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从课程本身、学生学习、思政教学和教师育人责任四个方面阐述了“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并依据“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最后,从教学团队、思政融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管理机制五个方面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管理机制

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是推进思政教育、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必然选择。“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必修课之一,其模型与方法的应用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社会等学科领域中,足以体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在提升经济类专业学生德育教育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在挖掘“计量经济学”课程自身特色、优势和思政内涵的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课程、全过程,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德育价值,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真正发挥教育的“教书育人”功能,回归教育本源,实现专业育人与立德树人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1-2]。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涉及较多的理论推导、证明、大量的统计检验方法和数学公式,对于基础比较差,尤其对文科生来说,很难驾驭[3]。二是“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须在学生完成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之后才能进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基础课程,那么他们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就是难上加难。三是当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并没有达成有机融合,“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政教育德育元素和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挖掘,与德育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造成专业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成为界限清晰的两条平行线,从而难以将理性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转化为鲜活的德育价值体系[4]。四是部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责任淡化,并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和责任。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责任重大。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一)内化“计量经济学”课程核心价值体系

在尊重课程教学特点和课程结构体系的前提下,在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其价值引领功能和德育教育功能,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建设,内化“计量经济学”课程核心价值体系。

(二)实现专业育人与立德树人的同向同行

在端正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态度和提升本课程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和专业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爱国、爱党情怀,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真理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情感取向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塑造正确“三观”的理想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强化教师育人责任

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打造一支实施“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强化教师的育人责任心和责任感,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实现其思政教学的基础。

(一)打造优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强化专任教师的育人责任和育德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成效决定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打造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为了更好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立团队教师的培养机制,团队成员参与“课程思政”的推进、交流活动,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开展相关教研活动,为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奠定基础。

(二)深度挖掘并有机融合专业知识思政元素

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首要做的就是挖掘“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二是方法的应用,即案例分析。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一方面可根据理论方法挖掘思政点,另一方面可利用实际案例挖掘思政点。理论方法方面,可以根据理论知识的由来、具体内容、原理、内容体系和结构以及在课程中所起作用挖掘思政元素,比如利用差分法处理多重共线性问题时,虽然差分运算会降低甚至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但同时差分方程可能会存在自相关问题,这就要求不能为了解决多重共线性而引起新问题。案例方面,可挖掘的思政点相对较多,可结合每章内容,选择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关的案例,用真实的数据展示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增强爱国教育;还可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消费和收入关系时,引导学生合理消费,培养学生健康消费观。部分章节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衔接举例具体见表1,各章节具体理论知识也均能体现价值引领功能,这里不再赘述。

(三)创新多元化思政教学方法

探索以“问题导入式”“案例式”“专题式”“讨论式”“互评式”“隐形渗透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助推“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课程育人作用。融体验式、开放式、互动式和情景式于一体的案例式教学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以数据事实提供的经验论据为正向价值导向提供支持的“思政案例”将价值引领隐含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后及时总结成效好的“思政”教学案例,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典型案例,为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借鉴[5]。案例式教学主要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规范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领会相关理论知识点[6]。比如讲解双对数模型案例时,教师可借助“开门大吉”节目的方式播放井冈山歌曲“步步高”抛出问题,引出投入产出案例。二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可寻找生活案例进行教学,比如研究疫情期间自己的消费水平等,剖析和模拟生活案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专题式教学方法体现在每月开展一次专题教学,比如母亲节教学周内,召开感恩教育专题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穿插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3~5人为一小组,让学生对模型方法运用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合理性展开讨论分析。互评式教学方式体现在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际案例结果,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进行点评。同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讲解效果进行点评和反馈,通过互评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四)探索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按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的设计理念,以课程思政教学为主线,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框架,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学生自学、协作式学习系统,实现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授课新方式,将优质的思政网络资源放置到学习系统中。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均可采用问题导向型”和“双向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建立学生和教师良性互动机制,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开展思政教学。利用混合式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的深度和广度。

(五)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督导评价管理机制

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和评价机制是保证思政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机制。一是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纳入评教系统,或单独设置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问卷,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二是教学过程中加入教学督导环节,由校级或院级教学督导组对教师是否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以及实施质量进行评价。三是对课程思政教学突出的单位和教师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四是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以赛促教,调动教师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四、结论

课程思政是“大思政”背景下对高校教育的新要求,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应该发挥其重要的教书育人作用。本文按照“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及思政实施路径和实施过程,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再到课后巩固,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自然融入思政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计量经济学”课程承载育人功能,思政寓于专业课,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作者:米国芳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