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心得体会范例

兼职心得体会

兼职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新型智慧城市;智慧监测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水环境质量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公众对及时获取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需求日益增加,但传统监测明显受人力和物力的限制,不具备时效性,不能全方位反映水环境质量,且缺少对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1]。因此,适应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智慧水环境监测体系构建迫在眉睫。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体现了创新发展模式与新型政策机制,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具体体现。新型智慧城市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针对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以提高人民的满意度与幸福感为核心,以提高城市发展模式的智慧化、智能化而开展的创新工程[2]。现阶段新型智慧城市已在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科技、智慧教育与智慧环保等多个领域开展并实现[3],将来可以依附于能提供海量数据存储维护的新型智慧城市平台构建水环境质量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对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测和预警,从而进行有效监测和防治[4-5]。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结合新型智慧城市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促使我国水环境监测向数字化、智慧化阶段迈进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1水环境智慧监测的提出

1.1现阶段水环境监测的不足

传统的水环境监测方法为过去水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巨大,但是传统的监测方法不能在大面积范围、长时间系列内进行实时监测,智能化与实时性较差。目前面临挑战如下:①现有监测技术发展不成熟,维护成本较高;②现有监测网络覆盖面窄,数据获取不准确;③现有监测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业务能力待提高;④公众自主查询难度大,监测透明度低。

1.2新型智慧城市观念及运用

新型的智慧城市借助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决策分析技术等现代化信息科学手段,通过实现感知化、联网化、智慧化的方式,将一个城市里的物理、信息、社会以及商业基础设施联通起来,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前景愿望。智慧环保是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环境监测的实际,水环境监测同样可通过使用传感器分布式网络,立体监测水质、水文、气象等相关参数,掌握水环境生物信息、化学信息与物理信息,深度挖掘监测数据,得出水环境演变、发展和受到的人类活动影响。因此,以传感器、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应用高速可靠的网络交互技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可实现水环境监测的智能化监测,见图1。

1.3水环境智慧监测的构建

通过采集城市中分布众多的水环境传感器数据,应用“互联网+”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统筹分析,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信息处理优势,由计算机辅助应对各种水环境问题,实现传统监测向智慧监测的转变。水环境智慧监测系统的感知层对应了水环境污染监控因子的现场监测设备,网络层通过有线、无线等各种网络予以实现,平台层则是依靠后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实现对各种现场监测数据的智能化、可视化处理,应用层是实现各项水环境监测具体业务的智慧监测人机交互层。

2水环境智慧监测中的关键问题

2.1适应环境物联网的传感器技术

水环境智慧监测体系中感知层的物联数量多种多样,涉及监测参数众多,专业性业务特征很强,是整个水环境智慧监测的基础和关键。作为整个物联网基础和核心的传感器技术急需升级完善,才能满足日益新增的监测参数需求。

2.2水环境智慧监测的组网技术

水环境智慧监测对于如何组网以及组网的方式需要更进一步探索和精细化研究,以期能够在野外实现覆盖面积广、可靠程度高、信号传输稳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将这一网络融入水环境智慧监测中展开研究,主要是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运维成本较低,可靠性较高且易于部署等特点;同时由于地表水体水环境监测是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场景,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具体应用,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性和代表性,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2.3水环境智慧监测的多元信息耦合及数据挖掘

水环境智慧监测正朝着水量、水质和水生态兼顾、综合点线面的方向不断发展,呈现出多维化和立体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仅应用以往单一的信息化技术是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多元信息的耦合成为关键,制约水环境智慧监测的发展瓶颈。

3水环境智慧监测体系构建思路

结合自动监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三水统筹”“水陆并进”“动静结合”“天地一体”的监测网络,建设水环境监测与评估大数据中心,搭建一个智能化、可视化、数字化的智慧监测云平台。

3.1水环境智慧监测网络构建

在构建水环境智慧监测网络中,遵循三水统筹、动静结合、水陆并进和天地一体的方略。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是水环境管理的目标和需求,通过统筹水域与陆域、生物与生境,在传统的水质监测的基础上,增加对水生态的监测,包括生态流量、水生物等,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的监测网络。在固定式传感器监测的基础上,开展“长序列、高密度、多因子”走航监测。通过船载车载监测仪器对河流水质的连续监测,摸清全河段的水质情况及变化规律,为水生态健康监测、水环境风险评估、重点环境风险源等工作奠定基础。以水环境质量监测为核心,同步开展岸上污染源监测。运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监测精细化、分析智能化,构建一个集污染源自动监测、污水处理全程监控、水质监测于一体的综合监测网络,以期可以开展污染源与水质的相关性分析,查明岸上对水中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开展水环境遥感监测,构建一个全天候、全天时、全谱段、全尺度、全要素的遥感卫星监测网络,形成高空间、高时间、高光谱、高辐射分辨率与高监测精度的水环境遥感遥测能力。

3.2水环境智慧监测数据中心

实现水环境智慧监测,需要通过构建一个大容量、高性能并保证安全的云数据中心,以此来实现各种数据的高速运算、海量存储、开发共享。涉及的数据包括通过水质、水文传感器及通信终端获取的信息、各种管理数据信息,以及各类业务数据信息。

3.3水环境智慧监测云平台

依据基础信息数据、在线监测数据和配置管理数据,以服务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及公众为目的,结合水环境管理需求,开发智慧监测云平台。平台主要功能为:首先是具有多任务操作、故障报警生成、存储运行日志和常规业务报表、系统监视等功能。其次是平台在GIS一张图中显示遥感解译的水质数据、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和水文数据等,这些与水生态环境相关的参数数据全部可以一键显示,直接用于指导管理与决策。再次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利用各种属性的数据类型,完成基于大数据的水质预测模型研发,实现未来水质的精准监测。最后通过融入智慧化污水处理监控和污染源排污监控,结合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实现污染溯源、靶向追踪。

4结论

兼职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从一开始的关注身体的健康,逐渐发展到关注心理的健康,对于自身的发展也从关注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逐渐关注到品格的塑造与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基地,更需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单一的课程教育,而应该成为一种需要由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构建的面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完善的教育体系。高等院校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以新的理念、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心理素质良好、社会适应良好的优秀人才。目前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往往被认为是个体属性,因而多在个体层面研究其成因,如心理学、精神病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社会学因其研究对象为群体与社会因素,常常被排除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之外,事实上,社会因素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源头,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本文旨从社会学角度以分析解释社会与个体关系的一个特殊视角,来进行探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生存环境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知识经济化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社会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机构,不仅在其内部有着错综复杂的校园环境,伴随信息社会的发展,与整个外部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高职大学生群体也更容易受到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人与人交往需求逐渐增大,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些都会使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影响。若将学生以个体为中心,校内校外的各种要素也会潜移默化的形成影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复杂系统,我们称之为生存环境[1]。

(一)空间生存环境

高职院校的教学安排与本科院校有区别,大多数本科院校的学生生存空间包括学期内空间与学期外空间,而高职院校由于教育内容的特殊性,通常还包括很长一段时间的校外实习阶段,学生的空间生存环境更为复杂。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空间主要区域包括教室、宿舍、食堂、实训室、校内网吧、图书馆、校内外休闲场所等,而寒暑假、校外实习这样的阶段占高职学生的整个高职三年制教育的一半时间左右,这类空间主要涉及要家庭与社会。

(二)人际环境

从大学生的社会属性来看,高职学生的人际环境系统分为家庭、学校、网络、社会四个子系统。从家庭人际环境来看,以血缘或姻亲形成的家庭关系,由于成员之间的接触频繁,感染力强,一些高职学生由于自我约束力差、进入大学的专业选择也是倾向于家人的意见,家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较大;从学校的人际环境来看,包括全校不同岗位的教职工与全体在校学生,例如教师的一言一行、社团中的各种活动与关系、学校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或新闻都可能对大学生个体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从社会网络人际环境来看,目前的信息爆炸式的社会,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任何国家或者社会中发生的大事件,例如国家之间的战争、民族冲突、经济危机、社会重大热点事件都会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曾经说过“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变革,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因此,这个社会大环境也要求我们能够在社会变迁时及时的积极的做出心理调适,从而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而大学生自身处于心里不稳定时期,高职大学生又因其自身特点,在社会认知与学习能力自我约束力方面有所欠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处于不稳定的成型阶段,心理抗压力差、社会经验缺乏,这些特点都会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更容易动荡不安,这个群体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更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困惑与问题[2]。

二社会建构主义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社会建构主义又称为科学知识社会学,该理论认为,人对周围事物的描述、解释、说明不是被动的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积极主动的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特定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心理现象也是存在与人与人之间,是在人与人直接的互动、对话、沟通、冲突、协商中的社会性过程中完成的,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人与人互动的结果。因此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高职大学生的未来人生规划与方向的把握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第二,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通过群体的影响刺激作用,激励大学生自觉的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度与行为。第三,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提高个体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理想目标都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特点,容易受到群体效应与从众心理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规范调整自身的行为,提升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后,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传统美德与高尚情操的感染,实现对高职大学生心灵、精神层面的塑造与培养,从而实现社会化的目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创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建构积极的、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校园文化氛围

建立在优化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坚持用校园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人生追求、审美观念等多方面引导塑造大学生[3]。一方面,高职院校同样也应重视校园的物质文化的建设,例如校园规划与布局,绿化与美化等方面都应做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感受到有序整洁、幽静又不失朝气的文化气息,在校园中学习、生活的大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与熏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认识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与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例如积极的开展5•25心理健康健康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话剧表演、心理图片展览、心理影视赏析等各种心理活动;除此之外,丰富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帮助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促进人际关系和谐,陶冶情操,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眼界,从而使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重视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完全由自身造成的,很多问题是受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教育观念长期积累形成的,大学阶段属于“人生第二次断乳期”,由于大学生活与学习环境的相对自由的特点,很多潜伏的心理问题就日益突显出来。[4]因此提升父母的心理素质,改善家庭心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家庭对大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素质教师根据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积极的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发现心理问题要及时的与家长共同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进行干预。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尽可能的采取多种途径开展针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家长增强对学生心理的了解,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与作用。如今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各种负面的、不实的、主观的思想与新闻都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在互联网中,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主要群体,必然会受到各种观念、舆论的影响,因此作为社会中的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群众、广播影视部门都应该与高校携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坚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传递优秀的思想、文化艺术等精神食粮,例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先进的文化知识进校园,合力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受到启迪,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2]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3]李静.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3,(2).

兼职心得体会范文3

一、区县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

近年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和培训机构按照中央的要求,扎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取得了阶段成效。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大背景下,发现区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还有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干部教育培训的作用认识不够充分

中共中央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特别是区县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正如在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种现象在基层一定范围还存在。1.部分领导重视不够。一是一些地方领导认为,干部教育培训是思想意识的教育,见效较慢,或者认为培训后起的作用不明显,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既花钱又占用干部的工作时间,培训工作能拖则拖,能不培训尽量不培训,导致部分党校等培训机构常年培训的任务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党校理论培训主阵地的作用。二是一些送培单位领导认为参加培训影响本单位中心工作,上级组织调训干部时借故推诿,安排“闲人”参训,造成大批培训“专业户”,导致有的干部工作满一届或者几届都没有参加过系统政治理论培训,违背了上级组织要求一届任期中必须参训一次系统理论培训的原则。有的干部在培训过程中,因为工作需要,单位主要领导以送培干部工作任务重要,代干部向组织请假,造成在训干部无法安心学习。三是一些干部培训没有全脱产,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干部以自己的本职工作无人接替为由经常请假。有的干部借机放松休息,还以到党校培训“养养神,认认人”的心态对待培训。四是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生冲突时,就放弃培训而去做中心工作。基层干部是各项具体工作的执行者,一有重大中心工作,培训就会让路,导致年初制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不能如期完成,这对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有一定的影响。究其原因,就是各级领导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没有正确认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2.重实用轻理论。有的区县领导对培训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训后即用的原则来设计培训班。希望通过短期培训来提高干部阶段性完成工作的能力或者以培训来提高干部的某项工作技能和某项技术,而忽视干部系统完整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加强党性的修养,没有意识到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才是做好工作的长效动力源泉。3.重短平快的短期培训,轻系统性长期培训。短期培训主要是以培训业务知识为主,时间一般在3~5天,既不影响工作,又能增加业务知识。而举办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党性教育,时间长、见效慢、短时期对工作的促进作用不大,领导的重视程度也就不够。所以区县干部培训从数量上看3~5天的短期培训远远多于一个月以上的主体班培训。

(二)区县干部教育培训的体系不够完善,培训“最后一公里”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级行政区设有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也设有党校,形成了比较专业、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干部培训教学体系,能够适应本行业本地区的干部教育培训需求。但在区县一级,实施干部教育培训的机构唯有区县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各乡镇和各系统基本没有专门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在调研中发现,区县部门、乡镇的普通党员、一般干部有的几年或者更长时间没有进过党校等干部培训机构进行系统政治理论教育培训。而且区县党校等培训机构也不具备对全县普通干部和党员进行全覆盖系统培训的能力和条件,这是干部教育培训的盲点,培训“最后一公里”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不够突出

干部教育培训要恪守“以德为先、注重能力”原则,其内容应以党的理论教育、理想信念、党性修养为重点。在调查中发现,区县干部教育培训中,无论是办班目的还是师资配备、课程设计,均侧重了素质能力的提升培训,把政治理论和党性教育的培训作为了点缀和陪衬。按全年培训的班次来看,有的区县全年办班30多个,其中一个月以上的主体班只有5个左右,有的区县只有2~3个。按课程来看,一个月以上的主体培训班,政治理论和党性教育课达到70%的不多,3~5天的培训班中,政治理论课只有半天,占整个课程的10~20%。总体来讲,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占比较低,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还不够突出。

(四)师资队伍不强,教学水平不高

区县委党校行政学院校,承担县委政府中心工作任务较重。有的区县党校既是学校又不像学校,既是部门又不像部门。既有学校的培训工作任务,又有部门承担的中心工作即扶贫、搬迁、招商引资、创文明卫生城市等重大的中心工作任务。加之教职工人数较少,除原来的地级党校教职工50人左右以外,一般较大的区县在30人左右,有的较小的县不足10人,所有的区县党校中,能教学的师资占比50%左右。有的教师一人身兼数职,难以精心钻研教学内容,潜心研究问题,分散了教学人员投入教学研究的精力,导致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往往达不到培训办班的预期效果。

二、区县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改革和创新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区县干部教育培训也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区县的实际情况,干部需求的不同,需要进行培训方式的改革。

(一)由集中统一培训模式改为合分合的灵活培训模式

区县的干部事务较多,集中学习一到两个月,静下心来安心学习较难,对单位的工作推动有一定的影响。在调研中多数干部认为,学习一到两周回到单位处理一段时间工作较为科学。基于这种需求,主体班培训模式在学制不变的情况下,实行合分合的灵活培训形式较为科学。即是把主体班学员按上半年和下半年分为两期调训,学制保持30天和60天不变,时间跨度控制在3个月和6个月内完成。培训班统一开学以后,集中学习政治理论课一周,回单位处理工作一周;或者集中学习政治理论课和党性教育两周,回单位处理工作两周,实岗锻炼一周,最后集中交流学习一周,这样合分合交叉安排。合分合式的培训模式好处在于工作与学习两不误,两兼顾,同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处理工作的同时完成调研报告。遇到区县有较为重大的中心工作,可以灵活安排,避免冲突。可行性在于同一行政区域内,便于调动和管理干部,这样更能够保证学员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学用结合。不足之处在于加大了培训机构对学员的管理难度。

(二)强化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理论教育实行学分制,党性教育重实岗锻炼

党性教育五大模块中,理论教育、典型教育、传统教育、实岗锻炼、党性分析这五大模块教育的形式非常成熟。根据区县干部培训的实际情况,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理论教育除课堂教学以外,以自学增加学分来强化理论学习。1.自学增学分。实行合分合培训模式后,学员的学习时间延长,自学时间增多,学制一个月的主体班学员必须完成10个学分;学制两个月的主体班学员必须完成20个学分;学制一周以下的学员必须完成5个学分。自学书目的学分计分方式为:读一本理论教材并有学习笔记2学分,写一篇心得体会3学分,一篇理论文章6学分。即一周以内的培训班学员读一本理论教材,写一篇心得体会得5学分;一个月主体班学员读两本以上理论教材,写两篇心得体会或者写一篇理论文章得10学分;两个月的主体班学员读四本理论教材,写四篇心得体会,或者写两篇理论文章得20学分。这样长期坚持,干部的理论水平会大幅提高。2.实岗强党性。党性教育贯穿整个培训过程,根据区县干部培训的实际,除理论教育、典型教育、传统教育、党性分析环节进行党性教育以外,实岗锻炼环节是党性教育的最好载体,实岗锻炼做实能够增强学员的党性。因为区县是改革发展的第一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基层党建的前沿地。实岗锻炼最重要在于设计好方案、确定好主题、选择好岗位、控制好流程、组织好活动、把握好监督、开展好交流,就会收到最佳的党性教育效果。具体来说就是要设计一套可操作执行的实岗锻炼方案,时间最好是在一周左右,人员分组在5~10人左右。根据学员的对象不同明确一个实岗主题,选择好实岗岗位,让每个学员都能够体验不同于自己的实岗岗位。每个小组要有一个带队老师,由带队老师控制好流程,组织好学员在实岗岗位上开展活动。党校会组织部分组进行检查督促,实岗锻炼结束后,学校将组织学员进行分组讨论和集中交流,分享实岗成果,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完善培训体系,建立行业党校和乡镇党校

可以通过探索建立乡镇党校和行业党校,发挥培训作用,解决普通党员和普通干部培训“最后一公里”的实际问题。在机构设置上,乡镇党校校长原则上由乡镇党委书记或者副书记兼任;行业党校校长由党组书记兼任校长,分管党务的班子成员任副校长,设一名专职人员从事培训工作,将政治素质高、有理论功底的改非干部或组织人事科干部纳入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乡镇部门党委班子成员每年必须授课,培训场所由乡镇提供,培训经费由区县财政单独预算。区县委党校在业务上指导乡镇、行业党校,并派师资授课。乡镇和行业党校的培训任务由区县组织部下达,5年内将辖区所有干部和党员轮培训一遍。

(四)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师资共享机制

区县党校师资队伍较小,力量较弱,为了抓好干部培训工作,探索建立三级师资共享和区域师资共享机制,补充区县党校师资弱和不足的问题。三级师资共享就是建立市级师资库即市委党校、市级高校和市级部门领导组成;建立区县级师资库即区县和部门领导组成;建立乡镇师资库即乡镇领导。区域师资共享即全市党校、行政院校系统内的优秀师资共享。这样形成一个强大的师资共享网络,加上本校师资,基本上能满足干部培训需要。

(五)建立四级考核机制

兼职心得体会范文4

1.1毕业论文理论性太强,与工作实际结合太少

高职高专毕业论文与本科、研究生毕业设计要求不同,更加注重其实践性。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理论性内容偏多,有些文字材料甚至是教材内容的搬家,使得毕业论文学术味太浓,这和高职类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

1.2毕业论文抄袭现象较普遍

大多数院校都将毕业论文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学期也是学生找工作、实习的关键时刻,好多学生工作压力大,毕业论文写作精力严重缺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到很多类似的论文资料,有些学生为了图方便,将网上获得的论文资料直接复制,严重破坏了论文撰写要求的严肃性,不能起到毕业论文对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

1.3指导教师实践经验少,论文专业化水平低

目前很多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都是从本科学校毕业再到高职院校工作,自身专业实践较少,在给学生布置论文题目时导致理论性题目多,专业性强的题目太少,论文的整体专业化水平较低。针对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撰写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更加认识到毕业设计应改革现有毕业论文这种单一化形式的现状,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

2毕业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通过毕业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毕业设计实习报告、毕业设计作品、服务流程优化方案、营销策划方案等形式来代替毕业论文写作,更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创新的毕业设计形式改变了论文的枯燥性,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性更强,起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作用。

2.1撰写毕业设计实习报告

毕业设计实习报告是与专业紧密联系,加强校企合作,改革论文撰写途径,进行毕业设计创新的良好方式。实习报告通常是学生根据实习岗位及工作内容,结合实践过程中的实习心得体会进行写作。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学生的抄袭,与实习酒店结合紧密,更符合就业导向和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的原则。

2.2设计毕业作品

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需要,为更好检验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毕业设计可以进行作品设计,例如进行酒店主题宴会设计。主题宴会设计一般由主题宴会花台设计和菜单设计两部分构成,两个部分都必须全部完成。主题可从商务宴、寿宴、婚宴、等任选其一。首先宴会设计要利用实习酒店自身优势,凝练主题,同时要注意分析目标顾客,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顾客需求,深受顾客欢迎的主题宴会产品,主题宴会设计要融入现代服务理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好花台、餐具、桌椅等,要求所有设备设施要与主题一致,注意整体的协调性。菜单也是宴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菜品名称要体现宴会主题,要注意菜品的营养均衡,菜肴的品种搭配,结构合理。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也可分组完成体现工作的协作性,要求学生形成文字说明材料并利用PPT进行宴会设计的总体展示。

2.3撰写服务流程优化方案

学生结合实习酒店自身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酒店服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优化服务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服务流程优化方案应以宾客为导向,体现整体服务的思路,例如有的酒店在客房服务流程的设计中,专业化分工过细,造成客房业务被分割成很多部分,由几个部门分别运作,人为地破坏了对客服务的连贯性,造成了部门间工作效率低,完成一件工作常常要经过许多部门协调配合,否则就不能正常完成,客房的工作人员多是招聘一些中年妇女,这些员工流失率较高,员工培训与管理的难度很大。学生针对酒店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写出服务流程优化方案,对客房部的一些部门进行整合,提高员工待遇,组织机构扁平化运作等等,这些服务服务流程优化的措施对加强酒店管理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4撰写营销策划方案

酒店营销策划方案是酒店在市场销售和服务之前,为使销售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各种销售促进活动的整体性策划。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分析营销策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制定系统的营销计划及实施方案,及时评估营销效果,帮助酒店规避风险、获取更大的效益。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制定圣诞节营销策划方案,确定营销策划主题,明确市场定位、制定产品价格、选择营销渠道、设计促销方式等,帮助酒店增加客源,提高经济效益。

3毕业设计创新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3.1选题要结合工作酒店实际及岗位需要

不论采用哪种毕业设计形式,题目的选取一定都要结合实习酒店的工作情况,结合自己的岗位去写,有些题目可以和酒店经营管理人员结合共同拟定,这样更加具有针对性,毕业设计内容可以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3.2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考核

在毕业设计考核方面,应该改革传统评价方式,由实习酒店兼职教师和论文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考核,并分别按照一定比例加权平均得出最后的总评成绩。这种评价方式能将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实习任务、岗位工作内容等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实习单位酒店兼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酒店兼职教师对学生实习酒店情况非常了解,他们可以结合实际对学生毕业设计给出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

3.3毕业设计答辩环节不可避免

兼职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临床见习;融合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需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要求、职业岗位能力需要,促进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双主体”办学,并使本专业学生能尽快通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1】,我校自2016年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出版了配合学生临床见习的配套校本教材《医学检验综合实验》。本教材至今已使用三个学年,在编写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修订本教材,并将双主体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材充分地融合,进一步加强教师团队合作,更好地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学检验综合实验》教材的编写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实行早期接触工作岗位的“双主体”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见习实训效果【2】,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专职教师与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兼职教师共同合作出版高职高专特色实验校本教材《医学检验综合实验》。本教材按照教材编写规范、检验科常见操作和临床见习的具体要求确定了编写章节,在内容编排上考虑教学和学生学习规律,加深学生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行业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医学检验技术的岗位适应能力,适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专科层次的“双主体”办学的学生学习需要。本书包括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输血检验和血液学检验六大部分,主要内容涉及到临床检验科和输血科常用的一些规范性操作技术,作为教师实践教学的参考和学生临床见习的参照,作为实践教材的有力补充。

二、《医学检验综合实验》教材的使用情况

自2016年9月至今,已有三届学生使用本实验教材。在使用本实验教材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普遍反映在进入相应的科室见习之前预习本教材,可以大概了解各科室主要有哪些实验操作,可以上网搜索相应的视频进行观看预习。在见习之中,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及时学习本教材,并就其中的问题与带教老师进行零距离沟通,把重点难点弄清楚,可以解惑。某一科室见习结束之后复习本实验教材,对所见习内容进行整理,并书写电子版的心得体会,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但是,仍有少部分学生在见习中很少使用本教材,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三、如何将见习与《医学检验综合实验》教材充分地融合

因时间有限,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不足,如文字性的内容太多,图片较少,没有配套的电子版供学生参考,远远落后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导致本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内容上比较死板教条,只是把常见的操作技术的原理、具体步骤等罗列出来,没有相应的临床案例分析、报告单供同学们讨论思考,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将每一科室见习中涉及的常见问题、注意事项等展示出来,不能引起学生在见习中的高度重视,如生物安全意识、质量控制意识;在双师的团队建设中,专兼教师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交流地不够充分,不能有效地提高大家的团队意识。如何将“双主体”办学中的见习与教材充分地融合,让学生在见习时真正地喜欢使用本教材,需要使用本教材,让老师在指导学生见习时严格按照标本操作规程操作,并与学生共同思考临床案例,这将是今后修订的重点。本教学团队今后要加强专兼结合的合作意识,将对学生临床见习的实践操作内容进行充分调研,将重点实验项目以模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并紧扣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和真题,常见操作附上相应的临床案例,电子版的实验教材附上相应的彩图或小视频,在实践教学中充分使用本教材,让临床见习与教材充分地融合,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临床思维意识,更好地促进“双主体”办学。总之,《医学检验综合实验》教材的编写要精心策划、精心编写。对所选择的实验内容进行系统地优化组合,具有代表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特色性。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实用、简明、条理清晰、突出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便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指导实验操作。要从培养具有临床思维能力的目标出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注重基础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3】,突出临床案例的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1]覃隶莲,戚林.开发校本教材《抗微生物药与细菌耐药性》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09):128-130.

[2]吴珍珍,李帆,李小月,王万俊,夏天.《医学检验综合实验》教材在“双主体”办学中的开发与探索*[J].科技展望,2017,27(22):349.

兼职心得体会范文6

早在2000年底,文化部、团中央等十家单位正式启动了“网络文明工程”,号召“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络”,致力于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有活力、无污染的网络环境。面对当下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我们应坚持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为引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高校校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前瞻性,是“网络文明工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它纳入到高校教育事业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去,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外界氛围。首先,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教育工作者应不断认清形势,创新观念,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网络的虚拟应和校园的现实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准绳,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学校除了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活动等,还可以结合一些社会热点,发帖倡议结成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网络联盟,共同抵制不良言论,倡导健康文明的绿色网络氛围。

二、以构建绿色校园网络体系为支撑,健全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机制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必须有一套科学完备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中,纳入到构建和谐校园的总体战略布局中去,专门负责的部门制定出具体的建设方案和办法,以学校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定期召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制订计划、交流心得、畅谈做法。要有专题的教育网站、论坛、活动渠道、意见反馈平台等,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另外,校园网络文化管理也要明确网络的引导、规范、监督和奖惩等职能。部分高校统筹规划欠缺,归属不明,权责不清,后续保障力度不够。在组织管理上,应加紧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加强各个程序之间的控制,加大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加深各个板块之间的互通;在团队管理上,要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科结构互补、学历层次相当、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网络技术资源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管理团队;在信息的防范和监管上,应大力推广网络用户的实名制登记和备案,及时建立起学校网络的绿色城墙,对网络安全进行防护,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

三、以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平台,打造高校网络文化的工作队伍

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好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是高校网络文化向科学化、正规化管理的重要保障,也是向纵深化、高品质发展的必要配备,更是建设和培育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目前,网络建设工作人员的现状是“三多三少”,从事政治理论研究多,从事实践工作少;普通教师多,领导干部少;兼职辅导员多,专职教师少。从事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者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断创新。首先,统一管理思想。高校网络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必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共同重视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辅导员更要重视网络文化在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其次,改变管理方式。观念思想的改变必然带来工作方式上的变化。网络的功能不应仅仅限于网上评教、信息反馈等简单应用,更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阵地。以往是班干通知到人、集中会议学习、撰写心得体会等,现在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发现,积极关注,有效引导,把不良势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以落实校园网络安全稳定为标杆,强化网络文化建设的问责机制

十八大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治病需除根,堵漏先控源。一要形成严格的成效考核机制。要严格衡量其是否真正纳入校园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是否列入各级学院系科的议事日程,是否切实加强组织引导。具体工作方面,要考核具体落实措施,投入的精力、财力、物力,开展的网络文化宣传活动以及各个学院、各个高校的遇险率,等等。成效突出予以褒奖,工作不力责其改正,促使各级、各部门把网络文化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非抓不可、不抓不行、抓比抓好的硬任务。二要形成严密的德教评价机制。把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摆在大学教育的重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目标评价上,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比重,网络德育科研在教学科研中的比重,网络设施在教学硬件方面投入的比重。在过程评价上,看网络文化建设是否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载体是否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在结果评价上,看学校学院网络安全稳定方面的成效,教师职业道德的履行情况,学生的违法违纪情况,走上社会的道德跟踪状况,促使学校切实担负起网络教化的主渠道职能。三要形成严明的责任履行机制。网络的道德失范归咎于社会的责任,学校也应该为此埋单,对此负责。高校网络工作者要带头严格约束自己,恪守道德,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全身心地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家长也应文明使用网络,当好学生的“第一教师”,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五、以弘扬校园主流文化思想为阵地,开展网络文化建设的第二课堂

首先,第二课堂应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对学生正确引导。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不断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网络文化建设的第二课堂应与第一课堂并重。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虚拟空间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学生工作的融合,使之形成合力,把在第一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尤其要发挥党团教育的作用,党建带团建,积极开展各种团日活动。如“党旗下的承诺”、“以勤奋学习为荣报告会”等主题党团活动;在每年新生见面会、老生送别会等集体活动中要明确主题,强调主流。在政治敏感问题上,抓住教育时机,借助网络倡议书、网络征文、网络DV、青年志愿者服务网上接力、品牌特色网站等平台,因势利导,让学生们能更多的了解国情、党情,认识到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六、总结

兼职心得体会范文7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团队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艺术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一门重要学科。为了促进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我国教育部先后颁布实行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意识课程指导方案》等条例,加快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进程,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在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取得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基本上都设置了相关课程,但是得到的重视程度却比较低,甚至没有配备专业的老师,存在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情况。另外,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落后,只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的环节,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上课的目的主要是凑学分或者是单纯地觉得好玩,很难达到艺术教育原本的教学效果。

二、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以一个悠久的国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从古代中国到现在经济、综合国力等方面都很强大的现代化的中国,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的国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社会礼仪、节日、风俗等方面,与艺术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国国务院于2005年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这样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述、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普遍热衷于追求快节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少,如果任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无法体会到优秀非物质文化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保护与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之魂在世界上长盛不衰。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引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还能发挥艺术的熏陶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应当实现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让文化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艺术教育的效果。

(一)树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理念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比较强,主要引用的是一些正统的文化和艺术,忽视了对本土非物质文化的引用,还没有正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程体系中,因而造成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脱节现象。高校公共艺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逐渐养成“文化自觉”的思想,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出现代价值,不断丰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实现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二)构建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

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劳动人民生活与劳动的积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针对性,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提炼,挖掘其中的艺术内容和教育价值,并融入到高效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继续发扬光大。高效公共艺术教育要实现与民间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等的融合,不断拓展其题材和内容,吸引更多学生的眼球。

(三)建设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队伍

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他们大都毕业于正规的艺术院校,正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他们掌握了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较少,很难实现文化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针对这样一种情况,高校要加强对艺术教师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鼓励他们深入研究与文化遗产有关的课题,不断提升教学素养和能力,为艺术教育效果的提高打下基础。

(四)实现课堂教学与参观实践的结合

非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其艺术载体展现出来,如果单纯依靠老师的讲解或者是欣赏图片、观看影响的形式,则不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走出课堂的限制,让学生近距离与文化艺术进行交流,在辅助以必要的讲解,把遗产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艺术思想传达给学生,教会学生一些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新颖的看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于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融合的实际教学中总结出如下一些经验。

1.将公共艺术教育当作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平台,并将其纳入专业课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个教学平台必须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知道,知识应该更新换代,并不等于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遭到抛弃,与之相反,对其传承与发扬理念应当贯穿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始终。

2.在教学中抓住校内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践基地作为教学的基础元素,积极践行设计实践、采风实践以及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并且带率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这样可以将民间工艺美术在校内外得到广泛传承和发扬。

3.使用多媒体以及校内刊物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交流和专业教学的平台,配合与公共艺术教育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窗口和栏目,征集理论上有创新学术上价值的观点和论文,以便辅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设计的教学效果,达到设计的教学目的。

4.老师可以利用假期或周末,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者拜访一些民间艺人,让学生记下心得体会,鼓励学生发掘更多的本地文化遗产。

四、结语

兼职心得体会范文8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课程为了锻炼学生的营销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营销职业素养、提高营销综合应用能力需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途径,构建符合市场需要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结合教学项目,实行课业实践

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从“应试型”向“应用型”转变。在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中,不仅要包含必要的营销知识点,还根据营销职业教育需要设计相应的能力点,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下,为每一个教学项目安排相应的课业实践任务。实践课业训练是营销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的“桥梁”,实现从“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根本转移。[2]教师讲授实践训练的要求,讲解课业操作的方法,学生带着“任务”及“问题”积极听取教师作有关课业所需的理论、方法、程序、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学生在对课业的完成过程中势必要走出书本、深入到现实的市场环境中,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营销实践中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课业有助于学生形成查阅资料、自主获取知识的习惯,培养其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意识,同时提高其营销方案的写作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校园销售实践,展现职业技能

学校搭建“校内商品展销”平台,鼓励学生在全真环境中学生进行“真枪实弹”的经营、体验销售过程。要求学生按照自愿的原则形成营销团队(以6人为宜),在校园市场上进行摆摊设点、陌生拜访推销。每个独立的营销团队应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团队名称、宣传口号。营销团队各自分析市场机会,制定校园销售计划,寻找货源、进行产品宣传及销售,策划各种新奇可行的促销活动方案。营销团队在销售实战中探索如何协调采购、营销、财务等各个环节,同时真实体会市场的残酷与盈利的艰辛。销售活动结束后各营销团队撰写校园销售实践报告,每位学生形成校园销售心得体会,促使他们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失败中寻找差距。通过校园销售的实践训练,学生能增强工作责任、团队协作等职业意识,同时使其营销技能、沟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力等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发展,进而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校外参观实践,贴近营销工作

校外实践教学是学生体验营销工作、深化营销知识、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的课堂可延伸深入到市场,学生进入实际的营销现场亲历体验,在动态中将营销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经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课程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市场营销校外实践,近几年曾组织学生前往江阴奥丽雅鞋业有限公司、江阴市传澄制袜有限公司、江阴大统华、江阴农工商超市、江阴国际购物中心等企业、商场、超市参观学习。校外参观的实践方式有助于学生领悟企业文化、感性了解企业真实的营销环节的运作过程。以此实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贴近营销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营销工作的能力。

(四)校外专家指导,接触市场前沿

为进一步优化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质量、开拓学生视野,可聘请客座教授和兼职导师参与专业实践教学。[4]聘请营销界知名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讲授当前营销活动中的热点问题;吸引和鼓励来自行业和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营销工作者来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指导,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可邀请富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与学生交流对话,进行生动的实际营销经验分享和直观的企业的实际营销工作讲解;此外还可将营销业绩突出、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请回来向在校营销学生讲授他们在社会上的营销、创业经历切身体会,对学生进行营销技能、创业精神、品格等方面的教育。这些校外专家指导的实践教学措施,能使学生们能接触到市场前沿,产生震动和激励,感受到营销的职业氛围,激发内在潜质。

(五)参加营销大赛,锻炼专业技能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市级、省级乃至全国性的各类营销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层层选拔、组成团队、集中指导和培训。通过激烈的竞赛检测学生理论功底,锻炼学生营销实战能力。如江阴职业学院市场营销学生参与了江阴团市委及传澄袜业举办的营销创业策划比赛并进行新产品的市场推广。这种以赛代练的实践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将所学营销知识融入实践中,培养其实际市场开发能力,锤炼其吃苦耐劳的毅力、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生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得以展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高职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已成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保障措施是否到位决定着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能否顺利实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

学校应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政策、资金或经营条件的支持,确保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学校应支持课程组进行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必要的营销实训室,通过各种模拟软件或设置的模拟情景锻炼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此外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如学校内一般都有一些超市,将其建设成为市场营销课程的实践基地,便于市场营销课程现场教学和学生进行营销实践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体会并应用市场营销课程所学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产品知识、渠道知识、定价方法、促销等知识等。市场营销课程的实践教学费时费力,学校需在各方面加以支持,这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

(二)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在实践基地

建设与遴选中需结合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特点,选择确定经济效益佳、内部管理严谨规范、具有市场营销示范作用的企业作为教学实践基地。课程组必须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建立并维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学生放到营销第一线中去,熟悉营销岗位的工作流程,了解市场需求状况及客户的特点,掌握有关商品知识、服务技巧和营销岗位操作技能。学生在实训基地实践需要实训基地的人员传、帮、带,进行指导,这必将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5]这需要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和资源共享,课程组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和咨询等专业服务,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力度,为企业排忧解难,创造效益,实现校企双赢,形成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p#分页标题#e#

(三)创新实践考核,实行多元评估公

正公平的实践考核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市场营销课程的考核方式与内容应以学生营销应用能力为主,构建一整套以能力评价为目标、以实践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把考核、评价过程嵌入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之中,实施全过程评价。对学生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通用能力进行全面考评。采用学生自评、团队考评、任课教师考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督促学生自觉、主动、认真地完成实践教学活动。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