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与学生文明素养

感恩教育与学生文明素养

1、感恩的解读和感恩教育的内涵

英国有这样的谚语:“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初是通过“孝”文化来体现“感恩”的。孔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则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都强调了对父母的孝心知恩再推广到对其他人、对所有万物的恩德报答。“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些代代相传的训言,反映了人们孝亲报恩的真挚情感。在当代,感恩成为人的一种基本道德素养,体现着社会责任与道德标准。《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感恩”一词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牛津字典》里则解释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给他人”。感恩是人的思想行为和品质,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对自然、社会、他人的恩惠的一种认可和行动上的回报。感恩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方法和手段引导人们逐步形成感恩的情感、意识并成为一种品德修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对高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引导他们用感恩的心态对待生命开始,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自然、社会,学会与人友善、助人为乐、奉献社会,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道德观念得以提升。

2、感恩教育对高职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

2.1感恩教育有利于高职学生学会知恩识礼,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

现实中,部分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中斤斤计较,没有宽容之心,粗俗无礼。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明白,从一个人降生开始就已经享受到来自他人(包括父母)、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恩惠了,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接受他人的支持、合作和帮助:父母生养我们,呵护备至,倾注太多的心血;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做人的道理;同学朋友陪伴我们成长,给予我们快乐和帮助;社会中的其他人提供给我们各种服务;国家的发展给我们创造不断改善的学习生活环境;大自然给予我们生存之源……从而使学生在知恩基础上学会用爱心去面对身边的人,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推动尊师重道、礼让宽容、文明交往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

2.2感恩教育有利于高职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培养

现实中,由于高考竞争的失利、未来就业的压力,部分高职学生萎靡不振、无心向学、自暴自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没有人会事事顺心,自己并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那个人,换一种心态,生活才能更美好。“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开启另外一扇窗。”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不要抱怨那扇门的关上,学会感恩还有“一扇窗”为你开启,对那扇“窗”善加利用,人生照样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人生,自强自立,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感恩的心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处世态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动力。

2.3感恩教育有利于高职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西平曾说过:“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人自身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来自明确的并且认真履行的责任。”可见责任感是成才的基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而现实中部分高职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就是一种毫无责任感的表现。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对人实施良心和责任的教育,归根到底是远大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懂得如何用责任回报各种恩情:知父母之恩而为父母负责;知师恩而对老师负责;知国恩而向国家负责。这种责任感通过感恩得到培养和提升,并体现在日常行为中,以担负一定责任的方式回报所有的恩情,并自觉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来提高自己的报恩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远大的抱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社会建设中。

3、加强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3.1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感恩意识形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学生道德情感、人格特征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实中部分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这样会使孩子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懂体谅和感谢他人(包括父母);部分父母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和考试,而缺乏对道德情感的关注,加上家长本身的一些不尽孝不知恩的不良行为,在潜移默化中造成了孩子感恩意识的缺失。因此,家长应该转变“爱”孩子的方式,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孩子多磨炼,体会父母的付出和别人的帮助,引导他们多关爱他人,并且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孝敬老人、关心他人、感恩社会,以此来影响、激发孩子的感恩情感。

3.2加强学校教育对学生感恩意识形成的主导性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是最深远的,而大学阶段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道德的整体性出发,将感恩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到道德教育的系统之中。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中,学校要创新教育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单向传授转为双向交流,从简单说教转向真情引导和实践活动的统一,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生中开设包括文明礼仪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民俗文化教育等人文修养的选修课,让学生感悟我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感恩思想;利用课堂、校园、校外、网络等多种渠道组织多样化的感恩实践活动,如在课堂上观看感恩类的电影、组织感恩内容的演讲和辩论;结合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在校内开展特色感恩活动,如评选校园十大孝子(女)、感恩老师、感恩祖国征文大赛等;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走进社会参加敬老、扶贫、助学等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感恩、施恩的愉悦,把感恩内化为个人修养。

3.3重视营造社会氛围对学生感恩思想形成的引导作用

社会环境会影响、左右着高职学生的思想、言行,所以创造良好社会氛围营造感恩环境对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全社会应该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传媒工具的优势,广泛宣传感恩思想和行为,如央视每年进行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等,使身边那些报亲恩、报国恩的典型人物的事迹家喻户晓,感恩回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深入人心,而对那些冷漠无情、忘恩负义的现象进行曝光和批评,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善的舆论环境,从而使广大的高职学生在知恩、报恩的社会风气中激发感恩情怀,升华感恩思想。

3.4注重自我教育对学生感恩意识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就是高度的自觉性。要让感恩成为高职学生最基本的美好品格,必须引导他们主动开展自我教育活动,自觉自愿地去学习、思考、体验感恩教育:主动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关注国家大事;在与人相处中经常反省有没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是否懂得感激和回报他人;把感恩情怀与践行感恩统一起来,从小事做起,比如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和同学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关心说声谢谢、努力学好知识技能为日后投身国家建设报国恩打基础,等等。感恩道德的境界,就在点点滴滴日常小事的坚持中慢慢升华。总之,高职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个人的自我锤炼,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学生“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知恩、识恩、报恩、施恩真正成为他们的道德准则,促进文明素养、人格魅力的提升,为他们步入社会迎接挑战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作者:曾红萍 单位:广西北海职业学院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