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程设计范例

教程设计

教程设计范文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些高职院校教学的改革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高校建筑装饰设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学还存在较多的缺陷而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本文将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使得高职院校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建筑装饰设计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建筑装饰设计;存在问题;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程直接影响着对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市场上的建筑装饰设计的专业人才少导致供不应求,所以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现状。提高设计人才的专业素养已迫在眉睫,通过对教学结构的完善、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内容的丰富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才能满足当下对建筑装饰设计人才的需求。

1目前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不懂得把所学各科知识结合起来

虽然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实施了多个科目的教学制度。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的单一化教学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零散。而我国所实施的各个学科分开单独教学也影响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一些学生只知道单独进行掌握所学的重点知识,不去寻找所学习的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懂得把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都导致了所学的知识断节,不能很好地发挥它们共同的作用。如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不仅涉及一些审美鉴赏、建筑装饰设计,还会一些物理和建筑材料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各科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懂得寻找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各个学科的知识,从而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加出彩。

1.2学校的教学模式单一,不懂得创新

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加上一直秉持着过去的单一教学模式,不懂得创新,只知道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考点,而不懂得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对所考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情况,由于对所学知识的不了解或不会运用都导致了目前学生毕业就业难的局面。只有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进行改进,不断地去探索新的全方位的教学方法,打造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是改善问题,使学生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大的进步。建筑装饰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太多过往的经验可以去借鉴,加上现在又是一个求新求异,各种新鲜的元素不断地出现的时代,而这个行业同时又与时尚紧紧相随,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地关注设计方面的新知识,完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平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了解新的技术,让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更好地为我们所利用。

1.3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学生的实践能力差是目前建筑装饰设计性专业人才缺少的原因之一。许多学生在自己动手设计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只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套作,设计的作品质量差,得不到使用者的认可。学生动手能力差有多个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或者只知道一味地死读书,而不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眼高手低不愿意进行简单的设计工作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首要原因,亦或是由于学校资源少、教学水平较低致使学生实践机会少,学到的知识不够先进等一系列原因都造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实际工作过程中设计图和施工图的深度不够,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实践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想法,只知道循规蹈矩,不懂得创新。在当今以学习成绩为主的教学环境中,许多学生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认为只要平时科目的试卷成绩够高就可以,这也就出现了部分高成绩、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却不如一些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现象。这就需要学生端正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能力。

2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改革措施

2.1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了解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顾客的需求结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设计施工,从而使得设计的质量更高,更能够满足使用者的要求。[2]建筑装饰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地实践的专业,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这就要求学生的专业素养够高,平时对所学知识不断归纳总结,对于不懂的知识要不断地探究,对于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要积极地去了解,这样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熟练掌握最起码的专业知识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装饰设计者的基本条件。

2.2构建一个教学的综合体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应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图文结合,用典型的案例向学生讲解与之有关的专业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更好地培养专业性人才。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综合的教学体系。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求新求异,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对一些新兴的与专业有关的技术要及时地学习,不然会导致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过于陈旧,设计作品老套庸俗,追不上时代的脚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建筑装饰设计热爱,才能学得更好,也才能做的更好。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加快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前进的脚步。

2.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建筑装饰设计这个专业除了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学会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更好地应用在平时的工作中。[3]这就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硬,此外,高职院校在培养建筑装饰设计这类的人才时,要本着以专业知识的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也应该开设多门选修课程,一方面是可以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多种选修课的开设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获得自己想了解的一些课外知识。学校要本着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人才的原则,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实施分阶段、分批次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

3结束语

对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高职院校设计类人才的专业性与学校教学密不可分。为了培养出专业性更强的综合性人才,对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程教学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学模式与目前的市场需求相适应,才能培养出更专业的实践性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于瑞强.室内设计专业项目教学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97-99.

[2]周媛媛.关于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法下的建筑装饰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J].消费导刊,2013,(1).

教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会展设计;展馆设计与构建

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必然[1]。2018年4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标志着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积极运用信息化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并深入影响到教育理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信息化学习环境与应用水平、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1]。

1教学分析

1.1课程定位

展馆设计与布置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先导课程有会展概论、展览策划与营销、平面设计等。该课程旨在引领学生学习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善用绘图软件,完成展示空间设计操作,借助典型案例分析了解展示设计内容,通过效果图制作表达设计构思,手工模型制作验证工程与空间可行性,利用图形与模型的制作养成严谨的工作习惯,以实现制作完成特装展示空间设计方案图册与制作。本次教学内容选取展馆设计与布置课程中“展位设计综合实训”这一教学单元,对其中的“主题展位设计与构建”实施模块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共4学时。

1.2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基础学科的底子不足,但却具有较丰富的创意和想象力。经过前期课程学习,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技术上已经掌握展览展示设计基础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3DMax软件进行空间设计,但由于实践经验所限,学生对展位的空间限定,如下沉、围合等限定方式缺乏直观的认识。

1.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别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进行设定。其中,知识目标为:①了解展位设计规划和思路。②掌握展位设计方法和准则。技能目标为:①能够独立设计与构建展位。②能够完成展位的空间构造。素质目标为: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团队协作能力。③现代工匠精神。

1.4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在本次教学内容中,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完成展位主题设计并形成汇报方案图册,教学难点则是帮助学生理解七大空间限定方式,实现展位空间构建。

2策略选择

2.1教学策略

本次教学采用“一个全真项目,两重空间体验,三阶平台实训”的教学策略。其中,一个全真项目是指实训项目来自企业的全真项目需求,两重空间体验是指虚实空间技术的结合使用,三阶平台实训包括了课堂实训、企业实训以及实训效果现场展示(图1)。

2.1.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和混合学习法,基于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需求,实现“做中学、做中教”,运用丰富的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2]。

2.1.2信息化教学资源

为了实现教学策略,运用教学方法,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我们将信息化手段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5]。在“主题展位设计与构建”实施模块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信息化手段:智慧职教平台和云课堂APP、“BOPO波镨展览”微信小程序、3D漫游动画微课视频、3DMax软件、设计师直播、VR虚拟现实技术、专家连线、3DMax设计教程APP以及3D打印技术[3]。

2.2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共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课前准备、课中探究和课后探索。

2.2.1课前准备

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首先向学生推送校企合作开发的微信小程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展位设计资源库。学生通过访问展位设计资源库,浏览展位设计案例,包括展台设计、展厅设计、活动执行,通过真实有效的案例,拓展设计思路,开拓学生视野,对展位设计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智慧职教平台向学生企业委托的真实项目需求,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设计方案讨论并根据展位设计需求形成设计思路,拟出设计草稿。最后,通过云课堂进入课前测试环节进行答题,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对展位设计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

2.2.2课中探究

课堂教学包括案例导入、微课视频、沙盘搭建、3D建模、VR模拟、三方评价等环节共4学时。在前两个学时中,首先,由教师对展位设计资源库中的经典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拓展设计思路。然后,导入3D漫游动画效果的微课视频,直观地展示展位主题设计的要点与技巧。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展位设计的主题选择,理解:展位设计中选题的作用,可能选择的展位主题,主题的呈现方式等。紧接着,组织学生利用沙盘,模拟展位搭建,明确展位设计风格,确定主题展位设计框架,形成展位的沙盘模型。在第三个学时中,学生基于沙盘搭建的模拟展位,通过3DMax软件进行建模、渲染等操作,对课前绘制的展位设计图初稿进行修改,形成修改稿。在此期间,邀请企业设计师进行直播,并通过弹幕方式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展位设计的空间限定缺乏直观认识,因此将VR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地走入自己设计的展位空间,模拟大空间内的自由移动,带来空间的扩大感和沉浸式的体验,达到接近于100%的仿真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空间的抬起、覆盖、设立、围合、肌理变化、架起和下沉等限定方式,发现自己设计的展位在空间构造上的缺陷和不足。期间,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学生对方案进行修改,完成展位设计图终稿。在最后一个学时中,学生对小组展位设计方案的设计理念、风格定位、主题设定、方案特色等方面进行展示、讲解,教师对方案进行提问、点评并在课堂上利用云课堂发起小组PK,让各小组学生互评。最后,连线委托方的企业专家,对各份设计方案从主题呈现、设计创意、空间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

2.2.3课后拓展

课后,学生运用3DMax实用教程APP进行自主学习,边学边练,巩固课堂知识,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根据三方评价对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运用3DMax软件完成设计方案图册。最终,各小组按照教师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设计方案图册上传提交到智慧职教平台。教师根据三方综合评价选取优秀作品,由合作企业利用3D打印技术配合手工操作制作出立体设计模型,通过云课堂互动,指导学生确定成果展设计方案,组织学生举行自办展,进行设计成果展示。

2.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全程教学评价体系,分别对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打分[4]。其中,对于能够参加成果展和最终被企业选定作为方案落地实施的作品,予以附加分鼓励。

2.4教学反馈

2.4.1教学及实习跟踪

通过课后教学跟踪,我们发现学生对展位设计的熟练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后,学生反馈的教学满意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实习调查中,高年级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2.4.2教学创新及特点

本次教学设计的创新在于充分有效地利用了信息化手段。利用3DMax软件及教程、VR技术、3D打印和自办成果展,扩大空间;利用智慧职教平台、云课堂、小程序、3D漫游动画微课、设计师直播和专家连线,拓展课堂。本次教学有两大特点,特点一:通过虚实结合,放大小空间。利用漫游微课、VR虚拟现实技术,解决学生对空间限定方式认识的不足;利用沙盘建模、3D打印技术,实现设计效果由平面向立体的转移,带给学生一虚一实的两重空间体验。特点二:依托全真项目,开拓大课堂。主要表现为项目来源全真、学习素材全真、专家点评全真以及展示设计全真,为学生提供一课、一企、一展览的三阶平台实训。

参考文献

[1]李海霞.高职旅游类课程导游业务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中山陵景点导游”任务为例[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75-77.

[2]胡滨.基于蓝墨信息化教学平台探索项目驱动的高职课程教学过程的实现——以高职会展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知识经济,2018(12):175-176.

[3]张雪云,张强.服装CAD信息化教学有效策略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12):93-94.

教程设计范文3

1设计指导思想

工程热力学是动力、热工等工科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而且是能够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工程热力学课程中,很多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都是通过实际的形象物体经抽象化或再加数学演绎而建立的。许多基本理论都是经过实践而又被实际所验证的客观真理,所以该课程实践性较强。

大量的练习、有比较熟练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是工程热力学学习的基本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要求加强实践教育,大幅度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对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热力学教学网站将为此做一些探索。

基于.NET的工程热力学教学网站是以B/S模式为工作方式,利用校园网传输的辅助网络教育系统。网站集成了工程热力学各种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信息网页化,在线考试,人机交互,在线讨论、答疑等功能。本系统旨在成为教与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借助网络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工程热力学。

2网站设计

2.1设计目标

工程热力学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普遍反映较难学且枯燥的一门学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的运用,采用网络技术改进工程热力学教学,成为工程热力学这门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工程热力学学习网站设计目标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工程热力学课堂辅助教学,建立一个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环境,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和多媒体先进的表现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体现工程热力学网络教育的仿真性、交互性和实践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具体而言,是以学习网站为平台,建立一个工程热力学的学习园地,使学生通过网络掌握工程热力学基础知识;开发一个在线考试系统,由系统按照要求自动组题,制作动态网页实现网上模拟测试,能及时给出测试分数,能使学生自我评估,实现梯度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激发学习动力;制作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每章节附有详细的解题帮助,可适时获得解题指导;学生可与教师交换信息,相互留言,建立远程教学的沟通渠道;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建库、组题、扩充和修改题库资源,可调阅试卷进行教学讲评,可以查阅学生对各类问题的访问情况,了解练习中的热题、难题,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系统数据库可作为习题课、讨论课的丰富资源。

2.2整体设计

工程热力学教学网站将实践性、交互性、操作性、仿真性应用于网络教学,力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在线学习交互性强的特点,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

2.2.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对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首先通过“步进教程”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明白这一概念说的是什么,然后通过“专题讲解”进一步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实质。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与某一基本概念易混淆的其他概念和说法。澄清或纠正自己过去模糊或错误的概念。通过“辅导和答疑”中的思考题、讨论题及习题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最后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叙述概念的定义及实质。

工程热力学教学内容参考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热力学系统、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基本热力学关系、理想气体性质、四种基本热力过程、多变过程、压气机工作原理、卡诺循环、往复式内燃机理想循环等。

网络教育模式中,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教学环境,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2.2开发环境

2.3.1网站首页

根据工程热力学的教学特点和功能模块的设计要求,设计出如图1所示的网站首页。

2.3.2主要模块功能

(1)学员管理模块:主要提供老师给学员设定登录帐号和密码及访问权限,通过查看学员登录日志,可以了解学生访问网站的情况如图2。同时也提供各学员修改访问密码的功能。

(2)步进教程模块:是主要教学模块,介绍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基本内容以章节目录编组,实现教材的电子化和多媒体化。内容以文字、动画和图形形象直观地讲解基本知识,指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专题讲解模块:选择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强化讲解。主要方法是制作大量完善的flash动画以及教师授课实况视频。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分析提炼,细致讲解,并用flash动画演示解题思路,给出分析提示。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为学生释疑解难。实验是工程热力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部分实验制作了flash模拟动画、3DMAX实体。通过文字、图片、动画等手段展现实验内容,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为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提供初步认识。

(4)辅导答疑模块:辅导是针对学生不易理解,容易出错之处,特别对课程要求的计算试题类型重点介绍,突出重点,层层指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学生有的放矢地复习并顺利通过考试创造条件;答疑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提出疑问,通过即时消息和留言板的形式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信息交流。教师可以当即一一回答问题,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也可以集中回答,同时学生可以查询、检索,避免了教师的重复性劳动。

(5)知识博览模块:是书本知识的扩充,提供大量的相关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6)习题训练模块:依据书本章节,为每一章节内容编制了适量的习题,使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每一练习都有答案及详细讲解。#p#分页标题#e#

(7)在线考试模块: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学习效果测试的平台,同时通过测试结果的实时反馈,协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程度进行自我检查,提高学习的效果。使用SQLServer2000开发试题数据库,制作动态网页实现网上模拟测试,能及时给出测试分数,实现自我评估功能。

2.4安全性设计

工程热力学学习网站设计目的是辅助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为减少任课教师工作量,暂时只对开课班级学生开放。由教师给学生分配帐号和密码,设定权限,只有合法用户才可以登录系统浏览相应页面。

用SQLServer2000设计了一个学生信息表,用来存放学生帐号、密码及基本情况见图3。用户只有在登录页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录,登录页面如图4。

3系统实现

工程热力学学习网站以B/S体系结构作为基本框架,由客户机、WEB服务器、数据库三个层次组成如图5。动态网页通过ASP.NET技术制作,用C#语言编写后台代码,利用ADO.NET访问后台数据库。

3.1.NET

.NET是微软公司提出的一种分布式运算的框架,以XML为基础,以Web服务为核心,辅以其他各种技术实现,意在利用Internet上强大的计算资源和丰富的带宽资源,提高工作效率。.NET框架提取出微软组件对象模型COM的精华,将它们与松散耦合计算的精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成了强大、高效的Web组件系统:简化程序员的“管道”操作,深入地集成了安全性,引进了基于互联网的操作系统,极大地改善了应用程序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NET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通用语言运行库CLR(CommonLanguageRuntime)、.NET架构类库FCL(FrameworkClassLibrary)和ASP.NET。

3.1.1通用语言运行库CLR

它是.NET的核心,负责提供执行环境,管理代码的执行并提供各种服务。在组件运行时,运行库负责管理内存分配、启动或者中止线程和进程、强化安全系数,同时还调整任何该组件涉及到的其他组件的附件配置。

3.1.2.NET架构类库FCL

它是一套可以使用的统一的面向对象、异步和层次结构的可扩展类库,可以与通用语言运行库紧密集成在一起。FCL由一个提供类、结构、接口、枚举和的层状命名空间组成。通过创建一套跨编程语言的通用API,.NET框架可以实现跨语言继承、纠错处理以及程序调试。实际上,从VisualBasic到C++的所有编程语言,对于.NET框架都是相互等同的,开发人员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想使用的任何语言。

3.1.3ASP.NET

它是创建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模型,该模型由一组控件和一个基本结构组成。其中,控件集中封装了公共的、用于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用户界面的各种小组件(诸如文本框、下拉选单等等)。有了ASP.NET,Web应用程序的构建变得非常容易。

3.2ADO.NET数据库连接

ADO.NET是Microsoft推出的以.NET框架为基础的数据操作模型。ADO.NET并不是ADO的下一个版本,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基于离线数据和XML的数据操作方法。

工程热力学学习网使用设置在Windows下的IIS服务器,数据库使用SQLServer2000,使用ADO.NET实现数据库连接。

教程设计范文4

字体设计属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不断变化,探讨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新形势下社会需要的设计人才成为当前设计专业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高校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首先要转变思想,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反馈,改变授课方式,增加授课内容,从实质上提高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字体设计;教学改革;融合;创新

一、字体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字体设计课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科目,长期以来跟平面三大构成一样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但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多数高校的字体设计教学还停留在模仿美术字、创作印刷字体等教学模式上,殊不知新形势下的设计行业对字体的要求越来越多。新的字体设计需要设计师能够将反应社会发展的文字进行整体编排、调整、修饰和变化取得新的形式,或能够根据场景和主题的需要,加入图形化的语言,使文字本身与图形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设计需要创新。新形势下的设计包含的范围更广,设计的内容更加规范化,人们对其专业的认识也更加充分。目前国内对字体设计发展的认识存在大量的问题,忽视字体在设计中所承担的重要性,多数人认为读图时代文字所能表达的意思是有限的,这种单一的认识需要及时纠正,这使得我们对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交际的产物,作为一种传统的语言传播方式,虽然文字本身的视觉冲击力有限,但激发想象力的字体设计往往能够给人意想不到的出众效果。正如原研哉先生所说的:“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着无数设计的可能。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二、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

1、教师逆向思维备课

逆向思维备课分为两个方面:备市场需求和备学生。传统的教师备课方法一般是根据教材或大纲,字体的发展过程等等。逆向思维备课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去了解市场,了解消费状况,遵循市场规律的设计作品才是好作品。以传统美术字的创作为例,美术字在字体设计发展的初期占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市场经济下的美术字已经完全脱离原来的特征,字体与图形、色彩、空间等相互结合,创造更好的视觉体验的作品才是当下社会所需。同时,汉字与拉丁字母的结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加紧密,教师应该了解汉字与拉丁字母的不同文字特点,在教学中有机的借鉴西方文字设计的优点。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去发现市场,有目的的备课,根据需要备课,是当下字体设计课程改革的关键。另一方面,备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为课程的突破口。文字本身并不枯燥,象形字的发展便是最好的例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文字设计代入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会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再者,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发现新的设计形式,实验各种不同的设计工具,尤其是数字时代对不同电脑软件的掌握,以上都是需要教师备学生的要求。教师只有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逆向思维的备课才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2、适应数字时代,设计方式多样化

无论是汉字还是拉丁字母的文字设计,其基础都是传统手写体。数字时代电脑对各个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字体设计的方式也推陈出新,受电脑功能的不同影响,设计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图形化设计、肌理设计、立体设计等等都是当下比较常见的方式,甚至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出现了动态字体。这种形式突破了传统字体的静态表现方式,利用动态影像,融合声音、气味、颜色等多种元素,给人全新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在一些广告设计作品或影视剧作品中,动态字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了解数字时代的变化,接受多样化的设计方式,将新的设计理念及时的传达给学生。

3、学习方法应理论与实践结合

课程的学习应该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知识是字体设计课程学习的基础,要求学生对字体的发展过程、文字笔画、字体结构基本了解,字体设计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则要重点掌握。尤其是汉字本身结构复杂,形式多变,不同类型的汉字设计方法也是多变的。然而,理论知识的丰富并不意味着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作品,课程设置能真正的做到适应社会需求不能只靠方法,如何以最简单的方式达到最好的审美结果,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过去的课程设置中,理论占了很大一部分,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往往不能深入的对文字进行研究。其实,在真正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运用设计方法,学生才能够深入的理解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另外,字体设计的传统方法不能丢弃,以传统手绘为代表的设计形式在新媒体时代应该借助新的工具发扬光大,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将手绘与电脑绘图结合,突破平面的二维图像思维,字体也可以立体,字体也可以发声,新媒体时代的字体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例证。

三、结语

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着巨大的差别,评判标准并不绝对统一。字体设计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传统的设计方法和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下的设计需求,教师如果只靠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出的学生将很难适应市场化的发展。因此,对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不能停止,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新的方式,只有对当下的设计趋向有着清楚的认识,才能为设计行业的大发展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

作者:刘毅飞 单位: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柳沙编著《设计心理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6月

[2]林国胜编著《字体设计教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3月

教程设计范文5

文章主要探讨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设置,以整体思维为出发点,围绕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提出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基本构成,旨在使环境设计的课程体系更趋合理。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整体思维;建筑学;课程结构

一、整体思维与环境设计

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环境设计专业内涵:一是基于系统论的环境整体意识的强调。映射到专业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科教育,以及对学生整体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艺术与技术、人文与自然并重的倾向。这意味着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艺术、人文与自然科学共同构建起学生的知识框架体系。三是划定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范围。尽管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灰色”属性赋予了它边界的模糊性,从而使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有向“大建筑学”靠拢的倾向。但其清晰的学科教育内容和研究范围是基本稳定的,即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和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三个方向。

二、建筑教育在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的位置

在《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叙述中,可看出建筑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在这里重新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为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依据:第一,建筑是环境设计的载体,是构成环境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本身作为实体承载了环境设计,而建筑设计的意匠、空间、功能等又需要通过环境设计实现。第二,建筑是环境设计方向划分的依据。环境设计根据设计目的划定专业,但不论如何分化与发展,从大的方面分化为以建筑为母体的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个方向并不会变化。第三,建筑学科为环境设计专业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和教育支撑。建筑学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产生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背景,凝聚了各种信息,处于时代的最前沿,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的存在。在《广义建筑学》的前言中,吴良镛提出了一种广义的环境设计范畴,包括从个体建筑到建筑群,从小庭园到大的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设计仍然是建筑学的延伸,而建筑学无疑是环境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环境设计的“灰色”属性,目前的环境设计专业适应面十分广泛,分散在以建筑为主导的工科院系、以艺术为主导的美术院系和以园林为主导的农林院系中。各院校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有各自特色的专业主导思想和培养方案,尽管各有千秋,但是各有优势的同时也意味着存在弱势与不足之处。

三、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中,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领域包括四个部分,即设计历史与文化、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工程与技术以及设计经济与管理。建筑学作为环境设计的基础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以上四个方面的全部知识领域,并且贯穿四年本科制教学。因此,环境设计中的建筑学教学整体意识至少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设计中建筑类课程自成体系,表现为课程的全面性、连贯性和有机性。二是环境设计中建筑类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上的顺利过渡,体现在内容与时间上的自然衔接。三是教学效率的提高。尽管建筑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环境设计整体的课时量是一定的,这意味着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建筑教学内容、提高建筑课程的比重。这就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保留核心内容、摒除重复教学,提高建筑类课程的教学效率。依照《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中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知识领域的划分,拟将建筑类课程分为四个基础板块,即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与建筑管理,分别对应于所提出四个子域。所有课程均为专业基础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是核心课程。

1.建筑理论——设计历史与文化

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意,而创意来源于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延续。理论基础属于环境设计的通识教育模块的组成部分,对应于设计历史与文化板块,是设计创意的来源之一。理论板块主要设置于低年级,笔者建议比重占据建筑类课程总体的25%左右,由建筑概论、建筑历史、设计原理三部分组成。建筑概论课是学生进入设计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别于建筑学专业,是专门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建筑概论,内容广泛而不深入,由五个必要部分组成,即建筑构成要素、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艺术与发展倾向。设计原理课的内容对应于第二板块中的建筑设计,属于建筑设计的先修和预备课程,可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个方面讲述。对于建筑历史的讲述,笔者建议将建筑风格、空间秩序、建筑造型、结构体系、装饰与色彩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掌握的重点内容。此外,目前各高校环境艺术专业多数未专门设置建筑美学的课程,而是将有关内容分散到了建筑史、建筑设计和美学的课程中。笔者认为建筑美学更适宜作为一门独立的选修课进行教学。

2.建筑设计——设计思维与方法

环境设计经历了一个从界面到空间再到场所的意识变革。特别是公共建筑,对于空间和场所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最终设计的成败。第二板块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即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教学重点在于建筑空间和场所意识的建构,并贯穿于四年本科教学的始终,其课时量的比例最大(笔者建议45%),是环境设计从理论到成果的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对于建筑空间的感知和构成训练是空间设计的第一步,在一年级完成。在设计基础环节,严谨的制图与表现训练是内容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各类空间和场地的感知与构成训练。在这一环节中,行走体验、模型制作与图解训练十分有效。建筑设计课程是第二板块的核心内容。首先需要两类先修课程作为基础,即第一板块内的设计原理和第二板块内的设计基础,并且需要强调建筑与环境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的指导和贯彻。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性训练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条线索下的若干类型设计,如住宅建筑、景观建筑、办公建筑、博览建筑、商业建筑等。最重要的是,建筑设计课程下设的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计,最终对应于环境设计的室外环境设计、办公环境设计、展示设计、商业环境设计等。这里提倡综合项目的连续设计,即在教育初始就设立若干工程项目(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设置),每一工程项目从对原始资料与环境的踏查、创意设计到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再到内环境设计,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相互衔接,以训练学生形成连贯性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的整体意识。以上这些也同时要求教师的通力配合与协作。

3.第三与第四板块

第三与第四板块均设置在三、四年级。第三板块为建筑技术——设计工程与技术,笔者建议在建筑的总课时量中占据20%的比例。尽管处于艺术学的学科门类之下,但是环境设计专业名称的再次变更重申了在该专业设计中对于技术和科学的强调。第三板块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三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从建筑角度与设计工程和技术对应。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建筑技术教育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艺术园林类院校对建筑技术的轻视乃至忽视;一种是工科院校内的环境设计专业直接套用建筑学的建筑技术教育模式。鉴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形成适应该专业的建筑技术教育的专门教材,制定与之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第四板块为设计经济与管理,建议比例为5%,主要设置建筑经济与建筑管理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与环境设计专业的项目管理对应,建议作为后者的先修课程。

四、结语

系统论下的环境设计需要的是室内与室外、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的整体观。不管是环境设计师统筹包括建筑在内的一切设计,还是环境设计师配合建筑来完成环境设计,对于建筑的理解决定了最终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尽管环境设计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教学体系改革却没有及时跟上步伐。目前,许多学校的专业名称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仍延续着以往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并未追随国家对于该专业的定位而作出转变。笔者在这里仅就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筑类课程的设置提出一些建议,以自下而上的课程体系研究来减少认知上的模糊性,希望能使专业教育思路更加清晰。

作者:贺美芳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研究组.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教程设计范文6

课程性质:3DSMAX课程是很多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设计等一些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系统学习本课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了解三维设计基本原理,掌握3DSMAX软件建模、材质贴图、灯光、渲染等基本设计技能,能运用于三维室内效果图制作中,并能够应用该软件从事相关艺术设计。

2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

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要强化职业岗位能力,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合理设置,做到方向准确、内容精练、容易掌握、应用熟练,以便满足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介绍3DSMAX基础知识和使用方法,主要内容包括3DSMAX基础知识、建模、材质、灯光渲染、动画及综合实例。注重内容与结构的适用性。通过对3DSMAX的几个重要技巧的讲解,建立概念之间和各功能技巧之间的脉络联系,强调一些最基本的三维意识,并配以一些简单直接的原理性案例。最后给出完整的室内效果图设计案例。

3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探索

3.1重视教材的选用

教材选用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3DSMAX教材种类、版本很多,选取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具备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即从基础知识讲起,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操作,在经过一系列的实训案例后,能完成一个综合的案例项目,并通过设计理念等知识的学习,将创新性渗透到作品中;二是要求教材的案例丰富,应是针对行业需求和应用而设计的经典案例;三是所用的教材应配备相关的配套练习、素材和教学资源供学生使用。

3.2上好第一堂课,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第一堂课不需要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发现3DSMAX所具有的魅力。在第一次课上,可进行一次3DSMAX作品展示,从简单的建模开始,到大型的室内外空间,选取一些大赛优秀的作品或知名企业的部分成功案例,向学生展示其制作流程和后期效果。这样,可以拓宽学生视野,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的视觉享受,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3DSMAX的热情和创作激情,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对接。

3.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实施班级是11级计算机班,在学习本课程前,该班学生已经学过Photoshop平面设计、AutoCAD、Flash等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和技术,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该班学生在学习上比较认真、主动,在某种角度上来说,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3DSMAX软件的操作命令很多,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向学生传授,会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产生厌倦情绪,教学效果差。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能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可以采用案例演示、任务驱动、重点讲述、启发引导、团队协作、巡回指导、评价总结等教学方法。在授课之初,首先进行案例演示,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明白本堂课的学习目的,接着通过重点讲述和启发引导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本案例的重点、难点;然后布置任务,复杂的任务可分组,协作完成,教师进行巡回指导,针对发现的问题和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总结,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之处,对学生要多做肯定性的评价、多鼓励,以评促学。例如,“餐桌餐椅制作”案例,首先进行效果图演示,提出本任务的具体要求,接着让学生观察案例的制作过程,包括“使用修改器制作餐桌、餐椅”、“使用放样工具制作花瓶等摆设物品”、“使用车削命令制作水果、果盘、餐具”,通过重点讲述和启发引导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制作重点、难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查,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指导。任务完成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完成的大量实例,为完成综合性的例子打下基础并积累作品,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学习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由教师提出案例,如“餐厅效果图设计”、“现代风格的客厅效果图设计”等。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采用的技术手段,学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最后,还要对作品进行综合评价。3DSMax课程学习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方法得当能够使教学质量效果事半功倍。总的来看,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兴趣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针对性;对学生评价的正确性、促进性。

3.4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的3DSMAX教程网站,既有文字教程、视频教程、案例教程,又提供各种素材下载,同时还能讨论和答疑。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比较好的3DSMAX学习网站,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学习。可以把网站里面比较适合的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其完成,同时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先利用互联网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生在以后继续学习指明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4有效进行课程考核

教程设计范文7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大学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课程设计是大学教育教学类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重新认识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内涵,加强大学教育学课程设计改革,对于促进本科生的学习、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设计;课程编制

2011年10月8日,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中制定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该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2014年8月18日,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中指出,要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重庆将于2016年上半年被纳入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省市之一。其中,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的试点省市,将逐步形成和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打破教师终身制的管理制度。相关政策举措的颁布实施,一方面反映出现实教育实践中对未来教师的要求在逐渐提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实的状况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为此,有必要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内涵、内容和其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内涵剖析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季诚均认为大学课程设计包括大学课程设计的含义与过程、理论取向、设计模式、大学教学计划编制、大学教材编写。[1]汪霞认为,课程设计指课程的实质性结构、课程基本要素的性质,以及这些要素的组织形式或安排。当人们的意图是要识别一种存在实体的各种成分时,便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重视微观层次上课程诸因素的安排,如学校各具体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与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与活动的选择、课程结构与类型的安排、实验设备与教具的使用等。对于课程设计的认识,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课程设计是在怎样的背景、理念或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即为什么要设计课程?二是课程设计究竟要设计什么?即课程设计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可以对“课程设计”做如下定义:课程设计是指在某个时期或阶段,根据国家的教育政策、路线和方针的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依据教育理论和规律的要求,对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进行组织、编制和修订的过程。

(二)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内涵

关于大学单门课程的设计,从理论角度,我们做了尝试性的思考,而对于高等学校(大学)的课程如何设计呢?不仅仅是因为在“教育”两字的前面加了“高等”二字或者在把“中等教育”的“中等”改成了“高等”而已,因为这样的研究范式仍停留在课程设计的普适性规律认识上。基于上述对课程设计含义和教育学课程的学科性质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推论出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含义。它是指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对该门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所进行的组织、整合、调整与编制的过程。

二、教育学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学课程标准的设计问题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中应更多地体现教师的规定。如体现教师如何成为课程的使用者与开发者,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与担当。高等教育的职能之一就是培养人才,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教育学属于公共课程,内容涉及教育、教育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基本内容,内容没有太多理解性的障碍。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去学习也同样可以收获教育学类知识。那么,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一方面利用好学生已有的学习知识基础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课程目标的设计,以期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期望,促进本科生在最近发展区进行生长。如果这个课程目标没有设置好,教学目标就会失去教学中心和重心,教师在课程把握与教学中容易坠入“照本宣科”的传统性的教学模式之中,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扮演好“导师”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引导和教导的作用。按照大课程小教学的观点分析,课程设计包含于教学设计。教学成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教育学课程对于不同本科生而言,其地位和价值不一样,对于师范生而言,它是专业基础课程;对于非师范生而言,它又属于公共课、基础课或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讲解知识本身存在的逻辑结构、知识的逻辑关系是如何推导的,知识与现实问题是怎样的关系等等。即使这样,也仍然不能忽视学生对教育学知识的记忆,因为学习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考试,进行考试的技能训练也是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设计问题

课程目标分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广义的课程目标是指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狭义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或“教学目标”,在笔者担任教育学课程的任课教师时,我们更多的是把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该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某堂课的单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对某门课程的若干堂教学目标的集合。以教育学课程为例,学校对课程目标做了如下的规定与文字描述:教育学课程目标:本课程总的教学目的是使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师范类专业课程理论及未来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规范指导。

(三)教育学课程计划的设计问题

课程计划就是某一门课程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如课程内容讲解的进度安排、课时数的分布等等。就笔者任教的教育学课程的学分与学时分配来看,实验实践学时才2分。这样的设计时间过少。对于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本科生来说,可以为其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这里谈及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是从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的角度来分析的,自然就排除学校对本科生专门安排的实习学期。在该门课程设计时,如何兼顾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的比例协调问题,成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课程计划以及教案等环节中需要不断深思与探索的命题。

(四)教育学课程内容的设计问题

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体现在章目节的呈现方式和教材的框架及文字表述等方面。在进行教育学课程内容设计时应避免千树一面的效果。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笔者从2012年春季到2015年春季,讲授过体育专业专科生和生物专业、地理专业、计算机专业及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课程。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学校使用过两套教材。2012年春季使用的是杨小薇教授主编的《教育学基础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这套教材学理性较强,对于研究生的学习作用更大。从教学的感受和专科生的学习状态分析,该套教材对于体育学专业的专科生来说有些偏难。从2014年春季开始,在对地理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教育学课程时,就改用了王彦才主编的《教育学》一书。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该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凸显基础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而减少对学理性的偏重,在本科生走向未来教师岗位中会有一些实际帮助。实践证明任何教材都具有相对滞后性。第一,从编著教材的想法到编委组的成立,到编写,再到出版发行,这个过程有一个时间周期,这个时间大致有1年左右,这客观上造成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不过,这样的情况也是难以避免的。第二,真正编写人员的素质和态度决定着教材的质量和水准。教育学课程设计在内容安排上应适度超前,因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只有适度超前才有可能弥补“时间滞后”造成的毕业生知识与技术的老化,才能将所学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2]

(五)教育学课程评价的设计问题

在高校里,大学教师是课程评价和课程设计的主体,大学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在高校里,学术领域一般是指学科领域、专业领域和职业领域,它们对高校课程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学者约翰•斯塔克的研究表明,对大多数大学教师来说,学术训练(即教师所接受的某一学科领域的训练)是对课程编制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其次依次是教学经验和教育信念。[3]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大学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对于促进本科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十分重要。如教育学课程的学科属性,它属于怎样性质的一门学科,该学科的特点如何影响着该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等。教育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互融合的基础性学科,课程设计的时候既要求理论知识的呈现,也要求实践环节的体现。教师的课程评价既要有对课程本身设计的评价,也要有对其自己设计课程能力的评价。

三、教育学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由于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公共课教育学课程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这对大学教师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L.DeeFink在他的《创建深刻的学习经验:一种大学课程设计的整合方法》一书中写道:“只有当我们的大学教师都成为学习经验的设计者,而不是继续做原来意义上的教书先生的时候,我们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4]

(一)教育学课程标准的设计

课程标准规定了一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统领性的作用。教育学课程标准应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每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课程标准要符合国家相关教育制度、政策和文件精神的规定,在此前提下,对每一门课程进行具体化的设计。课程标准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标准的内容中去,以此把它作为课程建设、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的纲领性的文件。

(二)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根据既定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而赋予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的反映,是对课程固有价值的某种程度的体现,是课程任务指标的表述形式,是指导课程设计的准则。从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特点分析,课程目标的设计依据一般源于两个标准:一是关乎于人的标准;二是关乎于国家的标准。由此推之,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设计自然也应遵循这样具有普适性的标准。除此之外,该门课程目标的设计,还应遵循其他标准。如教育学课程的学科属性要求在课程目标设计时,应考虑课程的实践环节。因为教育学课程的知识本身就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三)教育学课程计划的设计

在教育学教材内容的设计时,可以安排适度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习)。如教育学教材中设计了教案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教育学教师可以把写好一份教案作为作业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弄懂了教案的写法。写教案是备课的基本环节,是未来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技能。所以课程设计时,需要教师在运用教材的时候对课程内容做适度的调整,这样对于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帮助。同理,如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等部分的教学,也可以安排几节课让本科生来讲课,通过教师评课、学生讲课、学生评课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这可以在教育学课程内容设计时进行增加。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安排在学校安排的实践周或实习学期,平时都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渐渗透。

(四)教育学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施良方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是课程设计过程中的一项基本的工作,它涉及课程问题的方方面面,也是许多课程问题的集结点”。教育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材的编写、使用和修订问题。丁念金指出,各种教科书都应该注意的共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作为课程设计的具体化产品,教科书在结构上应该体现课程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教育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第二,教科书的纵向的形式结构采用单元的形式比较理想。第三,教科书除包括主体性的内容外,还应有大量的附带性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一般应该比较厚。[5]

(五)教育学课程评价的设计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效果的检验,学校对课程评价的标准更科学才能有效检验课程的实验效果。在课程评价的环节,笔者任职的学校增加课程实习成绩或实践教学的权重,在保持理论教学的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略向本科生实践课或实习课成绩倾斜。笔者从2012年春季到2015年春季,一直上公共课教育学课程。教过体育专业、地理专业、生物专业、计算机专业和艺术专业本科生的课程,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2014年秋季后,学校评定学生成绩的方式改变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均占5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没有考到50分以上者,均为不及格。这样的考评方式加重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权重,更合理地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为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发展。

作者:王琳博 艾小平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季诚均.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5-48.

[2]吴晓义.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设计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8(6):105.

[3]王梅.差异教育的课程设计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11,35.

教程设计范文8

为使学生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学习效率,进一步优化该课程的教学,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ASP动态网页开发技术和ACCESS数据库,设计并开发了功能较为完善的多媒体网上教学系统,实现了用户登录、网络教程、测试题库及在线留言等功能。系统经测试,运行效果稳定,操作方便、快捷,其功能达到了设计要求,能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交流和学习,为用户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提供了可视化的、易于实现的操作平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ASP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收集和利用教学资源,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教学系统的优势,设计开发《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创设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搭建由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平台,将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通过网络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对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1网络课程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主要是面对教育技术学公共课的教师和学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性服务,界面应美观大方,操作应尽可能简单易行,适用于《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学生使用。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相应的课程与教学设计应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设计、学习策略设计和学习环境设计三个方面。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前提,学习策略旨在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学习环境则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2]。网络课程的设计是在分析教学目标及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利用资源共享,加大知识信息量,注重教学活动中的情景创设,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学”,努力体现基于网络的教学策略设计,其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2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及运行环境

2.1网络课程开发工具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前台界面采用专业的用于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的视觉化网页开发工具DreamweaverCS6[3],其后台管理数据库采用Office系列软件中基于关系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2013[4]。网络课程的动态网页制作采用由微软开发的服务器脚本语言ASP技术,它是一种开放式的非编译应用环境,程序以纯文本形式存在于Web服务器上[5]。系统对后台数据库的访问采用ASP内置的ADO技术,它具有强大的数据访问编程模式[6]。

2.2网络课程运行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采用目前流行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各种应用程序都在服务器端运行,从而大大减少客户端的负担,降低了系统维护和升级的成本。网络课程的服务器端多媒体计算机配置要尽可能高,客户端的计算机采用普通PC机即可。服务器的操作系统要求Windows2000/2003以上平台,需要安装IIS(InternetInfor-mationService)。客户机的运行环境安装任何一款Win-dows系统均可。

3网络课程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网络课程主要包括网络教程、测试题库等八个功能模块。整个系统的功能模块框图如图2所示,各个模块的功能如下:网络教程模块是向学习者提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各章教学内容的电子讲义和课件,电子讲义以PDF的格式保存,课件以PPS的格式保存,学习者可以通过下载进行自主学习,以补充课后学习资料。教学媒体模块是在学习者通过注册登陆成功后,点击该栏目观看视频动画,学生作品库中所上传的动画都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作品,可以使学习者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增强学习者的信心。测试题库模块分试题选登和在线测试两部分。试题选登部分主要提供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有关试题及试题参考答案,学习者可以下载自主进行学习;在线测试部分主要提供了有关课程的测试题供学习者在线进行测试,测试的同时有时间的限制,测试完立即显示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学习者就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重新学习该部分内容。教学视频模块向学习者提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相关教学视频,学习者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来听教师讲授内容,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学习者还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选取进度。学习资料模块是给学生提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学习资料,它相当于一个电子教科书,模块中包括了课程各章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该功能下载学习资料到本地计算机,然后通过所下载的讲义进行自主学习。文章选登模块就是在网页中上传一些有关教育技术学方面的文章,使学习者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学方面的信息。在线教材模块就是向学习者提供典型的电子教科书,使学习者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同时,可以更进一步的学习教育技术学的专业课教材,拓展学习者的知识面。留言板模块是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在线答疑的平台,当学习者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通过留言板给教师留言,教师在收到留言之后及时给予回复,学习者根据回复内容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样就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4网络课程实现的关键技术及代码

4.1留言板模块的实现技术

用户登录点击“我要留言”后,系统对用户所输入的留言昵称、留言标题等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检查用户输入的字段是不是为空,如果为空则出现提示信息。限于篇幅,下面只列出了保存留言部分的代码:

4.2在线测试模块的实现技术

在线测试模块是《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核心模块之一,其功能包括试题的编辑(添加、修改、删除)和成绩处理及倒计时等。限于篇幅,下面只列出了倒计时部分的代码:

5结语

本文结合ASP动态网页技术和Access数据库,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多媒体网上教学系统,实现了用户登录、网络教程、测试题库及在线留言等功能。系统经测试,运行效果稳定,操作方便、快捷,其功能达到了设计要求。但系统的在线测试部分缺乏对主观题的测试,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罗维亮.教育技术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2]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吴代文.网页设计基础与实训: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4]吴代文,郭军军,刘静.网站建设与管理基础及实训(ASP版):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5]李蔷.动态网页开发:ASP+Access[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