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阈下高校诚信教育研究

大思政视阈下高校诚信教育研究

【摘要】思政课堂是诚信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多层面联系实际丰富诚信内容,创设诚信教育意境,注重培养学生对现存诚信观的批判和反思的能力。在思政教育实践环节,应建立由思政教育部门牵头,多方共同参与的思政导师团队,从团体诚信入手组织教育活动,从“三心”教育入手建构诚信评价体系,从提升校园文化的审美品位入手营建诚信校园氛围。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诚信教育;现状;途径

高校教育的大思政理念,就是以思政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课内教学与课外思政教育相结合,使思政教育全程覆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全面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者不局限于思政课教师,而是“全校的专任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乃至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1]大思政理念能对高校的诚信教育起重要作用,一能有效避免思政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两套系统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协调各方资源形成诚信教育合力。二能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主体的自我修养,促进诚信观念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内化。三能实现诚信教育对学生全程、全面的熏陶。

一、高校思政工作中诚信教育的现状

高校诚信教育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信”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诚信”作为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事实上当今社会对诚信的呼声很大,用人单位普遍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诚信品质。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让诚信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习惯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很多高校对此却不够重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现象十分普遍。基于大思政的视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诚信教育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其一,诚信教育内容脱离现实。思政课堂教学是高校诚信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但是思政课教材中关于诚信教育的内容所占比例甚微。在高校思政宣传教育工作中,诚信教育内容脱离实际表现为:一是重诚实教育,轻信用教育。诚信道德教育多集中在真心实意、诚实不欺这个层面上,但在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政府信用等方面的教育则很少。二是重诚信道德品质教育,轻规则教育。诚信教育主要集中在道德品质教育的层面上,诚信的规则教育较少,突出地表现在纪律和法律诚信教育少、经济诚信和职业诚信教育少、诚信合作的团队精神教育不够等。其二,重认知教育,轻行为体验,诚信教育呈现科学化倾向。高校开展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堂教学、诚信专题讲座等方式来进行的,重在诚信知识灌输。诚信教育走向“科学化”,缺失了人文性的特点,使大学生对诚信停留在认知上,忽视了诚信的体验、反省和实践。许多高校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出现了“管知不管行,管教不管育”现象,许多规章制度本身就违背“三公”原则,缺乏诚信约束,尤其是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间按不同的标准执行,领导失信惩罚无章可循,无人过问,教师失信惩罚无力。在一些高校,领导和教师没有真正起到诚实守信的示范作用,学生管理过程中因“人情风”而引起的失信现象十分普遍。从诚信道德内化角度看,道德认知固然重要,但诚信道德是需要践行的价值体系,诚信认知若不通过诚信行为体现便没有意义,而我们的诚信教育恰恰削弱了这一重要环节。认知与体验相悖会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因此诚信教育要从“科学世界”走出来,在实践中营造人文性的行为体验氛围。其三,教育考核形式僵化,缺乏亲和力。思政课实施诚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理论灌输,一张嘴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僵化的说教形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诚信道德考核途径单一,“应试德育”使诚信教育流于形式。诚信教育的最终评价标准本不应是分数,而是诚信品质的表现和诚信信念的养成。然而,当前高校对学生诚信品质的考核普遍与智育的考核形式相同——通过德育课考试的形式进行。“鉴于中国人分数唯上的传统价值取向,德育课程所取得的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德行等级的标准。”[2]很多人认为成绩好则品德好,成绩差则品德差,这种考核方式仅能考查学生的诚信认知水平,无法对学生的诚信情感、诚信行为进行考核、评估。大学生的诚信修养更多的是从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忽视与受教育者的日常沟通与交流,没能发挥学生主体自我教育的作用,只凭传统课堂教学和考试的教育模式是很难达到良好效果的。其四,教育者没能形成合力。多数高校都把诚信教育看成只是德育教师和生管部门该唱的戏,专业教师忽视自己言行诚信的教育责任,许多党政干部在工作中总是人情世故高过诚信,一些学生干部也“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不同教育者各唱各的调,思政课理论教学与系部组织的教育活动之间往往是脱节的,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教育者没形成合力,高校就不能形成“人人讲诚信、人人诚信受监督”的氛围。综上所述,高校诚信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当前高校这项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大思政观,诚信理论教学和思政教育实践严重脱节。

二、大思政视阈下开展诚信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高校诚信教育必须把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正确认知、感悟诚信,体验诚信,培养诚信能力。

1、在思政理论教学环节开展诚信教育

(1)思政课堂要把教材的诚信理论照进现实。思政教师要把握诚信实践与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多层面联系,丰富教学内容。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世界观、人生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诚信原则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真理观诠释诚信原则,用人的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原理引领大学生塑造诚信人格。第二,诚信价值和意义层面。现代社会诚信是一种资源,对个人它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对企业它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对国家它是国际声誉和形象。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要让大学生明白:诚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第三,道德法律层面。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强调诚信是公民的道德底线,也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础。诚实守信是道德原则和法律原则的统一体,要求公民自觉地遵守,在某些领域则要强制执行,失信者将受到惩罚。总之,教师要结合思政课的有关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2)创设诚信教育意境,让学生感悟诚信。教学手段多样化是教学改革的方向,高校思政课要改变单一的理论灌输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开展师生互动,利用多媒体、音像等视频工具让学生感受令人震撼的数据和鲜活的事例,从中体验诚信的价值和意义。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诚信教育意义的视频,安排学生从互联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写影评、读后感。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心灵导师,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诚信观给以悉心指导,提升亲和力,以改变思政课的教条主义说教的形象。(3)注重培养大学生对传统和现存的诚信观的批判和反思能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时接受多种诚信观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诚信观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伦理文化之上的,这种诚信观的部分观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自由、平等竞争的需要已不相适应。现实社会中存在多种诚信观,有功利主义的、道德理想主义的、个人主义的、人情主义的诚信观,哪一种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诚信观与他们有哪些本质区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讨论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比较中超越困惑。指导学生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批判地认识身边现存的诚信观,在批判中超越困惑;对照典型诚信观的事例,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的要求,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在反思中超越困惑。

2、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开展诚信教育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诚信实践,偏废了实践教育,“那我们就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3]学生只有通过参与活动,才能体验诚信、实践诚信,才能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才能将诚信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价值追求,实现知行统一。个人认为,思政教育实践环节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诚信教育:(1)从建设团体诚信入手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高校生活是以群体为单位的,团体对大学生个体有约束和引导作用。从团体诚信入手,通过调动学生参加团体诚信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个个支持诚信的局面,使诚信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追求。团体诚信活动要体现知识性,更要注重活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诚信承诺宣誓仪式、邀请事业成功人士谈“诚信人生”等活动很有教育意义,还可以通过开展诚信主题的团日活动、主题班会、小品相声晚会、演讲赛、征文和“失信的代价”主题社会调查报告交流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诚信之人、诚信之事,从中得到启发借鉴。(2)从“三心”教育入手构建诚信评价体系。“三心”(良心、责任心、廉耻心)是道德教育的前提,是诚信教育的关键。大学生必须对肩负的历史责任诚信,其实诚信也是责任,是对客观事实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诚信良心是做人的起码标准、道德底线;廉耻心是一种诚信操守,不仅是反省时感到羞愧,更是大学生诚信失缺的最后防线。“三心”的弱化是失信的根源,也是诚信教育的切入点。从入学教育开始就要把大学生的“三心”树立起来,并贯穿大学时期的学习和生活的全部过程,以“三心”教育为基础,构建诚信评价体系。高校诚信评价应与社会信用制度联系起来,从学习、生活、经济、择业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经济信誉、守法信誉和道德信誉。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采取一些奖罚措施(如诚信标兵表彰,学生失信行为曝光等),测评后应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内化诚信信念。(3)从提升校园文化的审美品位入手营建诚信校园氛围。校园文化能起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提升校园诚信文化的审美品位,要充分体现校园诚信文化的时代气息,又要体现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提升诚信文化的艺术性。如举办诚信典故及名言警句书画展、图片展,在审美中接受诚信文化陶冶;实行优秀生公示、入党考察对象公示、学校收费公示等,渗透“三公”内涵的诠释;建立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自觉爱护(不毁坏偷窃)书报“诚信阅览室”活动,蕴涵诚信文化的境界。提升校园诚信文化的审美品位,能化解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促进他们对诚信精神产生共鸣。诚信精神体现一种文化追求,国外著名的大公司如福特汽车公司、通用电器公司、摩托罗拉公司、P&G公司等都把诚信作为公司的指导思想。高校通过营建诚信校园氛围,形成集体舆论、文化气氛对学生进行熏陶,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营建诚信校园氛围,首先,要加强舆论引导,完善舆论监督机制。要充分运用广播、板报、微博、QQ群、微信群等载体,用诚实守信的正面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等反面教材警示人。其次,要把诚信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实习实训过程中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自觉加强诚信意识,养成诚信习惯。此外,大学生是网络信息的主要受众,营造网络诚信舆论十分重要。诚然,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单凭思政课教师是不够的,应建立由思政教育部门牵头多方参与的思政导师团队,有关部门、学生团体要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深入发掘高校各类诚信教育资源,共同营造诚信教育环境,这正是大思政的优势和应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34.

[2]应若葵.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反思与对策[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5.5.

[3]列宁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45.

作者:陈承财 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