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例6篇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1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意识形态 政治化功能 人文涵育

在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中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改革活动,进行教学的创新性研究,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来已久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时代使命。围绕这一话题所展开的讨论,引起近年来人们更加深人地关注、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问题,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无疑将会起到一个良性推动的作用。本文尝试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受教特点为逻辑起点,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路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政治理论课的“教”与“学”这二者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对教与学的各相关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尤其需要对受教者的受教状况进行分析和深入了解,以此寻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在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受教状况,以寻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针对性的相关因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主流。比如,思维活跃、关注现实、愿意接受他们认为是有用的知识等等,但是也存在着如上所述的影响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而任其消极发展,那么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失效局面则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过来。基于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教者存在上述特点的分析,提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应当针对以上受教特点来研究和确立其总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

2.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以增强其实效性

近些年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以增强其实效性,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对于改革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究竟以什么为其核心内涵,以及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达到这一目标,却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我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应当以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为其总体目标。而发挥该课程应有的意识形态政治化功能和人文涵育功能,是这一目标的核心内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受教者施加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与国家意志相一致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担当意识形态政治化功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就在于这二者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同一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都反映了社会上一定阶级和群体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向受教者传播和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其目的是达到社会整合。

由于这种本质上的同一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官方规定的必修课,近年来主管部门还对该课程的质量进行了专门评估,这自然是一个旨在提升该课程应有地位凸显其重要性的努力之举。但是由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普遍的重技术轻人文的实用主义取向,尤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自然是更加注重强调现成技术的应用与技术训练,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有的育人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失效的,该课程所具有的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涵育功能被政治功能所遮蔽,在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实际情况是:口头上的高度重视和思想上的不认同以致实际上的边缘化在同步进行,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化功能自然是不能得到有效实现。应然与实然之问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可以说,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政治化功能被片面化教条化的理解不无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涵育功能,其出发点是以人的主体性为根本,视学生为有目的性、能动性的主体。以传承人类文化的价值资源为载体,以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价值,探索正确的生活方式,树立崇高的信仰理想,追求超越的人生境界。使之成长为有自觉、自决、自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文涵育功能的假定前提是施教对象--学生,是有旺盛的精力、无止境的好奇心、追根究底的执着精神的主动追求者,而教师则以自己的领悟、信仰、思想与之对话,培养其独立健全的人格、感知世界的灵性以及生命的悟性。

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日前许多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性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比如体验式教学、情景教学、生命教育、才情教育等等,这些有益的探索是富有深远意义的。本文认为,上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目标能否实现,还应当要解决好以下这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即认知社会现实与涵育和谐人格的关系和意识形态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

一是认知社会现实与涵育和谐人格的关系。这其实也是解决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高等学校对于学生而言,不应是一个与现实社会毫无关涉的“静地”,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即时进入作为全面性人格塑造的情境之中。学生所学当为学有所用,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与社会和职业环境建立起和谐共生的关系:即善于积极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为此,了解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及其发展变化是必要的前提。这就需要不仅仪了解显性的宏观社会关系轮廓图景,还应当深入体察社会生活中各种微观具体的 隐性的真实样貌。并埘此进行正向和负向的区分,接受正向的社会生活规则。在此基础上,对潜在的负向规则及其发生机理进行积极能动地改造,从而铺设业已初步建立的价值目标的实现路径。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2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多学科资源 教学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4-01

一、多种学科资源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石。作为校内公共必修课,每一位学生在讲座中感受到当前丰富而多变的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也会体会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而做出的政策选择。形势与政策课程使大学生从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现实责任感。

1.形势教学的时代性需要多学科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分为形势教学和政策教学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教材,源于国内和国际的形势一直处于变化当中。教育部社科司每个学期都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例如,2013年上半年教育教学要点就以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会议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分别列出国内和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国内和国际教学要点,都包含多个层面的热点问题。国内教学要点有:学习十精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2013年经济工作的要求和任务等。2013年上半年国内形势政策教学要点,包涵了经济部分、政治部分、社会管理部分等,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的讲好这些专题,必须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功底。2013年上半年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有:认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学习十报告关于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阐述等。这些国际要点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政治等相关学科。

每一期国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社会形势等,基本涵盖当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五位一体”的布局。每一期国际形势政策要点,包涵国际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形势等,基本涵盖国际经济规则、国际政治规则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的态势。这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每学期都会讲述国际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了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大国关系的调整、国际军事布局的变化。通过单个经济专题的讲述,使学生明晰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大致走向和趋势。在此基础上,需要分专题、分模块具体分析各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国内外形势的现状和走势。形势教学的时代性决定了多学科资源在形势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2.政策教学的时效性需要多学科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在形势阐述的基础上,明晰党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和对国际形势做出的政策部署。讲述在党和政府在形势基础上的政策等一系列抉择,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衔接性环节。政策既包括原则性、理论性的大政方针,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党的十精神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等,也包括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形势做出的具体阶段性政策措施。

二、多学科资源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结构的单一性与形势教学内容多样性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势内容讲授的多样性和政策内涵的深入性共同构成了课程教学的特色。形势讲述涉及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政治形势、文化形势、社会形势等多方面。形势内容讲述的多样性,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好所讲的形势热点难点专题。

2.教师教学水平与政策教学深入浅出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包括形势教学和政策教学两大部分。政策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大学生明晰当前国家政策的选择、变化和走向趋势,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政策变化的初步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政策变化的表面简单现象。进入新世纪,在新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当前经济、政治、社会政策的变化、选择和走势。

三、以多学科资源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提升的路径

1.整合多学科资源,扩展多学科教师结构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整合多学科资源,拓展多学科教师结构,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虽然有多个学科的教师授课,但是整体而言,教师专业结构显得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形势教学内容多样性需求,也不能满足政策教学深入浅出的需要。高校要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水平,必须整合多学科资源,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资源投入,吸纳多元化专业教师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职和兼职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专业结构应该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多样性特点非常鲜明,不同的专题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国内经济形势和特征专题,应当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模式。

2.加强教师自我提升与培训,提高形势政策教学质量

除了高校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多学科资源的投入之外,现有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的自我提升也非常重要。现有形势与政策专职教师,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实际工作,其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增强。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可以按照不同教师的专业特色进行加强。教师讲授专题可以根据自身专长进行划分,然后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专题讲授。这样以来,长期的教学实践会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也使教师不断加强某个方面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重视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培训。积极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参与全国、各省组织的学术理论研讨会等,以此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授课水平,特别是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专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此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3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 育人实效性 学生主体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他们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平台,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项重大教育教学任务。

一、正确把握因材施教的具体内涵

“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定位,其内在蕴含着两层面有机统一的需要,高职教育既要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要服务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两层相互呼应的内涵是共同注魂于高职教育之中。

对职业教育进行价值取向的思考源远流长,我国著名职业教育的奠基者黄炎培认为较完备的职业教育概念应是:人人依其个性,用教育方法获得生活的乐趣和供给,同时尽其对群体之义务;其内在藏着四个目的,即谋自己的个性发展、谋生存之准备、谋服务社会之准备和谋增进国家及世界生产力的准备。

这种理念折射出如果职业教育仅仅局限于教学生职业技能,而忽视对学生精神的陶冶,这样的教育观在逻辑上必产生两种片面性的恶果,一是职业教育是为了技术而教育,二是视而不见教育本身的价值所在。

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理念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性、实用性人才,这样的教学目标无疑是正确的。但在现实中,高职学生对人文性质的思政课产生着片面性或者缺位性的认识。

高职思政课应把“中国梦,我的梦”的观点、理念渗透进他们的内心深处,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把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召唤同自己人生的理想、信念呼应起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塑造健全人格,养成积极向上、乐观以及不畏艰难困苦的生活态度,增强高职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科学驾驭课程体系的内容

在高职思政课堂,把学生的特殊性与课程体系内容结合起来,应有机地把握其内在的几层关系。

宣扬科学性的内容。贯穿思政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高职思政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或正在经过实践检验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引导高职学生保持良好的政治信仰、坚定马列主义的理念是思政课的历史使命。高职思政课的焦点在于深度阐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把握国家政策方针变化中的深刻理论依据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重要时事形势演变的本质等,赋予高职思政课发展的、动态的生命。

发挥主导性的内容。当下中国社会伴随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的进行,融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深刻地受着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思想也可谓鱼龙混杂或泥沙俱下,且相互激荡。但整体或主流上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可是极不成熟,往往摇摆、游荡在形形的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之中,进而导致精神迷茫、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

因此,在“多元与核心”相互竞争的文化环境中,帮助高职学生学习、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实质去武装自己的头脑,理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现象,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中的是非曲直。培养和树立鲜明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职业理想,是思政课不可推卸的责任。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思政课程的体系内容通过多层面方式的释放必将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观念的变化、发展,进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活而有用的东西去理解、学习。如此,思政课的价值和功能将得到彰显,思政课也将成为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或者加油站或者充电器。

三、创新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辅,两者紧密结合,构成一个体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践行“知行合一”的理想要求,“这更是高职思政课堂持续探索的核心课题。高职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理论与现实的良性互动,其目的是让学生既要深刻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又要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理论解读的角度看,教学方法是在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以涵盖主体、客体及内容和载体等要素构成的内在互动的行为方法。因此,针对普通高职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积累较为薄弱的状况,把理论学习寓于多元实际方式之中应是与时俱进的探究。

其一,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对应学生的状况及要求,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和方法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生关心的人生问题联系起来,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规律及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综合的百花齐放式的方式方法是一种必然选择,诸法中的情境、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说理引导、对症下药、自我教育和心理咨询等等方法,众式之中的启发、参与、协作、、研究等等方式,必将透出通俗易懂、生动鲜活、新颖活拨的教育教学气息,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表达,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人的内心深处。因此,思政课堂将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状况,调动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演变成师生“共鸣的舞台”。

其二,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学载体要应该丰富多样。教师传授思想的载体除了经典的互动讲授以外,还可借助知识竞赛、演讲、电影播放等载体形式。

其三,走进实际的“物质平台”。当下在教育教学领域?互联网技术和声光电音像技术正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思政课教师对这些新型的技术手段应适时地引入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中,让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和开展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显得尤为必要,通过网上班级或者交流群实时开展的主题教学活动,实现从网下到网上的交流以及从课堂教学到课后教学的结合,这可促进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个性意识的及时互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方式方法是否灵活、创新往往决定了教学的实效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应成为高职思政课堂的座右铭。总之,高职教育是在高等教育的内涵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的新事物,高职思政课教学须紧跟上时代步伐,走教育教学的创新之路,努力将创新性原则贯穿于教育教学探究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胡慕贤.论高职思政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误区[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2]祁道林.略论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处理[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3]熊霖,邓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学习月刊,2012,(12).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4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 公民教育 作用 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224

公民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知识、行为和习惯成长的关键时刻,在这一阶段开展公民教育对培养现代公民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公民教育。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涵义和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社会认知和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为基本内容,以培育公民思想政治素质为培养目标的课程。[1]本文所指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我国普通高中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

高中思想政治课以课程为载体,以公民思想政治和道德法律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为性质,具有思想性、德智共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2]思想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特性,指的是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观点教育;德智共生性指的是既要丰富学生在人文与社会学习中的知识,又要促进学生品德、道德素质的发展;实践性指的是要注意从学生和社会的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学生的实践来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2 我国公民教育的涵义和内容

在我国,公民教育的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有学者认为,公民教育是“社会通过培养使公民成为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责权主体。”[3]也有学者觉得,所谓公民教育就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宗旨的教育。[4]这些定义从内涵上予以限定,但是没有涉及到概念的外延部分。檀传宝教授认为公民教育的界定应该包括:“造就公民的教育”、“对公民的教育”、“通过公民(生活)的教育”。[5]这种界定涵义的方法包括了公民教育的目标、对象和手段。

虽然我国学者对我国公民教育涵义的界定各有不同,但在公民教育的内容分析上大致相同。他们所提出的公民教育的内容基本上都包括国家与民族教育、权利与责任教育、道德与文明教育、民主与法治教育[6]这四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冯建军教授在论述公民教育目标的当代建构时,提出了关于公民教育内容的新的分类。他认为,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从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公民德行、公民参与能力四个层次,结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采用同一主题、螺旋上升的方式来设计。[7]在形式上,公民教育内容应该涵盖公民知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公民能力教育。

2 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我国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高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视野发生了转变,从认识自己开始较为系统地认识自身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并且有一定探求欲望和能力。同时,高中生面临的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公民教育的知识有助于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系统的公民教育,有利于现代公民品格的塑造,实现公民的个体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

2.1 建构公民知识框架

公民知识教育指的是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等。高中思想政治课政治生活模块围绕公民的政治生活展开,介绍了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当代国际社会等。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是公民身份的基本元素,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公民在政治生活接触到的其他概念有助于建构学生的学科体系,为学生今后参与政治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经济模块介绍了经济生活中的常用概念、经济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

2.2 提升公民参与能力

公民参与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等。[8]高中思想政治课基本上采用展现生活情境――探究生活之理――回归生活情境的教材呈现模式,根据每个知识点的特性,从生活中的相似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讨论情境中所蕴含的矛盾和道理,既有独立思考,也有合作讨论,每单元配以对应的综合探究。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能体会知识理论的建构过程,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政治模块侧重于提升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哲学模块旨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生活实践,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2.3 培养公民态度情感

公民的态度情感主要指爱国情感、公民情感和公民意识,公民情感是公民在实现和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如尊严感、权利感、参与感、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心和良心等;公民意识又包括社会主体意识,即意识到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还有民主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环保意识等。[9]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求逐步树立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来说,经济生活模块在情感态度上注重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取精神;政治生活模块的情感态度目标在于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文化生活模块旨在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 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我国公民教育中的局限性

3.1 权利教育与义务教育不平等

当代公民教育已经逐渐摆脱传统义务观的影响,对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倾入了更多的关注,但轻视个人权利的情况依然存在。具体来说,在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育中,仍然强调个人对组织、对国家的服从,强调个人对集体、社会的义务。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我国的公民教育更侧重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公民对国家、社会的义务,例如服兵役、纳税等,但是对于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权利和监督权等较少展开教育。有学者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调查该市11所中小学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状况。根据其调查结果,中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比较薄弱,知情权利意识和申诉意识都需要提高。[10]这些都反映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权利教育与义务教育上存在不平等。

3.2 缺乏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展开,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公民教育的主要核心是培养参与国家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在此基础上纵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可以发现该课程虽然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内容上能够与时俱进、贴近生活,但在能力培养上很难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例如,经济生活模块介绍了公司组织结构的作用和公司制的优点,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知识离已有的生活经验较远,难以通过实践来获得更深的理解。此外,可以利用的实践资源较少,主要是课堂模拟、观看多媒体资料、参观展览等途径,缺少具体的实践体验,所以难以形成深刻的认识。

认识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时,要防止一味地把高中思想政治课“政治化”的倾向,认为该课程是一门纯粹的意识形态教育;也要防止将这门课程简单地看作一门学科,认为这门课程仅仅是知识的丰富。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我国公民教育中承担着建构公民知识框架、提升公民能力、培养公民情感态度的重要作用,如何看待它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弥补它的局限性将直接影响到现代公民的培养,影响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

[2]谢树平,李宏亮等.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6.

[3]熊庆年.大学法人化趋势与我们的对策[J].江苏高教,2002,(4).

[4]李艳霞.公民资格视域下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与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0,(10).

[5]檀传宝.论“公民”概念的特殊性与普适性――兼论公民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J].教育研究,2010,(5).

[6]王东.关于公民教育基础问题及基本内涵的思考[J].中州学刊,2006,(7).

[7]冯建军.公民教育目标的当代建构[J].教育学报,2011,(6).

[8][9]蓝维,高峰等.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7:421,420.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5

关键词:茶文化思想;思政教学;实践

为了能够推动我国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近些年来相关教育部门,开始强化茶文化思想在其教学中的渗透,通过茶文化这个平台,帮助大学生感受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人格修养都会不断提升,他们会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事物,茶文化也为思政实践教学创造了一个更加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亲近,教学质量和效率都能够得到保障。

1茶文化思想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

1.1茶文化具有较强的精神教化作用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都是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表现的,这些载体也就是茶道、茶艺等。茶文化的这些载体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们在这种茶文化的影响下,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使得大学生们在精神上能够有所变化,比如,茶文化中的道德的展现,能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茶文化中的内涵虽然具有多样性,但是却有一个中心的思想,就是静,这也是茶文化所给人带来的深刻含义。这种含义的传达使得原本简单的饮茶活动逐渐与人的处世原则相联系起来。进而使得人在处世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进而在茶文化下不断的衍生出新的文化。茶文化在人们眼中被赋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能够给人们带来情操和人格上的变化,使得人能够向好发展。同时他能够对人的健康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够修身养性,使得人们能够在一个精神愉快的状态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品质。

1.2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茶文化的形成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茶类活动,这与一般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茶文化具有的特色。茶文化中蕴含的这种博大与源远的精神能够体现出这种静的意境,而茶文化衍生出来的各种文化故事,更是精彩纷呈,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具有更好的展现,这些元素将茶文化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茶文化中蕴含的这种重视道德以及诚实的精神思想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有一个积极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茶文化的熏陶之下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茶文化中的注重道德品质的这种精神内涵,是茶文化在德育方面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时候,能够守住道德的底线,人们才能够更好更和谐的相处,而这正与大学生所收到的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谋而合,茶文化的这种重德的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进行人际关系时不断的树立自己的行为准则。当大学生们之间能够进行和平相处之后,就开始追求大家的和平,也就是说大学生们在生活中所展现的各种自身的特点时,能够得到一个和谐的相处,因为大家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勤俭,这也是大学中学不断提倡的。学生能够在茶文化的影响下树立自己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且不断的践行下去。

1.3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大学生在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能够不断的从茶文化中吸收一些内涵和精神,使得大学生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也能够坚忍面对,在对茶文化有一定的的领悟之后,就能够对自己的心理调节做一个正确的调节,使得茶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以一个平和的心态面对精神困扰以及生活难题,同时能够以一个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形成一个新面貌,进而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1.4茶文化精神对于学生强化思想道德修养非常有利

在茶文化中,是以道德为核心的奉献以及和谐为两个基本观点的一项文化内容,茶文化反对自私自利,反对见利忘义,更看重的是道德品质以及思想的素养,强调和谐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生活和相处。茶文化对于学生的心理调节有一定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抛开一些世俗的功利心,使得学生能够变得更加纯粹,对于自己所追求的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同时也会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能够冷静思考,面对问题。茶文化的这种思想能够在精神思想道德上对大学生产生一个有利的作用。

2基于茶文化思想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对茶文化思想下的思政实践课程进行具体分析:

2.1明晰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目标和价值

想要将茶文化能够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有一个良好的融入,首先应该了解到茶文化在融入到思政教育中的目标和价值,这样,才知道如何入手,才能够将两者进行完美的融合。第一应该让大学生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并且能够认可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内涵;第二大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是茶文化进行传承的一个主体,并且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这对传统文化的精神的延续具有重要性的意义。在这些基础上,使得思政教育有所创新,能将茶文化进行完美的融入,使得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能够将这种传统文化做好传承,除此之外,教育目标还包括在茶文化的传承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进而能够发挥出大学生的潜在的创新能力,使得茶文化能够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其价值。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时除了要明确其具有的教育目标之外还应该明确其的教育价值。因为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所产生的价值是具有可持续性和无偿性,这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有一个正面的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在茶文化的影响下,能够在思政教育的学习中不再表现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使得能够通过思政教育的学习使得自身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得茶文化中所对思政教育发挥的价值能够对学生的人格道德的发展有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2.2构建与完善传统茶文化教育制度

如果单纯的将茶文化添加到思政教育中,就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冲突,所以想要茶文化能够在思政教育中有一个良好的融合,就需要思政教育做出一些改变,使得在这个改革之后能够将茶文化充分的纳入到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同时在思政教育改革之后,茶文化融入进来之后,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方式就会发生一些改变,同时这些变化将使得茶文化能够更好的在高校中进行传播。虽然现在已经有一些学校中开展了一些关于茶文化的课程,像《中国文化概论》,但是,这些类似的课程中关于茶文化的内容太少,不能够达到茶文化所应该传播的量,所以,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该进行一个关于茶文化的课堂的专门的设置,可以设置一些公共选修课程,同时利用多种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进而使得茶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将其在思政教育中所要发挥出来的作用充分的展现出来,使得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2.3创新茶文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茶文化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非常的深厚,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课堂讲解不能够将其所蕴涵的精神内容完全的展示,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新形势的教学手段,使得茶文化的思政教育能够取得相应的效果。比如,茶文化的故事比赛等,都可以作为一种思政教育方式,还可以将茶文化相关的图片制成动画进行播放,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对茶文化进行了解,进而能够使得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具有更广的传播性。除了在思政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加入茶文化之外,还可以在一些相关的其他课程中添加茶文化,比如在心理课程中也可以引入茶文化的内容,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茶艺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在自主的实践课程中能够感受到茶文化的这种魅力,进而能够加强茶文化对大学生所产生的作用。老师还可以从专题课堂进行入手,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茶文化的教学,同时在能够帮助老师在心理教育的效果发挥出来。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实践的活动来进行课程,比如以茶会友等专题辅导,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友情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能够变得积极健康。

2.4丰富高校传统茶文化文化活动

茶文化在与思政教育结合之后,在大学中进行传播的时候,不仅应该在理论层面上进行传播,还应该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传播,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提高对茶文化的兴趣以及自愿承担起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茶文化的实践活动可以分为好多种,比如交流型,这需要高校邀请一些茶文化方面有名的人来对茶文化进行讲解;文艺型活动,高校可以邀请一些社团针对茶文化的一些内容进行表演,使得学生能够在观看这种表演的时候受到震撼,进而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的进行茶文化的相关的传播,使得学生能够在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能够对茶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结束语

文化本身就具有思想渗透性,能够牵引人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使人形成一种惯。优良的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会有积极的影响。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丰富的教育内涵和思想,对思政实践课程教学有巨大的帮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思政实践教育改革与创新显得更加紧迫,接触茶文化这个平台,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思政实践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促进茶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总之,茶文化思想下的思政实践课教学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研究参与到教研中去。

参考文献

[1]黄亚果.中国茶文化对国人思想政治发展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4):362-363.

[2]安绍强.基于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分析[J].福建茶叶,2016(4):298-299.

[3]周庆,罗孝友,李菊顺.论茶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12):166-167.

[4]蒋艳.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227-228.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6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师;专业

我国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学政治课程的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而且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提升素质,实现专业发展。本文结合新课程的要求,明确了新形势下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出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首先,中学政治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其发展必须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次,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内涵是由思想政治课自身的学科特性所规定的。《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作为新课程改革理念在政治学科的具体体现,全面地规定了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理念、性质、地位、功能、目标和内容。新课标的颁布不仅为中学政治课教学提供了纲领性文件,而且也从学科的角度赋予了广大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以全新的内涵。本人认为包括四个方面:(1)政治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2)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3)政治教师应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4)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二、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1.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教师培训应该以在职学习与培训为主,这是教师更新、补充知识、技巧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效率高、操作性强的在职培训方式。它基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以问题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在职学习与培训应让教师养成一种持续学习的习惯,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

2.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不单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另外,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与其他教师进行专业合作。

3.参与课程开发

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而课程改革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它激发了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并通过课程“范式转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进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专业素养。其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的归属感,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并促进教师各方面的专业发展。

4.加强合作交流

中学政治教师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要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同事、同行进行专业合作与交流。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科内部同行之间的交流。大多数中学的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研讨的制度就是教师同行合作的基本形式。其次,教师要开展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如参加研讨会和观摩活动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网络环境优化的条件下,通过局域网或因特网开展的交流合作活动明显具有高效便捷的优势。

总之,中学政治教师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课程改革的大潮。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崇高的职业理想与追求,不断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参考,2003(2).

[2]刘定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九个命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