内容的继续教育培训,如对图书编辑可以侧重于选题策划与出版物营销,对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编辑可以围绕同行评议、学术不端、学术期刊评价等问题重点讲解;对刚入职的年轻编辑可以进行编辑业务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对于工作10年以上的编辑可以着重在期刊经营管理方面。

在继续教育主办机构方面,需要开阔眼界,出版行政主管部门适度放权可能更好。一是可以调动行业积极性,鼓励更多有资质的社会团体举办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编辑培训,按实际参加时间认可计算当年度的继续教育学时;二是明确规定编辑部内部的人员培训制度,予以计算继续教育学时;三是继续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现行规定中的“完成科研课题期间”和“发表出版专业文章”计算继续教育学时外,申请各级各类出版专业、编辑学领域的研究课题,参加各行业协会举办的编辑、编辑部评优活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或所在单位举办的优秀个人评选活动,获奖者也应计算一定的继续教育学时。对继续教育学时计算方法也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把“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继续教育应不少于24学时”改为“连续三年中至少一年要参加省级及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举办的,或委托其认定的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不少于24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班”,这样既顾全了出版专业的知识更新、强化,也充分给予了编辑人员自行安排参加培训和选择的自由。

作者:接雅俐 唐震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