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例6篇

关于大自然的诗句

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1

关键字:元好问;诗论;绝句;影响

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兼擅诗词文,为金源一代文学泰斗。其诗现存一千三百余首,与宋代之坡、黄鲁直、陆放翁诸人,并称为宋金四大家;其词存作三百八十余首,亦为中州词坛冠冕;其文辑存二十六卷、二百余篇,鹰扬文场数十年。他又以创作者和评论者的双重身份,展开文学批评,主要见于《论诗三十首》及《中州集》中的诗人小传。《论诗三十首》,着眼于评论古代诗人,它所讨论的范围,上自曹魏,下迄宋金,历时一千多年。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绝形式。在对传统和现实扬弃的整合中凭自己的天赋跟勤力,元好问实现了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的集大成,完成了“论”与“诗”的完美结合,并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主张“诚”为诗的本原,坚持诗歌应该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弘扬诗歌的“风雅”传统,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形成了自己的诗歌批评体系。

“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尔矣。何谓本?诚是也。故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三者相为一。情动乎中而形于言,言发乎迩而见乎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虽小夫贱妇孤臣孽子之感讽,皆可厚人伦,美风化,无他也。故曰:不诚无物。夫惟不诚,故言无所主,心口别为二物,物我邀其千里,漠然而往,悠然而来,人之所听之,若春风之过焉耳。其欲动天地、感鬼神难矣。其是之谓本”(《杨叔能〈小亨集〉引》)。由此可见元好问认为诗的本原在一个“诚”字,也即诗人的真性情,只有“以诚为本”,才能有真正感人的诗作。《论诗三十首》反复强调“诚”是创作之本。

首先,以“诚“为本就要提倡真情,反对伪饰做作。元好问提倡真情,继承《诗经》以来我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在《论诗三十首》其十一首中专门论述了诗歌与生活的关系。“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他认为,诗是现实生活及内心感情的反映,只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才可能激发诗情,写出传神入化的作品。相反那些没有亲身体验和现实生活感受,仅仅靠瞑想臆造、闭门苦思写出的作品,往往缺乏真情实感。“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其六)指出了潘安的伪饰造作,使得诗品与人品乖离。“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磊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其五)“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其六),而对高情流露藉诗以浇胸中块垒的阮步兵和天然本色和真淳之情的陶渊明给予了巨大认同。

其次,以诚为本就要提倡诗言志须本于自得,反对模拟雕琢。元好问认为作诗应兴之所至,有感而发,自然挥洒,不应因袭模仿和刻意雕琢。因此,他在其十一、其二十八首中,对以“夺胎换骨”为能事的江西诗派,抱有鄙夷的态度,认为他们作诗大多缺乏生活实感,常袭古人诗意,凭空模拟,并明确表示“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自中晚唐以后开始流行唱和次韵作品,这是一种消遣应酬的工具或一种文字游戏。其刻意形式上的精工,为作诗而作诗,丧失了诗歌创作的根本意义,实际上是“俯仰随人亦可怜”的模拟之作。“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纵有正直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其二十一)元好问尖锐地批评了这种“窘步相仍”、亦步亦趋酬唱和韵诗。在其十八,其二十九中,他还讥讽了“高天厚地一诗囚”的苦吟诗人孟郊和“闭门陈正字”认为陈与义“可怜无补费精神”

再者,以诚为本就要提倡创新,反对艰辛晦涩。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圣俞的话说:“若意新语工,得前人之所未道者,斯为善也”。有所创新的好诗就要在思想内容上给人以新的启示,在艺术手法上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在多元继承大家的同时,十分提倡创作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是以“诚”为基础和准则的。元好问在评论孟郊时,虽委婉地讽刺了他醉心技巧、闭门苦吟的做法,但也欣赏孟郊作诗务去陈言、立奇惊俗的认真态度。而对始盛于元、白、皮、陆的酬唱和韵诗则表示了不满,认为这样只能自缚手脚,难以创新。他提倡创新,同时,又反对艰辛晦涩。比如在评论黄庭坚和江西诗派时,元好问一方面肯定了黄庭坚反对西昆体华靡诗风、去陈反俗、刻意追求新奇的做法,另一方面对其喜作拗体,往往失于艰辛晦涩的做法给予了批评。如何做到既创新又不艰辛呢?元好问认为,诗歌的创作只有达到“奇外无奇”的境界,才是“更出奇”的创新。

元好问遗山弘扬以《诗经》为源,经由汉、魏、建安而到唐的风雅传统。强调“风雅”为诗文正脉。何谓“雅”?元好问在《杨叔能〈小亨集〉引》中曾说:

“初学诗以十数条自警:元怨怼,无谑浪,无骜狠,无崖异,元狡讦,无附会,无炫鬻,无矫饰,无为坚白辨,无为贤圣癫,无为妾妇妒,无为仇敌谤伤,无为聋俗哄传,无为瞽师皮相,无为黥卒醉横,无为黠儿白捻,无为田舍翁木强,无为法家丑诋,无为牙郎转贩,无为市倡怨恩,无为琵琶娘人魂韵词,无为村夫子兔园册,无为算沙僧困义学,无为稠梗治禁词,无为天地一我,今古一我,无为薄恶所移,无为正人端士所不道。”

从以上十数条,可看出深受“思无邪”传统诗学观点影响的元好问为“雅”作的最好注脚。《论诗三十首》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了“风雅”的主张。

一方面,元好问主张古调,反对新声靡夸,他认为这样才符合“雅”的标准。所谓古调,并非模拟,而是指自然天成的风格。所谓新声,是指侉多斗靡、逞弄才华的作法。因此,他在其四首中,肯定了陶渊明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在第二十七首中,肯定了欧、梅的“百年才觉古风回”。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梅尧臣率先提倡复古,力求诗新,对扫除西昆浮靡诗风有一定贡献,且欧为诗“专以气格为主,故言多平易流畅”(叶梦得《石林诗话》);梅则使“风雅之气脉复续”(刘克庄《后村诗话》)。故元好问对二人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元好问在其二十、二十八首中,批判了矜多炫巧的苏诗是“百态新”、黄诗是“古雅难将子美亲”,并把苏黄诗比作“沧海横流”。因为“新声创则古调亡,自苏黄派行而唐代风流至是尽泯”(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辑注》)。故元好问贬之。

另一方面,元好问从主张古调的观点出发,主张高风雅调,反对险怪俳谐。在其五首中,他肯定了“纵横诗笔见高情”的阮籍,因阮籍在他气势豪放的诗中透露出高尚的情怀,其诗风格高雅。严羽在《沧浪诗话》评论阮籍:“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在其八首中,他充分肯定了一扫齐梁余风的陈子昂——“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新唐书·陈子昂传》云:“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这与元好问之意相一致,即认为以力复汉魏风骨的陈子昂,诗风高雅。在其十七首中,肯定了元结在《?G乃曲》中所写到的云山韶?C之雅音。而在其十三首中,对玉川子卢仝一样“鬼画符”的险怪诗风进行了批判,且慨叹于“真书不入今人眼”。

由于时代丧乱与北方雄壮河山的激发,以及苏学在北方的影响,汹涌着鲜卑豪迈血液的元好问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喜雄壮之作,不喜寒苦艰涩险怪之作”,标榜“建安风骨”,对曹植、刘桢的雄壮风格给予了尽情赞扬:“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并认为以“清刚”风格著称的西晋诗人刘琨,可与曹刘诸人并驾齐驱。而在其三首中,对风云气少、缺乏亢昂之气的温庭筠、李商隐作了无情的讥讽,“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在评论北朝民歌《敕勒川》的其七首诗时,“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认为这首民歌“慷慨”、“天然”,具有一种气吞万古的“英雄气”,它以辽阔浩远、莽莽苍苍的画面,磅礴激越的气势,创造出一个无比壮美的艺术境界。他推尊韩愈而不满秦观,在其二十四首中,以韩诗的雄浑刚劲、清奇峭拔来对比秦诗的工丽纤弱、婉柔无力,并称少游诗为妇女郎风格。

论诗绝句是中国传统诗学之一格,滥觞于杜甫,之后踵事增华者代不乏人,并且至今仍为一些论家所厚爱。之所以采取七绝论诗的形式,这固然与中国人的诗意传统有关,更是因七绝本身的体式特点满足了论诗批评的内在要求。

首先,中国古代诗论多灵感式的即兴点评,少作系统周密的分析阐释。特别是一些诗话、诗评,一般不追求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论者在论诗过程中往往喜欢表达瞬时的兴会,并用充满睿智的语言加以描述,点到即止,不作过分阐发。这种诗论观点表述的思维习惯与绝句创作时的构思过程和思维习惯有着很大的一致性。七绝在众多诗体中以简捷明快、蕴藉流丽见长。七绝在创作构思时不必面面俱到,灵犀一点,抓住感觉,即能使感悟捕捉到的灵感视点浮出水面,变得具象、有致。七绝总共四句二十八个字,有限的字句有时虽不便作更多的论说,却非常适合于论者作点的切入和个案的剖析和发挥。

其次,论诗绝句的体式兼有音乐美和建筑美,又兼顾诗体与诗法变与不变的辩证之道。绝句是古诗中与流行音乐相伴而行的诗体,它不仅吟诵起来十分动听,许多绝句是可以入乐歌唱的。七绝四句一韵,是旧体诗最常见的节奏,具有和谐美和易听、易记易诵的特点。七绝句式整齐划一,句法却相当灵活。一首之中既可用散句,也可用对句;既可用实词,也可用极利于议论的虚词穿插。句式流动不滞,在看似不变结构中蕴含着许多变化的机巧,实质上是整齐的句式和灵活的句法之间的辩证统一。正是因为七绝这种种美观、灵便、有张力的诗歌体式,诗人喜欢用其为诗集文集作题作跋,浓缩类似品题、评论、鉴赏之类的内容。

就论诗批评的发展史的总体而言,自杜甫之后,论诗诗批评始终存在着两大互动消长的矛盾:一是七绝体式跟五古及其它诗式的彼此对抗;一是议论的抽象本质跟诗歌形象质感艺术形式的相互悖逆。直到元好问的出现,七绝体式论诗的绝对地位才最终确立,且抽象的议论跟形象的诗艺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就整体而言,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实现了意和境的交融。其论诗绝句中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使论诗绝句把思辩、抽象的理论问题,以具体可感的意象表达出来,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如《论诗三十首》其十二首“望帝春心”、“佳人锦瑟”两句是境,“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是意,境中含意而大于意,意从境出而高于境。如其十六:“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四句都是写境,前二句之境和后二句之境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没有直白地达“意”,“意”却明确地隐含、渗透在“境”中。同样,其十八首“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前两句论孟郊和后两句论韩愈各构成一个境界,这两个境界又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意”就从这“境”的对比结构中流露出来。其十九,“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二句是境,但境中有意;“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是意,但意中又有境。其二十二,第四句“沧海横流却是谁”,表现作者的“意”,但这“意”本身又是第二句“境”“一波才动万波随”的自然发展,是境中生意。其二十四“有情芍药”,前两句引秦观诗境,后两句本应对此境表意,但第三句突然插入韩愈之诗“拈出退之山石句”,似乎离题;直到第四句“意”出,“始知渠是女郎诗”方知第三句借“石”击花,意与境似疏实密。

就形式而言,《论诗三十首》句式丰富语气多变,句与句,联与联层次关系多姿多彩。论诗绝句除了肯定语气的叙述和描写之外,还大量使用否定、感叹、假设等句式,使论证语气复杂多变。否定句,如“正体无人与细论”、“未害渊明是晋人”、“真书不入今人眼”等句;疑问句,如“何物能浇块磊平”、“温李新声奈尔何”等句。反问句,如“文章宁复见为人”、“徘谐怒骂岂诗宜”、“竟将何罪废欧梅”等句;设问句,如“谁是诗中疏凿手”、“老阮不狂谁会得”、“发源谁似柳州深”等句;感叹句,“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等句;这些非陈述语气句的大量使用,能够唤起读者积极的思维,诱使读者从美的鉴赏进而深入到美的创造的圣地。论诗绝句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也是多姿多彩的。并列关系,如“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承接关系,如“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递进关系,如“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费欧梅”。转折关系,如“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条件关系,如“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假设关系,如“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对比关系,如“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此外,两联之间层次关系也复杂多变。两联为并列关系,如其一首;两联为承接关系,如其七首;两联为转折关系,如其三十首;两联为对比关系,如二十九首;两联为因果关系,如其二十五首。句、联之间的层次多样化,增强了论诗绝句的思辨色彩和说服力及其逻辑性。

另外,《论诗三十首》还善于运用典故极富张力和熔铸前人诗句了无痕迹,整体上使论诗绝句的批评手段和批评对象的风格达到了完美契合。有的诗表面看起来好象是叙述,实际是通过用典,进行比喻。如:“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人只堪悲”。论诗绝句受篇幅所限,往往采取“攻其一点”的方法。有些论诗绝句虽只有四句,却又摘录所论诗人的一句、甚至两句诗,只用两三句来加以评论。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前两句出自秦观《春日》诗,元氏以此二句与韩愈《山石》相比,以显其纤弱。再如,“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也是化用李商隐的《锦瑟》诗句,来评述李诗精于用典、寄托遥深、意境迷离的特征。在整体上,其论诗绝句的风格能够很好地契合所议论对象的特点。如“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充满慷慨豪壮之气。“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是孟郊凄苦的最好写照。“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切合李贺的幽晦。“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精工典丽中体现了李商隐的深婉诗风。

可以这样说,论诗绝句一体滥觞于杜甫,但作为相当固定的、常见的一种论诗体式则终成于元好问,并自此后论诗绝句内化为了诗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之后,几乎形成了一个元遗山论诗系列,例如谢启昆有《读全唐诗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一百首》、《读全宋诗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二百首》、《读中州集仿元遗山论诗绝句六十首》、袁枚有《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张晋有《仿元遗山论诗绝句六十首》、潘曾沂有《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足见出元好问的巨大推动力。此外,也正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影响,后人更加认识到了论诗绝句的深厚潜力,论诗绝句遂成为人们谈艺论诗的首选,诗人会很自然地用论诗绝句表达随时涌上心头的诗学见解,如清人洪亮吉《道中无事偶作论诗绝句二十首》,今人有缪钺和叶嘉莹的以绝句论词的《灵?词说》。有人曾做过统计以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万首论诗绝句》为例,该书收录论诗绝句作者自唐迄清近八百人,作品近万,其它散见的还不在其列。若以元好问为分界线,那么元好问以前的论诗绝句作者计有134家,作品五百多首,约占论诗绝句总量的5%;元好问以后计有631家,作品九千多首,约占95%。

总而言之,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实现了“论”“诗”完美融合,在诗歌批评领域对论诗理论和论诗手段进行了和谐的建构,强化了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形成,对于中西方文学理论全面整合下的新世纪的文学批评建设借鉴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钟屏兰.《元好问评传》,台湾: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2]严羽.《沧浪诗话·诗辨》,郭绍虞校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八》见《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6]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2

时至现在,古诗仍然深受文学爱好者青睐,尤其是学生。但有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喜爱仅仅流于浅尝辄止的形式,实际并无更多更深的研究。比如,对于一首古诗,认为只要能背就行了,至于诗歌本身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则是不大喜欢去弄个明白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没能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没能用诗歌所潜在的文化魅力去感染学生,就是没能做好“拓展”工作。只是本着“就诗讲诗”的原则,机械地“拆肢解体”地浅析,没能很好地将眼前所讲解的古诗和曾经学过的或是曾有过一面之缘的相关古诗串连起来,让它们彼此之间形成一种“诗与诗相通,情与情互动”的氛围,自然也就无从让学生对它有浓厚的研究欲望。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在诗歌教学中做好拓展工作呢?

一、句的拓展

这是一种较为简单、较为便捷、较为实用的拓展方式。具体的做法就是在教授某篇诗歌时,抓住其中一两句名句或是较有典型意义的句子,挖掘出其内在的含义,弄清楚此句话应该如何用;然后再把它作为标本,来和其它诗进行比较,找出二者之间意义相似或是相同的句子,如此举一反三,便能起到“以一知十”的效果。

如,教授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就可抓住里面的“万籁此都寂,唯余钟磬音”一句,先分析清楚此句的“以动衬静”的写法(即以余下的钟磬音来反衬禅院的寂静)后,就可以搜索其他诗词里面与此相关的句子了。 再如,教授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可抓住里面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弄清此句写的是“友去仍伫立凝望之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眷恋”后,就马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去寻觅与之相应的诗句。

二、段的拓展

有了以上句的拓展,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对于那种篇幅较长的诗歌,其中有些段用了大量笔墨针对某一个方面进行了渲染,便可将它作为一个蓝本,去浩如烟海的诗词宝库中搜索相类似的篇目。如,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时,很多学生都对描写音乐的段落非常感兴趣,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便可想到李贺描写箜篌之音的名篇《李凭箜篌引》一文,把里面的对音乐声的描写之句和盘托出,来与《琵琶行》之句相对照,如,“江娥啼竹素女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空山凝云颓不流”等,另外还可想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的相关段落。

三、篇的拓展

在句、段的拓展基础之上,按理说,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定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他们对诗句的应用能力至少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教师就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将对句、段的拓展扩大到对诗篇的拓展上来,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量,而且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使学生对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比如,在教授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首》时,定会提到文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由此,还会分析得出该文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是:“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辛苦和凄惨,揭露了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此时,便可自然联想到古代众多的反映这一主题思想的诗篇,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聂夷中的《伤田家》。

四、运用拓展

这一层次要求较高,必须要具备相当丰富的诗词积累才能奏效。但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也可以有意无意地渗透,力争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李白的一生,便可以用他的相关诗词中的部分句子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悲叹,出自《行路难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坚信,出自《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待,出自《行路难》。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得意,出自《南陵别儿童入京》。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岸,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退隐,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气岸遥临豪士前,风流岂落他人后”――,出自《流夜郎赠辛判官》。

然后将这些句子连缀成一段富有文采的话,以此来总括李白的一生。这样,就使得学生形成这样一个认识:原来学习诗歌还有此种乐趣。

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柳贯;诗宗;江西诗派;考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80-01

柳贯(1270-1342),字道传,号乌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属浙江)人,元代著名文学家,与虞集、揭菟埂⒒貌⒊啤叭辶炙慕堋薄

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曾师从于柳贯。《元史》称柳贯“作文沉郁舂容,涵肆演迤,人多传诵之”。四库馆臣评价曰:“文章原本经术、精湛闳肆,与金华黄孟嗌舷隆!绷贯既以文名显于世,其诗名遂为文名所掩。胡应麟《诗薮》云:“元婺中若黄文献、柳文肃皆以文名,而诗亦华整。”这主要是就其馆阁诗而言。柳贯还有一部分诗写得古硬奇险,“蹊径f峭”。因此,有一些学者认为柳贯诗宗江西诗派,属江西诗派一路,当然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争议颇大。

徐永明的《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在论及柳贯的诗歌创作时也提到了这一问题。在他引用的材料中,钱钟书认为柳诗风格接近江西诗派,《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柳贯崇拜江西诗派。查洪德在其近著《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中,则延续了这一说法。他说:“柳贯诗的生涩粗厉,显然受江西诗派影响……他又曾自言:‘诗成置我江西社’。他的同乡同门好友黄闷榔涫‘古硬奇逸,而意味渊永’,也是说他属江西一路。”先不论他的结论正确与否,仅是其后面引用的证明材料就存在着断章取义的问题。他引用了柳贯的诗“诗成置我江西社”,它的下句是“兔苑梁园隔几尘”。先不说引用这句诗本身的对错,同样是这句诗,钱基博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盖不安于江西之槎为横恣,而蕲于为唐诗之妥帖出高浑者也。”至于黄玫钠兰郏原句应该是:“老不废诗,视少作尤古硬奇逸,而意味渊永,后学之士争传诵之。”徐永明根据这句话认为:“这表明柳贯诗歌的风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变化。但邓绍基先生主编的《元代文学史》在引述黄玫恼庖痪浠笆彼盗贯‘少作尤古硬奇逸’,显然是断章取义,不符合黄玫脑意。”查洪德在这里显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诗成置我江西社,兔苑梁园隔几尘。”双方因为对这句诗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了分歧:《中国大百科全书》和查洪德认为柳贯宗江西诗派,钱基博认为柳贯诗主晋人和唐人。徐永明则延续了邓绍基的观点,以为柳贯受杜甫和李白的影响较深,对这句诗的解释却不置可否。因此,柳贯的这句诗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句诗出自柳贯的《春尽日,雨中宴坐,次刘士斡宪使见贻之作》:“诗来慰我苦吟身,黄绢中间见受辛。……诗成置我江西社,兔苑梁园隔几尘。”这是一首宴会上的诗,末句也点明了这一主题。柳贯使用“兔苑梁园”这个典故,意思是说今天的宴会就好像当年梁孝王在兔苑梁园举行宴会一样,吟咏歌赋,名士云集。这完全是应酬之词。这样看来,“诗成置我江西社”中的“我”不是仅仅指柳贯自己,而是“我们”的代称,代指来参加宴会的名士团体。退一步说,即使柳贯自己崇尚江西诗派,宴会中的各位名士也不可能都主江西诗派。因此,“江西社”在这里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代称。“诗成置我江西社”隐含的意思是今天在宴会中吟咏歌赋的诸位名士,就如同江西诗派中的人物,都是文采非凡。这里柳贯要传达的信息同“兔苑梁园隔几尘”一样,都是宴会上的应酬之辞。

需要强调的是,“诗成置我江西社”,柳贯在这里的用词是“江西社”,而不是“江西派”,这句在诗歌中并不要求押韵。这里所指的“江西社”和元初由方凤、吴思齐、谢翱等人结成的“月泉吟社”一样,是指一个诗人团体,并不存在宗派问题。这首宴会之作中还有一句与“诗成置我江西社”相似的诗,即全诗的首句“诗来慰我苦吟身”,苦吟是中晚唐诗人的典型特征,如果非要把“诗成置我江西社”这句诗说成是柳贯宗江西诗派的证据,也可以根据“诗来慰我苦吟身”称柳贯主中晚唐诗风,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柳贯又有诗云:“何庸夸险绝,吾实厌神奇。”明确反对江西诗派“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技法。柳贯主张作诗要“出于心”“清水出芙蓉”,反对精雕细琢。这种诗论观,在其集子中多次出现,如“颇愿濯出清芙蓉”“苦为江梅欠好歌,更愁琢句损天和”。这些创作观点,与江西诗派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柳贯的部分诗作写得古硬奇险,“蹊径f峭”,这一点各大家均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柳贯论诗并不主江西诗派,也不崇拜江西诗派,只是在诗歌创作中或多或少受到了江西诗派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柳贯的诗论和诗歌创作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他不属于江西诗派一路。

参考文献:

[1]柳贯.柳待制文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

[2]柳贯.柳贯诗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3]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查洪德.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

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4

一、12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1诗人____________.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___________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____________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散曲家__________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人_________在《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诗人_________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诗人_________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诗人________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秋词》中能够表现诗人________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秋词》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秋词》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秋词》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诗人__________的《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夜雨寄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诗人_________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潼关》表现作者___________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语》十二章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舍弃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中强调对学习的热爱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中强调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诫子书》诸葛亮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1.《天上的街市》中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街市》中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上的街市》中写作者坚信牛郎织女“定然在天街闲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拓展

天街夜色凉如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秋夕》

争将世上无期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七夕》

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送别诗;独特风格;特色

江淹在《别赋》中说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柳永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是古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挚友离别,亲人之念,故土之思,无不牵动人们的心弦,于是一 首首震撼人心的送别诗诞生了。在唐代的诗人中以王维、李白、高适、王昌龄、王勃为代表,他们的送别诗从思想内容、表达情感和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首先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此诗又叫《渭城曲》或《阳关三叠》,它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普遍性的离别,适合于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当时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诗歌前两句“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并抓住象征离别的实物杨柳来渲染环境,三四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宴席即将结束时文人的劝酒辞,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浸润了诗人全部丰富的情谊,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感,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对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情感上更是体贴、牵挂,更包含着缠绵悱恻,依依惜别之情。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写的固然感人至深,徘徊流连,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发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真挚情谊,坚强信念,为此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诗歌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落日黄云、大野苍茫的北方冬以景色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临其境,似闻山巅水涯壮士长啸。后两句直抒胸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惜别中表达一种宽慰、鼓励,给人以信心、力量和希望。作者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情之凄酸,表达得酣畅淋漓。

后人评价此诗之所以卓越,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以气质自高”,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古代送别诗大都表现了“黯然神伤”的情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别董大》一样一洗悲伤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树高格。其中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两句表达了朋友之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即使远在天涯海角,远隔千山万水,情谊也像近邻一样。此句千百年来传唱不衰,成为友人之间离别时互勉的名句,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它既不同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别离,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表明送别的地点和环境,这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似写景实质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在写景中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诗人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到帆影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流向天边。李白对朋友的惜别、留恋、向往,不正是通过后两句写景表现出来了吗?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后两句虽然不是直接抒情,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6

一、联系背景,激发古诗文之趣

在古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让学生记住某首诗的作者是谁,而不是介绍作者与写这首诗有关的背景,这样在刚学时学生还能将诗与作者相联系,但时间一长,就对不上号了,甚至出现了“唐人写宋诗”“宋人写唐诗”的笑话。某人写某诗机械重复的记忆对学生来说是不够牢固的,学生只有在感兴趣、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是深刻的。

比如,教古诗《鹅》时,我就这样介绍起作者创作的背景来:唐朝时,有个小孩叫骆宾王,他非常聪明,从小就很能写诗。有一天,他在池塘边玩耍,看到池塘里鹅在那自由自在地戏水,他灵感一动,就挥笔写下了一首诗,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鹅》。教师这样一介绍要比单纯地让学生记住《鹅》的作者是唐朝的骆宾王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品读感悟,感受古诗文之美

(1)格式美。我们小学阶段课本中选编的古诗,多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全诗两大句、四小句,每小句五字或七字,句句字数相等(词除外),给人的感觉十分整齐,也利于让学生背诵,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背诵古诗。

(2)音乐美。古诗非常讲究平仄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犹如金玉之鸣、和谐悦耳,并且在同一首诗中停顿大致都在同一地方,节奏感更强。教师要抓住古诗的这一特点,把握好学生的“读”关。如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先范读,再让学生跟着老师读,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读法去读,最后让师生讨论该怎样读、怎样停顿,等等。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绘画美。一首好的古诗,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教本中选编的古诗,有的诗中配有插图,有的还有大幅的挂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它们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要让学生达到学了一首诗后,能根据诗意画出一幅画来。如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眼前呈现一幅诗人李白独自站在黄鹤楼前,周围春光明媚却无心观赏,眼睛却望着那一叶逐渐东去的小舟,最后消失在视线的尽头,看到的只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这样的画面。

三、紧扣字词,读懂古诗文之意

教师教古诗最传统的方法就是把每句诗的意思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跟着抄,抄后背,这样就算教完了。这种教法其实弊端很多,老师抄、学生记,这样就束缚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便是针对效果而言,抄后背也会不尽如人意,往往诗句和诗意对不上,你叫他们写第一、第二句诗意,他们却写了第三、第四句诗意。这些都是学生对诗的理解不深,教师只单纯强调学生机械记忆所致。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诗意时,不必逐句讲解,而只讲那些重点词,然后让学生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来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再针对学生说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修改,修改后让学生进行比较,改正过来,改正后再说。

我在教王安石的《梅花》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时是这样做的:一方面,我先结合注释,讲关键词意;另一方面,我再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理解的诗意是怎样的。学生这样理解诗意:①墙角下有几枝梅花;②冒着严寒开放;③从远处看就知道那不是雪是梅花;④因为有幽香飘来。这时,我再针对学生说的讨论、修改。肯定①③④句意思是对的,②句在“开放”前应加上“独自”二字,因为在冬天开放的并无别的花,③④句的位置应调换一下,它们构成因果关系,是先闻到花香,才知是梅花(雪花并无香味)。最后,我和学生一起修改后再指名生说,这样生学得较牢靠,就不会忘记了。

四、进入意境,体会古诗文之情

观看一部电影,有时会让你义愤填膺;有时会让你潸然泪下;有时会使你啼笑皆非,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进入了演员的表演所设置的情境之中,被气氛感染所致。那么,为什么在一首诗中同样渗透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而学生学习后为什么达不到看电影这样的效果呢?是因为学生没感情吗?不是。那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教师在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要精心制作的一些课件,来创造一个与诗歌意境相似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再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容易多了。

在教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时,我是这样帮助学生体会意境的:播放李白和汪伦离别场面的幻灯片,并播放表达那种离愁别绪情感的曲子,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站起来朗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述说诗意,甚至表演李白与汪伦离别的场面,他们情感的闸门也就被打开了,对诗人的情感体验也就深刻多了。