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事迹材料范例6篇

感恩事迹材料

感恩事迹材料范文1

尽职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一】 曾xx,女,汉族,少先队员, 2006年5月13日生于xx市,现年10周岁,xx市xx学校小学部4(6)班学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曾xx,在父母眼里,她是个聪明乖巧的孩子;在老师眼里,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同学眼里,她是乐于助人的好同学;在邻居眼里,她是个懂事孝顺的少年。她的成长过程,是邻里教育孩子的典范,是周围孩子学习的榜样,她的事迹被编成一个个故事在孩子们中间流传,是老人们茶余饭后说服教育孩子的经典话题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

一、 言传身教是美德积累的基础

曾xx生活在一个言传身教的家庭环境中,从幼年到童年,在长辈们的感召下,无形中学会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知恩感恩、敢于担当、爱护环境、团结同学的良好品德。家庭环境是她养成美德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她培养美德的根基,自身习惯促成美德贯穿她生活的全部。

幼儿时期,看到路边丢弃的废纸、包装袋,曾xx会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内,这一良好的习惯从幼儿园到上小学一直保持着。在xx学校学习期间,以纯洁心灵、志存高远、德才兼备为座佑铭,自己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监督着身边的同学,时常提醒乱丢垃圾的学生及时把垃圾放入垃圾箱内,提醒住校学生洗净手上的灰迹,主动擦净教室的玻璃窗户,看到乱跑的同学,曾xx会及时提醒注意安全,别撞伤了同学。虽然有些同学不理解,曾xx一直坚持,用自己的行动感化身边的同学养成生活学习的好习惯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讲话致辞。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她所在的班级经常被评为xx标兵班。

二、 自觉行为是美德的真实表现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曾xx在幼儿时期,就经常看些励志故事书,把好多典型事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即丰富了她的童年生活,又培养了她的主动作为意识。

早在她三岁左右就成了妈妈的好帮手,知道帮妈妈洗菜、涮碗,一个最小的围裙,系在她身上,看起来整个人都被包裹着,举手抬脚似要绊倒,踉踉锵锵站上櫈子,趴在洗菜池上涮碗、洗菜。近期,曾xx强烈要求帮妈妈做饭,家长担心烫着她的小手,就只同意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她自己着磨如何用刀削黄瓜皮,如何切成片和丝,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曾xx做的黄瓜菜是一道最可口的佳肴。这在一定程序上减轻了父母的劳动,最主要的是锻练了她主动作为的意识,也为她美德的积累奠定了基础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

在幼儿园时期,曾xx就知道与小朋友分享的快乐,别人快乐了,她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上幼儿园前,她都要提前装些好吃的零食,家长不理解,也不想让她吃,她就坚持自己的想法,并说服家长同意她带到学校,一进教室,她就会给小朋友分享她的战利品,这样即能博得小朋友的好感,也与小朋友相处的很融洽,每到课间娱乐时,都会有好多的小朋友与她做游戏,一起玩耍。

一次在公园游玩时,曾xx摘了一个毛毛草,另一小朋友没有摘到,哭着向家长要,陪同的孩子的母亲伸手打了孩子一把掌,曾xx看到后,立即跑过去,把毛毛草送给了正在哭泣的小朋友,虽然她自己没有了,能让别的小朋友开心快乐,她认为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她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帮助了一个小朋友,她感觉很幸福快乐。

三、 知恩感恩是美德的最佳境界

曾xx在家,就是家人的开心果,是家中的一个宝。她看到爸妈生气的时候,就会偷偷的把妈妈拉到一边,劝妈妈你到外面旅游去,这样就能找到开心的事,也不会再生气了。去年夏天,妈妈的脚崴着了,行动不便,曾xx就天天帮妈妈敷药、洗脚、搓背、递衣服,成了妈妈的贴身保姆

奶奶由农村老家来到城里,很多生活习惯不一样,曾xx就帮助奶奶,教她老人家学会开电视、看电脑等,告诉奶奶,如果她不在家,就没有人陪奶奶看电视了,所以要学会使用摇控器,这些话从一个涉事不深的幼儿口中说出来,博得大家都伸出了大姆指。奶奶手脚不灵便,在去洗手间时,曾xx提前跑到门口,用拖布擦净门口的水滴,以防滑倒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讲话致辞。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的动作,让奶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奶奶不停的夸奖,都说从小看大,三生(生日)到老,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从奶奶那普实的话语里,能看出对曾xx美德养成的肯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曾xx说:我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不断的进步,争做合格的美德少年。童年学习、生活、成长的路是艰辛而漫长的,她正用自己的诚实和善良、热心和宽容争做美德少年,在xx学校教师的培养下,向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进发,用爱心、恒心、诚心、信心筑实美德的高地,让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让美好的心灵更阳光,让美好的明天更灿烂。

尽职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二】 星期一早晨,记者来到师院附小采访时,正好遇到学校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武凡意同学便是学校升国旗仪式的主持人,同学们列队集合好之后,升旗仪式开始了。

为了主持好每一次升国旗仪式,武凡意同学都严肃认真,精心准备,以端庄大方的仪态出现在全校师生面前,师生们在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里,除了担任升旗仪式的主持人外,武凡意同学还是校园直通车、学海拾贝等广播节目的主持人,每一期节目的播音稿,都是她自己亲自编写的,夏天到来了,武凡意同学这次特意准备了一期食品卫生安全的节目。

虽然在学校里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但武凡意同学却乐此不疲,她说,通过主持广播节目,不仅自己学到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普通话得到了锻炼提高,而且通过主持学校的广播节目,老师和同学们都熟悉了她的声音,让她有了更多的小伙伴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活泼开朗,学习刻苦的武凡意同学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参加其它活动,她都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她说,自己全面发展的秘诀就是热爱,只有去热爱,才会有激情。

感恩事迹材料范文2

2010年以来,“板凳妈妈”许月华成为媒体“明星”。她先后为300多名孤残孩子送去拳拳母爱,用两条板凳走出了一道美丽绝伦的人生道路。她也因此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等诸多荣誉。

立意:让人物特质契合时代需求

许月华是湖南省湘潭市福利院的供养对象。她命途多舛,幼年时父母先后病故,7岁时就以拾破烂为生。12岁那年在铁道上拾煤渣时饿晕在铁轨上,被火车碾断双腿,从此只剩下了臀部以上的半截身子。17岁时,她被当地政府作为特殊供养对象安排进了湘潭市福利院。在福利院里,她不甘坐享照顾,顽强自立,用一对板凳代替双脚,义务护理福利院的婴幼儿。39年来,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先后悉心照料过包括许多畸形儿童在内的300多名弃婴,其中长时间照料的有138名,被誉为“板凳妈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许月华就作为当地的先进典型被媒体报道过,还举办过报告会。此后,她并没有更多的新鲜事迹,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瞬间壮举。因此,要将这个已经宣传过许多次的老典型变为新时代明星,要让这个传统意义上的优秀人物成为当代社会的道德标杆,就必须发掘这个典型人物的时代意义。给这个老典型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必须找到其鲜明的人物特质,并且这种特质要与时代的需求相融合。

许月华身上的闪光点很多,最根本的特质是什么?身残志坚吗?母爱无垠吗?敬业和奉献吗?这些精神当然能从她身上得到体现,但全国范围内这些题材的典型已经报道过许多,有些单个方面的情况比她还要突出,因此这些都不是足以使她成为超越曾有典型的个人特质。

在对许月华进行深入采访,并对她的成长脉络和心路历程进行分析和探讨之后发现,是“感恩”的力量让她无休无止地从事这艰难而光彩的事业,感恩之心在许月华身上无时不在、无处不显。

从懂事起,她就感激日夜操劳的残疾继父,因而努力分担家务;她感激左邻右舍给予她家的帮助,尽可能以自己的力气回报他们。当自己被人从铁轨上抱进医院救活,并得到更多好心人的捐助与关爱之后,她对人们的感激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程度。最令她感动并让她把全副心身融入到感恩之中的,则是被政府安排进入福利院。作为农村人口。她是当地政府作为特例安排进院的。

她清楚地记得,1973年正月那个风寒雨冷的日子,当继父背着她走进福利院时,一位阿姨把她抱到了火炉旁的椅子上,关切地问她冷不冷、饿不饿,用热毛巾为她洗去脸上的泥渍,温暖冻麻的双手。不久,那位阿姨又为她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饭菜:没有掺一点杂粮的白米饭,香喷喷的红萝卜炒肉和豆腐汤。这是她多年没有吃过的丰盛饭菜。当天晚上,躺在舒适温暖的被窝里,许月华久久不能入睡,热泪不止。她一次次告诫自己:我要牢记这份恩情,要一辈子感恩这个社会,要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回报大家给自己的关爱!因此,终身感恩,感恩整个社会,这就是许月华身上最鲜明的特质。

感恩,这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但是,这个最普通、最基本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被忽略,甚至呈现出日渐流失之势。时代太需要人们的感恩之心了。而许月华身上,感恩的美德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而是与日俱增。找到了许月华身上这个切合时代需求的个性特质,我们便迅速采写了长篇通讯《她不感动中国,谁还感动中国?――探寻“板凳妈妈”许月华的感恩人生》,以通稿的形式投寄各级媒体。很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全国许多省市的主要媒体和网站,纷纷前来采访报道。《人民日报》在刊发许月华的通讯时,还配发了《常怀感恩之心》的短评。这样,许月华的特质得到彰显,其感人的效果也初步形成。

报道:以感人故事体现时代特点

许月华39年照料数百名弃婴,但她照料的是孩子们一日三餐,关注的是他们的病痛与成长,并没有特别吸引眼球的大事和奇事。而一个典型的成功推出,必须以能够体现时代特点的感人故事作为引领和支撑。

为了突破僵局,我们深入到福利院去,尝试着像许月华一样与院里的孩子们一起生活。我们看到她每天与这些没有亲人的孩子在一起,给他们喂食、换洗,逗他们止哭、开心,教他们说话、走路,这需要多么博大的慈爱之心啊。特别是那些身体残疾和痴呆的孩子,也许会令常人产生厌烦甚至恐怖之感。但许月华对他们每个人都疼爱有加。当她用两条小板凳“咯噔”“咯噔”地走进育婴室时,“大妈妈”的稚嫩童音就接连不断,孩子们迅速围拢来,还不能行走的孩子也在床上伸出了小手。而她,总是把所有的孩子都抱一抱、亲一亲。有的孩子脸上流着口水和鼻涕,她也不嫌脏,这足以看出她和孩子们是那样情意融融,也足以证明她这个平凡人物的非凡与伟大。

我们从福利院供养条件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改善这个易于交谈的话题入手,与许月华交谈,以此开启她的话闸。于是,一个个有着时代特色的感人故事逐渐从她身上浮现:起初,福利院房间和床铺非常简陋,为了方便照料孩子,她请人把自己的床铺加宽,1米宽的床铺最后变成了5米宽的大炕;孩子们尿床,她半夜起来换床垫,床垫不够就把自己的干燥处让给孩子们睡,还不够,就让孩子睡在自己的心口上;那时院里买不起奶粉,为了给初生的婴儿喂食,她将米饭捣成糊状再熬成汁来喂;为了让患有先天性唇腭裂的女婴存活,她买来注射器,把米糊糊做成流质用注射器滴进其食道;福利院里原来没有院医,小孩有病就要送医院,为了抢救先后7次被医院下达病危通知的社湘秋,她坚守医院107天,将孩子抱在手里打吊针,搂在怀里过夜,配合医生将她从死神手里拽回……

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逐渐被发现和汇集,再一次次被深挖和拓展。于是,许月华除了心无旁鹜、不求回报地照料孩子之外,她真心关爱和悉心照料福利院里其他供养对象的一些故事也被牵出,包括她像妹妹―样地为全身溃烂的痴汉赵保泡澡、搓背、涂药;像女儿一样照料性格古怪、又因严重妇科病而全身腥臭的孤寡老人肖德佑婆婆,让她躺在自己怀里安然而逝,等等。这些故事,使许月华的形象更加丰满,体现了她对孩子、对每一个人、对整个社会的不加任何掩饰、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全方位的爱。我们把许月华细腻而纯朴的情感融入到这些故事中,读者随着我们的笔触走进许月华的内心,与她的血脉相融,与她的情感共搏,从而使心灵受到震撼,产生共鸣,收到催人泪下的效果。根据我们提供的故事线索,各新闻媒体结合传播特点,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真实再现,于是许月华这个普通人物迅速成为让人牢记、让人感动、让人钦敬的时代典型。

启示:用现代手段开展立体报道

许月华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许多人为之感动。我们抓住这个机会,以媒体报道为主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各方互动、整体推进,努力让她的事迹家喻户晓,并通过她与受众的直接交流,使其教育人、感化人的功能得到提升。

媒体一直是报道的主导。3年来,除本地媒体深入报道许月华的感人故事和及时报道有关她的各类动态消息外,央媒、省媒、其他外地媒体和境外媒体,也从不同视角和侧面进行了深入报道。透过不同报道侧重和表现手法,许月华的形象、品格、精神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和有根据的升华。

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策划和组织了有关许月华的各种报告会、访谈会和交流会,请她给机关干部、大中学生、部队官兵等各界人士作报告,让她在“社区大讲堂”讲述自己的故事,现场解答市民提问,通过她自己的事例来感化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特别是对一些认识偏激和有失足行为或消极心理的特殊对象,我们安排他们与许月华面对面交谈、心贴心沟通,让他们看到许月华是如何自强自立、乐观生活和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看到她灵魂的高大与品格的纯粹,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震动,心灵受到感化,重新回归了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正确认识。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县一位因事业受挫而一度颓废的“问题青年”看了许月华的电视访谈后,专程来到湘潭福利院了解许月华事迹的真与假。当他亲眼目睹了许月华日复一日地真诚感恩、快乐生活后,留下一封对许月华的感谢信后回到家乡重新创业去了。而我们所策划的这些活动,又无一例外地成为新闻素材,再一次被媒体传播。同时,我们制作了一些介绍许月华先进事迹的精美卡片、日历、台历和漫画手册,免费赠送给顾客和市民。让人们加深对许月华事迹的了解。此后,我们又在“雷锋传人话雷锋”“道德模范手牵手”等多项活动中,让许月华和广大市民交流互动。增进大家对她的认知与认可。

感恩事迹材料范文3

一、活动目的

为深入推进我校节日文化建设的实施,利用我国人民缅怀先人、仁人志士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日子,开展清明节日主题活动,旨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的学生从中受到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向革命烈士学习,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从小树立服务意识。

二、具体活动方案

1、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调查分析资料,了解英雄先辈的光辉业迹,感受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选取一位英雄人物(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民族英雄;弘扬民族自主意识、反对崇洋的优秀民主人士;革命先烈、人民楷模等)或者反映民族精神的事例,展开调查,可以采用参观访问、查阅书籍史料、网上浏览、观看音像资料等方式,了解英雄的生平事迹,剖析英雄(事例)所反映出的典型的民族精神,在班级里开展“忆先贤”故事会。

3、通过民族精神教育与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小处着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不屈不挠、探索创造、追求真知、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在班级中开展“展望未来”讨论会。

4、利用午休时间,通过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开展“百年白求恩”影视教育活动,通过观看这部影视片的部分内容了解先烈白求恩的事迹。

感恩事迹材料范文4

一、指导思想

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养成教育为常规教育,从班级管理入手,重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以感恩教育为主要抓手,形成特色教育;以丰富多彩的主题目活动为契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德育品位。

二、工作思路

1、确立一种意识:德育为先,管理制胜。

2、抓住两条主线:养成教育,感恩教育。

3、搞好三个结合:主题教育与常规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治相结合。

三、工作目标及任务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和团总支书记加强学习,注重研究工作方法和策略,搞好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二是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抓好班主任的培训,加强班主任经验的总结与交流,提升德育科研的档次,围绕感恩教育,分年级组搞好三个德育专题的研究,七年级组: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感恩教育。八年级组:初中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调查及对策。九年级组:感恩教育转化问题生案例分析。

2、德育工作制度化。修改和制定德育常规工作的相关制度,并保持相对稳定,如《班主任工作考评方案》、《升旗制度》、《学生会常规管理抽查》等,尽量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安全工作“三讲七查”,警钟长鸣。教育与排查相结合,教育分三讲:学校集中讲,夕会针对讲,班会总结讲。排查有七查:一查人员进出,看门卫是否履行职责,走读生是否遵守校规,校内有无闲杂人员;二查管制刀具,看学生是否私藏利器、棍棒等物;三查夜间外出,看是否有学生翻围墙爬院门上网吧;四查学生矛盾,看有无打架斗殴迹象;五查设备设施,看建筑物、电路开关、门窗玻璃等有无隐患;六查运动训练,看体育器材是否完好,训练过程是否有人指导和保护;七查课间课外,看学生是否做危险游戏或危险动作。

4、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争创班级特色。一是硬件建设。各班要在开学两周内搞好教室寝室的布置,教室里班训(或班级口号)、课表、时间表、班干部名单、卫生生活值日表为必贴内容,其它布置因班制宜,力求美观大方,体现特色。二是软件建设。班级一天一次夕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一周一次班会,搞好评比表彰,一月一期主题黑板报;认真评选推荐升旗手,宣传升旗手的先进事迹;积极参与校级各类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5、抓好行为规范教育,注重过程管理与终极评价相结合。第一学月认真学习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特别是七年级新生,班主任要亲自领学,从仪表、言行、一日常规方面进行规范。各班制定《一日常规奖惩方案》,组建得力的班干部队伍和民主监督体制,班级要大力表彰遵守一日常规的模范生,惩治不良倾向,并发挥民主监督的力量,将各级各类表彰与平时的常规管理结果挂钩,达到惩恶扬善,弘扬正气的目的。

6、继续抓好环境卫生的整治。寝室内务整理和厕所卫生是卫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厕所的打扫安排要把分工细化到每个蹲位、每条水槽。开学第一、二周,班主任现场指导学生打扫厕所及内务整理不能少于两次。文明寝室的评比工作将一如既往。教师三楼办公室卫生纳入学生会检查范围。班主任还要对学生进行爱护劳动工具的教育。

7、做好学生自主管理的文章,发挥学生会、团支部的监督和服务职能,搞好常规管理。成立校园记者站,挖掘和宣传学生教师中的先进事迹,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学校。

8、围绕国庆六十周年,开展以“光辉的历程、灿烂的明天”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采用主题班队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使命感,树立“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9、家校联动,共同育人。继续搞好校讯通的宣传和服务工作,召开学生家长会,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

10、突出“感恩教育”的特色地位。三个年级分阶段,分主题,有计划地实施感恩教育,评选出第二届校园感恩之星。(《感恩教育活动方案》另发单行材料)

四、分月活动安排

九月份:一日常规教育、安全教育

1、组建新的班委会,各班召开班委会明确分工和职责。(第一周)

感恩事迹材料范文5

【关键词】迹象论;尤恩・乌格罗;绘画元素

一、绘画与“迹象”

钟孺乾认为迹象是绘画的基本元素,绘画活动的一个简单事实是落笔成迹,因迹生象,通过迹象而有所表达。“迹”,在画中指某“象”的质地,它既包含艺术家在创作中使用的色彩、笔触,也包含绘画材料本身的肌理、质感:“象”,指表现对象的形状与态势。而“迹象”,在绘画作品中则指画的各个视觉因素的状态和质量。迹与象相辅相成,没有无迹的象,也没有无象的迹。

然而,仅仅是做迹造像还不能成为一幅真正的艺术作品,因为创作过程(即迹象发生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精神活动,钟孺乾将人类精神活动衍生出的观念、境界、情感、美,以及一切你想(或别人以为你想)表达的内涵抽象表述为“×”,即:画=迹+象+×。

二、尤恩・乌格罗作品中迹象论的体现

尤恩・乌格罗(1932-2000)是英国当代画坛公认的具象绘画大师。他的作品不仅吸收了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均衡、稳定、简洁的艺术理念,而且融合了塞尚重视绘画的形式构成和内在结构的艺术理念,形成了颇具秩序感的绘画世界――他将真实物象的轮廓与结构提炼、简化为几何样式,与色彩一起形成极具张力的纪念碑式图像。

(一)“迹”的体现

在尤恩・乌格罗的艺术作品中,最显而易见的“迹”为作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测量痕迹。尤恩・乌格罗认为自己作品中的测量痕迹是整体构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至于在绘画的每一个阶段,他都不厌其烦地用自制的测量工具对物象进行测量,“你怎么能不要那些画痕呢,若下一秒钟就需要它们?我没有真正完成一幅作品,就停下了,然而,如果我把那些量痕抹去,那么它会成为另一幅画。”除了量痕这一明显的“迹”外,以色塑形的几何色块也是重要的“象”之“迹”。尤恩・乌格罗作品中的色彩显然与注重感性表达的艺术家不同――他理性地推敲和配置色彩,注重不同色彩色相、冷暖、面积区域之间的有效对比,并且最大限度地压缩、提炼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严谨的测量还是极具理性地简化色块,皆是为了“永久性的固定形式与永不停止的生命过程达到同一的要求”。

(二)“象”的体现

无论是什么样的“迹”,最终都会构成某种“象”,“象”是经过艺术家心手相应的配合之后在画面上呈现出来的“有意味的形式”。具体到尤恩・乌格罗的作品中,体现为整平化后强健有力的轮廓与简化的构图,以此寻求“象”的整体构成之美。尤恩・乌格罗借助明晰的结构以及富有张力的轮廓,对构图进行简化,加强图形的对称和重复,使不适宜的细节消失――简化是必要的,“只有简化才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提取出来。”此外,为了使得“象”呈现永恒的静穆感,他通常选取单个的描绘对象,以极具形式感的姿势或站、或坐、或躺于画面之中。其中,三角形构图是他作品中较常见的一种构图形式,如金字塔一般,给画面带来静默、稳固和均衡之感。

(三)“X”的体现

对于艺术家来说,不论是“迹”的表达还是“象”的生成,最终是为了自己的内心或者艺术理想有所表述。例如尤恩・乌格罗作品中作为“迹”的测量痕迹,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使他更准确地把握对象,但他思考更多的其实是借助量痕嵌入自己的绘画观念“它(痕迹)是一幅航线图和日志,正试图与绘画是什么的概念保持一致。”再如尤恩・乌格罗作品中“象”的极致简化,这种不断提炼、不断简化的过程是不易的,一处结构的误差,一个色块的移位,都可能让这种“象”在瞬间分崩离析。既然如此,尤恩・乌格罗为何还要做“象”的简化呢?那是因为,当整体的简化程度高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化程度时,画面的统一性更能得以彰显,透过这种统一性,他的作品得以呈现一种耐人寻味的永恒时空式宁静感。“我是在画一个思想而不是一个理想,我基本上是在尝试画一幅充满控制意识的、有力而富有激情的、有结构的作品,我不会让机会躺在那儿,除非它已经被征服。”尤恩・乌格罗触摸着自我的喜怒哀乐,并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来表达。

三、迹象论引发的思考

迹象论的提出,一方面拓展了艺术品的“观看之道”,引导我们跳出习惯的思考维度,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艺术、艺术家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对于艺术家形成自己的风格也不无启发意义。

感恩事迹材料范文6

由历史学家基思・杰弗里撰写的《军情六处》有800页厚,是英国当局破天荒允许出版的M16探秘。基思・杰弗里教授根据M16存有的1904年至1949年档案记录内容,在书中公开了该段历史时期M 16特工的一些真实故事。

邦德迷应该不会对此书失望,因为它解答了他们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邦德不可能是百分百“纯属虚构”,那么他的故事是取材自哪些真人真事?令人意外的是,《007》原著小说作者伊恩・弗莱明创造邦德的主要灵感来源并非英国人,而是一名替M167作的荷兰特工。 2000年9月21日英国警察在军情六处大楼外执勤。

这人名叫彼得・塔兹拉尔,他在1941年11月游上被纳粹德军占领的荷兰斯海弗宁恩海岸,脱下特制潜水衣,身着一身光鲜的晚礼服,一个同伴为他涂上几滴上等白兰地,让他更像刚刚参加过派对。然后,塔兹拉尔进入,与赌客们交际一番。1964年被搬上银幕的《铁金刚大战金手指》把类似的情节搬上了银幕。邦德穿特制潜水衣上岸,打倒一个守卫,放置炸药,脱下潜水衣,露出晚礼服,然后走进一家酒吧,看看表,从容不迫地点烟。

另外,作者在探究M16秘密档案时又发现另一名邦德原型人物。他发现,1930年代M16巴黎情报站的头目邓德代尔竟然是伊恩・弗莱明的好友,而这位特工从性格到爱好都酷似邦德,包括喜欢诱引美女,嗜好跑车。作者说:“他是伊恩-弗莱明很要好的朋友,而他自称自己活在邦德的一些角色当中。”

同时,基思・杰弗里教授也在书中强调,真实的M16特工生活完全不像邦德,特工们也不像人们所认为的“持有杀人执照”。杰弗里说,特务们的武器都只能用于自卫。

前M16负责人斯卡利特勋爵透露,让基思杰弗里教授罕有地接触M16档案并出版《M16秘密情报历史》,是当局开放政策的一个举动,也是为了纪念去年英国情报局成立一百周年。他强调,这一举动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香港《大公报》,9月23日)

电影与小说中的英国军情六处(M16)特工邦德周身法宝,现实中的M16原来真的神通广大。一本新书披露,M16在上世纪之初发现可以通过任何化学检测,是用来传递机密信息的隐形墨水好材料。

军情六处前身是秘密情报机构(SIS),为监视德国而于1909年成立。杰弗里在其著作中引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SIS高官日记指出,SIS首任主管卡明(Mansfield Cumming)曾委托伦敦大学研制隐形墨水,结果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其下属发现人体在紫外线下会发光“现形”,但对化学侦测却无反应,而且唾手可得,可用作隐形墨水。

据记载,M16不乏天马行空的意念,它曾试图研发烟,并认为可卡因是最好材料,但却找不到足够分量;亦曾研究用塑料镜片假扮严重白内障,避免特工被强征做苦工。其他发明包括藏在火柴盒里的摄像镜头及可喷出少量催泪气体的笔等。(香港《明报》,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