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毕业生总结范例6篇

电影毕业生总结

电影毕业生总结范文1

学生的特点是敏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同时思想活跃、超前。本栏目从摄影院校入手,介绍这些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以及他们的发展、成长。

1992年至1996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1996年至今,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师;

现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像摄影、数字媒体的研究与创作。

宋靖

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纪实摄影、照相技术、影视短片创作。

吴毅

2000年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系,

200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获电影学硕士学位,

现任教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研究方向:色彩学与印前印后、数字影像理论与创作、非线性编辑。

“顺潮流而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伴随着今年北京的第一场雪,北京电影学院2011年本科招生考试的报名和现场确认工作目前已全部结束,全院报名总数达19678人次。其中摄影学院包括:图片摄影方向、媒体影像制作方向共计招生40人,报名人数达到600多人。由此数据可见,该院系在全国各大院校中的“地位”。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下文中简称“摄影学院”)于1996年正式建院,其前身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图片教研室,自1957年北京电影学院建立摄影系以来,图片摄影就是其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摄影学院”也不例外。课程的开设大多是根据社会需求,注重实际操作性。为了使学生到社会上更具竞争力,在教学中强调摄影的实用性和摄影与社会的联系,着力于培养学生用摄影的方式来关注现实生活、对当代生活做出反馈和用影像完成叙述的能力。纵观当今的影像时代,摄影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传播,影像的功用也更多地被关注,这样一个教学理念的构成是“顺潮流而动”的。

除了独特的教学理念以外,“摄影学院”还有着其独有的优势,进入了“摄影学院”就等于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这个大圈子,注定了会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这从“摄影学院”优秀毕业生时尚摄影师隋晓龙的作品中就能看得出来,他不仅仅从事商业图片摄影师的工作,同时也拍纪录片,还会跟剧组拍摄剧照。无论毕业后将从事何职业,在学生时代所积累下的人脉就是最好的资源。隋晓龙在接受我们的采访中说:“在学校的时候有宽松的条件结识各个专业的同学,大家互相有个促进。”

各界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分布在各大媒体、影视机构和教学单位。大量毕业生进入电视台、报社、杂志社从事摄像师、摄影记者及图片编辑等工作;也有进入商业广告行业,从事商业摄影师、设计师工作的。从我们熟悉的人开始说起,《数码摄影》的副主编邓登登和后期编辑刘晓龙都是毕业于该院系;同时还有《数码摄影》的好朋友,《中国体育报》摄影记者魏征,《疯狂的石头》导演宁浩,《我和我的新娘》作者、观念摄影师邱震;在摄影拍卖领域取得很好成绩的宋朝等等,都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的学生。

毕业生代表

邵欣

200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从事杂志、影视、广告类拍摄;

曾合作品牌:Chanel公司、Cartlel、中国移动、李宁等;

曾合作媒体:《Top风尚》、《风尚周报》、《米娜》、 《卡娜》、《体育画报》、《外滩画报》、《名牌》、 《南都周刊》、《南都娱乐周刊》、《时尚健康》、《男 人装》等。

在校学生作品选登

宋朝

1979年10月生于山东东明;

1997年9月为山东兖矿集团矿工;

2001年10月开始从事摄影;

现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硕士研究生;

获奖:2002年10月作品《矿工》获20届全国影展铜奖;

2003年9月获第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评委特别表扬奖”;

2006年10月至今与“玛格南图片社”合作拍摄“中国煤矿”项目;

电影毕业生总结范文2

1.1 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由于高校连年扩招,本科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使得应届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每年从第七学期开始社会用人单位便开始招聘应届毕业生,各级政府也陆续开展大规模的应届毕业生双选会。对于找到工作的学生来说,用人单位三个月实习期的硬性要求,不得以提前上班,而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设计状况不太重视。对于一些致力于考研的学生,大三和大四正是他们进行毕业设计的重要时期,学生准备复习、初试和复试的过程中毕业设计成为了他们的一个包袱,导致毕业生很少有精力顾及毕业设计工作。

1.2 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当前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是辅导员,他们比较关心学生的就业和安全稳定工作,甚至有些辅导员认为毕业设计工作是教务部门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做毕业设计方面不够重视。另外一些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毕业设计业不够重视,只关心学生获得的各种资格证、平时的学习成绩及实践动手能力等,致使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毕业设计只不过是在走过场,只要顺利通过答辩即可。当前许多独立学院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理论分析和文献检索能力较差,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缺乏创新精神。再者,有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很少进行相关动手能力的练习,致使研究内容缺乏深度和创新。

1.3 教师方面因素

首先,由于近几年独立学院发展迅速,从而造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缺额严重,绝大多数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来自于母体高校,时间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教师精力上的限制,客观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其次,由于本院自由专职教师比较年轻,有的来自于母体高校的教师同时指导10名以上学生毕业设计,同时他们还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导致一些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的指导,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指导不到位,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再者,独立学院有些自有专职青年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比较空洞,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感到压力较大,还有个别退休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缓慢,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性教学能力不强,导致在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中力不从心,加上部分毕业设计选题不科学,题目陈旧、内容简单、与生产实际联系不密切,或选题目过于前沿,这样都无法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很好的培养多方面能力。

1.4 学校管理因素

毕业设计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毕业设计的选题、任务书的下达、开题、评审、答辩、成绩评定和归档等一系列程序,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需要制订如教师指导、师生定期交流、论文审阅、考核标准和评级等一系列制度规范。①尽管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毕业设计工作条例和制度,但过程管理缺乏规范性和严肃性。另外,部分独立学院面临着较大的招生和就业压力,考虑如果对学生毕业设计环节要求过严,将导致很多学生不能正常毕业,将直接影响到学院的招生工作,致使在毕业设计监督管理工作中浮于表面,纵使发现了问题, 整改效果也不明显。

2 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与实践

2.1 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先导,加强实习实训设计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多年来信电系依托电工电子实验室,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动手能力”为目标,倡导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为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就为每个专业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及时了解一下本专业的社会经济和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尤其是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发展方向,在大学三年级每位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实际情况,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下转第75页)(上接第53页)申报今后两年的科研专业导师,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研究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开展毕业设计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近3年来,我系学生国家及省市多次竞赛中获奖, 获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16项,“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大赛8项,获每年有100多所高校参加的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15项,获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华东赛区奖项12项,通过大赛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毕业设计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考写作能力。

2.2 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建立质量监控机制

毕业设计是一个时间长、环节多的复杂系统工程,前后包括选题、开题、定稿、指导教师评阅、交叉评审、答辩等六个主要环节。独立学院教学督导应联合教务部门对毕业设计进行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的检查工作,初期检查在毕业设计正式进行前开展,主要检查学生的选题、任务书、开题、题目的主要技术指标、毕业设计地点及进程安排、前人在该题目所做的工作、预期困难及解决途径,审核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及方式。中期检查在毕业设计进行到第9周左右开展,主要检查题目或指导教师的更换、毕业设计进展是否滞后、题目工作量、所做工作能否达到毕业设计要求、如期完成题目有何困难并如何解决等情况,要重点检查督促在初期被警告学生的情况,并注意发现培育毕业设计优秀题目。末期检查主要采用聘请专家督导毕业答辩的形式进行,重点查看答辩组织情况、毕业设计质量和有无学术腐败问题。

2.3 提倡毕业设计一体化管理,构建信息网络平台

传统以人工为主的毕业设计管理暴露出很多问题,很难适应高校教学信息化的要求。本科毕业设计周期长,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性较大、毕业设计存档材料多。自2009年以来,信电系积极设计了《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学生与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上的及时互动,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实现了教师和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具有信息、选题、文档上传、进度追踪、指导教师在线评阅、文档检查、师生互动交流、毕业设计抽查、成绩分析、统计报表生成、毕业设计归档保存等功能。此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我系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工作效率,使教学管理人员脱离掉大量手工统计操作的模式,将学生、教师与各级教学管理人员通过系统联系起来,推动了毕业设计的良好运转,促使毕业设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电影毕业生总结范文3

摘要:岩土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是岩土本科专业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提高这一环节的质量,本文从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毕业设计 质量

我校对毕业设计质量十分重视,但近年来出现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现象,为保证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在对有关院校毕业设计指导经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一、影响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1.就业与考研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大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还面临着找工作、考公务员、研究生复试等诸多问题。所以说学生本身主观上非常想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全部的精力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力求呈现高质量的设计成果。但现实情况迫使学生不得不压缩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

2.指导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毕业生,这部分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均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质量下降。

3.毕业设计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为设计而设计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脱离实际,通常只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设计,从而对工程条件进行不恰当的简化。这样即便学生在某一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 但设计方法单一,考虑实际问题不全面,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毕业设计成果缺乏展示平台,没有进行社会转化的机会,更产生不了行业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二、提高岩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

1.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学院作为毕业设计质量(论文)监管的二级单位,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统一管理。资环学院按照我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认真制定本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细则,将监管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主要监管的过程包括:⑴毕业设计(论文)准备工作、选题监督;⑵学生开题、实习调研落实情况检查;⑶平时学生、指导教师出勤情况检查;⑷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⑸学生进行预答辩情况检查;⑹答辩、成绩评定;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导效果总结。在建立健全了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基础上,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每个过程都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企业长期进行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在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业务实践或挂职锻炼,直接接触实际工程,边实践,边学习,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设计方法,把行业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之中,这对于那些毫无实践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来说,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所以说,对于新引进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学校应先派他们到实习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技能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3.毕业设计(论文)应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让学生参加实际题目的设计,使他们处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真实社会活动中,为其提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锻炼机会。毕业设计(论文)的设计方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毕业设计成果进行社会转化,能够产生一定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热情,从而能够主动学习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能够掌握更多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规范,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工程间的差距,提高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健全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指导教师的培养等都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今后需进一步加大重视程度,不断进行实践、总结,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更多的方法、措施。

参考文献

[1]章广成.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11(1):163-164

[2]陈鹤鸣,汝一飞.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1):107-109

[3]杨艾玲等.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J].广州化工,2011,39(18):176-178

电影毕业生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上海;高职毕业生;就业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到了一个事关我国今后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战略高度。事实上,提高就业率也已经成为突破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瓶颈的关键。目前来看,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社会经济宏观层面和学校内部微观层面。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

1.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一般而言,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总量越大,对人才培养的数量需求越多,质量要求越高,为毕业生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越多。以上海地区为例, 2005年GDP总量为9143.95亿元(人民币),人均32258元 (人民币),在全国31个省市中名列第一,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发展区遍布的各大跨国公司,独资合资企业,大中型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每年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按教育部最新的统计,截至2005年10月20日,上海市高校共有毕业生 11.7万人,其中研究生1.7万人,本科生5.4万人,专科生 4.6万人。就业人数大幅增加,总体就业率为93.0%,各学历层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研究生96.6%,本科生 93.2%,高职高专生91.4%,无论是总体就业率还是分学历层次就业率都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2.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高,劳动者整体素质越高,同时也起到了人才“蓄水池”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根据上海市教委公布的统计结果,2005年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比 2003年上升2个百分点,继续位居全国首位,到2007年,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65%左右。按照马丁·特罗高等教育阶段发展理论,上海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已经出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所特有的“过度教育”和“人才高消费”现象。

3.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布局。2005年上海市三产比例关系为0.9%:48.9%:50.2%,进入了所谓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但目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75%的比例。因此,上海市政府提出以六大产业为支柱,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以高新技术孵化新型产业的战略方针,对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极大的挑战,但同时对市场适需人才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

但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各类宏观因素具体到每一个高职院校,是不确定也是不可把握的。比如,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世界各地来沪留学生以及全国各地各级来沪就读学生呈每年递增的趋势,跨地区应届毕业生来沪就业使本地就业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因此,笔者试图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从2003年到2005年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为背景,以调研和统计数据为分析依据(以下数据摘引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分年度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从学校微观层面上探讨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因素,可能对高职院校参考制定与调整自身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针更具现实意义。

二、学校内部因素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

1.专业性质。专业性质的不同对就业率产生显著的影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及工艺、机床控制技术、工业自动化、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与保险等专业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而计算机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就业率明显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两类专业同质化和市场需求饱和化的趋势。

2.企业性质。企业性质的不同,对毕业生就业产生明显不同的向心趋势。其中独资合资以及大中型国企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目标。问卷调查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动机与该类企业提供较高的薪酬和较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毕业生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而选择中外合资企业的毕业生明显减少。说明在工作薪酬与岗位稳定之间,当前毕业生职业选择的价值观更趋理性与务实。

3.工作薪酬。从2003年—2005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毕业生总体情况来看,就业薪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与上海市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收入逐年提高的总趋势是吻合的。2005年我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平均工资为1686元,低于2005年上海全市的职工月平均工资2235元,这一结果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从专业性质差异来看,机电类专业薪酬最高,经管类、计算机类、人文艺术类专业偏低,但相差不是很大,说明工作薪酬与专业性质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从历年对新生填报专业志愿的问卷调查统计来看,学生选择专业时对该专业今后预期的工作薪酬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4.性别差异。这里笔者仅仅选取2002和2003年数据为例。2002年,女生(481人)就业率96.7%,略高于男生(409人) 93.4%的就业率;2003年,女生(1086人)就业率95.1%,略高于男生(839人)93.7%的就业率。这一结果与我们预期的假设相左,说明在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纯粹的体力型劳动在技术密集型企业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因此男女性别在生理构造上的体能差异并不影响企业对人才的录用,或者说没有出现通常意义上的“性别歧视”,即就业率与男女性别差异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2002年,男生中报到就业比例最高,占50.1%,其次是隐性就业,占37.9%,升学和出国分别占3.6%和2.0%;而女生报到就业比例为48.0%,隐性就业为42.2%,升学和出国比例分别为5.6%和0.8甲o。2003年男生中隐性就业比例最高,占44.6%,其次是报到就业,占39.5%,定向委培,升学和出国分别占3.6%,3.5%和2.5%,另有1人自主创业。女生中隐性就业55.9%,报到就业33.6%,升学和出国分别为4.1%和 1.0%,2人自主创业。据调查,隐性就业以非本地生源为主,主要是因为户口问题。还有部分学生因合同时间过长不愿意签订,其中以女生居多,说明女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有更多的变动预期。但男女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都明显偏低。

2002年,男生平均就业薪酬为1349元,女生为1361元,女生工作薪酬略高于男生。2003年,男生平均就业薪酬为 1430元,女生为1315元,男生略高于女生。说明工作薪酬与男女性别差异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5.学生素质。为了解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2005年我校组织了对本市137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其中国有企业43家,占31.39%;中外合资企业31家,占22.63%;独资企业51家,占37.22%;事业单位3家,占2.19%;集体企业4家,占2.29%;民营企业5家,占3.65%。转贴于

(1)素质权重。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最看重的三项素质依次是:综合能力,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选择的比例分别为 20.47%,19.29%和15.53%,随后才是专业技术和外语水平,分别是13.18%和11.06%。显然,由于现在大部分毕业生在技能证书、外语水平和专业技术方面的水平已相当接近,这些以往就业中的决定性因素已经沦为相对次要的考评因素。企业现在更看重的是一些作为常规教学盲点同时较难量化考核的非智力因素,比如综合能力就包括了职业发展能力、瞬间判断能力、任务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而团队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看似基本,但往往也是当今青年人的弱项。

(2)适合岗位。有42.11%的受访企业表示在技术性岗位上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行政和一线基层职位上有需求的企业为15.79%,另有13.16%和10.52%的企业需要毕业生从事管理和研发职位。说明企业更看好毕业生从事技术性职位,这一认知与培养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吻合的,也说明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当然,兼备技术和行政管理能力的毕业生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3)专业需求。调研结果表明,机电类人才的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物流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的人才需求相对也比较大。

三、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建议策略

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根基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努力培养社会和市场适需的专门人才,做到“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而这决非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学校必须同时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采取必要和有效的措施。

1.专业设置。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合理调整与设置一些社会急需的,与产业结构调整匹配的,具有一定高新技术含量的长短线专业。

2.培养计划。充分重视企业对学生非智力素养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扎实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工程师和工艺师为主的岗位目标,制定特色鲜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

3.就业指导。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分析当下的宏观就业形势,介绍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与要求,面试技巧与注意事项,择业的要素和优先次序等等。

4.专题报告。邀请企业人事干部、中介机构经理、优秀毕业生进行专题讲座,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介绍就业、从业、创业的艰苦经历和成功经验等。

5.中介机构。学校就业办公室、学院就业工作小组、社会中介机构三管齐下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丰富信息和灵活机制。

6.媒体推荐。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和成功经验、毕业生的特点特长等为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7.现场招聘。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型现场招聘会,或自己组织由各类企业参加的校园招聘会,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当场签定劳动协议或试工协议。

8.实习就业。根据与企业达成的协议,部分优秀毕业生在实习实训时,实际上已经实现了预就业,学生拿到文凭就可以与企业签定合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就业。

9.定单培养。学校与有意向性的大型企业签定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学习期满,达到毕业标准,到原定企业参加工作。

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客观因素很多,提高就业率更是一个涉及招生、教学、管理以及就业全过程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仅初步探讨分析了这个问题,真诚地期待高职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提出意见,共享彼此的智识。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石良平.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预示着什么[N].人民日报, 2005—07—15.

电影毕业生总结范文5

关键词:能源贫困;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农村能源;毕节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029-03

一、能源贫困及对贫困人口的影响机制

1.能源贫困的内涵。能源贫困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标志之一。从2002年开始,国际能源署在其编著的《世界能源展望》就专门开辟一章介绍“能源贫困”。在《世界能源展望》2004年版中,国际能源署特别强调“缓解能源贫困迫在眉睫”。能源贫困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由于缺乏电力和高度依赖传统生物质燃料(biomassfuels,比如农产品、农业废料、木材及木材废料、动物废料、水生植物等),从而导致大多数工业活动无法开展,就业机会数量创造和增加有限,贫困局面长久难以改变的情形。

2.能源贫困对贫困人口的影响机制。能源贫困不仅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改善,而且在资源分配、人口健康、环境等方面,也会产生诸多负面作用。以传统和低效方式广泛使用生物质燃料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表现在:第一,收集燃料耗费人们大量时间,尤其是妇女的时间,这使人们从事其他生产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第二,用生物质作燃料,造成了供应短缺和生态破坏;第三,影响妇女和儿童身体健康。生物质焚烧产生大量有害气体,而体质较弱的妇女和儿童最容易受到影响。据WHO(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发展中国家每年因呼吸室内生物质燃料炉灶烟气的妇女和儿童多达250万;第四,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用秸秆的烹饪热效率要比使用煤、油和液化石油气低3/4,造成能源浪费;第五,使用生物质能减少了农业生产所需的肥料,影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如秸秆焚烧不仅造成了大气污染,还影响了生物质肥料的还田,造成化学元素生态地球循环的破坏。在中国,多年前丁士军、陈传波以小竹村、碓窝台村、后三溪村三个村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能源贫困使妇女的大部分时间被户内家务劳动所占据,从而直接减少了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影响了有利于脱贫致富的物质资本的创造,并给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二、当前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能源贫困问题的特殊性

1.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界定。欠发达资源富集区(Underdeveloped Resource-Rich Region,简称URRR)是指与可比区域比较时,资源丰度显著较高但经济发展又相对比较落后的一类区域。这里把全国地级市中区域综合发展指数(RegionalDevelopment Index,RDI)排名在200位之后并且采掘业区位商LQ大于1的区域划为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按照这个标准,贵州毕节地区就是一个欠发达资源富集区。

2.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能源一生态―贫困的三者关系。这些欠发达资源富集区中有不少是欠发达矿产能源富集区,例如,贵州毕节地区、云南曲靖市、陕西榆林市就属于此类。与一般欠发达地区的能源贫困问题不同,这些地区的能源贫困不仅是由于缺电造成,而且是由于缺煤造成――煤炭资源供应的突然中断。在中国的资源管理体制中,长期实行资源无价、资源低价政策,因此,以往这些欠发达矿产能源富集区的农村居民可以以相当低廉的价格甚至是免费获得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煤炭能源。随着当地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一批耗煤产业(如火力发电产业)的建立,煤炭需求量急剧增加,煤价也节节攀升,而由于资源产权等因素,中国的矿产能源开发创造的巨大收益很少能惠及广大贫困农民,并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煤炭资源开采的生态破坏负外部性,这使收入增长缓慢的农村居民无力购买必需的煤炭资源。

生态与贫困存在较大关联性,这已被许多研究文献所证实。如据李周对生态敏感与经济贫困的相关性研究,在划人生态敏感地带的县份中,约有76%的县是贫困县。众所周知,中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西部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295.54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3.1%,占西部国土面积的439%,而中国的欠发达资源富集区主要分布这些地区,其中,中部六省14个,占20%;西部地区52个,占74.3%。同时,这些地区由于受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薪柴等传统农村生物质能源大大减少,因此,解决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农村的能源贫困显得尤为迫切。

三、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能源贫困的实证研究――以毕节地区为例

1.毕节地区概况。贵州毕节地区,也称为毕节开发扶贫生产建设试验区,是一个典型的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该区位于贵州西北部,辖l市7县(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赫章市、大方县、纳雍县、织金县、黔西县)。全区国土面积2.68 x 104km2,具有丰富的地下、地表资源,仅煤炭保有储量就达250×108t,硫铁矿储量2.99×108t,磷矿保有储量15×108t,是贵州三大磷矿集中区之一,且品位较好。但经济发展落后,到2008年,其人均生产总值5761元,只相当于同期贵州全省平均水平的65.3%,全国的25.4%;农民人均纯收入2756元,相当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57.9%;全区还有16.98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56%。生态脆弱敏感,该区处于喀斯特岩溶地带,是中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1986年以来水土流失面积2316.7k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7.84%,年流失土壤1 489.48×104t,存在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风险。

2.毕节地区近年来的农村能源变化。在西部大开发以前,毕节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如1996年,毕节地区农民人均纯收人才632元,只相当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32,8%,许多地方路、电不通,农村能源结构也非常单一,主要有薪柴秸杆等生物质能源和煤炭。由于当地煤炭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且埋藏很浅,加上当时煤炭资源的开发管理保护体制不完善,当地农民可以以非常低廉的价格甚至免费获得他们生产生活所需的煤炭资源,因此,电能、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等现代能源极少被推广和使用。

西部大开发以后,煤炭资源产权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当地发展了许多火电站,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大增,煤炭价格也一路攀升,2003年当地块煤才120元~130元/t,而到2005年就涨到350元~380元/t,2007年甚至达到510元/t,由于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长较为缓慢,许多农民无力购

买他们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煤炭能源。与此同时,受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进山砍柴活动被禁止,这无疑使贫困农户的家庭能源供应更加紧张。但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煤炭和薪柴供应的短缺促使政府和广大农户加快其他能源的建设,如电、沼气和秸秆气化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如截至2007年10月底,毕节全区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2001--2007年,全区就共完成11,5万口沼气池的建设任务。秸秆气化由于需要一定的投资,目前还没有被广泛推广和使用。

3.能源供应变化对广大农民的影响。(1)煤炭价格上涨的影响。第一,煤炭价格上涨直接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毕节地区农民户均生活用煤每年需要2~3吨,那么按此计算,2005年与2003年比,每户农民就必须多增加支出550元一690元,如果再加上运输费用,累计多支出600元~700多元;而2007年与2005年比,光购煤费用就必须增加760元一l 155元。而经过一元线性回归发现,从2000--2008年,毕节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平均增长180元,那么,以一家四口的典型农户家庭计算,其全家的收入增长还赶不上增加出来的生活用煤开支。第二,煤炭价格上涨使农户的一些传统生产经营活动无法进行。种植烤烟是毕节地区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但烤烟的种植生产过程如烘烤就需要一定数量的煤炭,而有些贫困就因为购买不起足够数量的煤炭而使这一传统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搁置。第三,煤炭价格上涨降低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毕节地区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冬天潮湿阴冷,冬天围炉(回风炉)烤火取暖不仅是广大居民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在毕节地区少数民族村镇,冬天烤火取暖通常也是一种串门、聚会的方式,而煤炭价格上涨使这一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被迫中断,这使本来娱乐活动就非常有限的农村居民生活更加单调乏味。(2)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从2000--2006年12月31日,毕节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280,9万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地造林108,4万亩,退耕地造林涉及236个乡镇(办事处)、1767个村、28,2万户农户。退耕还林政策使封山育林成为必须,这直接减少了农民的薪柴来源,也限制了农民的林业经济活动,短期内减少了农民收入。但是,这期间广大农民也受到国家的相应补助,平均每户退耕农户获补助粮食1 925kg、补助现金257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广大农民薪柴能源减少的损失。从长远来看,农民将从退耕还林工程中获得巨大收益,不仅是生物质能源,还从生态恢复中获得更多的生计出路。(3)沼气推广的影响。沼气的推广减少了毕节地区广大农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也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并促进农牧业的发展。一口沼气池一年为农户节约生活用煤1,5t~2t,可节约用电120 kWh,并且可以减少南于用煤造成的S02有害气体的排放,而沼气液渣施到农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丰收。但是,沼气的推广必须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技术条件。如建立一口沼气池,最少需要2000元的投资,另外必须要求农户家庭有配套的养殖业,如每口沼气池必须配养猪3头以上,还必须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维护,这些条件要求使一些农户不愿发展沼气池。另外,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各自用途的差异,沼气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煤炭资源。比如,沼气池的产气量冬天受到低温的影响,产气量集聚减少,不够使用;沼气池要求有配套的养殖业,但养殖业需要劳动力,而今天毕节农村地区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有些农户家庭就缺少必要的劳动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的经营活动和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化,养殖业的配套要求限制了农户发展其他经营活动;沼气在燃烧时候有时有一定异味,并且发热量较低,这使它不能作为围炉烤火时使用的能源。(4)电力使用的影响。电力使用极大地拓展了农村的能源空间,它的价格相对稳定,也不像薪柴秸秆生物质能源那样受需要人力和运输条件,减轻妇女的工作负担,同时也不像沼气那样受自然条件温度的限制,更可以作为一种工业能源,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但电炊等家具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投入,电费也是一种负担,在就业机会贫乏的农村地区,很多农民就“节约”角度考虑,不愿广泛使用。(5)现代生物质能源技术的影响。如推广前景较好的秸秆气化技术,虽然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使用条件低、安全可靠、效益显著、生态环境效应良好等优点,但由于目前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和完善,推广率很低,到2007年,毕节全区推广量不足300台。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能源贫困从各种途径制约着欠发达地区人口的脱贫致富。解决中国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能源贫困具有特殊的迫切性,该类型地区的能源贫困主要是由于以传统的煤炭矿产能源和薪柴等生物质能源的突然供应减少引起,传统能源的供应减少将加剧生态环境的负担,这将导致贫困现象的进一步发生。以贵州毕节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该地区一方面是以煤炭为代表的传统矿产能源和以薪柴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的减少和中断,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和农民本身的努力,以沼气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得到广泛推广,以电力为代表的现代工业能源也正在投入使用,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农村能源结构虽然受到干扰,但却正在逐步走向优化。

综合分析来看,今后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农村能源建设应实施不同能源不同定位的发展措施,具体如下:

1.沼气。沼气推广应定位为今后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农村能源发展的主力,但应加强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技术攻关在于攻克受温度限制、受原料限制等弱点;产业化发展在于适应农户经营活动多样化的需要,通过供气网点和输送管道等的建设,满足从事二三产业农村居民或无条件建设沼气农民的需要。如有些规模养殖户,其沼气产量很大,自用有余,而有些农户从事运输等第三产业,无条件建沼气池。政府可将农村沼气商品化推广纳入国家能源战略计划,通过补贴输送管道的建设,促进沼气的商品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

2.电力。电力普及是大势所趋,也能弥补其他能源的弱点,但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就业机会的缺乏影响了它的使用,今后应通过政策推动,促进农村工业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促进农村能源结构转变。另外,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火力发电产业一般比较发达,而在其工业原料煤炭资源开发中农民又不能参与利益分配并承受生态环境破坏的负外部性,矿区周围经济通常发展落后,在条件影响的情况下,政府可考虑用电价减免或电价补贴的政策促进矿区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

3.煤炭。随着不可再生资源数量的减少,资源价格将不断上升,农村居民廉价使用煤炭资源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政府对农户煤炭补贴政策也不具有可持续性,但鉴于沼气的弱点和照顾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居民生活习惯的考虑,煤炭资源可作为过渡期的一种补充能源,通过安全条件合格的小型矿井的开发,适度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

4.薪柴秸秆。薪柴秸秆仍是农村能源的重要来源,相比不顾生态环境恶化的暴力掠夺和以前落后的燃烧方式,今后农村对薪柴秸秆等使用要讲究生态允许条件下的获取和提高燃烧效率的使用方式。如在今后退耕还林成功后可适量获取一定数量的生物质能源,而在燃烧方式上通过改善燃具技术来提高其使用效率。如上述的秸秆气化技术,可通过技术攻关来促进农民对其的采纳和使用。

5.其他能源。其他能源实施因地制宜的开发政策,如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大力开发农村小水电;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可推广太阳能;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可适当的开发。但这些能源总体上开发投入大,见效慢,且受地域条件限制,有条件的地区适度发展,不提倡强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成章,关注能源贫困――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J].大众用电,2006,(8):3-4.

[2]丁士军,陈传波,贫困农户的能源使用及其对缓解贫困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27-32.

[3]谢美娥,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资源开发收益分配及其制度创新研究[Z].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8.

电影毕业生总结范文6

大致来说,艺术类高考专业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需要长期扎实的“童子功”的,譬如美术、音乐;另一类是半路出家,“华丽转型”型。这类考生备考时间相对较短。如广播电视、影视、戏剧类,管理类,公共关系学类,理论类等专业。

“童子功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顾名思义,这类专业没有个“十年功”你是混不进去的。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通常从很小的时候就尝尽了“人间疾苦”――再冷的冬天也要练琴,再枯燥的时候也得对着鸡蛋画画,哪怕脚上有伤也得坚持练舞……好在,熬出头之后的风光,也是相当令人艳羡的。

音乐类:含音乐表演(如声乐、器乐等)、作曲与作曲理论、音乐学、音乐教育、乐器修造(如提琴制作、钢琴调律)等。

美术类:含绘画(如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美术学、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学、书法、艺术设计(如环境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动画等。

舞蹈类:含舞蹈表演(如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国际舞等)、舞蹈编导、舞蹈学(如舞蹈教育)等。

不难看出,这类“童子功”型专业的对扣性相对较强,譬如音乐表演、绘画、雕塑、舞蹈表演等专业的性质让人一目了然。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设计类几个相关专业。

艺术设计可以说是应用性最强的美术类专业,也是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力量。它与时展紧密相关,具有多元性,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多方面。由于艺术设计的涉及范围太广了,所以它的专业分类还包含很多细化的专业方向,每个方向的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各有侧重。

平面设计专业即视觉传达,主要学习广告战略、广告表现、书籍设计、插图设计、摄影艺术与技术、新媒体创作与应用等课程。毕业生就职于各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形象策划设计、逆向设计、展示设计等工作。当然,如果你有一颗渴望创造的心,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是最佳选择。

广告设计专业主要学习广告策划与创意、文案、广告经营、媒体研究、摄像与摄影、广告设计、市场调查等课程。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是:报社、杂志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出版社等新闻出版单位的广告部门、企事业单位广告部门、中外广告公司、市场调查与咨询行业等。

室内设计专业主要学习室内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多成为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主要学习素描、水粉静物、室内设计原理、现代设计史、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AutoCAD、Photoshop图像处理、Corel图形设计等课程。学生多从事专业相关行业,如橱柜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效果图表现师、预算员、工装设计师、设计师助理、施工监理等行业。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学习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室内外装饰设计、装饰材料构造与工程预决算、展示设计、家具设计、景观ms211、CorelDraw、AutoCAD、Photoshop、3DMAX等课程。其毕业生多从事室内外设计、装饰绘画、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小区规划等设计工作。

服装设计专业主要学习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服装CAD、服装生产管理与营销、排料与推板、服装立体裁剪等课程。该专业对口就业率极高,多从事服装设计与开发、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打板、服装推板、服装生产工艺单编写、样衣制作、服装生产管理等工作。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主要学习设计素描、产品速写、设计图学、快速表现技法、视觉传达设计、形态设计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多就职于工业设计公司、IT产品设计与制造、家具、玩具、影视动画公司、游戏后期产品设计等企业,从事产品三维造型设计、新产品开发、视觉传达设计等工作。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学习素描、色彩、构成学、数字特技原理、MAYA、After Effects、Premiere、影视广告创意设计等课程。在电视台、影视公司、大众传媒、音乐与唱片发行公司、广告等领域都可以看见该专业毕业生的身影。

“华丽转型型”:半路出家 亦可艳惊四座

这种艺考类专业的情形与“童子功”型不一样。很多同学是进入高中后才考虑改走艺考之路进行的“华丽转型”。这样一样可能在艺考中胜出。比如一些同学从上高中起就参加一些像美术、古筝、播音主持这样的培训班,如果天赋尚可,所学专业突出,再加上文化课成绩不错,不仅可以上个本科,甚至有机会考上像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这样的名校。

对于这一类考生来说,可选择的专业更多偏向于应用实践类。譬如广播电视艺术类、戏剧影视艺术类等专业,它们区别于美术、声乐、舞蹈需要长期积累,与你平日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关系紧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类“华丽转型”专业考生的要求,各大高校可能会有不同的录取政策,主要是专业技能的加试,例如:画面组合、影视作品评析、命题演讲、综合素质及其方案策划等。其专业课考试看重的不仅是学生现阶段学习某专业的能力,还有未来从事这一专业的潜力。

广电、影视、戏剧类

电视上俊男靓女主播们的无限风光显然给广播电视艺术类专业的大红大紫点燃了一把火。近几年来,包括广播电视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播音主持在内的专业,已经成为艺考最大的热门。

广电、影视、戏剧类:含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如录音工程等)、摄影摄像、影视照明、电视节目制作、表演(如影视表演、戏曲表演、戏剧表演等)、导演(如影视导演、戏剧导演等)、影视戏剧文学等。

播音与主持专业

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你就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电视节目播音员了吗?如果你这样认为,显然是大错特错的。虽然标准的普通话和流畅自如的语言表达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最重要的“硬件”,但是,更为重要的“软件”――临场应变能力才是这个行当里最无敌的杀手锏。这种能力需要从业人员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结构。

大学期间,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了解整个新闻采集、编辑的流程,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技术,优秀的毕业生除了需要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知识和语言文学的相关能力,还要掌握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心理、艺术和美学等多学科知识。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非常广,除去我们熟知的电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广告配音、电视电影配音等职位,还可以系统学习采编播课程,毕业后从事音频编辑、灯光师、影响师等工作。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

想知道我们每天看到的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可以解答你所有的疑问。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可以分为数字媒体艺术、数字电视制作等方面,旨在培养掌握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同时又能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电视节目制作、网页设计、课件制作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毕业生分布于电视台、电台、广告公司、网络传播公司等各种传媒机构。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如果说电视节目制作的岗位是起房子的建筑工人,那么节目编导可以说是房子的“建筑设计师”,他们是台前幕后的灵魂人物,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是优秀编导的培养基地。编导编导,既要能做编辑、编剧,又要能做导演,是个名副其实的“杂家”。编导专业开设的课程相当丰富,从新闻传播的相关原理,到影视作品分析,再到戏曲类的专业学问,甚至还有色彩学、摄影技术、照明技术等等,与影视相关的内容它都尽收囊中。时下,随着毕业生逐渐增多,所有学生都面临着一样的就业压力,而编导专业学生因为一人可以同时承担多种工作,成为传媒行业的新宠。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

在校园里有一群很酷的学生,你常常会看到他们扛着摄像机在校园里东走西窜地拍片,他们八成就是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们用镜头将艺术梦想延续,影像画面就是他们诠释眼中世界的方式,斯皮尔伯格、张艺谋、奥利弗・斯通都是出身摄影类的专业,难怪他们的电影画面总是极具美感。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拥有良好的美术基础和摄影技术,该专业的毕业生几乎不会被外行“抢饭碗”,因为他们今后走的是技术型路线,他们的岗位可没这么容易被替代。影楼、影视公司、新闻媒体行业都是该专业的对口单位。

导演专业

也许你从小就是班干部,具有掌控全局的协调能力,又恰好对影视抱有热情,那么导演专业恰好符合你的特点。导演是一个剧组的总指挥,因而全面的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是优秀导演的两个支撑点。

导演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导演基础、电视节目制作、戏剧、戏曲及电影表演学、导演艺术、电影电视画面、视听语言、中外戏剧史、艺术概论等课程。这个专业,毕业作品可是重头戏。很多高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有自己的毕业作品,可以是集体创作的毕业大戏,也可以是影视作品。这部毕业作品直接就能成为你的求职简历,因为每个毕业作品都是学子综合能力的体现。

导演专业学生就业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理论型,供职于文化系统公务员岗位,或继续深造,搞教学科研;也有人选择做自由剧评人、撰稿人等。其二是实战型,在剧院、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等部门从事戏剧、戏曲艺术、电影、电视剧制作等工作。

戏剧影视文学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话剧,只有演员和导演远远不够,一个出色的剧本才是关键,近年来小成本电影常有“丝的逆袭”之作,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一系列黑色幽默更将剧本为王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着实证明好电影不一定要大制作,好剧本也会让电影魅力无限。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就是培养编剧的基地。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需要广阔的知识面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是创作好剧本的基础。该专业几乎涵盖中文系的所有课程,如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应用写作等,又有艺术类课程,如编剧法、DV实践、经典作品赏析、表演理论等。除去文学和艺术学的主干课程外,学生还要了解政治历史、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创作出既具有艺术品味,又有现实情怀的作品。可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剧,在影视行业是大有可为的。目前这个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招生人数并不多,就业前景看好,毕业生主要供职于剧场、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传媒机构。

管理、学术类

近年来,艺术类管理专业也成为报考热点,尤其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个新鲜名词,吸引了大量考生。不同的开设院校该专业的特色各异,如戏剧学院的制片管理侧重于影视方面,美术学院的管理学院侧重于艺术品鉴赏与管理等,在报考前需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