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节的古诗范例6篇

关于劳动节的古诗

关于劳动节的古诗范文1

一、春夏秋冬均可别,春花秋月别韵长

从大的季节来讲,一年四时都可以别离,无论是和煦花开的春、炎热烦闷的夏,还是草木枯黄的秋、冰冷凄寒的冬,人们总会离别。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夏日的美景中洋溢着惜别浓情,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冬日的酷寒中气势磅礴激昂慷慨而又充满着离愁和乡思。可是,古代诗歌中离别的季节更多在春秋。诗人们往往借助春的盎然、秋的凄凉或烘托或渲染传达离别的情意。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杂花生树,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离别,让人倍感怅惘。“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豪迈奔放的诗仙无限惆怅;“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淡泊洒脱的“诗佛”也感慨万千。当然,离别诗的征候最好最多在秋季,金桂飘香,秋风萧瑟,秋雨绵绵。“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秋的冷落寂寥让柳三变潸然落泪;“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送魏二》),橘柚飘香的秋季的风雨使七绝圣手内心凄婉悲凉。

当然,与季节有关特别是与春秋有关的自然意象也是常常出现在离别的诗词里面,“春草”“春水”“东风”“西风”“霜风”“秋雨”“秋霜”,季节的生机盎然与冷落清凉渲染出离别的无奈与依依不舍的真情。

二、十二时辰均可别,暮色苍茫愁思长

从小的时间范围来讲,许许多多的诗人往往把离别与傍晚、月夜等联系起来,悲凉的环境有助于突出传达离别的伤感孤独。常见的这一类的意象有:“日暮”(黄昏)、“斜阳”“夕阳”“落日”“残照”“晚风”“暮雪”“暮钟”“新月”“弯月”“明月”“残月”等。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孟山人的旅途的忧愁苦痛可见一斑;“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送别友人时内心沉重感伤。“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刘长卿描写友人所去之地的自然环境,以表崇敬留恋的心情。“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丹阳送韦参军》)严维诠释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种真挚感情。

三、亭陵道楼作意象,难分难舍真情永

离别地点的安排,古人也很讲究。古代的离别诗,常常出现这样的处所――“离亭”“长亭”“劳劳亭”“谢亭”“北梁”“灞桥”“霸陵”“灞陵亭”“古道”“歧路”“渡头”“阳关”“西楼”(高楼、小楼、危楼)等。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I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的句子。

在中国古代诗词里,“灞桥”是最富有离情气息的经典意象。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送别习俗。其后经过历代墨客骚人妙笔的润饰,日久天长,灞桥竟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全唐诗》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灞水、灞陵)的诗篇就超过110首。李白叹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忆秦娥》),岑参写道“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刘禹锡唱道“征徒出灞澹回首伤如何”(《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不一而足。

四、离别水路作意象,江水滔滔别意涨

南方的交通以水路为主,平原广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所以在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相对颇多。“南浦”是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用“南浦”来表达离愁别绪情怀的离别诗作,屡见不鲜。

关于劳动节的古诗范文2

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是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国家,除斯拉夫人外,还有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少数民族。在塞尔维亚的音乐文化中也有不少亚洲音乐的因素。

塞尔维亚的传统音乐以民歌为主,大致可分为劳动歌、节令歌、人生礼仪歌、史诗歌四类。劳动歌是伴随劳动演唱的歌曲,有春天唱的犁地歌、夏天唱的放牧歌、秋天唱的收获歌和冬天妇女们在室内一起干活时唱的劳作歌等。塞尔维亚的劳动歌和中国的劳动号子不同,它们并不配合劳动的动作和节奏,只是吐露劳动时的心境,有时也开个玩笑,以调节劳动的情绪。节令歌都和东正教的信仰以及古斯拉夫人的习惯有关,一年有许多节日,从圣诞节到夏至这段时间,更是一个节连着另一个节,每个节日都有与之相联系的民歌和舞蹈。新年期间,男人们戴着面具,在唢呐和大鼓的伴奏下,跳着“克落达”舞,唱着歌,挨家挨户的拜年。在5月6日的圣乔治节,人们要跳一种称为“琉宴节”的摇摆舞,据说这样可使大家身体健康并保证丰收。在棕榈节里,12到16岁的姑娘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到各家各户去唱歌、跳舞,据说可以免灾。有的地方为了保证家畜和家禽的平安,在这一天还要给鸡、鸭、牛、羊唱歌。人生礼仪歌包括诞生歌、婚礼歌和葬礼歌等,塞尔维亚人有为男孩剃头的习惯,剃头歌也是人生礼仪歌中的一种。这些礼仪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配合礼仪,有不同的歌曲。如在婚礼中新娘和新郎入洞房时,大家要唱歌祝福他们早生贵子并永远不受邪魔的侵扰。孩子出生后,邻居家的妇女都要前来表示祝贺,并唱诞生歌。过去人们相信这种歌具有魔力,能保护孩童免于超自然力的侵害。史诗歌有很长的历史,最早的史诗歌见于1415年的记载。史诗歌多用一种独弦的拉弦乐器古斯拉琴伴奏,自拉自唱,所以唱史诗歌的歌手被称为“古斯拉其”,这是一个土耳其语的单词,意为演奏古斯拉琴的人。史诗歌的内容多为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英雄故事。

塞尔维亚的民族乐器有吹管乐器竖笛、唢呐、风笛,弹拨乐器弹拨尔,打击乐器铃鼓、大军鼓以及伴奏史诗用的拉弦乐器古斯拉琴等。风笛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中称为“盖得”(gajde),是古哥特语“gait”(山羊)的音转,到现在塞尔维亚的风笛还是用山羊皮做风箱,保持了古代的传统。弹拨尔是从中亚传去的乐器,和我国维吾尔族乐器弹拨尔形制近似,但琴杆没有维吾尔族的弹拨尔那样长。塞尔维亚的民间器乐曲很多源自民歌,大半是在民歌曲调的基础上,采用变奏等手法改编而成的。

塞尔维亚包括多瑙河以北的伏依伏丁那、南部的科索沃和东部、西部四个不同的地区,这四个地区的民歌和其他民间音乐作品风格也不同。但从总的方面来看,塞尔维亚的民歌都采用七声音阶,也包括一些含有增二度音程的七声音阶,显然是受到土耳其音乐的影响。民歌经常采用混合节拍,还有用散板的。这种节拍形式在欧洲民族中并不多见,也是受到亚洲音乐影响的结果。塞尔维亚民歌多为独唱和齐唱,但在一些地区也流行两个声部的合唱,在合唱中,大二度被认为是协和音程,经常出现大二度音程的平行进行,有不少歌曲还终止在大二度音程上。

二战以后,塞尔维亚经历了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程,民间音乐也有了许多变化,如许多民间艺人不再自制乐器,而采用乐器厂生产的乐器,风笛被手风琴所代替,古斯拉琴被小提琴所代替。许多民歌经过改编,失去了原有的风味。如在被改编的民歌中,传统的平行二度被平行三度所代替,一些经过改编的新曲调,代替了古老的曲调受到青年人的欢迎。如何在保存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又使民间音乐有所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是塞尔维亚音乐界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关于劳动节的古诗范文3

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三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关于劳动节的古诗范文4

关键词:趣味教学;古典诗文;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82-02

诗到底是什么呢?马一浮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中国是诗的国度,老祖宗留给我们很多诗歌,诗歌在古代就具有“教师”的资格和职责,它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提高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所以它是美的东西,更是经典的,将被无限传承。

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在学习古诗前,大多学生都已会背诵。在学习中,学生们也能够通过查字典,凭借课文的有关注释大致理解诗的意思。但都是囫囵吞枣式的,对古诗的理解生搬硬套。对诗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缺乏真切的感受,无法产生“赏心悦目”的情意体验效应。而传统的古诗教学,受应试指挥棒的左右,教师不敢偏纲离本,跨越雷池,导致教学模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在古诗课堂教学上,老师详详细细地讲,不厌其烦地灌,学生原封不动地记,老老实实地背,缺乏生气。久而久之,学生也丧失了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习、吟诵优秀诗歌,让学生继承中华文化之遗产,丰富语言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文化底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让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在接触学生时,最关键的工作就是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业基础,还必须召开家长座谈会,和家长共同探讨、交流如何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气氛,从而激发起全社会都来学习古诗、诵读古诗,同时给每位家长写一封信,提倡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

那么,如何来实施这些措施呢?

一、强调诵读积累,营造学习氛围

儿童“古诗文经典诵读”是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我们学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采取“不求甚解”与“丰富积累”的方式,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1.形成古诗词学习的校园环境。在校园墙壁醒目位置和教室内贴挂古诗文名言警句,使师生一入校园、一进教室一抬头即可见到古诗名句,受到良好的熏陶感染;坚持课前2分钟吟诵诗词,让古诗词的吟诵充满校园,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在此基础上,利用每周班队课的时间,挑选优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领读,从而调动更多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2.老师、家长和学生齐背。我们常说“言传身教”,那么要学生背出的古诗,老师、家长要和学生一起背,不能只当倾听者。在老师、家长的示范作用下,学生的背诵时间会缩短,但背诵成效会增大。

3.多样强化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是学好古诗文最重要的一步,作为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给古诗归类;还可以把古诗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

二、美铺路,情相牵,情理交融,诗情画意

如果说世界到处都充满着美,那么文学中的古诗就是一个高度浓缩的万紫千红的美的世界,它在文学审美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在教学实践上做了认真地探索。

1.强化朗读,品味语言美。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抓住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音素,把诗韵、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体会古诗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领会其深远的意境。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2.自由想象,感受意境美。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读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加以渲染,则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以忧伤的《二泉映月》、《暮江吟》配以古筝《春江花月夜》、《江雪》配以幽怨的《二胡曲》……这将为领悟古诗意境带来很大的方便。总之,为古诗教学制作音效或配乐,一要格调一致,二要逼真,三要为主题服务,切忌喧宾夺主。

三、悟情悟理,融会贯通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哲理美……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在教学中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抒发了诗人热爱和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的,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

2.形与神。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中的哲理。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一句,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园子里美的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深刻哲理。

3.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1.运用古诗。教育学生适时适地运用古诗,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文学的熏陶。

2.古诗作业。传统的古诗作业无非是抄写、背诵古诗和译文。我决定改变古诗作业的类型,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杨宏路.唐诗三百首[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4.

[2]陈白夜.小学生古诗词古文手册[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1.

[3]裴海安・吉春亚.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4]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月刊[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吴熊和.唐宋诗词探胜[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关于劳动节的古诗范文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关于劳动节的古诗范文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l、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熏陶。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处处充满春的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

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