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特点

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特点

摘要:《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这三个政策文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系统的谋划,并在战略布局、政策导向、改革措施等方面具有一系列重大突破,彰显出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也构成了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新趋向。即推进“四个回归”,把培养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严把学生毕业出口关;加大学习过程考核,建立多元化学业考评机制;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促进本科教育高水平发展;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本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特点

一、推进“四个回归”,把“培养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

“四个回归”是指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回归常识,就是学生要刻苦读书学习;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回归初心,就是高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梦想,就是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四个回归’,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的办学目标、教学、科研和各类资源聚焦到这个根本上来。”[5]陈宝生部长关于“四个回归”论述的核心就是要按教育规律办大学,不忘办大学的根本宗旨。高校要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切实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中,并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意见》1中明确指出高校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意见》2中也进一步明确规定“高校的人员、经费、物质资源要聚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形成全员、全方位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四个回归”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的通俗表达”[6],有利于高校聚心聚力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上来,为国家培养出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国家从政策层面提出了“四个回归”的基本要求,不仅回答了学生、教师、高校和高等教育要做什么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提出了我国本科教育问题解决的行动指南,以“质朴的语言点醒了身处改革发展浪潮之中的中国高校,及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敲响了警钟”[7],为新时期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国高等教育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课程却成了高校普遍存在的短板、瓶颈和软肋,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基于此,《通知》中明确规定,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这是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金课”这个概念。对于“金课”这个概念,陈宝生部长早在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已经提及,他指出要“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5]。“金课”是教育部在教育领域提出的新概念,也是教师在教学上要接受的新的教育理念[8]。那么,什么是“金课”?“金课”就是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9]。现在高校确实还普遍存在一些低阶性、内容陈旧、轻松易过和教师不用心上的“水课”,打造“金课”这一政策的出台,势必将扭转这一局面,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使“金课”政策有效地贯彻落实,2019年10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一流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10],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严格课程管理,力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和“破除课程千校一面,杜绝必修课因人设课,淘汰‘水课’,立起课程建设新标杆”的目标要求,以便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金课”政策的颁布,直接推动了大学课堂教学革命,对于学生、教师、学校乃至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真正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其次,有利于解决一部分教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现实问题,促使每位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在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再次,有利于高校找准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抓准一流本科建设的关键点,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最后,可以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有知识、有思想、会思考、有能力的智能型专业人才。综上所述,基于本科课堂教学现状的准确判断和客观扫描,将“金课”建设提升到国家意志层面,以政策的形式颁布实行,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应有之义,也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创新之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严把学生毕业出口关

所谓“清考”制度,是指对于补考或重修考试仍然未通过的准毕业生,学校在他们毕业前给予其最后一次考试机会[11]。“清考”的根本目的是减少不能毕业的学生人数,放松对教育质量的要求,缓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高校为适应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暂时性、协调性和妥协性的应对策略。“清考”制度的存在使很多在校大学生对于学习漫不经心,“通识课不愿上、选修课不想上、专业课人到心不到已是常态”[12],再加上在实施过程中考核性、严格性、专业性的缺乏,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于“挂科”有恃无恐,学习态度极不端正,如果考试不及格,就把希望寄托于学校组织的“清考”,而“清考”都会让学生们顺利通过,如此一来同样也能顺利毕业,最终也拿到毕业证书。高校实行“清考”制度以及实施的不严格,是对混文凭学生的放纵,也是对潜心苦读学生的不公,间接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学业不精、能力不足和素质不合格等问题,这样既不能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更使得大学生跨入社会后举步维艰。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国家从学生主体入手,在《通知》中明确规定要“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以此来倒逼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意见》2也明确指出要“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清考”制度的取消不仅可以有效地鞭策大学生认真学习,转变现有的被动学习观,还有助于加快教育体制从“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转变,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水平。这一政策的颁布和实施,说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体现了国家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决心,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学校负责,更是对国家发展负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加大学习过程考核,建立多元化学业考评机制

以往对大学生学习的评价,关注的重点在于“知道”“了解”等低级认识能力的考查,注重测量大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一种低层次的结果性评价。《意见》1指出要“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意见》2则进一步指出要“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意见》3中更是鲜明地指出要“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可见,新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政策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加大了过程性考核在学生总成绩中的占比,打破了以往评价不重视学习过程的弊端。新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在注重对大学生学习过程考核的同时,还从政策层面要求建立多元化学业考评机制。《意见》1指出要“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意见》2也明确规定要“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以便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一流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10]也进一步指出要“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和“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以此来分别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深度和挑战度。在这些特点中,采用非标准答案考试可谓是更加突出和富有特色,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性的一个重要举措。长期以来,高校基本上都是采用标准答案的考试,只注重对大学生认知目标的考查,而且这种认知目标的考查还主要聚焦于“知道”“理解”“应用”等低级认知能力方面,这不仅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也是造成学生平时逃课、考试作弊的重要原因。如果采用非标准答案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评价过程,学生就没有机会去作弊,在课堂上自然也就会认真听讲,也会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查找资料和进行独立思考,也就不可能靠考前临时背一下,就能轻松及格或者获得高分。非标准答案考试是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挑战,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对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方式科学,同时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想象创新的好学生”[13]以及激发大学生主动、自发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促进本科教育高水平发展

陈宝生部长指出“专业建设好了,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就立起来了”[15]。因为专业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基本单位,专业建设的质量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14]。基于对专业的认知和一流本科教育的要求,国家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它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意见》1的具体政策体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逻辑推演和政策延伸”[15],是政府层面以建设一流本科为旨向的具体政策行动。“双万计划”聚焦本科专业点,致力于“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旨在实现高等教育改革从宏观转向微观,从学校层面转向具体专业层面,切实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意见》1明确规定要“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建设1万个部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一流本科专业要突出示范领跑的作用,要“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16],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万计划”政策的实施,是国家从专业建设层面对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做出的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是撬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支点’,是激发高等教育办学活力的‘引线’”[14],有利于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六、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开齐开足体育课”“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为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高校教育教学现状的现实回应,《意见》1鲜明地指出要“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早在2014年6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17]就指出“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在《意见》2中则明确规定“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可见,国家对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可谓是前所未有。国家在对高校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注重对美育进行改革,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魅力心灵。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18]中明确规定“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除此之外,国家也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加强劳动教育,规定要制定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大纲,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由此可见,加强高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已经上升到教育政策层面,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战略。这一政策的颁布,有利于改变高校重德育和智育,忽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现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人文素养和身体强健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也好,走向也好,都涉及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改革从哪里开始,到哪里去[19]。以上这些特点中,推进“四个回归”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追求,具有全局性统摄作用,而打造“金课”、取消“清考”、改革评价机制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则是国家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改革的具体举措,它们的贯彻和实施都要聚焦到这个中心上来,都要服务于这个中心。所有这些政策的特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各特点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其实各特点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既是改革创新的逻辑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些政策的特点,标志着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任务,也标志着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在战略布局、政策导向、改革措施等方面的重大突破,是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最新成果,开创了我国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对于这些政策,我们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又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既要从实践上进行探索,也要从理论上寻求学理支持。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这些政策转化为高校的共同追求,有效地被贯彻落实。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这些政策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

作者:王建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